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情必須向幼兒園提出來,幼兒園是有管理責任的,如果幼兒園不能做出有效的管理,可以去管理機構投訴。
B. 寶寶上幼兒園拉褲子里怎麼辦
我也是從基層教師崗位走過來的,很理解你及家人此時的心情。四歲的孩子應該有語言表達能力,也有自己能力了。當你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應該冷靜的對待,不要責怪孩子,邊為孩子收拾的時候,便告訴孩子:沒事,下次注意,想上廁所要大膽的跟老師說,即使老師在上課也會讓你去的,不要害怕,老師是很喜歡小朋友們的。不要追著孩子問這是怎麼回事,否則孩子心理害怕家長的批評,次日老師在小朋友的面前說,孩子會沒面子的,心理會受打擊的,因為孩子也有自尊心的。不要介意孩子的不懂事,要觀察孩子的大便時間,次日告訴教師提醒孩子去廁所,同時於老師溝通不要在所有孩子面前提名點醒的說孩子大便在褲子里的事,這樣孩子會很害羞的。我相信所有的幼兒教師都能做到,幫助孩子解決這種小事。不妨試試看。
C. 幼兒園老師扒光小女孩褲子是范法
看境況而定,是惡意羞辱的話就是違法的
D. 幼兒園小班小朋友尿褲子了老師該怎麼做
1、一般來說應該建議爬爬班的孩子的家長給孩子多帶一條褲子,因為這樣小的孩子尿褲子是正常現象,也是家長可以預料到的; 2、如果孩子尿褲子了,請你在第一時間給孩子把濕褲子脫下來,並且一定給孩子換上新褲子,注意給孩子保暖哦; 3、只要你進你的全力為孩子服務,即使孩子受了委屈,家長也會理解你的! 請你參考!
E. 做幼兒教師要幫小朋友上廁所么
您好~我就是一名幼兒園教師。孩子入廁的環節,老師主要負責的是入廁安全、便後教會孩子塞衣褲,洗手等。一般幼兒園每個班都會配有保育老師,她們就主要負責孩子們生活如:吃飯、打掃或是拉屎、尿褲子之後的清洗工作。大部分入園的孩子都已經會自己脫穿褲子、擦屁屁了,因為家長在家也會教。除了個別能力發展較弱的孩子和小幼班的孩子需要老師的幫助要多些,在那樣的情況下,保育老師在的話她會負責幫助幼兒擦屁屁或是換尿濕的褲子,但是忙不過來的情況下,人之常情,主班老師也肯定得動手一起,不可能讓拉完臭臭、尿濕褲子的孩子排隊一直等著,容易著涼,你也不忍心吧!教孩子擦屁股,其實孩子很聰明,教一兩次就會了,只是尿濕換褲子的情況會比較多。 不過你所說的幫,指的是什麼?如果是像爸爸媽媽抱著孩子上廁所那樣是不會發生的,幼兒園本身就是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F. 6歲小男孩上幼兒園裡面的褲子穿開襠褲可以嗎
不要了吧,都這么大了。
G. 幼兒園巜我會扎褲子的組織策略
我會塞褲子 一、 活動目標 1、讓幼兒了解天氣轉冷了,要塞好褲子。 2、養成幼兒將褲子塞好的習慣 二、活動重點與難點 讓幼兒懂得保護自己。 三、材料准備及環境創設 午睡室 四、設計思路: 現在的天氣是越來越冷了,在這種天氣下幼兒很容易受涼導致感冒等疾病。只有讓幼兒自己知道如何保護自己,使自己不受涼。才能真正做好保暖工作,預防各種疾病。塞褲子對於做好保暖工作是很重要的一環。所以我設計這次的課讓幼兒塞好褲子,使小肚子不露在外,能注意保暖。 五、活動流程 提醒幼兒——幼兒操作——相互檢查 六、活動過程 1、 提醒幼兒 幼兒起床後,提醒幼兒要塞好褲子,使小肚子不露在外,注意保暖。 2、 引導幼兒塞好褲子 引導幼兒將最裡面的一件衣服塞在褲子里 3、 游戲:照鏡子 讓幼兒相互檢查,是否塞好褲子
H. 如果你的寶寶在幼兒園被小朋友脫褲子,你會怎麼樣
你好。在孩子中間發生的事情,很難用對錯來解決。因為寶寶的是非觀念沒有,出於好奇脫別人的褲子,把哄鬧當做好玩,在孩子中間不在少數。老師最多規勸教育一下,脫別人褲子的小朋友,告訴他的家長教育他。個人認為如果小朋友在以後沒有此舉動了,就不要放放在心上了。如果仍然再犯,可以考慮和小朋友的家長一起交談,讓家長引起注意,加強這方面的教育。
I. 小班小朋友在學校里脫褲子,老師該怎麼教育他
上幼兒園小班的小朋友一般是三歲了,他們只是看到別人這樣做,也跟著來,沒有什麼別的意識,老師可以將他領到單獨的教室,告訴他不能這樣做,小朋友肯定會說,爸爸也是站著,脫下褲子尿的。這就說明,大人在孩子的教育上有所缺失的,老師應該告訴他上廁所的時候,是男女有別的,不能當眾這樣做,而且還要在放學的時候告訴家長這個情況,讓家長在家裡給孩子講講性別的事情。
性別教育的時間也是要恰當選擇,第一個時間點就是三歲左右,我們經常說的是三歲看老,在三歲左右的時候,就要告訴孩子一些最基本的技能和性別區別,讓孩子更好地保護隱私和有足夠的安全意識,這樣才能防止孩子受到侵害。第二個時間點是上小學,這個時候的孩子有了自主的認知,告訴他們應該如何更好地保護自己,讓他知道男孩子的正確做法,和女孩子的自我保護。第三個就是青春期,這個時候的孩子對異性有了特別的感覺,他們認為這是愛情,不要試圖去阻止,而是要心平氣和地交談,告訴他們正確的處理這種感覺。
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是家庭的寶貝,需要家長時時刻刻的呵護,當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千萬不要阻止,而是要跟孩子一起去面對,讓他們有一個面對問題的信心,進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才是教育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