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开埠150多年来警队制服已经经历数次转变。警员初期的制服由军服转变而来,即港人人所共称的“大头绿衣”制服,当时警察还穿着中式布鞋。
到了20世纪60年代,低级警务人员在夏天都穿上短裤制服,高级警官才穿长裤。
到了70年代,所有警员才统一穿上长裤。至1979年,香港警队的制服开始定型成为目前军绿色的制服。
“蓝帽子”是警察机动部队,他们负责应付突发事件;“飞虎队”大概是大家最耳熟能详的了,是“蓝帽子”属下的特别任务连,主要处理严重罪案、拯救人质、反恐等,队员个个神勇,执行任务从未失败。
(1)大陆交警制服直接被秒杀扩展阅读:
香港警队成立170年,至今约15%警务人员为女性,从1949年前只协助妇孺的“调查妹仔帮办”,发展至2014年首名女性高级助理警务处长诞生。女警职能的改变,亦可见于制服的变迁。
据报道,香港岭南大学社会及社会政策系副教授陈效能,联同香港教育学院社会科学系助理教授何家骐撰写的新书《香港女警六十年》,介绍香港女警历史。
书中指出,香港女警前身是殖民地时代隶属华民政务司的“调查妹仔帮办稽查员”(简称调查妹仔帮办),专门调查被拐卖或虐待的妇孺,1949年起警队才正式招聘女警。
初期主责文书 穿裙突出形象
何家骐称,女警诞生和增加有两个契机,一是二战后大量女童及妇女难民涌港;其次是1960年代暴动和示威需人群管制,令女警派上用场。
何表示,基于“男人不打女人”观念,女警处理收农地、示威等冲突会较容易,“男警甚至站在后面”。而1990年代初国泰工潮,示威者多为空姐,女警较适合控制人群,至2005年韩农示威、去年“雨伞运动”,亦多用女警维持秩序。
不过,女警初期其实只做文书及对女性搜查的工作,多穿裙,后期才要巡逻,参与机动任务。
书中指出,1950年代首批女警只穿警校的白衫蓝裤,1952年才有卡其色恤衫、“A字”及膝裙制服,却被批评欠美感和累赘,1960年代起改穿麻质裙,但物料太贴身易皱难走动,女警只能坐“四分一张櫈子”,免坐皱裙子影响外观,亦有碍捉贼。
至1995年落实女警佩枪制度后,才改为军绿色裤装。
② 公安中穿白色制服的是什么官
警监,三级警监以上才能穿白衬衣,有些地方警衔和行政级别挂钩的话,要正县级才能穿白衬衣。
根据《人民警察法》第二条第二款之规定,人民警察包括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监狱管理机关的人民警察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警察。
除以上部门及其人民警察外,任何其他部门、机构、个人不得持有、使用人民警察制式服装和标示有人民警察标志的物品,任何部门、机构、个人不得穿着类似人民警察警服的服装。
历史沿革
我国的警服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最终在1995年基本定型,95式警服在各方面已经非常的成熟。
肩章、领花、警号、臂章等应有尽有,已经与西方国家的警服非常接近。在《121大案》《燕赵刑警》《黑白大搏斗》等刑侦电视剧中,警察们穿的都是95式警服。
但这4种警服都有一个问题,由于采用了草绿色的设计,与陆军的制服颜色仍然很接近。对于那些不了解情况的人们,还是容易发生混淆。在世界各国中,大部分国家的警服都采用了藏青色或者黑色,例如日本、美国等国家,被称为海洋系警服。
还有一部分国家采用军绿色或者其他颜色的警服,例如法国、越南、俄罗斯等等,被称为大陆系警服。但这些类型警服的国家不多,为了与世界潮流接轨,同时解决军警制服过于接近的问题。在21世纪初期,警察队伍开始换发99式警服。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警服
③ 为了追求美女交警,小伙天天跑警花面前违章什么电影
《运转手之恋》是由陈以文、张华坤联合执导,宫泽理惠、屈中恒主演的爱情喜剧片。
影片讲述了向父母宣布不结婚的计程车司机苏大全,在对女交警庄静文一见钟情后,发起追求并最终赢得美人芳心的故事。[1] 该片于2000年11月11日在中国台湾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