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世界上,為何只有蘇聯女兵穿裙子上戰場其實原因很簡單
在古代男權社會下,女性被束縛,因此像戰爭這種事被認為是男人的戰場。在古代中國,還有女子上戰場不吉利,會給戰爭帶來災難的說法。但是,在西方國家,有時候戰爭也需要女性的參與。
尤其是俄羅斯,一直有女性參戰的傳統,早在莫斯科大公國時,由於男人不夠,當時的莫斯科大公招募了女兵,而且這些女兵的勇猛程度絲毫不在男人之下,為早期俄羅斯的擴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蘇聯時代,也使用過女兵,但是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是,蘇聯的女兵並不是穿軍裝上戰場,而只穿裙子?這到底是為什麼?
在二戰時期,因為各種大炮、飛機等現代化武器的運用,使得男性的傷亡此例太大,兵員嚴重不足,因此當時的蘇聯組建了女兵部隊。我們知道,女生穿裙子運動,活動都費勁,更別說上戰場殺敵了。但是,這些穿裙子的女兵在戰場上卻表現異常的彪悍,倒不是她們有多麼能打,但是每次女兵沖鋒,德國士兵就都愣住了,而且蘇聯女兵那也是人高馬大,因此每場戰斗都給德軍重創,德軍聞風喪膽。
而之所以蘇聯女兵穿裙子,主要是兩點,第一,傳統。在歐洲長期的文化是,褲子那是男性的專屬,作為淑女、女性必須穿裙子,在當時的歐洲如果有女子穿褲子在大街上走都會被人笑話的。就像我國古代,大戶人家的閨女必須穿長裙,褲子是給貧寒女子和青樓女子准備的。
第二,蘇聯自古的女兵都是穿裙子的,從莫斯科公國,到後來一戰的沙皇俄國,女兵部隊都是穿裙子。而且在蘇聯女子看來,穿裙子束縛更少,更能夠發揮戰場優勢,因此延續這一傳統。
值得一提的是,在二戰後的建設時期,蘇聯因為男性工人的缺乏,因此讓很多女性走上工作崗位,這個時候為了工作的方便,才慢慢開始讓女性穿褲子勞動。
探究歷史真相,發現背後故事!對待歷史,必須較真!更多精彩請關注【】
⑵ 俄羅斯最低溫度零下45度,美女還都愛穿裙子,難道她們不怕冷嗎
並不是因為她們不怕冷,而是她們認為裙子是最正規的服飾。所以盡管是冬天,天氣寒冷,但依舊抵擋不住她們穿裙子。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所以很多女孩子都很喜歡穿裙子。但到了冬天溫度很低的時候,很多女孩也會放棄美麗,選擇穿上厚重的棉衣。但在俄羅斯,即使是零下45度,也依舊愛穿所以。
穿裙子也更能展現女子的身材和美麗,因此也都喜歡冬天穿裙子。俄羅斯女生在三十歲之前基本上都是天使的面孔,但是到了三十歲之後就會開始發福,樣貌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所以很多女生都想要在最美麗的年齡,盡情展示自己的魅力,因此她們熱愛穿裙子,只有裙子才是最適合展現她們美麗的服飾。
⑶ 高寒服飾俄羅斯民族服飾
俄羅斯,坐落在中國北部的高緯地帶,氣候嚴寒。然而,俄羅斯人在適應這種氣候的同時,對服飾的講究尤其體現在色彩和搭配上,注重展現民族特色。
盡管傳統服飾大多已進入歷史博物館,但仍有幾款經典服飾深受俄羅斯人喜愛,如魯巴哈和薩拉范。魯巴哈是俄羅斯婦女的傳統女裝,曾用於田間勞作,因其寬大的裙擺和無腰身設計而得名「割草裙」。根據不同區域,魯巴哈款式各異,南部的冬尼卡式簡單而優雅,北部的則更為修長。點綴著鮮艷圖案,如大紅色的魯巴哈,色彩和諧,顯得既華麗又不浮誇。
薩拉范是女士的連衣裙,冬季時採用厚重材質保暖,夏季則更像現代的太陽裙。冬季婦女常穿薩拉范,搭配毛披肩,既實用又美觀。不同地區的薩拉范款式包括科索科林式、直筒式等,各有特色,保暖是其主要功能。
「淑巴」則是俄羅斯的傳統皮大衣,用多種皮料製成,是抵禦嚴寒的必備之物。隨著時間的推移,淑巴的地位被羽絨服取代,但仍保持著其在冬季服飾中的重要地位。
俄羅斯的頭飾同樣富有民族特色,如發箍、發帶和各種裝飾物,體現了女性的社會地位和年齡。男子的頭飾則從早期的長發、長胡逐漸演變,19世紀後,中分、偏分發型成為主流,而帽子則成為了身份的象徵。
現代的俄羅斯女性,無論冬夏,都保持著穿裙子的傳統,冬季的裙子搭配保暖內衣和長統襪,既保暖又時尚。年輕姑娘則有超短裙和超長裙的穿著選擇,盡管在極寒天氣下,她們依然追求時尚與美麗。
總的來說,俄羅斯民族服飾不僅注重保暖,更是一種文化表達和審美追求,體現了俄羅斯人民的獨特生活方式和審美觀念。
高寒服飾以藏族地區的服飾最為典型。在高寒氣候的影響下,人們結合當地的自然條件和傳統文化的影響,輥以對自身所從事的行為為特點,發展出高寒服飾文化。另外,中國的東北地區的人們,生活在較高緯度地區,過去各部落在長期的生活生產當中,也發展出了比較肖特色的服飾。它們都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從各種服飾就可以解讀當地的生活生產歷史和發展特點。一般而言,對人們的服飾特色起決定作用的是氣候要素。
⑷ 俄羅斯的服裝文化的現代穿著特點
現代的俄羅斯穿著又有很現代化的特徵。 俄羅斯婦女有一年四季穿裙子的傳統,夏天通常是一身「布拉基」,冬天,無論多冷的天,也穿裙子。
俄羅斯婦女對著裙裝有自己的一套認識,她們認為冬季穿裙子不僅不冷,反而暖和。因為裙子裡面能套護膝、護腿、厚襪、厚毛褲,而裙子恰好又遮一層寒,所以比穿褲子更暖和。冬季穿的裙子一般很長,裙擺一定到靴子上方一寸左右,這樣,無論外面穿大衣或是皮外套看起來都很美觀。當然,我們所介紹的這種裝束,並非是所有女士的「專利」,只是俄羅斯中老年婦女的特有打扮。
年輕姑娘則不同,她們冬季也穿裙子,但卻是另外兩種穿法:一種是超短裙,另一種則是超長裙。超短裙固然是美的,但姑娘們也因美麗而「凍人」(動人)。有時甚至在寒流降至,氣溫只有—20℃時,她們依然將大腿幾乎全部裸露,皮膚與空氣間只隔著一層薄薄的長統絲襪。盡管如此,俄羅斯姑娘仍然不會改變其穿著。由此可見,美在俄羅斯婦女心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據說,俄羅斯婦女在中老年時期,患關節病者增多,一方面是由於特別寒冷、潮濕的氣候,一方面也不得不歸咎於她們在年輕時不注意腿部保暖所致。
由於俄羅斯婦女的傳統習慣是偏愛裙裝,所以,平日的服裝市場以裙裝居多,長裙、短裙、連衣裙、西服裙應有盡有。女裝中西服套裙較多,而西服加褲則明顯供應不足。這種排斥長褲的做法,也無不與婦女們喜歡穿裙裝的傳統有關。
尤其是在交際、應酬場合,女人們都要穿裙子。穿長褲則被認為是對客人的不尊重。有一位俄羅斯朋友到中國經商,適逢陽春三月下揚州,與那裡的廠家談一筆生意。3月的揚州,雖然室外陽光融融、春意盎然,但室內卻依然寒氣未散。為了迎接遠道客人,工廠領導專門進行了接見。俄羅斯人在這種場合是十分注意衣著的。男人們穿一身筆挺的西服,其夫人則著一身典型的俄式「布拉基」。歡迎儀式後緊接著是長時間的商務談判,以致使其夫人不得不在眾人面前接二連三地打起了嚏噴。 前面我們講過俄羅斯人在冬季禦寒主要以皮裝為主,喜歡穿皮衣,而今天,能禦寒的冬裝種類很多,無論是款式和質地都能與皮服媲美,但俄羅斯人還是對皮服情有獨鍾,這是為什麼呢?
俄羅斯人對皮裝的追求實際上反映出了他們追求美的獨特性的品味。皮衣具有高貴、華麗、時髦之美,這正是俄羅斯人所看重的特點,皮裝既能滿足禦寒的需要,又體現了華貴,所以一直深受俄羅斯人的鍾愛。不過,皮衣在十年前的確受到過冷落,那時,正是羽絨服剛問世不久。皮衣在其競爭中退居「二線」,因為皮衣不僅顏色單調,款式亦陳舊得喚不起人們的興趣。追求到皮衣的質地,便追求不到款式;有光鮮亮澤的皮毛,但沒有別出新裁的式樣。人們在欣賞其華貴之餘,不免為其他方面的黯然失色而倍感婉惜。
現在,隨著市場經濟的興起,皮衣市場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國外優秀品牌源源不斷地打人俄羅斯市場,其新潮的設計、人時的款式,重新喚起了俄羅斯人對皮衣的興趣。人們拋棄了死板、缺乏線條美的羽絨服,穿上了來自法國、義大利、土耳其的時裝化皮衣。不少俄羅斯人甚至不遠萬里,風塵僕僕地跑到土耳其,親自選購皮貨。於是,幾年前由此還引發了俄羅斯人去土耳其的旅遊熱。經過不斷地引進、挑選,俄羅斯人將最喜歡的皮衣款式穿在了自己身上。現在,五顏六色的皮衣,款式新穎特別,彼此爭奇斗艷,在冬日中裝扮著都市的風光,成為俄羅斯所特有的景緻。
在穿皮衣的同時,還須配相同質量的皮帽、皮圍巾、皮手套,這樣才算置齊了「行頭」,否則,沒有這樣的「伴侶」匹配,再好的皮衣也會黯然失色。 除了在服裝顏色、款式上俄羅斯人比較注意以外,他們在服裝的長短上也頗有講究。
也許是地處寒冷地區,選擇衣服時人們往往挑長的,而且不管是呢大衣、風衣,還是皮大衣,其長度一定到腿肚子才算合適。這一習慣與傳統的穿著風格分不開。冬天人們要穿長靴,所以要求衣服與靴子間的空隙不宜過大,否則不美觀。按俄羅斯人的眼光,大衣起碼要長至腿肚子部分而不應高於膝蓋,這樣大衣和靴子兩者的匹配才能算完美。當然這樣的穿戴僅指女性而言,而男士的大衣,長短全在個人喜好,不苛求統一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