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是我們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傳統的服飾之一,旗袍溫柔高雅,知性而美麗,因而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之稱,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的代表之一。蘊含古典文化的旗袍我們可以這么搭配:
在配飾方面,我們最好是選擇珍珠耳環或者項鏈首飾,因為圓圓的珍珠,品質好的珍珠,圓圓的亮亮的,顯得更具古典氣質,也是因為珍珠看上去就是高貴典雅,簡潔不浮誇,用來在旗袍上點綴自身,是最好不過的。而且搭配一兩件珍珠飾品即可,過多的話反而顯得累贅,過於浮誇世俗。再配上一雙簡單的高跟鞋,這一身就是完美的一體。最後值得提一下的就是旗袍顏色花紋的選擇,我們盡量選擇顏色少,花紋簡單的旗袍,這樣看上去溫柔淡雅,當然也可以選擇大花色,有綉花的旗袍,都好看,只是展現不同的魅力而已。
㈡ 旗袍是中西合璧的產物嗎
首先,從民族融合的角度來說,旗袍是滿漢結合的產物。旗袍一開始也沒有像現在這樣曼妙生姿,穿上後可以讓女性變得婀娜多姿。它是從滿族女人所穿的長袍演變而來的。清朝早期婦女的服飾可謂「滿漢並存、滿族 婦女以長袍為主,漢族婦女仍以上衣下裙 為時尚。從清代中期開始,滿漢服飾相互效仿,後來這種相互效仿的風氣越來越重,旗袍在滿漢服飾的相互融合中不斷得到發展。
其次,從文化融合的角度來說,旗袍也是中西合璧的產物。1840年以後,中國被迫打開國門,西風東漸,許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這樣的大都會,因華洋雜居,服飾也發生著潛在的變革。當時的上海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 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 社會大氣候滌盪著服飾裝扮上的陳規陋習,女裝趨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於是旗袍日漸流行。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 是社會的理想形象、文明的象徵和時尚的 先導,以至社會名流、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 學生裝扮。20世紀30、40年代,旗袍在汲取西式裁剪方法的基礎上改良了式樣,使其更為合體。
久而久之,旗袍就演變成了今天 的樣子。所以,旗袍是滿漢結合、中西合璧的產物。
㈢ 旗袍和漢服,你覺得哪個更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
旗袍和漢服,你覺得哪個更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
不管漢服,旗袍,都有體現,大夥兒偏愛一種老祖先留出的服飾歷史時間歷史文化遺產,旗袍是大夥兒的國粹,特別是在受中老年人女性鍾愛,漢服只是年輕人求知慾,好玩而已,無論如何服飾都抯擋世界歷史向前的潮流趨勢,大夥兒覺得鍾愛的,就是好的我國風采。
由此可見漢服其歷史背景之久,安裝文化藝術之厚實。近幾年來盛行「國學經典振興」健身運動,隨著漢服也逐漸活躍性在大家眼裡,漢服和國學經典也常常聯絡在一起,其安裝的歷史人文可見一斑。
而旗袍則能夠稱之為是民國時期的一個「關鍵字」了。西方國家對中國旗袍的歸屬感很強,在當代歐洲人的眼裡,旗袍具備中國的女性服飾文化藝術寓意。有時穿漢服會被一些歐洲人覺得是dnf美服乃至被當作日本和服,可是穿上旗袍是絕對不會承認錯誤的!
漢服的歷史時間更為久遠,型制整齊,酣暢淋漓地展現了中國禮儀的品牌形象;旗袍盡管歷史時間較短,可是在國際地位中更能代表中國;中西合並展現了中國上善若水的空氣,二者全是中國文化藝術的結晶體。
以上就是我的詳細介紹,希望可以幫助你早點了解傳統文化知識。
㈣ 旗袍作為最能展現中國女性之美的服裝,它的起源是什麼
旗袍是清代的旗人之袍,誕生於20世紀初葉,盛行於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上個世紀20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點,三十年代它到了頂峰狀態,很快從發源地上海風靡至中國各地。
當時上海是上流名媛,高級交際花的福地,她們熱衷於游泳、打高爾夫、飛行術、騎馬,奢華的社交生活和追趕時髦,註定了旗袍的流行。由於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致後來出現了「改良旗袍」,從遮掩身體的曲線到顯現玲瓏突兀的女性曲線美,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舊有模式,成為中國女性獨具民族特色的時裝之一。
(4)旗袍與哪些古代服飾結合擴展閱讀:
旗袍面料的選擇:
旗袍選料是很廣泛的。日常一般穿用的旗袍,夏季可選擇純棉印花細布、印花府綢、色織府綢、什色府綢、各種麻紗、印花橫貢緞、提花布等薄型織品;自製的短旗袍,輕盈、涼爽、美觀、實用。春秋季可選擇化纖或混紡織品,如各種閃光綢、滌絲綢、以及各種薄型花呢等織物。
這些織品雖然吸濕性、透氣性差,但其外觀比棉織品挺括平滑、絢麗悅目,在不冷不熱的季節中穿用很適宜。
㈤ 古典美與現代美相融合的花色旗袍裙,你心動了沒
古典美與現代美相融合的花色旗袍裙,我心動了,旗袍是一件傳統的服飾,也是一款最能體現東方女性魅力的服裝,隨著時尚的愈演愈烈,旗袍的款式也得到了改良,像美女身穿的這條花色旗袍正是融合了現代時尚元素的改良版型,立領的款式配上V型的領口,打造出了天鵝頸的既視感,無形中提升了美女的氣質,修身收腰的剪裁勾勒出了美女的曼妙身材,整個人顯得優雅又性感,白色布料上印有黑色灰色的方塊圖案,打造出了一種復古唯美的氣息,將旗袍固有的古典美完美地呈現了出來,這樣一條修身顯氣韻的裙子,想必沒有哪個女生能夠拒絕它的魅力。
這條旗袍的配色也很典雅,淺白色的布料上印有黑色金邊。灰色的花紋方塊圖案,圖案之間的留白比較大,顯得很和諧,為原本富有現代氣息的旗袍裙注入了幾分唯美浪美氣息,更好地彰顯出了小姐姐的優雅氣韻,這樣一條優雅高貴的旗袍裙,你們心動了嗎?
㈥ 旗袍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它最早出現在哪個朝代
旗袍最早出現於民國。
旗袍不是中國任何一個民族的傳統服飾,出現於民國,由滿族傳統服飾旗裝女士袍子結合西式立體裁剪而成的新式服裝。
被譽為國粹是因為旗袍滾邊採用滿族傳統滾邊工藝,滿族廠字領,滿族盤扣,結合漢族的傳統吉祥紋飾,和各類傳統綉工(蘇綉、蜀綉等)。
㈦ 旗袍深受人們喜愛,傳統紋飾在旗袍中有什麼應用
1.雲紋。在古代,無論是王族還是文人,雲紋自誕生以來就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雲作為一種自然現象。形狀不固定,人們將其繪製成固定的紋樣並應用到服飾上。雲紋象徵著神聖與和平,受到人們的崇拜。雲紋如同流水一般,與自然生活節奏相適應。在現代旗袍設計中,將雲紋放在重要位置,能夠突出穿著者的淡雅氣質。
㈧ 旗袍是什麼族的服飾
旗袍是滿族的服飾。
旗袍本是滿族的民族服飾,作為一個游牧民族,滿族在入關前主要以狩獵為生。所以,最早的滿族服裝設計要利於騎射。
典型的滿族男性服裝由一整塊環繞全身的直筒型布料製成,衣袍下擺剪裁為四片。衣袍還包括圓領(round collar )、窄袖(narrow cuff)、數枚紐扣(buttons)以及一條腰帶(waist band)。女性服裝基本與男裝類似,但袍服的下擺只剪裁為兩片。
上世紀二十年代末,長衫的長度大大縮短,下擺從腳踝提高到了小腿。腰線收緊了,同時位於大腿兩側的開衩也相應地提高了。這個時期的旗袍,變得更加凸現女性的柔美。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旗袍的流行達到了頂峰。旗袍不再是傳統的滿洲服飾, 它徹底改良為一種凸顯女性窈窕曲線的服飾,設計多樣,材質各異,色彩繽紛。
(8)旗袍與哪些古代服飾結合擴展閱讀
1、旗袍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價值
旗袍是中國傳統服飾的代表,它的產生和發展,都深深紮根於中華文明的沃土之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價值和民族精神。
旗袍中盤花扣的編制,鑲滾邊的精作,都是中國服飾的獨特創舉。盤花扣是古老的「中國結」的一種,從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這種繩結就已經出現,慢慢地演變成一種民間手工藝,延傳至今,在服飾上的應用,凝結了先民們的智慧和創造潛能,展示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
而旗袍上的盤花扣是利用中國結的編制工藝手段,以大自然為題材,在旗袍扣位的小小面積上,進行了精工再造,發展出很多的圖案和花式,展現了中國傳統的民族藝術和民族精華,具有中國濃郁的民族風格。
旗袍的用料多為錦、緞、縐、綢,這些都是中國生產的傳統的衣服面料,面料上多配有象徵吉祥如意的圖案,以表達獨特的文化內涵。這些特色,不但具有傳統文化的意蘊,更體現了深邃的民族精神。
2、旗袍所表現的含蓄婉約的儒家思想
服飾文化與民族精神是一脈相承的,有著緊密的聯系。儒家思想影響著中國社會幾千年並在現在也持續著這種影響。
儒家禮教講究含蓄、中庸,旗袍線條簡潔流暢,婉約含蓄,在「露」的同時講究「遮」,含蓄之中,流閃著幾絲只有在線裝小說、綉像插圖中的仕女才有的清幽氣質,因而連帶旗袍的性感,都是一種恬淡的靚麗。
旗袍是中國女性著裝文化的典型標志,其整體造型風格既符合中國藝術和諧的特點,又將具有東方特質的裝飾手法融入其中。在這里,旗袍所表現的服飾文化特色與中國傳統的思想感情是有一致性的,因而其獨特的魅力得以經久地流行。
3、旗袍所體現的民族文化理念
旗袍文化展現了生動的民族精神,是一種民族文化理念的代表。旗袍表達的是含蓄、朦朧、婉約,它適度地強調胸、臀和細腰,以造型的自然簡約格調體現服飾的大家品質:典雅、淑秀、端莊,給人以審美的感受。
旗袍注重精細藝術手法和工藝表達,大量採用的刺綉、圖案等豐富的服飾手段,表達了豐富的現象和意境;同時旗袍的端莊、大氣,較好地體現了中國服飾力求穩重、平靜,有助安寧、融洽和禮讓的人際關系,較好地體現了中國服飾文化以倫理道德自律、維持禮儀之邦的精神。
現在的旗袍已經和流行趨勢相結合,在國際時裝舞台上頻頻亮相,而且被作為一種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社交禮儀場合。旗袍從流行走向經典,它寄託著民族服飾上的一種家園情結,一種民族精神的再現。
㈨ 傳統服飾的旗袍是根據哪個民族的服飾改良的
傳統服飾的旗袍是根據滿族的服飾改良的。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
(9)旗袍與哪些古代服飾結合擴展閱讀:
論及旗袍風尚的起始時間,通常認為在20世紀民國時期,鄭逸梅先生即稱 「原來女子在清代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在民國後始御之」。至於具體的年份,以往的研究相對比較含糊。周錫保先生和張愛玲女士均以為旗袍的流行在1921年以後,周氏還以1923年的畫報等資料推斷,所謂旗袍在其時的上海數十人中不過一二。
事實上,以當時上海的新聞界對社會現象敏感程度,一種新式樣的風行必然會引起廣泛的關注,但是在1925年5月以前的如《申報》等報紙上很難查到有關於旗袍的文字,而大量資料為旗袍在1925年的出現提供了佐證。
在作為舊帝都的北京,也有記載表明旗袍時尚始於1925年。因此,將旗袍流行的起始時間視為1925年當為合理。
㈩ 旗袍起源於我國哪個少數民族的服裝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
旗袍的樣式起源,在學術界爭論很多,主要觀點有四種:
第一種以周錫保先生《中國古代服飾史》 為代表,認為旗袍即是從清代旗女的袍服直接發展而來。
劉亦菲旗袍照
但也有學者認為:「民國旗袍雖然具有類似於旗女之袍的形式,卻不再具有旗女之袍的涵義,如果完全認為民國旗袍是直接由旗女之袍發展而來,未免有失偏頗」
第二種以袁傑英教授《中國旗袍》 以及包銘新教授《中國旗袍》 《近代中國女裝實錄》為代表,認為旗袍和旗裝袍有一定繼承關系,但同時認為旗袍的源頭應是西周麻布窄形筒裝或先秦兩漢的深衣。江南大學崔榮榮教授也在著作《近代漢族民間服飾全集》中說:「有些人質疑旗袍是滿族服飾……我認為這些認知是片面和表面化的,漢族的袍服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而滿族的袍和褂的歷史淵源又從哪裡來的呢?答案我想很容易得到。」國學大師章太炎亦認為:「昔諸葛亮造筒袖鎧……滿洲之服,其筒袖鎧之緒也 。」將滿族服飾的源頭追溯到三國時期的蜀漢服飾。
第三種以王宇清《歷代婦女袍服考實》為代表,認為中國婦女所穿的袍,遠溯周、秦、漢、唐、宋、明時代,並不是只有在清代旗女才穿袍服。他認為旗女之袍對民國旗袍有影響,但不認為二者有直接繼承關系,因此認為民國旗袍稱之為「旗」袍並不合適,所以他倡導旗袍改名為「祺袍」,並把「台北旗袍研究會」改名為「台北祺袍研究會」。多年以來,台灣服裝界人士一直呼籲為「祺袍正名」。
第四種以卞向陽教授《論旗袍的流行起源》 為代表,認為旗袍是中國服裝傳統的西化變異。融合了旗袍馬甲和文明新裝的特點, 同時又結合了西式裙裝的配伍形式, 構成了既有西方流行的影子而不同於中國傳統袍服,又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和時代象徵的新時尚流行和服裝審美的特點,可為中西服飾交融的設計典範。他同時認為「旗袍」名稱的起源是一種「誤稱」,因為較早倡導旗袍的群體都是都市中受西學影響較深、追求男女平等反對封建禮教的新女性、學生等社會群體,她(他)們絕大多數是漢族人,她(他)們的祖先在清初經過流血抗爭才為漢族婦女取得不穿滿式服裝的權利,她們不可能去復辟帝制時代的、還是異族壓迫者的服飾,所以旗裝袍在民國復辟的條件並不具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