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漢服的款式規格
短褐(短打):原意是用粗麻或獸毛編織的粗布上衣。總結說來,短褐就是用粗布做的上衣下褲的男裝,上衣長度一般在臀部和膝蓋上下。短褐亦引申為貧苦人、僕役的勞作裝、便服(包括了上衣下褲)。或指地位卑下的人。到清末,裋褐在小說、戲曲中稱短打。
朱子深衣:深衣是上衣﹑下裳相連綴的一種服裝,朱子深衣是指根據朱熹的《朱子家禮》記載考證的深衣,衣領以交領為主,也有方領,直領。深衣按照《禮記 深衣》的規定裁剪要求很嚴格,上衣四幅布代表一年四季,下裳十二幅布代表一年十二個月,衣袖圓袂代表天道圓融,方領代表地道方正,體現了華夏文化天人合一,取法自然的思想。
直裰(道袍):直裰又稱道袍,但不是專指道士所著的服飾,一般文人、士也皆著此服。直裰是長衣而背之中縫直通到下面,所以稱之為直裰,也有說長衣而下面無襕的叫做直裰。其形制是交領,有同色衣緣,也有用異色布為緣者,袖有琵琶袖,也有直袖,兩側開叉至腋下,內有暗擺。
襴衫:宋、明兩代,舉人、貢、監生員穿學子衣,又稱藍衫。形制為圓領或直領,通裁,膝部有接縫,表示不忘古制(上古衣著上衣下裳[裙子]),衣緣為黑色。
大襖(長襖):明代婦女的正式服裝,形制類似男子道袍(但無擺),也有說為宋代褙子發展而來。領為交領,也有圓領、方領、立領。大襖下擺比道袍要短,內著長裙。
早期漢服上衣多稱「襦」,魏晉以後多用「襖」、「衫」,唐以後則逐漸代替「襦」一字。「襖裙」為「襦裙」的不同時期的稱呼,它們都是指上衣下裙的打扮,並不特指明代襦裙。
一種由半臂或中單演變而成的上衣。相傳始於唐 ,盛行於宋、元 ,在明代被稱為披風。以直領為主,也有圓領、方領、立領。
(註:關於明代立領襖裙、褙子、長襖等的問題爭議頗大,焦點主要是立領與滿清時期的各種服飾非常相似。但據此將立領等同於旗袍我認為無疑是欠妥的,因為毫無疑問立領出現的年代比滿族和後金要早,建州女真的服飾也是沒有立領的,而是以偏襟無領和小翻領為主。但我們也要看到「剃發易服」禁止了交領、直領、圓領,但卻沒有禁止立領,可見立領即使在當時也不被認為是漢族服飾的主要特徵和代表款式,從維系華夏道統這一漢服復興的基本依據來看立領不是關鍵,而且因為現在其與旗袍容易產生混淆(盡管明代立領與清代立領存在一些差別),所以個人認為不宜作為漢服的主要款式復興。)
曲裾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深衣制款式,這種服飾的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