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服裝設計 > 宋服女裝和韓服

宋服女裝和韓服

發布時間:2021-08-02 07:08:19

Ⅰ 唐裝,漢服,和服,韓服,這四個服裝,你最喜歡哪一個服裝

首先作為中國人還是對唐裝和漢服比較感興趣。其次還是比較喜歡漢服,但是就是價格偏貴一些。

Ⅱ 漢服和服和韓服的區別

韓服是受漢服和蒙古服飾的影響從古代演變到現代的傳統服裝。韓國成為明朝的附屬國之後進行了全方位的漢化,服裝也受到明代服飾的影響,繼承了漢服系統的右衽和襈(zhuan,衣緣),特別是仿照明朝襖裙的白色半襟和紟(jin,系帶)。明朝滅亡之後即李氏朝鮮中期,漢服開始個性發展並逐漸形成自己的特色。現代韓服里,除了源自西方的馬甲和滿族的馬褂子,其他款式均學自漢服。

三國時期,日本平民和服收到東吳傳來的紡織品和縫制方法的影響,故稱為「吳服」。盛唐時期,正值日本的奈良時代,日本派出大批學者、僧侶到中國學習,這些遣唐使者把唐代文化藝術、律令制度帶回日本,其中「衣服令」就是將中國服飾引進日本,並使之制度化,那時貴族的服裝受唐朝影響很深,所以稱為「唐服」。到了平安時代(相當於唐末宋初),中日交流暫時中斷,日本文化進入一個高度本土化發展的時期,和服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Ⅲ 漢服與韓服有什麼區別

從三皇五帝到明朝這一段時期漢民族所穿的服裝,被稱為漢服。漢服是漢民族傳承千年的傳統民族服裝,是最能體現漢族特色的服裝,每個民族都有屬於特色的民族服裝,漢服體現了漢族的民族特色。從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幾千年時間里,漢民族憑借自己的智慧,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漢服文化,發展形成了具有漢民族自己獨特特色的服裝體系——漢服體系。博大精深、體系完備、悠久美麗的漢服,是中國不可多得的一大財富,是非常值得每一個炎黃子孫引以為自豪的。 客觀上的漢族人某些歷史階段的民族服裝例如漢化旗裝/旗袍/馬褂等絕對不可以被稱作「漢服」,因為它們與真正的漢服沒有正常的演變銜接過程。

【基本特點】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系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配飾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女子發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發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男裝的式樣:

「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傳下來的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大帶那種(秦漢服飾為代表),延續了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蒙元、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日本和服最常見的式樣便是如此。

自隋唐開始盛行的圓領衫(唐太宗李世民所穿)延續了唐、五代、宋、蒙元、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宋太祖,明太祖所穿均是這個類型服飾。至今日本天皇出席某些場合穿的服飾就是這種漢服的變種。

女裝式樣相對稍多些,但基本式樣大體也只有兩種:

大襟右衽交領這種(同樣以秦漢服飾為代表)。

隋唐興起的大襟低胸這種,同秦漢深衣不同的是服飾分為上衣下裳,不再像深衣那樣衣裳連在一起。這兩種女服式樣對宋明時期以及日本朝鮮的民族服飾(女服)影響非常大。隋唐時期漢族婦女也穿過窄袖緊身翻領的胡服,但那些胡服基本是作為流行服飾來穿的(或者說是出於獵奇心理),並不是漢族傳統民族服飾。宋明時期漢族婦女也穿過一些別的式樣,但影響並不廣。

大家看到了秦漢唐宋明服飾某些地方有些不同,但主體部分相同。西漢的深衣和明朝的漢服基本式樣是相同的,只是在細枝末節上不同。共性是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裹帶。其實象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裹帶那種漢服在唐朝時期漢人依然在穿,不過在以長安為中心的北方以圓領為主,而在吳越地區則兩者兼顧,宋明類似。日本和服就是在飛鳥奈良時期(中國唐朝時期)引進漢人服飾發展成為今天的日本和服。

漢族服飾的風格是怎樣的呢?如果我們把漢族同歐洲民族相比的話,我們會發覺二者在許多方面都呈現明顯的不同。漢族服飾幾千年來的總體風格是以清淡平易為主。漢族古代的袍服最能體現這一風格,這種袍服的主要特點是寬袍大袖,褒衣博帶,形制雖然簡單,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各一樣,神采殊異,可塑性很強。我們現在雖然不能見到這種服裝的千姿百態的原型,但我們還是可以從漢代的帛畫和魏晉隋唐遺留下的一些人物畫中窺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簡單的漢裝大衣附著在不同體態的人物身上頓時具有了一種鮮活的生命力,線條柔美流暢,令人浮想聯翩。樸素平易的裝束反而給他們增添了一種天然的風韻。袍服充分體現了漢民族柔靜安逸和嫻雅超脫、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審美情趣。

(1)歷史性

剃發易服的暴力強制已經消失,漢服趨向於復興。
(2)傳承性

傳承性即漢服歷史具有傳承性。在這漫長的時間中,漢服歷史的發展一直遵循著代代相傳,世世相襲的特點,這體現了漢服歷史發展的傳承性。

(3)多樣性與同一性

多樣性與同一性是指漢服款式的多樣性與漢服型制(或樣式)的同一性。作為一個擁有千年歷史的事物,漢服從來就不是一種款式,「上衣下裳」,「深衣」,「襦裙」等豐富多彩的款式體現了作為一種悠久的民族服飾應有的多樣性。雖然漢服歷來款式豐富,但漢服的基本形制(或樣式)「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系結」的特點卻是千古未便的,這就是漢服的同一性。同一性與多樣性的統一是漢服的一大特色。

(4)完備性

完備性是指漢服自身內部體系的完備性。經過千年的發展,漢服已經是一種成熟的服飾了,它不但內部種類豐富,工藝考究,而且漢服的配飾也非常繁多而豐富。

(5)相融性

相融性是指漢服與傳統文化的相融性,漢服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經被視為正宗傳統文化的象徵了,而且漢服本身就處處體現著傳統文化,漢服與傳統文化是和諧的一家。

【歷史發展】
漢服即漢族服飾的簡稱:主要是指清代以前,在文化發展和民族交融過程中形成的漢族服飾。

漢服作為一種獨立服飾體系,在歷史的傳承與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風貌,即已形成了鮮明的風格特色,並且明顯區別於我國其它民族,及世界任何一個民族的傳統服裝,更與現代服飾在制式風格上有著質的不同。

漢族服飾博大精深。因為其歷史悠久,應用地域廣泛,並在不斷的創新與融合中發展演變,使得對中國服飾研究較少的人難以把握,而作為一個大的服飾體系,不能僅以表象和簡單的制式來界定漢服,而應以其主導風格為界定標准。

所以漢服的界定標准可以用以下文字進行表述:「上溯炎黃,下至宋明,以漢族(先秦時則為華夏族)人民所穿著的服飾為基礎,並在此基礎上發展演變而成的一種明顯具有獨特風格的一系列服飾的集合。」

如此界定漢服—漢民族的傳統服飾,主要基於以下三點性質的考慮:

第一:漢服的民族性,即漢服是漢民族的服飾。而中國古代胡人所穿的服裝不能稱為漢服。民族是個整體的概念,所以一個漢族人所穿的胡人的服裝,也不能稱其為漢族的傳統服飾。

第二:漢服發展的傳統性,而傳統又必須分為兩方面,即傳承性與統一性。漢服的傳承性表現在:漢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中國上古黃帝時期,並一直保留風格傳承而不斷的發展演化。漢服的統一性表現在從黃帝時期到宋明,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在歷時近五千年的時間跨度,和數百萬平方公里的空間廣度上,所有漢族人的服飾在其主流中擁有的共同特點。即以右衽、大袖、深衣為典型代表。

第三:漢服發展的自然性,即非外力強制下,漢人自覺自願的情況下,通常不易被人們明顯覺察到的自然的發展,這也是一般事物或文化發展的常規規律。而漢服發展的自然性,更是一個民族傳統服裝的傳承性的基礎,即某一事物或文化,在其自身正常的發展軌跡之下的正當發展演變的方向。其方向,可以通過一般的規律,向前追溯其源頭,也可以向後預測其發展方向。

以此界定下,中國古代,除了清裝外,只要是明末以前的漢人所穿的服裝,不論樣式、地域、融合、分化、發展,都可稱為漢服,而現代古戲裝,除清戲裝以外,雖然與古代有所區別,但也是依照傳統風格合理改制而來,所以也可以稱為漢服。而漢服,用肉眼是很容易將其與其它民族的傳統服裝(包括滿裝、洋裝、現代裝)區分開的,現在這種漢服,又多被稱為「古裝(除清裝外)」。

清朝的服飾,向前追溯,來源於滿族的服飾,向後觀察,也非漢服傳統。所以雖然是漢人所穿,但不符合漢族傳統服飾的「傳統性」要素,所以不能劃入漢服范疇;而今天漢人所穿的服裝,其源流主要是來自西方,「唐裝」馬褂、旗袍等主要(要分清主次)源流來自滿族的傳統服裝,所以不能稱為:漢族的「傳統服裝」。即要分清,一個漢族人所穿的服裝和漢民族整體的傳統服裝之間的區別。

漢服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

在未有考古實物支持的年代之前,漢服最早的出現應該是殷商時期。

約五千年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就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後又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殷商以後,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時,服飾制度逐漸形成。周代後期,由於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特別是百家學說對服飾的完善有著一定的影響,諸侯國間的衣冠服飾及風俗習慣上都開始有著明顯的不同。並創造深衣。冠服制被納入了「禮治」的范圍,成了禮儀的表現形式,從此中國的衣冠服制更加詳備。

1644年清軍入關後,以滿族為核心建立了半殖民,半奴隸制國家。為打擊、奴化廣大漢族人民,尤其是上層人士(士人)的民族精神,以保持滿族的統治地位。滿清統治者下令全國剃發易服,引起全國性的憤怒、不滿及武裝抵抗,隨後在滿清統治者進行的武力血腥鎮壓與屠殺下,漢服逐漸消亡。

Ⅳ 漢服和服韓服都是中國日本韓國的古裝嗎

不盡然是,這三者的問題都很復雜,簡略說說。

【關於漢服】在現代,漢服是糅合,涵蓋了從中國已知歷史到明清交替時的各類服飾特徵,是一個廣義定義。而非像漢朝那樣是一種基於周禮定型,和秦朝發展而繼承的冠服體系(狹義定義)。PS:見《獨斷》「漢服受之秦,禮無文」一段。

【關於韓服】現代韓服作為從民間服飾發展而來的服裝,其歷史十分短暫,而且受到很大外力因素的影響。

根據現有記載,早在新羅王朝時期,韓國便開始了「始服中朝(國)衣冠」的歷史(見《三國史記·新羅本紀》,圖見下方和服部分)。但是這種服飾的效仿,由於當時的內部貴族和庶民的差異而有著區別。而在更早的《後漢書·東夷列傳》中,除了有三韓(馬韓/辰韓/弁辰,之後為新羅/百濟吞並),還有秦韓/夫餘/挹婁(古肅慎)/高句驪(又名貊耳)/南北沃沮/州胡/等多個小國存在。其民間服裝或類同,或差異之處,難以一概而論,樣式也就不得而知了。

在近代,說來有趣,在日據時期的前期,民間韓服的女裝,胸口都是開襟袒胸,直到後期才因日本發布的禁令,從纏紗布逐漸衍變成為如今我們知曉的樣式。但即使加上胸口開襟這段歷史,可能至多隻能追溯到李氏王朝之初。如圖:

因此我們所看到的和服,大抵都出現在江戶時代,尤其是後期的發展,也就是16-17世紀。當然,雖然這種服飾也受到宋代傳入日本的禪宗文化影響,但它畢竟是定型並傳承了近200-300年的產物,所以其歷史還是有一些的,只是仍不能稱為廣義的「古裝」。

Ⅳ 和服,唐服,宋服這三種服飾,之間的差別是什麼

和服,唐服,宋服之間的差別為:

1、首先,是服飾的紋樣不同;

唐朝的服飾紋樣「大部分都以花卉為主,或是把花卉作為陪襯,圖案規范、工整、連續、對稱,部分形象趨於寫實。」以大自然為對象的花卉寫真本身就是美麗的圖案,有著工藝的美與圖案的美的雙重語意,而且更具有生態中花卉的譯音。

宋服,宋代的服裝面料,講究的以絲織品為主。宋代絲織品品種有織錦、花綾、紗、羅、絹、緙絲等。

宋代織錦以成都蜀錦最有名。宋代織造的品種也與唐代有所區別,輕薄透氣的羅織物是當時流行的絲織物。

Ⅵ 宋代官服和女服

宋代服裝分三種:一為自皇後、貴妃至各級命婦所用的"公服",一為平民百姓所用的吉凶服稱"禮服";一為日常所用的常服。 宋代官服大部分是沿襲初唐。在北宋初年因服飾沒有定製,又受外來影響,所以曾出現過著"氈笠"、"鉤(敦下+土)"(襪[衣旁+誇])的契丹服,人們稱它為奇裝異服。宋代官家服飾普遍十分奢侈,民家著裝也很講究。宋太祖三年(乾德年間)規定宮內婦女的服色要隨大夫變化,還規定庶民百姓不得採用綾縑五色華衣。到仁宗、英宗、神宗直至政和七年時期,官府提倡改良服飾,而且更趨奢華。對於這些規定民間庶民置若罔聞,綾縑錦綉任意服用。一些京城的貴族閨閣們,還別出心裁地設計出許多種裝扮方法,追求出新與別致。不但衣料選擇考究,而且梳妝也很特別,有的梳大?方額,有的扎發垂肩,有的雲光巧額鬢撐金鳳,貧者還有用剪紙裝飾頭發,身上抹香,足履綉花等。
宋裝繼承唐裝遺制,女服仍以衫、襦、襖、背子、裙、袍、褂、深衣為主,都是命婦之服。1975年在福建省的浮倉山出土了一座墓葬,從眾多的陪葬品中可以瀏覽到宋代女裝的全貌。這是一座十分有研究價值的宋墓,墓主是一位因難產而死的十七歲少婦,是南宋時期的貴族婦女。墓葬中的陪葬品的數量和質量都是上乘物品,出土的衣妝配件十分齊全。長衣、短衣、單衣、夾衣、棉衣其式樣均具有宋代風格,每件還有不同變化。絕大部分是直領對襟式,無帶無扣,頸部外緣重疊縫制著護領。所有服式均採用衣袖相連的裁剪方式。有的限於面料的幅度,因而在衣片的背部或袖椿部分採用接縫和貼邊裝飾。單夾衣有前身短後身長的式樣,也有無袖的大背心式樣。出土的衣服都在領邊、袖邊、大襟邊、腰部和下擺部位分別鑲邊或綉有裝飾圖案,採用印金、刺綉和彩繪工藝,飾以牡丹、山茶、梅花和百合等花卉。

出土的幾十件文物中,按原料分可有兩大類。一類是羅、絹質地的平展裙〈以二、三片面料縫製成),分上下兩幅,上幅壓下幅,裙腰上有雙帶,這種裙除少數幾件為全素色外,大部分都有邊飾;另一類是非常精美的印花羅百褶裙其原料既透明又輕薄,除裙腰和帶子以外,全部是印金小團花紋。

文物中還有三種長褲,即開襠的單夾褲,開襠的絲棉褲和滿襠的右側開片褲。長褲是古代女子的內用服式,由於有裙遮蓋,所以當時的褲子更強調實用性,全用素羅、素絹縫制,無花邊裝飾。所謂無襠或開片,主要是為使用方便而設計。這些長褲一般尺寸是:褲長為二尺三寸至二尺七寸;腰圍為二尺至二尺四寸;褲口寬為七寸至一尺,開襠褲的帶子綴在腰部正中,開片褲的雙帶綴在右側,帶長約一尺八寸。

該墓出土的文物包括:袍、襖、裙、衫、褲、肚兜、綬帶、鞋、襪、香囊、粉撲、裹腳布、荷包和例假帶等數種。為後人研究宋代女子衣妝,提供了極好的資料。

宋代品官制度基本上沿襲前代,因此宮中的官服也與前代相仿,分為朝服、祭服、公服、戎服、喪服和時服。 朝服是朱衣朱裳,內著白色羅中單,外束羅料大帶,並有緋色羅料蔽膝,身掛錦綬、玉佩、玉釧,下著白綾襪黑皮履。除這種朝服是統一樣式外,官職的高低是以搭配的不同來區別的。主要是在有無禪衣(中單)和錦綬上的圖案上作級別變化。著朝服時必戴進賢冠(是一種塗漆的梁冠帽),貂蟬冠(又名"籠巾",是以藤絲編成形,上面塗漆的冠帽),獬豸冠(屬進賢冠一類)。 祭服是參照漢代以後制定的形制。

公服即常服,又名"從省服",以曲領大袖,腰間束革帶為主要形式。另有窄袖式樣也是公服。這種服式以用色區別等級。如九品官以上用青色;七品官以上用綠色;五品官以上用硃色;三品官以上用紫色。到宋元豐年間用色稍有更改,四品以上用紫色;六品以上用緋色;九品以上用綠色。按當時的規定,服用紫色和緋色(硃色)衣者,都要配掛金銀裝飾的魚袋,高低職位以此物加以明顯的區別。 時服是按季節賜發給官臣的衣物。宋建隆三年以後賜發的范圍更加廣泛,上至將相皇帝大將下至侍衛步軍,賜發的品種有袍、襖、衫、袍肚、褲等。所賜之服大部分是織有鳥獸的錦紋。

宋代男子除在朝的官服以外,平日的常服也是很有特色的,常服在這里指"燕居服"(即居室中服用的衣物)因此也叫"私服"。宋官與平民百姓的燕居服形式上沒有太大區別。只是在用色上有較為明顯的規定和限制。從隋代開始,帝王統用明黃色制衣,官臣不得亂用。據文獻記載,由於朝廷內賜佩金銀魚袋的公服是以紫、緋色原料製做,故一般低級官吏不得亂用,而只可服用黑白兩種顏色。 宋時常服有如下幾種: "袍"有寬袖廣身和窄袖窄身兩種類型:有官職者著錦袍,無官職者著白布袍。

「襦」、「襖」為平民日常穿用的必備之服。詩人陸游曾寫道「業農……惟布襦裙,取適寒暑之宜」。襦襖有夾棉之分。 「短褐」是一種既短又粗的布衣,為貧苦之人服用。由於這種衣服體窄袖小,故稱之為筩袖的襦(即筒袖)。 「衫」為宋代男子穿用,外穿寬大的衫叫「涼衫」。色白的衫叫「白衫」。深紫料的衫叫「紫衫」。士大夫用衫有記載「紫衫非公服,特小衫也」。因此紫衫又為「窄衫」。《清明上河圖》中,有頭戴帷帽乘驢之女子也披"涼衫"。由於涼衫大多以淡紫色為主,故宋考宗時曾規定以涼衫為吊喪之服。另外"毛衫"、"?衫"是以羊毛和麻葛原料而取名。

「襕衫」,《宋史·輿服志》記載「襕衫以白細布為之,圓領大袖,下施橫襕為裳,腰間有襞積,進士、圓子生、州縣生服之」。這是一種裳下擺接一橫襕的男人長衫。

「裳」是沿襲上衣下裳的古制。是冕服、朝服或私居服的式樣。宋時也有上衣下裳的穿法。男子也穿用對領鑲黑邊飾的長上衣配以黃裳。燕居之時不束帶,待客之時以大帶束之。

「直裰」是一種比較寬大的長衣。由於下擺無而背部卻有中縫而稱「直裰」。「鶴氅」有記載「又有大袖如中國鶴氅,寬長曳地」。是一種用鶴毛與其他鳥毛合捻成絨織成的裘衣,十分貴重。

此外宋代男式衣著,還有布衫和羅衫。內用的叫汗衫,有交領和頜領形式。質料很考究,多用綢緞、紗、羅。顏色有白、青、皂(黑)、杏黃、茶褐等。襖的質料有布、綢、羅、錦、紵絲和皮。襖的用色有青、紅、棗紅、墨綠、鵝黃等幾種。貴族著褲質地也十分講究,以紗、羅、絹、綢、綺、綾為多,並有平素紋、大提花、小提花等圖案裝飾,褲色以駝黃、棕、褐為主色。平民勞作時著褲質地比較粗劣。

1975年從江蘇金壇地區,出土了一座宋代儒生的墓葬,該墓墓主是一位八品以下官職的庶人子弟,太學士周?。由於葬者地位低下,出土的文物,從質量到數量均較為遜色。從古至今男性與女性在衣著儲備上生前自然有別,但在死後更明顯不同,這位儒生的陪葬品就具有這種男性特點。陪葬物中有單衫、夾衫、絲錦袍、短衣和無底的紬襪褲等,比較簡單。衣物大多是合領、交領和圓領式樣。

Ⅶ 宋服算是漢服嗎

漢服是漢民族服飾,包括宋制(宋朝的漢服形制)

Ⅷ 「漢服」和「韓服」哪個好看

顯然是漢服啊~~~~~~~~~~和服和韓服都是在漢服的基礎上進行了改變,可以說他們都是漢服的變體。相比於漢服,和服的線條直硬而不流暢,給人以滯澀感,尤其是下擺太緊,連步子都邁不開,太不方便了;韓服則過於松垮,由於布料硬挺,所以不顯人的身材與線條,十分刻板。 (一)漢服與和服的區別 和服,是日本的民族服飾,是在中國唐代服裝的基礎上演變而成的。因為是由當時遣唐使從吳越地區帶去了當地服裝的特點,所以和服也被稱作為「吳服」。相較於漢服,和服有款式單一、穿著復雜等缺點。漢服和和服主要有以下幾點區別: 依.線條 漢服的線條是流暢的曲線,顯得婀娜飄逸。和服的線條是直線,像幾個大方塊組成的,顯得呆板拘謹,上下一樣粗,不顯身材。 貳.領口 漢服的領子是緊貼頸子的,顯得端莊,這是符合漢族對氣質的要求。和服的領口比較大,後面向後翻,露出頸部。 三.袖子 漢服的袖子下邊是弧形,長度能蓋住手,彎臂時不露手腕,顯得大氣。和服的袖子是方形,長度不及手腕,縫合,後面卻開口,好像是把漢服的袖子倒過來縫上去的一樣。 四.腰帶 漢服的腰帶系在腰上,是束腰的,一般在前面打結,多餘部分自然下垂。和服的腰帶又厚又寬,在背後打結,結很大,以至於很多人以為那是個背包。 5.下擺 漢服的下擺寬大,可以行走自如,活動不受限制。和服的下擺窄小,走路只能邁小碎步,行動十分不便。 陸.衣緣 漢服的領口有衣緣,或者有鑲邊,衣緣上或綉有花紋,或使用錦緞,顯得有層次感。和服的領口有衣緣,但使用和衣身一樣的布料,袖口沒有衣緣,顯得缺乏層次感。 (二)漢服與韓服的區別 韓服,本作朝鮮服,是朝鮮半島的傳統民族服飾。最早的韓服是從三國時代演變而來,而後受到唐代服飾的巨大影響。朝鮮半島長期是中國的屬國,所以它的服飾特點也隨中國各朝代風格的變化而變化。如今看到的韓服帶有強烈的中國明代服飾風格。 韓服的發展趨勢是背離漢服俊逸瀟灑的特點,而逐漸喪失了其實用性,趨於裝飾意味。韓服面料常有如紙折的,僵硬如雕塑,缺少漢服最基本的靈動的感覺。 韓服與明代襦裙十分相像,但明代襦裙有很多種的,以襖裙為例,韓服基本上只是將上襦縮短一點,在領口加上大蝴蝶結、下裙沒有皺折。 【漢服與審美】 漢服作為一種文化形態,可以說是貫穿了我國古代的各個歷史時期。從漢服的演變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文化審美意識的嬗變。無論是商的「莊重」,周的「禮序」,戰國的「創新」,漢的「大氣」,還是六朝的「清逸」,唐的「華麗」,宋的「理性」,明的「敦厚」,無不體現出中國古人的審美設計傾向和思想內涵。但某一時期的審美設計傾向、審美意識也並非憑空產生的,它必然根植於特定的時代,在紛亂復雜的社會現實生活中,只有將這種特定的審美意識放在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下加以考察才能見其原貌。 我國古代美學理論豐富多樣,具有極大的整體包容性,是一個互融互補的美學系統,並且在審美心理、審美觀念、審美趣味各個方面,都具有其鮮明的民族特色。就審美意識和趣味而言,我們主要講求的是中和之美與素樸天真的審美趣味,即自然之美。漢服體現了我國古人強烈的「天人合一」的訴求,漢服的審美觀崇尚純正素雅,艷麗而不媚俗,樸素而不暗淡,透過這種中和、自然的審美趣味來體現華夏服飾即漢服所承載的文化及其所代表的民族意識。過與不及都不符合我們民族的審美標准,不能完好的體現出漢服的神韻來。相對而言,不及總比過好。衡量過與不及的標準是人,「以人為本」是華夏審美意識人文意識的體現。所以,漢服的製作設計都應以人為本,服飾生產製作出來最終都是供人穿戴,為人服務的。(當然,如果是作為收藏投資之用的則另當別論。)一切應圍繞人展開,以人為中心、為主體,最忌「衣奪人色」。衣與人主次顛倒,是分離的,而非一體的,這樣有失中和,也無自然可言。如果整件衣服很漂亮,但缺乏內涵,即不能體現出我們漢民族的服飾文化傳統,缺乏民族特色,體現不出國家民族意識,那麼這件漢服不是一件純正的漢服,嚴格的說甚至不算漢服,因為其只是形似而無內涵

Ⅸ 漢服是不是融合了韓服和和服和唐朝元朝宋朝明朝清朝的衣服

古代漢服確切來說是和服,韓服以及某些南方和東南亞地區衣服的祖輩!而現代漢服,大部分都是經過藝術加工和改裝,所以有些地方可能有和服,韓服以及一些少數民族的影子。

宋朝,明朝也屬於漢服但是他們那個朝代的漢服,確認來說各個朝代除去元朝,清朝,民國和那些戰亂時期。各個朝代漢服都是有所不同的。
個人感覺漢服還是稱呼為華夏服最好了!畢竟很多人一說漢服都想起漢朝,其實漢朝時期服裝也是有漢朝之前那些朝代的影子!只是統稱了而已

Ⅹ 和服,漢服,韓服,哪個最好看

顯然是漢服啊~~~~~~~~~~和服和韓服都是在漢服的基礎上進行了改變,可以說他們都是漢服的變體。相比於漢服,和服的線條直硬而不流暢,給人以滯澀感,尤其是下擺太緊,連步子都邁不開,太不方便了;韓服則過於松垮,由於布料硬挺,所以不顯人的身材與線條,十分刻板。

(一)漢服與和服的區別
和服,是日本的民族服飾,是在中國唐代服裝的基礎上演變而成的。因為是由當時遣唐使從吳越地區帶去了當地服裝的特點,所以和服也被稱作為「吳服」。相較於漢服,和服有款式單一、穿著復雜等缺點。漢服和和服主要有以下幾點區別:
1.線條
漢服的線條是流暢的曲線,顯得婀娜飄逸。和服的線條是直線,像幾個大方塊組成的,顯得呆板拘謹,上下一樣粗,不顯身材。
2.領口
漢服的領子是緊貼頸子的,顯得端莊,這是符合漢族對氣質的要求。和服的領口比較大,後面向後翻,露出頸部。
3.袖子
漢服的袖子下邊是弧形,長度能蓋住手,彎臂時不露手腕,顯得大氣。和服的袖子是方形,長度不及手腕,縫合,後面卻開口,好像是把漢服的袖子倒過來縫上去的一樣。
4.腰帶
漢服的腰帶系在腰上,是束腰的,一般在前面打結,多餘部分自然下垂。和服的腰帶又厚又寬,在背後打結,結很大,以至於很多人以為那是個背包。
5.下擺
漢服的下擺寬大,可以行走自如,活動不受限制。和服的下擺窄小,走路只能邁小碎步,行動十分不便。
6.衣緣
漢服的領口有衣緣,或者有鑲邊,衣緣上或綉有花紋,或使用錦緞,顯得有層次感。和服的領口有衣緣,但使用和衣身一樣的布料,袖口沒有衣緣,顯得缺乏層次感。
(二)漢服與韓服的區別
韓服,本作朝鮮服,是朝鮮半島的傳統民族服飾。最早的韓服是從三國時代演變而來,而後受到唐代服飾的巨大影響。朝鮮半島長期是中國的屬國,所以它的服飾特點也隨中國各朝代風格的變化而變化。如今看到的韓服帶有強烈的中國明代服飾風格。
韓服的發展趨勢是背離漢服俊逸瀟灑的特點,而逐漸喪失了其實用性,趨於裝飾意味。韓服面料常有如紙折的,僵硬如雕塑,缺少漢服最基本的靈動的感覺。
韓服與明代襦裙十分相像,但明代襦裙有很多種的,以襖裙為例,韓服基本上只是將上襦縮短一點,在領口加上大蝴蝶結、下裙沒有皺折。

【漢服與審美】
漢服作為一種文化形態,可以說是貫穿了我國古代的各個歷史時期。從漢服的演變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文化審美意識的嬗變。無論是商的「莊重」,周的「禮序」,戰國的「創新」,漢的「大氣」,還是六朝的「清逸」,唐的「華麗」,宋的「理性」,明的「敦厚」,無不體現出中國古人的審美設計傾向和思想內涵。但某一時期的審美設計傾向、審美意識也並非憑空產生的,它必然根植於特定的時代,在紛亂復雜的社會現實生活中,只有將這種特定的審美意識放在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下加以考察才能見其原貌。
我國古代美學理論豐富多樣,具有極大的整體包容性,是一個互融互補的美學系統,並且在審美心理、審美觀念、審美趣味各個方面,都具有其鮮明的民族特色。就審美意識和趣味而言,我們主要講求的是中和之美與素樸天真的審美趣味,即自然之美。漢服體現了我國古人強烈的「天人合一」的訴求,漢服的審美觀崇尚純正素雅,艷麗而不媚俗,樸素而不暗淡,透過這種中和、自然的審美趣味來體現華夏服飾即漢服所承載的文化及其所代表的民族意識。過與不及都不符合我們民族的審美標准,不能完好的體現出漢服的神韻來。相對而言,不及總比過好。衡量過與不及的標準是人,「以人為本」是華夏審美意識人文意識的體現。所以,漢服的製作設計都應以人為本,服飾生產製作出來最終都是供人穿戴,為人服務的。(當然,如果是作為收藏投資之用的則另當別論。)一切應圍繞人展開,以人為中心、為主體,最忌「衣奪人色」。衣與人主次顛倒,是分離的,而非一體的,這樣有失中和,也無自然可言。如果整件衣服很漂亮,但缺乏內涵,即不能體現出我們漢民族的服飾文化傳統,缺乏民族特色,體現不出國家民族意識,那麼這件漢服不是一件純正的漢服,嚴格的說甚至不算漢服,因為其只是形似而無內涵。

與宋服女裝和韓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終於能開團這個超好看的童裝 瀏覽:659
上熱門女裝批發 瀏覽:1000
媛姿女裝旗艦店 瀏覽:569
圍巾怎樣弄才好看圖解 瀏覽:401
最性感校服美女 瀏覽:182
女款夏季睡衣可愛款 瀏覽:136
立烏帽子線大概在多少 瀏覽:9
衛衣搭配哪個裙子 瀏覽:369
藏青羊大衣配什麼顏色褲子 瀏覽:180
劍網三霸道女校服 瀏覽:818
抺茶綠裙子配什麼顏色鞋 瀏覽:345
有什麼東西長得像帽子 瀏覽:803
大號高腰牛仔褲批發商 瀏覽:949
哈爾濱哪裡有賣大號帽子 瀏覽:545
洛陽童裝生產基地 瀏覽:105
咱們結婚吧楊桃裙子 瀏覽:769
南京大學要穿校服 瀏覽:350
屁股大穿褲子什麼顏色 瀏覽:481
裙子腰帶長出來的那部分怎麼系 瀏覽:313
中國女裝十大品牌網 瀏覽: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