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胤祥做了鐵帽子王,為何沒有事呢
雍正登基前的十三爺號稱「俠王」,助人為樂,性格豪爽,行俠仗義,相比於其他的皇子,他更是難得的有情有義。這是康熙皇帝常常對他稱道的地方,甚至在太子胤礽即將被廢的時候,也毫不避嫌,拉太子一把。
在上述情況下,鄔思道算是看透了雍正,故他才說只要十三爺謹慎行事,接受鐵帽子王也未嘗不可。只是,後來的允祥身上,在也沒有「俠王」的風范了,除了為劉墨林與蘇舜卿出過兩次頭之後,就只剩下一個唯唯諾諾的十三爺了。
自然,這個唯唯諾諾的十三爺接受了鐵帽子王,也沒什麼事。
2. 十三皇子胤祥為何去世後被追封為鐵帽子王
胤祥是清朝第一位恩封的鐵帽子王。
在他之前,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庄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岳托、順承郡王勒克德渾等8位鐵帽子王都是以開國元勛的身份獲得世襲罔替之殊榮。
胤祥,能成為清朝第一位恩封的鐵帽子王,這離不開他的四皇兄胤禛,也就是雍正皇帝。
當然,胤祥也的確擔得起雍正給他的這份待遇。
胤祥在雍正朝雖然只有8年的時間,但對雍正朝卻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胤祥在雍正的各項新政中充當著重要角色,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可以這么說雍正能夠實施新政,這其中胤祥的作用不容忽視,沒有他,很有可能就沒有雍正的新政。
首先,胤祥總理戶部期間,一心為公,不論遠近親貴,整頓財務,進行財務改革等一系列措施,追繳虧空,革除弊政,充盈了國庫,從而為雍正所實施的各項新政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後盾。其次,胤祥在負責營田水利事宜,提出了很多獨到的見解,他合理治理河流,利用土地,變劣勢為優勢,有效治理當地水利,讓東南數十州縣河流疏暢,獲灌溉之利。
最後,胤祥為雍正朝薦賢甚多,像福建總督劉世明、陝西總督查郎阿、山西巡撫石麟、福建巡撫趙國麟等等,這些都是胤祥向雍正舉薦的。這些人才在之後都成為了雍正朝朝堂上的中堅力量,有效地貫徹了雍正所實施的諸多新政,為清朝在乾隆朝走上極盛立下汗馬功勞。
雍正為君,給胤祥的寵榮無以復加;胤祥為臣,對胤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雍正厚待胤祥,胤祥忠心雍正,兩人相得益彰,最終促成「棠棣情深」一段佳話。
3. 老十三胤祥,到底有什麼功勞,被雍正皇帝加封為鐵帽子王呢
胤祥和雍正從小就感情深厚。
雍正為什麼和十四爺胤禵關系不好?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雖然兩個人是同母所生,但是由於當時雍正的母親身份不高, 雍正並不是自己的親生母親撫養長大。這也是為什麼雍正的母親一直非常偏愛十四爺胤禵。因為十四爺胤禵才是雍正母親親手養大的兒子,感情自然要深厚一些。
胤祥、雍正都是太子黨的成員,加上雍正和其關系好,極有可能是胤祥是替雍正受過。這也是為什麼康熙後來原諒了其他皇子,可是單單不原諒胤祥的原因。因為站在康熙的角度來看,胤祥為了兄弟情義,不忠於自己。
胤祥性格好,能力強,非常符合雍正的用人要求。
除了上述原因以外,胤祥還有一個非常好的優點,那就是他做人做事符合雍正的要求。胤祥雖然位極人臣,但是他非常的謹慎小心,內斂安分,一心替朝廷辦事。
4. 老十三胤祥,到底有什麼功勞,被雍正皇帝加封為鐵帽子王
首先,我們看一下清朝的爵位制度。清朝的爵位分為:親王、郡王、貝勒等等,其中,親王又分成了鐵帽子王和普通親王。按照清朝的規矩,普通親王的爵位不能世襲,例如父親是親王,兒子只能是郡王,孫子只能是貝勒。只有鐵帽子王擁有世襲罔替的特權,一代代地傳下去。但清朝冊封鐵帽子王擁有一系列嚴格的規定,清朝的鐵帽子王屈指可數。
尤其是在和平時期,想成為鐵帽子王非常困難。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老十三胤祥被冊封為鐵帽子王,肯定立下了無法替代的巨大功勞。但是在清朝文獻的記錄中,查不到任何記載。按照道理來說,雍正皇帝不會平白無故的賞賜自己的十三弟。肯定是一些無法公開的功勞,最大的可能就是軍權。
至於老十三胤祥,從來不結黨營私,而是為人謹慎,從來沒有過分的地方。直到老十三胤祥去世,雍正皇帝都非常信任這位十三弟。雍正皇帝的兄弟很多,但只有胤祥屬於雍正皇帝的嫡系,就連後來的允禮也算不上。至於老八集團的殘余勢力,經常暗中搗亂,給雍正皇帝製造了很多麻煩。
5. 老十三胤祥,究竟有何功勞,被雍正皇帝加封為鐵帽子王
在許多影視劇中我們都會發現,雍正和他的十三弟胤祥關系十分好。老十三胤祥究竟有何功勞,被雍正皇帝加封為鐵帽子王呢?這主要是因為胤祥無論政務還是軍務都處理得十分出色,而且他對雍正也始終忠心耿耿。
老十三的功勞
管戶部:胤祥在雍正登基前後都管過戶部,還協助雍正追繳大量欠款。他為人勤奮細致,將戶部管理得井井有條,也為雍正時期國庫充盈立下了大功。
掌軍權:胤祥在雍正陷入九龍奪嫡的關鍵時刻,拿到了豐台大營等地的兵權,還殺了企圖謀反的人,他的膽大心細為雍正的安全和奪嫡增加了極大的保障。
修河道:古代治理河道和修築堤壩都是十分容易發生貪腐的,而一旦河道出問題百姓肯定遭殃。胤祥修河道期間不僅不貪污,還將工程修得十分之好,為雍正解除心頭大患。
總的來說,胤祥不管是在對雍正的忠心方面,還是在處理政務、軍務方面,都是十分優秀無可挑剔的,所以雍正十分喜愛和信賴他,將封他為鐵帽子王。
6. 老十三胤祥,究竟有何功勞,被雍正帝加封為鐵帽子王
這里先叫胤祥為允祥,老十三允祥是一個很傳奇的人物,他在康熙時期因為犯了錯被自己的父親監禁了起來,而了解這一段歷史的人都知道,當時各個皇子為了爭奪皇帝之位分成了兩大陣營,老十三當時就是在雍正這一陣營里的,所以他和雍正的關系就比較好,也可以理解他之後被雍正帝加封為鐵帽子王了,鐵帽子王是當時一個比較重要的殊榮,算是一個榮譽吧!
允祥一生為國家付出了許多,他做的這些事情自然被皇上記在了心裡,並且加倍的對他好。也是因為他做了這么多的實事,所以雍正特許把允改為胤,並且讓乾隆加封給了他鐵帽子王的稱號,也是對他的一個回報。
7. 胤祥為何這么效忠與老四要真實的歷史原因。
怡賢親王園寢位於北京西南大約88公里、淶水縣以北12.5公里的石亭鎮東營房村西雲溪水峪。墓主人就是康熙皇帝第十三子愛新覺羅胤祥,該陵寢也叫十三爺墳。
怡親王胤祥,生前謹慎忠誠,實心任事,勤奮奉職。雍正繼位後,加封允祥為總理事務大臣,後晉封為怡親王,先後總理戶部三庫,總理戶部等重任。雍正三年,他曾總理京畿水利,對於防治防治河患、開辟營田,成績頗多,而屢受恩賞。雍正八年,皇帝又來親書「忠敬誠直,勤慎謙明」匾額予以褒獎,當年又加封為首任軍機大臣,深受雍正的依賴和器重。
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怡親王胤祥和總督高其倬奉命為雍正皇帝選陵。選中易州境內泰寧山(後改為永寧山)的太平峪,(即現在易縣清西陵泰陵陵址)。奏稱:「相度得易州境內泰寧山太平峪,為『萬年吉地』,實乾坤聚秀之區,陰陽會合之所,龍穴砂石,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咸備。」雍正閱後大悅:「山脈水法,條理詳明,洵為上吉之。」遂決定將陵寢建造於此。遂降旨對怡親王胤祥嘉獎,賜其距雍正泰陵東北面六十華里處一塊「平善之地為墓地」,即現在的淶水縣東營房村雲溪水峪——怡賢親王園寢。
園寢處於丘陵地帶,三面環山,依山傍水,林木豐茂,自然環境十分優美。園寢背西向東,佔地面積約40萬平方米,全部建築物30餘座。建築用料全部採用紅磚綠瓦,其規模浩大,布局嚴謹,工藝精湛,氣勢宏偉。周圍松柏參天,濤聲瑟瑟,庄嚴肅穆,華貴典雅。在清代王陵中獨樹一幟。整體布局自東向西依次為:三華里神道,沿神道依次為神道碑亭、火焰牌樓、五孔石拱橋、四柱三門石牌坊、平橋、華表、元寶山、僂佝橋、三孔橋、神道碑亭、神廚庫、井亭、值班房、月台、宰牲亭、朝房、宮門、南北焚帛爐、隆恩殿、寶頂等。神道兩側松柏參天,園寢四周環以綠瓦紅牆。陵寢雍正八年建成後,為守此陵,清政府在此設水東營駐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二員,並設園寢護衛軍,東西兩個營房。東營房駐馬步軍兵,西營房駐護陵旗族員。清盛時期,園寢范圍皆為禁地,護衛森嚴,權重勢大。
辛亥革命以後,園寢護衛軍撤走,只剩旗民守護。大約在1934—1936年間,整個園寢被當地軍閥和地方官吏所破壞,墓葬全被挖空,葬品及所有文物被盜走。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時期,又遭受更慘重破壞,地面建築全被平毀。現存文物不足三分之一:石牌樓兩座:一為七樓四柱牌,高10米,長25米,柱基和坊梁均有雕刻圖案,工藝精湛。一為火焰牌樓,高10米,長25米。氣勢非常壯麗。神道碑一座,高5米,寬1.4米,碑上有滿漢文字刻寫的「忠敬誠直勤慎謙明和碩怡賢親王神道碑」等字樣。華表一對,高13米,柱基和柱體均呈八梭形,刻有大小騰龍48條。極為罕見。五孔橋一座,長38米,寬7米。以上建築全為漢白玉質料,保存尚好,園寢及現有文物已列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收錄於「中國名勝大詞典。」
雍正八年五月(公元1730年),雍正最親愛、最倚重的皇十三弟怡親王胤祥逝世。雍正悲痛欲絕,親臨其喪,並輟朝三日痛悼之。封謚為「賢」,明配享太廟。詔令怡親王名仍書原「胤祥」,以志思念。命將御書八字加於謚上。恤葬從優,建祠於京西白家疃正陽門內東順城街,改所居府為賢良寺,以祈冥福雍正帝在諸兄弟中,為確保王位,嚴厲打擊其政敵,唯獨對怡親王允祥恩寵有加,情同手足生死與共。先後推崇其為「自古無此公忠體國之賢王」,乾隆時期,又定為世襲罔替「鐵帽子王」。由此可見,雍正與胤祥的關系遠遠超出普通的君臣關系,更非一般兄弟王子的關系。
8. 十三阿哥為何被封為「鐵帽子王」
胤祥在雍正期間被封為怡親王,也就是世襲罔替的親王,只不過在乾隆期間完善王爵制度的時候把他劃在了鐵帽子王之列。
祥不但具備優秀的文化素養,還頗有辦事才能、協調人際關系的才能,是難得一見的人材,胤祥還能文能詩,棋棋書畫無一不通,今有《交輝園遺稿》流傳世間。胤祥不但能文,他還繼承了滿洲人的騎射,騎馬射箭樣樣精通。
十三阿哥胤祥和四皇子胤禛的關系最好,雍正帝在寫給胤祥的祭文曾提到胤祥的數學是他親自傳授的。
康熙六十一年,皇四子胤禛繼位,史稱雍正皇帝。第二天胤祥被任命為四位總理事務大臣之一,同日晉升為和碩怡親王。
(8)胤祥為什麼是鐵帽子擴展閱讀:
愛新覺羅·胤祥(1686年11月16日-1730年6月18日),清聖祖康熙帝第十三子,生母敬敏皇貴妃章佳氏。胤祥與雍親王胤禛關系最親密,雍正帝待他也非尋常。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四皇子胤禛繼位,胤祥被封為和碩怡親王,又出任議政大臣,處理重要政務。雍正元年(1723年),命總理戶部。
自此即全力輔佐胤禛治理國家,胤禛亦對其十分信任。雍正三年(1725年),總理京畿水利營田事務。雍正七年(1729年)因准噶爾部竄擾邊陲,命其辦理西北兩路軍機,敘協贊功待詔增儀仗一倍。
因胤祥對雍正朝的治績助力甚大,遂得世襲罔替的許可,為鐵帽子王。
清朝有史以來第九位鐵帽子王。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日(陽歷6月18日)去世,時年44歲,配享太廟,上謚號為「賢」,另賜有匾額「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冠於謚前。將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這成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諱的唯一事例。
9. 雍正王朝:千古一帝康熙圈禁兒子胤祥時,為何要摘掉帽子
康熙是十分不願意看到兒子胤祥被帶走,所以他先摘掉了帽子,表明先把胤祥拿下,隨後又緩緩帶上帽子,表明胤祥還是會被放出來的,這兩個動作都顯示出了康熙對兒子胤祥的良苦用心。
胤祥的母親是康熙寵愛的純元皇後,胤祥是康熙第十三個兒子,康熙非常喜歡胤祥這個兒子,在胤祥年幼時經常帶著胤祥四處遊玩,所以康熙要圈禁胤祥時內心是很復雜的,他先將帽子摘下又緩緩帶上。
當時的康熙已經心裡做好了打算,讓第四個兒子胤禛來繼承自己的皇位,而胤祥是胤禛最好的夥伴。康熙也有心讓胤祥以後安心地去輔佐胤禛,做什麼事情都安排他們兩個一起處理。
其實康熙圈禁胤祥也是為了他好,是為了保護他,保護了胤祥就是保護了自己的繼承人胤禛,所以康熙又緩緩把帽子帶上,表明胤祥被圈禁只是一時之計,很快胤祥就會被放出來,康熙的良苦用心可見一斑。
10. 康熙第十三子號稱鐵帽子王是什麼 意思
鐵帽子王是對清代世襲罔替的王爵的俗稱,其身份高貴且封爵像鐵般牢固。 清王朝建立後,建立了一整套封爵制度,皇族爵位即是這個制度的組成部分之一。當時確 鐵帽子王
定的皇族爵位共有十二等,依次為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和奉恩將軍。清朝封爵一般有兩種,一為臣民在戰爭中立功而受封,稱為功封;另為皇裔受封(正常情況下必封),稱為恩封。襲爵的方式也分為兩種:一種是降等承襲,這是一般的慣例,即逢子孫(通常為嫡長子)襲爵時,每代要遞降一個等級來承襲。由和碩親王遞降至奉恩鎮國公,多羅郡王遞降至奉恩輔國公,多羅貝勒遞降至不入八分鎮國公,固山貝子遞降至不入八分輔國公,奉恩鎮國公遞降至鎮國將軍,奉恩輔國公遞降至輔國將軍,之後就不再遞降了,以該爵一直承襲下去。另一種是原等承襲,即由皇帝頒詔允許,某些爵位逢子孫襲爵時,可以按其父、祖的原等級來承襲,世代相承不變。若是沒有子嗣後代時,則以旁支後代奉始封祖先祀,並承襲該爵。這就叫做世襲罔替。在清朝國祚二百六十八年加上在關外時期約近三百年的漫長歲月之中,獲此殊榮的滿清貴胄僅有十二位王的後人在繼承爵位時無需降級,作為皇帝對其功勞的賞賜,稱為鐵帽子王。 這十二位王中,有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另外四位是中後期在政治斗爭中得到皇帝重用而受封。 皇帝按「功封」詔定清朝初年的八位鐵帽子王: 和碩睿忠親王多爾袞
六位和碩親王,即, 和碩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次子 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十四子 和碩豫親王:多鐸,努爾哈赤十五子 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弟舒爾哈齊六子 和碩肅親王:豪格,皇太極長子 和碩承澤親王(後改為庄親王):碩塞,皇太極五子 兩位多羅郡王,即, 多羅克勤郡王:岳托,努爾哈赤次子代善長子 多羅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努爾哈赤次子代善三子薩哈璘次子 中後期所恩封的四位鐵帽子王(全是和碩親王): 和碩怡親王:胤祥,康熙帝十三子 和碩恭親王:奕,道光帝六子 和碩醇親王:奕譞,道光帝七子 和碩慶親王:奕劻,乾隆帝十七子永璘六子綿性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