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清朝衣著的特點是什麼
清代男子一般服飾
⑴馬褂:長袍或長衫配馬褂、馬甲,腰束湖色、白色或淺色長腰帶,後系手巾,是清代男子一般通穿的服裝.馬褂長僅及臍,左右及後開楔,袖口平直(無馬蹄袖端),形式有袖長過手或袖段至腕、對襟、大襟、琵琶襟諸式.
⑵馬甲:馬甲即背心、坎肩,也見緊身.馬甲為無袖的緊身式短上衣.有一字襟、琵琶襟、對0襟、大襟和多紐式等幾種款式.除多紐式無領外,其餘均有立領。
⑶袍、衫:清初款式尚長,順治末減短至膝,不久又加長至腳踝.袍衫在清中後期流行寬松式,有袖大尺余的.<京華竹枝詞>說:」新式衣裳誇有跟,極長極窄太難論,洋人著服圖靈便,幾見纏躬不可蹲」.反映了清末服裝款式變化的趨向.這時袍衫面料的使用也打破常規,出現逆反現象.諺語有」有理者無里,無里者有里」之說,正反映當時服裝變異之風尚,已經突破常規,預示著中華服飾文化,即將進入一個變遷的新階段。
⑷襯衫:襯衫穿於袍衫之內,襯衫的形狀與長衫相似,也有上面不用二袖,上半截用棉布,下半截用絲綢,在腰部相逢接而成的,成為」兩截衫」.顏色初尚白,後一度流行玉色、蛋青色、油綠色或白色鑲倭緞、漳絨邊的。
⑸短衫短襖:有立領右衽大襟與立領對襟兩式,與褲子相配,外束一條腰裙,是一般勞工人民的服裝式樣.南方農民夏穿牛頭短褲,即傳統的犢鼻發展而來.長褲於褲腳鑲一段黑邊.北方人穿長褲,用帶子將褲腳在髁骨處扎緊,東夏都如此.冬天的套褲,上口尖而下口平,不能蓋住腿後上不部及臀部。
清代女子一般服飾
⑴旗髻:系指兩把頭、大拉翅等滿族頭髻.據<閱世編>記載:」順治初,見滿族婦女辮發於額前,中分向後,纏頭如漢裝包頭之制,而加飾其上,京師效之,外省則未也.」<舊京瑣記>中記載:」旗下婦裝,梳發為平髻,曰一字頭又曰二把頭.」平髻就是將頭發自頭頂中分為兩綹,於頭頂左右梳二平髻,二平髻之間橫插一大扁方,余發與頭繩合成一綹,在扁方下面繞住發根以固定之。
外觀頭頂像一字,也像一柄如意橫插於頭頂上,因此,有兩把頭、一字頭、如意頭種種稱呼.在道光以後,婦女以雙架插發髻,挽發如雙角形,曰架子頭.清咸豐以後,旗髻逐漸增高,兩邊角也逐漸擴大,上面套戴一頂形似」扇形」的冠,一般用青素緞、青絨、青直徑紗做成,是為」旗頭」或」宮裝」,俗謂」大拉翅」.在旗頭上面還要再加插一些絹制的花朵,一旁垂絲滌。
⑵馬褂:款式有挽袖(袖比手臂長)、舒袖(袖不及手臂長)兩類.衣身長短肥瘦的流行變化與男式馬褂差不多.但女式馬褂全身施紋彩,並用花邊鑲飾。
⑶坎肩:又名緊身、搭護、背心、馬甲,為無袖短身的上衣,式樣有一字襟、琵琶襟、對襟、大捻襟、人字襟等數種,多穿在氅衣、襯衣、旗袍的外面。
⑷褂襕:為婦女們在春秋天涼時穿於袍衫之外的長坎肩.這種坎肩系圓領、對襟、直身、無袖、左右及後開氣、兩側開氣至腋下,前胸及開氣的上端各飾一個如意,周身加邊飾,兩腋下個綴有兩根長帶,身長至膝下。
⑸襯衣:清代女式襯衣為圓領、右衽、捻襟、直身、平袖、無開氣、五個紐扣的長衣,袖子形式有舒袖、半寬袖兩類,袖口內再另加飾袖頭,是婦女的一般日常便服。
⑹氅衣:與襯衫款式大同小異.不同的是襯衣無開氣,氅衣則左右開氣高至腋下,開氣的頂端必飾雲頭;且氅衣的紋飾也更加華麗,邊飾的鑲滾更為講究,在領托、袖口、衣領至腋下相交處及側擺、下擺都鑲滾不同色彩、不同工藝、不同質料的花邊、花、狗牙等.尤以江南地區,俗以多鑲為美。
⑺圍巾:穿襯衣和氅衣時,在脖頸上系一條寬約二寸、長約三尺的絲帶,絲帶從脖子後面向前圍繞,右面的一端搭在前胸,左面的一端掩入衣服捻襟之內.圍巾一般都綉有花紋,花紋與衣服上的花紋配套。
⑻裙子:主要是漢族婦女所穿,滿族命婦除朝裙外,一般不穿裙子.至晚清時期,漢滿服裝相互交融,漢滿婦女都穿.清代女子穿的裙子有百褶裙、馬面裙、干裙、魚鱗裙、鳳尾裙、紅喜裙、玉裙、月華裙、墨花裙、粗藍葛布裙等。
(1)什麼是清朝裙子馬面擴展閱讀:
清朝服飾的影響
清王朝對明朝服制的變更,對華夏族的衣冠形成沖擊,卻從未動搖華夏族的衣冠之治,因為在華夏族的衣冠之治中,衣冠服飾不僅僅是生活的消費品,也是尊卑貴賤等級序列的標志,這是物質的也是身份、地位的社會待遇,所以衣冠之治實際上是衣冠之別,有關種種穿靴、戴帽、著裝、佩飾的煩瑣規定,莫不是深入到生活的每一細部,維持森嚴的階級統治。
所以清王朝服飾變更的是形制,而不是它的實質性內容,而形制也是為了壓抑和淡化漢人的民族意識,加強清人的統治.正是因為如此,清王朝繼承、強化了華夏衣冠之治的傳統,並摻進民族壓迫意識,形成清代的服飾制度.這也意味著當清王朝統治走向衰微,民族矛盾上升到一定地步,必然要在服飾方面再起風波。
B. 馬面裙一詞是什麼朝代出現的
馬面裙,又名「馬面褶裙」,裙類名稱,前後共有四個裙門,兩兩重合,側面打襇,中間裙門重合而成的光面,俗稱「馬面」。
馬面裙始於明朝(可能可以追溯更早),延續至民國,是我國傳統裙裝中很重要的一種。按照西式裙類的名稱,這種式樣造型的女裙,稱「間隔襇裙」。
明代馬面裙
明代馬面裙
馬面裙始於明朝(可能可以追溯更早),延續至民國,是中國傳統裙裝中很重要的一種。按照西式裙類的名稱,這種式樣造型的女裙,稱「間隔襇裙」。
明代馬面裙較為簡潔,兩側的褶大而疏,為活褶。有沒有任何裝飾的馬面裙,有裝飾底襕的,有裝飾底襕膝襕的裙子。
你的認可是我解答的動力,請採納
C. 漢服里,什麼是馬面,明制
明制馬面裙所用布幅為七幅左右,兩片裙子,每片各三幅半,裙擺大闊。除裙子前後一塊不加打褶外,其餘諸處打褶,褶大而疏,綴於異色的裙腰上,裙腰左右兩端縫綴系帶,裙擺寬大,其上或織或綉綴底襕,或膝襕。裙襕的紋飾多樣,且寓意豐富,如蝙蝠圖案即福的象徵;蝙蝠與雲紋組合寓意「洪福齊天」;燈籠紋樣的「五穀豐登」;八寶流蘇瓔珞海螺等紋樣組成的多吉祥寓意,更為流行;而愈加講究的裙襕則為龍紋、雲蟒紋。馬面和裙襕的組合,為千年的女裙增加流光溢彩和幾分端莊華麗。
D. 從清朝馬面裙到腕綉,古代的「高級定製」長啥樣
要說古代的那些“高級定製”,我們平時在古裝劇中可以看到不少,一般都是達官貴人和宮中的貴族才能擁有的東西。每次看到電視中出現這些東西的時候,都讓人很羨慕,也感嘆當時人們的勤勞智慧,利用有限的材料竟然可以製造出那麼華美的東西,最常見的就是皇上的龍袍了,雍容華貴,彰顯大氣。
綜上所述,古代的“高級定製”也是滲透在人們的生活中的,無所不在,都具有這深厚的文化底蘊。這些是中華文化的傳承和記載,也讓我們可以了解到當時的人文環境,是一些非常有意義的東西,不管是穿的還是用的,甚至是文化方面的作品,只要夠出彩,我個人覺得都屬於“高級定製”的好東西,不可復制且顯得很珍貴。
E. 漢服當中她們所說的馬面裙門歪和馬面炸褶分別是什麼意思呀
裙門歪就是沒對齊或是裁縫做歪了
炸褶就是圖片上的樣子
F. 滿地金的馬面裙是什麼意思呀
滿地金的馬面裙,她的意思就是在很多的地方都是和我很多的錢。
G. 明制漢服下面的是馬面,那上面的叫什麼名字
不是所有明制漢服下裙都是馬面裙
還有明制襖裙...
現在不講究這個一定要按同一朝代穿,明制上衣下面也可以穿百迭裙,百褶裙啥的
明朝時期上面衣服有好多,對襟立領,斜襟立領,襖裙,(圓領,方領)補服........這些有長有短
還有圓領袍,道袍,曳撒,貼里.........這些是長的
H. 什麼叫馬面裙
馬面裙是漢服的一種
正面是平的側面有褶
區別於褶裙
通常配襖裙穿
又名「馬面褶裙」,漢服的一種,前後共有四個裙門,兩兩重合,側面打襇,中間裙門重合而成的光面,俗稱「馬面」。
給你張圖參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