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服裝品牌 > 戲曲中大宋朝皇上戴什麼帽子

戲曲中大宋朝皇上戴什麼帽子

發布時間:2025-10-15 11:47:09

❶ 戲曲頭飾簡介

1、笄;

古時用以貫發或者固定弁,冕的。在《儀禮·士冠禮》中記載:「皮弁笄,爵弁笄。」鄭玄註:「笄,今之簪。」古代婦女經常使用笄來固定發髻。

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時候就用笄將頭發綰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禮。《儀禮·士昏禮》:「女子許嫁,笄而禮之稱字。」鄭玄註:「笄,女之禮,猶冠男也。」《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而笄。」鄭玄註:「謂應年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

2、簪;

由笄發展而的,是古人用來綰定發髻或冠的長針。可用金屬,骨頭,玉石等製成。後來專指婦女綰髻的首飾。擿,簪股,將頭部做成可搔頭的簪子,所以俗稱為搔頭。《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過李夫人,就取玉簪搔頭,自此後宮人搔頭皆用玉簪。《後漢書·輿服志》有:「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一尺,為簪珥。」的記載。

3、釵;

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用來綰住頭發,也有用它把帽子別在頭發上。五代五縞《中華古今注·釵子》:「釵子,蓋古笄之遺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為之,敬王以玳瑁為之,始皇又金銀作鳳頭,以玳瑁為腳,號曰鳳釵。」釵與簪是有區別的,發簪作成一股,而發釵一般作成兩股。

4、華勝;

即花勝。古代婦女的一種花形首飾,通常製成花草的形狀插於髻上或綴於額前。《釋名·釋首飾》:「華勝,華,象草木之華也;勝,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則勝,蔽發前為飾也。」《漢書·司馬相如傳下》:「暠然白首戴勝而穴處兮。」唐顏師古注;「勝,婦人之首飾也,漢代謂之華勝。」

5、步搖;

古代婦女附在簪釵上的一種首飾。《釋名·釋首飾》:「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動也。」《後漢書·輿服志下》:「步搖以黃金為題……」王先謙集解引陳祥道曰:「漢之步搖黃金為鳳,下有邸,前有笄,綴五采玉,以垂下,行則動搖。」

白居易在《長恨歌》中用:「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來形容楊貴妃。

6、篦;

一種比梳子密的梳頭工具。亦指用篦梳頭剔除發垢。唐李賀《秦宮》詩:「鸞篦奪得不還人醉睡氍毹滿堂月。」王琦匯解:「篦,所以去發垢,以竹為之,鸞篦必鸞形象之也。」中國自古便注重禮儀,人們對自己的儀容裝飾十分重視,梳篦在古時是人手必備之物。

尤其是婦女,幾乎梳不離身,時間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風氣。 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顯降低,其質料及裝飾視用途而別。宋朝以後,梳子的形狀趨於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明清時期的梳篦樣式,基本保持宋制。

7、花鈿;

用金,銀,玉,貝等做成的花朵狀裝飾品。明宋應星《天工開物·玉》:「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鈿花用。」鍾廣言註:「鈿花:用貴重物品做成花朵狀的裝飾品,如金鈿,螺鈿,寶鈿,翠鈿,玉鈿等。」

(1)戲曲中大宋朝皇上戴什麼帽子擴展閱讀:

人類使用頭飾的時間是很早的,而且都和裝飾有關。中國漢字中的「美」字,其實就是一個戴著頭飾的人。其頭飾也許是一個羊頭,有兩只角;也許是兩根長長的翎毛,因而有人說「美」字「像頭上戴羽毛裝飾物的舞人之形」。

其實,這種情形在古代民族和現代少數民族中都經常可以見到。可以說,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有戴頭飾的歷史,而且都以不同的形式流傳到現代。

我國雲南省西南部的滄源縣是佤族聚居區。就在這里的勐董河下游兩岸陡峭的崖壁上,保存著我國最古老的崖壁畫之一滄源崖畫。滄源崖畫共發現十個畫點,清晰可辨的人物圖像七百餘個。

其中,凡是形體較為高大的人物圖像幾乎都有頭飾(有的還有尾飾),而且頭飾非常突出,有的頭飾的長度甚至超過人體本身的長度。滄源崖畫中的頭飾,多為牛角、鹿角、牛尾、鹿尾、虎尾、鳥羽等物,尤以牛角頭飾為多。

這種情形,和某些古籍中對雲南少數民族的記載是完全一致的。《雲南志》說;「望苴子蠻……衣短甲,兜上插氂牛尾,馳突如飛,其婦人亦如此。」《宋史·蠻夷四》說:「使者衣虎皮顫裘,以虎尾插首為飾。」

此外,明清時期編纂的多種志書,對基諾族、景頗族等,都有「首戴骨圈,插雞毛,纏紅藤」之類的記載。歷史上我國少數民族的頭飾於此可見一斑。



❷ 皇帝的衣服上的顏色有什麼講究有黃色也有黑色的

5000年的服飾花色繁多,變化萬千,數不勝數,應從哪裡說起呢?我們就從在中國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成為貫穿數千年來禮儀制度主要成分的帝王官員禮服談起。

商周時期的禮服,代表當時最高級的服飾式樣。衣服有長及足部的長袍,也有分為兩截的上衣下裳。衣,一般是窄袖、緊口、領子緣有寬邊,以對襟為主,也有偏衽的式樣。裳是長齊小腿的裙子。腰間束帶。腹前懸掛一塊長方形的"黼黻"。當時沒有褲子。只在小腿上纏繞裹腿,古人叫作"行滕",或"邪幅"。腳上穿各種質料制的鞋子。頭上戴的,是貴族男子專用的冕、冠、弁等"頭衣"。

在寒冷的冬天,人們要加穿各種獸皮製成的皮裘。貴族的禮服大多是狐皮裘袍,特別是白色的狐裘,極為珍貴。貴族們為顯示禮儀,就在毛裘外面罩上絲織的錦衣,叫作"裼"。有時在裼衣上還可以再加上一層外衣,叫作正服,這是在重大禮儀中穿的禮服外衣。 西周宗法禮儀制度的形成,不但確定了尊卑上下各個等級的不同服裝式樣。而且要求隨著不同的禮儀換用不同的服飾。

周代的帝王禮服由袞、冕、黻、帶、裳、幅、舄、衡等服飾組成。袞,是繪制上或刺綉有各種圖案的彩色上衣。冕,是帝王戴的頂上有平版的冠帽。黻,又叫蔽膝,是腹前懸掛的長方形織物。帶,指用皮革製作或絲線編織的腰帶。裳,是下身穿的長裙。幅,又叫邪幅是纏在腿上的布帶。舄,是金線和紅線編織的厚底鞋。衡,是用來固定冠冕的頭飾。

帝王禮服的裝飾品和專用花紋,大概也是從周代開始有了具體規定。帝王的服裝花紋共分成12種。如有龍紋、山紋、華蟲紋、宗彝紋、藻紋、火紋、粉米紋、黼紋、黻紋。這些花紋,只有在天子的服裝上才會全部出現。諸候們只能使用龍以下的紋樣,士用藻紋與火紋。大夫的服裝上可加上粉米紋。

經過動盪不安的春秋戰國時期,秦始皇一統天下後,廢除了原有的六種冕服,僅留下一種黑色的玄冕供祭祀時使用。因為秦人根據五行學說認定自己符合水德,水與黑色配合,所以秦代尚黑,從帝王到平民都穿用黑色服裝。秦始皇對舊禮制進行了徹底破壞,使得到了漢代初年仍沒有統一的禮服、制服

西漢的官服,只不過是一種長袍而已。而且是一年到頭都穿黑色的袍服。官服相同,只能靠冠帽來區分官職的不同和高下。不同的官員佩帶的冠不同。加上自周代開始,官員們就要佩帶綬帶。這種官綬制度在漢代被嚴格執行著。

魏晉南北朝時期,帝王百官的禮服官服基本上沿襲漢代的式樣,直至隋唐時期才有了一個重大改變。隋唐的帝王官員禮服制度也是十分完備的,形成了個等級森嚴的等級制度。 隋開皇年間改革了北周的冕服形式後將它定型,唐代則因循了隋代的定製。唐武德四年,頒布衣服詔,規定了皇帝的服裝共12種,其中冕服依照周制定為6種。群臣的禮服有10種。大臣們穿禮服時,除冕以外,還使用其它4種冠服。這些冕服只在盛大的典禮中穿。在其它的日子裡,皇帝百官都另外穿統一規定的朝服、公服及常服。朝服,是朝見時穿的服裝,只限七品以上的官員穿用。公服又叫省服,它與朝服基本相同,但更為簡便一些。常服以襕衫為主,是一種圓領窄袖,左右開衩的長袍。

在隋代末年,隋煬帝下令用顏色來區分官員和平民的衣著,限定五品以上的官員可以穿紫袍,六品以下的官員分別用紅、綠兩色,小吏們用青色,平民用白色,屠夫商人只許穿黑色衣服,士兵穿黃袍。

宋朝統一全國後,在宋太祖建隆二年,頒布了新的服飾制度。宋代的官服仍分為祭服、朝服和常服三種。祭服維持唐代的式樣,但各種的等級略有降低。宋初,朝服的式樣仍與唐代朝服相同,僅將進賢冠的梁數做了改變,由二梁開始,直至五梁。到元豐二年,宋神宗廢除了隋唐以來依照官員品級確定冠綬的規定改由官員職位決定服飾,共分為七等冠綬。 從宋代開始,官員穿朝服,必定在脖子上套一個上圓下方的飾物,叫作方心圓領。宋代的常服繼承了唐代的衣式,並和唐代一樣,常服靠顏色來區別品級。 宋代官服中變化最大的是頭的襆頭。唐代的軟襆頭在宋代變成了硬胎硬腳的一種帽子,有了固定的形狀。胎架用鐵絲和竹篾製成,外面罩漆紗。官員最常戴的是直腳襆頭,腦後有兩根直尺一樣的腳,水平伸出。開始較短,後來越伸越長,甚至有一丈長。至於低級吏員和皂隸,服裝較為簡單,衣裾較短,衣袖較窄,戴的多是腳向上彎起的交腳襆頭。

遼國在北方與北宋並峙,所以遼國的官員服制就受到了漢文化的影響。遼代官員分南北兩班,太後和北班契丹大臣們穿用契丹本族的服飾,而國王和南班漢族大臣們使用漢服,就是沿循唐代官服制度的後晉服式。它由圓領長袍、玉帶和褲、靴所組成。

繼遼國之後在北方興起的金國,自天眷三年正式宣布冠服制度。這種制度較多吸收了唐宋時代漢族帝王官員服飾的特點,只是比較簡單一些。皇帝的祭祀禮服採用通天冠、絳紗袍;朝服是淡黃袍,腰束烏犀帶。官員們的朝服為紅色大袖羅衣、紅羅裙、戴進賢冠;公服採用襕衫。

蒙古族入主中原後,建立了元朝。在元代中葉,元仁宗在保持蒙古人固有衣冠的基礎上,下令中書省規定服色等級,嚴格了衣冠服飾制度。在唐宋官服式樣的基礎上確定了和它們大致相似的冕服、朝服、公服。

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後,帝王官員的服飾制度達到了最完備、最繁縟的地步。帝王服裝上增加了團龍紋,這是明代才開始形成的禮儀制度。龍紋成了帝王的專用徽記。這種綉龍的帝王常服,是明代皇帝最常穿的服裝,是明太祖在洪武三年正式制定的。除了織有金盤龍紋的圓領窄袖黃袍外,還有折角向上巾,玉帶和皮靴幾種成分。明世宗嘉靖七年,曾經規定了一種皇帝的新常服,叫燕弁服,由烏紗弁帽、玄色袍、玉帶和白襪黑履組成。明代給每級官員都設計了一種動物圖案作標志,把它綉在兩塊正方形的綿緞上,官員常服的前胸後背各綴一塊,這種就是補子,這種官服就叫補服。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法令規定:文武百官的朝服都沿襲唐宋朝服的式樣,外穿紅羅上衣、下裳和蔽膝,內穿白紗單衣,足登白襪黑履,腰束革帶和佩綬,頭戴有梁冠。官員的等級通過冠的梁數和綬帶的不同紋飾表示。明代官員們在重大朝會的場合要穿公服。公服由展腳硬襆頭和盤領寬袖長袍組成。袍服的顏色根據官品而定。

由東北關外的女真民族建立的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專制王朝。清朝的官服突出了滿族的民族特色,徹底改變了延續幾千年的漢族官服面貌。這些服式的滿族特色突出表現在冠帽、馬蹄袖、袍褂和長褲上。

清代官員的禮帽十分特殊,就是人們很熟悉的拖著羽毛長翎的圓頂大帽。它分為兩種:一種是從8月戴到來年2月,叫暖帽,另一種在3月至8月戴 ,叫作涼帽。暖帽為圓形,中間圓頂,周邊有一道寬折檐,用黑色的呢料、絨布或綢緞製成。帽檐是貂皮、海龍皮、狐皮等名貴皮料做成。帽子頂上綴有紅色的帽緯,中央裝著頂珠。頂珠用寶石、珊瑚、金、銀等製作,是區分官品高下的重要標志。涼帽是一個圓錐體的笠帽,用玉草或藤絲、竹絲編成。外面罩上羅紗,綴有紅色帽幃,加有頂珠。皇帝的帽子最為華貴,有3層帽頂,上面嵌有金龍。冠頂用金絲嵌制,上鑲4條金龍,每條龍都口銜寶珠,冠頂中央嵌1顆大珍珠,周圍也嵌有珍珠寶石。 馬蹄袖,本名"箭袖",是武士射箭時擋在手部的防護衣物。外形酷似一隻馬蹄。它裝在清人常穿的開衩箭衣袖口上,平時可以翻起,行禮時放下來蓋住手。它是清人特別看重的滿族民族服飾。

滿族袍褂是最主要的禮服,它與漢族袍服明顯不同,上身緊窄貼身,袖子較細瘦,下身的前後左右開衩,這也是有等級限制的。皇室袍子開四衩,官員百姓的袍褂只許在前後開兩衩。袍子均為圓領,右衽。皇帝的禮服袍子用明黃色,綉有龍紋。官員和命婦們穿綉有蟒紋的袍子。

在袍服外面加穿外褂,是滿族服裝的一大特徵。外褂比袍子短,一般是對襟、圓領、袖子較寬松,袖口平齊。馬褂是一種非常短小的外褂,長不及腰,袖子不過肘部。對襟馬褂也經常被當作宮中禮服穿用。黃色的馬褂最為尊貴。與馬褂相近的還有馬甲,這也是由騎射生活決定的衣服式樣。馬甲沒有袖子,主要貼穿,用以保暖,後來逐漸成了外衣

❸ 戲曲帽殼怎麼做的用什麼材料,用什麼材料來定型

戲曲帽殼怎麼做的用什麼材料,用什麼材料來定型

烏紗帽起初是用藤編織,以草莖為里,紗為表,再塗上漆。後來官員用烏紗帽時,由於紗經過塗漆後堅固而又輕便,於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紗帽上「平施兩腳,以鐵為之」,也就是帽子兩側伸出兩只帽翅。

現在製作,用毛頭紙多層(農村糊窗戶用紙),漿糊粘合晾乾,做成帽子的內胎;

外面用黑絨布幔上去,而且紗帽是分為前後兩個獨立的部分製作的。

紗帽翅用細鐵絲擰成彈簧,窩出帽翅框架,然後用細鐵紗裁成大小合適的片,用骨膠粘到鐵絲框架上,噴上金色或銀色漆打底色,再用硬卡紙雕刻出紗翅內的花紋,染上顏色,同樣用骨膠,鐵絲固定在帽翅骨架上,糾正一下形狀,插在烏紗帽後面就行了。

其他盔頭製作方法大概類似,王(皇)帽、帥盔、中軍盔、駙馬套、鳳冠、大羅帽、大額子、小額子、通常,盔頭全部是硬紙胎,沒用紡織材料,方法也是想用硬卡紙雕出底板,用細鐵紗附上去做胎。

北京、江蘇,都有專門製作戲劇的盔頭、頭面、腳下的鞋子,靴子,彩鞋等等。有時間可以去參觀一下學習學習,看一眼,就會一目瞭然。製作起來就會得心應手。

附錄:

烏紗帽原來只是民間常戴的一種便帽,定為「官帽」則始於明朝洪武年間。

官員頭戴烏紗帽起源於東晉,但作為正式「官服」的一個組成部分,卻始於隋朝,興盛於唐朝,到宋朝時加上了雙翅,烏紗帽按照官階在材質和式樣上是有區別的。明朝以後,烏紗帽才正式成為做官為宦的代名詞。

這兩只帽翅從宋初開始逐漸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員們上朝站班時互相交頭接耳。如果交頭接耳,兩只帽翅相觸,很可能會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發現。

戲曲盔頭

(圖片摘自《網路圖片》)

❹ 烏紗帽:從卑賤的草根玩物提拔成明朝統治階級衙門的非賣品

導語

常言道:「烏紗帽下無窮漢。」烏紗帽作為古代官員的標志性裝飾,一直帶有濃濃的衙門氣息。以至於到了今天,我們依然用「烏紗帽」來指代官位。幾百年來「頭戴烏紗帽,身穿盤領袍,腰掛玉帶,足蹬皂靴」的古代官員經典形象早已經深入人心,尤其是在戲曲中更是將這一形象以誇張的表現手法固化下來。而人們的思維常常會陷入「曼德拉效應」的假象,其實到了明朝,烏紗帽才被統治階級從普通老百姓的頭上強制摘下來,和官位緊緊綁在一起,正式成為官員專屬的「非賣品」,成為政治地位的象徵。也從那時候起,一頂黑黑的帽子開始讓天下人趨之若鶩,都想依靠他的「加持」,飛黃騰達。而「烏紗帽」也不是天生的「高貴血統」,甚至剛開始的時候被賦予的含義和今天截然相反。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它怎樣一步步從「草根」被提拔成「達官顯貴」的經歷。

豫劇《七品芝麻官》中的官員形象

「烏紗帽」在明朝之前的「生存」情況

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之前,史學界幾乎一致認為烏紗帽最早出現在東晉的成帝時期,而1972年,考古學家在馬王堆三號墓發現了一個西漢時期的漆纚烏紗帽,這就讓之前的說法有些站不住腳了。不過由於史學界現在沒有給出定論,我們姑且還從東晉說起。

漢代 漆纚烏紗帽

東晉成帝時期,宮中為了彰顯自己的與眾不同,規定宮里做事的奴婢都要戴上一種黑色網紗,以此來區分階級。因為當時受到玄學風氣的影響,痴迷道教修仙、無為而治的貴族們都喜歡整一身素雅的衣服來包裝自己,而為了整體色調的和諧統一,他們常常用白紗裹頭。因此這個時候烏紗帽的雛形還只是一個卑微的標志,甚至帶有一些歧視意味,不過這卻是烏紗帽一個不算壞的開端。

到了南朝宋明帝的時候,有一個王休仁的政府官員平日就放浪形骸、我行我素。甚至傳說他還是個「摸金校尉」。這里我大膽猜測,他是不是在哪座漢墓里看到類似烏紗帽的東西,才有了下面的所作所為。當時他為了給這個千篇一律的社會帶來革新,就大膽的犧牲了自己,突破性的把黑紗加工成了不同於之前的帽子。然後堂而皇之的在最熱鬧大街上「走秀」,為自己標新立異的游戲之物「傾情代言」。可令他意想不到的是,竟然很多人與他「臭味相投」,爭相模仿,然後隨之一同洋洋得意的招搖過市。一時間這種製作簡單、樣式大方、穿戴方便的新型帽子風靡開來。而且時人還不滿足於簡單的模仿,更是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出了很多不同造型的烏紗帽,有的被捲成了「菏葉」,有的則像高高的樓宇,有的還生出倆豎起的「兔耳朵」。

「另類的」烏紗帽

到了隋朝開皇年間,這頂流行於市井之間的帽子被曾經「羞辱」過它的皇家主動代言,並親自示範,引起朝野一致追捧。《通典》記載:「開皇初,高祖常著烏紗帽,自朝貴以下至於冗吏,通著入朝。」君不見「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有了皇帝的號召力,你就是個「蘿卜」都能給你炒成「人參」,更何況烏紗帽並不是徒有其表,兼顧了美觀性和實用性,符合人體頭部的需要。

烏紗帽實物

唐是隋的既得利益者,兩家還是親戚,因此在審美上也英雄所見略同。唐太宗李世民不僅鼓勵貴族官員戴,還為其廣而告之,號召天下人一同追逐這個時尚。根據五代時期馬縞的中華《古今注·烏紗帽》記載,唐武德九年十一月,太宗特意下詔:「自今以後,天子服烏紗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烏紗帽的「代言天團」又添了一位重量級人物,在皇帝這個「帶貨達人」的引導下,烏紗帽被捧到了新的高潮,天下變得「黑壓壓」一片,成為當之無愧的大唐爆款。尤其在喜好與眾不同的文人士子之間,更是「書算學生,州縣學生,著烏紗帽、白褶裙、青領袍。」烏紗帽成為這些讀書人求學問道,游歷天下的「禮帽」。因而有了李白的「領得烏紗帽,全勝白接蘺。山人不照鏡,稚子相道宜。」的心滿意足。更有了白居易「昔君烏紗帽,贈我白頭翁。帽今在頂上,君已歸泉中」的深切懷念。從這些唐人的作品可以顯而易見的看出,烏紗帽當時是「居家必備、走親饋友」的不二之選。

李白畫像

宋太祖趙匡胤也是烏紗帽的追捧者,可他更是個嚴厲的「班主任」,為了有效制止群臣們在大殿之上無組織、無紀律的交頭接耳。他經過苦思冥想,最終把主意打在了大臣們戴的烏紗帽之上,對其進行了暴力魔改,希望藉助外物來對群臣進行有效「隔離」,讓他們距離產生美,都在朝堂之上做個「安靜的美男子」。他煞有介事的下詔,在烏紗帽的兩邊各加一個大約30公分的翅,並在帽上裝飾不同花紋的圖案以示區別群臣的官位高低。在這個「報警器」的監視下,只要大臣想要搖頭晃腦的講話,必然引起兩側軟翅「噗嗤噗嗤」地震動。這樣端坐龍椅之上,居高臨下的皇帝就對大殿之上的情況看的真真切切、清清楚楚。而他的繼承者們,也對他的這項創造性的發明贊不絕口,因此這種制式的烏紗官帽就在兩宋延續下來,成為宋朝一個獨一無二的標志。而此時變裝過的新款烏紗帽雖然被引進成宮廷,但在民間老款依然流行著,仍然是老百姓尋常可見的便帽。

宋朝官員畫像

「欺負」到老百姓「頭上」的大明朝廷,讓其成為官員專屬的「非賣品」

明朝建立後,喜歡立規矩的明太祖朱元璋對國家大事的方方面面都立下了條條框框。甚至連老百姓平時穿的衣服的制式、顏色、材質都有異常嚴格的明文規定。最終,老百姓頭上戴的尋常之物——烏紗帽,也被朱元璋「橫刀奪愛」。《明史·與服志》記載:「洪武三年定,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而且明文規定除了在職官員以外,只有三類人員可以著烏紗帽。一是退休高級官員,以示尊重和嘉勉。二是侍奉父母的辭閑之官,以彰孝道。三是已經取得功名,待位補缺之人,以顯其榮。

大明官員畫像(一)

自此在民間流行千年的烏紗帽和官位緊緊的綁在了一起,成為明朝制度下的政府官員專用帽。烏紗帽再也不能「飛入尋常百姓家」,坊間百姓再想戴著他走街串巷,就需要寒窗苦讀,進入大明官場。如果你私自戴烏紗的話,一旦被發現或者告發,將會受到嚴厲的懲罰。

由於成了官場專屬,為了保證它的威嚴性,彰顯其與眾不同的地位,明朝又再一次對其進行了改良。首先就是把之前宋朝那兩對又長又窄的「翅」換成了類似蜻蜓翅膀的網紗「雙翅」,而且製作工藝上也比之前更加精細考究。當時一首名為《折桂令·冠帽鋪》的曲子就對其有詳細描寫,曲曰:「窄比寬量,輕漆慢烙,正剪斜裁,烏紗帽青添光色,皂頭巾宜用輕胎。

而且大明的烏紗帽的制式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總的來說就是帽子的上半凸起的部分從明初的矮短到後來的高聳,這樣的變化更能顯示出統治階級的威嚴和高不可攀。到了明中後期的正德年間,就有了著名的「三高先生」:紗帽作高頂,靴作高底,與用高杠

大明官員畫像(二)

特別強調一點,明朝的烏紗帽上沒有「帽正」,即使你在一些明朝古畫上看到時人戴的帽子上有類似「帽正」的東西,但那個東西更應該是綉在帽子上的「帽花」。

同時這種衣冠形式對越南和朝鮮等東亞文化圈國家造成了深遠影響,一直到二十世紀初,他們的政府官員依然遵循著明朝衣冠的舊制。

李氏朝鮮官員

明朝中後期烏紗帽漸漸「臭大街」

明朝初期,由於放牛娃出生的朱元璋深知民間疾苦,對貪官污吏尤其痛恨。因而採用了很多駭人聽聞的方式來懲罰那些貪得無厭的官員。這個時候官員的形象還算正面,相應的烏紗帽也只是官員的代稱,還沒有太多諷刺挖苦的意味。

孔府舊藏烏紗帽

明朝中後期,像所有的封建王朝一樣,官員開始肆無忌憚的貪污腐敗、魚肉百姓,讓百姓們的生活苦不堪言。而這些作威作福的特權階級除了「衣冠禽獸」之外,最明顯的標志就是那高高在上的烏紗帽了。百姓「恨屋及烏」,轉而用「烏紗帽」來代指那些屍位素餐、橫征暴斂的貪官污吏。嘉靖朝的著名詞人更是針砭時弊地諷刺到:「烏紗帽,滿京城,日日搶,全部在賢愚上。新人換舊人,後浪推前浪,誰是誰非不用講。」烏紗帽在問題官員的「不斷努力」下終由明初的神聖不可侵犯變成了人人唾棄的代名詞,開始「臭大街」。烏紗帽好戴,可必須要承受上面千千萬萬的黎民百姓。

欲戴其冠,必承其重

後記

烏紗帽隨著清朝入關後的「剃發易服」成為歷史,官位的代名詞在官方也由「烏紗帽」變成了「頂戴花翎」。可是對於官位烏紗帽的叫法依舊很流行。清朝著名書畫家鄭燮辭官時在其《予告歸里畫竹別濰縣紳士民》詩中這樣寫到:「烏紗擲去不為官,囊橐蕭蕭兩袖寒。寫取一隻清瘦竹,秋風江山作魚竿。」身為大清官員的鄭板橋依然習慣於明朝的叫法,把自己對於官場黑暗的憤懣都通過扔那別人趨之若鶩的烏紗帽來發泄出來。一頂烏紗帽經歷了數個朝代的興亡交替,身份和象徵意義也不斷變換著。可無論怎麼變,也改變不了它是一頂帽子的事實,其它的權勢地位不過是人們賦予它的內涵。

❺ 戲曲烏紗帽的製作過程

烏紗帽原來只是民間常戴的一種便帽,定為「官帽」則始於明朝洪武年間。
早在東晉成帝時,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宮中做事的人,都戴一種用黑紗做的
帽子,人稱「烏紗帽」。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時,這種帽子又在民間流傳開來。於是,「烏紗帽」便成為民間百姓常戴的一種便帽。

明代開國皇帝朱洪武定都南京後,於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作出決定:凡文武百官上朝辦公時,一律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束腰帶。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職的狀元、進士等,也可戴烏紗帽。從此,「烏紗帽」遂成為官員的一種特有標志。由此看來,「烏紗帽」作為官帽,距今也僅有600多年的歷史。
可是到了清代,「烏紗帽」又被換成「紅纓帽」,烏紗帽便不再作為官員的標志。但時至今日,人們仍舊習慣地將「烏紗帽」作為官員的標志。如「丟官」,依然被說成「丟掉烏紗帽」。
東晉成帝咸和九年時,成帝讓在宮廷中做事的官員戴一種黑紗製成的帽子,叫「烏紗帽」。
參考資料:http://ke..com/link?url=-y8xvQu9lM6ZI2i5wTHB23a

與戲曲中大宋朝皇上戴什麼帽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短款女馬甲搭配圖片 瀏覽:281
男生為什麼不能穿運動文胸 瀏覽:819
童裝詳情頁圖片素材 瀏覽:442
飢荒豬帶帽子 瀏覽:581
專櫃同步boss外套哪裡買 瀏覽:309
男女棉衣批發一手貨源 瀏覽:951
裙子要怎麼搭配運動鞋 瀏覽:259
t恤定製合適的圖案有哪些 瀏覽:919
漢正街女裝批發商城 瀏覽:972
男裝外套秋裝翻領型號規格 瀏覽:405
旗袍肉絲光腳丫 瀏覽:737
綠褲子的搭配什麼鞋子的圖片 瀏覽:546
打貂絨衣加一股線叫什麼線 瀏覽:436
職業裝襯衫女裝 瀏覽:720
白藍格子褲子怎麼搭配 瀏覽:605
藍色衣搭配杏色褲子 瀏覽:257
穿裙子靠兩條細帶支撐 瀏覽:375
馬甲針織衫怎麼搭配好看 瀏覽:87
戲曲中大宋朝皇上戴什麼帽子 瀏覽:310
品牌女褲有哪些外貿 瀏覽: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