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朝鮮族的服裝大部分是無紐扣的,穿戴起來豈不是很麻煩
首先,很我國之前的漢服一樣,從小生下來就會穿,穿習慣了,自然不覺得麻煩。而且,分類詳細,容易辨別,款式少,即便沒有紐扣,用帶子纏著也是很牢固的,因為層數多,也能掩蓋住身體。
因此,無論有無紐扣,穿戴是否麻煩是因人而異,因情況而定的。更何況,現在大部分人都不會穿這樣的服裝,因此這個問題也不必深究。感興趣的話,可以去參考一些歷史書籍和影視資料,還有一些知網論文,都是很方便的。
② 明大帽與朝鮮大帽的區別
朝鮮族服裝的特點是斜襟,無紐扣,以長布帶打結。婦女傳統日常服裝為短衣(「則高利」),長裙(「契碼」),斜襟,以長布帶在右肩下方打蝴蝶結。男子服裝為短上衣,外加坎肩,下身穿褲腿寬大的長褲,外出時多穿斜襟以布帶打結的長袍。改制服或西服。姑娘和少婦的衣裙,五彩繽紛鮮艷奪目,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兒童上衣的袖筒多用「七色緞」(七種顏色相配的綢緞)做料,穿起來好象彩虹在身。青年婦女和少女在上衣袖口和衣襟上鑲色彩鮮艷的綢緞邊。飄帶也是用紅、紫、藍色等綢緞製成。老年婦女喜著白色衣裙,並習慣用白布包頭,冬天加穿以毛衣為里、綢緞為面的坎肩。中老年婦女多穿纏裙,不穿筒裙。朝鮮族早期穿木屐、革履,後來也穿草鞋、麻鞋、膠鞋,普遍穿布膠鞋或皮鞋。[3]
傳統男裝
朝鮮族男子一般穿素色短上衣,外加坎肩,下穿褲腿寬大的褲子。外出時,多穿以布帶打結的長袍。男子短衣朝鮮語也叫"則高利";成年男子的上衣衣長較短,斜襟、寬袖、左衽、無紐扣,前襟兩側各釘有一飄帶,穿衣時系結在右襟上方。他們還喜歡黑色外套或其它顏色的帶紐扣的"背褂"即「坎肩」,"坎肩"朝鮮語叫"古克", 一般套在"則高利"上衣的外面,多用綢緞作面,毛皮或布料做里,有三個口袋,五個扣,穿上顯得特別精神,也有效仿明朝漢服的道袍,直裰(中致莫),直身,貼里,曳撒,團領袍等等。
③ 朝鮮族有沒有特殊的禮儀
朝鮮族日常生活中非常講究禮節,素有東方禮儀民族之稱。在朝鮮族,講究長幼身份、尊敬年長者的風俗之中包含著許多禮節。
過去在一個家庭里,每日三餐都要給老人單獨放一張小桌。現在雖然全家人同在一張桌進餐,但仍要先給老人盛飯盛湯。在長輩動勺動筷之前,小輩是不得搶先用餐的。不論是平日里還是年節,有什麼好吃的,都要讓年長者先品嘗。
父母到60周歲、70周歲、80周歲、90周歲時,當兒女的要設宴慶賀。在宴會場合,年紀最大的被稱為「坐上」,敬酒時須先敬「坐上」,而後方以年齡大小為序依次敬酒。年輕人對年長者敬酒或接遞東西時,須雙手遞接。如用一隻手遞接時,須把另一隻手抬至胸前,做出雙手遞接的姿勢。年輕人同年長者同坐一起飲酒時,接過酒杯以後,要側面而飲。面對年長者飲酒,被視為不懂禮節。抽煙時,年輕人不能跟父輩或年長者對火。走路時,年輕人不能跟年長者搶路,進屋或出屋時,年輕人不能搶在前頭。
朝鮮族普遍都熱情好客。來客不論是親戚、朋友還是素不相識的人,都要熱情地予以接待。不論生活富裕與否,供給客人的飲食都要好於平常,晚間睡覺時,客人單獨安排在一個屋,提供最干凈的被褥。
傳統的朝鮮族房屋特點之一是炕大。進屋時須把鞋脫在門外或外屋地上。男人到別人家作客時,要盤腿而坐。女人到別人家坐客時,坐在炕上之後要把雙腿蜷向身子的一側,其姿勢「似跪而坐,似坐而跪」。不論男女,在炕上不能對著人伸腿,更不能岔開雙腿。
朝鮮族的語言分為尊階、對等階、卑階(又稱下等階)三種等階,即同樣一句話因說話的對象不同而有三種不同說法。對年長者和上司以及初次見面的人都要使用尊階語(敬語),如果使用對等階或卑階語,意味著粗俗,不懂禮貌,將被人恥笑。
朝鮮族的傳統服裝,既有性別和長幼之分,又有便服和禮服之別。朝鮮族喜歡穿白色衣服,因而素有「白衣民族」之稱。
男裝,上衣有襖、短上衣、坎肩、汗衫,下衣有褲。男裝的特點是褲襠和褲腿肥大,因褲腿肥大,需用褲角帶(絲帶)系緊。出遠門或參加生產勞動時,在小腿上還要里上類似套袖的「行纏」。
女裝,上衣主要有襖、汗衫、坎肩、長衣,下衣主要有開襠褲、套褲、裙子。女裝的特點是襖短裙長,襖的長度剛能遮住乳房,長裙長及腳跟。
童裝,款式跟成年人服裝差不多,喜歡選用粉、綠、黃七彩緞等色彩鮮艷的錦緞,穿在身上,宛如彩虹披身,格外好看。
長袍是朝鮮族的男女禮服,被稱作「杜魯麻基」,漢字標記為周衣。中老年男子空長袍時,一般配戴禮帽。
朝鮮族傳統飲食
朝鮮族的祖先過去生活在多山、濱海地帶,以農耕為主的生產方式造就了與之相應的辣、甜、酸、濃為特點的飲食風格。主要食品有:大米、打糕、冷麵、泡菜、狗肉、醬湯等。
打糕:將蒸熟的糯米放在木槽子里用木槌錘打製成,故名「打糕」,是朝鮮族著名的傳統風味食品。
冷麵:通常是按適當比例把蕎麥粉、麵粉等摻和後壓制而成,湯是用精牛肉和雞肉熬制而成的,在面條里加上香油、胡椒、辣椒、味精等調味料,是朝鮮族的大眾化小吃。
泡菜:泡菜是朝鮮族世代相傳的一種佐餐食品。先將新鮮白菜用鹽水浸泡一定時間後洗凈,然後將辣椒、大蒜、生薑按比例製成調味品,均勻地抹進白菜里裝入缸內放到菜窖中。
醬:是朝鮮族飲食中主要調味料之一,用煮熟的大豆發酵後製成,營養非常豐富。品種有:醬油、大醬、兄妹醬、清國醬、辣椒醬、飯醬等。
朝鮮族傳統民居
朝鮮族傳統民居,多修築在適合種水田的山?或平川地帶。大體有懸山式、廣殿式和歇山式,有草房和磚瓦房等。室內有大型土炕,十分干凈。屋外有碾房、倉庫、牛舍等。
在城市,朝鮮族同其他民族一樣,居住在高樓大廈,享受著現代物質文明。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朝鮮族農民的茅草房不久也將成為歷史。
朝鮮族傳統禮儀
婚俗:婚俗是朝鮮族家庭禮儀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有納彩、納帶、迎親三個程序。
納彩,就是定婚。納帶,是指新郎家向新娘家送彩禮。隨後就要「迎親」,也就是要舉行婚禮了。
傳統的朝鮮婚禮儀式,新郎騎馬,新娘坐轎。新郎身著「官帶」,頭帶「紗帽」,腳穿棉布靴,或穿黑布襪、麻鞋。新娘頭挽「大發」,或挽髦戴「簇頭里」,身著圍衫或韓服衣裙,腳穿布襪、麻鞋。上世紀30年代後,新郎的服裝逐漸變為西裝革履。新娘的打扮則為身穿韓服,外披頭紗,腳穿勾勾鞋或布鞋。現在,延邊朝鮮族實行的婚禮方式,農村和城市有所不同。在農村,結婚這天新郎到新娘家接親,接受大桌(婚席),把新娘領回家裡,再為新娘擺大桌。整個過程中,不舉行專門的結婚儀式。在城市中,時興「婚禮廳婚禮」,專門設置婚禮大廳舉行婚禮。
忌繩:朝鮮族出生禮儀大體包括「忌繩」、「百日」「抓周」等。「忌繩」是出生禮儀中的第一項。一旦嬰兒降生墜地後,這戶人家就會在自家的屋檐下掛上一條草繩,即「忌繩」,以此告知眾人嬰兒的出世,外人禁止出入。如果生的是男孩,就把辣椒或木炭插入繩內;如果生的是女孩,則插上松葉和松枝條。「忌繩」一般要懸掛21天,用以表示讓產婦及嬰兒度過20天寧靜祥和的日子。這種儀禮表達了母親及家人對嬰兒的愛護與關懷。
嬰兒出生後100天要舉辦一次小宴禮,即給孩子過「百日」。這一天,全家人歡聚一堂,共同祝願孩子健康成長,同時給孩子拍照留念。
抓周:「抓周」是朝鮮族格外講究的一周歲生日儀式。這一天,給嬰兒穿一身精心製作的民族服裝,在生日席上擺放刀、剪、弓、筆、書、錢、算盤之類的東西和糕餅、水果等,而後讓嬰兒任意抓取,以最先抓取的東西來判斷其將來的志趣。假如首先抓取的是刀、弓,預兆將來能有武功;如果是書、筆,預兆將來會有文采;如果是糕餅之類,則預兆將來會是個老實本分的人。這種預祝孩子未來的風俗,現今仍然保存和延續。
花甲宴:花甲宴是朝鮮族人民為60歲老人舉行的生日宴席。到了這一天,兒女們為老人換一身特製的禮服,在大廳或庭院內擺上壽席。花甲老人坐在壽席中央,男左女右,同親朋鄰里中的同輩兄弟一起接受壽禮。壽桌上擺滿糖果、魚肉、糕點和酒類。壽禮開始,按兒女長幼之序,親朋遠近之別,依次敬酒,或者獻祝壽詩,或者載歌載舞。禮畢,子女們宴請前來祝壽的親朋好友,人們邊吃邊喝,邊唱邊跳,祝福老人健康長壽。
回婚禮:回婚禮是慶賀老人結婚六十周年的獨特儀式。老兩口都健在,所生子女無一夭折,並有孫兒或孫女,才有資格舉辦回婚禮。
④ 朝鮮族有一種舞蹈,頭上頂個布條,轉動,叫什麼
那叫「象帽」
象帽舞是朝鮮族富有代表性的一種舞蹈形式,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汪清縣一帶廣為流傳,深受朝鮮族居民喜愛。每逢節日、慶典等特殊日子,人們就跳起歡快的舞蹈,搖動色彩繽紛的象帽,線條流暢的長長飄帶旋轉如風,在舞者周圍畫出各種光輝耀眼的美妙彩環。象帽舞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是一門綜合性的民間藝術,它把音樂、舞蹈、演唱融為一體,其舞姿活潑優雅,節奏歡快舒暢,充分反映了朝鮮族人民在勞動、生活中的喜悅之情和活潑大方的民族氣質,是朝鮮族人民在長期的勞動和生活過程中創造出來的寶貴的文化財富。 象帽舞是農樂舞中的最高表現形式,表現出整個農樂舞當中的最高技巧和最高興奮點,並散發出濃郁的民族情趣,可以稱之為農樂舞當中的華彩篇章。象帽舞具有很高的技巧性,同時,也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觀賞性,給人以視覺的美感。舞者以頸項的力量頻頻搖動頭部,使所戴象帽的飄帶旋轉如風,似車輪飛轉般在舞者的周圍畫出光輝耀眼的美妙彩環。甩象帽動作花樣繁多,含"平甩象"、"左右甩象"及"立甩象"和"抖露珠象"等。
⑤ 朝鮮族傳統舞蹈是什麼
象帽舞是朝鮮族富有代表性的一種舞蹈形式,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汪清縣一帶廣為流傳,深受朝鮮族居民喜愛。每逢節日、慶典等特殊日子,人們就跳起歡快的舞蹈,搖動色彩繽紛的象帽,線條流暢的長長飄帶旋轉如風,在舞者周圍畫出各種光輝耀眼的美妙彩環。象帽舞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是一門綜合性的民間藝術,它把音樂、舞蹈、演唱融為一體,其舞姿活潑優雅,節奏歡快舒暢,充分反映了朝鮮族人民在勞動、生活中的喜悅之情和活潑大方的民族氣質,是朝鮮族人民在長期的勞動和生活過程中創造出來的寶貴的文化財富。 象帽舞是農樂舞中的最高表現形式,表現出整個農樂舞當中的最高技巧和最高興奮點,並散發出濃郁的民族情趣,可以稱之為農樂舞當中的華彩篇章。象帽舞具有很高的技巧性,同時,也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觀賞性,給人以視覺的美感。舞者以頸項的力量頻頻搖動頭部,使所戴象帽的飄帶旋轉如風,似車輪飛轉般在舞者的周圍畫出光輝耀眼的美妙彩環。甩象帽動作花樣繁多,含"平甩象"、"左右甩象"及"立甩象"和"抖露珠象"等。
[編輯本段]歷史溯源
象帽舞作為一種傳統的娛樂形式,歷史悠久。相傳它是由古代朝鮮族人民在耕作時,將大象毛綁在帽尖上左右搖擺用來驅趕野獸的侵擾演變而來;也有人說它源於古代朝鮮人在狩取野獸等食物後,甩動發髻以示慶賀的一種表達形式。無論怎樣,象帽舞現在已發展成為一種綜合性的民間藝術,它把音樂、舞蹈、演唱融為一體,具有相當的技巧和豐富的內涵。據史料記載,每年十月秋收後,古朝鮮都隆重地舉行"祭天"儀式,人們"盡夜飲食歌舞",感謝上天的恩賜,歡慶豐收。因此這種舞蹈也稱"農樂舞",而象帽舞是其中的最高表現形式,表現出整個"農樂舞"當中的最高技巧和最高興奮點。
[編輯本段]藝術特色
分類
農樂舞演出時,各個村寨都派出自己浩盪的舞隊,參加當地的慶典。舞隊的最前方由令旗和一面寫有"農業為天下之本"的農旗為先導,隨後是一名在隊首敲打小鑼擔任總指揮的男子。在他的帶領下,手拿太平簫、喇叭及各種鼓類樂器的樂隊和各種喬裝人物組成舞隊的儀仗部分。接下來是表演小鼓舞、扁鼓舞、長鼓舞、扇舞、鶴舞、象帽舞、面具舞及啞劇的演員隊伍,參加人數不限。象帽舞是農樂舞中的一種重要形式,種類繁復,舞技多樣,分"長象帽"、"中象帽"、"短象帽"、"線象帽"、"羽象帽"、"尾巴象帽"、"火花象帽"等種類。其甩象尾的技巧包括左右甩、前後立象尾,有單甩、有雙甩、甚或三甩,有站立甩、蹲甩、跪甩、撲地甩等多種。象尾有幾尺長的,亦有幾丈長的。
基本動作
甩象帽是象帽舞的基本動作,也是它表演技巧的獨特之處。表演時,舞者以頸項的力量頻頻搖動頭部,甩象帽動作花樣翻新,含"平甩象"、"左右甩象"及"主甩象"和"抖露珠象"等,能夠邊甩邊跳躍,表演出"甩象跨步"和"俯身甩象"等高難動作,帶動帽子上的飄帶形成線條流暢的一幅幅動態圓環,帶給欣賞者一種賞心悅目的審美感覺。
象帽的製作
象帽的特殊製作工藝決定了象帽舞的表演方式。最早時象帽由鋸成一半的葫蘆製作而成,將一個木棒插於其底部,然後用牛皮繩綁上長長的窗戶紙固定在木棒上。目前,舞者頭上所戴的帽子種類繁多,大多由硬塑製成,其綵帶也演變為一種"玻璃紙",因特點不同而分為長象帽、中象帽、短象帽、線象帽、羽象帽、火花象帽等。長、中、短象帽因其綵帶的長短不同而得名,短者僅1米多,長者達12米,目前最長者已有28米。其它的則因綵帶、帽子的材質和裝飾不同而得名,如羽象帽是將10根白鷺羽毛捆在一起,扎在象帽尖頂上形成甩動的帶子而得名;火花象帽則是在長帶子上綁上了幾十個螢火蟲,表演時彷彿螢火蟲上下飛舞,極為絢爛奪目。
表演步驟
象帽舞是群體表演,它的表演時非常講究,分一定的步驟和程序。首先音樂響起,先甩短象帽,配以手鼓,做較簡單的舞蹈動作;接著再換中象帽,配以長鼓,做鑽圈、旋子、扶地翻轉等肢體動作;最後,由一至三人甩長象帽,做跳紙條、上台階、圈人等高難度動作,使舞蹈達到最高潮。在舞蹈過程中,時時輔以手鼓、長鼓、邊鼓以及大鑼、小金、洞簫、短笛和朝鮮族鎖吶等樂器伴奏。象帽舞蹈活潑優雅,節奏歡快舒暢,充分反映了朝鮮族人民在勞動中的精神風貌和民族氣質,是朝鮮族在長期生活中創造出來的寶貴財富。
[編輯本段]象帽舞的現狀和傳承
象帽舞在吉林省汪清縣一帶廣為流傳。每逢節日、婚禮農閑以及競技活動之時,男女老幼聚在一起,盡情表演。由於象帽舞蹈是獨特的朝鮮族代表性舞蹈形式之一,且具有很高的技巧性,深受人們的喜愛。據調查,早在1949年,汪清縣就組建了象帽舞表演隊,由象帽舞第一代傳人梁泰榮傳授象帽舞技藝,每逢節日、婚禮、農閑及競技活動之時,男女老幼聚在一起,盡情表演。1954年農樂舞作為朝鮮族具有代表性的群眾文化藝術,經過眾多演藝家的辛勤勞動,以象帽舞的藝術形式搬上了舞台,並以嶄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 改革開放以來,汪清縣為象帽舞的保護和發展投入了很多人力和物力,使象帽舞這一朝鮮族傳統的民間舞蹈表演形式得以延續和傳承。汪清縣的象帽舞表演隊曾多次參加全國性的表演比賽和省、州大賽,其獨特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優美的舞姿贏得了國內外觀眾的稱贊。1986年在北京"全國首屆民族民間音樂舞蹈比賽"中,表演的象帽舞《歡樂"榮獲"特別獎";1987年,汪清縣百草溝鎮舉辦了"首屆農民文化周",其間有千人舞蹈隊表演大型象帽舞,引起很大的轟動。目前,汪清縣的"象帽"製作已達到了領先水平,象帽綵帶長度達到了28米,是目前最長的象帽綵帶,百草溝鎮已被延邊州文化局命名為"象帽舞之鄉"。 象帽舞是朝鮮族最具特色的舞蹈之一,目前已發展到第六代傳人,其舞蹈形式也從最初簡單的田間娛樂發展到現在由專業的文藝團體進行演出,並多次獲得國家級、省級大獎。盡管如此,它的發展卻面臨舉步維艱的局面。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文化受到沖擊,象帽舞的傳承和保護也面臨著很大的困難,一方面有較高造詣的專業舞蹈人才老化、高齡化,骨幹人才流失、斷檔;另一方面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文化受到沖擊,很少有人專注地練習"象帽舞",專業人才越來越少。為了保護和傳承這一珍貴的民族藝術,汪清縣現在每年都要舉辦象帽舞培訓班,培養象帽舞蹈後備人才,同時還廣泛開展象帽舞表演活動,推廣和普及象帽舞。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象帽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⑥ 朝鮮族男子頭上戴著一頂帽子加一條繩子的東西叫什麼
是象帽,可以甩起來劃圈,那種舞蹈叫象帽舞
⑦ 朝鮮族男生頭上戴的那個帽子叫什麼名字
朝鮮族男子的帽子,過去主要是黑笠。黑笠在頭頂的部分是圓筒形,帽檐很寬,可以遮擋陽光。現在青年男子戴鴨舌帽,中老年人戴氈帽。
你所問的那種舞蹈帽子是象帽,系有不等長度飄帶的特製斗笠.一般演出中多為十二度(tuo音妥,一度約五尺)長飄帶象帽
⑧ 朝鮮族象帽的生產工藝和尺寸
舞者將象帽甩起,帶動帽子上的飄帶形成線條流暢的動態圓環。舞技精湛者甚至能夠邊甩邊跳躍,表演出「甩象跨步」和「俯身甩象」等高難動作,很累的不停甩頭。
據記載,每年秋收後,古朝鮮都舉行隆重的祭天儀式,象帽舞就是祭祀上天、歡慶豐收的最高舞蹈,也是古代農樂舞當中最高技巧的舞蹈。本次演出象帽舞的飄帶足有30米長,是目前這一舞蹈使用最長,也是最難的一次挑戰。
⑨ 舞蹈源於生活,那麼朝鮮族的甩繩舞與生活有什麼聯系
朝鮮族民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活勃民族,頭甩綵帶舞是朝鮮族舞蹈中傳統的難度較大的舞蹈之一,它的道具和演員演技有較高的要求,演員帶的帽子是特製的,帽子上固定一條綵帶,其長度2米至40米不等,綵帶的尾部作適當的配重,便於甩開綵帶,若是演員演技不好很容易造成綵帶纏身或綵帶落地,誰甩的長、時間久就誰功夫硬了。姿勢有坐式、站式、斜式等等。
⑩ 朝鮮族女人男人頭繩什麼意思
應該是當地人們的民族風情習慣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民族民俗
我們應該要尊重當地的生活習慣和風俗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