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60年代的衣服
灰色或深藍色,耐穿
⑵ 60年代大家都穿什麼樣式的衣服還有面料呀
一,60年代不管大人小孩穿的衣服面料大部分都是棉線的,也有極少數人的衣服是羊毛的,那時候沒有更先進的面料供給人們享用;
二,60年代冬季穿的棉衣基本都是一個樣式,就是「黑色」大人小孩穿的基本沒有區別,而其他季節就有點區別,由於年齡不同、穿的衣服也不盡一致,一般的情況下大體可以按照以下分類:
1,60年代少年上衣白色的、褲子是藍色的制服樣式
2,60年代中年人上衣黑、藍、黃色的,褲子就是黑色的,一般都是人民服或很少很少的中山服
3,老年人一般沒有什麼職位的工人、農民就是黑上衣、黑褲子
⑶ 60年代到現在,有多少種類的衣服,每個年代的衣服多少錢
50年代服飾主要以簡朴和實用為特點。人們還根據中山裝和列寧裝的特點設計出「人民裝」。
60年代隨處可見,所謂的「不愛紅裝愛武裝」就是這時期服飾特點的寫照。70年代西服、喇叭褲。80年代T恤衫、牛仔衣褲、風衣、超短裙、運動服、皮裝、羽絨服等外國的服裝款式在國內流行起來。90年代穿衣打扮講求個性和多變,很難用一種款式或色彩來概括時尚潮流,強調個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為一種時尚。
⑷ 中國五六十年代的服飾特點
中國五六十年代的服飾特點是:著裝風格呈現出樸素節儉和實用、統一的特徵。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在著裝上強化了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意識,著裝風格呈現出樸素節儉和實用、統一的特徵。這一方面與經濟水平的落後有關,另一方面也是集體政治意識的反映。民主、艱苦奮斗和集體主義等時代精神在服裝上的體現是簡朴和實用。
中國五六十年代,服飾崇尚簡朴實用。50~70年代,中山裝漸成男子主體服裝,此外流行過軍便裝,人民裝;女裝受蘇聯影響,連衣裙風靡城市,此外還流行過列寧裝等。但在農村,上衣下褲一直是大多數農民的傳統裝束。
人們追求列寧裝,意味著對革命工作的狂熱,勞動美、心靈美為社會所認同。女裝流行代表是儉朴的布拉吉連衣裙、列寧裝以及兩用衫、長西褲。
列寧裝的普及率最高,年齡適應性最廣,開始列寧裝本是男裝上衣,在中國卻演變出女裝,並成為與中山裝齊名的革命「時裝」。這一男性政治領袖的著裝,攜帶著革命的政治意識,悄悄接近並包裹了女性的身體。
列寧裝以軍裝和藍、黑、灰、黃的單色調為主流。本是男裝上衣,卻在當時的中國演變出女裝,並成為革命「時裝」。它的外觀是西服領、雙排扣、雙襟中下方均帶一個暗斜口袋。它具有中西合璧的鮮明特點,屬於中西合璧的產物。
20世紀50年代初期,一個革命的進步的城市女性的恰當穿著不是旗袍,列寧裝這種沉穩厚重中性化的女裝統領了建國初的服裝市場。
穿列寧裝、留短發是那時年輕女性的時髦打扮,看上去既樸素干練又英姿颯爽。列寧裝或多或少帶有裝飾性元素——雙排紐扣和大翻領,腰帶的作用有助於女性身體線條的凸現。
其實早在新中國成立以前,列寧裝在廣大的解放區的女同志中間就十分流行。
這款服裝後來成了無數中國女性最崇尚、青睞的「時裝」,穿「列寧裝」、留短發是那時年輕女性的時髦打扮,看上去樸素干練、英姿颯爽。
中國第一個女拖拉機手梁君、第一個女火車司機田桂英,都曾是「列寧裝」的模特,勞模的示範,帶動了時代的風尚潮流。
直至中國與蘇聯交惡,列寧裝方逐漸退潮,為春秋兩用衫和軍便服所取代。
⑸ 60年代的花襯衫哪裡有賣
去淘寶搜一搜,實在不行就自己照著款式做一件。。。或者賣影視戲曲服裝的店裡也許會有。。。
⑹ 五六十年代穿什麼衣服
以藍灰為主
⑺ 請問貓王50-60年代穿的那種襯衫有別名嗎
到現在歐美還有模仿貓王形象的比賽,一水兒的背頭大鬢角,再戴一大墨鏡,掛滿金光閃閃亮片的白色立領緊身衣,襯衫最好是鵝黃湖藍粉紅色…… 鬍子特別 .
⑻ 需要關於建國後50~60年代中國服裝的資料
1949年新中國成立,女裝流行代表簡朴的布拉吉連衣裙,列寧裝以及兩用衫,長西褲。女學生大部分穿布拉吉連衣裙,或者是背帶式工裝褲。服裝崇尚簡潔,朴實,顏色相對單調,以綠,藍,黑,灰為主。尋常百姓還穿著打補丁的衣褲。
60年代中期,男女服裝歸於一統,女裝趨向男性化,尤其是「文革」時期,軍便服大行其道,黃軍裝,黃軍帽,紅袖章,黃挎包成了「時裝」,不愛紅裝愛武裝被女性奉為圭臬。
(8)60年代有襯衫嗎擴展閱讀:
列寧裝,以軍裝和藍、黑、灰、黃的單色調為主流。本是男裝上衣,卻在當時的中國演變出女裝,並成為革命「時裝」。它的外觀是西服領、雙排扣、雙襟中下方均帶一個暗斜口袋。它具有中西合璧的鮮明特點,屬於中西合璧的產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在著裝上強化了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意識,著裝風格呈現出樸素節儉和實用、統一的特徵。這一方面與經濟水平的落後有關,另一方面也是集體政治意識的反映。民主、艱苦奮斗和集體主義等時代精神在服裝上的體現是簡朴和實用。
⑼ 中國60.70.80.90年代服裝變化
1、60年代和70年代,國人的服裝色彩與款式十分單調,大家都是千篇一律的綠軍裝、灰色中山裝、藍色解放裝,被形容為「藍色的海洋」。
(9)60年代有襯衫嗎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之初,因為當時物資緊缺,商品供應匱乏。這種服飾上的統一,也倒映著當時的社會文化。當時的社會,集體主義與艱苦奮斗氛圍濃重,強調犧牲個人利益為集體服務。因此,那種標榜個性、明媚艷麗的服飾,在那個時代並不為社會主流思想所認可。
時間來到90年代,時尚風潮一夜吹起。年輕人紛紛以追求「個性」為自己的服飾指導原則。不僅服裝上有了更多「奇怪」的選擇,染發、耳釘、文身等配飾亞文化也開始興起。人們對時尚的追求越來越個性化,不再隨波逐流。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達,網路購物的便利,各種自主搭配、私人定製的服裝悄然興起。彼此不同的風格之間,也能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這是因為,更加發達的經濟讓人們擁有更多的消費選擇,更為分散的互聯網信息環境,讓人們培養出更加獨立的審美旨趣。在互相碰撞中,不同聲音之間也逐漸學會了尊重和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