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網店取名,求助!!
網店起名要點一:簡潔:筆畫要簡潔 。
筆畫太多的店名,顧客難辨。也不好記。在成千上萬個品牌中,要顧客時時刻刻想到你,以簡潔好記為好,最好是一次就記牢。如IBM、TCL、LG多簡潔。最多不要超過五個字。
網店起名要點二:易記:盡量用人們常見常用或熟知事物名稱做店名。
聯想、蘋果、西紅柿、頭等大事、發裁軒、高等發院、印客。這類名稱有好處就是人們在平時的生活當中 可能經常接觸到,可以加深潛意識里對店鋪的印象。這些片語都是人們生活中自然篩選出來的,發音容易,有節奏感。順口。節奏感足,很富親和力。
網店起名要點三:吉利:涵意一定要吉利,
比如中國傳統店名,用發、隆、興、泰、和、盛、豐這個吉利的字眼做店名的比比皆是。網店的銷售對像一般都是年輕人,所以美 麗、伊人、佳人、美人、開心、漂亮之類的片語用的也到處都有。不吉利的事物人們天生厭惡有排斥。舉個例子,起名:「僵屍」某某店,對生意肯定有影響的,別 人都害怕避之不及,誰還敢在你這里買東西給自己回家找惡夢啊。
網店起名要點四:人性化:
樂搜購雖然給了我們足夠的字元長度做店名,但簡潔中我們知道店名最好不要超過五個字。所以網上店鋪起名的比較多是店名和主要經營范圍之類,可以讓人一看既知道了店名又明白了你賣什麼,吸引住大家的眼球。利於賣掉商品
網店起名要點五:別具一格,新穎獨特
網店成千上萬,點名切記雷同,讓點名本身就可以顯示出店鋪的與眾不同!
網店起名要點六:要符合甚至可以暗示出店鋪的經營屬性。
店鋪名不要因過分追求獨特性而偏離了本身需要表現的經營屬性,最理想的是在符合店鋪經營風格的前提下,起個可引發買家無限想像且有一定的寓意,能代表網店風格的名字。
網店起名要點七:店鋪名用詞也要考慮美感
不要因刻意的追求點名的獨特性,而選用一些頹廢的詞在點名中,這雖然可能起到與眾不同的效果,但極易引起買家的反感而事與願違。
網店起名技巧
網店起名第一點 抱緊名人的大腿
有道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點的秘訣就是充分利用名人的知名度,打響自己的金字點牌。不過在對名人的姓名進行改造時要注意,是否符合本店的定位、反映出本店的特色,否則會點人反感。
成都衣冠廟立交橋下曾有一家小餐館叫「客臨頓」———不知道現在是不是已經改名叫「不食」。
北京回龍觀有條街上,一個飯館叫「孫悟飯」———也許會有人沖進去問「有龍珠嗎?」
成都有個飯店,掛著大紅的點牌「今喜膳」———適合韓國料理店。
一個包子店叫「莫聞味」———為什麼不聞?包子有異味?
溫州一家專賣蓋澆飯的店,叫「飯·吧斯滕」———此店名曾被當地媒體評為最有創意的店名。現在已經是連鎖店了。
一家賣鹵品的小鋪,大名「鹵至深」———有氣勢!
網店起名第二點 語不驚人誓不休
這種店名展示了漢字的博大精深,大多採用諧音和多音字,在聽覺上給人以強烈的刺激。
成都有間西餐廳,名字叫「無餓不坐」———這不是引人犯罪嘛。
有家賣茶葉的店叫做「井茶局」———建議開在「無餓不坐」旁邊,有震懾力。
曾路過一快餐店,名為「食客廊」———一眼看過去看不打緊,心裡默念一遍,哎喲我的媽呀,不過好象生意還挺好。
「飯桶食吧」———很個性的飯店名,不知道進去吃飯的人多不多。
重慶南山上有家火鍋店,名字很俗「豬圈火鍋」。地方確實跟豬圈一樣,但是奇怪的是生意非常好,在重慶還非常有名。———注意,人家「豬圈火鍋」的拼音是寫的zhuquan而不是zhujuan。
蘭州的「白忙飯庄」———這個名字能博取同情、賺人眼淚。
網店起名第三點 團體規模來作戰
咱國人有項特長,叫「人海戰術」,其實這點也可以用在飯店的名字上。位置集中的三兩家店,通過有關聯的店名形成規模,叫人想不記住都難。
在景德鎮看到過的,至今印象深刻:一條小街上的粥店,叫「一家粥店」,往前走一點又有一家粥店,叫「又一家粥店」,再往前走一點有第三家粥店,叫「再一家粥店」———這三家估計是連鎖。
一個路邊小飯店,房間里當中有個樹穿過屋頂,然後,店名就叫做「一棵樹飯店」,隨後,這條路上,就有了「兩棵樹飯店」、「三棵樹飯店」———弄得人總想進去看看是不是真的有兩棵樹、三棵樹。
還有,「七七七」飯館旁邊就是「叭叭叭」和「久久久」———莫非下面那家是「食食食」?
網店起名第四點 明明白白我的心
這點的特點是直舒胸臆,絕不拐彎抹角,裡面是賣什麼的從店名上一望便知。這種店名的直率,往往令人忍不住好奇的走進大門。
東莞某飲食店叫「湯.COM」———傳統的湯,網路感的名,絕佳搭配!
「羊公館」,「有雞廚房」--特色鮮明,讀起來也朗朗上口。
杭州西湖邊,有一家小吃店叫「點線面」———點心、米線、面條?
有家麵店叫「光賣面」,真的只賣面,而且味道好得不得了———想吃餃子勿進。
某蛋糕店叫「偶賣糕的」———「OHMYGOD(我的上帝)」的中文音譯,這句話已經成為不少年輕人的口頭語了吧。
在重慶沙坪壩三峽廣場的一個角角里有個很小的店面,它有個很大的點牌在外面,寫著「這里有家店」———光看位置是基本上找不到這家店的,但店名卻彌補了這個缺點。
網店起名第五點 憶苦思甜話當年
起這種名字的大多是主題餐廳,迎合人們的懷舊情節。而具體又分為兩種:一種有著濃郁的歷史烙印,多採用曾經的「生產隊」「根據地」「大食堂」;另一種以喊口號為主,不過要留心,口號別喊過了火。
「柴火大隊食堂」、「革命根據地」、「天馬生產一隊」———屬於第一種,不過要注意飯店裡的整體氛圍和店名要吻合。比如「天馬生產一隊」裡麵包廂名就叫「果林組」、「農機組」等等。
「社會主義好」、「食客准備著」、「與食俱進」———屬於第二種。從這三個名字就能發現,店名也要學會與時俱進呀。
網店起名第六點 花言巧語夠小資
對於一家想顯得有品位、夠時尚的餐飲小店而言,店名的「小資化」是達到這一目的的良方。這種名字一定婉轉,給人留出足夠的遐想空間,偶爾還要玩一玩文字游戲。
有一家「十口鳥記」,知道賣什麼的嗎?賣醬鴨———十口鳥,「鴨」也。完全拆字游戲,但很有意思。
北京五道口有家韓國蛋糕店,用的是法文的名字,中文翻譯叫「多樂之日」———值得細細品味。
某學校對面的小餐廳叫「布織道」———學生A:吃什麼?學生B:不知道。所以就去吃布織道咯。
淘寶韓國女裝店名大全
韓國蘭智友
徐徐的韓國服裝店
韓國*麗人街
布丁小站
韓國春天的家
韓國泡泡女裝
淘氣公主*日韓服飾*
伽諾韓國
攝氏21°
╰つ★美麗來臨
韓香閣
【奢侈●皇後】
彌香韓裝館
【韓國首爾名媛的春天】
╱◥█◣※ 韓佳流行館 ╱◥█◣※
寶貝熊熊的藏寶箱
◆韓國時尚MM◆
凡卡羅FOYOCOLO
韓國淑女空間
夢妍美衣坊
無布例外
江南布衣
播風格棉麻店
混在韓國的日子
韓國元素520
彩虹島時尚店
天使的依戀
korea時裳記
漢城FANS
★韓尚秀★
個性好聽淘寶店名大全
魅力飾射
千衣百匯
純色心情
時尚YY
真情真意
淘之妖妖
青春Sprit
新飾界
美麗人生
我淘我愛
淘寶貝
化妝品網店好聽我名字:
芳草伊人
芳草居
伊資坊
美秀伊人
精品首飾店店名大全
雅閣
格子鋪
菁緣
靚緣
牛排
美侖美奐
銀河品飾
小妖精
小玩意
喇叭花
飾品吧
另一邊
女人坊
夢崢緣
阿貓也瘋狂
「獨」品
天堂製造
流行端點
精挑細選
女人至愛
靚麗天堂
七七八八
水牛餅干
一種香草
巧奪天工
五金電器網店名字大全
安達
金不換
歲月流金
宏升五金店
金銀銅鐵錫五金店
華宇
華裕
金光
精工
朔雨馨竹
鑫金五金
金金店
五金部落
五金水電
佳和五金店
吉凱五金店
美輝五金店
亞欣五金店
千輝五金店
五精店
大良造五金
五金公司
居家感
安居樂業
五大金剛
暖鑫家居
金碧輝煌
「我不在辦公室就在家不在家就在咖啡館」,也是一家咖啡館的名字———全中國的小資都知道這句話吧。
B. 免乾洗店加盟費,加盟乾洗店要多少錢
如果是開小型乾洗店一般只需要幾萬塊,如果開大型乾洗店需要十幾二十萬,開乾洗店所需要的成本明細:C. 古代女子服飾從內到外都是哪幾層每層是什麼名稱
以漢服為例,從里到外有三層,分別是小衣(內衣)、中衣、大衣。
漢服採用幅寬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為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韍等十部分。取兩幅相等長度的布,分別對折,作為前襟後裾,縫合後背中縫。前襟無衽即為直領對襟衣。
取一幅布,裁為兩幅衽,縫在左右兩襟上,則為斜領右衽衣。前襟後裾的中縫稱為裻,即督脈、任脈,衽在任脈右側,故稱右衽。裾的長度分為腰中,膝上,足上。根據裾的長短,漢服有三種長度∶襦、裋、深衣。袖子與襟裾的接縫稱為袼,袖口稱為祛。
(3)賞心歲月女裝加盟店擴展閱讀:
漢服的文化內涵
漢服是漢民族傳承四千多年的傳統民族服裝,是四書五經中的冠服系統,以儒家經典《詩經》、《尚書》、《周禮》、《禮記》、《易經》、《春秋》,大唐《開元禮》、二十四史輿服志和其他經史子集為基礎繼承下來的禮儀文化的必要組成。
漢服體系展現了華夏文明的等級文化、親屬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輕庶、重長輕幼以及儒家的仁義思想。在中國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飾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別貴賤的作用,為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嘉禮的禮服。
除去國家大事的禮儀,普通漢人的家禮包括冠婚喪祭四禮。四書五經對漢服禮服有詳細的描述。漢族服飾幾千年來的總體風格是以清淡平易為主,講究天人合一。
D. 想開乾洗店,加盟乾洗店哪個品牌比較好
眾所周知,乾洗行業是一個利潤高,投資小的行業。但近來乾洗市場的競爭不斷加劇,對於想要躋身乾洗市場的投資者而言,只有選擇一個具有競爭優勢的加盟品牌,才能為以後乾洗店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那麼,加盟乾洗店怎麼選擇品牌呢?
1、看資質
乾洗店加盟品牌的資質是辨別品牌含金量高低的關鍵,公司要嚴格按照市場與行業嚴格要求,對自身品牌的鍛造有著高標准。通過工商局權威認證並獲得認可的商標,就是以最好的官方資質保證投資者加盟品牌的安全性。
2、看服務
一個乾洗店加盟品牌服務如何,有沒有高質量的服務,直接反映了該乾洗店加盟品牌是否有責任心。加盟店在經營過程中最想得到的是技術、經營上的服務,技術能否終身培訓,不斷提高,經營能否有總部指導,這些都是選擇品牌時要考慮的問題。
3、看經驗
因為現在的乾洗店加盟品牌太亂太雜,因此投資者一定要看加盟總部有沒有真實的乾洗店經營經驗,投資者要看加盟品牌有多少家加盟店,加盟店越多,這個品牌就越有實力。一般優秀的乾洗店加盟品牌都會有直營門店,投資者可以去考察。
一個好的加盟品牌,不僅會讓乾洗店在經營的過程中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同時還能降低經營風險,這對乾洗加盟店的經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上述的知識大家一定要好好掌握。
E. 不宣女裝是個牌子嗎
不宣品牌介紹:
buxuan 不宣女裝 是杭州不宣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旗下定位簡約、多搭、回歸自然生活的女裝品牌,公司是一家專業服裝零售公司,公司坐落於中國時尚之都杭州。
公司有一支經驗豐富的運營團隊與會員服務體系,以顧客需求為出發,不斷的嘗試新面料、新印染技術、新的著裝理念,以運營至新產品開發中,來滿足顧客需求。
以大悅城、凱德、華潤、薈聚、銀泰、天虹、萬達、吾悅、永旺夢樂城等國內知名商場及購物中心合作,以直營為核心拓店與運營模式在各商場業績名列前茅。
不宣公司依靠精湛的設計、嚴格的商品質量管控體系、使每一件產品設計構思及精美面料成衣呈現在消費者面前。
品牌故事:
對於大多數20歲~35歲女性而言
或許已經習慣每天上下班的忙碌和家務生活
或許已經被平凡生活消磨了精緻妝容;
可每位獨一無二的女性
應該享受歲月的恬淡
勻出時間精心裝扮自己
享受時尚
擁抱美好;
女性應該認真地愛護自己
有品質地生活
感恩過往
無畏未來
品牌定位:
不是德國式的絕對理性主義,不是美國式的絕對商業功利主義, 不是日式過於繁雜的細節主義, 不是意式的奢侈形式主義。
不以名牌奢侈品和高價格為崇尚,真正尋求的是品質而不是物質,強調內心需求的生活方式和著裝理念是設計的出發點;以簡約的設計,營造純粹的風格,傳達細致的人文關懷
對生活品質有一定追求,對穿衣品味有獨特見解,擁有非凡的個人魅力。推崇「我本就如此」的獨立個性,欣賞喜愛極簡主義的25-50歲的都市新女性。
她們的思想:擁有細膩敏感的目光,一片落葉,一個可以透光的骨瓷杯子、一次愉快的海邊散步、一張舊照片、甚至是一個小小的玻璃瓶子;都可以承載她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愛干凈、愛護自己的皮膚,保持自己的身材;因為干凈和好的儀表不僅僅是對自己好的表現,也體現了對他人的尊重。
她們的生活:熱愛旅行和運動,而更喜歡是環保地徒步去發現大自然癿美熱愛美食,並相信好的咖啡必須是手工磨製的 當遇上一本好書,她可以安靜一個下午與朋友在一起,她會盡情派對。她是如此——豐富多彩
核心客戶群:
20歲~35歲有一定經濟能力的時尚女性。具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有一定層次的審美,重視時尚潮流,著裝大方得體,凸顯氣質
目標消費群體
女性年齡
購買欲
服裝要求
購買能力
價格定位
客戶佔比
20歲-27歲
較強
較高(時尚)
低
≤¥800
25%
28歲-35歲
較理智
高(追求品質)
高
¥400-¥2500
65%
36歲-50歲
10%
品牌廣告語:
隨時滿足顧客對時尚需求
品牌理念:
力求完美,引導時尚潮流,並柔和簡約風格、精湛的工藝、優質的面料、多樣的選擇、相同服裝靈活的搭配,展現出女性不同的韻味。給人以柔和、細膩、浪漫和輕松的典雅,傳達了新一代都市知識女性的生活方式。
品牌優勢:
簡約------時尚的廓形;優雅的細節;豐富的色彩;精緻的面料
休閑------輕松、自然、舒適、隨性
復古、文藝--懷舊的、素雅的、安靜的
buxuan著力打造的「經典藍」,對莫蘭迪色為核心,大量應用在產品、店鋪之中
品牌願景:
1.成為一家持續發展過百年的公司
2.致力於成為中國女裝行業顧員待遇最好、幸福感最強的公司之一
3.成為一個組織型學習企業,培養每位夥伴的學習與創新能力
品牌價值觀:
1.誠實、可信
2.品質、精緻
3.自律、自驅力
4.開放、激情、贊美
5.欣賞他人、助力他人、成就他人
6.擁抱變化與創新
7.群策群力、互學相長
8.綠色、節儉
9.簡單、簡約
10.不得傳播未給證實的言論,不妄評是非
F. 古代服飾的特點
古代服飾的特點:
1、三代
夏商與西周時的漢服衣著無實物存世,據安陽侯家莊墓及婦好墓所出玉、石人像,可知商代貴族上身穿交領衣,腰束紳帶,下身著裳,腹前系市(蔽膝)。
2、春秋戰國
這時漢服深衣和胡服開始推廣。深衣將過去上下不相連的衣裳連屬在一起,所以叫深衣。它的下擺不開衩口,而是將衣襟接長,向後擁掩,即所謂「續衽鉤邊」。深衣在戰國時相當流行,周王室及趙、中山、秦、齊等國的遺物中,均曾發現穿深衣的人物形象。
楚墓出土木俑的深衣,細部結構表現得更為明確。短袖衣是楚服的一項特徵。江陵馬山1號楚墓曾出短袖的「衣」,衣即衣,據《說文》的解釋,這是一種短衣。根據曾侯乙編鍾之鍾金人的服裝看,應即短袖之衣。
3、秦漢
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中大批陶俑的出土,為秦漢武士的服裝提供了較充分的例證。他們穿的半長衣所交掩之曲裾雖較淺, 但仍為深衣之屬, 其下身著長褲,腰系施鉤之革帶。這種裝束在西漢時仍廣泛流行,褲也逐漸向全社會普及。
漢代祭服延用"大制度",遵從古禮穿冕服佩綬、佩玉。皇帝、公卿、諸侯均用大,只是在所系玉石的串珠或絲繩的質地上加以區別。皇太後、太後、公卿夫人等的祭服(謁廟服)、親蠶服、朝見服和婚禮服的形式都採用深衣制。
漢時勞動女子總是上穿短襦,下穿長裙,膝上裝飾長長垂下的腰帶。勞動男子常服是上身穿襦,下身穿犢鼻褲,並在衣外圍罩布裙;這種裝束不分工奴、農奴、商賈、士人都一樣。
4、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環境使得文人士子們空有忠君報國的志向卻無用武之地。因為自身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人生理想無法達到,所以文人士子們他們不再過多地局限於儒學的條條框框,而是開始強調自我個性解放。
於是當時的社會就出現了褒衣博帶的流行時尚,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魏晉風度。男子袒胸露臂,追求輕松、自然、隨意的感覺;女子則長裙曳地,大袖翩翩,飾帶層層疊疊,盡力展示優雅和飄逸的風姿。
魏晉時期規定宮中朝服用紅色,常服用紫色。白色為平民百姓服色。這時的服式仍以襦、裙為主,裘是非正式衣服。婦女裝飾比較考究,有金環、銀約指和繞腕的跳脫等。在質地上宮中與宮外仍有很大區別。
5、隋唐
唐朝還流行女子穿"胡服"。"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裝。腰帶形式也深受胡服影響。在此以前,人們的腰飾是以金銀銅鐵,這時候流行系"蹀躞帶",帶上有金飾,並扣有短而小的小帶以作系物之用。這種腰帶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後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
盛唐以後,胡服的影響逐漸減弱,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到了中晚唐時期,這種特點更加明顯,一般婦女服裝,袖寬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的貴族禮服,一般多在重要場合穿著,穿著這種禮服,發上還簪有金翠花鈿,所以又稱"鈿釵禮衣"。
唐高宗以後,以紫色為三品官的服色;淺緋色為五品官服色,深綠色為六品官服色,淺綠色為七品官服色,深青色為八品官服色,淺青色為九品官服色,黃色為宮外之人及庶民服色。
唐裝還對鄰國有很大的影響。比如日本和服從色彩上大大吸取了唐裝的精華,朝鮮服也從形式上承繼了唐裝的長處。唐裝襦裙線條柔長,十分優美自如,用料主要是絲織品,因此它的衣物以"軟"和"飄柔"著稱。
唐裝本身品類多,善變化,從外形到裝飾均大膽吸收外來服飾特點,多以中亞、印度、伊朗、波斯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飾為參考,充實唐代服飾文化,使得唐代服飾豐富多采富麗堂皇,風格獨特奇異多姿,成為中國歷史服飾中的一朵奇葩,世人矚目。
6、宋代
宋代服裝大體沿襲唐制。這時的襆頭內襯木骨、外罩漆紗,宋人稱之為「襆頭帽子」,可隨意脫戴,與唐初必須臨時系裹的軟腳襆頭大不相同。這時,皇帝和高官戴的展腳襆頭,兩腳向兩側平直伸出,可達數尺。身份低的公差、僕役等,則多戴無腳襆頭。
宋代婦女也穿裙和衫,這時的衫子多為對襟,蓋在裙外。裙較窄,多施細摺,福州黃墓中除出羅裙外,還有開襠褲與合襠褲,可見宋代婦女在裙內著褲。起於五代時的纏足,至北宋晚期已逐漸流行。
7、元代
元代是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時代,服裝服飾也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元太祖成吉思汗自1206年建都,滅西夏、金之後,民族組成主要以蒙古族為主。元代由於民族矛盾比較尖銳,長期處於戰亂狀態,紡織業、手工業遭到很大破壞。宮中服制長期延用宋式。
直到l321年元英宗時期才參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連下裳上緊下短,並在腰間加襞積,肩背掛大珠的"質孫服"制,漢人稱"一色衣"或"質孫服"。這是承襲漢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點的服制。
8、明代
明代皇帝的日常服裝是龍袍,上面綉著龍紋、翟紋和十二章紋,一般以黃色紗羅製成,配金冠。皇帝禮服則仍保持上衣下裳的古制,由玄衣、纁裳、白羅大帶、黃蔽膝、素紗中單、赤舄等組成。
玄衣肩部織日、月、龍紋,背部織星辰、山紋,袖部織火、華蟲、宗彝紋,領、袖口、衣襟側邊、裾都是本色。纁裳織藻、粉米、黻、黼紋。
明初要求衣冠恢復唐制(如左圖所示),其法服的式樣與唐代相近,只是將進賢冠改為梁冠,又增加了忠靖冠等冠式。明代的公服亦用襆頭和圓領袍,但這時的襆頭外塗黑漆,腳短而闊,名烏紗帽,無官職的平民不得服用。
公服除依品級規定服色外,還在胸、背綴補子。文官補子中飾鳥,武官飾獸。為褒獎官員的功勛,另特賜蟒袍、飛魚服、鬥牛服等服飾。蟒是四爪之龍,飛魚為魚尾有鰭之蟒,鬥牛則在蟒頭上加彎曲的牛角。官至極品則用玉帶。所以「蟒袍玉帶」就成為這時大官僚之最顯赫的裝束。
明代的漢服影響頗遠,近至東北亞的朝鮮,遠至日本、琉球等藩屬國。至清代,女裝百褶裙、馬面裙及道袍長袍一並留存。曲阜孔氏衍聖公府內藏明代衣冠服飾,滿清上層也有穿著明代衣冠服飾畫像。
9、清裝
滿族的旗裝,外輪廓呈長方形,馬鞍形領掩頰護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盤紐為飾,假袖二至三幅,馬蹄袖蓋手,鑲滾工藝裝飾,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馬褂。時至今日,它對現代服裝也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隨時代發展,經過加工曲線突出體態優美的旗袍,挽回了滿服缺少美感的一面。
旗袍或短裝有琵琶襟、大襟和對襟等幾種不同形式。與其相配的裙或褲,以滿地印花、綉花和襇等工藝手段作裝飾。襟邊、領邊和袖邊均以鑲、滾、綉等為飾。
清初滿族婦女與男人的裝扮相差不多,不同之處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辮。滿族婦女不纏足、不穿裙,衣外坎肩與衫齊平,長衫之內有小衣,相當於漢族婦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稱"烏龍"。
馬褂、旗袍是清代滿族男女的典型服飾。馬褂是一種穿於袍服外的短衣,衣長至臍,袖僅遮肘,主要是為了便於騎馬,故稱為「馬褂」。
它區別於漢族在宋明時期的馬褂,滿清的馬褂不修邊幅。滿人初進關時,通過大屠殺而迫使漢族穿上它們的馬褂。康熙雍正年間,由於奴化政策,才開始在社會上流行,並發展成單、夾、紗、皮、棉等服裝,成為男式便衣,士庶都可穿著。
(6)賞心歲月女裝加盟店擴展閱讀:
中國最早衣物歷史
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已知縫衣,周口店山頂洞人的文化遺存中曾發掘出骨針。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在不同地區和族別的人們中間,服飾款式已各不相同。
以發型為例,大地灣文化中有剪短的披發,馬家窯文化中有後垂的編發,大汶口文化中有用豬獠牙製成的發箍,龍山文化中則用骨笄束發,陝西龍山文化之神木石峁遺址出土的玉人頭像,頭頂有髻,可能就是用笄束發的反映。
骨笄在相當於夏代的二里頭文化的二里頭類型與東下馮類型諸遺址中均曾出土,形制與商代的同類器物相同。因此得知束發為髻在遠古時已是華夏族服裝的特徵。
G. 有人知道上海馬克華菲企業發展有限公司嗎是外資還是合資還是民營馬克華非這個品牌聽過嗎
國產 隸屬七匹狼 是有七匹狼包裝的品牌 在義大利注冊 早先出口義大利 現在轉為內銷
是 傑克瓊斯 LEE LEVIS 類型的年輕人男裝品牌
打字辛苦 樓主要加分哦
H. 張碧晨簽約加盟張靚穎前夫馮柯的公司,你怎麼看
馮軻簽下張碧晨引起轟動,畢竟馮軻在娛樂圈中也算是一個比較敏感的人物了,然而沒有想到張碧晨的心竟然這么大,完全忘記了之前張靚穎的教訓,在馮軻和張靚穎離婚之後,張碧晨成為馮軻手下的一員猛將,有望成為下一個張靚穎嗎?
馮軻和張靚穎的的婚姻想必很多朋友都比較清楚,當時兩人結婚的時候還鬧得沸沸揚揚,而最終兩人力排眾議還是結婚了,就連不怎麼出席這種場合的劉亦菲都過去做了伴娘,但是好景不長,兩人最終還是分道揚鑣。說到馮軻和張靚穎之間的故事,也算是娛樂圈中比較苦的愛情故事了,而張靚穎也因為這段婚姻受到不小的傷害。
可是因為和張靚穎的事情,提起來馮軻總是有一種膈應人的感覺,張碧晨加入馮軻的公司,不知道是不是忘了老闆和張靚穎這位前輩之間的故事,不過張碧晨在馮軻手下發展,發展肯定是好的,只是不要步張靚穎的後塵。
I. 我國古代武官的服飾特點
商周貴族服飾
商周貴族服飾窄袖織紋衣、蔽膝穿戴展示圖。這個時期的織物顏色,以暖色為多,尤其以黃紅為主,間有棕色和褐色,但並不等於不存在籃、綠等冷色。只是以硃砂和石黃製成的紅黃二色,比其他顏色更鮮艷,滲透力也較強,所以經久不變並一直保存至今。經現代科技分析,商周時期的染織方法往往染繪並用,尤其是紅、黃等正色,常在織物織好之後,再用畫筆添繪。
J. 古代女子穿有很多層衣服,分別都有哪幾層
商周時代衣服的基本形制是上衣下裳。《說文解字》說:"上曰衣,下曰裳。"下身穿的裳實際上是裙,而不是褲。金文中常見有周天子賞賜給臣下"赤芾"的記錄。"赤芾"是一塊紅色的布,系在腰間垂於腹前,是貴族的服飾和身份的標志,又叫韋?,後世稱為蔽膝。華夏族的習俗是束發的,發髻要用笄別住。商代遺址中出土過許多骨質的發笄。
先秦時代,華夏族服飾的特點是上衣下裳、寬衣博帶。衣服是右衽窄袖、長度在膝蓋上下。領、袖、襟、裾都用花邊裝飾,沒有紐扣,以帶束腰。而胡人的服飾是短衣窄袖,左衽長褲,革帶皮靴。趙武靈王把胡服引進中原,這對戰國秦漢時期華夏族服裝的變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春秋戰國之際,出現了一種新式服裝叫做深衣。《禮記·深衣》孔穎達正義說:"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深衣。"戰國秦漢之人不論貴賤、男女、文武都穿深衣,貴族以冕服為禮服、深衣為常服,平民以深衣為吉服、短褐為常服。深衣連衽鉤邊,穿時要束腰帶。貴族用絲織的紳帶,故稱紳士或縉紳。皮帶已經流行,皮帶的兩端分別用帶鉤和環相連接,叫做鉤絡帶或蹀躞帶。皮帶上可以懸掛或佩帶刀劍、弓箭、印璽、荷包等各種物件。
先秦時沒有棉花,所謂"布衣"是指用麻布裁製的衣服。夏天穿的細麻布叫葛,冬裝有袍和裘。袍是穿在裡面的夾衣,內實絲綿,充填新綿的叫襺,充填舊絮的叫袍。窮人填不起絲綿,只能填些碎麻,叫做縕袍。袍因是內衣,所以只能居家穿著,但不能作為禮服,外出時只能襯在正服裡面。短袍叫襦,也就是後來所說的襖。質地粗劣的襦叫褐。裘是皮衣,先秦時代也是主要的冬衣。
秦漢時代的服飾比先秦要豐富。《禮記》曰:"衣不帛襦袴。"這是因為襦和?都是內衣,儒家崇尚儉朴,認為不應該用絲綢來裁製內衣。而到了六朝時,那些世家子弟居然用白色的絲綢來做褲子,所以被稱為"紈絝子弟"。古代的褲子通常都沒有褲襠,只有兩只褲腳管,上端連在一起,用帶系在腰間,所以叫做袴。《釋名》曰:跨也。兩股各跨別也。"袴是內衣,不能外露的,袴的外面一定還要穿裙或深衣。平民勞作時穿短衣,則袴內要系一兜襠布,就像日本大相撲運動員的裝束。在宋初的《盤車圖》中,還能見到這種穿法。連襠的短褲,叫做褌。褌短如牛鼻,俗稱犢鼻褲。司馬相如帶卓文君回到成都,就穿著犢鼻褲當壚滌器,以羞辱卓王孫。
男子的外衣亦統稱為袍。袍身長大的下擺叫袂,袖子寬松。緊窄的袖口叫祛。袍有襯里,是夾衣。單衣叫。袍和?的衣襟都有曲裾和直裾兩種,曲裾就是深衣。深衣穿著時包裹身體行動不便,慢慢地被直裾的 褕所取代了。女子穿連體的深衣或者分體的襦裙,漢代女裝的式樣與男裝差別不大。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出現了兩個變化,一個是漢裝的定式被突破了,另一個是胡服被大量地吸收融合進漢人的服飾之中。
一部人類服飾演化史,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部感性化了的人類文化發展史。
服飾是人類特有的勞動成果,它既是物質文明的結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類社會經過蒙昧、野蠻到文明時代,緩緩地行進了幾十萬年。我們的祖先在與猿猴相揖別以後,披著獸皮與樹葉,在風雨中徘徊了難以計數的歲月,終於艱難地跨進了文明時代的門檻,懂得了遮身暖體,創造出一個物質文明。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於人,如金裝在佛,其作用不僅在遮身暖體,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幾乎是從服飾起源的那天起,人們就已將其生活習俗、審美情趣、色彩愛好,以及種種文化心態、宗教觀念,都沉澱於服飾之中,構築成了服飾文化的精神文明內涵。
戰國時人撰寫的《呂氏春秋》、《世本》及稍晚的《淮南子》提到,黃帝、胡曹或伯余創造了衣裳。從出土文物方面考察,服飾演化史的源頭,可上溯到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晚期。在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距今1.9萬年左右)遺址中,發現有1枚骨針和141件鑽孔的石、骨、貝、牙裝飾品。證實當時已能利用獸皮一類自然材料縫制簡單的衣服。中華服飾文化史由此發端。
商周服飾(約公元前16世紀~前771年) 的
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絲、麻。由於紡織技術的進展,絲麻織物已佔重要地位。商代人已能精細織造極薄的綢子,衣料用色厚重。
西周時,等級制度逐步確立,周王朝設「司服」、「內司服」官職,掌管王室服飾。根據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國冠服制度,初步建立於夏商時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戰國之交被納入禮治。
從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飾裝飾雖繁簡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國服裝的基本形制。
春秋戰國服飾(公元前770~前221)
春秋戰國時期織綉工藝的巨大進步,使服飾材料日益精細,品種名目日見繁多。工藝的傳播,使多樣、精美的衣著服飾脫穎而出。
春秋戰國時期的衣著,上層人物的寬博、下層社會的窄小,已成為趨勢。
深衣有將身體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階層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禮服,男女通用,可能形成於春秋戰國之交。深衣剪綵獨特,衣與衫相連在一起,製作時上下分裁,中間有縫相連接,用途最為廣泛,隆重程度僅次於朝祭之服。
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頒胡服令,推行「胡服騎射」。胡服指當時「胡人」的服飾,與中原地區寬衣博帶的服裝有較大差異,特徵是衣長齊膝,腰束郭洛帶,用帶鉤,穿靴,便於騎射活動。
秦漢服飾(公元前221~公元220)
這一時期的衣料較春秋戰國時期豐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發展。
西漢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張騫[qiān]奉命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中國與西方各國的陸路通道,成千上萬匹絲綢源源外運,歷魏晉隋唐,迄未中斷,史稱「絲綢之路」。於是,中華服飾文化傳往世界。
秦代服制與戰國時無大差別,保持中國服飾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漢男女服裝,仍沿襲深衣形式。不論單、綿,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縫連為一體,上下依舊不通縫、不通幅;外衣裡面都有中衣及內衣,其領袖緣一並顯露在外,成為定型化套裝。下著緊口大褲,保持「褒衣大裙」風格。秦代服制,服色尚黑。
漢代有了輿服制度。史書列有皇帝與群臣的禮服、朝服、常服等20餘種。服飾上的等級差別已十分明顯。主要表現在:冠服在因襲舊制的基礎上,發展成為區分等級的基本標識;佩綬制度確立為區分官階的標識。
公元前202年,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朝,定都長安,漢初統治者汲取秦亡的教訓,對農民採取輕徭薄賦的休養生息政策。一般制度多無太大改變,冠服制度,也大都承襲秦制。直至東漢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備的規定。
漢初,由於統治者採取了休養生息政策,經濟得到恢復發展,出現了「文景之治」這樣的太平盛世。農業和手工業得到了長足提高。當時民間手工業最普遍的就是紡織業。這一時期絲綢錦綉產量極多。漢代的紡織工藝也達到很高的水平。
漢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單衣〕、襦〔短衣〕、裙。漢代因為織綉工業很發達,所以有錢人家就可以穿綾羅綢緞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長褲,貧窮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漢朝的婦女穿著有衣裙兩件式,也有長袍,裙子的樣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相傳漢朝趙飛燕被立為皇後以後,十分喜愛穿裙子。有一次,她穿了條雲英紫裙,與漢成帝游太液池。鼓樂聲中,飛燕翩翩起舞,裙裾飄飄。恰在這時大風突起,她像輕盈的燕子似的被風吹了起來。成帝忙命侍從將她拉住,沒想到驚慌之中卻拽住了裙子。皇後得救了,而裙子上卻被弄出了不少褶皺。可是說來也怪,起了皺的裙子卻比先前沒有褶皺的更好看了。從此,宮女們競相效仿,這便是當時的「留仙裙」。〕
漢代創造的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使漢代人對人類生產能力持有樂觀信心。在《中國美學思想史》中作者說到「漢人繼承了道家美學的基本思想,又舍棄了它的消極出世思想,吸取了儒家某些合理觀點,注意了自然規律與人的目的的統一性,堅信廣大的外部世界存在著無限豐富多樣的美,人們應當積極地去發現、佔有,享受這種美。」
魏晉南北朝服飾(220~589)
魏晉和南北朝時期,等級服飾有所變革,民族服飾大為交融。魏初,文帝曹丕制定九品官位制度,「以紫緋〔大紅〕綠三色為九品之別」。這一制度此後歷代相沿雜而用之,直到元明。
南北朝時,北方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人民錯居雜處,政治、經濟、文化風習相互滲透,形成大融合局面,服飾也因而改易發展。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袴褶漸成主流,不分貴賤、男女都可穿用。女子衣著「上儉下豐」。
東晉末至齊、梁間,衣著為襦裙套裝,原始於漢代,晉代時具有了上衣短小、下裙寬大的特色。少數民族服飾受漢朝典章禮儀影響,穿起了漢族服裝。
鮮卑族北魏朝於太和十八年(494)遷都洛陽後,魏孝文帝推行華化政策,改拓跋姓氏,率「群臣皆服漢魏衣冠」。原來鮮卑族穿著夾領小袖衣服,這次改革舊俗,史稱「孝文改制」,使秦漢以來冠服舊製得以賡續,推動了中華服飾文化的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大體上仍承襲秦漢舊制。南北朝各少數民族初建政權時,仍然按照本族的習俗穿著,後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也開始穿著漢族的服飾。
中原人民的服飾,特別是便服、常服,在原有的基礎上吸收不少北方民族的服飾特點,衣服的形式適體。六朝的服飾,男子穿袍衫而低敞衣襟,女子則穿褂襦,雜裾雙裙,甚是美觀。這個時期的服飾,可以參鑒《洛神賦》、《列女傳》等圖卷。
北朝的服飾,以合身的褲褶裝、短袍衫,各式的靴子為特點,服裝窄短,裙腰略微高提。婦女的服裝多以簪花、珠翠及各種花冠為點綴,進而導致宋代的鳳冠定製。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古代服裝史的大變動時期,這個時候因為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來住,胡服便成了當時時髦的服裝。緊身、圓領、開叉就是胡服的特點。
隋唐時期,中國由分裂而統一,由戰亂而穩定,經濟文化繁榮,服飾的發展無論衣料還是衣式,都呈現出一派空前燦爛的景象。
隋唐時期最時興的女子衣著是襦裙,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較寬闊一些,其它無太大變化。隋唐女子好打扮。從宮廷傳開的「半臂」,有對襟、套頭、翻領或無領式樣,袖長齊肘,身長及腰,以小帶子當胸結住。因領口寬大,穿時袒露上胸。半臂歷久不衰,後來男子也有穿著的。當時還流行長巾子,系用銀花或金銀粉繪花的薄紗羅製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帶上,再披搭肩上,旋繞於手臂間,名曰披帛。
女裝男性化是唐代社會開放的表現之一,婦女穿著男裝是當時一種時尚。唐人善於融合西北少數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來文化,唐貞觀至開元年間十分流行胡服新裝。
宋遼夏金元服飾(947~1368)
宋代基本保留了漢民族服飾的風格,遼、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飾則分別具有契丹、黨項、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點。各民族服飾再度交流與融合。
宋代服飾大致有官服、便服、遺老服等三式。宋代官服面料以羅為主,政府因五代舊制,每年要贈送親貴大臣錦緞袍料,分七等不同花色。官服服色沿襲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綠,九品以上服青。官服服式大致近於晚唐的大袖長袍,但首服(冠帽等)已是平翅烏紗帽〔烏紗帽的翅是平直的〕,名直腳襆頭,君臣通服,成為定製。宋代的服裝,其服色、服式多承襲唐代,只是與傳統的溶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給人的感覺是恢復中國的風格。
宋朝時侯的服飾宋朝的男裝大體上沿襲唐代樣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領或圓領的長袍,做事的時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帶上,衣服是黑白兩種顏色。當時退休的官員、士大夫多穿一種叫做「直裰」〔ō,古代士子、官紳穿的長袍便服,也指僧道穿的大領長袍〕的對襟長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領口、衫角都鑲有黑邊,頭上再戴一頂方桶形的帽子,叫做「東坡巾」。
宋代的女裝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長袖小褙子,很像現在的背心,褙子的領口和前襟,都綉上漂亮的花邊。宋代建朝初期,衣冠服飾均沿襲晚唐的服飾制度。新制頒發後,才逐漸將其服飾分為祭服、朝服、公服(宋人又稱為常服)、時服(按季節頒賜文武朝臣的服飾)、戎服以及喪服。宋代婦女的穿著與漢代婦女相似,都是瘦長、窄袖、交領,下穿各式的長裙,顏色淡雅;通常在衣服的外邊再穿長袖對襟褙子,褙子的領口及前襟繪綉花邊,時稱「領抹」。宋代的服飾主要的特點是清新、朴實、自然、雅緻。
宋代婦女以裙裝穿著為主,但也有長褲。其褲子的形式特別,除了貼身長褲外,還外加多層套褲。宋代婦女有纏足的習俗,因此裙長多不及地,以便露足。
遼、西夏、金分別為中國古代契丹、黨項、女真民族建立的政權,其服飾反映了在與漢民族進行長期文化交流中,各自發揚民族傳統的發展軌跡。黨項族婦女多著翻領胡服,領間刺綉精美。契丹、女真族一般穿窄袖圓領齊膝外衣,足下著長統靴,宜於馬上作戰射獵;婦女穿窄袖交領袍衫,長齊足背,都是左衽〔從左向右扣〕,正與漢人相反,所習慣穿用的釣墩傳到內地曾廣為流行。遼金政權考慮到與漢族雜處共存的現實,都曾設「南官」制度,以漢族治境內漢人,對漢族官員採用唐宋官服舊制。契丹、女真男服因便於行動,也為漢人採用。
元代衣服與周代近似,衣袖較緊、窄,下裳較短,衣長至膝下,造型像百褶裙。比肩」、「比甲」也是常服。「比肩」是一種有里有面的較馬褂稍長的皮衣,元代蒙人稱之為「襻子答忽」。「比甲」則是便於騎射的衣裳,無領無袖,前短後長,以襻相連的便服。
蒙族入關以後,除保留本民族的服制以外,也採用漢、唐、金、宋的宮廷服飾,如天子的通天冠和絳紗袍,百官戴梁冠、青羅衣加蔽膝是朝服和冕服等形制,漢族的公服也為通用服式。
明清服飾(1368~1911)
明代以漢族傳統服裝為主體,清代則以滿族服裝為大流。而兩代上下層社會的服飾均有明顯等級。上層社會的官服是權力的象徵,歷來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自唐宋以降,龍袍和黃色就為王室所專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來紫色為貴。
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為正色,又因《論語》有「惡紫之奪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廢除不用。最有特色的是用「補子」表示品級。補子是一塊約40~50厘米見方的綢料,織綉上不同紋樣,再縫綴到官服上,胸背各一。文官的補子用鳥,武官用走獸,各分九等。平常穿的圓領袍衫則憑衣服長短和袖子大小區分身份,長大者為尊。明代女性習慣在裙子外罩一件背子衫或是雲肩。鳳冠霞帔是明代婦女的禮服,是後妃在參加祭祀等重大典禮時使用的服飾。整個冠上綴著龍鳳,搭配霞帔一起穿著。明代較多使用的紐扣,主要用在禮服上,常服很少使用,明末時才有所普及。民間用紐扣是受八旗兵的甲衣影響,同時也受到國外商品輸入的影響,因此逐漸在衣服的領邊和襟邊普遍使用。
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裝或長、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襲了舊傳統,且品種十分豐富。服飾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綠、桃紅等色,以免與官服正色相混;勞動大眾只許用褐色。清王朝時,以暴力手段推行剃發易服,按滿族習俗統一男子服飾。順治九年(1652),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從此廢除了濃厚漢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發挽髻,著寬松衣,穿長統襪、淺面鞋;清時則剃發留辮,辮垂腦後,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但官民服飾依律涇渭分明。
清代官服主要品種為長袍馬褂。馬褂為加於袍的外褂,因起源於騎馬短衣而得名,特點是前後開衩、當胸釘石青補子一方(親王、郡王用圓補)。補子的鳥獸紋樣和等級順序與明朝大同小異。皇帝有時還賞穿黃馬褂,以示特別恩寵。影響所及,其他顏色的馬褂遂在官員士紳中逐漸流行,成為一般的禮服。四、五品以上官員還項掛朝珠,用各種貴重珠寶、香木製成,構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點。絲紡綉染及各種手工專業的進步,為清代服飾品種的豐富創造了條件。清代女裝,漢、滿族發展情況不一。漢族婦女在康熙、雍正時期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後,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雲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