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代頭飾的種類
在各種古裝劇裡面,我們都能夠看到那些妃子們穿的雍容華貴,不僅衣服非常吸引人,頭上的各種頭飾也是非常漂亮,那麼古代的發飾究竟是怎樣的呢?
總之,古代的發飾是非常講究的,搭配起來也非常好看,並不是只有我們知道的釵或者簪子。
帽子的種類帽子的品種繁多, 按用途分:有風雪帽、雨帽、太陽帽、安全帽、防塵帽、睡帽、工作帽、旅遊帽、禮帽等;接使用對象和式樣分,有男帽、女帽、童帽、幼兒帽、少數民族帽、情侶帽、牛仔帽、水手帽、軍帽、警帽、職業帽等;
按製作材料分,有皮帽、氈帽、毛呢帽、長毛紱帽、絨絨帽、草帽、竹斗笠等;按款式特點分,有貝雷帽、鴨舌帽、鍾型帽、三角尖帽、前進帽、青年帽、披巾帽、無邊女帽、龍江帽、京式帽、山西帽、棉耳帽、八角帽、瓜皮帽、虎頭帽等等。
帽子的大小以「號」來表示。帽子的標號部位是帽下口內圈,用皮尺測量帽下口內圈周長,所得數據即為帽號。「號」是以頭圍尺寸為基礎制定的。
帽的取號方法是用皮尺圍量頭部(過前額和頭後部最突出部位)一周,皮尺稍能轉動,此時的頭部周長為頭圍尺寸。根據頭圍尺寸確定帽號。
(2)古代女子的帽子類型擴展閱讀
帽子的由來:
原始人把獸皮、樹葉蓋在頭上以保護頭部,產生了帽子的雛形。《後漢書·輿服志》有「上古穴居而野處,衣毛而冒皮」的記載。中國古代的帽,主要有冠、冕、弁、巾幘、襆頭、盔等品種(見圖)。世界各國帽的歷史也很悠久。
歐洲古代男子多戴兜帽和無邊帽,女子多戴面紗和頭巾。古代歐洲和小亞細亞農村,習慣戴家庭製作的草帽或其他植物纖維編的帽。雅典和羅馬的傳統手工藝者常戴橢圓形帽頂的氈帽。
在羅馬,這種帽子是庶民的一種標記。海狸皮帽14世紀在弗蘭德斯流行,以後流傳到法國和英國等地。英國的圓頂硬禮帽,創始於1850年。
19世紀後半葉美國流行軟氈帽。在拉丁美洲和美國西部流行闊邊帽,它是一種帽邊在邊緣處向上捲起的高頂氈帽或草帽。
地中海東南岸一帶流行土耳其帽,其形制是平頂,無帽檐,圓錐形。阿拉伯人傳統頭飾是色彩鮮艷的穆斯林頭巾。日本有傳統的絲質塗黑漆的坎墨雷帽。在熱帶地區,人們戴軟木盔以免日曬。
❸ 古代女子頭上戴的那個帽子叫什麼呢 就是帽子周圍還有白紗的那種 更像刺客戴的那種
那是帷帽,又叫席帽,是在笠帽周圍上紗,用於遮擋風沙,是從西域粟特人那裡傳過來的
❹ 古代女子頭飾的具體名稱
簪釵
簪的本名稱「笄」(《說文》:「笄,簪也。」)是古人用來綰定發髻或冠的長針。可用金屬,骨頭,玉石等製成。在古代,漢族的結發方式,無論是辮發盤髻,還是束發著冠,均須以簪釵約束固定。女子年滿十五歲時,如已許嫁,便將頭發綰成一個髻,即以簪插定發髻。以示成人,如「年以及笄」。在中國古代,簪釵還常被用於男女間定情的信物。皇宮貴族的女子可以用珍奇的材料做發飾,而一般小戶人家只能戴荊釵(荊條編織的發釵),我們在文言文中所讀到的「拙荊」 便是古代男子對外人稱自己的妻子的謙詞。
釵,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用來綰住頭發,也有用它把帽子別在頭發上。五代五縞《中華古今注·釵子》:「釵子,蓋古笄之遺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為之,敬王以玳瑁為之,始皇又金銀作鳳頭,以玳瑁為腳,號曰鳳釵。」釵與簪是有區別的,發簪作成一股,而發釵一般作成兩股。
步搖
就形制而言,單股笄稱「簪」,雙股笄為「釵」,笄首有垂珠墜飾者則稱為「步搖」。步搖是古代婦女插於鬢發之側以作裝飾之物,同時也有固定發髻的作用。是自漢以來,中國婦女中常見的一種發飾。
簪插步搖者多為身份高貴之婦女,因步搖所用材質高貴,製作精美,造型漂亮,故而非一般婦女所能使用。步搖的製作工藝復雜,能充分體現出這一時期的金銀首飾加工製作水平。同時,我們也能由此推斷出當時理想的婦女形象。《釋名》曰:「步搖,上有垂珠,步則動搖也」。著名服裝史專家周錫保先生認為:步搖乃以黃金為首,如桂枝般相纏,下垂以珠,用各種獸形繞以翡翠為花勝。而陳祥道則以為漢代的步搖是以金為鳳,下有鴟,前有笄,綴五彩玉以垂下,行則動搖。因步搖上有垂珠,再加以翡翠金玉之飾,益臻行步動態之美。
華勝
華勝,即花勝。古代婦女的一種花形首飾,通常製成花草的形狀插於髻上或綴於額前。《釋名•釋首飾》:「華勝,華,象草木之華也;勝,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則勝,蔽發前為飾也。」《漢書•司馬相如傳下》:「暠然白首戴勝而穴處兮。」唐顏師古注;「勝,婦人之首飾也,漢代謂之華勝。」漢時在華勝上貼金葉或貼上翡翠鳥毛,使之呈現閃光的翠綠色,這種工藝稱為貼翠。
梳篦
梳篦在古時是人手必備的發飾,尤其是婦女,幾乎梳不離身,時間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風氣。篦是一種比梳子密的梳頭工具,初時用以去除發垢。唐李賀《秦宮》詩:「鸞篦奪得不還人醉睡氍毹滿堂月。」王琦匯解:「篦,所以去發垢,以竹為之,鸞篦必鸞形象之也。」
鈿花
鈿花,用金,銀,玉,貝等做成的花朵狀裝頭飾。明宋應星《天工開物•玉》:「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鈿花用。」鍾廣言註:「鈿花:用貴重物品做成花朵狀的裝飾品,如金鈿,螺鈿,寶鈿,翠鈿,玉鈿等。」
❺ 古代冒正有哪些種類女人的帽正
假使終究只作幻想,它便自然而然的如溫水煮蛙般成就了你的遺憾。要有了圖書館才去讀書的人,有了也不會去讀。很多事或許就在我們支支吾吾,躊躇不定之時,便飛也似的從我們身邊溜走了,如夏日夜空里的一顆瞬間便永遠消逝的流星。
或許我們曾一次次感嘆、羨慕熒幕或刊物中的某人某事,但我們卻終究只作感性。每一株嬌艷喜人的鮮花都得益於無數默默無聞、朴實平凡的根須,每一份功成名就背後都有數不盡的奮斗、艱辛。然而,此刻我們又在做什麼?即便想要舞台,你得先有才藝才行;即便想要過人;你得先有技能才行;即使想去旅行,鍛煉好了身體才行。
或許,我們一度嚮往遠方,卻從來沒有想著積蓄力量。我有一個航海夢,而我卻連游泳都不會;我想成為尖兵,卻連基本的體能考核都很犯怵;我想寫本小說
❻ 古代女子的頭飾有哪些
【笄 jī】笄是古人用來簪發和連冠的飾物,是簪、釵的鼻祖。古代男女均留長發,笄為古代男女用來插定綰起的頭發或弁冕的。從周代起,女子年滿十五歲便算成人,可以許嫁,謂之及笄。如果沒有許嫁,到二十歲時也要舉行笄禮,由一個婦人給及齡女子梳一個發髻,插上一支笄,禮後再取下。
【簪 zān】簪是笄的發展,同樣起固定發髻之用,在前端加以紋飾,雕刻成植物(花草)、動物(鳳凰孔雀)、吉祥器物(如意)等形,並可用金、玉、象牙、玳瑁等貴重材料製作,工藝也愈發豐富,有鏨花、鏤花及盤花等。
【釵 chāi】是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釵用來綰住頭發,也有用它把帽子別在頭發上。發釵的安插有多種方法,有的橫插,有的豎插,有的斜插,也有自下而上倒插的。所插數量也不盡一致,既可安插兩支,左右各一支;也可插上數支,視發髻需要而定,最多的在兩鬢各插六支,合為十二支。
【步搖】是在頂部掛珠玉垂飾的簪或釵,是古代婦女插於鬢發之側以作裝飾之物,同時也有固定發髻的作用。一般形式為鳳凰、蝴蝶、帶有翅膀類的,或垂有旒蘇或墜子,走路的時候,金飾會隨走路的擺動而動,栩栩如生。取其行步則動搖,故名。
【鈿 diàn】用金,銀,玉,貝等做成的花朵狀裝飾品,簪釵是用來綰住頭發的,而花鈿直接插入綰好的發髻起裝飾的作用。
【扁方】滿族婦女梳旗頭時所插飾的特殊大簪,形制與作用與漢人婦女髻上的扁簪類似。清代貴族婦女梳「兩把頭」或是「大拉翅」,都使用扁方,起到連接真、假發髻之中「梁」的作用。裝飾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控制發髻使其不散落下來。
❼ 古代女子頭飾有哪幾種
代女子發飾多種多樣, 有笄、簪、釵、環、步搖、鳳冠、華盛、發鈿、扁方、梳篦等。
【笄】:是古人用來簪發和連冠的飾物,是簪、釵的鼻祖。
古代男女均留長發,笄為古代男女用來插定綰起的頭發或弁冕的。「弁」為古代冠名。「冕」即皇冠。固定冠帽的笄稱為「衡笄」,周代設「追師」的官來進行管理。用來固定發髻的笄叫「鬠笄」。 從周代起,女子年滿十五歲便算成人,可以許嫁,謂之及笄。如果沒有許嫁,到二十歲時也要舉行笄禮,由一個婦人給及齡女子梳一個發髻,插上一支笄,禮後再取下。
【簪】:是笄的發展,同樣起固定發髻之用。在前端加以紋飾,雕刻成植物(花草)、動物(鳳凰孔雀)、吉祥器物(如意)等形,並可用金、玉、象牙、玳瑁等貴重材料製作,工藝也愈發豐富,有鏨花、鏤花及盤花等。
【釵】: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釵與簪主要區別在於簪是作成一股,釵則作成雙股。釵用來綰住頭發,也有用它把帽子別在頭發上。
發釵的安插有多種方法,有的橫插,有的豎插,有的斜插,也有自下而上倒插的。所插數量也不盡一致,既可安插兩支,左右各一支;也可插上數支,視發髻需要而定,最多的在兩鬢各插六支,合為十二支。
【步搖】:是在頂部掛珠玉垂飾的簪或釵,是古代婦女插於鬢發之側以作裝飾之物,同時也有固定發髻的作用。一般形式為鳳凰、蝴蝶、帶有翅膀類的,或垂有旒蘇或墜子,走路的時候,金飾會隨走路的擺動而動,栩栩如生。取其行步則動搖,故名。
【華盛】:製成花草之狀插於髻上或綴於額前的發飾。
【鈿】:用金,銀,玉,貝等做成的花朵狀裝飾品。簪釵是用來綰住頭發的,而花鈿直接插入綰好的發髻起裝飾的作用。
【扁方】:滿族婦女梳旗頭時所插飾的特殊大簪,形制與作用與漢人婦女髻上的扁簪類似。清代貴族婦女梳「兩把頭」或是「大拉翅」,都使用扁方,起到連接真、假發髻之中「梁」的作用。裝飾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控制發髻使其不散落下來。滿族婦女梳「兩把頭」,最初是把真頭發分成兩把,依靠扁方來固定。到了晚清「兩把頭」改成青緞製作,安在頭頂上,這時與「兩把頭」與真頭發連接梳成頭座的工具也是扁方。
在清代的北方民間,扁方也有很小的。如遇喪事,妻子為丈夫戴孝,放下兩把頭,將頭發集攏於頭頂束起,分兩把編成兩個辮子,辮梢不系頭繩,任頭發松亂一頭頂上插一個三寸或四寸長的白骨小扁方。如果兒媳為公婆戴孝,則要橫插一個白銀或白銅的小扁方。扁方一般用青素緞、青絨或青紗蒙裹而成,俗稱「鈿子」,佩戴時固定在發髻之上便可,上面還常綉有各種花紋圖案,鑲珠寶或插飾各種花朵、綴掛長長的纓穗。
【梳篦】:古代簡稱「櫛」,與簪、髻、釵、步搖等並稱為中國古代八大發飾之一,昔為宮廷御用珍品 , 故有「宮梳名篦」之譽。梳篦在古時是人手必備的發飾,尤其是婦女,幾乎梳不離身,時間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風氣。
梳篦兩者的主要區別在齒部,梳子的齒粗而稀,篦子的齒細且密。梳篦多為木製或竹製以及名貴物料製作,如金、銀、象牙、犀角、水晶、玳瑁、錫、嵌玉鑲珠等材質。
【鳳冠】:古代皇帝後妃的冠飾,其上飾有鳳凰樣珠寶。明朝婦女出嫁時也可佩戴。
明朝鳳冠是皇後受冊、謁廟、朝會時戴用的禮冠,其形制承宋之制而又加以發展和完善,因之更顯雍容華貴之美。
❽ 古代女子頭飾
譚 璐
摘要:古代頭飾精巧華美,本文簡單的介紹了古代婦女頭飾的種類,頭飾的發展演變,以及古代婦女根據身份,出席的場合來佩戴不同的頭飾。
關鍵詞:笄,簪,釵,華勝,擿,花鈿,步搖,梳篦
經常可以看到電視劇中古代女子穿著雍容華麗的服裝,戴著製作精美的頭飾,這亮麗的一幕使我們不禁感慨古代手工技術的發達。但是細細想來,電視劇中呈現出來的只是崇尚簡潔的現代人參考史料對古代頭飾的仿照品。這就不難想像真正的古代頭飾有多麼的巧奪天工。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古代婦女所佩戴的頭飾。
1. 1. 笄,簪,釵,擿,華勝
笄是古時用以貫發或者固定弁,冕的。在《儀禮·士冠禮》中記載:「皮弁笄,爵弁笄。」鄭玄註:「笄,今之簪。」古代婦女經常使用笄來固定發髻。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時候就用笄將頭發綰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禮。《儀禮·士昏禮》:「女子許嫁,笄而禮之稱字。」鄭玄註:「笄,女之禮,猶冠男也。」《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而笄。」鄭玄註:「謂應年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
簪是由笄發展而的,是古人用來綰定發髻或冠的長針。可用金屬,骨頭,玉石等製成。後來專指婦女綰髻的首飾。擿,簪股,將頭部做成可搔頭的簪子,所以俗稱為搔頭。《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過李夫人,就取玉簪搔頭,自此後宮人搔頭皆用玉簪。《後漢書·輿服志》有:「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一尺,為簪珥。」的記載。
釵,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用來綰住頭發,也有用它把帽子別在頭發上。五代五縞《中華古今注·釵子》:「釵子,蓋古笄之遺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為之,敬王以玳瑁為之,始皇又金銀作鳳頭,以玳瑁為腳,號曰鳳釵。」釵與簪是有區別的,發簪作成一股,而發釵一般作成兩股。
華勝,即花勝。古代婦女的一種花形首飾,通常製成花草的形狀插於髻上或綴於額前。《釋名·釋首飾》:「華勝,華,象草木之華也;勝,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則勝,蔽發前為飾也。」《漢書·司馬相如傳下》:「暠然白首戴勝而穴處兮。」唐顏師古注;「勝,婦人之首飾也,漢代謂之華勝。」
2. 步搖
步搖,古代婦女附在簪釵上的一種首飾。《釋名·釋首飾》:「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動也。」《後漢書·輿服志下》:「步搖以黃金為題……」王先謙集解引陳祥道曰:「漢之步搖黃金為鳳,下有邸,前有笄,綴五采玉,以垂下,行則動搖。」白居易在《長恨歌》中用:「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來形容楊貴妃。
古代婦女將頭發綰成髻鬟,用簪釵固定,以免髻鬟鬆散墜落。古代的簪釵形式繁多,用石,竹,玉,骨,金,銀等多種材料製成,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簪釵也有變化,從歷代遺留下的款式多樣的簪釵中可以看出其變化主要集中在簪首,常見的有:(1)圓頂形,簪身為圓柱體,頂端作球體或半球體,少數刻有旋紋;(2)花頂形,簪身與上相同,惟於頂端鏤鑿梅,蓮,菊,桃等花紋;(3)耳挖形以金屬或玉形成,簪身略扁,上端寬闊,至頸部明顯收束,並朝正面彎轉,形成耳挖,使一物具有兩種功用;(4)如意形,簪身作圓形或扁形,簪身朝前彎轉,呈如意頭狀;(5)動物形,簪首飾以飛禽走獸,常見的有龍,鳳,麒麟,燕,雀及游魚等。
這些形狀的發簪,發釵在各地的古墓中時有發現,例如:西安南郊惠家村唐大中二年(848年)墓出土雙鳳紋鎏金銀釵,另有鏤空穿枝菊花紋釵,形象豐美。廣州皇帝崗唐代木槨墓出土金銀首飾中有花鳥釵,花穗釵,纏枝釵,圓錐釵等,用模壓,雕刻,剪鑿等工藝做成,每式釵朵都是一式兩件,花紋相同而方向相反,可知是左右分插的。(圖1)
唐代花釵:(1)斯德哥爾摩kempe氏藏(2)廣州皇帝崗唐墓出土(3)唐代菊花紋釵(西安出土)(4)唐代雙鳳紋釵(西安出土)
安徽合肥西郊南唐保大年間墓出土一件金鑲玉長28厘米的步搖,上端像雙翅展開,鑲著精琢玉片花飾,其下分垂珠玉串飾。另一件長18厘米,頂端有四蝶紛飛,下垂珠玉串飾的銀步搖,製作都極精緻(圖2)
圖2—1安徽合肥出土的南唐金鑲玉步搖(右下為步搖上所鑲玉片紋飾)
圖2—2安徽合肥出土南唐四蝶銀步搖
2. 3. 梳篦,鈿花
篦,一種比梳子密的梳頭工具。亦指用篦梳頭剔除發垢。唐李賀《秦宮》詩:「鸞篦奪得不還人醉睡氍毹滿堂月。」王琦匯解:「篦,所以去發垢,以竹為之,鸞篦必鸞形象之也。」
鈿花,用金,銀,玉,貝等做成的花朵狀裝飾品。明宋應星《天工開物·玉》:「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鈿花用。」鍾廣言註:「鈿花:用貴重物品做成花朵狀的裝飾品,如金鈿,螺鈿,寶鈿,翠鈿,玉鈿等。」
中國自古便注重禮儀,人們對自己的儀容裝飾十分重視,梳篦在古時是人手必備之物。尤其是婦女,幾乎梳不離身,時間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風氣。
湖北江陵出土幾件秦木質彩繪角抵圖木篦,馬蹄形,上繪三人作角抵戲。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西漢墓出土的梳篦是象牙製成的,均作馬蹄形,長均8.8厘米,寬均5.9厘米,梳20齒,篦47齒,細密均勻。在山東臨沂銀雀山和湖北江陵紀南城出土的西漢木梳,背平直,上面有四個裝飾紐。湖南長沙南門紙圓沖唐墓出土銅梳已殘,背上有清晰的紋飾,作雙鳥徘徊旋飛。河南陝縣廟底溝出土了精美的骨梳(圖3)
圖3—1唐代銅梳(湖南長沙紙圓沖出土,根據殘物復原)
圖3—2河南陝縣廟底溝出土的骨梳
簪釵是用來綰住頭發的,而花鈿直接插入綰好的發髻起裝飾的作用。(圖4)
圖4—1琉璃制寶鈿(江蘇新海連市海州東門外五代墓出土實物拓片)
圖4—2團花金鈿(傳世實物,現藏日本大和文華館)
圖4—3折枝花形金鈿(廣東廣州皇帝崗唐墓出土)
從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早在四千年前,我們的祖先便有插梳的習慣。當時,雖不完全是為了裝飾(有的和宗教,葬俗有關),但卻是後世插梳習俗的源流。
春秋以前的梳子,不論形制多麼復雜,裝飾多麼考究,它們的外形特徵基本一致,都是直豎形,梳把較高,橫面較窄,很少作方形或扁平的。
從戰國到魏晉南北朝,梳篦的材料一直以竹木為主,尤以木料最常見。梳篦的造型多上圓下方形似馬蹄。
自魏晉在婦女頭上流行插梳之風,至唐更盛,這種梳篦常用金,銀,玉,犀等高貴材料製作,插戴方法在唐代的繪畫如張萱的《搗練圖》,周肪《紈扇仕女圖》及敦煌莫高窟唐代供養人壁畫中均能看到。元稹在《恨妝成》中描寫:「滿頭行小梳,當面施圓靨。」王建的《宮詞》中也有「歸來別施一頭梳」的描寫,這些正說明這種插梳的風尚。
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顯降低,其質料及裝飾視用途而別。宋朝以後,梳子的形狀趨於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明清時期的梳篦樣式,基本保持宋制。
4.結語
從古代婦女的頭飾中可以看到當時社會發展的經濟狀況,經濟越發達,婦女們所佩戴的頭飾越多,製作的也越為精巧,復雜。婦女們佩戴頭飾也是有身份地位的講究的,不同地位的人在不同場合所佩戴的頭飾不一。這點從《後漢書·輿服志》中可以看出,其中太皇太後,皇太後入廟時所佩戴的首飾:「簪以瑇瑁為擿,長一尺,端為華勝,上為鳳皇爵,以翡翠為毛羽,下有白珠,垂黃金鑷。左右一橫簪之,以安蔮結。諸簪珥皆同制,其擿有等級焉。」
「皇後謁廟服假結,步搖,簪珥。步搖以黃金為題,貫白珠為桂枝相繆,一爵九等,熊,虎,赤羆,天鹿,辟邪,南山豐大特六獸,詩所謂『副笄六珈』者。諸爵獸皆以翡翠為毛羽。金題,白珠璫繞,以翡翠為華雲。」「公,卿,列侯,中兩千石,二千石夫人,紺繒蔮,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一尺,為簪珥。」《舊唐書·輿服志》中也有記載:「武德令,皇後服有緯衣,鞠衣,鈿釵禮衣三等。緯衣,首
飾花十二樹,並兩博鬢……鈿釵禮衣,十二鈿……;皇太子妃服,首飾花九樹,……細釵禮衣,九鈿……;內外命婦服花釵,翟衣青質,第一品花鈿九樹,翟九等。第二品花鈿八樹,翟八等。第三品花鈿七樹,翟七等。第四品花鈿六樹,翟六等。第五品花鈿五樹,翟五等。鈿釵禮衣,……第一品九鈿,第二品八鈿,第三品七鈿,第四品六鈿,第五品五鈿……。」
古代婦女的頭飾是古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文明傳承過程中我們汲取了很多,也舍棄了很多,在有著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崇尚簡潔的人們已不再佩戴象古代那樣華麗且形式復雜多樣的頭飾,但是簪,釵等頭飾並沒有消失,它們被簡化了。在日常生活中還是經常可以看到女子用簡單,大方的簪釵來綰頭發。希望簪釵作為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繼續發展與傳承下去,中華文明這個璀璨的皇冠上不可缺少這樣一顆閃耀的珍珠。
參考書目:
《儀禮·士冠禮》《儀禮·士昏禮》《禮記·內則》《西京雜記》《後漢書·輿服志》
《中華古今注·釵子》《釋名·釋首飾》《漢書·司馬相如傳下》《天工開物·玉》《舊唐書·輿服志》《漢語大辭典》《中華文化通志·服飾志》
圖片資料來源於《中華文化通志·服飾志》,部分資料來自漢服網。
參考資料: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42&id=35779
❾ 古代女人的帽子
在古代女人可以說不戴帽子的,女子十五歲便束發戴笄,用「巾幗」在後面挽頭發或者把頭發包紮定型。古代戴帽子的女人有兩種,一是皇後貴妃和公主之類的貴族婦女,有戴「鳳冠」「花冠」之類的特權。還有一些有官位的侍女也戴帽子,也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
❿ 拜託說能告訴我一些有關古代女子頭飾的名稱,越多越好!
簪釵
簪的本名稱「笄」(《說文》:「笄,簪也。」)是古人用來綰定發髻或冠的長針。可用金屬,骨頭,玉石等製成。在古代,漢族的結發方式,無論是辮發盤髻,還是束發著冠,均須以簪釵約束固定。女子年滿十五歲時,如已許嫁,便將頭發綰成一個髻,即以簪插定發髻。以示成人,如「年以及笄」。在中國古代,簪釵還常被用於男女間定情的信物。皇宮貴族的女子可以用珍奇的材料做發飾,而一般小戶人家只能戴荊釵(荊條編織的發釵),我們在文言文中所讀到的「拙荊」 便是古代男子對外人稱自己的妻子的謙詞。
釵,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用來綰住頭發,也有用它把帽子別在頭發上。五代五縞《中華古今注·釵子》:「釵子,蓋古笄之遺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為之,敬王以玳瑁為之,始皇又金銀作鳳頭,以玳瑁為腳,號曰鳳釵。」釵與簪是有區別的,發簪作成一股,而發釵一般作成兩股。
步搖
就形制而言,單股笄稱「簪」,雙股笄為「釵」,笄首有垂珠墜飾者則稱為「步搖」。步搖是古代婦女插於鬢發之側以作裝飾之物,同時也有固定發髻的作用。是自漢以來,中國婦女中常見的一種發飾。
簪插步搖者多為身份高貴之婦女,因步搖所用材質高貴,製作精美,造型漂亮,故而非一般婦女所能使用。步搖的製作工藝復雜,能充分體現出這一時期的金銀首飾加工製作水平。同時,我們也能由此推斷出當時理想的婦女形象。《釋名》曰:「步搖,上有垂珠,步則動搖也」。著名服裝史專家周錫保先生認為:步搖乃以黃金為首,如桂枝般相纏,下垂以珠,用各種獸形繞以翡翠為花勝。而陳祥道則以為漢代的步搖是以金為鳳,下有鴟,前有笄,綴五彩玉以垂下,行則動搖。因步搖上有垂珠,再加以翡翠金玉之飾,益臻行步動態之美。
華勝
華勝,即花勝。古代婦女的一種花形首飾,通常製成花草的形狀插於髻上或綴於額前。《釋名•釋首飾》:「華勝,華,象草木之華也;勝,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則勝,蔽發前為飾也。」《漢書•司馬相如傳下》:「暠然白首戴勝而穴處兮。」唐顏師古注;「勝,婦人之首飾也,漢代謂之華勝。」漢時在華勝上貼金葉或貼上翡翠鳥毛,使之呈現閃光的翠綠色,這種工藝稱為貼翠。
梳篦
梳篦在古時是人手必備的發飾,尤其是婦女,幾乎梳不離身,時間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風氣。篦是一種比梳子密的梳頭工具,初時用以去除發垢。唐李賀《秦宮》詩:「鸞篦奪得不還人醉睡氍毹滿堂月。」王琦匯解:「篦,所以去發垢,以竹為之,鸞篦必鸞形象之也。」
鈿花
鈿花,用金,銀,玉,貝等做成的花朵狀裝頭飾。明宋應星《天工開物•玉》:「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鈿花用。」鍾廣言註:「鈿花:用貴重物品做成花朵狀的裝飾品,如金鈿,螺鈿,寶鈿,翠鈿,玉鈿等。」
謝謝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