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老年婦女的帽子
類似於小禮帽的,就是四周都是有帽檐的那種,就挺好的,還顯得有氣質,當然面料還是呢子似地那種好一點,如果不喜歡有帽檐的,還可以挑一些設計比較特別的款式,也可以注意你母親平時的衣服主要是什麼顏色,和她有沒有特別喜歡的顏色,都可以注意搭配
Ⅱ 清朝時宮里的格格和妃子頭上戴的帽子是什麼樣的
那是一種發髻,大概演變流程
辮長盤髻 髻 清入關前。 小兩把頭 清初。高髻、平頭 髻清中期。一字頭清晚期
清初流行梳兩個橫長髻,形 似小姑娘梳的兩個抓髻,宮內後妃稱其為「小兩把 頭 」 。
隨著清朝統治的鞏固,經濟發展,後妃 發式也出現了由小到大,由實用型向著美容、 美飾的審美型發展。到了乾隆盛世的黃金時 代,清代宮廷處在特殊的位置上,全國各地 的名貴首飾源源不斷地貢進清宮,大大刺激 了宮廷後妃追求美飾的心理。但是,要這些 份量可觀的金、銀、玉、珍珠、寶石的首飾 戴在頭上,「小兩把頭」發髻就顯出許多不 足之處。於是,一種新的梳頭工具——發架 應運而生,而發式也隨之有了改變。——發架有木製的,也有鐵絲擰成的,形似橫著的眼鏡架。這 時 候 高 髻 開 始 流 行 了。隨後又開始流行平頭,謂 之「平三套」或「蘇州撅。到清代晚期,清宮後妃又風行頭套式的「大拉翅」 發型,也就是一字頭的一種簡單的說,「大拉 翅」就是一頂華麗的假發。 《清宮詞》形容道:「鳳髻盤出兩道齊,珠光釵影護蝤蠐。城 中何止高於尺,叉子平分燕尾底。」慈 禧 頭 帶 大 拉 翅
《還珠格格》裡面帶的都是 典型的大拉翅
大拉翅取代了用發架梳的兩把頭,據說是慈禧的獨創發明。
Ⅲ 清末老太太戴的帽子叫什麼名字
抹額,婦女束在額前的巾飾,也稱額帶、頭箍、發箍等,多飾以刺綉或珠玉。漢朝即已出現,明清時代比較盛行。其功能有三:一束發,二裝飾,三防寒。起源於防寒,盛行於審美。
在古代,男女都用抹額。比如唐朝李賀描寫武士的詩《畫角東城》有雲:「水花沾抹額,旗鼓夜迎潮。」宋朝軍隊中教官用紅綉抹額,招箭班用紫綉抹額。直到清朝,男子剃發蓄辮,不必再用抹額。
明清時期的婦女不分尊卑、不論主僕,額間常系有抹額,尤其是北方更為普遍。這個時期抹額的形制有多種:用布條圍勒於額;用彩錦縫製成菱形扎於額;用紗羅裁製成條狀,虛掩在眉間;用黑色絲帛貫以珠寶,懸掛在額頭;以絲繩編織成網狀,使用時繞額一周系於腦後。
冬天所用的抹額另有特點,通常以絨、毛皮等厚實的材料製作;有的用綢緞納以絲綿,外表飾以彩綉;富貴人家的婦女還綴上珠翠寶玉,兩端則裝金屬搭扣,用時圍勒於額,綰結於腦後。
抹額的長度一般在40-50厘米之間,最寬處11厘米,最窄處2.5厘米。其造型也有多種:等寬或者中間寬兩端窄的梭形;兩邊上翹的波浪形;中間細長,兩邊稍寬並逐漸變尖的啞鈴型;中間窄兩邊寬的八字形。
清朝抹額上綉有多種圖案,以表達對美好生活的期許。比如綉蝙蝠表示有福氣,綉鳳凰表示吉祥如意,綉牡丹表示花開富貴。還有很多裝飾了福、祿、壽、喜等吉祥文字。
Ⅳ 老年婦女帶什麼帽子漂亮
1、起邊:用掛針法起58針,織片。先織單元寶針,反面織到最後2針時並為1針。依此類推,並到49針時,改織平針,繼續並針至48針,一片完成(14行元寶針、6行平針),此為一組(八組為一個帽子)。
註:如果你想織大點在行數上可以適當加點行數。
2、開始織第二組時,在平頭處挑回10針,又變成58針,繼續重復第一組的織法,直至全部織完八組。正在編織中......會不斷上圖解的
註:這里的「平頭」指的是第一張圖片的左側邊緣處,右側收針形成的斜邊不動,如圖3
3、織最後一組的時候要邊織邊和第一組的邊緣縫合。
4、從下邊緣挑128針,織上下針,,織到滿意長度。可以用鉤針鉤圈花邊效果更好些。
註:好多人喜歡上下針織的長度長些,我故意織的短些,長了容易熱.
Ⅳ 清朝人帶的小圓帽子叫什麼
叫瓜皮帽。
瓜皮帽是形成於明朝,流行於明、清、民國三代的一種首服。又稱六合一統帽、六合帽、六合巾、小帽、西瓜帽、瓜殼帽、瓜拉冠、秋帽、困秋等,因其由六塊黑緞子或絨布等連綴製成,底邊鑲一條一寸多寬的小檐,形狀如半個西瓜皮故而得名。
由明人清後,大部分漢族男子的首服都隨著「男從女不從」的政令而淹沒於歷史的塵埃之中時,只有瓜皮帽不僅得到延續,而且愈發流行。
(5)清代老年婦女戴的帽子擴展閱讀:
文化特徵
明代瓜皮帽的帽頂雖沒有嚴格的標識等級的作用,然而帽珠、帽准材質的好壞同樣也反映著佩戴者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實力。為了區別身份,一些無階級地位的富商巨賈往往在瓜皮帽的裝飾材質上選擇貴重的帽正、帽珠作為身份的標志。
然而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明代中晚期,服飾的奢靡之風也隨之產生,相關的服飾法度亦被打破,到了明朝晚期,上下層之間在穿戴上的鴻溝被打破,很多無官位商賈也開始用上等官員才可使用的貴重玉石做為帽正。
而另一方面,受到大商賈服飾風格的影響,官員士人一般在居家、會客等非正式場合開始戴瓜皮帽,甚至是皇親貴胄在皇宮之中也常戴瓜皮帽。如明代筆記《松下雜抄》載:「皇子戴玄青給紗六瓣有頂圓帽,名日『瓜拉帽』。
Ⅵ 清朝的帽子
按清禮儀,一品為紅寶石,二品為珊瑚,三品為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六品用硨磲,七品為素金,八品用陰紋縷花金,九品為陽紋鏤花金。無頂珠者無官品;二為涼帽,無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後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綾羅,多為白色,也有湖色、黃色,上綴紅纓頂珠。
清朝的禮帽,在頂珠下有翎管,質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清翎枝分藍翎和花翎兩種。藍翎為鶡羽所做,花翎為孔雀羽所做。花翎在清朝是一種辨等威、昭品秩的標志,非一般官員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級、賞賜軍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隨意不戴,如有違反則嚴行參處;一般降職或革職留任的官員,仍可按其本任品級穿朝服,而被罰拔去花翎則是非同一般的嚴重處罰。
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貴;所謂「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狀的圓,一個圓圈就算做一眼。藍翎是與花翎性質相同的一種冠飾,,又稱為「染藍翎」,以染成蘭色的鶡鳥羽毛所作,無眼。賜予六品以下、在皇宮和王府當差的侍衛官員享戴,也可以賞賜建有軍功的低級軍官。鶡鳥生性好勇鬥狠,至死不卻,武士冠上插鶡翎,能夠顯示武士的英勇,到也貼切。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員中爵位低於親王、郡王、貝勒的貝子和固倫額附(即皇後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為鎮國公或輔國公的親貴、和碩額附(即妃嬪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內大臣、前鋒營和護軍營的各統領、參領(擔任這些職務的人必須是滿洲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這上三旗出身),有資格享戴單眼花翎,而外任文臣無賜花翎者。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貴族特有的冠飾,而即使在宗藩內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濫用;有資格享戴花翎的親貴們要在十歲時,經過必要的騎、射兩項考試,合格後才能戴用。但後來花翎賞賜漸多,就不一定經過考試了。
花翎如此高貴,故此在清朝特別被人重視、嚮往。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在降清後被賜籍漢軍鑲黃旗,平台後力辭靖海侯而懇求照前此在內大臣之列賜戴花翎,康熙特旨許之;後乾隆帝下明詔,不但上述親貴大臣可以戴用,如有顯赫軍功者也可以戴用。皇帝賜給臣下花翎是非常審慎的,乾隆至清末被賜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恆、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七人,被賜雙眼花翎的約二十餘人,這在當時是千古猶榮的恩寵。
清朝爵位中最為顯貴的親王、郡王、貝勒,按清初的規定是不戴花翎的;但乾隆年間,許多人以兼任內大臣等職務為由乞翎,因此之後親王、郡王、貝勒開始佩戴三眼花翎。得到花翎的也有特例,如道光帝得知擒獲在新疆叛亂的張格爾後,即賞報捷音者戴花翎、軍機處行走;道光後期,花翎的賞賜范圍漸大,各方面對國家有功之人均可賞戴花翎;而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因國庫空虛,竟有了捐翎的例制,花翎為7000兩實銀,藍翎為5000兩實銀!
頂戴花翎分等級 一頂官帽一把毛除了補服外,各級官員還分「頂戴花翎」,「頂子」也是區別清朝官員品級的重要標識。「頂戴」分朝冠用及吉服冠用兩種。朝冠頂子共有三層:上為尖形寶石,中為球形寶珠,下為金屬底座。吉服冠頂子比較簡單,只有球形寶珠及金屬底座兩部分,底座用金的,也有用銅的,上面鏤刻花紋。頂珠的顏色及材料有多種,反映不同官員的品級,按照清朝禮儀:一品官員頂珠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陰文鏤花金,九品陽文鏤花金。頂無珠者,即無品級。如果清朝官員犯法,就要把頂戴花翎拿下,表示解除他的一切職務。在現在的許多電視劇里,看著扮演清朝官員們戴的『頂戴』,其實有許多錯誤的地方。他們戴的頂戴上面的翎子只有一根孔雀毛,這樣的翎子在清朝是不會出現的。當時的翎子是藍翎裡面加上孔雀毛,分出單眼花翎、雙眼花翎、三眼花翎幾個檔次,按照立功的大小來賞賜幾眼翎子,所謂眼就是孔雀毛上的彩暈,而且孔雀毛也不是一根,是厚厚的一把。尺寸圖案規定嚴私自改變必重罰清代皇家宗室的補服和補子,均是由南京、蘇州、杭州即江南三織造訂做進貢的,用料講究,做工精良,尺寸、圖案都有嚴格規定,官員不能私自改變身上與其品級相對應的官服。
Ⅶ 想知道電視里的老太太戴的那種帽子,是綁在額前的,叫什麼哪裡有賣的
抹額,也稱額帶、頭箍、發箍、眉勒、腦包,為束在額前的巾飾,一般多飾以刺綉或珠玉。抹額最早為北方少數民族所創的避寒之物,《續漢書·輿服志》注,胡廣曰:「北方寒冷,以貂皮暖額,附施於冠,因遂變成首飾,此即抹額之濫觴。」唐宋時期,抹額為男子襆頭內所襯的頭飾,而且官階不同,抹額色彩、工藝也不同,如宋代教官用紅綉抹額,招箭班為紫綉抹額等。明代時,抹額也開始為婦女使用。起初女子用額帕,以綜絲製成,結成網狀,罩住頭發,後來採用布帛,冬季為烏綾,夏季則用烏紗。到了明末,額帕多用二幅,每幅方一尺左右,斜折成寬一寸左右的條狀,一幅戴於內,另一幅覆於外,又作方結加於外幅的正面。如此日日戴上卸下,顯得有點麻煩,因此,婦女們便根據自己的發額頭圍的大小剪裁,夾襯較厚的錦帛,一般用烏絨、烏綾、烏紗等製作,稱為頭箍,又稱為「烏兜」。使用時,一戴即可,一取即脫,極為便捷。頭箍的形式變化多樣,最初流行寬的,後來又崇尚窄的,還有在兩側多裁出兩個護耳的款式。富貴權豪勢要之家的婦女在戴頭箍和烏兜時,常點綴金玉珠寶翡翠等首飾。冬季所用的除上述質料外,更多則採用獸皮,考究者用貂鼠、水獺,俗稱「貂覆額」,或稱「卧兔兒」,甚至還有以金銀雕花製成抹額的,鑲珠點翠,熠熠閃光。除抹額外,還有一種金約,類似抹額形制,但比抹額還要窄些。
Ⅷ 清朝宮中宮女.格格.妃子.皇後頭上的戴的是帽子還是用頭發包成的
清初婦女發式及妝飾還各自保留本民族的特點,以後逐步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發髻上的裝飾物,不用金銀,而多用珠翠,這是崇禎年間的特點。中期崇尚高髻,如模仿滿族宮女的發式,是將頭發均分成兩把,謂「叉子頭」,在腦後垂下的一綹發尾,修剪成兩個尖角,稱「燕尾」。此後又流行平頭,謂之「平三套」或「蘇州撅」。此髻老少皆宜,一改高髻風俗。頭發裝飾亦有特色,「冠子」即是一例,老年婦女多好之。還有「一字頭」豪華奢侈,高如牌樓,皇室偏愛的大拉翅即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支。
高髻:清代高髻都以假發摻和襯墊梳理而成,如康熙、乾隆年間流行的牡丹頭、荷花頭、缽盂頭即屬此類。其樣式豪華,高高聳立達七寸余,猶如盛開的牡丹、荷花。腦後梳理成扁平的三層盤狀,並以簪或釵相固定,髻後作燕尾狀,缽盂頭則形如覆盂,因此類髻發梳理繁雜,故待到清末剪發風盛行時,就逐漸趨於淘汰了。
大拉翅:又名「旗髻」,是清代滿族女子最具特色的、集發式造型與妝飾於一體的著名發式。其梳理方式特別繁復,是受漢族婦女「如意頭」影響而演變而成的,為清宮廷貴婦所鍾愛。
冠子、纂:清代老年婦女多在髻上加罩一硬紙和黑色綢緞製成的飾物,綉以吉祥紋樣、壽字等,用簪扦於髻上。中年婦女則多戴用鬃麻編成、再裱以綢緞的「纂」,然後飾以鮮花等,更顯其秀美與華麗之色。纂的形狀象一隻鞋幫,僅有二壁,以後又演變為不直接用纂,謂之「真纂」,實際就是在頭上盤一元髻而已。
Ⅸ 清朝老太太頭上帶的黑布條叫什麼名字
抹額,也稱額帶、頭箍、發箍、眉勒、腦包,漢族服飾,明代較盛行。
清朝女性頭上的裝束主要為大拉翅、又名大京樣、大翻車、達拉翅、答喇赤、旗頭、旗頭板等,清朝晚期在滿族及清宮中為婦女所流行的一種頭飾,為板狀冠型,呈現如牌樓般高聳挺立的風貌。
Ⅹ 清朝年間百姓女人戴的帽子帽扣是什麼做的
清朝人帶的小圓帽子叫瓜皮帽也叫六合同一帽。 清代的瓜皮帽是沿襲明代的六合一統帽而來,又名小帽、便帽、秋帽。 特點:瓜棱形圓頂,下有帽檐,紅絨結頂,有的內襯帽胎。帽胎有軟硬兩種,硬胎用馬尾、藤竹絲編成。帽檐用錦,頂後垂有紅縵。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