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童裝大全 > 羌族釋比的帽子

羌族釋比的帽子

發布時間:2021-07-18 00:20:51

① 羌族信奉什麼

多神崇拜自然崇拜主要表現為對白石的崇拜,所謂「白石瑩瑩象徵神」。羌民一般都在石碉房和碉樓頂上供奉著5塊白石,象徵天神、地神、山神、山神娘娘和樹神。在自然界中,天、地、山、樹與羌民的生產、生活至為密切,所以便成為崇拜對象。除此之外,羌民信仰的神靈還有火神、地界神、六畜神、門神、倉神、碉堡神等等。另外,羌族各村寨還有彼此不同的地方神。這些地方神又有正邪之分,對正神祈其保佑,對邪神則請「釋比」作法驅除。羌族祖先崇拜主要表現在對本家族祖先、人類祖先、男性主宰神、女性主宰神的崇拜。本民族英雄和有功於民者,亦作為神來膜拜,如建築神、戰爭指示神、石匠神、木匠神、龍山太子等。另外,羌族地區還存在原始宗教的動物崇拜和圖騰崇拜的遺風。如對羊、猴、龍的崇拜。
祭祀儀式羌族的祭祀儀式中以祭天神最為頻繁,以祭山神最為隆重。每天早晨和黃昏,羌民都要在屋頂供奉天神的塔里燃燒柏樹枝以表示崇敬。若遇年節或災禍頻繁,此舉更甚。祭祀山神的活動通常在村寨附近山上的神林中進行。天神、山神皆以白石為代表,祭祀時間各地不同,一般在農歷 、四月、十月,一年1-2次。正月是歲首,四月播種,十月牧收,所以都帶著祈禱和還原的目的。
釋比文化羌族宗教儀式執行者羌語稱作「釋比」、「許」等,是不脫離生產的專門從事宗教活動的人,只限於男性擔任,在羌族社會中有較高的地位。

② 古羌族崇拜的圖騰是什麼

古羌族崇拜的圖騰是羊。

羌族在創造游牧文明的過程中認為萬物有靈,這種觀念最終形成了以」羊」為偶像的圖騰崇拜觀,羊作為十二生肖之一,是人類最早開始狩獵和馴養的動物之一,天性溫順、善良。早在15萬年以前就生活在西北廣袤的草原上,隨著羌族由西北向岷江一帶遷移定居,羊和羌民的生活息息相關。

羊在羌語中叫「且」或「吉子」。「吉子」的漢語是「白色的公羊」。古羌人認為白色的公羊具有超自然靈異和超凡的生殖能力,繁衍生息的過程中選出與自己 存活最密切、最親近、最重要、影像最大的生物—羊。

把它放在特殊的位置,採用專門的儀式經常崇拜,在對羊的崇拜過程中,羌族先民逐漸將羊注入了人類特有的觀念和精神的異化,羊開始顯示它從來沒有過的神聖和巨大的魔力。

當今羌人的生活中,最喜歡養的牲畜是羊,穿生羊皮做的褂子,用羊毛紡線制衣,祭祀活動用羊做祭品,用羊骨羊毛做占卜,羌族文化的精神領袖「釋比」的帽子也用羊皮做成羊角的形狀。上面以羊牙、羊骨做裝飾,釋比的法器也稱羊皮鼓。

「在每年的羌歷年最高的祭祀儀式—」刮巴爾「儀式上,也要授直封羊,這一程序,羌語稱為」值得國拉「,要給五隻羊授神繩,羌語稱為」執爾「,意思是這些羊分屬各五位神。」

(2)羌族釋比的帽子擴展閱讀:

古羌族的文化藝術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民歌與民間故事的內容廣泛,語言生動。民歌分苦歌、頌歌、情歌、山歌、酒歌、喜慶歌等多種。傳說故事如<開天闢地>、《羌戈大戰》、<日夜想紅軍>等都是珍貴的文學、歷史資料。舞蹈以羌族鍋庄「跳沙朗」最流行,傳統的祭祀風俗舞「跳盔甲」極富濃郁的民俗風格。

歌舞時還常常以羌笛——一種古老的六聲湛雙管豎笛,以及小鑼、手鈴、嗩吶、羊皮鼓等樂器伴奏。羌族還以獨特精湛的建築藝術著稱於世,這些建築包括碉樓(古稱邛籠)、索橋、棧道以及掘井、築堰等。民間工藝美術則以挑花、刺綉和編織毪子、地毯最為出色。

早在明清時代,刺綉已在羌族地區盛行,後來桃花技藝也為羌族婦女喜愛。其針法除挑花外,還有納花、纖花、鏈子和平綉等。圖案的題材多取決於自然物。挑綉圖案的內容多為吉祥如意。

③ 羌族的風俗習慣

羌族這個民族也是非常的聞名,同時這個種族的話主要聚集在四川西部的茂汶,同時還分散在多地,像什麼黑水啊,理縣啊,這些都有,在歷史上的話也是以養羊為著稱,所以說,是與羊有關的一個民族,至今為止呢,還有著一些非常奇特的民族風俗,像什麼供奉神羊啊,還有一些敬老方面,做的都是非常的不錯。

還有就是當地人也是有著一些禁忌的存在,比如說,如果家中有病人的時候,都會在門上掛上一些紅紙條,這個時候外人就不能夠到自己的家中拜訪。還有不能夠坐門檻還有樓梯。不能夠倒扣酒杯,還有在吃飯的時候也不能夠將筷子橫在碗上,總之,這個羌族的話,直到如今還有著非常多有趣的民族習俗。

④ 羌族有什麼習俗

習俗

1.節日

羌族重視春節。春節又稱「過大年」,是羌族人家團年的重要日子。從農歷臘月二十三起,家家戶戶就要掃塵、敬灶,備好豐盛的年貨。除夕之夜,要燒豬頭肉敬獻祖先和神靈。全家人坐在一起熱熱鬧鬧地吃團年飯,再圍坐在火塘四周守歲。一般初一不勞動,不走人戶。初二以後開始親戚朋友之間的走訪。正月十五鬧元宵,正月三十要送年。家家戶戶張燈結綵,舉辦各種娛樂活動。

此外,羌族還要過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節日,但最有特色的,當數羌歷年、祭山會和領歌節。

羌歷年,羌語稱「日美吉」,即「吉祥歡樂的日子」。又稱」過小年」。原是在秋天收獲糧食後,祭祀神靈和祖先,向神還願的重大節日。每年農歷十月初一舉行,各地歡慶的時間不一,一般為三到五天,有的村寨要過到初十。主要的活動是還願敬神和吃宴席。羌歷年在20世紀80年代曾一度停止。1988年恢復,成為羌族人民共同的節日。在羌區各地,每年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

祭山會是羌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之一。又稱轉山會、塔子會、祭天會、山王會、山神會或者碉碉會。是羌族對代表著天神、山神等諸多神靈的白石神進行祭祀的活動,也是人們祈求保佑來年人畜興旺、五穀豐登、地方太平、森林茂盛的大典。因各地氣候差異,舉行的時間、次數並不統一,有正月、四月、五月之分,亦有每年舉行一次或二、三次。

領歌節,羌語稱「瓦爾俄足」。主要流行於茂縣曲谷一帶。每年農歷五月初五舉行(如該寨有13歲至50歲婦女死亡,則當年不舉行)。是為了紀念天上的歌舞女神莎朗姐。整個節日活動持續3天時間。婦女們盡顯其能,忘情歡跳莎朗,農事和家務事皆由男人操持 。

2.婚嫁

新中國成立前,羌族男女婚姻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存在「指腹婚」、「懷抱婚」、「童子婚」、「買賣婚」等婚姻形式。婚姻講究門當戶對,有轉房、入贅、搶婚的習俗。新中國成立後,自主婚姻逐漸居多。但傳統的禮儀程序一直保留至今。隨著羌寨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得到改善,昔日的婚姻儀式更增添了新的內容。傳統和現代相結合,將羌族的傳統文化發揮得淋漓盡致,更增添了喜慶氣氛。

婚嫁儀式主要有訂婚和結婚。在羌寨,媒人被稱為「紅爺」。如果男子對女子有意,男方家就會備禮,請紅爺到女方家提親。女方家要徵得母舅同意才可允婚。之後,紅爺會帶上豬膘、酒等禮物,去女方家吃「許口酒」。數月或數年後,男方家又請紅爺攜禮到女方家,以「小訂酒」招待近親,並請釋比測算雙方生辰八字,定下結婚吉日。隨即,男方家要備重禮前往女家報期,並在女家辦酒席,即「大訂酒」,作為正式訂婚禮,歡宴女方整個家族。

此後,兩家開始婚禮籌備,期待著「女方家花夜、男方家正宴」好日子的到來。「花夜」 意即為新人舉辦的喜慶晚會,是結婚最為隆重的一道程序。一般在娶嫁的前一天晚上舉行,男方辦的叫「男花夜」,女方辦的叫「女花夜」,男的慶祝娶妻,女的歡送出嫁。這一天,女方家高朋滿座,桌上放著咂酒和12盤「干盤子」(即花生、核桃、紅棗、柿子、蘋果、桔子、糖果等,飽含圓滿、吉祥、喜慶之意)。

男方家派出的能說會道的迎親隊伍會受到熱情的款待。雙方要按照習俗進行盤歌比賽。盤歌即以歌盤問之意,方式為一問一答,所唱內容廣泛,形式隨意而風趣。次日清晨,舅舅給身穿嫁衣的新娘披上紅綢,新娘哭嫁,拜別父母、兄長和族人。到男方家門口,釋比要做祭祀神靈的儀式,驅趕附在新娘身上的「煞氣」後,再向新人祝福。眾人為新人舉行「掛紅」儀式。新人在神龕前行禮,一拜祖宗創業恩,二拜父母養育恩,三拜夫妻偕白頭,四拜子孫個個強,再拜親人和賓客,最後夫妻對拜。

拜堂後新娘就正式成為男家的人了。隨後,眾人歡宴。當晚,男家父母點香敬神,對新人祝福。所有來賓在院壩圍著熊熊篝火跳起歡快的莎朗舞。次日即謝客日,主人再備兩桌宴席「謝客」。新人要帶一個豬頭、一根豬尾巴感謝紅爺,表示有頭有尾,圓圓滿滿。婚後第三天,新婚夫婦要「回門」。由新郎及弟兄背著酒肉送新娘回家。新郎僅在女方家小住幾日,而新娘可以住數日、數月,甚至更長的時間 ,才由丈夫接回,開始家庭生活 。

3.喪葬

羌族的葬式有火葬、土葬、岩葬。

火葬的歷史最為悠久,《呂氏春秋·義賞》載:「氐羌之虜也,不憂其繫纍,而憂其死不焚也。」《太平御覽》引《莊子》佚文:「羌人死,焚而揚其灰。」直至清朝中期,火葬仍在茂縣沙壩、赤不蘇、較場等地保留下來。每個家族有自己的火墳場。

大部分地區由於受漢族影響,加上得到封建王朝的提倡,將土葬作為主要葬式,並一直保留至今。各村寨都有遇喪不請自到、協助料理喪事的習俗。喪家需及時通報親屬,向母舅家稟告逝者去世前後的情況,請釋比殺羊祭祀、測算下葬時日。一般三天之後,眾人在風水寶地下葬逝者。其家人要在新墳前點篝火,燒柏枝,敬香蠟、煙酒、肉類,以示祭奠。葬後三日,再備祭品,並修整墓地。到此時,喪葬禮儀才告結束。

崖葬主要存在於北川一些地方。如果兒童不到三歲就夭折,用蜂桶或簡易木箱裝殮,置於山岩洞穴中 。

(4)羌族釋比的帽子擴展閱讀:

歷史

20世紀50年代以來,人們陸續在岷江上游和雜谷腦河沿岸的汶川縣威州姜維城、理縣箭山寨、茂縣營盤山等地發現了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還發現了較多的春秋戰國至西漢時期的石棺葬墓群,如茂縣撮箕山石棺葬墓群、牟托石棺葬及陪葬坑、理縣佳山石棺葬墓群。

出土的器物有陶器、石器、木器、青銅器等。這些考古發現,不僅說明了今天羌族分布的地區,很早就有人類棲息繁衍,而且為探討岷江上游古文化的淵源提供了新的資料和線索。

羌族源於古羌。古羌人以牧羊著稱於世,不僅是華夏族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對中國歷史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形成都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羌」,原是古代人們對居住在祖國西部游牧部落的一個泛稱。今甘肅、青海的黃河、湟水、洮河、大通河和四川岷江上游一帶是古羌人的活動中心。史書記載,殷商時期,羌為其「方國」之一,有首領擔任朝中官職。他們有的過著居無定處的游牧生活,有的從事農業生產。

《詩經·商頌》記載:「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反映了古羌與殷商密切的關系。甲骨文卜辭中有關「羌」的諸多記載,表明羌人在當時的歷史舞台上十分活躍。

周時,羌之別種「姜」與周的關系密切,大量的羌人融入華夏。春秋戰國時期,羌人所建的義渠國,領域包括今甘肅東部、陝西北部、寧夏及河套以南地區,是中原諸國合縱連橫的重要力量,與秦國進行了170多年的戰爭。以羌人為主要成分的諸戎逐漸為秦國所融合。

而居住在甘肅、青海黃河上游和湟水流域的羌人仍處於「少五穀,多禽畜,以射獵為事」的狀態。在《後漢書·西羌傳》中,有秦厲公時羌人無弋爰劍被俘,逃回家鄉後教羌民「田畜」,自此羌族開始有了原始農業生產,使其人口增加,經濟發展的記述。

此後,羌人進一步發展和分化。《後漢書·西羌傳》載:「至爰劍曾孫忍時,秦獻公初立,……將其種人附落而南,出賜支河曲西數千里,與眾絕遠,不復交通。其後子孫分別各自為種,任隨所之,或為旄牛種,越嶲羌是也;或曰白馬種,廣漢羌是也;或為參狼種,武都羌是也。」這一時期,西北的羌人迫於秦國的壓力,進行了大規模、遠距離的遷徙。

漢代羌人分布很廣,部落繁多。為隔絕匈奴與羌人的聯系,漢王朝在河西走廊設有敦煌、酒泉、張掖和武威四郡,建立了地方行政系統,設護羌校尉等重要官職以管理羌人事務。同時,歸附的羌人大量內遷,從地域上分為東羌和西羌。

進入中原的東羌附居於塞內而與漢族雜居、通婚、融合,從事農業生產,私有經濟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逐步進入封建社會。未進入中原的西羌大部分散布在西北、西南地區,有新疆塔里木盆地南沿的婼羌、雅魯藏布江流域的發羌、唐氂、西南地區的氂牛羌、白馬羌、青衣羌、參狼羌和冉駹羌諸多羌人部落。其中,氂牛羌,初分布在沈黎郡(郡治在今四川漢源縣九襄鎮),後繼續南下至越嶲郡(今四川安寧河流域及雅礱江下游)。

白馬羌,主要分布在今四川綿陽市西北部和甘肅武都市南部。青衣羌,居住在今四川西部的雅安市一帶。參狼羌,主要在今甘肅武都市,特別是白龍江一帶。冉駹羌則分布在岷江上游和四川西北部的廣大地區,《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載:「冉駹夷者,武帝所開,元鼎六年以為汶山郡……其山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說明羌人在其中佔有較大比例,各部的發展水平很不平衡,大部分尚處在氏族部落階段。

魏晉南北朝時期,氐人符堅建立前秦政權,南安羌人姚氏建後秦政權。後秦政權勢力處在北魏之南,東晉之北,統治羌人及中原各族達33年。之後,還有幾個羌人部落相繼興起。即隴南的宕昌羌,川、甘邊境和岷江上游的鄧至羌,二者存在了140多年。從東漢到西晉末年,北方的大部分羌人已基本融入漢族之中。

隋唐時期,活動在甘青和青藏高原東南部的羌人部落有黨項、東女、白蘭、西山八國、白狗、附國等,其中,西山八國系成都平原以西、岷江上游諸山各部的統稱。他們處在中原王朝和吐蕃勢力之間。有的同化於藏族,有的內附中原王朝,或同化於漢族,或在夾縫中生存,在唐蕃長期和戰不定的局勢下,得以單獨保存和發展。

宋代以後,南遷的羌人和西山諸羌,一部分發展為藏緬語族的各民族,一部分發展為現在的羌族。羌族民間廣為流傳的敘事詩《羌戈大戰》中記述:遠古時候,羌人曾生活在西北大草原,因戰爭和自然災害被迫西遷和南遷,南遷的一支羌人遇到身強力壯的「戈基人」,

雙方作戰,羌人屢戰屢敗,正准備棄地遠遷,卻在夢中得到神的啟示,他們在脖子上系羊毛線作為標志,用堅硬的白雲石和木棍作武器,打敗了「戈基人」,終於得以安居樂業,並分成九支散居各地。這段傳說,反映了羌人遷徙的一段歷史,與史書文獻及考古資料結合,印證了羌族的來源。

明末清初時,一部分羌族由四川遷往貴州銅仁地區,至此,羌族的分布格局基本形成。

1840年之後,中國逐步變為半殖民半封建國家,和全國其他民族一樣,羌族也面臨著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封建統治階級的剝削和壓迫。為此,羌族人民和其他民族人民一道,曾經向帝國主義、反動官府和封建統治階級進行過英勇不屈的斗爭,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1841年,鴉片戰爭期間,羌族人民和藏、彝等族人民,組成2000人的軍隊,開赴浙江前線,在寧波鎮海戰役中,重創英國侵略軍。1894年,羌族地區一個坤姓土司的殘余勢力,依仗封建特權,盤剝所屬人民,激起黑虎寨等地170多戶羌族人民的強烈反對。

他們一致向清朝官府列舉了坤土司23條罪狀,與封建土司的餘孽展開了面對面的斗爭,終於迫使清朝將坤土司「摘去頂戴,交州查看」。1905年,清朝在茂州設立「官鹽店」,對食鹽實行壟斷專賣,從中漁利,激起羌族人民的武裝反抗,迫使清政府宣布取消「官鹽店」,允許食鹽自由買賣。

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後,羌族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理縣通化鄉佳山寨等地的羌族群眾,為反抗國民黨政府的苛捐雜稅,群起殺死了作惡多端的團總。1924至1926年,理縣藏、羌等族人民反抗封建軍閥苛捐雜稅的壓榨,2000多人攻陷理縣縣城,還攻打到汶川、茂縣、松潘等地,斗爭堅持了3年之久,狠狠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囂張氣焰。

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經過羌族地區,在黨的領導下,羌族人民建立了工農革命政權,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他們熱愛人民的軍隊,積極參軍支前。僅茂縣一縣就有1000多人參加紅軍北上抗日,還有上萬名民工為紅軍提供後勤保障。紅軍北上抗日後,國民黨卷土重來,在羌族地區實行白色恐怖統治,經過革命鍛煉的羌族人民,繼續不斷地向反動派展開英勇不屈的斗爭。

1942年,茂縣爆發了「茂北事變」。茂縣專區的專員和縣長以「鏟煙」為名,派兵洗劫了茂縣北路蠶陵鄉的一些村寨,引起當地羌、漢各族人民的強烈憤慨。他們消滅了前往搜刮的保安中隊,並順勢直攻茂縣縣城,打垮了守城的國民黨軍隊,將縣城團團圍住。這次斗爭雖然由於國民黨的收買分化最後遭到失敗,但斗爭的聲勢給敵人以有力的打擊,顯示了羌族人民不屈不撓的革命斗爭精神。

1947年,茂縣龍坪、三齊等鄉的羌族人民又掀起了一次被稱為「龍坪事件」的武裝起義。事件起因於國民黨政府和部分羌族上層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後來發展成為羌族人民反抗國民黨統治的武裝起義。這次斗爭最後也因羌族統治階級的背叛而失敗,但再一次顯示了人民的巨大力量。

⑤ 羌族的羌族宗教信仰

羌族的宗教信仰還停留在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信仰階段,以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為主。此外,道教、佛教(漢傳與藏傳)、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在羌區均有影響,尤以藏傳佛教最為顯著。 羌民族和其他歷史悠久的民族一樣,民間流傳著許多史詩。提到羌族的民間文學,《羌戈大戰》與《木姐珠與斗安珠》 、《澤其格布》就不能不說。《羌戈大戰》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它敘述了羌族人民的祖先歷盡艱難困苦,與魔兵戰、與土著戈基人戰,從西北遷居岷江上游的歷史。《木姐珠與斗安珠》也是敘事長詩,記敘了一位人間的青年與仙女戀愛的故事。故事向我們展示了羌族古代社會人與神、神權與反神權復雜的斗爭場面,表現了勞動人民對神權、天命的大膽挑戰,真實地反映出羌族男女反抗封建包辦婚姻的鬥志,熱情地歌頌了羌族人民的勤勞和智慧。從內容上講,它稱得上是一部優美的敘事長詩;從其社會效果和歷史影響來看,它還具有濃厚的神話史詩色彩,對羌族族源、社會歷史發展的研究都有較高的價值。《澤其格布》對發動戰爭的澤其格布極力規勸、譴責,體現了羌族人民維護民族團結的傳統美德,反映了羌民族熱愛和平、反對非正義戰爭的呼聲。
除上述兩部史詩外,羌族民間還有神話傳說《洪水潮天》、《九頂山的來歷》、《人的由來》(《雅呷確呷·丹巴協惹》)、《蒙格西送火》、《大地的形狀為什麼不同》、《白石神》(與《獵人海力布》情節很相似)、《糧食的來歷和丟失》、《山溝和平壩的形成》等,寓言故事《小雞報仇》、《蕎子和麥子》等,人物傳說《黑虎將軍》、《打蟒英雄蘇蟒達》、《阿巴格基》等,幻想故事《普格錯降雨》、《咩咩格兜吉物》、《木巴奈何不得五兄弟》等,地方傳說《蘿卜寨的傳說》、《禹背嶺》等,動植物傳說《豹子出世》、《若擺求婚》等,民間工藝傳說《口弦的傳說》、《羌笛的來歷》等,風俗傳說《尕爾補洞》、《羌族碉房為什麼修三層》等,宗教傳說《端公戲道士》、《釋比成仙》等,民間降妖故事《牟和熱》等,此外,羌族還有諸如《薩朗姐》、《玉花姑娘》、《木依和格基》、《「衍經足」和「眼睛足」》、《後悔的火雞》等民間傳說故事,表達了羌族人民對美好生活、愛情的嚮往與渴求,還有《龍坪事件》、《十個紅軍殲敵一個營》等革命戰爭傳說。
羌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因此,流傳於人民群眾中的口頭文學在羌族文學中佔有重要的特殊地位。它主要是依靠人民群眾世代口授和長期歌唱而傳承的。羌族民間文學是羌族人民的集體創作,反映了羌族人民的歷史、生活、習俗和思想感情,表現了羌族人民的審美觀和藝術情趣,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藝術特色。羌族民間文學內容豐富,題材廣泛,體裁多樣,浪漫主義或現實主義的神話、傳說、寓言、故事兼有,還有獨具特殊的史詩和民歌,等等,從而成為羌族人民集體創造的寶貴文化遺產。
情歌。羌語稱為「柔西」,是反映男女愛情生活的民間歌謠,有羌、漢兩種語言的演唱形式。內容豐富多彩,有試探歌、贊美歌、求愛歌、定情歌、熱戀歌、思念歌、盟誓歌、失戀歌等種類,反映了羌族男女青年從戀愛到結合的全過程。如《花兒納吉》(大河流水小河喲清喲花兒納吉,不知小河兒節有多喲深喲節節馬兒舍;丟個石頭試深喲淺喲花兒納吉,唱個山歌兒節試妹喲心喲節節馬兒舍。太陽出來喜盈喲盈喲花兒納吉,叫聲阿妹兒節仔細喲聽喲節節馬兒舍;要學松樹萬年喲青喲花兒納吉,莫學花椒兒節黑了喲心喲節節馬兒舍。)可以說是試探、求愛、定情、盟誓的總合。
酒歌。羌族民歌里特有的一類傳統歌曲,有的地方叫「唱酒戲」、「唱酒麴子」,一直逢年過節或婚禮、生日喜慶之時演唱。主要形式有排坐引酒時的主客合唱或輪流對唱,多以羌語演唱。如《開壇酒歌》,由德高望重的寨老領唱,眾人合唱或賓客齊唱。唱《開壇酒歌》必須按羌族傳統禮儀排坐,圍住咂酒壇子,由長者致祝酒辭後開唱。傳統酒歌大多節奏緩慢,旋律優美,音域不寬。此外,情緒激昂之時,歌者還可以演唱部分與飲酒環境及賓客有關的民歌,前提是必須顧及飲者中每一個,尤其是輩分較高者,所唱之曲必須莊重、嚴肅,以尊重長者為前提。如無長輩,則可演唱一些幽默詼諧的曲調。最著名的酒歌有《西呀拉沙》、《哦納依喲》。
此外,羌族還有時政歌(《卡普歌》)、喜慶歌(《羊角花兒四月開》)、喪祭歌(《永別歌》)、勞動歌(《江得里學》)、號子(《改土拉石號子》)、山歌(《薅草歌》)、新民歌(《憲法帶著幸福來》)等歌曲。 羌族現代文學基本上是用漢字完成,主要是書面文學。從解放至盡,羌族現代文學反映了羌族地區的發展變化,在民族文學界有一定的地位。
解放後到1978年這段時間是羌族現代書面文學的起步發展階段。由於黨和政府的重視,對羌族民間口頭文學的搜集整理、民間文化遺產的發掘比較多,一些新的文學創作開始萌芽。1978以後,新一代接受過高、中等教育的羌族作家開始嶄露頭角,羌族現代書面文學開始走向繁榮。較為著名的作家有寫出中長篇小說《年輕的石包老漢》、《頭帕》、《沉重的大山》等的葉星光,寫出短篇小說《第十任廠長》、《飄逝的花瓣》等的谷運龍,還有木勺爰劍、夢非、何健、程玉書等羌族詩人。朱大錄的散文《羌寨椒林》還榮獲了首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
羌族現代書面文學歷經半個世紀的發展,記述了羌區這50來年的發展變化。另一方面,書面文學將不易保存的口頭文學以文字(雖然是漢字而不是羌文)的形式固定下來,保護了民族文化,同時又讓年輕的羌族人能在民族精髓的熏陶下得到健康的成長。 羌族人民能歌善舞,民間的說法是「沒有歌不行,沒有舞亦不行」。《汶川縣志》說,羌民「喪葬有喪葬曲,相互舞蹈,以示悲歡,蓋古風尚存也。」羌族音樂原始古樸,屬我國民族調式,以五聲、六聲為主。五聲音階的歌曲包括有以宮、商、角、徵、羽5個音作為調式主音(起訖音)的5種調式。另外,還有一些特殊的五聲式音階,如徵羽、變宮、商、清角,以及宮、商、角、清角、徵,但是很少使用。六聲音階在羌族民間歌曲中的應用比較廣泛,在使用由徵、羽、宮、商角和徵、羽、宮、商、清角兩種五聲調式音階的交替而形成的六聲音階歌曲中,角聲與清角聲不在一個樂句里或一個樂段里同時出現,並且只有以宮、商、徵、羽4聲為調式主音(起訖音)的4種調式。民間歌曲中使用完整的七聲調式音階較少,一般都是通過以五聲調式音階或六聲調式音階進行交替及轉調形成的七聲,因而使用七聲的歌曲仍具有五聲調式色彩。
說到羌族的音樂,多聲部不得不提。多聲部又稱和聲或,是指兩組以上的歌者各按本組所擔任的聲部演唱同一歌曲。羌族的多聲部主要分布在松潘縣的小姓羌族鄉,黑水及茂縣部分地區。1984年,松潘縣文化館鄭三寶先生首次在小姓羌族鄉采錄了兩首多聲部羌族民歌,請四川省音樂家協會民歌專家任渝等人鑒定,得到了認同,並引起中國音樂界的關注。1986年,中央音樂學院樊祖蔭教授一行專程到松潘縣小姓羌族鄉大耳邊寨考察,進一步確定,從而否認了19世紀80年代一些音樂界人士認為中國沒有多聲部,多聲部的故鄉在歐洲的說法(後來證實大部分古羌後裔民族都保存有多聲部民歌)。羌族多聲部的唱法主要有「引」、「尼沙」、「婁」、「瑪茨」等幾種,唱法、意義根據具體的場景有所不同。
羌族舞蹈的基本特點有,保留著原始樂舞粗獷、古樸的風格,大多是在民俗宗教祭祀活動中進行,舞者既通過舞蹈取悅祖先神靈,又得以自娛樂,以羊皮鼓、手鈴等打擊樂器伴奏,加深人民對神的崇拜和其神秘感;舞蹈動作的表現與歌詞內容沒有直接的聯系,多數舞蹈是用歌來促使舞步的循環往復;同一樂句男領女合,動作完全重復,節奏的強弱起落同舞蹈齊奏起落結合巧妙協調。羌族舞蹈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在什麼樣的場合跳什麼舞,均按功能和禮儀要求有一定的程序。羌族舞蹈按其形式和功能可以分為自娛樂性、祭祀性、禮儀性、集會性4種。
「薩朗 」有「唱起來,搖起來」的意思,此舞在羌區最為盛行和普及,是很古老的自娛性舞蹈。「薩朗」音樂曲調歡快、流暢,節奏跳躍、明朗,歌詞內容十分豐富。該舞可在室內外進行,男前女後,不限人數,圍火塘或場院一圈,不封口,向逆時針邊歌邊舞。開始時,先男女輪唱一遍舞曲,然後共同起舞,速度由慢到快,跳到激烈時,領舞男子加快舞步,帶頭交換各種不同的舞蹈動作,或雙腿交替重踏,或左右旋轉,男女相互競爭,氣氛逐漸熱烈。舞至高潮時,男子叫聲「嚇喂」,女子應和「喲喂!」一曲就此結束,接著再變換新的舞曲和步伐。
「席蹴步」在南部方言中有「辦酒席時跳舞」的意思,是民間在喪葬、祭祀時舉辦酒席後進行的祭祀性舞蹈,沒有固定的表演程序。此外還有反映豐收後喜慶心情的「瓦西切瑪」、「江得里學」,贊美裝飾物的「石奎余奎」。 「席蹴步」音樂曲調緩慢,節奏卻很鮮明,曲式短小,反復重復。
「仁木那·聳瓦」,赤不蘇方言,意為「賓客來臨時表示尊敬和歡迎的舞蹈」,是羌族傳統禮儀舞蹈,主要由60歲以上的老年人所跳。如果寨子3年無人凶死,為示吉利,則要跳此舞慶祝。舞蹈一般出現在迎賓待客的禮儀活動開始、結束時。舞蹈時,男女數人面對賓客,呈八字形分開而站,雙手小指扣住身邊舞伴的腰帶,齊唱表達了全寨人對賓客的尊敬和贊美節奏緩慢的民歌。
「克什幾·黑蘇得」,意為「跳鎧甲」舞時唱的歌,舞蹈俗稱「鎧甲舞」、「跳盔甲」,是為戰死者、民族英雄或有威望的老年人舉行隆重葬禮時,由身披牛皮製作的盔甲、頭戴盔帽、手執兵器的男子跳的舞蹈,主要流行於茂縣北部、黑水等比較邊緣的山寨。此歌音調悲切,運用極不穩定的角調式,速度緩慢,表達一種悲憤、哀傷的情感。
「莫恩納沙」是羌族祭祀活動中,由釋比跳的祭祀性舞蹈,也稱「羊皮鼓舞」。該音樂無歌唱,只有羊皮鼓和響盤(銅鈴)兩種打擊樂器作伴。響盤聲響清脆,和著羊皮鼓的鼓點節奏和舞蹈節奏的變換,敲擊出不同的音響組合,增強了舞蹈的表現力。 羌人製作工藝品技術精湛,有的製作技術已經失傳,有的匯入中華民族工藝美術的製作技藝中,但仍有一部分保留於羌族的工藝美術中,得到繼承和發展。現代羌人製作的馬鞍、耳環、手鐲、帽花、各種掛飾、佩飾及石雕、木雕、漆器、織毯,尤其是挑花、羌綉等民間工藝,以其自身的民族傳統風格,濃郁的地方情調,精巧的技藝,集實用與審美於一體,世代流傳,裝飾美化生活。新中國成立後,羌族民間工藝得到進一步發展,更加光彩奪目。1959年7月,汶川縣汪玉花的挑花圍腰《幸福海洋》送成都參展,獲省工藝美術品展覽一等獎。1978年羌族服飾以古樸濃郁的鄉土氣息和精湛藝術,贏得了國內外民族學界的贊譽。同年底,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購買羌族服飾收藏。1980年,阿壩縣地毯廠生產個地毯,遠銷美國,加拿大,印度,尼泊爾,菲律賓等國,為羌族民間工藝贏得了聲譽。
刺綉挑花都是傳統民間工藝。羌綉以五彩絲線或有色棉線為料,隨心應手地挑綉出花卉瓜果,飛禽走獸,松梅竹菊,團花緊簇,魚水和諧等各式花樣與圖案。 羌族的樂器有羌笛、口弦、嗩吶、腳盆鼓、羊皮鼓、鑼、響盤、指鈴、肩鈴等。此外羌族還有羌戲、端公戲、武士戲、花燈戲、馬馬燈、打圍鼓等民間戲劇。
羌笛為豎吹雙管雙簧樂器,是羌族獨有的樂器。羌笛雙管同音,但因器無定製,音律各異。通常演奏的樂曲多用連續大二度顫音的序列構成。曲調徐緩悠長,沒有劃分明顯的樂句,吹奏時用循環換氣法,使樂曲綿延不絕。

⑥ 羊皮鼓舞的重要裝束

跳羌族羊皮鼓舞的人(至少是領舞的人),在裝束上有一種特殊的習俗,就是要頭戴金絲猴皮帽子,那是一種讓人想到遠古的裝束,帽子用猴皮做成,如山峰狀,像串在一起的令牌,戴在頭上神秘而幽遠,對表演羊皮鼓舞的人來說,猴皮帽子是十分神聖的東西,在平時也要放在神壇上和猴頭骨一起供奉,而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金絲猴是羌族釋比的恩人。相傳,在羊偷吃經書的時候,是一隻在樹上玩樂的金絲猴看見了整個過程,並告訴了釋比的祖師,還出了用羊皮製鼓來喚醒記憶的主意,為了表達感謝之意,釋比就把它的皮做成帽子戴在頭上,頭骨放在神壇上來祭祀了。
於是,金絲猴帽子就成了羊皮鼓舞極具文化和神秘色彩的重要裝束,在舞蹈中,僅一頂帽子就會把一種厚重的氣息散發了出來。現在,羌族羊皮鼓舞已開始從祭祀性之舞發展成了一種群體性舞蹈,被列入了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羌山神鼓」已震撼了人們的心靈,它和陝北的安塞鑼鼓一樣,正把它們的聲音和舞姿傳向世界。

⑦ 羌族服飾帽子怎麼

羌族服飾一般包帕子,帽子很少見,多是特殊時期特殊場合才戴帽子,有釋比(巫師)作法時候戴的金絲猴皮帽(自製),常見的就是雨天外出戴的寬沿草帽(買的),也有帶黃軍帽(買的),還有的老人帶保暖帽(買的),節日戴的狐皮帽(自製)。帽子很好帶,頭上一扣就行了,為了穩固可以系緊帽帶。
我想你該不會問這么白痴的問題,估計你表述不清楚,把頭帕說成帽子了。
也有種頭帕是先在頭上纏現成,然後用線縫住,通常還要縫上點裝飾品,一般是男人圖省事才這樣做,縫上去的裝飾品通常是他本人捕獲的獵物毛皮和爪牙,或者是顯示財富地位的珠寶(現在縫珠寶的少,因為假珠寶太多,怕嘲笑或者被鑒定),這樣懶惰的男人就可以大大縮短打扮的時間。
常見的頭帕纏法很多,每個羌寨之間纏法都有區別,頭帕和服裝一樣,是區別不同寨子的標志。很多寨子的服飾就是文化記載,用服飾和刺綉圖案記錄著本山寨本部族的歷史。

⑧ 藏族人怎麼有禮帽羌族人戴什麼帽子

禮帽?你說的是黑氈帽吧?藏族本來就有用氈子和毛皮做帽子的習俗,有各種形狀和色彩,大約是晚清時期,英國人高筒禮帽樣式從印度傳入,首先在拉薩上層社會中流行,黑氈帽是直接用綿羊毛或山羊絨,氂牛絨在模具上碾壓成型染色而成的,因其佩戴方便、價格便宜而流行至今。
羌族人一般包帕子,帽子很少見,多是特殊時期特殊場合才戴帽子,有釋比(巫師)作法時候戴的金絲猴皮帽(自製),常見的就是雨天外出戴的寬沿草帽(買的),也有帶黃軍帽(買的),還有的老人帶保暖帽(買的),節日戴的狐皮帽(自製)。
羌族人包的頭帕,要求九尺長的面料,黑帕子居多,白色一般是女性包的,材料有棉、麻紗、絲,以粗蠶絲織的最好。也有種頭帕是先在頭上纏成形狀,然後用線縫住,通常還要縫上點裝飾品,一般是男人圖省事才這樣做,縫上去的裝飾品通常是他本人捕獲的獵物毛皮和爪牙,或者是顯示財富地位的珠寶(現在縫珠寶的少,因為假珠寶太多,怕嘲笑或者被鑒定),這樣懶惰的男人就可以大大縮短打扮的時間。女的一般比較有耐心打扮,頭帕上的刺綉更是精心,有些女性專門刺綉一塊面料縫在帕子上,帕子一有舊色,就拆下來縫新帕子上。
常見的頭帕纏法很多,男女之間更有不同,每個羌寨之間纏法都有區別,頭帕和服裝一樣,是區別不同寨子的標志。很多寨子的服飾就是文化記載,用服飾和刺綉圖案記錄著本山寨本部族的歷史。

⑨ 羌族除巫師外 還有什麼

羌族人不叫巫師,而叫釋比,羌語叫許,意為人、神、魔三界的知事,是羌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在羌民族心中有極高的地位。

⑩ 羌族祭水神木神具體資料(有圖片更好)

羌人自來認為大禹是羌族的祖先,是羌族第一個酋長兼巫師的偉人。大禹治水,功蓋華夏,恩澤九州。羌人為有這樣一位祖先自豪,並奉為天下第一水神,世代崇祭。在四川羌族地區——岷江上游、涪水源頭、青衣江(羌江)兩岸,均立有大禹廟或禹王宮,任人朝祭,以念祖先的千古恩德。在大禹故里北川縣,有「禹穴」、「刳兒坪」、「石紐山」和禹王廟、禹王宮等古跡聖地,讓人瞻仰,以緬懷大禹的蓋世功德。所以,釋比在各種祭禮活動作法請神時,都要恭請大禹,而施行水祭儀式(或天干求雨)多在禹王廟、禹王宮里進行。其主祭之神,自然是禹王大禹了。屆時,釋比在大禹神像前,踏著「禹步」,跳著「莎朗」,唱著頌揚大禹治水的偉大事跡,緬懷大禹治水的功德,並祈求大禹佑福羌寨昌盛、六畜興旺、人壽年年。

在羌族某些地區,也有視水神即龍神的習慣。水祭,特別是天旱求雨時,在龍王廟中,隆重祭祀龍王,降水驅旱。更為有趣的是,羌族崇祭水神,其中還有一位因疏通岷江,救羌人免於水害的治水英雄羅和二王。傳說古時候在岷江河畔有一對聰明勇敢的兄弟,哥哥名叫牙魯,是個精通法術的大巫師。弟弟叫於永,是個本領高強的打獵能手。後來,兄弟二人都被族人推舉為部落首領。牙魯統領岷江上段,鎮山魔,於永統領岷江下段興修水利、種田狩獵。因他們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死後,天神木比塔封老大為岐山大王,鎮守岷江上游。封老二為羅和二王,鎮守岷江下游的灌口(羌語稱灌口為「羅和」)。而且在岷江上游修了岐山大王廟、灌縣修了羅和二王廟,受人朝祭。在岐山下有一羌寨,名叫紅花寨。當地羌人雖常到岐山大王廟祭拜大王,但是許願多,還願少。大王非常生氣,於是讓小兒子變成一條小蛇去感化他們。可是,紅花寨的羌人並不知情,卻用箭射瞎了蛇的一隻眼睛。大王一氣之下,猛地一腳踢垮了山上岩石,致使江水堵塞,紅花寨一帶,水患成災,並殃及下游落口,鎮守岷江下游的羅和二王,聞知此事,十分著急,連夜上了岐山,勸說哥哥,並組織群眾疏通江水,免去了岷江兩岸百姓遭受滅頂之災。

此事被天神知道,為表彰羅和二王治水有功,加封他為「川主子」修「川主廟」。自此,羌人於每年六月二十四日(相傳於永的生日)隆重祭祀,以謝他為民治水的功跡。所以,有的地方舉行水祭的日子,也是祭山還願的日子。列為六月二十四日,與祭祀川主羅和二王合二為一。由此看來,羌人水祭包含多位水神,其實是朝祭祖先神、英雄神,緬懷民族先祖的功績。 與水祭相對應,火祭也是羌族十分重要的祭祀活動。與其它不少祭祀所崇拜的主神一樣,羌人火祭也貫穿著對祖先神或自然神的崇拜。

羌族對火甚為崇敬,認為火乃是一種不可戰勝的力量。火給人帶來光明與文明,出於民族習俗,釋比把它規范成一種祭祀禮儀——火祭,列入羌族的祭祀活動之中。 中華民族對火/的崇拜由來已久,據史志記載,早在遠古時期,古人對火十分崇敬了,主為火乃是上天賜與人類的福星,它是光明與未來的使者,是改變人生進程一個重要突破,故而火崇祭盛行於古時各族各部落之間。自五行學說以後,人們稱火乃五方天地的赤帝,掌南方,司火,其位次於天帝。火的崇拜,也為以後歷代歷朝所承繼。早在夏、商、周時期,諸候設立管火的官,名為「司爟」。至漢代,朝廷專設火官,時興「火祭」。如《後漢書。五行志》載:「古之火正,謂火官也,堂祭火星,行火政」。

不過,羌族釋比的火祭,有其獨特的含義。羌族歷來以本民族先祖炎帝為火帝,稱炎帝為世界上第一位「火神」,舉行「火祭」以示尊崇。這與《左傳》說:「炎帝民以火祭,故為火師而火名」。(《左傳。昭公十七年》),而注家杜預,對羌人火祭,曾有明文注釋。曰:「炎帝神農氏也,羌姓之祖也,亦有火瑞,以火紀事,名百官……」古羌人以火祭天帝為上,祭祀隆重。祭史,即猶祝史,是古代主自棘津,使祭史先用於名佳。而對祭祀之祭品,亦有記述。《史記。封禪書》載:「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各朝代祭司主祭「火祭」時,君王也必出祭祈求。至於祭品,注家鄭玄註:「禮食殺徨則祭先,有???? X氏以首,夏後氏以心,殷人以 肝,周人以肺。不祭肺,則不殺也。」而古羌人以「首」為祭,則以牛頭、羊頭貢祭,燃熏煙火以祭。據《後漢書。西羌傳》、《能鑒記事本末》中載,羌系部落有百種以上,部落的群體實行火祭。羌人祀火,還與白石崇拜相連,傳達室說羞隊先祖熱比娃,奉母命去天上取火,把火神放在白石裡面,才帶到人間。兩塊白石,相對碰撞,便冒出火花,人間從此有了火種徹底改變了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

羌族釋比的火祭方式十分別致。火祭時,依照禮儀要念解穢詞、消災經,請神蒞場賜福。祭祀活動中,採用巫術巫技,以表對炎神的崇敬,並展示釋比降魔逐疫的神力。屆時,釋比在一條用紅火炭鋪路成的路上,赤足在火路上行走而不傷腳板,或者用舌頭去舔燒紅的石頭、鐵犁頭、鐵爬釘而不傷人體,其行為驚險、奇特,為釋比火祭的一大特色。

與羌族釋比的帽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亮紫帽子好看嗎 瀏覽:741
t恤印花機組要多少錢一台 瀏覽:549
如何去除羽絨服上的鋼筆水漬 瀏覽:412
沈陽微信校服兒邀請碼 瀏覽:387
陳冠希潮牌如何 瀏覽:20
羽絨服不打濕怎麼洗 瀏覽:315
男裝青少年潮流品牌有哪些 瀏覽:621
在香港古馳的皮帶多少錢 瀏覽:639
商務女裝品牌有哪些 瀏覽:329
夏天花褲子搭配 瀏覽:800
圓臉女適合帶哪種帽子 瀏覽:762
米白色褲子泡一晚上一塊白 瀏覽:27
牛仔褲怎樣搭配體恤衫 瀏覽:991
可愛春秋絨睡衣圖片 瀏覽:34
白色西裝搭配什麼褲子好看嗎 瀏覽:616
套頭中長款針織衫搭配什麼褲子 瀏覽:206
加肥加大碼女裝300斤廠家 瀏覽:587
哪個牌子的衣便宜又好 瀏覽:153
男士手套奢侈品品牌 瀏覽:370
中國雲南復古民族風女裝 瀏覽: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