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穆斯林從頭蓋到腳的衣服叫什麼
布卡罩袍,是一種帶有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色彩的女性服裝,由面罩、頭巾和長袍組成,從頭到腳包裹得密不透風,一寸多餘的肌膚也不外露,時至今日,很多伊斯蘭國家的女性在公開場合也必須如此著裝,因為按照《古蘭經》的著裝要求,在外人面前,女性不得暴露頭頸和胸部,以示端莊。
但在很多世俗化和發展程度較高的國家中,布卡一方面被視為宗教壓迫女性的象徵,另一方面,居心叵測的極端分子也很容易利用此類服飾來自我掩護,因此布卡在很多國家(包括我國)被視為非法,由法國率先開啟了禁止先河。
B. 穆斯林穿的衣服叫什麼
穆斯林以遵循《古蘭經》和聖訓為生活的指導和規范,因此總結穆斯林穿衣服的四大原則,如下:
第一、男女遮羞基本部份
不論天氣炎熱或寒冷,穆斯林應當用衣服遮蓋身體某些部份。 世界上各種文明對遮蓋羞體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每個國家都對公開的衣著有維護「社會風化」最低限度的法制規定,但標准難以確定,例如西方的某些城市許可女子「三點式」,海濱游泳可以男女裸體。 基本原則爭論不休,左右搖擺不定,過些年,這些國家可能又將改變。 伊斯蘭法制把男女必須穿衣的部份規定了下來,是所有穆斯林必須遵守的原則,男人的羞體部份從肚臍以上到膝蓋以下,身體的中間這一段。 對女子的衣服遮蓋要求多一些,全身都應當用衣服掩蓋,只許可露出面孔、手和腳。 不論男女,應當遮蓋的部份,所用布料不許可有透明或緊身,因為這樣裝像似有衣服,但體形或肉體暴露無遺,等於沒有遮羞。
第二、衣飾須莊重
穿衣的社會效益是向外人展示本人的氣質、風度和品格,至少不使人看著產生厭惡。動物的毛羽除了保護身體,也有傳遞信息的作用,例如在動物發情期間。 男人的衣服表現出意志和信心,體質健美,行為正派,對人誠實;女人們的衣著須穿出整潔大方,心地純潔善良,儀態莊重有教養。 俗話說「人憑衣裳,馬配鞍」;清秀俊逸或氣宇軒昂,多半是整潔與得體的衣服表現。 穆斯林男女從衣服上表現內心信仰和精神面貌,因為伊斯蘭教育信士,最高貴的人是敬畏真主的信士,因此穆斯林的服飾希望表現這個重要的信息,例如女子的蓋頭。 現代西方社會最時髦的女性服裝表演和設計,以暴露肉體為中心思想,引誘女子表現野性和妖媚,挑逗男性的邪念為取勝。 動機不良,就是邪惡的根源。
第三、衣服說明信仰和身份
伊斯蘭服裝標准只有原則規定,例如男女必須遮蓋的不同部份,而對衣服式樣沒有規定,尊重各民族的習慣和各地創造性。 各種職業和社會地位,都能在衣服上表現,穆斯林首先表示認主獨一的信仰,不論男女要區別其它信仰的服裝,如穆斯林不可穿其它宗教的道袍法衣或者印花布上有崇拜偶像的標志。 男人女人從衣服上必須有明顯的區別,穆斯林不許可男女服裝混亂穿,男扮女裝和女扮男裝都不許可。
第四、衣服表現心理健康
衣服的顏色和款式可以各種各樣,不論男女,都應當表現內心健康和思想淳樸,避免三種心理病態的衣服表現:顯示財富、趾高氣揚和頹廢悲觀。 前兩種情況有聖訓為依據,先知穆聖留有訓示:「吃你們愛吃的食物,穿你們喜歡的衣服,但是要迴避兩種心態:顯富和傲慢。」《布哈里聖訓集》 第三種情況不應當是穆斯林的性格,精神萎靡,垂頭喪氣,對真主的恩典沒有信心,生活中受到一次挫折,很快絕望,似乎永遠失敗不得翻身。 心理的破落、沮喪和無望在衣服上的表現是邋遢、骯臟、破衣襤衫、蓬頭垢面,一幅失魂落魄的倒霉樣子。 這同服裝上的奢侈浮華和盛氣凌人構成三種病態心理的穿著,雖然沒有違背穆斯林衣著的基本原則,不是不合法的亥倆目,但是服裝選擇的錯誤道路。 衣著是外表,是內心的寫照,應當具有高標準的情操和品性。
C. 穆斯林人穿著和禁忌
禁止過多的穿戴,屬於浪費。禁止男人戴金戒指。禁止赤身光腿走路。禁止男人穿絲綢衣服。禁止男人穿紅花染過的衣服。禁止男扮女裝、女扮男裝。禁止穿一隻鞋走路,因為惡魔用一隻鞋走路。
禁止紋身。禁止刮光唇須和胡須。禁止拔臉上的毛和白發及白須。禁止男女染黑發。禁止頭發剃一半,留一半。禁止在衣服、牆、紙上畫動物和鳥類以及人物的圖像。若非畫不可,讓畫師畫風景,如山、川、河流、樹、花草等。禁止為了顯示豪華氣派、富貴權勢而過分裝飾自己的家。
在伊斯蘭教沒有教士階層,沒有教義機構,沒有教會組織,也沒有信經和教條。信奉伊斯蘭教,首先要接受和遵奉教法規定的行為規范和生活方式,忠誠於穆斯林社團並服從社團領袖。烏萊瑪是伊斯蘭教正統觀念和社會准則的監護人,但並沒有直接干預的手段。
為反對伊斯蘭教上的偏離和調和,歷史上不斷發生復興宗教的聖戰運動。寶劍的聖戰是小聖戰,而大聖戰則是與內心邪惡意念作斗爭或學習教法一類的精神活動。
自近代以後,伊斯蘭教世界遭到殖民主義的侵略和奴役,各地穆斯林以伊斯蘭教旗幟掀起多次社會運動,引發種種社會思潮,至當代匯成伊斯蘭教復興運動。這種凈化信仰、恢復原始教義的思潮,既是對復歸純正伊斯蘭教的領悟和追求,也是對在現代條件下變革和適應的激勵。
當代伊斯蘭教復興,正是這種復雜的社會心態和傳統影響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宗教體現。但是極端與反現代化的手段是錯誤的。
D. 中東阿拉伯大袍長袍穆斯林白袍
白色代表和平
也是因為那天氣熱穿白的涼快涼快
不一定柔軟
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款式 阿拉伯半島大概都是差不多...............................
E. 穆斯林的服飾具體有些什麼規定或者習慣
穆斯林的服飾特徵主要表現在頭部。伊斯蘭教把婦女頭發列為羞體,必須遮蓋起來。所以,穆斯林婦女要戴「蓋頭」(也叫搭蓋頭),即一頂大帽子,把頭發、耳朵、脖子都遮在裡面,只露出臉部。從頭頂垂到肩上,或披到背心處。目前這已成為穆斯林婦女所喜愛的裝飾。在我國西北地區,穆斯林少女戴綠色的;已婚的中年婦女戴青色的;老年婦女則戴白色的,在伊斯蘭教國家,婦女除了戴「蓋頭」外,一般還都要戴面紗等。
穆斯林的男子出於作禮拜叩頭的需要,多帶無沿小帽。這種小帽又名「禮拜帽」或稱「回回帽」。平時,也有戴這種小帽的,有黑、白兩種顏色。在我國西北地區,已作為穆斯林的民族服飾。有的在小帽上另用白毛巾或白布裹頭。俗有「纏頭回回」之稱。清真寺的教長、阿訇,作禮拜時身穿「准白」或「格密素」(即小領長衫),頭戴「太斯塔爾」(阿拉伯語,意為「纏頭」)。在戴太斯塔爾時,留在後背的一端,要折成尖形,並且要左右分出層次,帶有花紋。由於教派的不同和地區的不同,穆斯林頭上戴的無沿小帽也有不同,有的教派是戴有角的,有五角帽、六角帽和八角帽等、到了冬天。一些穆斯林不喜歡戴棉帽子。上頭仍然戴一頂小白帽,耳朵上戴一對綉花的青耳套,衣服一般是穿雙襟白襯衫,有的穿白褲子和白布縫制的襪子。穆斯林婦女喜歡在衣服袖口、褲腳和鞋幫上綉花;也喜歡戴耳環。有的姑娘在七、八歲時就要佩戴耳環。同時。婦女還喜歡戴手鎖、戒指、簪子等金銀首飾。寧夏的回族穆斯林婦女,還有點額和染指的習俗。
F. 知道伊斯蘭教的服飾為什麼是那樣的嗎
伊斯蘭教與回族服飾文化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回族是一個普通而又特殊的成員。說她普通,是因為她也是在中華大地上成長壯大起來的少數民族之一。說她特殊,是因為她既不是由中國古代的某個或幾個氏族、部落發展而形成的,也不是外來的「回回人」的綜合體。而是由來自域外信仰伊斯蘭教的各族人,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又吸收了國內多種民族成分,逐漸融合而成的。在這一過程中,伊斯蘭教起到了極為重要的紐帶和凝聚作用。也正是由於這一特殊的歷史原因,決定了伊斯蘭教與回族文化密不可分的關系。在回族物質、精神及制度文化的各個層面,伊斯蘭教的影響幾乎無處不在,服飾文化也不例外。而且,伊斯蘭教對回族服飾文化影響的深度和持久性,不僅在其他宗教和民族中罕見,即使與同樣信仰伊斯蘭教的維吾爾、哈薩克等民族相比,也是非常鮮明和典型的。
一、伊斯蘭教對回族服飾文化的影響
回族發端於唐、宋之際,形成於元、明時期。回族服飾文化是與回族這一多元共同體相伴而生的。它「既是世界穆斯林服飾文化的一部分,又是中國民族服飾文化的一部分。它的歷史源遠流長,來自亞洲西部的伊斯蘭世界,創制於亞洲東部的禮儀之邦,集西亞、中亞的服飾文化與中國服飾文化於一身,是回族人民數百年來智慧創新的結晶、民族精神的張揚和人類服飾文化的有機結合」。伊斯蘭文化是回族文化的源頭與核心在回族服飾文化形成、發展與傳承的過程中,在其文化特徵的構成要素中,伊斯蘭教的主導地位和核心作用都是十分鮮明的。
1.它限定了回族服飾以蔽體實用為主的功能取向。服飾的功能有多種:遮身護體的實用功能,裝飾身體、賞心悅目、表達情感的審美功能,等級、身份、地位的標志功能,族群、職業、年齡、婚否的標志與識別功能,等等。民族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環境條件不同,這些功能的地位、作用及表現形式也不同。防護和遮蔽身體的實用功能是服飾最原始、最基本的功能。隨著社會的發展其他功能,特別是審美功能日趨突顯。但在回族服飾文化中,遮蔽身體的實用功能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這一特點,就源於伊斯蘭教的宗教倫理和教法規定,源於回族人對伊斯蘭教的誠篤信仰伊斯蘭教認為,人穿衣服的目的無非是蔽體禦寒和裝飾,而遮蔽「羞體」是首要目的。因為蔽體是人類文明和區別於其他動物的標志,故意暴露身體是一種魔鬼般的丑惡行為。伊斯蘭教把男子肚臍以下、膝蓋以上部分,婦女除手掌以外,上至頭部,下至兩腳都視為「羞體」。強調必須用服飾將其嚴密地包裹遮蔽起來,並以遮蓋全身為美反對裸露羞體的行為,尤其是女性。在阿拉伯國家,穆斯林婦女都用長袍遮身,用面紗遮面,嚴格 恪守著《古蘭經》的要求。我國回族婦女雖已棄用面紗,但還是用蓋頭把頭發、耳朵、脖子都遮蓋起來,即使炎熱的夏季也不摘脫。既遵守了教義的規定,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服飾。服裝方面,除部分老年人外,多數人雖不再穿長袍,但無論大襟衣、對襟褂,仍然講究寬長肥大,以保證遮身蔽體的實際功效。「男子之衣,上必過肘下必覆膝。婦女之衣,自首至足,皆蔽無露。除面與手,凡應蔽之處,露其四分之一未可也。」
除遮蔽功能外,在服飾的實用性方面,伊斯蘭教的制約作用也十分明顯。回族男子的無檐小帽就是典型的代表。伊斯蘭教的「五功」之一——拜功,要求禮拜者的頭部不能暴露,必須遮嚴,磕頭時前額和鼻尖還要著地。根據此要求,不戴帽子禮拜不符合教義,戴有檐的帽子前額和鼻尖又無法著地,只有無檐小帽才能兼顧兩方面的要求。纏頭巾「太斯達爾」也具有此功能。
2.它限定了回族服飾形制與原料簡潔質朴、忌高貴奢華的民族風格。伊斯蘭教在服飾方面的基本原則是遵從安拉,順應自然,講究簡朴、潔凈、美觀,不追求式樣的奇特、色彩的艷麗和材料的高檔豪華。
伊斯蘭教認為既然安拉為人們造化了大地上的萬物,人們就應該盡可能地利用這些物質裝扮和美化自己,在自己的身上體現安拉的恩惠。認為這同享用安拉所創造的各種美味佳餚一樣,是對安拉賜予的接納,只有接納並享用安拉所賜的一切,才能感受到安拉對人類的仁慈與博愛。因此,它允許婦女穿戴和使用一切能裝飾和美化她們的東西,允許婦女佩戴首飾,穿戴所有與她們的氣質相合的服飾。但這並非聽任人們漫無限制,甚至放縱不羈地去裝扮自己,因為遮蔽身體的基本原則和崇尚節儉的理念已對人們的著裝作出了嚴格限制,從形制到原料,人們創造、發揮的餘地實際上已非常有限。女人們的上衣不可能出現袒肩、露臂,甚至敞胸露懷的變化,下裝亦不可能以裙代褲或褲子長短皆宜,也不可能使用透明、半透明,會產生袒露羞體、挑逗情緒效果的紗質原料。心愛的簪釵、耳環、項鏈等首飾也只能隱藏於面紗、蓋頭或衣服之中。男人們不僅不能佩戴黃金飾物,真絲製品也屬禁止之列。因為這兩樣東西在古代的阿拉伯被視為奢侈的象徵,而伊斯蘭教是反對奢侈、腐化的。穆斯林「民不衣帛」,「凡絲織之屬,皆曰繒、曰帛。經緯皆絲也。男子勿許服。」男子「不以金銀為飾」,「惟婦女,金帛無忌」。正是因為伊斯蘭教的上述原則與理念,影響並決定了回族以小白帽、青夾夾(坎肩)、蓋頭及長衣長褲為主的簡潔質朴的服飾風格與特點。小小的白帽、朴實無華的蓋頭更成為其民族外在特徵的鮮明標志。很多人都認為回族服飾沒有特點,或認為其特點已被以漢文化為代表的主流文化同化了。其實並非如此,因為回族文化本來就是伊斯蘭文化與漢族文化的綜合體,其服飾文化的上述特徵一直非常鮮明。
3.它限定了回族服飾以白、黑、綠為主的色彩崇尚。回族崇白尚黑,偏愛綠色。在回族服飾中,這三種顏色使用最多、最普遍。這一特點也源自古代中亞、西亞地區諸民族的傳統習俗,源自伊斯蘭教的色彩觀和審美觀。
中國史籍有「白衣大食」、「黑衣大食」、「綠衣大食」的記載。「大食」是古波斯人對阿拉伯人稱謂的漢語音譯。可見,白色、黑色和綠色自古就是阿拉伯民族的傳統服色。他們認為白色素雅、純凈、聖潔;黑色深沉、莊重、神秘;「綠乃天授,山原草木之原色」,它代表著生命、和平與神聖。男子普遍喜歡穿白色衣褲,婦女們從頭到腳喜歡用黑衣裝扮,什葉派穆斯林則喜歡綠色衣裝。這一習俗隨著伊斯蘭教的傳播而成為全世界穆斯林的著裝准則。據說穆罕默德就喜歡穿白色衣服,並曾多次對信徒們說:「你們宜常穿白衣,因為白衣最潔最美。」回族穆斯林也遵奉聖訓教導,把白色作為首選服色。王岱輿在《正教真詮�6�1正命》中就說:「五色之中,惟白最潔,因其本來清潔,並無造作因由,皆非諸色可及者也。」所以回族人的帽子、蓋頭、襯衣甚至褲子、襪子都喜歡用白布製作。就是有人「無常」(去世),「埋體」(屍體)也都用白布纏裹,意為「清白一身而來,清白一身而去」,絕對不能用色布或綢緞等纏裹。黑色的應用也不少,男子的黑色坎肩,婦女的黑色上衣、長袍,中年婦女的黑色蓋頭,等等。青年婦女的綠色蓋頭、服裝則是綠色崇尚的反映。
4.它限定了回族服飾紋樣以花草植物或阿拉伯文字為主,忌用人物和動物圖案的藝術風格。伊斯蘭教是興起於多神信仰盛行、戰爭連綿不斷的阿拉伯半島的一神教,堅持嚴格的一神論,信仰安拉為宇宙間「獨一無二」的神,是萬事萬物的創 造者和主宰者。認為安拉是獨一而固有的真實存在,不是抽象的概念,不能用形象描述他,不能為他造像、設像和畫像。為了肅清多神崇拜,樹立一神信仰,伊斯蘭教堅決反對偶像崇拜,不僅禁止為安拉刻畫或塑像,而且禁止穆斯林家中擺設任何人物畫像和雕塑像,同時,伊斯蘭教禁止在衣服、布料、地毯、枕頭、牆壁上繪制動物圖案。《古蘭經》說:「你們的主是惟一的主,萬物非主,惟有他。」「假若真有許多偶像跟他平列,正如他們所編造的一般,那麼,它們肯定會尋找途徑,跟具有權威的主爭權」,「你切不可豎偶像跟安拉並舉亂摻,致使你被投進火獄,遭到斥責和驅趕。」先知穆罕默德說:「在復活日,負最重者,就是那些製作畫像或塑像的人們。」伊斯蘭教的上述規定和要求,回族穆斯林們也一直在遵奉和執行。無論是在個人家中還是在禮拜寺中,都是沒有人物畫像、塑像的。服飾圖案中也沒有人物、動物的圖案,只有少量的植物、花卉,以及「真主至大」、「清真言」(即「萬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真主使者」)等阿拉伯文字樣。
5.它限制了改變人體自然特徵的矯飾行為。伊斯蘭教認為,安拉創造了美,美體現在和諧統一、完整美麗的萬事萬物之中。人是天地間的精華,是最美麗的尤物。《古蘭經》說:「我確已把人創造成具有最美形態的」,「人的五官、雙腿、雙臂、雙手、十指等等都是以美的尺度賦予的。」主張保持人的自然狀態,反對並非為了治病、治療殘疾而隨意改變身體生理特徵的一切行為,如文身、拔眉、銼牙、續發、帶假發、剃鬍須等矯飾行為。穆罕默德曾說:「為了求美而使牙齒稀疏的婦女改變了安拉的造化,這種婦女該受詛咒!」他還曾告誡男穆斯林們:你們必須與異教徒有所區別,應該剪髭留須。完全刮掉胡須是可憎的。因此,阿拉伯、波斯等地的穆斯林男子都以留胡須為美。回族男子也承襲了這一習俗,並把胡須視為族屬的標識和信主歸真宗教情感的象徵。
西北回族男子一般從20歲左右便開始留胡須。胡須的式樣有多種,而且多因教派的不同而各異。伊赫瓦尼派的男子都留落腮鬍子。據說先知穆罕默德就曾留過此式胡須,因此他們認為留這樣的胡須是「遵經行教」、符合聖行的。哲赫林耶派男子則只留下巴胡,俗稱「山羊鬍」。其原因是該教派的創始人馬明心在被清朝政府關押期間,兩腮胡須被刑拷拔掉。為了紀念和學習馬明心的不屈精神,哲赫林耶派的穆斯林們便不再留腮須而只留下巴須了。
二、伊斯蘭教影響回族服飾文化的主要途徑和方式
伊斯蘭教對回族服飾文化的影響是全方位的、持久的和深刻的。其影響途徑和方式,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三種:
1.《古蘭經》和《聖訓》的直接規定。從世界宗教文化歷史和現實來看,宗教文化對服飾文化的影響,大多表現為引導和制約作用。只有伊斯蘭教對服飾的款式、色澤、材料及其他相關習俗作出了不少直接、具體而又嚴格的規定。由於這些規定主要反映在伊斯蘭教的根本性法典《古蘭經》和《聖訓》之中,其影響力和約束力自然也就更加有力和深遠。這些規定前面已經提到不少。再比如,伊斯蘭教要求人們在公共場合或參加集體活動時,更要注意穿戴。《古蘭經》教導穆斯林說「阿丹的子孫啊!每逢禮拜時,你們要服飾整齊。」伊斯蘭教倡導清潔,要求人們要衣服清潔,身體清潔。《古蘭經》說:清真寺「裡面有許多愛好清潔的人,安拉喜歡純潔無染之徒」,「你要把衣服洗滌!你要對污穢遠避!」關於禁止男性穿戴絲織品,歐麥爾傳述的一段聖訓說:「你們不要穿戴純絲織品,因為誰在今世穿戴它,誰就不能在後世穿戴它了。」關於禁止婦女穿透明、半透明一類能顯示婦女艷美的衣服,艾布�6�1胡萊傳述的一段聖訓說:「火獄中的兩種人,我不願看他們一是不義之官吏,他們手拿鞭子,如牛尾巴,逢人就打;二是婦女,身穿透明的服裝,趾高氣揚,自迷而迷人,頭飾如駝峰,東倒西歪。這般人不得進樂園,連樂園的氣息也嗅不著。」
2.穆罕默德等先知聖賢著裝習慣的影響在全世界穆斯林的心中,穆罕默德是先知,是安拉派遣的最後一位使者。他是所有穆斯林學習和敬仰的楷模。因此,他的言行舉止、衣裝打扮也成了穆斯林仿效學習的榜樣,並被賦予了伊斯蘭教教規的涵義,對穆斯林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據說,穆罕默德喜歡穿白色衣服,認為白色最為純凈高潔。在他的倡導和影響下,尚白這一本來僅僅屬於中亞和西亞地區的服飾習俗,逐漸擴展傳播到了世界各地,成為包括我國回族穆斯林在內的眾多民族的共同愛好和習俗。回族男子除戴小白帽外,還有不少人,特別是阿訇、滿拉和老人喜歡在頭上纏戴「太斯達爾」(頭巾)。據說,這一習俗也與穆罕默德有關。它本來是阿拉伯民族的普通頭飾之一,由於穆罕默德曾頭纏此巾進行禮拜和傳教活動,逐漸被賦予神聖涵義,成為包括回族穆斯林在內的廣大穆斯林的重要頭飾之一。
3.伊斯蘭教傳統倫理道德觀念的間接影響。伊斯蘭教傳統倫理道德是伊斯蘭教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維護信仰獨一的安拉為出發點,而調整整個社會人與人之間道德意識和行為規范的准則,內容廣泛而豐富,因而對回族服飾文化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兩世幸福論是伊斯蘭教獨具特色的道德倫理學。它與佛教、基督教認為今世為痛苦、災難、罪惡不同,它並不以否定現世(今世)的幸福為前提來承認來世的幸福,而是既重來世的幸福又不放棄對現世幸福的追求。反映到回族的道德觀念及服飾文化上,就形成了人們既享用安拉所賜,盡可能地用服飾裝扮和美化自己,同時又講究簡朴,不追求豪華,以求來世穿得更好,享受「更好的」、「更長久的」、真正幸福的觀念和習俗。
順從、堅忍與敬畏也是伊斯蘭教的傳統道德觀念。它強調的是順從安拉和安拉的意志,順從先知的教導,順從現實生活中的領導者。強調的是對信仰的堅信,對宗教功修的堅持,以及對安拉、對教義信仰發自內心的虔誠、恭順、崇敬,對離經叛道行為和信念動搖時的悔悟與恐懼。反映在回族服飾文化上,就表現出了人們對傳統服飾習俗的默守,對外來及時代服飾潮流的排斥。
三、伊斯蘭教———傳統服飾文化傳承發展的保障
隨著中國現代化和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以及電視與網路等媒體的廣泛應用與普及,處於弱勢地位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普遍受到沖擊,甚至進入瀕危狀態。很多民族的傳統服飾文化正以驚人的速度變異或消失。不過,由於歷史文化、生存環境或宗教信仰條件的特殊性,有些民族的服飾文化仍具有一定的與強勢文化相抗爭的能力,可能還會在變化與適應中長期傳承下去。回族服飾就是代表之一。因為回族是一個全民基本信教的民族,伊斯蘭教對回族文化的影響根深蒂固。特別是在西北回族地區,伊斯蘭文化氛圍至今依然非常濃厚,其他文化短期內還難以對它形成重大威脅。伊斯蘭教對包括服飾在內的回族傳統文化的護衛與屏障作用仍然會十分有效。這種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伊斯蘭教的倫理道德仍然會長期影響回族的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從總體上對回族服飾的發展起導向和制約作用;二是伊斯蘭教的教法規定仍會制約穆斯林的服飾生活行為;三是在文化的交流乃至沖突中,伊斯蘭教也會通過自身的發展變化,引導回族服飾主動作出適應與選擇。
總之,作為回族形成的紐帶,回族文化的根源與核心,伊斯蘭教對回族服飾文化的形成、發展與傳承產生了巨大影響。二者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今後仍將長期存在。回族服飾文化將在伊斯蘭文化的沃土之中繼續守護傳統,並不斷吸收接納新的文化元素,保持旺盛的生機和活力。
G. 全球穆斯林女性大多穿長袍戴面紗,為何有的會露出整個臉,但是有一些確實只露出
穆斯林女性穿長衣是根據伊斯蘭教法的規定而穿戴的,要求是遮蓋包括頭發到腳下的羞體,除臉和手可以露出外,其他肢體肌膚要求遮蓋的,而且禁止穿戴緊身衣,透明衣服,所以才穿長袍之類的衣服。露臉與否是根據地區不同的習慣,不是已婚未婚的區別。女孩是以成年後要求的,也就是來月經期後開始要求這樣穿戴。
也不是因為教派不同,只是有的國家或者地區要求嚴格些,比如沙特或者伊朗大多數帶面紗。其他地區比如中國,馬來西亞等不帶面紗就可以露臉了。
H. 穆斯林長袍名字
樓上說的是過節時穿的節日禮服,巴基斯坦人平時穿的衣服叫做 Sharwa gamis
漢語的音譯叫做 沙爾瓦 格迷思
I. 伊斯蘭教的女裝(Hijab,Burqa,Niqab)有什麼區別。(抱歉不知道這三種衣服中文怎麼說)
伊斯蘭教的女裝(Hijab,Burqa,Niqab)的區別在於它們是不同的服飾。
Hijab是頭巾,用來遮蓋婦女頭發的;Niqab是面紗,有些伊斯蘭國家要求婦女把臉部也遮擋起來;Burqa是罩袍是阿拉伯國家、及一些伊斯蘭國家裡女性的傳統服飾,也是多數這些國家的規定。
Hijab是一塊正方形或長方形的布,看起來像一條圍巾,折疊後包住頭,系在下巴上,用來遮蓋頭發和脖子,只露出臉。
Niqab是一種頭巾和面紗的組合,覆蓋在頭部部、耳朵和脖子,只露出眼睛。Niqab經常延伸到背部中央和胸部。
Burqa是一種罩袍,從頭到腳覆蓋整個身體。穿上它後,婦女從頭到腳就被包裹地嚴嚴實實,只能透過眼前一小塊網紗看到外面的世界。
(9)穆斯林女裝長袍多少錢擴展閱讀
穆斯林女性到達青春期後,出現在成年男性或者是非穆斯林女性面前都需要佩戴面紗或者頭巾,Hijab是世界范圍內最流行的穆斯林女性服飾。
Niqab可以和burqa或其他衣服一起穿。常見於阿拉伯、巴林、科威特、卡達、阿聯酋等阿拉伯國家,以及東南亞、北非信仰伊斯蘭教的國家,以及印度的部分地區。
在一些伊斯蘭文化中,burqa是女性外出的日常裝束,回到家才能移除。Burqa是遮蓋得最嚴實的穆斯林服飾之一。
J. 你好阿拉伯 女人都是穿長袍黑色的是為什麼啊
1、遵守戒律圖吉祥。
2、防沙塵防日曬圖健康。
伊斯蘭教戒律認為,婦女全身全是羞體,假如男人看見陌生婦女的面孔,則是自己和家人都不吉祥的。因此,婦女戴面紗不但是保護男人,同時是對婦女的保護。
另外一部分阿拉伯國家的教規則更加嚴厲,女孩子長到六歲則要深居閨房,到十歲就要整個身體遮蓋起來。如果要出門,就得戴上面紗,並且只可以在僻靜的小巷裡匆匆而過,日落之前必須回到家裡。很多阿拉伯婦女不參與工作,就是少數部分在政府機關任職的女性也要隔著面紗和男同事打交道。
假如那些必須得由婦女擔任的職業,像空中乘務員等,就聘請其它國家的小姐來擔任了。 當然,各個阿拉伯國家的婦女戴面紗也是不同的。
一部分國家的農村或是牧區,婦女不只不戴面紗,並且還和男子一塊下地勞動。另外有的地方的婦女,用戴草帽代替戴面紗。還有的區域的婦女,用頭巾或者披肩代替面紗。 如今阿拉伯婦女受到婦女思潮開放的影響,很多大城市裡的婦女也逐漸拋棄面紗及長袍,穿著時裝,和男子一同參與社交活動呢。
穆斯林的婦女都要戴上蓋頭. 這是伊教教法的規定,其意義為:
1、不許炫耀美色.
2.維護婦女的尊嚴.
3.尊重婦女的權益.
4.端正社會風氣.
5保護婦女的身心健康.
穆斯林的婦女戴上蓋頭,穿上長袍,即莊重又大方.是對婦女的尊重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