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解決。
孔子是我國春秋時代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一位大教育家。他誨人不倦,有弟子三千人,還編著了不少書籍。孔子好學,年紀老了,仍然不放鬆學習。《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到了晚年,才開始學《易經》。《易經》是很難讀懂的一部古書,孔子卻對它很感興趣,一遍不懂,反復再讀,直到讀通為止。這樣,孔子對於《易經》不但進行了研究,並把研究心得寫成十篇文章(即《十翼》,後人把其附於《易經》,成為《易經》的補充部分)。由於孔子認真鑽研《易經》,竟致「韋編三絕」。韋,是一種柔軟的皮革。孔子的時代還沒有發明造紙,書籍是用竹片做成的,稱為「竹簡」;把字用漆寫在竹簡上,再用皮帶把一片片竹簡象簾子似的編起來(這是「編輯」一詞的來歷)。孔子讀《易經》,因反復研讀,竟把皮帶子都磨斷了,修好後又磨斷,前後斷了三次,所以說是「韋編三絕」。後來人們用「韋編三絕」來稱贊刻苦讀書的好學精神
❷ 生日禮物送皮帶的涵義
傳統的男士皮帶流行亮點集中在皮帶扣上,許多設計師就在皮帶扣上花費了不少功夫。除了皮帶扣之外,男士皮帶的腰身也像男士的衣服一樣,變得越來越花哨,不但顏色打破了經典百搭的黑和白,諸如麻繩、綢緞、鐵絲等許多新材料也加入到了男士腰帶的「大家庭」中,讓古板、普通的男士服飾也因為腰帶的緣故變得時尚起來。
皮帶可以說是男人的第二張臉,是男人身份,品位的象徵,合適的可以畫龍點睛,錦上添花,不合適的就會形象受損,所以選擇一根適合自己的很重要,不求最貴,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❸ 孔子反復讀哪部書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磨斷了好多次
《易》。孔子讀這本書多遍,以至於連串連竹簡的牛皮帶都磨斷好多次。
後人就用「絕編」「三編絕」「韋三絕」「絕韋編」「韋編三絕」「三絕韋編」等來形容一個人勤奮刻苦地讀書治學。如晉代葛洪《抱朴子》:聖者猶韋編三絕,以勤經業,凡才近人,安得兼修。是說像孔子這樣的聖人還這么勤奮地讀書,常人就更應該如此了。
❹ 、你知道「竹簡」是什麼嗎(2%)
中國古代「寫」字的材料,除了甲骨以外,還有竹片和木板。樹木到處都是,竹子在南方也很普遍,人們把它們削成一條條狹長而又平整的小片片,在上面就寫字。竹子做的叫竹簡;木頭做的叫木簡,又叫版牘。簡的長度不一樣,長的有三尺,短的有五寸。人們寫信的時候,往往用一尺長的簡,所以後來把信稱「尺牘」。還有一種簡,三面起棱,可以豎起來,便利兒童閱讀,這就是當時的兒童識字課本!每根簡上寫的字多少不一,大多是二十來個字,少的只有一兩個字,多的也有三四十個字的。人們在簡上寫字的時候,還會准備一把刀,如果字寫壞了,就削掉重寫。直到今天,我們還把修改文章稱為刪削。我們祖先在簡上寫了字,用繩字、絲線或皮帶,把一根根簡編在一起。這樣,就成為一冊一冊的最原始的書了。「冊」是一個象形字。那麼從什麼時候我們祖先開始用竹片和木板寫字的呢?根據記載推斷,可能是在殷商時代,《尚書》上說,殷朝已經「有典有冊」了。在甲骨文里,也有古寫的「冊」字。竹簡和木簡上的字,都是用毛筆寫的。我國的毛筆,可能在殷代就發明了。在竹簡和木簡上寫字,要比在甲骨上刻字容易,也便於編連。不過及其笨重,翻閱起分麻煩,攜帶亦不不便。據記載,戰國時代,有個思想家叫惠施,他旅行的時候,要用五輛車子裝他所帶的書。他的書,其實就是一捆一捆的竹簡和木簡。大約在春秋戰國之際,人們在使用竹木簡的同時,還用絲織品來寫字、畫圖。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飼養家蠶和織造絲綢的國家。養蠶從什麼時候開始的,現在還不能確定。據古書記載,在殷商時代,我國蠶絲業已經相當發達,在甲骨文中,已經有「絲」、「帛」和「桑」等字;另外,還有祭祀蠶神的記載。當時,人們不但有絲綢可以做衣服,甚至連用的東西也用絹帛包起來了。考古工作者曾經發現一些粘附在殷代銅器上面的絲綢殘片,有的織成了菱形花紋,有的還有刺綉的圖案。殷代銅器的裝飾花紋中也有蠶的形象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絲織品的生產也更加普遍。大約在西周時候,人們開始用帛寫字。到了春秋戰國時候,用帛書寫的多起來。古人寫的書里,「竹帛」兩個字相當於我們今天的「稿紙」。從一九七一年底到一九七四年春天,我國考古工作者發掘了湖南長沙馬王堆的三坐漢墓,除了發現一具兩千多年沒有腐爛的女屍,還獲得了大量珍貴的文物。在這些文物中,尤其重要和罕見的是兩幅采繪帛畫、兩幅畫在帛上的地圖以及一大批帛書,同時出土的,還有六百多根竹簡。這說明當時竹木簡和帛是並用的。帛很輕便,便於攜帶和書寫,看起來也很清楚。不過因為昂貴,所以在我國古代帛書不及竹簡和木簡普遍。
❺ 如何仿製竹簡
仿製竹簡之前你得先准備竹子吧 然後把竹子破開 破成適合書寫的寬度 但是這時候不能寫 要用水煮 對就是煮竹子 煮過以後竹簡才耐久 期間你最好把竹簡修正美觀
❻ 韋編三絕的韋指的是誰
不是指人,韋指的是皮繩,是穿竹簡的熟牛皮。
韋編三絕
拼音:wéi biān sān jué。
釋義:據說孔子晚年愛讀《周易》,因翻動次數多,使穿竹簡的皮帶斷了好幾次。後用來形容勤奮學習。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讀《易》,韋編三絕。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
譯文:孔子不知把《易經》翻閱了多少遍,這樣下去,串聯竹簡的牛皮帶子被磨斷了好幾次,只好換上新的再讀。
韋編三絕的近義詞
夜以繼日
讀音:yè yǐ jì rì。
釋義:晚上連著白天。形容加緊工作或學習。
出處:戰國莊子《莊子·至樂》:「夫貴者,夜以繼日,思慮善否。」
譯文:高貴的人,不分早上還是夜晚,時時刻刻都在思考如何分辯為善去惡。
用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狀語;用於工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