『壹』 郯城李庄化工廠
12歲我做朋友唄
『貳』 李庄的經濟發展
李庄鎮歷來以農耕為本,建國後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領導農民進行土地革命,實現了農業合作化,發展農業科技,改良土壤、興修水利,引黃種水稻壓鹼,使農業得到較快的發展。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調整產業結構,改變傳統耕種方式,推廣科學種田和先進技術,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業封閉守舊的落後面貌,進而步入了開放型商品經濟的發展軌道,形成了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的嶄新局面。1949年糧食單產39公斤,棉花畝產皮棉8公斤,1978年糧食單產60公斤,棉花畝產皮棉25公斤,1985年糧食單產439公斤,棉花畝產皮棉43公斤,2006年糧食畝產1100公斤,棉花畝產皮棉95公斤以上,全鎮農業總產值飛速增長。
畜牧業發展迅速,自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後,牲畜存欄量猛增,在以使役為目的的基礎上,邁向了以商品生產為主,實現了由戶戶有牲畜,家家養豬羊向專業戶、專業村的發展轉移。2004年全鎮牲畜存欄量為20500頭,生豬存欄量27000頭,養羊10000餘只,飼養肉食雞20000隻,蛋雞80000餘只,鵝10500隻,鴨12000隻,養兔30000隻,發展養牛村15個,養雞專業村、養豬專業村各四個,養羊放牧的數不勝數。
果樹栽培主要以蘋果為主,1973年申橋北部一帶育蘋果樹苗7000餘畝,帶動了全鎮林果發展。到1990年,全鎮蘋果種植面積達8000畝,主要品種有紅富士、煙青、紅星、金帥、紅香蕉、國光、青香蕉等,產品遠銷北京、上海、天津、濟南等地,橋北張村成為全市的高酸蘋果樹苗基地。
蔬菜生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上世紀中期蔡馮、李庄東王村一帶就有種菜習慣,有「一畝園十畝田之說」。1992年,農業生產掀起產業結構調整熱潮,發展兩高一優農業,提出了「一年搞突破,兩年大發展,三年建成大蒜、蔥頭園」的奮斗目標,在生態農業辦公室的指導下,建起蔬菜大棚950個,近幾年幾乎北部的四個辦事處都是大蒜、蔥頭間作種植,大面積引進優良品種,客商競爭這塊肥沃的寶地。
建國後,通過社會主義改造,使私營企業走上了集體化道路,1957年成立了鐵木業合作社,以沙珠邢村為首的屠宰業、李庄東鄰任家、劉口、南北李、南郭、齊口一帶的皮貨、車馬挽具等迅猛發展,李庄窯廠相繼落成,為未來的城鎮建設鋪設了橋梁,先後又辦起了柳編廠、地毯廠、油房、拖拉機站、膠管廠、機修廠等鎮辦企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鎮辦企業承包給個體戶,私營工商戶逐步興起,1987年屠宰專業戶達到1000餘戶,沙珠邢的宰豬、牛、羊、驢戶,筢子吳的筢子加工,茶棚張的地毯加工,小堤村的鑲牙,潘家口、馬家口的麻繩和丙綸繩加工,同時木器加工、建築、機車修理、電焊、醬菜加工及食品加工迅猛發展,改革開放政策給工業發展帶來新的契機,鎮辦企業也如雨後春筍般相繼建立,尤其鎮辦的幾個地毯繩網廠80年代盈利豐厚,鎮黨委政府抓住機遇,順應社會發展潮流,把李庄發展重心由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轉移到招商引資繩網興鎮上來,1998年10月5日,鎮北繩網大世界工業園區開始籌建,同年的文化路、郵政路、府前路加寬暢通,引黃的洪吸管,集資股份形式改建了黃河下游的第一引黃閘,把黃河這一水利命脈引進了李庄千家萬戶,引進京、津、滬、港外資近10億元,全部放在繩網發展,中心鎮李庄掛上了「繩網之鄉」的廣告牌,也在人民大會堂舉辦了安全網新聞發布會。
建國後,李庄鎮的商業發展一直是依靠供銷社管理的幾個門市部,1978年後,農村經濟飛躍發展,商業發展更為驚人,個體工商戶突飛猛進,經營項目快速增加。范圍普及全鎮,2006年全鎮有百貨、服裝、鞋帽、電器、通訊、瓷器、種子、農葯、建材、副食、餐飲、醫療、服務等個體經商戶不下2000家。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李庄的交通、郵電、電力事業不斷發展,1985年220國道的暢通,如今加寬加厚使用期達30年的高標准路,8公里路經該鎮,浮橋路,惠青黃河大橋路等主要道路相繼鋪成,自1998年起先後為全鎮75%以上的村新鋪柏油路,95%以上的村全通到了環鎮路的國省要道。構成境內公路交通的基本框架,公路網的形成帶動了李庄、陳家、邢家、李朝陽和申橋等村運輸業蓬勃興起,李庄、申橋兩個支局負責郵路210多公里,年進出轉郵件3940件,報刊發行670種,年累計發行量達50800份,刊物19700.份,年營業額4000餘萬元,有線電視接通率達100%,電話接通率達100%,全鎮105個自然村均通了電話。2001年全鎮農網改造全部結束,全鎮用電戶10090戶,農村用電大幅提高,企業用電超過1000萬KWH。
李庄教育基礎好,惠民三中在李庄,1998年合並於惠民一、二中學,這里是惠民城南的教育中心,2001年全鎮有小學8處,中學2處,適齡入學率為100%,幼兒園2處,1996年李庄教育借達標之風,調整學校布局,優化內部組合,中小學實現了六配套,李庄第一、二中學教學樓落成,中小學的教育教學質量、教育內部管理在全縣連續十年名列前茅,達到有史以來鼎盛時期。1999-2003年,先後投資700多萬元,對中小學校舍進行了修繕和新建,投資200萬元,建起了微機室,各中心小學也配備了微機及電化教學設備,撤銷了村小學校,布局更加優化,中小學基礎設施進一步配套,幼兒園已發展到60處,在校幼兒達2000人。
『叄』 敘府酒廠搬遷李庄員工回家怎麼辦
坐車撒 或者自己騎車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