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清朝276年,總共就出了12位鐵帽子王,清朝初期最先封了六位親王,和碩禮親王,和碩鄭親王,和碩睿親王,和碩豫親王,和碩肅親王,和碩庄親王,兩位郡王,多羅克勤郡王,多羅順承郡王。雍正年間封了十三爺和碩怡親王,到了晚清時期最後又封了三位鐵帽子王,分別是和碩恭親王,和碩醇親王,和碩慶親王。
今天我們會把一些穩定的工作叫做鐵飯碗,鐵帽子王這個稱呼也是因為爵位世襲罔替而非世襲遞降得名,那麼鐵帽子王到底有多鐵呢?
有一段是鄔思道勸十三爺別要鐵帽子王,清朝的王爺不像其他朝代有封地,有軍隊,他們只能住在京城,不能到地方任職,朝廷管理非常嚴格,就怕挑不出錯,就如禮親王代善的兒子滿達海,因為吞佔多爾袞家產,導致他死了之後他的長子被削爵為貝勒,鐵帽子王被轉給了代善另外一位孫子愛新覺羅·傑書,克勤郡王岳托的兒子訥爾圖因為毆打下人被削爵,他的弟弟訥爾福襲爵位。
通常鐵帽子王會代代相傳,一直傳到沒有後人為止,最多的多羅克勤郡王傳了十三世,最少的和碩慶親王只有一代,滿清就滅亡了,從這個角度來看,鐵帽子王倒是夠鐵了,只是承襲爵位的這些遺老遺少沒那麼鐵。從根本上來說,滿清的爵位制度其實進一步的
將權利集中在皇權上,同時又削弱了宗親旁支的影響力,也不過是穩固統治的手段罷了。
② 清朝共有幾個鐵帽子王
清朝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因為他們功勛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享太廟的殊榮。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因在清朝中後期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
禮親王代善:太祖次子。
鄭親王濟爾哈朗:顯祖三子舒爾哈齊之子。
睿親王多爾袞:太祖十四子。
豫親王多鐸:太祖十五子。
肅武親王豪格:太宗第一子。
和碩承澤親王碩塞:太宗皇帝皇太極五子。
克勤郡王岳托:代善長子。
多羅順承郡王勒克德渾:代善孫。
怡賢親王允祥:康熙十三子。
恭忠親王奕欣:宣宗成皇帝旻寧六子。
醇親王奕譞:道光七子。
慶僖親王永璘:乾隆幼子。
③ 介紹一下清朝的八大鐵帽子王
和碩禮親王:代善,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清初「四大貝勒」之一,他隨清太祖征戰四方作戰英勇,被稱為「古英巴魯圖」。清太祖死後,代善與其子岳托擁皇太極即位,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晉封和碩禮親王。
皇太極死後,代善又與睿親王多爾袞主持立福臨為帝。代善於順治五年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禮親王世爵共傳10世,12人襲爵,2人被奪爵。
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弟舒爾哈齊六子。濟爾哈朗是清太祖的侄子(努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六子),也是唯一非帝王直系子孫。順治初年與多爾袞同為攝政王,順治十二年去世,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鄭親王世爵共傳10世,17王。其中5人被奪爵。
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十四子。多爾袞因作戰智勇雙全,賜號「墨爾根代青」(聰明的統帥),崇德元年封為睿親王。
皇太極死後,與禮親王代善共立太宗之子福臨即位,被順治稱為「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出獵時死於喀剌城(今河北省盧龍縣),年僅39歲。乾隆四十三年追謚其為睿忠親王,配享太廟。睿親王世爵共傳11世,除去追封的,共8王。
和碩豫親王:多鐸,努爾哈赤十五子,多鐸是睿親王多爾袞同胞幼弟,崇德元年封豫親王。清軍入關後,他率領軍隊攻克南京,南明弘光帝出降。順治六年因天花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豫親王世爵共傳9世,13王,其中2人被奪爵。
和碩肅親王:豪格,皇太極長子,豪格因功於崇德元年封肅親王,後因皇太極死後的皇位之爭與多爾袞不和,順治元年被奪爵,順治五年被拘禁死於獄中。順治八年世祖親政,為長兄昭雪,恢復原封謚肅武親王。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肅親王世爵共傳9世,10王。
和碩庄親王(原稱和碩承澤親王):碩塞,皇太極五子,碩塞是皇太極第五子,曾與多鐸共同在河南攻擊李自成,又隨軍攻破南京,俘虜明弘光皇帝朱由崧。順治十一年碩塞死,其子襲爵改號庄親王。庄親王一支共傳8世,11王,其中2人被奪爵。
多羅克勤郡王:岳托,努爾哈赤之孫、禮親王代善長子,自幼隨父祖征戰,太宗崇德元年封為成親王,但性格狂妄傲慢,兩度被降為貝子,太宗兩次免其死罪。崇德三年,岳託病逝軍中。詔封克勤郡王,乾隆四十三年詔享太廟。克勤郡王世爵共傳13世,17王,其中3人被奪爵。
多羅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努爾哈赤曾孫、禮親王代善之孫,勒克德渾的父親為代善第三子薩哈璘,薩哈璘兼通滿、漢、蒙古三種文字,屢建戰功,崇德年間病死,追封穎親王,勒克德渾是其第三子。順治五年封順承郡王,順治九年去世。順承郡王世爵共傳10世,15王,其中3人被奪爵。
(3)清朝鐵帽子王一共多少人擴展閱讀:
鐵帽子王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源於清朝的封爵制度,鐵帽子王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
清朝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因為他們功勛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饗太廟的殊榮。
鐵帽子王是世襲罔替的王爵,和其他親王相比享有的特權主要有3項:
「世襲罔替」, 隔代不降爵;
俸祿優厚,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
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叫鐵帽子王府
④ 清代的鐵帽子王都哪些
滿清封爵從親王、郡王、貝勒、貝子以下共十四等,其爵位並不世襲,每世遞降一等。無爵位的宗室叫「間散宗室」,用四品頂戴。惟有禮親王、睿親王、肅親 王、鄭親王、庄親王、豫親王、順承郡王、克勤郡王八個家族,因為其祖有大功勛,被賜世襲不降封典,即俗稱所謂「鐵帽子王」。如果某「鐵帽子王」獲罪奪爵, 以其旁支襲爵。每逢節慶大典王公上表慶賀或各王集議大事上表列銜,均以禮親王居守。滿清時,另外還有四家世襲親王。怡親王、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
以下八位為「軍功封」鐵帽子王:
禮親王
始封祖為和碩禮烈親王代善。代善是清太祖奴爾哈赤次子,他隨清太祖征戰四方作戰英勇,被稱為「古 英巴魯圖」。清太祖死後,代善與其子岳托擁皇太極即位,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進封和碩禮親王。皇太極死後,代善又主持立福臨為帝。代善順治五年病 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其後代襲爵有名的子孫,如嘉慶十年襲爵的禮親王昭璉是皇族中著名學者,著有《嘯亭雜錄》等傳世,昭璉後因凌辱大臣被奪爵。末代 禮親王叫世鐸,清帝退位後去世。禮親王世爵共傳10世,12人襲爵,2人被奪爵。
睿親王
始封祖為清太祖奴爾哈赤十四子多爾袞。多爾袞以作戰勇敢賜號「墨爾根代青」,崇德元年封為睿親 王。皇太極死後,他顧全大局和禮親王代善共立太宗之子福臨即位。順治元年多爾袞進入北京,安撫百姓,制定章法制度,是清初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多爾袞先後 被順治稱為「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死於出征路上,年僅39歲,靈柩回京時,順治親自在東直門迎接。多爾袞死後被尊為「義皇帝」,廟號 「成宗」,神主附太廟。後來蘇克薩哈等攻奸他種種不法,被廢掉尊號,黜出宗室,毀陵墓,家產人員入官,此後百餘年無人感議論此事。乾隆三十八年清高宗弘歷 下令修葺東直門外睿王墳,乾隆四十三年為其平反復其王爵,其爵世襲罔替,追謚曰「忠」,配享太廟。其身後無子,以同母弟多鐸之後繼承爵位。睿親王世襲共傳 11世,不算追封的,共8王。
豫親王
始封祖為清太祖奴爾哈赤15子多鐸。多鐸在太宗時於大凌河大破明軍祖大壽之師,從此明朝沒有成規模的抵抗,崇德元年封豫親王。清軍入關後,他率領軍隊攻克南京,南明弘光帝出降。順治六年以痘症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豫親王世爵共傳9世13王,其中2人被奪爵。
肅親王
始封祖為清太宗長子肅武親王豪格,因功於崇德元年封肅親王。清軍入關後率領大軍西征川陝,剿擊李 自成、張獻忠余部。豪格與多爾袞不和,順治元年因語侵多爾袞被奪爵,順治五年被拘禁死於獄中。順治八年世祖親政,為長兄昭雪,恢復原封謚肅武親王。乾隆四 十三年配享太廟。末代肅親王善耆清末任民政部尚書。清帝退位後,避居大連與日本人過從甚密,死於1922年。肅親王世爵共傳9世10王。
庄親王
始封祖為清太宗皇太極第5子承澤裕親王碩塞。碩塞與多鐸共同在河南攻擊李自成,又隨軍攻破南京,俘虜明弘光皇帝朱由崧。順治十一年碩塞死,其子襲爵改號庄親王。庄親王一支共傳8世11王,其中2人奪爵。
鄭親王
始封祖為鄭親王濟爾哈朗,他是清太祖的侄子(奴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6子),是唯一非帝王直系子 孫。濟爾哈朗從征蒙古、朝鮮,崇德元年進封和碩鄭親王。順治十二年去世,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道光二十六年端華襲封,咸豐十一年文宗死,端華與其異母弟 肅順等八人受遺詔為贊襄政務王大臣共理朝政。慈禧發動辛酉政變殺肅順,端華賜自盡。鄭親王世爵共傳10世,17王。其中五人奪爵。
克勤郡王
始封祖為禮親王代善長子岳托。岳托自幼隨父祖征戰,功勞卓,太宗崇德元年封為成親王。岳托作戰 勇敢,但性格狂妄傲慢,屢屢被申斥,封爵兩度被降為貝子,太宗兩次免其死罪。清兵入關後,岳托率部攻山東克濟南,崇德三年病逝軍中。詔封克勤郡王,乾隆四 十三年詔享太廟。克勤郡王世爵共傳13世17王,其中3人奪爵。
順承郡王
始封祖為禮親王代善之孫勒克德渾。其父為代善第三子薩哈轔,薩哈轔兼通滿、漢、蒙古三種文字,屢建戰功,崇德年間病死,追封穎親王,勒克德渾是其第三子。順治元年他被任命為平南大將軍,順治五年封順承郡王,順治九年去世。順承郡王世爵共傳10世15王,其中三人被奪爵。
以下是「恩封」的四位世襲親王:
怡親王
始封祖是怡賢親王允祥。允祥是聖祖玄燁第13子。雍親王允縝即位後,即封其為和碩怡親王,雍正八 年去世,謚為「賢」,又特別在謚前加「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八字,配享太廟,乾隆時定怡親王爵世襲罔替。道光時載恆襲爵,同治初立時與端華、肅順等同為八位 顧命大臣之一。辛酉政變後與鄭親王端華同被賜死。怡親王世爵共傳8世9王。
恭親王
始封祖是恭忠親王奕忻。奕忻為道光第6子。道光遺詔中遺命皇四子奕濘入繼大統的同時封奕忻為親 王。咸豐即位後即封其為恭親王。慈禧太後發動辛酉政變得到了奕忻的大力支持配合。兩宮垂簾聽政任命他為議政王,後賜其食親王雙俸、王爵世襲,同治七年以後 遭忌不再參與朝政。光緒二十四年奕忻病逝,詔謚曰「忠」,配享太廟。恭親王世爵共傳3世2王。
醇親王
始封祖為醇賢親王奕儇,奕儇是道光第7子,咸豐年被封為醇郡王,其福晉是慈禧胞妹,。同治十一年 進封為醇親王。同治死後無嗣,其子載恬即位,改元光緒,醇親王食親王雙俸、王爵世襲。光緒十六年奕儇去世,配享太廟,「稱皇帝本生考醇賢親王」,其子載灃 襲爵。光緒三十四年德宗死,載灃子溥儀入繼大統,載灃為監國攝政王。1951年載灃病逝於北京。
慶親王
始封祖是奕匡。奕匡也是最後一位被封為世襲罔替的親王。奕匡是乾隆17子永磷的嫡孫,光緒十年命 其管理總理衙門,封慶郡王。慈禧60大壽時封為親王,深得慈禧信任,曾與李鴻章共同主持辛丑議和。慈禧死後載灃掌政,為緩和親貴之爭賜其王爵世襲。辛亥革 命爆發後,奏啟用袁世凱,清廷退位後被清朝親貴遺老目為「賊子」。後寓居天津,1918年病死。其王爵只有一代,沒有來得及世襲。
⑤ 大清朝共有幾個鐵帽子王其中誰的本事最為厲害
豫親王多鐸最厲害。
清朝的爵位分封遵循「王公侯伯子男」,針對不同群體,又有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
宗室爵位分為十二等,每等若干級。十二等大致可分為超品、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將軍。
蒙古爵位一般按照宗室爵位例,同時保留原來的蒙古尊號,有時在親王之上依舊設立汗號世襲罔替。
異姓功臣爵位當然是封給異姓功臣的。公、侯、伯、子、男是其中的一部分。異姓功臣爵位分為九等。
⑥ 清朝十二位鐵帽子王是誰他們的結局如何
清朝有一種世襲罔替的王爵,就是我們俗稱的「鐵帽子王」。鐵帽子王比一般的親王,享有的待遇和特權還要優厚,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
其一,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爵;
其二,俸祿優厚,歲俸銀一萬兩,祿米一萬斛;
其三,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稱鐵帽子王府。
清朝一共有十二位鐵帽子王,其中八位,都是清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由於功勛卓絕,所以不僅可以世襲罔替,還獲得配享太廟的殊榮。剩下的四位,則是在清朝中後期,因立功被恩封的。那麼清朝這十二位鐵帽子王,他們結局如何呢?爵位後來又各自傳了幾世呢?
清朝的「鐵帽子王」制度,徹底結束了裂土分封制度,有效維護了大一統政治。然而這一制度,只是保證了滿洲宗室貴族世襲的特權,註定落後。隨著清朝末年革命的爆發,以及最後民國的建立,清朝的鐵帽子王,也就永遠退出了歷史舞台。
(參考文獻《清史稿》《清文獻通考》)
⑦ 康熙年間有幾個鐵帽子王
清朝的鐵帽子王,總共12個。清朝前期的8個,6個親王,2個郡王。中後期,又增加了4個,總共12個。康熙年間是屬於清朝前期的,就有8個鐵帽子王。
⑧ 乾隆朝時有多少個鐵帽子王
十二大「鐵帽子王」,乾隆一朝共22人有爵。
禮親王世系:康親王巴爾圖、禮親王永恩。
鄭親王世系:無。
睿親王世系:睿親王功宜布、睿親王如松、睿親王淳穎。
豫親王世系:豫良親王修齡、已革豫親王裕豐(乾隆一朝有爵)。
肅親王世系:顯謹親王衍潢、肅勤親王蘊著、肅恭親王永錫、肅慎親王敬敏。
庄親王世系:庄恪親王允祿、追封庄親王弘普、庄慎親王永瑺、庄襄親王綿課。
克勤郡王世系:克勤良郡王慶恆、克勤庄郡王雅朗阿。
順承郡王世系:無年代考據。
怡親王世系:怡僖親王弘曉、怡僖親王弘曉、追封怡親王綿標。
恭親王世系:無。
醇親王世系:無。
慶親王世系:慶僖親王永璘。
⑨ 清朝共有幾個鐵帽子王,分別是哪些人
滿清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滿清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即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庄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岳托、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因為他們功勛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享太廟的殊榮。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滿清中後期在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即怡親王允祥、恭親王奕欣、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
⑩ 清朝有幾個鐵帽子王,具體點謝謝
清朝除了清初封的8大鐵帽子王,後來又封了允祥為鐵帽子王,
鐵帽子王是清代對「世襲罔替,配享太廟」王爵的稱謂。
乾隆皇帝詔定清朝初年的八大鐵帽子王:
和碩睿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
和碩鄭親王:愛新覺羅濟爾哈朗
和碩禮親王:愛新覺羅代善
和碩豫親王:愛新覺羅多鐸
和碩肅親王:愛新覺羅豪格
和碩承澤親王(後改為庄親王):愛新覺羅碩塞
多羅克勤郡王:愛新覺羅岳托
多羅順承郡王:愛新覺羅勒克德渾
其中,愛新覺羅岳托和愛新覺羅勒克德渾是愛新覺羅代善的兒子。
另外,清朝中後期也恩封了幾個鐵帽子王:
和碩怡親王:愛新覺羅允祥
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奕䜣
和碩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
和碩慶親王:愛新覺羅奕劻
總共12個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
太祖時期,以滿語定爵,如「台吉」、「貝勒」、「和碩貝勒」等。崇德元年(1636)四月,太宗皇太極借用了明代宗室的名號,列爵九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入關之初,為了鼓勵宗室為國立功,以戰功而封爵,此為功封。後來,歷朝皇帝又不斷封爵,此為「恩封」。
至於襲封制,順治初年,曾規定:「和碩親王一子襲封親王,其餘俱封郡王;郡王一子襲郡王,其餘俱封貝勒;貝勒之子封貝子……郡王以上准襲封,貝勒以下不準襲封。」但後來並為嚴格執行,如睿親王多爾袞死後被削爵,其睿親王爵停封。
爬梳八大鐵帽子王的文獻,我們可以發現,幾乎是所有王爺的爵號都有所改動,甚至有所降襲。(以下數字為第幾代)
1、禮親王 ①禮親王,②巽親王,③巽親王,④巽親王,⑤康親王,⑥康親王,⑦康親王,⑧康親王,乾隆四十三年復禮親王。(此後9——13代均為禮親王)
2、鄭親王 ①鄭親王,②簡親王,③簡親王,④簡親王,⑤簡親王,⑥簡親王,⑦簡親王,⑧簡親王,⑨簡親王,⑩簡親王,11簡親王,乾隆四十三年復鄭親王。(12——17代均為禮親王)
3、睿親王 ①睿親王,②親王,③貝子—鎮國公,④鎮國公,⑤輔國公,⑥輔國公(信郡王),⑦輔國公,乾隆四十三年睿禮親王。(此後8——12代均為睿禮親王)
4、豫親王 ①豫親王,2——6代為信郡王,6代乾隆四十三年復豫親王。
5、肅親王 ①肅親王,2——5代為顯親王,5代乾隆四十三年復肅親王。
6、庄親王 爵號無變化
7、克勤郡王 ①克勤郡王,2—3代衍禧郡王,3—9代平郡王,9代乾隆四十三年復克勤郡王。此後至17代均為克勤郡王。
8、順承郡王 爵號無變化
爬梳清晰,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為表彰開國諸王,決定把功封與恩封區別開來,始定「世襲罔替」之制。乾隆四十一年:「諸王襲爵,經朕酌定,由軍功封晉者世襲罔替,其餘恩封諸王襲爵時,皆應以次區分。」乾隆四十三年,為多爾袞翻案昭雪,並復八大鐵帽子王復爵號。這時才形成清初「八大鐵帽子王」。
老豫王多鐸、岳托及阿齊格等為奠基清業曾立下汗馬功勞,被太祖封為鐵帽子王。所謂鐵帽子王就是子孫後代輩輩為王,見了皇帝不參不拜,不接不送,因此也叫懶王。
清朝不像明朝,在封贈爵位上失於濫!清代最重軍功,就是太祖、太宗之後若無軍功,也將流於凡品。清初,共封八個世襲罔替的親王、郡王。他們分別是:禮親王、鄭親王、睿親王、豫親王、庄親王(原名承澤親王)、肅親王、克勤郡王、順承郡王。
雍正朝,封皇十三子允祥為怡親王,雍正八年,親王死,特旨加恩賞給世襲罔替。
清制:非軍功、非特旨不得賞給親王世襲罔替,但是,慈禧主政後亂了祖制,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此三王都榮獲親王世襲的榮耀,前兩者倒是身份淵源不同,唯獨這慶親王奕劻是個頂頂無能之輩,又是貪財亡命之徒,而且,是遠支貴族,就是他私相授受,讓袁世凱鑽了空子,人稱:慶記公司,把國家當兒戲。
清初,封了八個鐵帽子王,後來到雍正朝又封了怡親王,我覺得到這時,清朝整體的分封制度是完全可以和宋代相提並論的,也就是很公平的。這九個鐵帽子王都是確實爵應上賞的。
--------------------------------------------
九王分別是:
禮親王代善(太祖子,子巽親王滿達海襲,子常阿岱襲巽親王,後廢,弟康親王傑書襲,其子孫襲王爵,乾隆四十三年,復號禮親王)、
睿親王多爾袞(太祖子,無子,以豫親王子多爾博為後,襲親王,俸視諸王三倍,順治親政,旋即廢爵,乾隆四十三年以多爾博五世孫輔國公淳穎襲爵)、
豫親王多鐸(太祖子,順治六年三月以痘薨,年三十六,子多尼襲郡王,子有罪,以弟郡王董額襲,乾隆四十三年以多爾博四世孫輔國公修齡襲爵)、
鄭親王濟爾哈朗(太祖弟舒爾哈齊第六子,多爾袞死後進封叔和碩鄭親王,子濟度襲爵,改號簡親王,孫雅爾江阿奪爵,以濟爾哈朗弟貝勒費揚武曾孫德沛襲,乾隆四十三年,復號鄭親王)、
肅親王豪格(太宗長子,被多爾袞陷害入獄而死,順治親政後雪,子富綬襲顯親王,乾隆四十三年,復號肅親王)、
庄親王碩塞(太宗子,封承親王,子博果鐸襲,改號曰庄親王)、
克勤郡王岳托(代善子,崇德元年四月,封成親王,八月有罪降貝勒,死後詔封為克勤郡王,子衍禧郡王襲,子平郡王襲,至乾隆四十三年,復號克勤郡王)、
順承郡王薩哈璘(代善子,封穎親王,子襲順承郡王),
怡親王允祥(聖祖子,雍正元年封親王,三年復加封郡王,任王於諸子中指封,王事雍正八年如一日,自古無此公忠體國之賢王,雍正待王亦宜在常例之外,命復其名上一字為「胤」,命王爵世襲。)。參考資料: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