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不和你兜那些個文章了,煩人。先穿上,如果長了可以留好長度,讓上邊長,把長的往下折,折多少你自己定。然後用右手拉住一頭向右側邊拉緊,左手根據自己腰圍和松緊捏住,右手的一邊回過來,要比第一次的邊要低些,使其裹緊勒住,然後把右手掐的的一頭卡到左邊,卡的不要太深,深了折出來的褶不好看,卡好就行了,如果你覺得不保險可以加上褲帶,但穿得好的是不用褲帶的,便於隨時整理。聽懂了嗎?
B. 納西族的服飾是什麼樣的
納西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其餘分布在維西、中甸、寧蒗、德欽和四川鹽邊、鹽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縣。
納西族原是中國西北古羌人的一個支系,大約在公元三世紀遷徙到麗江地區定居下來。
納西族現有人口27.8萬多人,雲南有26.5萬多人,主要聚居在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寧蒗、永勝、維西、中甸、德欽以及 四川的鹽源、鹽邊、木里等縣也有少量分布。納西族與我國古代游牧民族氐羌支系有淵源關系,古文獻里記載的「耗牛夷」、 「摩些蠻」、「摩沙夷」指的就是納西族的先民。其自稱叫「納」、「納西」、「摩梭」等。
納西族人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創造的象形文字和用象形文字書寫的東巴經籍,使納西族文化享譽世界。納西族創造了這個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東巴象形文字和用這種文字寫成的東巴經。東巴象形文字,納西語叫做「森究魯究」,被中外學者譽為「納西族古代的網路全書」。1957年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
C. 中國南方的少數民族的服裝有什麼共同特點急!
一、彝族(yi音同"姨")
彝族服飾種類繁多,色彩紛呈,是彝族傳統文化和審美意識的具體體現。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區的彝族人民,創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飾習俗,在彝族物質民俗構成中佔有重要地位。
根據彝族服飾民俗的地域、支系表現,可將彝族服飾劃分為涼山、烏蒙山、紅河、滇東南、滇西、楚雄六種類型,各種類型又可分為若乾式樣。這里介紹其中幾種。
涼山型主要流行於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和毗鄰各縣,以及雲南省金沙江流域。由於大小涼山天塹壑障的隔絕所造成的特定自然地理環境以及特定歷史階段上的社會形態一一奴隸制,其服飾古樸、獨特,較完整地保持了傳統服飾的文化特徵。涼山男女上衣均為右衽大襟衣。男女老幼皆披擦爾瓦,披氈,裹綁腿,套氈襪。男子發式為傳統的「天菩薩」,即蓄一綹長發椎髻於頭頂頭,大多頭上盤纏黑色或深藍色長巾,且常裹成一尖錐狀,斜插額前,稱為「英雄結」,左耳戴蜜臘珠、銀耳圈等飾物。下著長褲,並因語言,地域不同而有大、中、小褲腳之分,佩飾最富特色即為「圖塔」,是斜挎於身上的佩帶,用細牛筋編織成帶,帶面鑲以白色硨磲片。婦女著裙,戴頭帕,生育後戴帽或纏帕。雙耳佩銀、珊瑚、玉、貝等耳飾,重頸部修飾,戴銀領牌。下著百褶長裙,成年裙分為三節,上節為裙腰,中節成筒狀,下節多皺褶。多在腰際佩掛一三角形荷包,包面精飾各種紋樣,下端綴以五色飄帶,用於盛物。另在胸前佩戴口弦、針筒以及裝飾過的獐牙,信能以之辟邪。其衣飾的傳統衣料以自織自染的毛麻織品為主,喜用黑、紅、黃等色,其工藝可用挑、綉、鑲、滾等多種技法,火鐮、羊角、蕨芨草等圖案是其傳統紋樣,下分依諾、聖乍、所底三個樣式。
烏蒙山型本型服飾過去多以毛,麻織品為主,現多用布料,色尚黑,多為青、藍色。其基本款式為大襟右衽長衫、長誨。女服盤肩,領口、襟邊、裙沿有花飾。又可分為威寧式和盤龍式。
紅河型本型男裝各地基本一致,多為立領對襟短衣、寬襠褲;女裝則多姿多彩,其款式既有長衫,也有長衣和短裝,大多衣外套坎肩,普通著長褲,系圍裙。頭飾琳琅滿目,尤喜以銀泡或絨線作裝飾。可分為元陽式、建水式及石屏式。
滇東南型本型服飾流行於滇東南彝區及廣西那坡等地。女裝以右襟、對襟上衣及長褲為主要款式,個別地區著裙;男裝上為對襟,外套坎肩,下穿寬襠褲。廣西那坡、雲南麻栗坡部分彝族還保留著貫斗方袍的古老款式,這款服裝僅在節日或舉行儀式時婦女穿用。本型衣裝多以白、藍、黑為底色,多飾動植物花紋和幾何圖案。工藝有刺綉、鑲補、蠟染等多種技法。分路南、彌勒、文西三式。
總體而言,彝族服飾反映了黑之尊、黃之美的審美觀;反映了彝族「顧頭」的生活習慣和榮譽意識;男子服飾多體現其英勇善戰的氣概;服飾圖案紋樣體現了彝族對自然的理解和崇敬。
二、傣族(dai 音同「逮」)
傣族有水傣、旱傣、花腰傣等多種分支,各自的服飾均有不同,以水傣服 裝最為人們喜愛。傣族女子身材大多苗條,上身穿淺色或鮮艷的緊身袖短衫,下穿花筒裙,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青年女子,一般不纏包頭,而是挽一個發髻,中老年婦女多纏頭巾,婦女的服裝多用各種花紋、彩色絲綢或花布製作,色彩鮮艷美麗。男子一般穿無領對襟短上衣,下穿長褲,冬季披毛毯,頭纏白色或藍色包頭巾,頭巾一端垂在右側。
婦女的穿著打扮,是全世界最美麗的,它就像孔雀開屏一樣,五彩繽紛,美不勝收,令人嘆為觀止。只要了解情況的人,都覺得這話一點也不算誇張。傣族婦女一般都長得身材苗條,面目清純嬌美,看上去婷婷玉立,儀態萬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稱。她們不僅長得美,而且還善於打扮,用獨具特色的服飾把自己裝扮得一個個如花似玉。傣族婦女一般喜歡穿窄袖短衣和統裙,把她們那修長苗條的身材充分展示出來。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緋色內衣,外面是緊身短上衣,園領窄袖,有大襟,也有對襟,有水紅、淡黃、淺綠、雪白、天藍等多種色彩.現在多是用喬其紗、絲綢、的確良等料子縫制.窄袖短衫緊緊地套著胳膊,幾乎沒有一點空隙,有不少人還喜歡用肉色衣料縫制,若不仔細看,還看不出袖管,前後衣襟剛好齊腰,緊緊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銀腰帶系著短袖衫和統裙口,下著長至腳踝的統裙,腰身纖巧細小,下擺寬大。傣族婦女的這種裝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圍」之美,加上所採用的布料經柔,色彩鮮艷明快,無論走路或做事,都給人一種婀娜多姿、瀟灑飄逸的感覺。 傣族男子一般都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長管褲,用白布、青布或緋布包頭,有的戴呢禮帽,顯得瀟灑大方。傣族無論男女,出門總喜歡在肩上挎一個用織綿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調鮮艷,風格淳樸,具有濃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圖案有珍禽異獸,樹木花卉或幾何圖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種圖案都含有具體的內容,如:紅、綠色是為了紀念祖先;孔雀圖案。
傣族服飾中男子的服飾比較朴實大方,上身為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凈色長褲,多用白色、青色布包頭。這種服裝在耕作勞動時輕便舒適,在跳舞時又使穿著者顯得健美瀟灑。傣族女子的服飾則絢麗多彩,充分展示了她們的活力與性感。傣族女子上身著各色緊身內衣,外套淺色大襟或對襟窄袖衫,下身著花色統裙,裙上織有各種圖紋,傣族女子喜將長發挽髻,在發髻上斜插梳,簪或鮮花作裝飾,並喜歡佩帶金、銀飾品,在小蠻腰上系一根精緻銀腰帶。這樣的服飾把她們裝扮得妖美玲瓏,婀娜多姿。她們彷彿一隻只美麗的孔雀,優雅嫻靜。
傣族是雲南省物有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於雲南省南部和西部的河谷平壩地區。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是傣族主要的居住區。傣族生活的地方,都是熱帶、亞熱帶地區,那裡氣候溫熱,山林茂密、物產豐富。傣族服飾也就充分體現了這些地理特點。傣族服飾不僅給人一種強烈的美感,又有濃郁的民族風格。
三、納西族
納西族分散在滇西北一帶,麗江一帶的納西族,男子的服裝和漢族的相似,以對襟上衣、長褲為主。婦女上身穿長褂子,外罩皮坎肩或布坎肩,下穿長褲,系百褶圍腰,特別突出的是婦女身上披的羊毛披肩,披肩上綴有七星裝飾,故名"七星披肩"。金沙江流域的納西族所穿服裝和藏族類似,頭戴色彩對比鮮明的窄條發帶,穿黑色長袍,在邊緣裝飾兩條顏色不同的寬邊,有的在飾邊上綉有幾何圖案,用彩條布做腰帶。
納西女子服飾分為兩類:第一種主要分布在麗江一帶,穿著的人數較多。她們留發編辮,戴帽子或頂頭帕。一般上身內穿立領右襖上衣,前幅短,後幅長,布紐、寬腰、長袖。外罩一件用棉布或毛質布料、燈心絨製成的右襖圓領坎肩。系圍腰或搭裙,背披七星羊皮背飾;下著深色長褲,穿綉花鞋、布鞋或膠鞋。第二種見於中甸當地納西族女子。她們留長發,束於腦後或編成長辮,上飾有花紋的圓形銀牌。上身穿開長衩的搭襟白色麻布長衣,襟邊為黑色並有彩綉,腰系黑底綉彩格且毛線穗飾的腰帶。下著長褲和有彩色條紋的長百褶裙,背披白羊毛山羊皮,穿靴或氈靴。納西女性還普遍喜戴飾品,如耳環、戒指、手鐲等。
又稱為「披星戴月」「七星羊披」,它是由綿羊皮製作而成。首先硝皮,使其柔軟色白後裁剪成蛙身形狀並與人背大小相當,「蛙頭」朝下,在其正上方縫一塊一米長,三十餘厘米寬的黑絲絨,在披肩下接背帶處,是兩個縫上去的直徑約3寸的圓形圖案,下面幾寸處再用五彩絲線綉上七個直徑約1寸的圓形圖案,稱為「七星」,七星中心釘有兩條細帶。然後再用一對綉有蝴蝶紋飾的17厘米長、5厘米寬左右的白布做背帶,就成為獨具特色的羊皮背飾。
對羊皮背飾圖案的形成,有不同的傳說。其一認為:綴在羊皮上面的大圓圖案,左圈代表太陽,右圈代表月亮,七個小圓則代表七顆星星,因而被稱為「披星戴月」。寓納西族婦女的辛勤。其二認為:納西族東巴經及民間口頭傳說中都有納西人在古時很崇拜青蛙,將其視為本民族的圖騰,把羊皮剪成蛙體形狀,表現的是納西族對圖騰的信仰崇拜。同時,蛙有較強的生育能力,反映在服飾上是強調婦女的生育觀。
納西族男子的穿著簡潔,大致也分為兩種情況,麗江一帶的納西族男子蓄短發,戴氈帽或纏包頭。上身內穿麻布或棉布衣,外穿羊皮坎肩或披羊毛氈,下著深色長褲,束腰帶,穿布鞋或皮鞋。中甸三壩一帶的納西族男子上著右襖或對襟長袖衣,衣長及腹,纏紅布包頭,下穿麻布長褲。
「披星戴月」衣是納西族婦女勤勞善良美好品質的象徵。古時,納西族男子多外出經商,生產勞動的擔子全落在納西族婦女肩上,她們起早貪黑的勞作還是無法將活幹完,於是就把星星月亮綉在披肩上,人此就能「星星月亮永長生,白天黑夜幹活忙」了。看見納西族女子穿著「披星戴月」衣,您是不是覺得她們很美麗很勤勞呢?
納西族是居住在雲南省麗江地區的一個古老民族,他們的服飾中最具特色的當屬「披星戴月」衣。納西族女子上身著長過膝蓋的大褂,寬腰大袖,腰系百褶圍腰,下著長褲,背披披肓。這種披肩是用羊皮去毛、洗凈、硝白,而後縫制而成的,然後在披肩上綉上兩條白布帶,勞動時就將披肩的布帶拉到胸前十字交叉系緊,看上去猶如七顆閃亮的星星圍著一輪明月,人們把這種著裝稱為「披星戴月」。
納西族的服飾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尤其是女子服飾中的羊皮背飾是納西族所特有的。納西族服飾最早是用羊皮和獸皮製作。清乾隆《麗江府志略》載:納西族「男子頭綰二髻,旁剃其發,名為三搭頭,耳墜綠珠,腰挾短刀,膝下纏以氈片,四時著羊裘,婦人結高髻於頂前,戴尖帽,耳墜大環,服短衣,拖長裙,覆羊皮,綴飾錦綉金珠相誇耀。」到清光緒間《麗江府志摘》載:「男子剃發戴帽,長領布衣,婦人結高髻或戴黑漆尖帽,短衣長裙。」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服飾也在不斷的變化。
這些事實說明,從整體上看,我國各民族傳統服飾均保持著自己鮮明的個性。就連那些長期相互為鄰、交叉居住的兄弟民族,其服飾十分接近,其差別細微到外界人無法察覺的程度,他們各自的特點也是十分清楚的。
一個民族的富有特色的傳統服飾,對於別的民族,是一種區別的標志;而對於本民族,卻是互相認同的旗幟、結成整體的紐帶。而這一切,都是由於人類歷史的遺傳而形成的集體無意識的文化模式。這種凝聚力,是一個民族得以生存、發展的本能。不能設想,如果沒有這種凝聚力,一個民族,特別是弱小的民族,怎麼能夠在強族如林的條件下走過那漫長的、艱苦的歷史過程並得以頑強地生存下來?
回答人: 飛揚的夢666_2008 - 大掌櫃(九級) 手機在線2010-04-21 21:46
其他回答(共2條)一、彝族(yi音同"姨")
彝族服飾種類繁多,色彩紛呈,是彝族傳統文化和審美意識的具體體現。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區的彝族人民,創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飾習俗,在彝族物質民俗構成中佔有重要地位。
根據彝族服飾民俗的地域、支系表現,可將彝族服飾劃分為涼山、烏蒙山、紅河、滇東南、滇西、楚雄六種類型,各種類型又可分為若乾式樣。這里介紹其中幾種。
涼山型主要流行於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和毗鄰各縣,以及雲南省金沙江流域。由於大小涼山天塹壑障的隔絕所造成的特定自然地理環境以及特定歷史階段上的社會形態一一奴隸制,其服飾古樸、獨特,較完整地保持了傳統服飾的文化特徵。涼山男女上衣均為右衽大襟衣。男女老幼皆披擦爾瓦,披氈,裹綁腿,套氈襪。男子發式為傳統的「天菩薩」,即蓄一綹長發椎髻於頭頂頭,大多頭上盤纏黑色或深藍色長巾,且常裹成一尖錐狀,斜插額前,稱為「英雄結」,左耳戴蜜臘珠、銀耳圈等飾物。下著長褲,並因語言,地域不同而有大、中、小褲腳之分,佩飾最富特色即為「圖塔」,是斜挎於身上的佩帶,用細牛筋編織成帶,帶面鑲以白色硨磲片。婦女著裙,戴頭帕,生育後戴帽或纏帕。雙耳佩銀、珊瑚、玉、貝等耳飾,重頸部修飾,戴銀領牌。下著百褶長裙,成年裙分為三節,上節為裙腰,中節成筒狀,下節多皺褶。多在腰際佩掛一三角形荷包,包面精飾各種紋樣,下端綴以五色飄帶,用於盛物。另在胸前佩戴口弦、針筒以及裝飾過的獐牙,信能以之辟邪。其衣飾的傳統衣料以自織自染的毛麻織品為主,喜用黑、紅、黃等色,其工藝可用挑、綉、鑲、滾等多種技法,火鐮、羊角、蕨芨草等圖案是其傳統紋樣,下分依諾、聖乍、所底三個樣式。
烏蒙山型本型服飾過去多以毛,麻織品為主,現多用布料,色尚黑,多為青、藍色。其基本款式為大襟右衽長衫、長誨。女服盤肩,領口、襟邊、裙沿有花飾。又可分為威寧式和盤龍式。
紅河型本型男裝各地基本一致,多為立領對襟短衣、寬襠褲;女裝則多姿多彩,其款式既有長衫,也有長衣和短裝,大多衣外套坎肩,普通著長褲,系圍裙。頭飾琳琅滿目,尤喜以銀泡或絨線作裝飾。可分為元陽式、建水式及石屏式。
滇東南型本型服飾流行於滇東南彝區及廣西那坡等地。女裝以右襟、對襟上衣及長褲為主要款式,個別地區著裙;男裝上為對襟,外套坎肩,下穿寬襠褲。廣西那坡、雲南麻栗坡部分彝族還保留著貫斗方袍的古老款式,這款服裝僅在節日或舉行儀式時婦女穿用。本型衣裝多以白、藍、黑為底色,多飾動植物花紋和幾何圖案。工藝有刺綉、鑲補、蠟染等多種技法。分路南、彌勒、文西三式。
總體而言,彝族服飾反映了黑之尊、黃之美的審美觀;反映了彝族「顧頭」的生活習慣和榮譽意識;男子服飾多體現其英勇善戰的氣概;服飾圖案紋樣體現了彝族對自然的理解和崇敬。
二、傣族(dai 音同「逮」)
傣族有水傣、旱傣、花腰傣等多種分支,各自的服飾均有不同,以水傣服 裝最為人們喜愛。傣族女子身材大多苗條,上身穿淺色或鮮艷的緊身袖短衫,下穿花筒裙,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青年女子,一般不纏包頭,而是挽一個發髻,中老年婦女多纏頭巾,婦女的服裝多用各種花紋、彩色絲綢或花布製作,色彩鮮艷美麗。男子一般穿無領對襟短上衣,下穿長褲,冬季披毛毯,頭纏白色或藍色包頭巾,頭巾一端垂在右側。
婦女的穿著打扮,是全世界最美麗的,它就像孔雀開屏一樣,五彩繽紛,美不勝收,令人嘆為觀止。只要了解情況的人,都覺得這話一點也不算誇張。傣族婦女一般都長得身材苗條,面目清純嬌美,看上去婷婷玉立,儀態萬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稱。她們不僅長得美,而且還善於打扮,用獨具特色的服飾把自己裝扮得一個個如花似玉。傣族婦女一般喜歡穿窄袖短衣和統裙,把她們那修長苗條的身材充分展示出來。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緋色內衣,外面是緊身短上衣,園領窄袖,有大襟,也有對襟,有水紅、淡黃、淺綠、雪白、天藍等多種色彩.現在多是用喬其紗、絲綢、的確良等料子縫制.窄袖短衫緊緊地套著胳膊,幾乎沒有一點空隙,有不少人還喜歡用肉色衣料縫制,若不仔細看,還看不出袖管,前後衣襟剛好齊腰,緊緊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銀腰帶系著短袖衫和統裙口,下著長至腳踝的統裙,腰身纖巧細小,下擺寬大。傣族婦女的這種裝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圍」之美,加上所採用的布料經柔,色彩鮮艷明快,無論走路或做事,都給人一種婀娜多姿、瀟灑飄逸的感覺。 傣族男子一般都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長管褲,用白布、青布或緋布包頭,有的戴呢禮帽,顯得瀟灑大方。傣族無論男女,出門總喜歡在肩上挎一個用織綿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調鮮艷,風格淳樸,具有濃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圖案有珍禽異獸,樹木花卉或幾何圖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種圖案都含有具體的內容,如:紅、綠色是為了紀念祖先;孔雀圖案。
傣族服飾中男子的服飾比較朴實大方,上身為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凈色長褲,多用白色、青色布包頭。這種服裝在耕作勞動時輕便舒適,在跳舞時又使穿著者顯得健美瀟灑。傣族女子的服飾則絢麗多彩,充分展示了她們的活力與性感。傣族女子上身著各色緊身內衣,外套淺色大襟或對襟窄袖衫,下身著花色統裙,裙上織有各種圖紋,傣族女子喜將長發挽髻,在發髻上斜插梳,簪或鮮花作裝飾,並喜歡佩帶金、銀飾品,在小蠻腰上系一根精緻銀腰帶。這樣的服飾把她們裝扮得妖美玲瓏,婀娜多姿。她們彷彿一隻只美麗的孔雀,優雅嫻靜。
傣族是雲南省物有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於雲南省南部和西部的河谷平壩地區。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是傣族主要的居住區。傣族生活的地方,都是熱帶、亞熱帶地區,那裡氣候溫熱,山林茂密、物產豐富。傣族服飾也就充分體現了這些地理特點。傣族服飾不僅給人一種強烈的美感,又有濃郁的民族風格。
三、納西族
納西族分散在滇西北一帶,麗江一帶的納西族,男子的服裝和漢族的相似,以對襟上衣、長褲為主。婦女上身穿長褂子,外罩皮坎肩或布坎肩,下穿長褲,系百褶圍腰,特別突出的是婦女身上披的羊毛披肩,披肩上綴有七星裝飾,故名"七星披肩"。金沙江流域的納西族所穿服裝和藏族類似,頭戴色彩對比鮮明的窄條發帶,穿黑色長袍,在邊緣裝飾兩條顏色不同的寬邊,有的在飾邊上綉有幾何圖案,用彩條布做腰帶。
納西女子服飾分為兩類:第一種主要分布在麗江一帶,穿著的人數較多。她們留發編辮,戴帽子或頂頭帕。一般上身內穿立領右襖上衣,前幅短,後幅長,布紐、寬腰、長袖。外罩一件用棉布或毛質布料、燈心絨製成的右襖圓領坎肩。系圍腰或搭裙,背披七星羊皮背飾;下著深色長褲,穿綉花鞋、布鞋或膠鞋。第二種見於中甸當地納西族女子。她們留長發,束於腦後或編成長辮,上飾有花紋的圓形銀牌。上身穿開長衩的搭襟白色麻布長衣,襟邊為黑色並有彩綉,腰系黑底綉彩格且毛線穗飾的腰帶。下著長褲和有彩色條紋的長百褶裙,背披白羊毛山羊皮,穿靴或氈靴。納西女性還普遍喜戴飾品,如耳環、戒指、手鐲等。
又稱為「披星戴月」「七星羊披」,它是由綿羊皮製作而成。首先硝皮,使其柔軟色白後裁剪成蛙身形狀並與人背大小相當,「蛙頭」朝下,在其正上方縫一塊一米長,三十餘厘米寬的黑絲絨,在披肩下接背帶處,是兩個縫上去的直徑約3寸的圓形圖案,下面幾寸處再用五彩絲線綉上七個直徑約1寸的圓形圖案,稱為「七星」,七星中心釘有兩條細帶。然後再用一對綉有蝴蝶紋飾的17厘米長、5厘米寬左右的白布做背帶,就成為獨具特色的羊皮背飾。
對羊皮背飾圖案的形成,有不同的傳說。其一認為:綴在羊皮上面的大圓圖案,左圈代表太陽,右圈代表月亮,七個小圓則代表七顆星星,因而被稱為「披星戴月」。寓納西族婦女的辛勤。其二認為:納西族東巴經及民間口頭傳說中都有納西人在古時很崇拜青蛙,將其視為本民族的圖騰,把羊皮剪成蛙體形狀,表現的是納西族對圖騰的信仰崇拜。同時,蛙有較強的生育能力,反映在服飾上是強調婦女的生育觀。
納西族男子的穿著簡潔,大致也分為兩種情況,麗江一帶的納西族男子蓄短發,戴氈帽或纏包頭。上身內穿麻布或棉布衣,外穿羊皮坎肩或披羊毛氈,下著深色長褲,束腰帶,穿布鞋或皮鞋。中甸三壩一帶的納西族男子上著右襖或對襟長袖衣,衣長及腹,纏紅布包頭,下穿麻布長褲。
「披星戴月」衣是納西族婦女勤勞善良美好品質的象徵。古時,納西族男子多外出經商,生產勞動的擔子全落在納西族婦女肩上,她們起早貪黑的勞作還是無法將活幹完,於是就把星星月亮綉在披肩上,人此就能「星星月亮永長生,白天黑夜幹活忙」了。看見納西族女子穿著「披星戴月」衣,您是不是覺得她們很美麗很勤勞呢?
納西族是居住在雲南省麗江地區的一個古老民族,他們的服飾中最具特色的當屬「披星戴月」衣。納西族女子上身著長過膝蓋的大褂,寬腰大袖,腰系百褶圍腰,下著長褲,背披披肓。這種披肩是用羊皮去毛、洗凈、硝白,而後縫制而成的,然後在披肩上綉上兩條白布帶,勞動時就將披肩的布帶拉到胸前十字交叉系緊,看上去猶如七顆閃亮的星星圍著一輪明月,人們把這種著裝稱為「披星戴月」。
納西族的服飾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尤其是女子服飾中的羊皮背飾是納西族所特有的。納西族服飾最早是用羊皮和獸皮製作。清乾隆《麗江府志略》載:納西族「男子頭綰二髻,旁剃其發,名為三搭頭,耳墜綠珠,腰挾短刀,膝下纏以氈片,四時著羊裘,婦人結高髻於頂前,戴尖帽,耳墜大環,服短衣,拖長裙,覆羊皮,綴飾錦綉金珠相誇耀。」到清光緒間《麗江府志摘》載:「男子剃發戴帽,長領布衣,婦人結高髻或戴黑漆尖帽,短衣長裙。」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服飾也在不斷的變化。
這些事實說明,從整體上看,我國各民族傳統服飾均保持著自己鮮明的個性。就連那些長期相互為鄰、交叉居住的兄弟民族,其服飾十分接近,其差別細微到外界人無法察覺的程度,他們各自的特點也是十分清楚的。
一個民族的富有特色的傳統服飾,對於別的民族,是一種區別的標志;而對於本民族,卻是互相認同的旗幟、結成整體的紐帶。而這一切,都是由於人類歷史的遺傳而形成的集體無意識的文化模式。這種凝聚力,是一個民族得以生存、發展的本能。不能設想,如果沒有這種凝聚力,一個民族,特別是弱小的民族,怎麼能夠在強族如林的條件下走過那漫長的、艱苦的歷史過程並得以頑強地生存下來?
D. 【手辦原型】請教這種裙子的花邊怎麼做
用軟陶做就很簡單了.
用手揉捏,讓陶變軟.用圓柱型物體(鉛筆就行)擀成薄片.刀片去掉兩邊,取一條.趁陶還有溫度沒變硬,拿只牙簽一邊往上堆,一邊用牙簽固定.壓出大褶來~~~
放進微波爐里,100度5分鍾出來就是硬的了.
做手辦用這種軟陶很好用,500克不到30塊錢,有200 多種顏色,還可以做出漸變顏色效果哦.
E. 有誰知道各少數民族的帽子,圖片和文字介紹,謝了
中國各少數民族日常生活以及節慶禮儀場合穿用的民族服裝。中國55個少數民族的著裝,由於地理環境、氣候、風俗習慣、經濟、文化等原因,經過長期的發展,從而形成不同風格,五彩繽紛,絢麗多姿,並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
看中國少數民族服裝圖片,這兩個網站不錯,數量多,清晰度也不錯.而且很有生活味兒.直接在畫面上點,就可以滾到下一張,方便閱覽,不錯不錯. http://www.6lu.cn/id06/a02/html/image1.html
http://list.china.alibaba.com/buyer/offerlist/1034227-p10.html
簡單解說我國少數民族服裝:
阿昌族 女子穿統裙,以青布包頭;未婚者穿長褲,盤辮簪花。男子著黑衣褲,背通帕(掛袋)、阿昌刀。阿昌刀屬長刀類,為滇緬邊境各民族所喜愛。
白族 女子穿白上衣、藍褲、黑紫絲絨背心,扎綉花圍腰,用花包頭、銀首飾,著百節鞋(翹頭綉花鞋)。男子為白衣褲、黑背心、白或藍布包頭,綉花掛包;高寒地區常穿羊皮披肩。
保安族 女穿高領大襟花短衣、鑲花邊長背心,罩蓋頭,穿雙梁鞋。蓋頭還是回、東鄉、撒拉等族的女子頭飾,通常披垂及腰,婚前用綠色、婚後黑色、老年白色。男子冬季穿斜襟皮襖、春夏為白襯衫,黑背心,白布便帽,掛保安刀。保安刀掛於腰左邊,刀把疊嵌「十樣景」圖案。
布朗族 女穿黑色或紅綠紋相間的統裙,扎大包頭。男穿無領上衣、黑色寬大長褲,黑或白布包頭。
布依族 女穿大襟上衣、長褲、綉花圍腰,或蠟染百褶長裙;黔南地區穿傳統欄干服。欄干服是衣褲套裝,衣襟、領口、衣袖、褲腳均鑲花邊。男子為對襟衣或大襟長衫,藍或白地藍方格頭巾。
朝鮮族 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稱。女子穿傳統的襦裙套裝,上襦稱則高利,為小燈籠袖斜襟短衣,以花結襻帶系合;下裙稱契瑪,是高腰長裙,少女為統裙式,婚後纏裙式;配穿鞋頭尖翹的船形鞋。男子穿無紐扣上衣、深色背心、燈籠褲(稱佩吉),戴漆紗圍檐圓頂高帽。
達斡爾族 女穿藍袍、綉花鞋、白布襪,胸佩銀飾。男子穿高領袍、皮靴(稱奇卡米)、白布包頭。節日多穿各色綢袍。
傣族 西雙版納地區女子為窄袖對襟短衣、統裙、銀腰帶;德宏地區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長褲、小圍腰,婚後是對襟短衫,黑統裙;新平、元江一帶,女上衣的腰際處和裙腰處常綉花、飾銀泡銀穗,故有「花腰傣」之稱。男子一般為小袖短衫、長褲,白或青布包頭,冷天習慣披毛毯。
德昂族 女子上為對襟短衣,下著飾橫條圖案的長統裙,並裝飾藤腰箍。男子穿圓領大襟衣和肥短褲,打裹腿,男女均用白或黑布包頭、男子還飾絨球。
東鄉族 女子穿大襟衣、綉花背心、長褲,罩蓋頭。男子穿長袍,束帶,佩小刀等;或穿對襟衣、黑背心;戴黑或白色平頂軟帽。
侗族 女子為無袖上衣、寬腳褲或百褶統裙,佩帶銀飾。男子為無領短衣、統褲、侗帕(大頭帕)。多用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
獨龍族 穿用披毯:將麻布毯披於衣外,由腋下抄向胸前結角(男左結、女右結)。此外,女子用頭巾,男子佩砍刀和箭包。
俄羅斯族 女子穿布拉吉(連衣裙)或褶裙,戴艷麗的頭巾。男子穿西裝和白色綉花邊的套頭衫。
鄂倫春族 穿皮袍:大襟,開二衩或四衩,領、袖、襟處鑲異色皮邊,衩處補綉團花圖案。此外,女子戴氈頂皮帽;男子為狍頭皮帽、皮褲、皮靴。
鄂溫克族 女穿大翻領連衣裙,或大襟連衣裙式長袍。男為深藍長袍、圓錐形帽、皮靴。冬季習慣穿獸皮衣。
高山族 女子一般為對襟長袖上衣或大襟窄袖上衣,各式裙,黑或紅布包頭。男子通常上穿對襟長袖衫和長短不一的背心,下著纏腰裙或前裙。高山族在節日里注重裝飾,並穿貝珠衣(以貝殼、珍珠編織的貝衣、珠裙)。
仡佬族 女子穿套頭式無袖袍,前短後長並綉花;穿三段式統裙,中段為紅色羊毛織物,上下段為青白相間條紋圖案的麻織物;纏包頭,同時纏3條長帕,後垂6穗,飾海貝;穿勾尖鞋。男子為無領琵琶襟衣、長褲,青布包頭。
哈尼族 女子穿無領上衣、銀胸飾,著長褲或裙,系圍腰(以不同顏色標識未婚已婚),戴小帽,飾銀泡;節日穿綉花尖鞋。男子用黑或白布纏頭(節日插羽毛),系綉花腰帶。尚黑色,多用自織自染的棉、麻布。
哈薩克族 女子穿連衣裙、綉花背心、綉花套褲,戴吐麻克或白布蓋頭,並加大披巾。吐麻克是一種小圓帽,飾有貓頭鷹毛。男子穿不掛布面的翻領皮大衣,扎鑲花皮腰帶,佩小刀,戴三葉帽(夏天為三角布頭巾);春夏穿袷袢。袷袢是無領對襟袍,無紐扣而系腰纏(腰帶),維吾爾、柯爾克孜、塔吉克等民族也穿用。
赫哲族 習慣以魚、獸皮製衣,冬季穿套褲,傳統穿袍。女袍類似旗袍,採用鑲緄工藝,並綴貝、幣或銅鈴;男袍為右大襟、前開衩。此外,女子穿綉花鞋或皮靴,男子穿靰鞡。靰鞡為布靿、皮幫底的納褶防寒靴,內絮烏拉草。
回族 女子穿大襟短衣,戴蓋頭。男子穿白色對襟衫、黑背心,戴白或黑小圓帽。散居各地的回族穿漢族服裝。
基諾族 女子穿無領無扣短褂、鑲七色紋飾,佩綉花兜胸,著黑白相間的短裙,戴白底彩條尖頂風兜帽。男子為棉布上衣(無領、對襟、無扣、背後綉太陽花)、白棉布大褲,裹腿,藍布包頭。男女均戴耳環。
京族 女子為無領對襟短上衣、菱形遮胸布、黑色大褲、旗袍式白色長外衣,戴斗笠。男子為及膝窄袖袒胸衣、大褲,束帶。
景頗族 女子穿黑色短上衣、棗紅色自織羊毛花圍裙,使用腰箍、護腿及各種銀飾物。男子為黑色衣褲或白衣黑褲,白布包頭上綉花並綴絨球,佩長腰刀,背掛包。
柯爾克孜族 女子穿連衣裙、黑背心,戴頭巾;青年戴紅絲絨圓頂小帽或大紅色水獺皮帽,綴羽毛或纓穗。男子穿袷袢、綉花圓領襯衫、燈芯絨大褲,束皮帶、左佩小刀,戴高頂卷檐氈帽或護耳式帽。
拉祜族 女子為高開衩長衣(鑲嵌彩色幾何紋布塊),黑布頭巾(長3m以上,中端垂及腰際)。男子為無領大襟衫、寬腳長褲、黑頭巾或分瓣小帽(綴彩布條)。
黎族 女子穿青色開襟上衣、及膝織綉花統裙,盛裝時佩帶大耳環等首飾。男子穿無領對襟衣,纏包頭、插雉尾,有的戴耳環。多用自紡自織自染的棉、麻布。
僳僳族 女子穿短衫、黑背心、多褶長裙,戴花包頭或歐勒(珠珠帽,以紅、白色珠或貝殼串成);青年女子佩拉白里底(佩帶於胸前的瑪瑙、海貝或銀幣串)。男子為長衫、及膝褲、黑包頭,佩砍刀、弓弩。
珞巴族 女子穿短上衣、毛呢及膝統裙,腰懸綴成球狀的白色貝殼(以數量標識財富);盛裝時披紅披肩,佩多串項珠。男子穿氆氌長袍、羊毛氈套頭背心,披野牛皮,戴藤條圓盔,套熊皮圈。
滿族 女子穿旗袍、高底花鞋(稱花盆底)。男子穿箭袖開衩袍褂,束腰帶。
毛南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緄邊褲,戴頂卡花。頂卡花是一種斗笠,以竹篾編織精緻圖案。男子穿藍、青色對襟衣、衣褲。
門巴族 傳統穿紅氆氌袍,佩砍刀。此外,女子穿白氆氌統裙,披犢皮,頸飾彩色串珠。男子扎赭色腰帶,戴拔耳甲。拔耳甲為山字形小帽,褐頂、橘黃邊,前檐留缺口。
蒙古族 男女老幼皆穿用蒙古袍,有紅、黃、紫、深藍等色,傳統式樣為身寬袖長、下擺不開衩、襟和擺採用鑲緄裝飾,束彩腰帶。此外,女子纏紅、藍頭巾,穿皮靴,盛裝時戴冠、綴銀飾;男子纏紅、黃頭巾或戴藍、黑、褐色帽,穿高靿皮靴。
苗族 女子穿大領對襟短衣、長短不同的百褶裙,打裹腿,或為大襟短衣、寬腳褲、圍腰,採用多姿多採的頭飾;節日盛裝,常採用刺綉、蠟染等工藝裝飾服裝,以及多種傳統銀飾,如項圈、手釧、銀衣(銀飾釘於衣上)。男子為短衣長褲,或穿對襟麻布長衫、披羊毛氈(上有幾何圖案)。
仫佬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長褲或統裙,束圍腰(上有幾何圖案)。男子穿無領琵琶襟衣或唐裝(類似漢族的衫、襖、褲)。尚青色。
納西族 女子穿黑、藍、白色大褂,背心,長褲,多褶圍裙,披七星羊皮披肩(上綉日月、下綴七星圖案,俗稱「披星戴月」,象徵勤勞),戴圓的紗頭帕或藍頭巾;寧蒗等地為短衫、百褶長裙,束腰帶,藍、黑布包頭。男子穿大襟長衫,圍羊皮兜腰,披羊皮披肩,打裹腿。
怒族 女子穿背心、多褶長裙,習慣以竹管穿耳,珊瑚、貝殼飾胸,藤環纏頭、腰、踝;貢山地區以麻布片為前後裙。男子穿長衣短褲,纏包頭,腰左佩砍刀、右肩背弓箭。
普米族 女子穿大襟衣、百褶長裙,束寬大的彩腰帶,披羊皮,纏大包頭,飾銀環耳墜。男子穿麻布短衣、大褲、白羊皮背心,打裹腿,佩腰刀。
羌族 傳統穿用皮褂褂,即罩於麻布長衫外的羊皮背心。此外,女子用綉花圍腰、頭帕及耳環、手鐲、銀牌等飾物,穿勾尖綉花鞋。男子纏包頭,束腰帶,裹腿。
撒拉族 女子穿對襟衣或大襟袍、花背心、綉花布鞋、布襪,罩蓋頭,飾長耳墜。男子為白色對襟衣、黑背心、白或黑色平頂圓帽;冬季穿皮襖或褐子(羊毛織成的衣服)。
畲族 女子穿大襟緄邊上衣、短褲,打裹腿,以紅絨線束頂髻,戴細篾斗笠;結婚時戴鳳冠銀簪。男子為對襟上衣(老年大襟)、長褲。習慣用青、藍色自織麻布。
水族 女子穿無領大襟半長衫、綉花圍兜,纏包頭(少女戴纏繞紅線的頭圈),佩銀首飾。男子為無領大襟寬袖長衫(青年對襟長衫)、青布包頭。尚青藍兩色。
塔吉克族 女子穿無領長袖衣和曳地長裙,或穿連衣裙,戴圓頂綉花帽(綴後簾)、加白黃紅色頭巾。男子穿袷袢,戴黑絨圓高帽。男女皆習慣穿野羊皮高靿靴和氈襪。
塔塔爾族 女子穿連衣裙、深色背心,戴鑲珠小花帽,披紗巾,著花靴(上綉動物圖案)。男子為綉花白襯衫、黑色背心或對襟長衫、黑褲,戴綉花或黑色小帽,著長靴。
土族 女子穿鑲花邊的大襟袍(配五色布拼成的袖套),鑲花邊的背心,束綉花寬腰帶,佩掛手帕、錢袋、荷包、小鈴。男子為小領大襟長袍、大襠褲、黑或紅色背心,上黑下白的裹腿,雲紋布鞋;冬季穿大領白板皮襖。男女都戴翻檐氈帽或禮帽。
土家族 女子傳統的服裝為左開襟大袖緄邊短衣、八幅羅裙,現一般為右開襟上衣、鑲邊統褲,青布包頭,綉花鞋,銀飾品。男子為對襟或琵琶襟短衫、長褲,青布包頭。多用溪布、峒布,即自織自紡青、藍色土布或麻布。
佤族 女子穿黑色無領短衣、黑紅條紋相間的統裙,頭、頸、腰、臂、脛用箍飾物。男子為無領對襟短衣,紅、黑、白布包頭,以黑、紅線穗作耳飾。
維吾爾族 女子穿艾得麗斯綢連衣裙、襯裙,深色綉花背心,系鮮艷的頭巾(老年白紗巾或大幅白蓋頭)。男子穿袷袢(以方巾束腰),套頭大襯衫。男女老少喜戴尕巴(四棱綉花小帽),著高靿靴(女子內著長統襪)、加套鞋。
烏孜別克族 女子穿魁納克(寬大多褶的連衣裙),戴各式小花帽,著綉花靴。男子穿托恩(對襟袍,類似袷袢,以方巾束腰),綉圖案的襯衫,戴小花帽,著皮靴、淺幫套鞋。
錫伯族 女子穿袍(青年的袍腰部打褶象連衣裙)、背心、肥褲(扎褲腳)。男子穿箭袖前開衩長袍,或短襖、長褲。東北地區錫伯族著當地漢族服裝。
瑤族 女子服裝注重綉花、蠟染,通常穿琵琶襟或大襟上衣、長褲、短百褶裙,打裹腿,採用多種樣式的頭巾、帽及銀飾。男子穿對襟無領短衫、長褲或過膝短褲;廣西南丹一帶沿用白色褲,褲腳綉花;廣西連南一帶纏紅布包頭,插雉尾。多用青、藍土布。
彝族 大小涼山男女老幼四季披用白、灰、青三色羊毛線織成的擦爾瓦(即披風),上織有花紋,有的下端密集長流蘇。擦爾瓦始用於漢、晉;白天御風雪,夜可作被。此外,女子穿大襟上衣(綉花或緄邊)、多節多色的曳地百褶裙或長褲、圍腰,著瓦式方頭帕或青布包頭;雲南少女戴雞冠帽、綴銀泡,在賽裝會、插花節上穿刺綉服裝。男子為大襟或對襟衣、多褶褲(褲腳寬窄不一,寬者1m),青或藍布帕包頭(右前方突出細長錐形「英雄結」),左耳戴大耳珠、綴絲穗;老年穿長袍,戴瓜皮帽。
裕固族 女子穿高領長袍,束紅、紫、綠色腰帶,戴喇叭形紅纓帽(未婚加一圈綠珠穗),掛頭面,戴胸飾「寄命鎖」,穿長靴。頭面是標識婦女已婚的帶形飾物,佩在發辮上,共3條,一條垂胸前、兩條垂背後,上鑲銀牌、珊瑚、瑪瑙、珠貝等。男子為高領左大襟箭袖袍,束紅、藍色腰帶,掛腰刀和煙袋,圓平頂翻檐白氈帽或禮帽,左耳飾大耳環,穿皮靴。
藏族 傳統穿用藏袍,是敞領口、右大襟、系腰帶的大袍,用氆氌、毛皮及其他面料製作;牧區羊皮袍不掛袍面,以腰帶系結底襟可作被袋用;農區婦女夏秋為無袖袍;男子穿袍時習慣褪右袖以便活動;女袍的內衣襟短袖長,前系邦單(又稱邦墊,為飾有橫彩條的氆氌圍裙);配穿靴,男子戴禮帽或皮帽。此外,西藏山南一帶女子穿背夏,是一種對襟無扣長背心,多用黑氆氌製作。
壯族 女子傳統裝束為大襟或斜襟上衣、褶裙或寬腳褲、綉花圍腰。男子著唐裝,包頭。三月三節,著節日盛裝。
F. 傣族的服裝和習俗
一、服飾:
傣族服裝,男子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冷天披毛氈,多用白布或青布包頭。婦女傳統著窄袖短衣和筒裙。西雙版納傣族婦女,著白色或緋色內衣,腰身細小,下擺寬,下著各色筒裙。
德宏芒市等地婦女,婚前著淺色大襟短衫,長褲,束小圍腰,婚後改著對襟短衫,黑色筒裙。內地傣族婦女服裝與邊疆大體相同,但有地區性特點,往往因此被其他民族稱為「花腰傣」、「大袖傣」等。
二、習俗:
1、宗教方面,邊疆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屬於小乘佛教,同時保留著原始鬼神崇拜的殘余。內地傣族崇拜「龍神」、「龍樹」,有宗教職業者「波勐」和「師娘」,代人占卜治病。在景谷等地區,也有信仰上座部佛教的。
2、傣族家庭與婚姻在歷史上的鮮明特點是等級內婚。土司之間實行嚴格的等級內婚,盛行一夫多妻。土司還憑借權勢,隨意凌辱農民妻女。廣大農民實行父權制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家庭成員為父母與未婚子女。
3、傣族通行土葬,但具有明顯的階級差別,貴族與貧民的葬地是嚴格分開的。和尚、佛爺死後,先行火葬,再用瓦罐盛骨灰埋於寺後。
(6)花腰傣帽子擴展閱讀
傣族的文藝活動:
1、傣族有傳統的傣戲。以前西雙版納有一種以舞蹈為主兼唱戲詞的形式,這是傣戲的雛形。其情節比較簡單,主要表現持刀的獵人與化了裝的龍、鳳、龜、鶴進行斗爭。傣戲的發展和完善主要在德宏一帶。因此傣戲又稱「滇西傣戲」。
2、傣族舞蹈種類繁多。西雙版納傣族稱舞蹈為「凡」。民間舞蹈有:凡婻諾、凡光罕、凡光、哈凡、凡整。凡婻諾以模仿禽類動作為主要特徵,包括孔雀舞、鷺鷥舞、斑鳩舞等。
3、傣族民間樂器有嘎臘薩、玎、篳、多洛、象腳鼓、鋩、排鋩和傣鑔等。傣族的特色樂器葫蘆絲是舌簧樂器,用循環換氣法能持續發出五度音程,音色優美、柔和、圓潤、婉轉。
G. 『傣族裙子的穿法`````````』
傣族是新平世居民族之一。古代的「百越」、「滇越」等族群就是今傣族的先民。新平傣族根據其服飾上的特徵,習慣上稱為「』花腰傣」。縱觀之,我國雖有眾多的民族,但以服飾特徵來命名支系的民族卻是鳳毛麟角。由此可見,新平傣族服飾特點之顯著。
服飾是人類生活的必需品,是人類共有的文化特徵、同時,還是一個民族最顯著的外在標志,是一個民族物質文明和精神的外在表現。服飾的種類、式樣、色彩與各民族所屬的歷史文化系統,所處的社會自然環境、經濟生活方式、民族心理、審美趣味等諸多方面都具有內在的聯系,是多種文化因素的綜合產物。正如郭沫若先生1956年在北京服裝展覽會的題詞中寫道的:「衣裳是文化的表現,是思想的表現,是體現科技水準,是反映民族。時代,更是一個國家人民的文化修養素質的具體化。」因而,應該說,服裝並不是一個簡單的護體問題,而是一個社會、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社會意識和文化心態的反映。服飾浸透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汗水,記載著人類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和鑄造生活的能力。
根據自稱,新平花腰傣又可分為「傣雅」、「傣卡」和「傣灑」三支,但其服飾特點基本相同,局部上略有差異。本文著重以人日最多的傣l雅服飾為主,從色、形、態三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色
從整體上看,黑色是花腰傣服飾的基調,從頭到腳大體由黑色組成,是自織的土布,經過加工,染成黑色(也有部分為青色人從質地、從顏色上看去,極顯得淳厚樸素、柔和內斂,給人予一種親切之感。這樣質地、這樣顏色的服飾,給人帶來的美感,其美就美在它的深沉凝重,含蓄蘊籍;使人感到東方式的靜穆崇高,神秘朦朧之美;引人產生無盡的聯想。這種黑色更有一種空間感和深度感,給人產生一種能吸收和包容一切的自然的顏色的感覺。當然,僅有黑色未免太過於凝重和板結,缺乏生氣。於是,在整體上,一方面雖然充分利用黑色,另一方面又千方百計地打破黑色一統天下的局面,因而,各種亮麗醒目的裝飾色躍然而上,點綴在黑色衣服、裙子及頭飾的邊邊角角,其中紅色份外奪目。
整套服飾從上到下,從前到後處處用紅色裝點。最為醒目的有三處,一處是頭帕上,一條鮮紅纓穗垂在頭兩邊際;另一處是兩支袖口上各鑲有三寸左右的紅色綢緞,與黑色長袖相銜接;還有一處是裙子下部也鑲有略寬於袖口的紅色綢緞,與黑色裙身相銜接。這三大塊紅色的嵌入,讓整個局面起了很大變化,在原本十分古樸、厚重的色調上增添了不少典雅與變幻。
應該說,紅、黑二色的相配運用並非花腰傣獨有,而是很久遠歷史的相傳。黑與紅色調的選擇與利用,除了客觀上因為當時製取比較容易,也是人類在色彩選擇方面共有的經驗的領域的原因外,也反映出古代人們對於紅。黑二色的宗尚意識。雖然在以後製取顏色的手段和方法都已相當地進步,代代相沿,眾多傳統民族服飾上仍以黑、紅二色為主色,達配在一起,這無疑也說明了其內在選色上的強固的社會觀念。花腰傣的服飾上,從頭飾、上衣(含內衣和外衣)、裙子、頭飾等物件,以黑為底色,但多多少少都用紅色作裝點,該二色所展示的色彩世界是其它顏色難以取代的。
與紅色並列裝點的顏色,除紅色外還有黃色。紫色、藍色、綠色等,這些裝飾色一般不大面積使用,而是成一條條的花邊連在一起,或鑲在袖口邊與衣服邊,或嵌在裙邊及圍裙邊,使原來以黑為主的凝重古樸的世界一下變成了一個絢麗多彩的世界。紅、紫、黃、綠、藍等這些裝飾的顏色,能讓人們從大自然中的天空、太陽、彩霞、土地、植物,甚至鮮血等去感覺去聯想。把人與自然結合起來,古樸上增添典雅,厚重中增添細膩;深沉中顯出明快,靜穆中看到流動;含蓄中流露瀟灑;神秘中增添自然。也正是由於數道彩條。把新平傣族女性的腰部裝點上道道彩環,故而才有了「花腰傣」這美麗的稱呼。
在花腰傣的服飾上,還有一種異常搶眼的東西,那就是滿身的銀泡。無論兒童裝還是老年裝都喜歡用銀泡、銀穗裝點。內衣的前胸與領口,外套的左右兩邊、頸部,還有纏掛在臀部的背飾,均點綴著銀泡。衣上千顆成排的銀泡、銀穗,再配上一套銀質首飾,在陽光下閃閃爍爍,走起來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銀泡以它的色相鮮明飽和使得服裝上又滋長出了無盡的高雅與華貴。華美的銀色與原來服裝的諧調統一結合,從而讓花腰傣的服飾色彩有了其它與眾不同的獨特魅力。加之,服裝製作和穿戴又耗時費力,難怪有人就這么推測說,花腰傣服飾不是普通百姓、人家的服裝,而是古代宮庭貴族的服飾。
二、形②
花腰傣的服飾大體由三部分組成:服飾主體含上衣、褲子和裙子。首飾含頭飾、背飾、腰飾和手飾;人體裝飾含紋身與飾齒。
與多數民族一樣,花腰傣服飾的特徵主要體現在女性服飾上。從傳統說,男性服飾較為簡單,上衣是黑色圓領的對襟衫,褲於為黑色打折褲,帽子為黑色沿帽,也有人用黑色包頭。現在,除部分老年人仍穿黑色對襟衫外,中青年男子普遍已改現代裝。
婦女服飾中,上衣短小,一般為兩件,一件為貼身的內衣,另一件為無或外衣。內衣圓型小立領,左枉、無袖,僅長及腹部。領邊及下擺邊沿都綴有寬窄不一的一排晶瑩閃亮的細銀泡,銀泡中間還綴有銀穗。外衣無領無鈕,比內衣還要短,僅僅遮住胸部。襟邊和下擺邊鑲一條彩條或刺綉花飾,有的襟部也嵌上細銀泡及銀穗。袖細長及腕,袖的下半載間鑲嵌著紅、黃、綠、白等色的彩布,或彩色絲線綉飾。由於上衣比較短,腰部常常外露,故而又用一條較寬的綵帶纏腰,既可系裙,又可束腰。「花腰傣」之稱由此而來。
從小時候起,女性就只穿裙子。裙子一般穿三條左右,少則一條,最多可穿至五條左右。裙子為筒裙,習慣上自上向下套,裙擺綉有彩色花邊,數條裙於疊穿,一條比一條略向上提高,正好讓每條裙子的花邊外露,裙子從左向上提,使裙身形成一個斜度,讓那一條條色彩鮮艷的花邊看似波浪起伏的江河。傳說那是傣鄉千萬條溪流江河的象徵。裙子上端纏數塊青布圍裙,一塊又比一塊纏高些,剛好讓綉有各色花環的固邊外露,十分嬌艷俏麗。
綁腿是西南地區許多民族都使用的一種服飾習俗。由於西南地區諸民族多依山而居,山間林木、荊棘叢生遍地,上山勞動尤其是穿短裙的婦女腿極容易被劃傷,也容易遭蟲叮蛇咬,裹上綁腿起到防護作用,而冬季又有防寒保暖之功效。花腰傣婦女均如此。
花腰傣的笠帽非常獨特,形狀不像其它地區或其他民族的斗笠那樣呈錐狀或草帽形,而是邊沿上翹,成碟狀。戴時不正戴,都是向側前方傾斜。
首飾,特別是頭飾,在我國許多民族中是最主要、也是最豐富最具有特色的部分。花腰傣婦女的頭飾是先將束發盤於頭頂,用一條寬約兩寸的青布頭帕將頭發層層裹住,再用一條寬約寸許,兩端綉花的青布條加一條鮮紅纓穗,從頭頂垂至兩邊耳際,又用一塊寬約半尺、長一尺的紅條花布從前額沿頭頂披至腦後,用一條寬兩寸兩端綉花的青布條捆穩後,將披於前額和後腦勺的紅條花布撩起別進頭帕內。這樣的頭飾,高高聳立著,宛如古代中原秀才高帽。要做這樣的頭飾是很費功夫的。據說即便是一個手比較巧的婦女,也要兩個多小時才能做成這樣的頭飾。
耳環也是花腰傣頭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女孩出生的第三天就得穿耳眼。十四五歲開始戴銀制耳環。這意味著姑娘己到了談戀愛結婚的年齡。出嫁時帶的耳環更大,、一般有筷子那麼粗。
花腰傣婦女探親訪友或趕街聚會時,身後臀部上還要纏戴一塊三角形狀布飾,整塊布鑲滿銀泡和各色絨花,下端還綴滿紅纓穗,這布塊把花腰傣姑娘們襯托得更加美麗動人。在平時的生產勞動中、外出時,婦女們還樂意掛一隻精巧玲攏的「秧籮」。秧籮是用細竹編成的,高約20厘米左右,圓口微開,約十二三厘米,中部略細,下端稍寬呈方形。秧籮不僅是她們隨身裝東西的器具,也是一件十分漂亮的腰部飾物。
上衣袖長只及腕部,這就留下極大的空間給手上戴飾物。婦女們手上普遍都戴有銀手鐲和銀戒指。
頸部和胸部雖沒有單獨的飾物,但鑲在內衣立領及胸前的銀泡和銀穗也起到了足夠的裝飾作用。有的老人衣服上嵌著少許銀泡,但更多的是飾綉花,以顯示老人的心靈手巧。有的老人更樂意胸前掛上一個小銀盒,一來起到裝飾作用,二來放一些石灰,便於他們嚼擯榔時使用。
紋身和飾齒是我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中的一種特殊人體裝飾,這種古老的習俗,至今在新平傣族中還有留傳。但傣雅、傣卡、傣灑中,僅有傣灑有紋身習俗。其紋身的部位和花紋等與其它地區傣族不大一樣。德宏和西雙版納的傣族一般紋於胸、腹、背和四支,花紋以龍、蛇、虎、豹等為主,主要流行在部分傣族男子中。由於紋身要忍受巨大的痛苦,在這些地區的人常把是否敢紋身,當作衡量男於是否勇敢的標准。不敢紋身,就會被視為懦夫,讓眾人瞧不起,姑娘更不會愛他。人們還說死後也只能當野鬼,不能與祖先相會。新平花腰傣則不同,普遍是女性紋身。當地人認為女性膽子小,紋身後鬼使不敢靠近他們,又說,紋身有驅鬼的作用。這里紋身的部位在手指及手腕部,其它部位未發現有紋身的現象。早期花紋沒有什麼規則,一般以「△」「○」「=」「米」等圖型為主。如今的年青人則更多地使用漢字或拼音,內容多以情感上的語言為主,如「愛」、「想你」、「忍」、也有人用英文「I love you」等等。
飾齒同紋身一樣,也是古老遺俗之一。花腰傣的飾齒主要是染齒。染齒一樣多為婦女。女孩到了十三四歲,待牙齒換完以後,便用特製的染料將齒面染黑。他們認為牙齒越黑越美,越黑越討人喜歡。也有人把檳榔和石灰放在嘴裡咀嚼,時間久了牙齒就會逐漸變黑,且經久不褪色。
三、態
花腰傣的服飾美。這種美不僅出自服飾的色、服飾的形,更出自於色與形搭配後所形成的「態」。這種「態」不是用感官可以直接感覺得到的,而是讓人通過心才能體味到的服飾所表現出的那種超越外在感性形象的個性特徵,那種生生不息的藝術感染力和美感的生命力。
服裝的款式、搭配以及穿戴方法等,雖然可以是靈活多變的,但同時也是有一定「法則」要依的。猶如語言中的詞法句法關系一樣,遣詞造句各有各的方式,但必須遵照固定的語法規則,雖然有其靈活性和自由度,但它又是約定束成的,得按照一定的規則組調成句。服飾也是一樣的道理。當然如果服飾的結構和達配完全法則化了,像遵循數學公式一樣嚴格不移,那麼服飾便會失去其特色,顯得板結而缺乏生氣。因此,有許多服飾,便偏離和超越了所謂的一般常規,既產生於現實的極限處,同時又超越了現實。花腰傣服飾便是這樣一種給人以視覺的直觀,創造變形的形象來反映生活的服飾藝術,其態也從中而來。
其偏離和超越是通過兩方面來實現的,一是本身「形」上結構的偏離;二是穿戴方式上的超越。現在從上至下來看一下其偏離和超越的情況,以及由此所帶來的具有特徵的「太」。
先從帽子說起。「帽子」按《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戴在頭上保暖、防雨、遮日光等或做裝飾的用品」。花腰傣婦女出門,無論是趕集還是勞動,頭上總是斜頂著一頂與眾不同的笠帽。由於其形狀的特別,沒有帽身及帽沿,成碟狀,往上翹,而無法「戴」。確切地說,也不是「頂」,似乎是斜「架」在頭上。花腰傣的帽子雖然也起到了它的實用性——遮陽,因他們居住的地方炎熱,但更多的卻是顯示了它的裝飾功能。雖是一頂小小笠帽,由於形與戴的方法的變異,使帽子的功用發生了質態變化,魔術般地產生了無盡的風情。再加上腰部挎著的那別致的小秧籮,上下呼應得很巧妙,渾然一體,既不做作,又達到了一種自然天成的藝術效果。二者飄逸著勞作帶來的香和醇美。不是美麗所能盡言的造型
花腰傣上衣分為兩件,即內衣與外衣。一般說來內衣應該短於外衣,且裝飾物應該在外衣上,而花腰傣完全突破了這種常規。內衣無袖圓立領,左衽,從領到胸直到衣服邊腳都鑲滿了銀泡,綴滿了銀穗。外衣無鈕,比內衣還要短,僅僅遮掩了胸部,讓內衣上的裝飾物一覽無余。外衣僅襟邊和下擺邊鑲有銀泡、銀穗,有的索性只以刺綉花紋為飾。閃著光亮的精緻飾品與沉靜的黑色,還有炫目的紅黃橙相互交映著,整個上裝彷彿是一件藝術的精靈,艷而不俗,絢爛多姿。毋庸置言便訴說了花腰傣女性的溫婉優雅和遠古本民族的繁榮。
花腰傣的上衣雖分內外,但都可以與裙於一塊兒搭配穿戴。無袖、立領、左衽的短上衣配上裙子,就把女性的妖嬈盡情展現出來。加上外衣,隱秘內秀的性感便得以充分體現。從而讓人感到,性感並非袒胸背,女性身體曲線美依附於特別的氣韻與內質顯出其「態」,且不浮不躁,具有真正的美感,這才是最具光彩的。
形式的組合,包括一系列的老規距,諸如整齊、對稱、均衡、分層、有序、統一等等,這一切都沒有在花腰傣的服飾中得到很好體現。花腰傣上衣的特點,除上述內外相比較的特點外,還有另外有一大特點,就是左右不對稱,這也是在服飾中很少有的情況。從形狀來說,外衣左邊短,右邊長,形成一種高低差落的感覺。從圖案裝飾來說,左邊鑲有彩色右。裙於為筒裙,習慣上自上向下套,裙擺綉有彩色花邊,數條裙子疊穿,一條比一條略向上提高,正好讓每條裙子的花邊外露,裙子從左向上提,使裙身形成一個斜度,讓那一條條色彩鮮艷的花邊看似波浪起伏的江河。傳說那是傣鄉千萬條溪流江河的象徵。裙子上端纏數塊青布圍裙,一塊又比一塊纏高些,剛好讓綉有各色花環的圍邊外露,十分嬌艷俏麗。
綁腿是西南地區許多民族都使用的一種服飾習俗。由於西南地區諸民族多依山而居,山間林木、荊棘叢生遍地,k山勞動尤其是穿短裙的婦女腿極容易被劃傷,也容易遭蟲叮蛇咬,裹上綁腿起到防護作用,而冬季又有防寒保暖之功效。花腰傣婦女均如此。
花腰傣的笠帽非常獨特,形狀不像其它地區或其他民族的斗笠那樣呈錐狀或草帽形,而是邊沿上翹,成碟狀。戴時不正戴,都是向側前方傾斜。
首飾,特別是頭飾,在我國許多民族中是最主要、也是最豐富最具有特色的部分。花腰傣婦女的頭飾是先將來發盤於頭頂,用一條寬約兩寸的青布頭帕將頭發層層裹住,再用一條寬約寸許,兩端綉花的青布條加一條鮮紅纓穗,從頭頂垂至兩邊耳際,又用一塊寬約半尺、長一尺的紅條花布從前額沿頭頂技至腦後,用一條寬兩寸兩端綉花的青布條捆穩後,將被於前額和後腦勺的紅條花布撩起別進頭帕內。這樣的頭飾,高高聳立著,宛如古代中原秀才高帽。要做這樣的頭飾是很費功夫的。據說即便是一個手比較巧的婦女,成這樣的頭飾。
耳環也是花腰傣頭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女孩出生的第三天就得穿耳眼。十四五歲開始戴銀制耳環。這意味著姑娘己到了談戀愛結婚的年齡。出嫁時帶的耳環更大,一般有筷子那麼粗。
花腰傣婦女探親訪友或趕街聚會時,身後臀部上還要纏戴一塊三角形狀布飾,整塊布鑲滿銀泡和各色絨花,下端還綴滿紅纓穗,這布塊把花腰傣姑娘們襯托得更加美麗動人。在平時的生產勞動中、外出時,婦女們還樂意掛一隻精巧玲攏的「秧籮」。秧籮是用細竹編成的,高約20厘米左右,圓口微開,約十二三厘米,中部略細,下端稍寬呈方形。秧籮不僅是她們隨身裝東西的器具,也是一件十分漂亮的腰部飾物。
上衣袖長只及腕部,這就留下極大的空間給手上戴飾物。婦女們手上普遍都戴有銀手鐲和銀戒指。
頸部和胸部雖沒有單獨的飾物,但鑲在內衣立領及胸前的銀泡和銀穗也起到了足夠的裝飾作用。有的老人衣服上嵌著少許銀泡,但更多的是飾綉花,以顯示老人的心靈手巧。有的老人更樂意胸前掛上一個小銀盒,一來起到裝飾作用,二來放一些石灰,便於他們嚼檳榔時使用。
紋身和飾齒是我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中的一種特殊人體裝飾,這種古老的習俗,至今在新平傣族中還有留傳。但傣雅、傣卡、傣灑中,僅有傣灑有紋身習俗。其紋身的部位和花紋等與其它地區傣族不大一樣。德宏和西雙版納的傣族一般紋於胸、腹、背和四支,花紋以龍、蛇、虎、豹等為主,主要流行在部分傣族男子中。由於紋身要忍受巨大的痛苦,在這些地區的人常把是否敢紋身,當作衡量男子是否勇敢的標准。不敢紋身,就會被視為懦夫,讓眾人瞧不起,姑娘更不會愛他。人們還說死後也只能當野鬼,不能與祖先相會。新平花腰傣則不同,普遍是女性紋身。當地人認為女性膽於小,紋身後鬼便不敢靠近他們,又說,紋身有驅鬼的作用。這里紋身的部位在手指及手腕部,其它部位未發現有紋身的現象。早期花紋沒有什麼規則,一般以「△」「○」「=」「米」等圖型為主。如今的年青人則更多地使用漢字或拼音,內容多以情感上的語言為主,如「愛」、「想你」、「忍」、也有人用英文「I love you」等等。
飾齒同紋身一樣,也是古老遺俗之一。花腰傣的飾齒主要是染齒。染齒一樣多為婦女。橫條,右邊鑲有豎條。就彩色條的寬窄來說也明顯不同,橫的寬,豎的窄。顏色就更沒有定數。這樣的無序變化結果,卻使本來靜態的服飾便產生了動感。
這種由靜生動的效果,不僅產生於上裝,也同樣產生於下裝。上裝在形上不對稱,而下裝裙的編織是完全對稱的,但穿法上仍然打破了這原本有序的對稱,在左邊打了個褶,使裙子微微往上升,於是本是平直的筒裙,便產生了立體的效果,又顯得輕松隨意。更可貴的是,由於裙子底邊綉上道道彩條,似波浪起伏,便成了花腰傣心目中與稻作民族的生命息息相關的條條河流的象徵。
花腰傣服飾的色彩運用毫不保守,非常大膽。看其腰部的彩色與其上端的銀飾,在黑色上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千變萬化層出不窮,讓人覺得再規矩的圖案也可以變得大膽活潑起來了,演繹著一個極其完善的多彩夢幻景象。勾勒出花腰傣女性曼妙身姿的花腰帶。營造出濃郁氛圍的腕鐲及耳環,鑲滿綴飾和疊疊堆積的深淺色彩變化的上衣,含蓄內斂且熱情奔放的變異筒裙以及散發著無限風情的笠帽和秩籮相融,有遮有露,活動起來便成了一種奇妙的肢體語言。悠然得體,視而醉眼。
花腰傣服飾的「態」應該說是其服飾生命中流淌不息的源頭,其獨一無二,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不是任何服飾的「克隆」。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它仍然不失為一種沉澱的時尚。是一支飄盪在美麗哀牢山中聲韻悠久的「民歌」
H. 各個民族風俗習慣 包括節日名稱 多答的加分
京族
主要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市的(氵萬)尾、山心、巫頭潭吉4個自然村。京族以漁業為主,以農為輔,屬沿海漁業和農耕混合的經濟文化類型。京族的祖先原居越南吉婆。後來有一部分人自越南 塗山沿海捕魚來到巫頭島等地定居,至今已有4 0 0 多 年的歷史。京族過去被稱為"越族"。新中國成立後, 正式定名為京族。京族有本民族語言,通用漢語文,信仰天主教、道教。
蒙古族
現有人口4806849 人。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分布在中國的東北、西北地區。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於傳奇色彩的民族。被譽為「草原驕子」。蒙古族始源於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蒙兀」是「蒙古」一詞最早的漢文譯名,始見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諸部落中的一個部落的名稱。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也就由原來的部落名稱變成為民族名稱了。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學。蒙古族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
景頗族
主要分布在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隴川、 盈江、瑞麗、梁河五縣,少部分散居於其他州縣。景頗族的來源與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關先後出現了"峨昌"、"遮些 "、等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經民族識別確認為景頗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 。過去沒有自己的文字,2 0 世紀末葉創制了以拉丁字 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白族
有人口1594827 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部以洱海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少部分散居在四川、貴州、湖南等地。由於白族風俗尚白,歷史上曾有"白人"、"白王"、"白史"之稱。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白族。白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白語支。大多數白族通曉漢語,並作為與其他民族的交際工具。白族是個古老的民族,有著自己光輝燦爛的科學文化。在天文、歷法、氣象、醫學、文學等領域都有許多發明創造和優秀作品。
保安族
有人口12212 人。主要聚居在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保安」是保安族的自稱,歷史上曾被稱作「回回」、「保安回」等。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保安族。保安族有本民族的語言,無文字。保安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大多數人通曉漢語。保安族信仰伊斯蘭教,在家庭生活習俗及社會等方面與當地回、東鄉等民族大體相同。保安族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兼營牧業和手工業。很早就會冶鐵的保安族,有著高超的制刀技藝,他們製作的腰刀,鋒利耐用,精緻美觀,在當地各族群眾中享有盛名,被稱作「保安刀」。
藏族
有人口4593330 人,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以及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臨近省。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里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 多萬人口中,藏族佔9 5 %。藏族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據史書記載:早在秦漢以前,藏族先民就聚居在雅魯藏布江中游兩岸。以青稞等製作的糌粑和酥油是農牧民的主要食品。藏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
達斡爾族
在中國東北富饒美麗的嫩江兩岸,生活著一個以農業為主兼事畜牧業和漁獵業的民族--達斡爾族。達斡爾族有121357人。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莫力達瓦斡爾族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黑龍江齊齊哈爾市和新疆塔城等地。達斡爾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由於達斡爾族長期和當地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勞動,大部分人兼通漢、蒙古、維吾爾、哈薩克、鄂溫克語。"達斡爾"是達斡爾族自稱,"達斡爾"之名最早見於元末明初。根據有關文獻記載、傳說以及達斡爾族的語言、地理分布、生活習俗等方面的研究,達斡爾族與古代契丹族有淵源關系。
朝鮮族
有1920597人,主要分布在吉林和黑龍江、遼寧省,其餘散居於內蒙古自治區和內地一些城市。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 朝鮮族的先民, 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最早遷入定居的一批,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朝鮮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關於朝鮮語的系屬問題,中國學術界尚未定論,但多數傾向屬阿爾泰語系。
拉祜族
主要分布在瀾滄江流域的思茅、臨滄以及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拉祜族源於古代氐羌系統。清代文獻中被稱為"倮黑"。自稱拉祜,意為用火烤吃老虎肉,反映出拉祜族歷史上曾是一個狩獵民族。苦聰人是拉祜族的一個支系。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拉祜族。拉祜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大多數人通漢 語和傣語。部分拉祜族普遍使用過西方傳教士創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後來,在原有的字母基礎上,創制了拼音文字,推廣使用。
高山族
現有人口40萬,主要居住在中國台灣省,其餘3000多人,散居大陸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區。高山族有許多支系,主要包括阿美人、泰雅人、排灣人、布農人、魯凱人、卑南人、曹人、雅美人和賽夏人。高山族以稻作農耕經濟為主,以漁獵生產為輔。高山語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沒有通用的民族文字 。散居於大陸的高山族通用漢語文。
黎族
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東方、 白沙、陵水、昌江黎族自治縣 和樂東、瓊中、保亭黎族苗族 自治縣。黎族以農業為主,屬稻作犁耕農業文化類型,兼有狩獵、捕魚、採集和林業等多種經營。黎族由古代越人發展而來,與"百越"的一支駱越關系更為密切。歷史上黎族有"(亻孝)"、"杞"、"本地"、"美孚"和 "賽"自稱。在宋代以後,黎族的名稱被普遍使用,沿至今日。黎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沒有本民族文字 ,建國後逐漸通用漢文。黎族是最早的紡織先民。
哈尼族
現有人口1253952 人。絕大部分集中聚居於滇南紅河和瀾滄江的中間地帶。哈尼族自稱很多,有「哈尼」、「卡多」、「(亻愛)尼」、「豪尼」、「碧約」、「布都」、「白宏」等。新中國成立後,統一稱為哈尼族。哈尼族有自己的語言,無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20世紀50 年代為其創制了一套拼音文字,但尚未普及。
哈薩克族
有人口1111718 人。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和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其餘分布在甘肅、青海等部分地區。哈薩克族的歷史,可追溯到西漢的「烏孫」。「哈薩克」這一族稱最早見於15世紀中葉,是從金帳汗國分裂出來的操突厥語的一些游牧部落。「哈薩克」這一族稱一直沿用至今。據民間傳說,意為「戰士」,或「白色天鵝」。哈薩克族信仰伊斯蘭教,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其語屬於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現行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哈薩克文。
珞巴族
主要分布在西藏東起察隅、西至門隅之間的珞瑜地區。"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南方人"。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珞巴族。珞巴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少數人通曉藏語和藏文。珞巴族沒有本民族文字,長期保留著刻木結繩記數記事的原始方法。
赫哲族
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現有4245 人, 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的饒河、撫遠兩縣,聚居在街津口、四排、八岔3 個民族鄉。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歷史上曾有"黑斤"、"黑真"、 "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統一族名為赫哲,意為居住在"東方"及江"下游"的人們。赫哲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有不少語匯與滿語相同。現在4 0 多歲以下的赫哲族人已不會說民族語,通用漢語。赫哲族沒有文字,通用漢文。過去曾信仰過薩滿教。
基諾族
現有人口18021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 傣族自治州景洪縣的基諾民族鄉,基諾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基諾」是民族自稱, 過去漢語多音譯為「攸樂」, 意為「跟在舅舅後邊」,加以引伸即為「尊崇舅舅的民族」。1979年經民族確認,成為中國的第55個民族。由於多種原因,基諾族的社會發展較為遲緩,直到50年代初期,仍處於原始社會末期向階級社會過渡的農村公社階段。生產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種是其傳統的耕作方式。普遍信仰原始宗教,崇拜自然,崇拜祖先,相信萬物有靈。基諾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由於無文字,過去多*刻竹木記事。典型的民族服飾是砍刀布和尖頂帽。
滿族
現有人口9821180 人。主要分布在東北三省,遼寧省為最多,少部分散居在全國各大中城市。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 2 0 0 0 多年前的肅慎人。遼、宋、元、明幾個朝代則稱 "女真"。長期生活在長白山以東、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的廣闊地區。1 6 世紀後期,努爾哈赤崛起,以女真人為主體融合了部分漢人、蒙古人和朝鮮人,形成了一個新的共同體--滿族。滿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
旗袍是滿族的典型服飾也是現代流行服裝之一,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盛譽。旗袍是從滿族古老的服裝演變而來的。旗袍,滿語稱"衣介"。由於旗袍非常適合中國婦女的體形和賢淑的個性、民族的氣質,後來這一源於滿族的傳統服裝漸漸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朵苛葩,受到國內外婦女的青睞和贊賞。
門巴族
現有7 4 7 5人。主要 聚居在西藏墨脫縣和錯那縣。門巴族先民很早就聚居於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東南,13世紀錯那以南的門隅地區作為西藏的一部分正式歸入中國版圖。在**、經濟、文化、宗教上與藏族有著密切聯系,長期使用藏歷、藏幣。門巴,原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住在門隅的人 。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的意願,正式定名為門巴族。
門巴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無本民族文字 ,通用藏語、藏文。普遍信仰藏傳佛教。
納西族
有人口278009人。主要聚居在雲南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其餘散布於維西、中甸、德欽、寧蒗、永勝等縣。曾經被稱為「摩沙」、「磨些」、「么些」、「摩梭」。「納」有大或尊貴之意,「西」意為人。新中國成立後,統一定名為納西族。納西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其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由於與漢族來往密切,自元、明以後,納西族主要使用漢語文。至於古老的象形文字,主要由巫師"東巴"用來書寫經典,故又稱"東巴文"。另有一種音節文字叫"哥巴文",使用范圍很小,寫成的經書也不多。
傣族
人口1025128。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部*邊境的弧形地帶, 西雙版納傣族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孟連、元江、新平等自治縣。傣族歷史悠久。在漢代,傣族先民稱為「滇越」,清代多稱「擺夷」,新中國成立後,根據傣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傣族 。
傣語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傣文都從印度字母脫化而來。長期以來,聰明智慧的傣家人用這些文字,記載著傣族深淵的文化和歷史。傣族有「旱傣」、「水傣」、「花腰傣」之分,不同的裝飾代表著其支系的服飾文化。
德昂族
現有人口15462。 主要散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縣和臨滄地區鎮康縣。德昂族是西南邊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淵源於古代的「濮人」。史書記載的「茫蠻部落」是德昂族的先民。新中國成立後稱崩龍族,1 9 8 5 年,根據本民族的意願,改名為德昂族。其宗教信仰、生活習俗,基本與傣族相同。德昂族有自己的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昂語支。不少人通曉傣語、漢語或景頗語。
東鄉族族
現有人口373872。 主要聚居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的東鄉族自治縣,少數散居在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鄉族,歷史上被稱為「東鄉回回」、「東鄉蒙古」、「東鄉土人」等。泛指古代中亞一帶的穆斯林。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東鄉族。東鄉族語基本上同蒙古語相同,同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無文字。通曉漢語、漢文。
侗族
現有人口2514014 ,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廣西三省(區)毗鄰的黔東、玉屏、新晃、通道、芷江以及三江等縣。侗族主要從事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特產糯谷,以香禾糯最享盛名。侗族的名稱,最早以「仡伶」,後曾出現峒蠻」、「峒苗」、「峒人」、「洞家」等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侗族。民間多稱「侗家」。 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侗水語支。原無民族文字,20世紀50年代創制了侗文。現在大部分通用漢文。
俄羅斯族
主要散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犁、塔城、阿勒泰和烏魯木齊市等地,其餘的散居在內蒙古和黑龍江等省區。中國的俄羅斯族已有將近 2 0 0 年的歷史。他們最初是 在1 8 世紀末葉由沙皇俄國遷來的。進入1 9 世紀,又不斷有俄羅斯人遷入新疆等地定居,當時他們被稱作" 歸化族",他們聚居的村落被稱為"歸化村"。新中國成立後,他們的生活得到改善並享受到民族平等的權力,正式改稱為俄羅斯族。俄羅斯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語言屬印歐語系斯拉夫語族。在社會上,他們都講漢語,使用漢文;在家庭中,在與本民族人交往時,他們也講俄語,使用俄文 。
俄羅斯族人的服飾豐富多彩,男的穿制服、馬褲、 皮靴或皮鞋,女的穿連衣裙(俗名布拉祺)。俄羅斯族多信仰東正教。
鄂溫克族
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呼 倫貝爾盟的鄂溫克族自治旗。鄂溫克族生活的地區,處於大興安嶺支脈的丘陵山區。"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 們"。過去是因居住地不同,鄂溫克族曾分別被稱為" 索倫"、"通古斯"、"雅庫特"等。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統稱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多信薩滿教,牧區居民同時信藏傳佛教。 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通古斯 語支。 牧區通用蒙古文,農區和山區通用漢文。
鄂倫春族
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 東北部的鄂倫春自治旗、扎蘭 屯市、莫力達瓦旗、阿榮旗, 黑龍江省的塔河、呼瑪、遜克、嘉蔭縣和黑河市。 "鄂倫春"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兩種解釋,一是 "住在山嶺上的人們",二是"使用馴鹿的人們"。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鄂倫春族。鄂倫春族信奉薩滿教,崇拜自然物,有自己的語言 ,無文字。其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通古 斯語支。
柯爾克孜族
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西南部的克孜勒蘇柯爾克 孜自治州以及北部的特克 斯、昭蘇、額敏等縣。柯爾克孜族世代過著以游牧為主,兼事農耕的 濟生活。柯爾克孜族,清代,沿用蒙古准噶爾語,稱之為"布魯特",意即"高山上的居民 "。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柯爾克孜族。柯爾克孜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實厥語族 。自歷史上全民信仰伊斯蘭教後,開始創制使用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在各民族交往日益密切的今天,許多柯爾克孜族人已兼通維吾爾語文和哈薩克語文。
毛南族
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的環江縣,毛南族以農業為主,以飼養業和副業為輔,主要種 植雜糧、少數地區種植水稻。毛南族自稱"阿南",意為"當地人",說明他們是該地區的土著居民。 毛南族有自己的民族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沒有民族文字,曾用漢字音義拼記過毛南語的民歌等,稱"土俗字"。毛南人多通壯語及漢語,現通用漢文。
怒族
自稱「怒蘇」、「阿怒」和「阿龍」。人口27123人。 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怒江僳僳自治州的瀘水、福貢、貢山、蘭坪縣。怒族有自己的語言,無文字。怒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由於與僳僳族長期共處,怒族人民普遍會講僳僳語。
苗族
主要分布在貴州(約占苗族總人口的50%)、湖南、雲南、廣西、海南等省(區)。其中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族最大的聚居區。
苗族自稱"牡"、"蒙"、"摸"、"毛",建國後統稱為苗族。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原先無民族文字,2 0 世紀5 0 年代後期創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現今大部分人通用漢文
仫佬族
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北 部山區,9 0 %聚居於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仫佬族多自稱"木冷",即"伶人",清代有"姆佬"之名。新中國成立後,根據仫佬人民的意願,統稱仫佬族。以信奉道教為主。也信佛教。仫佬族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多數人通漢語和壯語,無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
普米族
主要居住在雲南西北高原 的蘭坪老君山和寧蒗的氂牛山麓。少數分布於麗江、永勝、 維西、中甸以及四川的鹽源、木里等地,與當地民族雜居。普米族自稱"普英米"、"普日米"或"培米"( "白人")之意。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普米族。
普米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 。許多普米人 還兼通漢、白、納西、藏等民族的語言。普米族崇拜自然、崇拜祖先、信仰多神,少數人還信仰道教和藏傳佛教。
撒拉族
主要聚居在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其餘分布在青海、甘肅、新疆等州縣。撒拉族,早在元朝時,其先民--中亞撒瑪爾罕人經新疆長途跋涉遷徙循化,後與周圍的藏、回、漢、蒙 古等族長期相處,逐漸形成了後來的撒拉族。撒拉族自稱"撒拉爾" "撒拉回"等是漢人對他們的稱謂。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撒拉族。撒拉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西匈 語支的烏古斯組。由於和鄰近的漢、回、藏等族交往, 也吸收了不少漢語和藏語的詞彙。無文字,通漢文。撒拉族信仰伊斯蘭教,其生活習俗大體與回族相似 。
獨龍族
現有人口5817。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北部的怒江僳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境內的 獨龍河兩岸的河谷地帶。
過去,獨龍人沒有統一的族稱,往往以其居住的地區或河流作為自己的名稱, 如「獨龍」、「迪麻」等。「俅人」、「俅曲」、「曲人」 是漢族對他們的稱謂。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獨龍族。
千百年來,獨龍河谷與外界處於半隔絕的封閉狀態,保留著較濃厚的原始社會末期特徵。獨龍人從事刀耕火種的粗放農業,採集和狩獵在家庭副業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
獨龍族有自己的語言,沒有文字。語言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的一個獨立語支,部分通曉漢語。
布朗族
現有人口82280,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勐海縣的布朗山和西定、巴達、打洛山區,其餘的散居在臨滄、思茅等地。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後代。唐時稱「朴子蠻」,元、明、清 時稱「蒲蠻」, 由於居住的地區各異,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 稱。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 統稱為布朗族。
布朗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無文字。布朗人兼操漢語、傣語和佤語,部分人通曉漢文和傣文。
瑤族
現有2134013人,主要分布在中國的廣西、湖南、雲南、廣東、貴州和江西等省區。因其生產方式、居住和服飾等方面的不同特點而有多種自稱和他稱。如:盤瑤、茶山瑤、山子瑤、坳瑤、花籃瑤、白褲瑤、紅頭瑤等,多達20個支系。新中國成立後,瑤族成了他們的統稱。瑤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瑤語支。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數瑤族至今仍保留著原始的狩獵、捕魚和農耕文化。
仡佬族
現有437997人。主要分布在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自治縣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仡佬族以農業為主,平坦地區多種水稻,山區旱地 多種雜糧, 屬稻作農耕經濟文化類型。仡佬族歷史悠久,商周至西漢時期的「百濮」,東漢至南北朝時代的「濮」、「僚」,都與其先祖有淵源關系。「仡僚」、「葛僚」、「仡佬 」 是隋唐以後各個時期對他們的稱謂,新中國成立以後,正式定名為仡佬族。
仡佬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語族語支的歸屬,學術界尚未定論。仡佬族沒有本民族文字,以漢字為共同文字,目前也只有少數老年人通仡佬語。
畲族
現有6 3 0 3 7 8 人,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兩省的廣大山區,其餘分布在江西、廣東和安徽省境內。其聚居點多為數十戶人家組成的自然村寨,因而形成典型的散居與雜居特點。畲族自稱「山哈」或「山達」,意為「山裡的客人」。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畲族。畲族有自己的民族語言,屬漢藏語系,大部人講當地方言。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語文。
土族
青海特有的少數民族,互助土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以土族為主體民族的自治縣,被稱為「土族之鄉」,土族191624口人大都居住在這兒。在一般人的觀念中,土族之鄉便是互助縣。關於土族的先祖,學術界尚無定論,大多數傾向於吐谷渾說。吐谷渾是遼東鮮卑族,在4 世紀初遷牧今青海省南部和甘肅南部,後逐漸建立吐谷渾王國,公元663 年,吐蕃攻佔吐谷渾全境,吐谷渾王諾曷缽避走涼州(今甘肅武威),後又遷居今寧夏,其部屬之一部分散居祁連山之南也就是今天的互助縣一帶。後來經過與其它民族融合,在元末明初時形成土族,史書上稱之為「土人」,互助土族則自稱「蒙古爾」、「察汗蒙古爾」。土族具有十分豐富的民間文學藝術。故事眾多,歌謠豐富。
佤族現有人口351974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南部的西盟、滄源、孟連、耿馬等縣。佤族自稱「阿佤」,是周秦時期「百濮」的一支。清代有「嘎刺」、「哈瓦」、「卡佤」等不同之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佤族,意為「住在山上的人」。佤族有自己的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語支。過去長期用木刻和實物記事。20世紀50年代創造了佤族文字。佤族能歌善舞。常見的舞蹈有「圓圈舞」、「舂碓」等。「圓圈舞」不分男女老少,舞者手拉手,邊唱邊跳,氣氛十分熱烈。
彝族
彝族是中國西南地區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人口有6572173 人。主要分布在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及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彝族支系繁多,多數自稱「諾蘇」、「納蘇」、「聶蘇」等。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彝族。彝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 彝語支,有6種方言。彝文是一種音節文字,至今使用花包頭是彝族的典型服飾。
裕固族
現有人口10569 人,主要分布在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和酒泉市黃泥堡裕固族鄉。裕固族,源於唐代游牧在鄂爾渾河流域的回紇。9 世紀中葉,其中一支遷徙到今甘肅河西走廊的敦煌、張掖、武威一帶,史稱河西回紇。他們與鄰近各族交往相處,逐漸形成為一個單一民族。裕固族自稱「堯乎爾」。新中國成立後,統稱裕固族。裕固族現使用三種語言,裕固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漢語、漢文是裕固族共同交際的工具。裕固族主要從事畜牧業,信奉喇嘛教。在風俗習慣上近似藏族
壯族
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一個民族,有人口15489630人。廣西壯族自治區是他們的主要聚居地。壯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曼」、「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為「壯族」。壯族有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傣語支。古文字是「模仿」漢字《六書》的造字法而創造的一種與壯語語音一致的「方塊壯字」。2 0 世紀5 0 年代,根據壯族人民的要求,創制了一種全民族能夠接受以拼音字母為基礎的壯字。目前仍在推廣使用。
漢族
漢族中國56個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漢族是原稱為「華夏」的中原居民,後同其他民族逐漸同化、融合,漢代開始,稱為漢族。漢語屬漢藏語系漢語族,有七大方言。現代漢語以北方方言為基礎,北京語音為標准音。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歷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方塊字,共有四萬個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現為國際通用語文之一。漢族沒有產生全民族必須信仰的宗教,部分人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
羌族
主要聚居區是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汶縣。羌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 早在三千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關於羌人的記載。他們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羌族以農業為主,以畜牧業為副,以狩獵和多種副業為輔助。 羌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另一說為藏語支 )。分南、北兩種方言。許多人懂漢語。沒有文字,長期通用漢文。羌族的祖先黨項羌曾創造使用過西夏文。
烏孜別克族
現有人口12453, 分散居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南部和北部,與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和睦相處。烏孜別克族源於14世紀蒙古金帳汗國烏孜別克汗。15世紀,金帳汗國解體。居住在撤馬爾罕、花刺子漠、安集延、布哈拉等地區的烏孜別克商人,沿著古代「絲綢之路」,經新疆到內地經商,往來頻繁,絡繹不絕,其中一部分商人逐漸在新疆一些城鎮定居下來,繁衍生息,形成了中國的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西匈語支。烏孜別克文是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通曉維吾爾文或哈薩克文。烏孜別克族信仰伊斯蘭教。他們的舞蹈,優美輕快。
錫伯族
現有人口83629人。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區的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和遼寧、 吉林等省。錫伯族是古代鮮卑人的後裔。16世紀編入蒙古"八旗"後,其社會組織發生了急劇變化,生產上轉入穩定的農業經濟。 18世紀中葉,清政府為鞏固 西北邊防,將部分錫伯族遷往新疆,爾後這些錫伯族在伊犁河谷屯田定居,開拓了自己的第二故鄉。錫伯族以勇武騎射著稱。他們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