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司母戊鼎那麼大那麼精湛,古人是怎麼把它造出來的
作為我國的國之重器的司母戊鼎在當時那個年代所製造的過程中,是十分繁雜的,首先,在築造之前,人們需要選用陶土先將鼎器的模型製作出來,通過陶土來塑造模型,之後再依次進行翻范,腹范,頂范,底范,洗口飯等系列操作!
其實在我國現在許多地方依舊可以看到這種鑄造方式,例如我們小時候,關於鋁制用品的製造也是這個樣子,將所得到的鋁制鐵器化成液體以後,倒入提前製作好的模型內,通過冷卻之後來得到相應的產品。當然司母戊鼎作為我們國家的國之重器,它的地位不是一般的青銅器所能比擬的,哪怕是在古代是這個樣子,在如今依舊是這個樣子,而且它的製作工藝很多都是現在所失傳的!
⑵ 大家幫忙想一副木匠對聯,描述古人手工製作的難處技藝高深,如今的木
⑶ 古代人的頭飾
圖片
http://club.travel.sohu.com/r-qiwen-108099-0-0-0.html
轉自鄒光坤
古代婦女頭飾簡介
摘要:古代頭飾精巧華美,本文簡單的介紹了古代婦女頭飾的種類,頭飾的發展演變,以及古代婦女根據身份,出席的場合來佩戴不同的頭飾。
關鍵詞:笄,簪,釵,華勝,擿,花鈿,步搖,梳篦
經常可以看到電視劇中古代女子穿著雍容華麗的服裝,戴著製作精美的頭飾,這亮麗的一幕使我們不禁感慨古代手工技術的發達。但是細細想來,電視劇中呈現出來的只是崇尚簡潔的現代人參考史料對古代頭飾的仿照品。這就不難想像真正的古代頭飾有多麼的巧奪天工。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古代婦女所佩戴的頭飾。
1. 1. 笄,簪,釵,擿,華勝
笄是古時用以貫發或者固定弁,冕的。在《儀禮·士冠禮》中記載:「皮弁笄,爵弁笄。」鄭玄註:「笄,今之簪。」古代婦女經常使用笄來固定發髻。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時候就用笄將頭發綰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禮。《儀禮·士昏禮》:「女子許嫁,笄而禮之稱字。」鄭玄註:「笄,女之禮,猶冠男也。」《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而笄。」鄭玄註:「謂應年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
簪是由笄發展而的,是古人用來綰定發髻或冠的長針。可用金屬,骨頭,玉石等製成。後來專指婦女綰髻的首飾。擿,簪股,將頭部做成可搔頭的簪子,所以俗稱為搔頭。《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過李夫人,就取玉簪搔頭,自此後宮人搔頭皆用玉簪。《後漢書·輿服志》有:「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一尺,為簪珥。」的記載。
釵,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用來綰住頭發,也有用它把帽子別在頭發上。五代五縞《中華古今注·釵子》:「釵子,蓋古笄之遺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為之,敬王以玳瑁為之,始皇又金銀作鳳頭,以玳瑁為腳,號曰鳳釵。」釵與簪是有區別的,發簪作成一股,而發釵一般作成兩股。
華勝,即花勝。古代婦女的一種花形首飾,通常製成花草的形狀插於髻上或綴於額前。《釋名·釋首飾》:「華勝,華,象草木之華也;勝,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則勝,蔽發前為飾也。」《漢書·司馬相如傳下》:「暠然白首戴勝而穴處兮。」唐顏師古注;「勝,婦人之首飾也,漢代謂之華勝。」
2. 步搖
步搖,古代婦女附在簪釵上的一種首飾。《釋名·釋首飾》:「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動也。」《後漢書·輿服志下》:「步搖以黃金為題……」王先謙集解引陳祥道曰:「漢之步搖黃金為鳳,下有邸,前有笄,綴五采玉,以垂下,行則動搖。」白居易在《長恨歌》中用:「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來形容楊貴妃。
古代婦女將頭發綰成髻鬟,用簪釵固定,以免髻鬟鬆散墜落。古代的簪釵形式繁多,用石,竹,玉,骨,金,銀等多種材料製成,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簪釵也有變化,從歷代遺留下的款式多樣的簪釵中可以看出其變化主要集中在簪首,常見的有:(1)圓頂形,簪身為圓柱體,頂端作球體或半球體,少數刻有旋紋;(2)花頂形,簪身與上相同,惟於頂端鏤鑿梅,蓮,菊,桃等花紋;(3)耳挖形以金屬或玉形成,簪身略扁,上端寬闊,至頸部明顯收束,並朝正面彎轉,形成耳挖,使一物具有兩種功用;(4)如意形,簪身作圓形或扁形,簪身朝前彎轉,呈如意頭狀;(5)動物形,簪首飾以飛禽走獸,常見的有龍,鳳,麒麟,燕,雀及游魚等。
這些形狀的發簪,發釵在各地的古墓中時有發現,例如:西安南郊惠家村唐大中二年(848年)墓出土雙鳳紋鎏金銀釵,另有鏤空穿枝菊花紋釵,形象豐美。廣州皇帝崗唐代木槨墓出土金銀首飾中有花鳥釵,花穗釵,纏枝釵,圓錐釵等,用模壓,雕刻,剪鑿等工藝做成,每式釵朵都是一式兩件,花紋相同而方向相反,可知是左右分插的。
唐代花釵:(1)斯德哥爾摩kempe氏藏(2)廣州皇帝崗唐墓出土(3)唐代菊花紋釵(西安出土)(4)唐代雙鳳紋釵(西安出土)
安徽合肥西郊南唐保大年間墓出土一件金鑲玉長28厘米的步搖,上端像雙翅展開,鑲著精琢玉片花飾,其下分垂珠玉串飾。另一件長18厘米,頂端有四蝶紛飛,下垂珠玉串飾的銀步搖,製作都極精緻
2. 3. 梳篦,鈿花
篦,一種比梳子密的梳頭工具。亦指用篦梳頭剔除發垢。唐李賀《秦宮》詩:「鸞篦奪得不還人醉睡氍毹滿堂月。」王琦匯解:「篦,所以去發垢,以竹為之,鸞篦必鸞形象之也。」
鈿花,用金,銀,玉,貝等做成的花朵狀裝飾品。明宋應星《天工開物·玉》:「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鈿花用。」鍾廣言註:「鈿花:用貴重物品做成花朵狀的裝飾品,如金鈿,螺鈿,寶鈿,翠鈿,玉鈿等。」
中國自古便注重禮儀,人們對自己的儀容裝飾十分重視,梳篦在古時是人手必備之物。尤其是婦女,幾乎梳不離身,時間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風氣。
湖北江陵出土幾件秦木質彩繪角抵圖木篦,馬蹄形,上繪三人作角抵戲。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西漢墓出土的梳篦是象牙製成的,均作馬蹄形,長均8.8厘米,寬均5.9厘米,梳20齒,篦47齒,細密均勻。在山東臨沂銀雀山和湖北江陵紀南城出土的西漢木梳,背平直,上面有四個裝飾紐。湖南長沙南門紙圓沖唐墓出土銅梳已殘,背上有清晰的紋飾,作雙鳥徘徊旋飛。河南陝縣廟底溝出土了精美的骨梳
簪釵是用來綰住頭發的,而花鈿直接插入綰好的發髻起裝飾的作用。
從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早在四千年前,我們的祖先便有插梳的習慣。當時,雖不完全是為了裝飾(有的和宗教,葬俗有關),但卻是後世插梳習俗的源流。
春秋以前的梳子,不論形制多麼復雜,裝飾多麼考究,它們的外形特徵基本一致,都是直豎形,梳把較高,橫面較窄,很少作方形或扁平的。
從戰國到魏晉南北朝,梳篦的材料一直以竹木為主,尤以木料最常見。梳篦的造型多上圓下方形似馬蹄。
自魏晉在婦女頭上流行插梳之風,至唐更盛,這種梳篦常用金,銀,玉,犀等高貴材料製作,插戴方法在唐代的繪畫如張萱的《搗練圖》,周肪《紈扇仕女圖》及敦煌莫高窟唐代供養人壁畫中均能看到。元稹在《恨妝成》中描寫:「滿頭行小梳,當面施圓靨。」王建的《宮詞》中也有「歸來別施一頭梳」的描寫,這些正說明這種插梳的風尚。
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顯降低,其質料及裝飾視用途而別。宋朝以後,梳子的形狀趨於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明清時期的梳篦樣式,基本保持宋制。
4.結語
從古代婦女的頭飾中可以看到當時社會發展的經濟狀況,經濟越發達,婦女們所佩戴的頭飾越多,製作的也越為精巧,復雜。婦女們佩戴頭飾也是有身份地位的講究的,不同地位的人在不同場合所佩戴的頭飾不一。這點從《後漢書·輿服志》中可以看出,其中太皇太後,皇太後入廟時所佩戴的首飾:「簪以瑇瑁為擿,長一尺,端為華勝,上為鳳皇爵,以翡翠為毛羽,下有白珠,垂黃金鑷。左右一橫簪之,以安蔮結。諸簪珥皆同制,其擿有等級焉。」
「皇後謁廟服假結,步搖,簪珥。步搖以黃金為題,貫白珠為桂枝相繆,一爵九等,熊,虎,赤羆,天鹿,辟邪,南山豐大特六獸,詩所謂『副笄六珈』者。諸爵獸皆以翡翠為毛羽。金題,白珠璫繞,以翡翠為華雲。」「公,卿,列侯,中兩千石,二千石夫人,紺繒蔮,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一尺,為簪珥。」《舊唐書·輿服志》中也有記載:「武德令,皇後服有緯衣,鞠衣,鈿釵禮衣三等。緯衣,首
飾花十二樹,並兩博鬢……鈿釵禮衣,十二鈿……;皇太子妃服,首飾花九樹,……細釵禮衣,九鈿……;內外命婦服花釵,翟衣青質,第一品花鈿九樹,翟九等。第二品花鈿八樹,翟八等。第三品花鈿七樹,翟七等。第四品花鈿六樹,翟六等。第五品花鈿五樹,翟五等。鈿釵禮衣,……第一品九鈿,第二品八鈿,第三品七鈿,第四品六鈿,第五品五鈿……。」
古代婦女的頭飾是古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文明傳承過程中我們汲取了很多,也舍棄了很多,在有著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崇尚簡潔的人們已不再佩戴象古代那樣華麗且形式復雜多樣的頭飾,但是簪,釵等頭飾並沒有消失,它們被簡化了。在日常生活中還是經常可以看到女子用簡單,大方的簪釵來綰頭發。希望簪釵作為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繼續發展與傳承下去,中華文明這個璀璨的皇冠上不可缺少這樣一顆閃耀的珍珠。
參考書目:
《儀禮·士冠禮》《儀禮·士昏禮》《禮記·內則》《西京雜記》《後漢書·輿服志》
《中華古今注·釵子》《釋名·釋首飾》《漢書·司馬相如傳下》《天工開物·玉》《舊唐書·輿服志》《漢語大辭典》《中華文化通志·服飾志》
圖片資料來源於《中華文化通志·服飾志》,部分資料來自漢服網。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8978606.html
在古代中國文化中,帽子也是重要的身份象徵。皇帝要帶皇冠,大臣的官帽業各有品級,文官有文官的官帽式樣,按照品級,對號入座;武官的頭盔也各有千秋,直接代表了功勛的多少和權利的大小。而且各朝各代的式樣也有差別。而一般的老百姓基本上是不帶帽子的,都是用布束發而已。
不僅身份,就連年齡也可以顯示在中國古代的頭飾上。古代幼童把垂發紮成兩結於頭頂把頭發紮成髻,形狀如角,因而也用「總角」來代指人的幼童階段。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後,就把頭發盤起來,並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所以二十歲也叫做弱冠之年。能帶帽子就是成年的標志,可見中國古代對帽子的重視。
http://..com/question/15790007.html?si=1
⑷ 古人是怎麼手工製作玉鐲的
最原始的使用河中沙子摩擦,後來就用機器了。如果有興趣,可以到新疆和田,有些古代工具仍在使用。
⑸ 古人是怎樣造紙
一般均認為中國造紙始於公元105年,蔡倫是造紙的始祖,但這並不完全正確。其實紙的發明與應用遠在此之前。當然蔡倫對於中國造紙術的推廣與改進也相當重要,他將原本制紙原料的絲絮以便宜易得的材料替代,例如樹皮、破布、魚網等。因為材料來源豐富,紙的產量大增,進而推廣到一般老百姓都能使用。後世各種制紙技術的改良多是依照蔡倫的方法加以推廣。
有關造紙術的著作以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記載最詳盡。第13篇《殺青》中關於紙料、竹紙、皮紙的記載,可說是我國傳統造紙術發展到最高峰的總結性敘述。其中又可分五個步驟:
斬竹漂塘
第1個步驟是「斬竹漂塘」。所謂「殺青」是指斬竹做原料而得名,竹材是古代造紙的重要來源之一,因此盛產竹子的華南地區,尤其福建,是竹紙的主要產地,造紙的竹材以將生枝葉的新生竹為佳。造紙的工匠通常在芒種前後上山砍竹,每根竹子截成5到7尺長,然後就地開挖水塘,將截斷的竹子在水塘內浸上100天,取出時用力捶洗使青殼和樹皮脫掉,目的是讓竹材軟化。
19世紀造紙的材料來源由破布轉為木材,因為木材容易取得,成本也較低。但由於木材纖維是由木質素所組成,木質素會氧化,這就是紙張泛黃的原因,這個問題又因造紙過程中添加酸劑而更加嚴重。
煮木皇足火
《天工開物》中制竹紙的第2個步驟是將竹料拌入石灰水浸在木皇桶中蒸煮8個晝夜,經過鹼液的蒸煮,原料中的木質素、樹膠、樹脂等雜質被除去。然後取出蒸煮的原料放入清水塘內漂洗,然後再放進鍋里浸石灰水蒸煮,如此反復進行十幾天。經過反復蒸煮、漂洗,竹子的纖維逐漸分解。
現今製作紙漿已改用燒鹼替代石灰水。燒鹼鹼性較強,能使木材纖維迅速分解。另外還添加氯,以去除木漿里的雜質,目的是用來漂白,但排放的廢水便含有機氯,這對生態環境傷害極大。目前造紙業已投入大量資金來清除毒素,並研究新的漂白法,如以二氧化氯取代以降低有機氯的生成。
盪料入簾
古法造紙的第3個步驟是取出煮爛的原料放在石臼里用力舂成泥面狀,搗爛後的原料用適量的水調配,使纖維徹底分離並浸透水分,成為紙纖維的懸浮液,再傾倒入紙槽裡面。然後用細竹簾在紙漿中濾取,紙纖維留在竹簾上形成一層涇紙膜。
這道工序在造紙過程中是最費力的,抄紙的工匠站在紙槽旁重復著舀水、抬起竹簾等動作,每次承受的重量重達20公斤。另外撈紙時還得靠經驗,抄得輕紙會太薄,抄得太重紙又會嫌厚,完全憑工匠的手法。
覆簾壓紙
把撈過紙漿的竹簾倒鋪在壓榨板上,然後小心地移開竹簾,這層涇紙膜便落在板上。慢慢堆疊起一層層的紙頁,再以重物擠壓,排出涇紙頁中的水分。重物擠壓之下紙膜也慢慢成形,成為一張張四四方方的紙張,手工造紙每日每個工匠平均只能做300到500張紙。現代造紙廠一部機械每天生產的紙卷數以噸計,據統計當今全球造紙廠每年生產3億多噸的紙,相當於全球汽車產量總重的3倍。
透火焙乾
焙乾紙張的夾巷是兩道土磚砌成的磚牆,磚塊之間有空隙能讓熱氣透出。焙紙時先在夾巷內生火,然後以輕細的銅鑷將一張張濕紙攤在牆上,從空隙中散發的熱氣使紙張慢慢乾燥,干透後揭起來就是一張可使用的紙了。
機械造紙使人充分享受生活上的便利,但是大量的廢紙讓人傷透腦筋。1995年美國做過一項統計,發現美國人一年的平均用紙量是332公斤。原來以為電腦世紀來臨後用紙會減少,結果令環保人士大失所望,用紙不減反增。除了廢紙回收之外,科學家還在研究舊紙的各種新用途,如生產以廢紙為主要原料的建築材料等,希望能減少人類伐木的數量
⑹ 中國古代手工製作、智力玩具
七巧板(圖1)是一種拼板玩具,大概有上千年的歷史。它是從我國古代的燕幾圖演變而成的。燕幾是一種錯綜分合的案幾,可以拼成各種圖形,古人按圖設席,供賓客娛樂。後來,將這種大人用的實用品縮小,就演化成了玩具七巧板。它是將一塊正方形的紙板分成七塊,用它們拼成各種各樣的圖形。這種玩具很早就傳到了國外。據說十八世紀末的拿破崙一世就十分喜愛玩七巧板。他是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在得其時他愛不釋手。即使後來在滑鐵盧戰役失敗後,流放到聖赫勒拿島上也念念不忘玩七巧板。西方人還給七巧板起了「唐圖」這個名字。唐朝是中國十分昌盛的時期,外國人常用「唐」來代表中國,因此,七巧板就成了「中國的圖」了。
清代有一位叫童葉庚的人,將七巧板加以改進,七塊變成了十五板,改名為「益智圖」 (圖2)。顧名思義,就是有益於智力的圖板,這就更名符其實了。它比七巧板拼的圖樣多,更吸引人了。古代許多文人還用它拼成戲文詩意。據魯迅日記記載,魯迅先生亦特別喜歡這種玩具。
九連環也是一種古老的智力玩具,據考證它的歷史最少有幾百年。宋代以後在民間廣泛流行,它的結構比拼圖玩具稍微復雜一點,是用鐵絲和鐵片製成的。它共有九個環和一個柄,玩法是要把九個環一個一個套到柄里去。然後一個一個取下來。看起來不難,真正玩起
來卻頗費周折。
中國古代還有一些智力玩具和歷史故事聯系起來,使人興致倍增。「華容道」(圖4)就是其中之一,它聯系著《三國演義》里一個故事:東漢時代,曹操在赤壁打了敗仗,好不容易才從華容道上逃了出來。它有一個帶二十個小方格的棋盤,代表華容道。棋盤下方有一個兩方格邊長的出口,是供曹操逃走的。棋盤上共擺有十個大小不一樣的棋子,它們分別代表曹操、張飛、趙雲、馬超、黃忠和關羽,還有四個卒。棋盤上僅有兩個小方格空著,玩法就是通過這兩個空格移動棋子,用最少的步數把曹操移出華容道。這個玩具引起過許多人的興趣,大家都力圖把移動的步數減少。據國外資料聲稱,美國數學家馬丁·加德納已經創造屋了步數最少的世界記錄:81步。其實,據筆者獲悉,早在抗戰時期,我國新四軍里就廣泛流傳這種玩具,他們早已經創造了這項世界記錄,只是限於當時條件沒有公開發表而已。
值得一提的還有兩種玩具,它們是骨牌和骰子。骨牌是長方形的,上面刻著幾種花紋;骰子是正立方體形的,六面刻有點子。這兩種東西本來都是有益的玩具,可悲的是,後來竟被當成了賭博工具。然而慶幸的是,一些有心人將它們加以改造,又演變成了全新的智力玩具:「傷腦筋十二塊」和「包你迷」。「傷腦筋十二塊」(圖5)幾乎是在國內外人士不約而同的研究下誕生的。「傷腦筋十二塊」是中國人取的名字,它形象地說明了這種玩具的構造和功用。它也是拼板玩具,共十二塊,每一塊都是由五個小正立方體組成的,形狀各不一樣。它不僅可以拼出許多平面圖形,而且可以拼出有趣的立體圖形,甚至還可以當棋子在國際象棋棋盤上下棋。國外叫這種玩具為「潘多米諾」,意思就是骨牌,這倒也說明了這種玩具是從中國的骨牌演變而來的。「包你迷」(圖6)也是中國人起的名字,意思是十分迷人。而國外人取的名字叫「立即瘋」,意思是玩起來可以達到使人馬上發瘋的程度。這種玩具很簡單,找四個一樣大小的正立方體木塊或紙盒,依圖6所示的色標,在它們的六個側面上塗上四種不同的顏色,比如紅,綠,藍、白。玩法是把四個正立方體疊成一個正立方稜柱,使稜柱的四個側面都分別有四種顏色。這個要求看起來也不太難,實際上一玩就知道談何容易!我國古代智力玩具的深刻意義可以用外國對「華容道「的評價來說明,國外把「華容道」譽為「智力游戲界四大不可思議」之一,這不是誇大之詞。九連環包含數學里深刻的拓撲學原理,七巧板、益智圖,傷腦筋十二塊與幾何學、空間鋪地錦和對策論有關,包你迷則涉及「離散數學」課題,而所有這些玩具幾乎現在都和電子計算機掛上了鉤。美國有位計算機專家,研究出了一種用機器人解七巧板問題的程序。華容道被編進了國外大學電子計算機的教科書。它們都已成了人工智慧的研究對象,可見其對智力開發的極大作用。
⑺ 古人是用什麼工藝工具製作出精美的發簪呢
大都是手工操作,也有一些巧妙而簡單的機械。
「琢磨」一詞的意思是:琢是把玉石加工成為器具,磨是把石頭加工成為器具。看來古人主要是手工作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還是形容玉石加工的情景;
「諺語」: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也是根據這個來的。
⑻ 古人是怎麼製造工具的
約公元前4000年的人類在發明銅錫合金之前,燧石是他們製造工具或者武器的最佳材料。比石頭柔韌的獸骨、角和象牙,也漸漸被選為製作諸如魚叉和縫針之類比較精細的工具。
當時的手工匠人是用一塊堅硬的石頭來敲打選作工具的石塊,使這石塊沿著某一個劈面裂開,然後用一把木製或者骨制的錘子,一點一點地削這石器的表面,進一步使其成形。手工匠人還可以將一大塊石頭粗略地砸成圓柱形或者錐形,然後從邊上敲下薄片,石片的兩邊就成了刃口。通常,他們還會進一步深加工一下,將一邊的刃口磨鈍,這樣使用者可以手持鈍面,在用力切削時不會割傷自己。或者將兩邊的刃口再加改良,使之成為矛頭的模樣,用以刺戳。通常干這種細致的工作就不採用敲擊的辦法了,而是用木製、骨制或者石制的尖頭工具,用力壓在石片的邊緣加以研磨。一名石器時代的手工匠人在製作出一件滿意的工具前,也許要試驗數十次才能達到滿意的效果,這些在石器時代的考古地點都有佐證,即發現數以百計的這種未完成的工具。
用來在木頭、獸皮和獸骨上開出小孔的針和鑽的製作方法,通常是以石鑿在一根長骨頭的兩面鑿出兩條相向的槽紋。一旦鑿刀深入到了骨頭中央的骨髓,骨中堅硬卻易碎的組織就可以挖掉,然後再在岩石上把這些工具打磨光滑圓潤就可以了。
⑼ 古代人怎麼做成陶罐的
一、泥條盤製法
泥條盤的製法是陶藝成型技法中最為方便、造型表現力最強的技法之一。可以製作出其他任何成型方法所能做出的作品,如圓形、方形、異形乃至雕塑等等。用泥條盤製法製作陶藝,一方面是泥條可以自由地彎曲與變化,方便製作一些比較復雜的、不太規整的、較隨意的陶塑,再者就是它能夠保留泥條在盤築時留下來的手工痕跡和一道道盤旋的紋理,當然也可以修整得不留痕跡。
二、泥板成型法
利用陶土碾成、拍成或切割成板狀,來鑲控製作器物的方法,叫做泥板成型法。這種方法在陶藝製作中運用廣泛,變化豐富。傳統的紫砂器就是用泥板成型來製作的。泥板成型的器物可隨陶土的濕度加以變化。比較濕軟泥板可以扭曲、卷和等方法自由變化,隨意造型;稍乾的泥板可以鎮粘製作成比較挺直的器物。泥板的厚度隨器物製作大小而定,但應注意泥板的厚度要均勻。
三、徒手捏製法
徒手捏制可以最直接地表達作者的手法和構想,也是最簡單的方式。
⑽ 古代人的頭飾有什麼講究嗎
摘要:古代頭飾精巧華美,本文簡單的介紹了古代婦女頭飾的種類,頭飾的發展演變,以及古代婦女根據身份,出席的場合來佩戴不同的頭飾。
關鍵詞:笄,簪,釵,華勝,擿,花鈿,步搖,梳篦
經常可以看到電視劇中古代女子穿著雍容華麗的服裝,戴著製作精美的頭飾,這亮麗的一幕使我們不禁感慨古代手工技術的發達。但是細細想來,電視劇中呈現出來的只是崇尚簡潔的現代人參考史料對古代頭飾的仿照品。這就不難想像真正的古代頭飾有多麼的巧奪天工。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古代婦女所佩戴的頭飾。
1. 1. 笄,簪,釵,擿,華勝
笄是古時用以貫發或者固定弁,冕的。在《儀禮·士冠禮》中記載:「皮弁笄,爵弁笄。」鄭玄註:「笄,今之簪。」古代婦女經常使用笄來固定發髻。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時候就用笄將頭發綰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禮。《儀禮·士昏禮》:「女子許嫁,笄而禮之稱字。」鄭玄註:「笄,女之禮,猶冠男也。」《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而笄。」鄭玄註:「謂應年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
簪是由笄發展而的,是古人用來綰定發髻或冠的長針。可用金屬,骨頭,玉石等製成。後來專指婦女綰髻的首飾。擿,簪股,將頭部做成可搔頭的簪子,所以俗稱為搔頭。《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過李夫人,就取玉簪搔頭,自此後宮人搔頭皆用玉簪。《後漢書·輿服志》有:「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一尺,為簪珥。」的記載。
釵,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用來綰住頭發,也有用它把帽子別在頭發上。五代五縞《中華古今注·釵子》:「釵子,蓋古笄之遺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為之,敬王以玳瑁為之,始皇又金銀作鳳頭,以玳瑁為腳,號曰鳳釵。」釵與簪是有區別的,發簪作成一股,而發釵一般作成兩股。
華勝,即花勝。古代婦女的一種花形首飾,通常製成花草的形狀插於髻上或綴於額前。《釋名·釋首飾》:「華勝,華,象草木之華也;勝,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則勝,蔽發前為飾也。」《漢書·司馬相如傳下》:「暠然白首戴勝而穴處兮。」唐顏師古注;「勝,婦人之首飾也,漢代謂之華勝。」
2. 步搖
步搖,古代婦女附在簪釵上的一種首飾。《釋名·釋首飾》:「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動也。」《後漢書·輿服志下》:「步搖以黃金為題……」王先謙集解引陳祥道曰:「漢之步搖黃金為鳳,下有邸,前有笄,綴五采玉,以垂下,行則動搖。」白居易在《長恨歌》中用:「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來形容楊貴妃。
古代婦女將頭發綰成髻鬟,用簪釵固定,以免髻鬟鬆散墜落。古代的簪釵形式繁多,用石,竹,玉,骨,金,銀等多種材料製成,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簪釵也有變化,從歷代遺留下的款式多樣的簪釵中可以看出其變化主要集中在簪首,常見的有:(1)圓頂形,簪身為圓柱體,頂端作球體或半球體,少數刻有旋紋;(2)花頂形,簪身與上相同,惟於頂端鏤鑿梅,蓮,菊,桃等花紋;(3)耳挖形以金屬或玉形成,簪身略扁,上端寬闊,至頸部明顯收束,並朝正面彎轉,形成耳挖,使一物具有兩種功用;(4)如意形,簪身作圓形或扁形,簪身朝前彎轉,呈如意頭狀;(5)動物形,簪首飾以飛禽走獸,常見的有龍,鳳,麒麟,燕,雀及游魚等。
這些形狀的發簪,發釵在各地的古墓中時有發現,例如:西安南郊惠家村唐大中二年(848年)墓出土雙鳳紋鎏金銀釵,另有鏤空穿枝菊花紋釵,形象豐美。廣州皇帝崗唐代木槨墓出土金銀首飾中有花鳥釵,花穗釵,纏枝釵,圓錐釵等,用模壓,雕刻,剪鑿等工藝做成,每式釵朵都是一式兩件,花紋相同而方向相反,可知是左右分插的。
唐代花釵:(1)斯德哥爾摩kempe氏藏(2)廣州皇帝崗唐墓出土(3)唐代菊花紋釵(西安出土)(4)唐代雙鳳紋釵(西安出土)
安徽合肥西郊南唐保大年間墓出土一件金鑲玉長28厘米的步搖,上端像雙翅展開,鑲著精琢玉片花飾,其下分垂珠玉串飾。另一件長18厘米,頂端有四蝶紛飛,下垂珠玉串飾的銀步搖,製作都極精緻
2. 3. 梳篦,鈿花
篦,一種比梳子密的梳頭工具。亦指用篦梳頭剔除發垢。唐李賀《秦宮》詩:「鸞篦奪得不還人醉睡氍毹滿堂月。」王琦匯解:「篦,所以去發垢,以竹為之,鸞篦必鸞形象之也。」
鈿花,用金,銀,玉,貝等做成的花朵狀裝飾品。明宋應星《天工開物·玉》:「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鈿花用。」鍾廣言註:「鈿花:用貴重物品做成花朵狀的裝飾品,如金鈿,螺鈿,寶鈿,翠鈿,玉鈿等。」
中國自古便注重禮儀,人們對自己的儀容裝飾十分重視,梳篦在古時是人手必備之物。尤其是婦女,幾乎梳不離身,時間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風氣。
湖北江陵出土幾件秦木質彩繪角抵圖木篦,馬蹄形,上繪三人作角抵戲。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西漢墓出土的梳篦是象牙製成的,均作馬蹄形,長均8.8厘米,寬均5.9厘米,梳20齒,篦47齒,細密均勻。在山東臨沂銀雀山和湖北江陵紀南城出土的西漢木梳,背平直,上面有四個裝飾紐。湖南長沙南門紙圓沖唐墓出土銅梳已殘,背上有清晰的紋飾,作雙鳥徘徊旋飛。河南陝縣廟底溝出土了精美的骨梳
簪釵是用來綰住頭發的,而花鈿直接插入綰好的發髻起裝飾的作用。
從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早在四千年前,我們的祖先便有插梳的習慣。當時,雖不完全是為了裝飾(有的和宗教,葬俗有關),但卻是後世插梳習俗的源流。
春秋以前的梳子,不論形制多麼復雜,裝飾多麼考究,它們的外形特徵基本一致,都是直豎形,梳把較高,橫面較窄,很少作方形或扁平的。
從戰國到魏晉南北朝,梳篦的材料一直以竹木為主,尤以木料最常見。梳篦的造型多上圓下方形似馬蹄。
自魏晉在婦女頭上流行插梳之風,至唐更盛,這種梳篦常用金,銀,玉,犀等高貴材料製作,插戴方法在唐代的繪畫如張萱的《搗練圖》,周肪《紈扇仕女圖》及敦煌莫高窟唐代供養人壁畫中均能看到。元稹在《恨妝成》中描寫:「滿頭行小梳,當面施圓靨。」王建的《宮詞》中也有「歸來別施一頭梳」的描寫,這些正說明這種插梳的風尚。
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顯降低,其質料及裝飾視用途而別。宋朝以後,梳子的形狀趨於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明清時期的梳篦樣式,基本保持宋制。
4.結語
從古代婦女的頭飾中可以看到當時社會發展的經濟狀況,經濟越發達,婦女們所佩戴的頭飾越多,製作的也越為精巧,復雜。婦女們佩戴頭飾也是有身份地位的講究的,不同地位的人在不同場合所佩戴的頭飾不一。這點從《後漢書·輿服志》中可以看出,其中太皇太後,皇太後入廟時所佩戴的首飾:「簪以瑇瑁為擿,長一尺,端為華勝,上為鳳皇爵,以翡翠為毛羽,下有白珠,垂黃金鑷。左右一橫簪之,以安蔮結。諸簪珥皆同制,其擿有等級焉。」
「皇後謁廟服假結,步搖,簪珥。步搖以黃金為題,貫白珠為桂枝相繆,一爵九等,熊,虎,赤羆,天鹿,辟邪,南山豐大特六獸,詩所謂『副笄六珈』者。諸爵獸皆以翡翠為毛羽。金題,白珠璫繞,以翡翠為華雲。」「公,卿,列侯,中兩千石,二千石夫人,紺繒蔮,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一尺,為簪珥。」《舊唐書·輿服志》中也有記載:「武德令,皇後服有緯衣,鞠衣,鈿釵禮衣三等。緯衣,首
飾花十二樹,並兩博鬢……鈿釵禮衣,十二鈿……;皇太子妃服,首飾花九樹,……細釵禮衣,九鈿……;內外命婦服花釵,翟衣青質,第一品花鈿九樹,翟九等。第二品花鈿八樹,翟八等。第三品花鈿七樹,翟七等。第四品花鈿六樹,翟六等。第五品花鈿五樹,翟五等。鈿釵禮衣,……第一品九鈿,第二品八鈿,第三品七鈿,第四品六鈿,第五品五鈿……。」
古代婦女的頭飾是古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文明傳承過程中我們汲取了很多,也舍棄了很多,在有著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崇尚簡潔的人們已不再佩戴象古代那樣華麗且形式復雜多樣的頭飾,但是簪,釵等頭飾並沒有消失,它們被簡化了。在日常生活中還是經常可以看到女子用簡單,大方的簪釵來綰頭發。希望簪釵作為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繼續發展與傳承下去,中華文明這個璀璨的皇冠上不可缺少這樣一顆閃耀的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