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地大物博,單單民族來講就有56個民族,而少數民族十分的多,各族的文化風俗有十分的迥異,例如苗族人喜歡帶著多、重、大的銀飾。想不想知道為什麼要帶。本期苗族文化就為你介紹苗族人為什麼帶銀飾。
苗族尚銀,其銀飾追求多、重、大。逢年過節時,苗族姑娘戴在身上的銀飾有多達十多公斤的。如台江施洞的苗族銀飾,一隻絞藤紋項圈重達1。5公斤;而雷山西江苗族的大銀角,高寬均達80厘米以上。
苗家人一生中用銀處極多,尤其女性更勝,主要有四項:
一是青年男女定情,男方要送女方銀鐲、耳環等作信物,而在正式出嫁時如男方送不足一定銀兩則不能成婚。
二是苗家孩童是父母希望所在,其銀飾的頭帽、手鐲、腳釧、銀鈴響物、羅漢菩薩等,全是新買銀子做成。為求「長命富貴,驅鬼避邪」,苗人從少年乃至中年,在手、腳、耳等處均繫上適量的祀保銀釧。
三是日常家珍飾銀、存銀又是苗家富有的象徵。日常生活中,用銀子來進行饋贈也是常事。
四是給老年人祝壽或送葬都離不開銀子或銀飾物,常有些老人,生前將銀私藏,死後無人知曉。至今,湘黔邊區的苗族同胞用銀數量有增無減。
一般家庭在改革開放前為新娘送銀在四五十兩左右,而近年來都增至一二百兩,還要製成頭飾、項圈、手鐲、戒子、耳環、扣鏈、銀腰帶、牙簽、披肩等飾品,總之,「以銀為結,以銀為彩,以銀為榮,以銀為貴」成為苗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重要標志。貴州民族學院教授苗青認為:銀飾萌芽於苗族社會早期的巫術圖騰活動之中,產生於漢代,成熟於唐代,豐富於明清兩代,發展於現當代。在同一族群同一支系中,銀飾成為族群的識別符號。銀飾作為崇拜物,它把同一祖先的子孫緊緊地凝聚在一起;作為婚姻標志,它給人們的婚戀生活帶來良好的秩序;作為巫術器物,它又從心理上給人們提供生活的安全感。因此,苗族銀飾已不是單純的裝飾品,而是植根於苗族社會生活中的文化載體。
苗族女人身上戴滿銀飾的秘密:
苗族人如此崇拜銀飾,但是他們聚居的貴州地區並非白銀產區。那麼如此大量的白銀究竟從哪裡獲得呢?
居住在控拜村的200多戶苗家人,四百年多年前都是從榕江遷徙而來,頻繁的商業貿易讓苗族人有了打銀的原料。
苗族常年遷徙,漂泊不定,所以他們喜歡把所有的財富隨身戴在身上,人走則家隨;以錢為飾保值財產。這也許是苗族人好銀的直接原因。
苗族銀飾特徵:
以大為美
苗族銀飾以大為美的藝術特徵是不言而喻的,苗族大銀角幾乎為佩戴者身高的一半便是令人信服的例證。堆大為山,呈現出巍峨之美;水大為海,呈現出浩渺之美。苗族銀飾以大為美的獨特見識,用美學的觀點來看是很有道理的。
以重為美
再看以重為美,貴州施洞苗族婦女自幼穿耳後,即用漸次加粗的圓棍擴大穿孔,以確保能戴上當地流行的圓輪形耳環,利用耳環的重量拉長耳垂。有些婦女因耳環過重,耳垂被拉豁。當地耳環單只最重達200克。黎平苗族婦女的簍花銀排圈講究愈重愈好,重者逾八斤。
以多為美
苗族銀飾上呈現出的「多」的藝術特徵,也是十分驚人的。很多苗族地區佩戴銀飾講究以多為美。耳環掛三四隻,疊至垂肩;項圈戴三四件,沒頸掩額;腑飾、腰飾傾其所有,悉數佩戴。特別是清水江流域的銀衣,組合部件即有數百之多,重疊繁復,呈現出一種繁縛之美。這種炫耀意識的物化在其他民族也不難見到。傣族男子的紋身習俗講究紋身部位愈寬、圖案愈復雜愈美;求偶期的哈尼族少女渾身上下戴著密密的珠飾、貝飾;青海牧區藏族婦女的「加龍」背飾充分體現了追求大和多的審美原則;德昂族的腰箍多達三四十圈,可謂追求飾品數量的典型。足見追求繁復的以多為美,不止苗族一家。
變與不變
值得一提的是,從貴州省博物館所藏不同時期的銀飾比較情況看,苗族銀飾追求大、重、多的腳步始終沒有停止。特別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苗族銀飾的發展速度更為空前。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苗族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現在的人們出門幾乎一人一個帽子,但是有的戴上去並不是很好看,所以可以掌握這三個小技巧。
最後一個就是反戴帽子時,一定要在前面的口那裡弄出來一點頭發,太平的話,最後呈現的結果就是一個野生憨憨,不相信的話自己可以嘗試一下。
『叄』 劍網三明教外觀如何戴上帽子
大俠您好:
有衣服就可以帶上兜帽
若幫助到您,還望採納
『肆』 劍網三明教怎麼戴上帽子呢
一、首先在右下角功能模塊右下面有八個模塊,找到並點擊右下角第一個和第二個的功能模塊,或者直接點擊快捷鍵B和C。
『伍』 如何正確的戴帽子
在寒冷的冬季,
很多人習慣戴帽子,
這是頭部保暖的好辦法。
因為人的頭部和整個身體熱量均衡關系非常密切,寒冷的冬季,人體的熱量會迅速從頭部散發,天氣越冷,熱量散失得越快,當熱量散失過多時,人體就會出現不舒服的冷感,甚至會打寒戰等,很容易造成感冒。同時,寒冷的天氣還會使人的血管收縮,戴帽子可能會防止頭痛、頭暈等症狀,尤其對於腦血管病患者而言,戴帽子很有必要。
但是,
如果我們長時間不清洗帽子,
或隨意脫帽、戴帽,
以及經常戴別人帽子等,
也會損害人的健康。
在此建議戴帽者——
1
帽子應經常清洗。
這是因為人的頭皮上分布著豐富的皮脂腺,尤其是青壯年,皮脂腺非常旺盛,再加上出汗、沾染灰塵等,帽檐及帽子襯里會變得油膩、不幹凈,時間長了還會有一股臭味。這種環境下,嗜脂性腐生真菌很容易大量繁殖,將這樣的帽子戴在頭上,很容易引發毛囊炎等疾病。
2
別隨意脫帽。
冬季外出進屋時,許多人往往一進屋就把帽子摘掉,或者是運動時稍一出汗就摘掉帽子,其實這種做法對健康很不利。因為冬季天氣寒冷,出汗後或者一進屋就脫帽,會造成大量熱量迅速散失,容易傷風感冒,並導致腦血管疾病等。
3
不要亂帶別人帽子。
一些人覺得別人的帽子好看,就喜歡借來戴一戴,其實這種做法很不衛生。如果帽子的主人長有頭癬或者患有其他傳染性疾病,帽子上也會沾染病菌,隨意戴別人帽子或者將自己的帽子借給別人戴,都有可能造成傳染,給人的健康帶來隱患。
4
此外,不能濕發帶帽
一些人太注重保暖,往往洗完頭或者理完發後,不等頭發晾乾就戴上帽子,這種做法更不可取。因為這樣會使頭發上的水分無法散發,造成濕邪侵犯人的頭部,很容易傷人陽氣,導致頭昏、精神不振等症狀。
『陸』 主教帽子上的PX是什麼意思啊
XP,希臘文,基督(Χριστο)的縮寫
『柒』 回民頭上的帽子是如何戴穩的
拿個木簽子插頭上
『捌』 主教的教會禮儀
主教的禮儀服飾為表明主教的職務與地位,在禮儀中,均有特別的標志:禮服、高冠、權杖、權戒、小圓帽。禮服——因著身分層級不同,顏色就不同。
(1)教宗:著白色,又稱白衣主教。
(2)樞機主教:著紅色,又稱紅衣主教。
(3)總主教、主教:著紫色,又稱紫衣主教。
權杖——權杖是主教的牧杖,代表他的地位與牧靈職責。主教在主持禮儀時均可使用權杖,唯使用時需頭戴高冠,兩者同時使用。舉行共祭時,只有一位主教可用權杖。在自己所管轄的教區中,可使用權杖;在本教區外,則必須有該區主教許可才能使用。拿權杖時,權杖上端圓形會朝向教友,或朝向要祝聖的物品。材質上有鍍金銀,或用木材製成,鑲嵌裝飾,下端較尖,上端為半圓或整圓形。教宗保祿六世改權杖為十字苦架,有的主教也跟著改變。權戒——古代民族皆戴戒指作為印章,以簽合同;又戒指亦象徵職權,所以主教的權戒是職權與盟約的記號。今已不用戒指在公文上蓋章,但在祝聖主教禮儀中還有授權戒一事。一般教友向主教敬禮時,會親吻主教的權戒;不過,這習俗已漸消失。權戒的裝飾有寶石、圖案等,多為中世紀流傳下來的習慣。經近代幾位教宗的倡導後不再有寶石圖案,與一般常人所用的戒指一樣,但稍寬些。高冠——高冠即主教的法冠,於舉行禮儀時,穿上祭服後,加戴的帽子,它是由兩片三角瓜子形的硬布料所組成,鋪以金絲或飾以寶石,高約三十公分,後邊有兩條飄帶,垂在背後。高冠象徵主教們的勇氣及鬥志,不怕艱苦,任勞任怨,帶著神父及教友,走向人間一切黑暗與罪惡。一般主教坐在寶座、講道、降福教友、遊行時,均戴高冠。小圓帽——小圓帽的來歷與剪發禮有關。梵二大公會議禮儀改革以前,進入聖職的第一步是領受剪發禮,主教在被選者頭頂上,剪一圓圈,故戴小圓帽以禦寒。經演變,小圓帽就成為禮儀服飾。剪發禮已取消,主教仍保持帶小圓帽的習慣;此外行禮時,在高冠之下,可戴小圓帽。小圓帽只在聖體前才應脫下,所以拉丁文稱之為「只對天主脫下」。因此,在念全部感恩經及明供聖禮前,主教應當脫帽。
『玖』 神父的小帽子如何扣上的
神父的小帽子 俗稱(小)瓜帽 就是教宗方濟各戴的那種 在不同祭祀場合帶不同顏色的帽子 因為中間是凹下去的 很容易扣到腦袋上 。早以前的神父 在本篤十六世時期 頭發必須要剃一圈 主要還是起到保暖作用 教宗是白色 樞機是紅色 主教是紫色 神父是黑色
『拾』 心臟為什麼配布有瓣膜它們是如何工作的 (運動解剖學)
心臟瓣膜膜在心臟永不停止的血液循環活動中扮演的角色極普通又極關鍵:瓣膜是門衛,阻止血液迴流進剛剛離開的心室。在心房與心室之間,在心室與離開心室的血管之間,都有瓣膜。血液流過後,瓣膜就會合上,發出我們在電視上聽到的心跳聲。(醫生用聽診器,就是要聽出心臟瓣膜的工作情況——心跳聲音的清脆程度表明瓣膜合攏良好與否;而模糊的聲音則說明瓣膜張開的口徑大小,或瓣膜是否出現漏洞。)最常見的瓣膜問題是二尖瓣脫垂。補充一句,「二尖瓣」(mitral)這個詞源自「主教冠」(miter),它是主教戴的帽子,有兩個尖。如圖2.3所示,位於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間的瓣膜不能正常閉合。請把瓣膜想像成船帆:在正常情況下,船帆會鼓滿風,鼓脹得恰到好處;但是在二尖瓣脫垂的情況下,船帆有些過大了,或者帆繩過長,帆會在風中亂晃,形態松垮,部分風(即血液)會穿過船帆。這種異常現象會攪擾心房中的神經,造成心悸出虛汗。15%的女性被診斷出患有二尖瓣脫垂。盡管男性瓣膜也會有異常問題發生,但是與瓣膜松軟有關的心悸、出虛汗和心慌綜合征通常出現在年輕女性身上。這種瓣膜問題應該用β受體阻滯劑治療,但是大多數人會放任情況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