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对清朝旗装描写,要多点
和硕亲王
亲王朝冠,与皇子同。吉服冠,冬用海龙、薰貂、紫貂惟其时。夏织玉草或藤竹丝为之。红纱绸里。石青片金缘。上缀朱纬。顶用红宝石,曾赐红绒结顶者,亦得用之。
端罩,青狐为之,月白缎里,若曾赐金黄色者,亦得用之。补服用石青色,绣五爪金龙四团,前后正龙,两肩行龙。朝服、蟒袍蓝及石青随所用,若曾赐金黄色者,亦得用之。馀与皇子同。
朝珠、朝带、吉服带、雨冠、雨衣、雨裳,均与皇子同。崇德元年,定亲王冠顶三层,上衔红宝石,中嵌东珠八。前舍林,嵌东珠四。后金花,嵌东珠三。带用金镶玉版四片,嵌东珠四。顺治九年,定冠顶共嵌东珠十,舍林、金花各增嵌东珠一。带四片,每片嵌东珠四。服用五爪四团龙补、五爪龙缎、满翠四补等缎。
亲王明轿一,木质,洒金,不施幰。盖、辕、杆皆魨朱饰金。暖轿一,银顶,金黄盖幨,红帏,缎、毡各惟其时。初制,亲王明轿广三尺三寸,地平广与轿面同。俱施羊肝漆洒金,上下雕玲珑花卉。直杆、横杆、撑杆各二,肩杆四,俱朱魨贴金饰。红布幰衣、油绸雨衣各一。
亲王福晋吉服褂,绣五爪金龙四团,前后正龙,两肩行龙。馀皆与皇子福晋同。侧福晋冠顶等各饰东珠九。服与嫡福晋同。并按崇德元年,定亲王嫡妃冠顶嵌东珠八,侧妃嵌东珠七。顺治九年,定嫡妃冠顶增嵌东珠二。服用翟鸟四团龙补、五爪龙缎、妆缎、满翠四补等缎。侧妃冠顶增嵌东珠二。服与嫡妃同。
亲王福晋暖轿及朱轮车,红盖,四角皁缘。金黄幨,红帏,朱辕,舆用金顶。
自亲王以下、贝勒以上各侧室,均降嫡一等。并按初制,亲王妃车、轿红盖,红帏,金黄垂幨,盖角青缘。其侧妃车、轿亦红盖,红帏,盖角青缘,红垂幨。
亲王世子
亲王世子朝冠,顶金龙二层,饰东珠九,上衔红宝石。夏朝冠前缀舍林,饰东珠五。后缀金花,饰东珠四。吉服冠、端罩、补服、朝服、蟒袍、朝珠皆与亲王同。
朝带,色用金黄,金衔玉方版四,每具饰东珠三。左右佩绦如带色。吉服带与亲王同。顺治九年,定亲王世子冠顶三层,共嵌东珠九。带用金镶玉版四片,每片嵌东珠三。服与亲王同。
亲王世子明轿一,制同前。暖轿一。红盖,金黄幨,红帏。馀如亲王。
世子福晋朝冠,顶镂金二层,饰东珠九,上衔红宝石。朱纬。上周缀金孔雀五,饰东珠各六。后金孔雀一,垂珠三行二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饰东珠各三,末缀珊瑚。冠后护领垂金黄绦二,末亦缀珊瑚。青缀为带。金约,镂金云八,饰东珠各一,间以青金石。后系金衔青金石结,垂珠三行三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二,每具饰东珠珍珠各四,末缀珊瑚。馀皆与亲王福晋同。顺治九年,定世子嫡妃冠服如亲王侧妃。其侧妃冠顶嵌东珠八。服与嫡妃同。
亲王世子福晋暖轿及朱轮车,红幨。馀如亲王福晋。初制,亲王世子妃轿、车盖、帏与亲王侧妃同。其侧妃轿、车,红盖,红帏,盖角青缘,青垂幨。
多罗郡王及郡王长子服饰
多罗郡王
郡王朝冠,顶金龙二层,饰东珠八,上衔红宝石。夏朝冠前缀舍林,饰东珠四。后缀金花,饰东珠三。吉服冠、端罩皆与亲王世子同。
补服,用石青色,绣五爪行龙四团,两肩前后各一。朝服、蟒袍、朝珠皆与亲王世子同。
朝带,色用金黄,金衔玉方版四,每具饰东珠二,猫睛石一。佩绦如带色。吉服带与亲王世子同。崇德元年,定郡王冠顶三层,上衔红宝石,中嵌东珠七。前舍林,嵌东珠三。后金花,嵌东珠二。带用金镶玉版四片,嵌绿松石四。顺治九年,定冠顶共嵌东珠八,舍林、金花各增嵌东珠一。带四片,每片嵌东珠二。服与亲王同。
郡王明轿一,暖轿一。红盖,红幨,红帏。馀同亲王世子。初制,郡王以下、贝勒以上,俱坐明轿,八人舁之,如亲王仪。辅国公以上,亦坐明轿,四人舁之。原乘马者听。
郡王福晋朝冠,顶镂金二层,饰东珠八,上衔红宝石。朱纬。上周缀金孔雀五,饰东珠各五。后金孔雀一,垂珠三行二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末缀珊瑚。冠后护领垂金黄绦二,末亦缀珊瑚。青缎为带。吉服冠与世子福晋同。
金约,镂金云八,饰东珠各一,间以青金石。后系金衔青金石结,垂珠三行三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二,末缀珊瑚。
吉服褂,绣五爪行龙四团,前后两肩各一。馀皆与世子福晋同。崇德元年,定郡王嫡妃冠顶嵌东珠七,侧妃嵌东珠六。顺治九年,定嫡妃冠服与世子侧妃同。其侧妃冠顶嵌东珠七。服用蟒缎、妆缎,各色花、表缎。
郡王福晋暖轿及朱轮车,皁幨。馀如亲王世子福晋。舆用银顶。初制,郡王妃轿、车盖、帏与亲王世子侧妃同。其侧妃轿、车,红盖,红帏,盖角蓝缘,蓝垂幨。
郡王长子
郡王长子明轿一,暖轿一。自贝勒以上,用舆夫八人。红盖,红幨,红帏。馀如郡王。
郡王长子福晋暖轿及朱轮车,四角蓝缘,蓝幨。馀如郡王福晋。初制,郡王长子妃轿、车盖、帏与郡王侧妃同。其侧妃轿、车,红盖,四角青缘,青帏,红幨。
多罗贝勒
贝勒朝冠,顶金龙二层,饰东珠七,上衔红宝石。夏朝冠前缀舍林,饰东珠三。后缀金花,饰东珠二。吉服冠、端罩皆与郡王同。
补服,色用石青,前后绣四爪正蟒各一团,朝服通绣四爪蟒文,蟒袍亦如之,均不得用金黄色,馀随所用。朝珠绦用石青色。馀同郡王。朝带色用金黄,金衔玉方版四,每具饰东珠二。佩绦皆石青色,吉服带色用金黄,版饰惟宜。佩绦亦皆石青色。崇德元年,定贝勒冠顶三层,上衔红宝石,中嵌东珠六。前舍林,缀东珠二。后金花,缀东珠一。带用金镶玉版四片,嵌宝石四。顺治九年,定冠顶共嵌东珠七,舍林、金花各增嵌东珠一。带四片,每片嵌东珠二。服用四爪两团龙补及蟒缎、妆缎。
贝勒明轿一,暖轿一。自贝勒以上,用舆夫八人。红盖,红幨,红帏。馀如郡王。
贝勒夫人朝冠,顶镂金二层,饰东珠七,上衔红宝石。朱纬。上周缀金孔雀五,饰东珠各三。后金孔雀一,垂珠三行二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末缀珊瑚。冠后护领垂石青绦二,末亦缀珊瑚。吉服冠与郡王福晋同。
金约,镂金云七。馀同郡王福晋。耳饰亦与郡王福晋同。
朝褂,绣四爪蟒,领后垂石青绦。吉服褂前后绣四爪正蟒各一。馀与郡王福晋同。
朝袍,蓝及石青诸色随所用,领、袖片金缘,冬用片金加海龙缘。绣四爪蟒,领后垂石青绦。蟒袍通绣九蟒。领约、朝珠、采帨绦用石青色。馀皆与郡王福晋同。崇德元年,定贝勒嫡夫人冠顶嵌东珠六。侧夫人嵌东珠五。顺治九年,定嫡夫人冠顶、服饰如郡王侧妃,其侧夫人冠顶嵌东珠六。服与嫡夫人同。
贝勒夫人暖轿及朱轮车,四角皁缘,皁帏。馀如郡王长子福晋。初制,贝勒夫人轿、车与郡王长子侧妃同,其侧夫人轿车,红盖,蓝缘,蓝帏,红幨。
多罗贝勒、固山贝子服饰
多罗贝勒
贝勒朝冠,顶金龙二层,饰东珠七,上衔红宝石。夏朝冠前缀舍林,饰东珠三。后缀金花,饰东珠二。吉服冠、端罩皆与郡王同。
补服,色用石青,前后绣四爪正蟒各一团,朝服通绣四爪蟒文,蟒袍亦如之,均不得用金黄色,馀随所用。朝珠绦用石青色。馀同郡王。朝带色用金黄,金衔玉方版四,每具饰东珠二。佩绦皆石青色,吉服带色用金黄,版饰惟宜。佩绦亦皆石青色。崇德元年,定贝勒冠顶三层,上衔红宝石,中嵌东珠六。前舍林,缀东珠二。后金花,缀东珠一。带用金镶玉版四片,嵌宝石四。顺治九年,定冠顶共嵌东珠七,舍林、金花各增嵌东珠一。带四片,每片嵌东珠二。服用四爪两团龙补及蟒缎、妆缎。
贝勒明轿一,暖轿一。自贝勒以上,用舆夫八人。红盖,红幨,红帏。馀如郡王。
贝勒夫人朝冠,顶镂金二层,饰东珠七,上衔红宝石。朱纬。上周缀金孔雀五,饰东珠各三。后金孔雀一,垂珠三行二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末缀珊瑚。冠后护领垂石青绦二,末亦缀珊瑚。吉服冠与郡王福晋同。
金约,镂金云七。馀同郡王福晋。耳饰亦与郡王福晋同。
朝褂,绣四爪蟒,领后垂石青绦。吉服褂前后绣四爪正蟒各一。馀与郡王福晋同。
朝袍,蓝及石青诸色随所用,领、袖片金缘,冬用片金加海龙缘。绣四爪蟒,领后垂石青绦。蟒袍通绣九蟒。领约、朝珠、采帨绦用石青色。馀皆与郡王福晋同。崇德元年,定贝勒嫡夫人冠顶嵌东珠六。侧夫人嵌东珠五。顺治九年,定嫡夫人冠顶、服饰如郡王侧妃,其侧夫人冠顶嵌东珠六。服与嫡夫人同。
贝勒夫人暖轿及朱轮车,四角皁缘,皁帏。馀如郡王长子福晋。初制,贝勒夫人轿、车与郡王长子侧妃同,其侧夫人轿车,红盖,蓝缘,蓝帏,红幨。
固山贝子
贝子朝冠,顶金龙二层,饰东珠六,上衔红宝石。夏朝冠前缀舍林,饰东珠二。后缀金花,饰东珠一。吉服冠顶用红宝石。皆戴三眼孔雀翎。孔雀花翎有三眼、双眼、单眼之分,遇赏均得戴用。端罩制同贝勒。补服色用石青,前后绣四爪行蟒各一团。朝服、蟒袍、朝珠皆与贝勒同。
朝带,色用金黄,金衔玉方版四,每具饰东珠一。吉服带与贝勒同。崇德元年,定贝子冠顶二层。上衔红宝石,中嵌东珠五。前舍林,后金花,各嵌东珠一。带用金镶玉版四片,每片嵌蓝宝石一。顺治九年,定冠顶共嵌东珠六,舍林增嵌东珠一,馀如旧。带四片,每片嵌东珠一。服与贝勒同。
贝子明轿一,暖轿一。红盖,红幨,青帏。馀如贝勒。
贝子夫人朝冠,顶镂金二层,饰东珠六。金约镂金云六,吉服褂前后绣四爪行蟒各一。馀皆与贝勒夫人同,崇德元年,定贝子嫡夫人冠顶嵌东珠五。侧夫人嵌东珠四。顺治九年,定嫡 夫人冠顶服饰如郡王侧妃。其侧夫人冠顶嵌东珠五。服与嫡夫人同。
贝子夫人车,红盖,青缘,青帏,红幨。初制,贝子夫人车与贝勒侧夫人同。其侧夫人车,青盖,红缘,青帏,红幨。
镇国公、辅国公服饰
镇国公
镇国公朝冠,顶金龙二层,饰东珠五,上衔红宝石。夏朝冠前缀舍林,饰东珠一。后缀金花,饰绿松石一。吉服冠,入八分公顶用红宝石,未入八分公用珊瑚,皆戴双眼孔雀翎。端罩紫貂为之,月白缎里。补服前后绣四爪正蟒方补。朝服、蟒袍、朝珠与贝子同。
朝带,金衔玉方版四,每具饰猫睛石一。吉服带与贝子同。崇德元年,定镇国公冠顶二层,上衔红宝石,中嵌东珠四。前舍林,嵌东珠一。后金花,嵌绿松石一。带如贝子。顺治九年,定冠顶共嵌东珠五,馀如旧。带四片,每片嵌猫睛石一。服用四爪方蟒补。馀与贝勒同。
镇国公明轿一,暖轿一。皁盖,红幨,皁帏。馀如贝子。
镇国公夫人朝冠,顶镂金二层,饰东珠五。金约镂金云五。吉服褂绣花八团。馀皆与贝子夫人同。崇德元年,定镇国公嫡夫人冠顶嵌东珠四。顺治九年,定嵌东珠五。服如贝子夫人。其侧夫人冠顶嵌东珠四。服与嫡夫人同。
镇国公夫人车,朱轮,皁盖,红缘,皁帏。红幨。自公夫人以上,盖、帏均用云缎,镇国将军夫人以下用素缎。并按初制,镇国公夫人车盖、帏与贝子侧夫人同。其侧夫人车,青盖,蓝缘,青帏,红幨。
辅国公
辅国公朝冠,顶金龙二层,饰东珠四,上衔红宝石。馀皆如镇国公。崇德元年,定辅国公冠顶二层,上衔红宝石,中嵌东珠三。前舍林,嵌绿松石一。后金花,嵌宝石一。带如镇国公。顺治九年,定冠顶共嵌东珠四,舍林、金花、带、服色俱与镇国公同。
辅国公明轿一,暖轿一。青盖,红幨,青帏。馀如镇国公。自辅国公以上,用舆夫四。
辅国公夫人朝冠,顶镂金二层,饰东珠四。金约镂金云四。馀皆与镇国公夫人同。崇德元年,定辅国公夫人冠顶嵌东珠三。顺治九年,定冠顶嵌东珠四。服如贝子夫人。其侧夫人冠顶嵌东珠三。服与嫡夫人同。
辅国公夫人车,朱轮,皁盖,青缘,皁帏,红幨。初制,辅国公夫人车盖、帏与镇国公侧夫人同。其侧夫车,青盖,蓝帏,红幨。
宗室将军服饰
镇国将军
镇国将军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东珠一,上衔红宝石。吉服冠顶用珊瑚。补服前后绣麒麟。馀皆视武一品。崇德元年,定镇国将军冠顶上衔红宝石,带用金镶圆版,嵌红宝石四。顺治九年,定冠顶中节嵌东珠,带用金镶方玉版,各嵌红宝石一。补服绣麒麟,馀与镇国公同。
镇国将军夫人冠、服均视一品命妇。
镇国将军夫人车,朱轮,皁盖,青缘,皁帏,红幨。初制,镇国将军夫人车盖、帷与辅国公侧夫人同。
辅国将军
辅国将军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小红宝石,上衔镂花珊瑚。吉服冠顶亦用镂花珊瑚。补服前后绣狮。馀皆视武二品。崇德元年,定辅国将军冠顶上衔蓝宝石,带用圆金版。顺治九年,定冠顶改衔红宝石,中节嵌小红宝石一。带如镇国将军。补服绣狮。馀与镇国公同。
辅国将军夫人冠、服均视二品命妇。
辅国将军夫人车,朱轮,青盖,红幨,青帏。初制,辅国将军夫人车盖、帷皆以蓝缎为之,红垂幨。
奉国将军
奉国将军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小红宝石一,上衔蓝宝石。吉服冠顶亦用蓝宝石。补服前后绣豹。馀皆视武三品。崇德元年,定奉国将军冠顶上衔水晶石,带用玲珑J4金方铁版。顺治九年,定冠顶上衔红宝石,中节嵌小蓝宝石一。带用起花金圆版。补服绣豹。馀与镇国公同。
奉国将军淑人冠、服均视三品命妇。
奉国将军淑人车,均朱轮,皁盖,皁帏,皁幨。初制,奉国将军淑人及奉恩将军恭人车,盖、帏、幨皆以青缎为之。
奉恩将军
奉恩将军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小蓝宝石一,上衔青金石。补服前后绣虎,馀皆视武四品,惟衣裾四启。带用金黄色,凡宗室皆如之,觉罗用红色。顺治九年,定奉恩将军冠顶上衔蓝宝石,中节嵌小蓝宝石一。带用起花金镶银圆版。补服绣虎,馀与镇国公同。
奉恩将军恭人冠、服均视四品命妇。
奉恩将军恭人车,均朱轮,皁盖,皁帏,皁幨。初制,奉国将军淑人及奉恩将军恭人车,盖、帏、幨皆以青缎为之。
公主及额附服饰
固伦公主
固伦公主冠、服制如亲王福晋。崇德元年,定固伦公主冠顶嵌东珠八。顺治九年,定冠顶增嵌东珠二。服用翟鸟五爪四团龙补、五爪龙缎、妆缎、满翠四补等缎。
固伦公主暖轿一,金顶朱轮车一。皆金黄盖,红帏,红缘,盖角金黄幨。初制,固伦公主车轿盖以金黄缎为之,盖角垂檐皆红缘。
固伦额驸吉服冠,顶用红宝石,戴三眼孔雀翎。吉服带用金黄色。馀与贝子同。崇德元年,定固伦额驸冠服与贝子同。顺治八年,定冠顶嵌东珠六。舍林嵌东珠二。金花嵌东珠一。带用金镶玉圆版四片,每片嵌东珠一。
和硕公主
和硕公主朝冠、金约,制如亲王世子福晋。馀与固伦公主同。崇德元年,定和硕公主冠顶嵌东珠六。顺治九年,定冠顶增嵌东珠二。服与固伦公主同。
和硕公主暖轿及朱轮车,红盖,红帏,盖角金黄缘。馀同固伦公主。和硕公主以下、县主以上,舆用银顶。并按初制,固伦公主车、轿皆红缎为之,盖角亦金黄缘。
和硕额驸吉服冠,顶用珊瑚,戴双眼孔雀翎。朝带色用石青或蓝,金衔玉圆版四。馀与镇国公同。崇德元年,定和硕额驸冠服与超品公同,如封爵在公以上者,仍照本阶服用。顺治八年,定冠顶嵌东珠四,舍林嵌东珠一。金花嵌绿松石一。带用金镶玉圆版四片,每片嵌猫睛石一。
诸格格服饰
和硕格格(郡主)
郡主朝冠、金约,制如郡王福晋。馀与和硕公主同。崇德元年,定郡主冠顶嵌东珠六。顺治九年,定冠顶增嵌东珠二。服与和硕公主同。
郡主暖轿及朱轮车,红盖,红帏,红幨,盖角皁缘。馀如和硕公主。初制,郡主盖、帏与和硕公主同,惟盖角青缘。
郡主额驸朝带,用镂金圆版四,每具饰绿松石一。馀视武一品。崇德元年,定郡主额驸冠顶上衔红宝石,嵌东珠一。带用金圆版四片,嵌绿松石四。顺治八年,定冠、带与侯、伯同。康熙元年,定用四爪蟒补服。
多罗格格(县主)
县主朝冠、金约,制如贝勒夫人。吉服褂制如郡王福晋。馀与郡主同。崇德元年,定县主冠顶嵌东珠五。顺治九年,定冠顶增嵌东珠二。服用蟒缎、妆缎,各样花、素缎。
县主暖轿及朱轮车,红盖,青幨,盖角青缘。馀如郡主。初制,县主盖、帏俱同和硕公主,惟盖角蓝缘。
县主额驸冠服,视武二品。崇德元年,定县主额驸冠顶上衔红宝石。带用金圆版四片,每片嵌红宝石四。
多罗格格(郡君)
郡君朝冠、金约,制如贝子夫人。朝褂、龙袍、领约、朝珠、采帨、吉服褂、蟒袍均如贝勒夫人。馀同县主。崇德元年,定郡君冠顶嵌东珠四。顺治九年,定冠服与县主同。
郡君车,红盖,红幨,青帏,盖角青缘。初制,郡君车盖红缎为之,蓝帏,盖角蓝缘。
郡君额驸冠服,视武三品。崇德元年,定郡君额驸冠顶上嵌蓝宝石。带用金圆版四片。
固山格格(县君)
县君朝冠、金约,制如镇国公夫人。吉服褂制如贝子夫人。馀皆与郡君同。崇德元年,定县君冠顶嵌东珠三。顺治九年,定冠顶增嵌东珠二。服与郡君同。
县君车,皁盖,红幨,皁帏,盖角红缘。初制,县君车盖青缎为之,盖角红缘。
县君额驸朝带,用J4金方铁版四。馀与武四品同。崇德元年,定县君额驸冠顶上衔水晶石。带用J4金方铁版四片。
格格
镇国公女乡君车,皁盖,皁帏,红幨,盖角青缘。初制,镇国公女乡君车盖、帏亦以青缎为之,盖角蓝缘。
镇国公女乡君朝冠、金约,制如辅国公夫人。吉服褂制如镇国公夫人。馀同县君。
辅国公女乡君车,青帏,盖去缘饰。馀如镇国公女。郡君以下车皆朱轮。并按初制,辅国公女乡君车青盖、蓝帏。
辅国公女乡君朝冠,顶镂金二层,饰东珠三。金约镂金云三。馀与镇国公女乡君同。崇德元年,定乡君冠顶嵌东珠二。顺治九年,定镇国公女乡君冠顶嵌东珠三。服与县君同。
乡君额驸朝带,用J4金方铁版四。馀与武五品同。崇德元年,定乡君额驸冠用金顶。带用J4金圆铁版四片。
另外清时还规定亲王、郡王、贝勒侧室女,封授视嫡降二等。冠、服各视所降品级服用。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侧室女,虽降等食五品、六品俸,其冠服仍与乡君同。
旗袍令人眼前一亮的设计有盘扣的设计。
盘扣不仅有纽扣的作用,更有美观和精致的装饰效果,盘扣对于旗袍来说是锦上添花的作用。盘扣的种类有普通直形扣、蝴蝶扣、蜜蜂扣、蜻蜓扣、菊花扣、梅花扣、花蕾扣、寿形扣等等多种多样,它可以用于长袖盘扣、短袖盘扣、对襟盘扣、斜襟盘扣以及时尚连衣裙,在不同服装上同一种盘扣的效果也不同。
旗袍本身是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尤其夏天的街上,二十多岁的少女身着改良旗袍,四十多岁的妇女穿着真丝旗袍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旗袍是经典服饰,每个人穿上旗袍都有自身的气质,旗袍的设计值得一提的还有领口的设计,比较有新意的是凤仙领、水滴领、连立领和元宝领。旗袍的立领可以拉长颈部线条,使整体线条更流畅。
3. 旗袍面料的分类知识
旗袍面料的分类知识
旗袍的面料一般有织锦缎,锦缎,电力纺,杭罗,真丝,麻,柞蚕丝,绢纺,桑蚕丝,蓖麻蚕丝,香云纱,丝绸,古香缎,素绉缎,乔其绒,金玉缎等。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旗袍面料的分类知识,希望能帮到大家!
旗袍面料——织锦缎
我国传统的丝织品种之一。织锦缎是19世纪末在我国江南织锦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是以缎纹为地,以三种以上的彩色丝为纬,即一组经与三组纬交织的纬三重纹织物。八枚经面缎纹用提花机织造。现代织锦缎按原料可分为:真丝织锦缎、人丝织锦缎、交织织锦缎和金银织锦缎等九种。花纹精致,色彩绚丽,质地紧密厚实,表面平整光泽,是我国丝绸中具有代表性的品种。
织锦缎面料柔滑,重质感,有垂势。色泽鲜艳华丽,配上吉祥富贵等寓意美好的文字图案,非常有高贵气质,一般古代人穿着着非富即贵,也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由于工艺比较复杂所以耗费人力,面料本身的价格就很贵了。所以一般只出现在婚庆典礼场合。织锦缎参以金线,银线织造的就更是上乘之品了,其中南京的云锦自古以来就被称为贡品,也是锦缎之中的极品!并且已经列入国家级非遗之列。
旗袍面料——电力纺
电力纺是桑蚕丝生织纺类丝织物,以平纹组织制织。因采用厂丝和电动丝织机取代土丝和木机制织而得名。电力纺品种较多,按织物原料不同,有真丝电力纺、粘胶丝电力纺和真丝粘胶丝交织电力纺等。按织物每平方米重量不同,有重磅(40g/m2以上)、中等、轻磅(20g/m2以下)之分。按染整加工工艺的不同,有练白、增白、染色、印花之分。电力纺产品常接地名命名,如:杭纺(产于杭州)。绍纺沪于绍兴)、湖纺(产于湖州)等。
电力纺织物质地紧密细洁,手感柔挺,光泽柔和,穿着滑爽舒适。重磅的主要用作夏令衬衫、裙子面料及儿童服装面料;中等的可用作服装里料;轻磅的可用作衬裙、头巾等。是一种高档面料。
旗袍面料——杭罗
关于“罗”,《辞海》上有过一段文字,说是“丝织物类名。用合股丝以罗组织组成,质地较薄,手感滑爽。外观似平纹绸,具有经纬纱绞合而成的有规则的横向或纵向排孔,花纹美观雅致,兼又透气。例如,杭罗等。”这里特别提到“杭罗”以为代表,可见在“罗”的家族里,“杭罗”是比较引人注目的佼佼者。还有一种说法,则把杭罗、苏缎和云锦同列为中国东南地区的三大丝绸名产,杭罗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由于罗是一种比较透气的丝织物,所以常被用来做内衣、蚊帐、帐幕、裙裤等。我们在古籍中常常见到“罗帐”、“罗裙”一类说法,指的就是用罗来做成的物品。
旗袍面料——真丝
真丝一般指蚕丝,包括桑蚕丝、柞蚕丝、蓖麻蚕丝、木薯蚕丝等。真丝光泽柔和,手感柔软件,质地细腻,相互揉搓,能发出特殊的音响,俗称"丝鸣"或"绢鸣",用手攥紧后放开,皱纹少且不明显,真丝品的丝干湿弹力一致。
旗袍面料——柞蚕丝
手感柔软而具弹性。耐热性能良好,丝胶分层附着在丝素外围,温度高达140℃时强力才开始减弱。耐湿性能亦强,约占85%;丝胶淡褐色,在湿润条件下,强力能增加4%。绝缘、强力、伸度、抗脆化以及耐酸、耐碱等性能均优于桑蚕丝。但织物缩水率大。生丝不易染色。 柞蚕丝纺织制品,刚性强、耐酸碱性强、色泽天然,纤维粗,保暖性好,是蚕丝被、蚕丝毯的首选。有些厂家会用白碱等对其漂洗,但实际化学残留很低,对人没有伤害。
与桑蚕丝区别
价格上,由于桑蚕需要人工放养,占人力多,而且南方多用桑蚕丝做纱线和服装,价格高些。柞蚕野生,且主要产地在北方,北方纺织业不发达,所以使用量小,价格自然要低。 二者各有所长,都是和人体肌肤蛋白近源的动物蛋白。都有透气性好、防紫外线、吸湿性好的优点,所以真丝制品都是高贵的纺织商品。价格自然要贵。
旗袍面料——香云纱
香云纱手感挺爽柔润,具有防水、防晒,手洗牢度佳,易洗易干,经久耐穿等特点,是千百年来我跟南方长用的夏季服装面料,并出口东南亚各国。
旗袍面料——古香缎
是由织锦缎派生的品种之一。杭州特产之一。是由真丝经与有光人丝纬交织的熟织提花织物。题材为风景、亭、台、楼、阁等,色彩淳朴古色古香而故名。它是一组经与三组纬交织的纬三重纹织物,甲乙二纬与经织成八枚经面缎地。是我国丝绸中具有代表性的品种。由于富有弹性,挺而不硬,软而不疲,是妇女做西式睡衣等用缎和装饰用绸的理想织物。
旗袍礼仪知识
穿旗袍时,要注意:
1、旗袍的面料、花色应与着装的场合相协调。普通棉布和真丝织锦缎做出同样款式的旗袍,其风格会截然不同:一个朴素雅致,一个华丽高贵。购买旗袍时,一定要考虑穿着的场合因素,选择相应风格的面料和花色。旗袍的领口封闭较严,购买热天穿的短袖、无袖旗袍时,最好选择吸汗透气的舒适面料。
2、选择旗袍时,要注意旗袍的款式与自己的身份相协调。前卫风格的无肩无袖或露胸旗袍,以及毛皮滚边的超短旗袍配上靴子,穿在明星身上会格外出众,却不适合保守行业工作人员日常穿着。
3、旗袍的领围、领高、肩宽、胸围、腰围、臀围都要合身,任何一处过于紧绷或过于宽松,都会使美感大打折扣,自己穿上也会感觉很不舒服。
4、穿着之前检查所有纽扣,如有缝线松动的纽扣,在穿之前一定要再次加固,保证在穿着时纽扣不会脱落。
5、旗袍的款式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在严谨中流露出庄重的性感”,如果纽扣松开,立刻就会产生“风尘”感。因此,女士在穿旗袍时,不管天气如何,旗袍所有的纽扣都必须全部扣上。任何一粒纽扣不扣,都会给别人留下难以抹去的“轻浮”印象。
6、长及脚踝的高开衩旗袍,其风格和坦胸露背长及脚踝的西式晚礼服具有异曲同工的效果,因此,只有在正式的晚宴或演出场合,或宾馆、酒店等要求穿特定中式工作装的场合,女士才能穿开衩开在大腿中部以上的高开衩长旗袍。日常工作或休闲场合的旗袍开衩不要高于膝盖上缘以上10厘米。
7、穿旗袍时搭配的丝袜最好是连裤袜,这样就不用担心袜口从开衩处露出了。但要注意的是,旗袍的.面料一定要选择不与丝袜起静电的面料。
8、鞋的款式要与旗袍风格相配。
9、内衣不可外露。与旗袍相配的内衣在款式和颜色上也要精心选择,要求妥帖、舒适,且内衣轮廓无痕。
10、穿旗袍时,要格外注意保持良好的仪态。因为旗袍的造型非常贴近女性自然的曲线,所以不雅的站姿、坐姿都会在众人面前完全展露出来。
旗袍保养方法
一、服装的洗涤方法:
清洗前必须考虑到被洗服装的性质及其要求,合理地选择洗涤剂的种类。对于棉、麻服装来说,其耐碱性好,选用普通肥皂或一般洗衣粉等碱性洗涤剂,不仅不会损伤纤维,而且有助于去污。
对于丝绸或毛呢绒服装来说,因蛋白质纤维不耐碱,洗涤时应选用中性皂片、中性洗衣粉或弱碱性洗涤剂,这样可避免纤维损伤,影响手感。
对于有奶渍、肉汁、酱油、血等斑渍的服装,还应选用加酶洗衣粉,利用碱性蛋白酶将斑渍分解去除。
二、服装的保养方法:
棉、麻服装的保养。
棉、麻服装一般不怕晶晒,但长时间在日光下暴晒会降低穿用的坚牢度,尤其易使服装褪色或泛黄,因此应忌暴晒,并晾晒反面。穿著过程中应避免沾上酸液引起腐蚀破损。
灯心绒和平绒服装要尽量减少肘、臂、膝、臀部的压、磨,防止轧光、脱绒,沾污胶糊类物质后不能干除,以免拔掉绒毛,平时最好经常刷理绒面。棉、麻服装洗净、晒干、熨烫后,要叠放平整,深、浅色服装分开存放。棉、麻服装易吸湿,收藏时要避免潮湿、闷热、不通风以及衣橱、箱、柜不洁引起的霉变。
呢绒服装的保养。
呢绒服装宜选择阴凉通风处晾晒,暴晒会引起褪色和光泽、弹性、强度的下降。较厚的深色服装晾晒时间可以长些,较薄的浅色服装晾晒时间宜短。呢绒服装穿著时不要与尖锐、粗糙的物品和强碱性物质接触,防止钩纱、起毛和腐蚀。缩绒加工的粗纺呢绒服装还要注意尽量减少摩擦,以免绒毛脱落,露出底纹。呢绒服装收藏前,应洗净、熨烫、晾晒,待衣物充分干燥、凉透,再叠好收存。
高档呢绒服装最好悬挂于衣柜中勿叠压,以免变形,影响外观。收存同时,要在衣物的口袋、里袋、箱柜内放入用纸包好的卫生球或樟脑片以防止虫蛀。收藏过程中应适当打开箱柜,让其通风透气。在高湿高温的夏季还应晾晒几次,防止生霉。长毛绒服装不能重压,不然会使绒毛倒伏。
丝绸服装的保养。
丝绸服装属于高档服装,一般不宜在日光下暴晒,以免褪色和强度、手感、光泽变劣。穿用时,注意不要与粗糙、锋利物品接触,防止钩丝起毛,也不要与碱、酸等物质接触,防止纤维受损。柞蚕比服装还应避免沾污水渍,否则较难去除。丝绸服装收藏时,应先洗净、熨烫、晾干,最好叠放,用布包好放于箱柜中。用衣架挂放,往往使某些丝绸服装因自重而变长。白色或浅色丝绸服装收藏时不宜放入卫生球和樟脑片,也不能放在樟木箱中,否则会泛黄。
化纤服装的保养。
化纤服装一般不宜长时间日晒,否则会老化变硬,强度下降,变色或褪色。化纤服装收藏时应洗净、熨烫、晾干后,叠放平整,不宜长期吊挂在衣柜中,以免使衣物悬垂伸长。由于化学纤维一般不虫蛀、霉变存放时可不放卫生球或樟脑片。如存放其混纺织物服装时,应放入少量卫生球或樟脑片,但要用纸包好,避免直接接触衣物,因为这些药剂会使化纤溶胀变形,发粘及降低强度,甚至使服装遭到损坏,以致无法穿用还应适当通风晾晒,防止生霉。
三、旗袍熨烫要素:
熨烫温度熨烫是热定型,不同的纤维,其结构、性质不同,因而熨烫所需的温度也不同。温度过低,达不到热定型的目的,而温度过高,又会损伤纤维,甚至使纤维熔化或炭化。因此,服装的熨烫需要一定的温度控制。混纺可交织面料,其熨烫温度的选择应就低不就高,即按其中耐热性最差的纤维熨烫温度来确定。服装的熨烫温度的选择还应考虑其质地的厚薄及色泽等因素。厚的,其熨烫温度可适当高一些;薄的,则熨烫温度低一些。易变色的熨烫温度也应适当降低。
含水度通常熨烫时要在服装上洒点水或垫上一层湿布,以利于借助水分子的润滑作用,使纤维润湿、膨胀伸展、较快地进入预定的排列位置,在热的作用下进行定型。柞蚕丝服装一般不能喷水,否则易出现水渍印维纶服装不能喷水,也不宜垫湿布熨烫,通常垫干布熨烫,因为维纶在潮湿状态下受到高温会收缩,甚至熔融。
;4. 论述中国旗袍的发展演变及各个时期的特点
历史沿革:袍服自汉代被用於朝服,起始多为交领,直据,衣身宽博,衣长至附,袖较肥阔,在袖口处收缩紧小,臂肘处形成圆弧状,称为 "袂",或称"牛胡",古有"张袂成荫"之说.袍服式样历代有变制,汉代深衣制袍,唐代圆领裥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宽身长袍,穿著者多为知识分子及统 治阶层,久而久之蔚成风尚.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种不事生产的上层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闲生活.流行於少数民族地区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较为紧窄合体,以利於骑射或其他激烈活动,这种服式多采用左衽,窄 袖,袍身比较适体.历史上,汉族人民也曾多次采纳这种窄身合体的袍服样式,赵武灵王所推行的胡服骑射就是比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风行一时,胡服在唐 开元,天宝年间与胡妆,胡骑,胡乐同为时人趋奉,可算异域文化一次大面积的流行范例,属於长安街头当年的"舶来品".在辽,金,元及清朝等少数民族政权统 治时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著服饰的主角,虽然又都经历或表现出变得宽博的过程或趋势.清代由於历时最长且较稳定,故袍服可视为典型服饰.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关,定都北京,继而统一 全国.随著政权的初步稳固,开始强制实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雉发易服浪潮,律 令之严性命攸关,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至此传统的冠戴衣裳几乎全被禁止穿戴,相传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饰形制只被保留在汉族女子家居时的著装 中.庆典场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类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龙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从字义解,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穿的长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 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著血缘关系,用作礼服的朝袍,蟒袍等习惯上己不归为"旗袍"的范畴.清朝统治者强调满语骑射,力图保持其固有的生活习俗和 穿著方式,一方面要用满族的服饰来同化汉人,同时又严禁满族及蒙古族妇女仿效汉族装束,从顶治,嘉庆年间屡次颁布的禁令中,满族女子违禁仿效汉族妇女装束 的风气之盛,可见一斑.至清后期,亦有汉族女子效仿满族装束的.满汉妇女服饰风格的悄相交融,使双方服饰的差别日益减小,遂成为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
清 朝后期,旗女所穿的长袍,衣身为宽博,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长至脚踝."元宝领"用得十分普遍,领高盖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据 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至咸丰,同治年间,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有的甚至 整件衣服全用蕾丝镶滚,以至几乎难以辨识本来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装饰之繁琐,几至登 峰造极的境地.此时的清王朝正摇摇欲坠难以为继,清廷内外交困,国力式微.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攻破了清朝封闭的国门.为挽救危亡,清廷洋务派提出"中学为 体,西学为用"的救国方略,派遣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军队也改练新军.在中国学生和军人中最先出现了西式学生的操衣,操帽与西式军装,军帽.洋装的输 入,提供了评判美的另一种参照系,直接影响社会服饰观念的变更.日后旗袍演化为融贯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响的改变可说即是由此开端.
1911 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 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橘.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已经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由於满族统治政权的消亡,旗袍此时穿著者甚 少.西式中式装扮熙熙攘攘纷繁并处.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
演变: 1.最早的旗袍是宽袍大袖的,中国妇女长期以来的束胸裹臂,300多年来都没有改变过.
2.20年代时,青布旗袍是当时最受女学生欢迎的.之后成为全国新女性的代表服装.
3.30~40年代的歌谣可知道旗袍已在当时的上海服装界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旗袍最光辉耀眼的年代.因当时开港通商,上海这个商业港口变出现了许多洋式的服装及文化习俗,旗袍变开始有了新的面貌.慢慢的,崎跑不在宽松,而倾向以合身显现出女子曼妙而玲珑有致的身材.但其中的花色仍带有中国文化,花鸟,图腾,手工刺绣…等.旗袍俨然成为服装上的艺术品!民间,妇女,学生,工人,政商名流的太太,无人不著旗袍.甚至一度成为了交际场合的标准服装.
旗袍的种类和款式
有单旗袍,夹旗袍,棉旗袍,有长袖旗袍,短袖旗袍,无袖旗袍, 有高领旗袍,矮领旗袍,无领旗袍,有长旗袍,短旗袍,等等.另外还可以在旗袍外面套 毛衣,马甲,西服上衣等,搭配灵活多样.
旗袍的造型
有连袖,装袖,对开襟,斜襟,大圆襟,琵琶襟等. 工艺形式上,常运用锒,嵌,盘,滚等装饰工艺,在胸襟常饰以彩绣,雕绣,亮片,圆珠,使旗袍外观更华丽,悦目;面料上,织锦缎,丝绒,古香缎,金玉缎,香云纱等均可制作旗袍.
补充说明
作为女性著装的旗袍,与旗女有著密 切的关系.所谓旗女,是指旗人家庭中的女性成员;旗人,则是清代对被编入八旗的人的称呼.清代八旗的成分以满族为主体,融合了汉族与蒙古族等其他民族在 内.八旗中除清朝皇族爱新觉罗的宗室,觉罗以外,还包括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八旗汉军和八旗蒙古分别由归附的汉人和蒙古人构成.清初八旗汉军有 26万之众,是八旗满洲,八旗蒙古之和的3倍.因此,旗人不仅是满族人,还可以是蒙古族或汉族人.这样,把旗袍定义为满族人所穿的服装也就有失准确了.满 族是生活在北方的少数民族,擅长渔猎并四处游牧,他们所穿著的袍四面开权,有扣绊束腰带,脱卸方便又保暖,非常适合他们的生活方式.后来归附於他们的汉人 和蒙古人也采用了这种服式.明末清初八旗制度逐步确立,旗人的袍服有所变化发展,与满洲早期的样式也有所不同,这时旗女所穿的袍可说是旗袍真正的 前身, 到民国才成为现代意义上的旗袍,称为新旗袍或新式旗袍.旗女的袍装与汉族妇女的两截装束,在清初有著明显差异.
满族 入关后成了统治者,曾强令汉人剃发易服,但是强制性的服饰同化政策非但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反而激起汉人强烈的反抗.为了缓和矛盾,清政府不得不采纳了明朝 遗臣金之俊的"十不从".其中有:"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倡从优伶不从"."仕宦从而婚姻不从"等数条,才使汉族妇女得以继续穿著显示本民族 气节的服饰,而戏装,结婚礼服,死殓丧葬服也同时被允许保恃明代式样.在清代前期一直沿续到中期,旗女著装与汉女著装呈现出泾渭分明的特色.
当 时区分旗女与汉女的装扮主要有三点:
一,看发髻.旗女梳旗髻,即两把头,叉子头或一字头,因其中插入架子使之呈双角扁平状,故又称"架子头".这种假髻到咸 丰以后更为夸张高耸,演变成为"达拉翅",被汉人称作"旗头".汉女则梳平髻,喜戴黑绒布帽和遮眉勒,发型低矮而贴体,更显其低眉顺眼的含蓄气质.
二,看著裙还是著袍.旗女穿袍,袍是她们最重要也最普遍的服饰.袍里面穿裤,礼服袍还要加马蹄袖和繁复的装饰与附件.八旗妇女从不穿裙,即使把贵妇朝服中的朝 裙算作裙的话,也还是极少有机会穿著的.八旗妇女一般在隆重场合穿礼服袍,包括朝服,吉服和行服,而日常则穿便服袍,包括旗袍的原身--衬衣和氅衣.衬衣 圆领右衽,捻襟直身平袖,无开襟,有五个纽,衣长掩足.袖分有袖头和无袖头两类,面料以绒绣,织花,平金为多,周身加以边饰,常穿在里面.夏季衬衣可单 穿,秋冬加有皮棉.氅衣穿在衬衣外面,与衬衣类同,只是左右开禊至腋下,开禊顶端饰以云头,且装饰较为华丽考究.边镶和纹饰繁复精细,还缀有蕾丝,花绦 子,狗牙儿.氅衣多穿於正式场合.清代文康的《儿女英雄传》中就有许多关於旗女这种袍装打扮的文字描写,如:"只见那太太穿一件鱼白的百蝶衬衣儿,套一件 绦色二个五幅捧寿织就地景儿的氅衣儿,窄生生的领儿,细条条的身子,周身绝不是那大宽的织边绣边,又是甚麼猪牙绦子,狗牙绦子的,胡镶滚作,都用三分宽的 石青片金窄边儿,拓一道十三股里外拄金线的绦子,正卷著两折袖儿;头上梳著短短的两把头儿……."
而与旗女相反,汉 女穿裙,从不穿袍,她们仍沿袭旧时的上衣下裳制.上著衫祆下著裙或裤,上下衣不连属.穿裙是汉族妇女的一大特点,清代汉族女裙种类繁多,如百褶裙,凤尾 裙,月华裙,马面裙,裥干裙等.裙前后有裙门,裙内穿裤,也有青楼女子或独处家中时不穿裙只穿裤的.《儿女英雄传》中写道:"忽见旁边儿又过来了个年轻的 小媳妇子,穿一件享肩贴背,镶大如意儿,水红里子,西湖色的濮县绸的半大夹袄儿,并不穿裙子,露出半截子三镶对靠青绉绉散腿裤儿裤子;脚下一双过桥高底大 红缎子小鞋儿;……"汉族女子婚嫁时穿红喜裙,上配石青或大红绣花袄褂,凤冠霞帔,沿袭旧制.
三,看鞋.由於旗女无缠足陋习,她们穿宽大的高底旗鞋.木制高底位於鞋底中部,因形似花盆,马蹄,又被称为"花盆底","马蹄底".而汉女则个个"三寸金莲",著小巧精致的绣花弓鞋,高底则位於鞋的后部.
旗袍与上袄下裙的装式在总体风格上区别明显.首先,旗女的旗袍上下一体,线条流畅,汉女的上袄下裙分割线多,富节奏感;旗袍紧窄合体显露腰身,而上袄下裙却 异常宽肥,竭力将女性曲线掩藏於宽衣大袖之下,集中反映了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一面;旗袍更易使穿著者显得长身玉立. 其次,旗袍的审美趣味中心在 上面,而袄裙的趣味就显然在下面了.穿高底鞋加之袍长及地,将旗女腰线抬高,下肢拉长,重心也随之上移;而肥大至膝的袄衫则将汉女腰线降低,拉长了上身, 重心随之下移.基於民族文化的差异,旗人重头而轻脚,假髻虽然夸张高耸,天足却被掩盖於袍摆之下.相反,汉文化倾心於"纤纤作细步","三寸金莲"倒是无 论如何要露出裙摆的.简约的小髻,肥大平直的衣裙更容易将观者的注意力吸引到足下,这就是汉人的重脚而轻头了.
旗袍 与袄裙在具体形制上也存在许多差异,例如旗袍有一字襟,缺襟等种种斜襟,礼服上还有马蹄袖,袄裙却多为对襟;袄衫上戴领抹,沿用本族的交领,而旗袍在最初 则无领,只戴领巾兑,直到清末才有旗袍立领,而且也非交领.在装饰配伍方面,旗袍原本是相当简朴的,入关后慢慢朝繁复的方向发展,甚至大大超过汉女的袄 裙,镶,滚,嵌,绣,荡,贴,盘,钉样样俱全(这在汉女袄裙上也能见到),而且许多正式礼服袍均有接袖和箭袖,使整只袖被分成数段,每一段的图案风格,色 彩和面料都截然不同,这是汉装所没有的.
旗女与汉女著装存在的差异,归根结底反映了异族文化间的差异.内敛型的汉文 化造就了上袄下裙,而外向的八旗文化则产生了旗袍.在两种服饰截然对立的时期,也是两种文化撞击的年比.然而,正如文化之间的冲突会逐渐磨合化解,旗汉服 饰的差异也并非不可调和.清王朝统治稳固后社会趋於安定富足,民族融合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即使是禁令也禁不住旗袍变得宽身大袖,袄褂变得越来越长,类似於 袍.清中期时旗女与汉女著装的界限已不再那麼明确,晚期更是互借互用.旗袍采用汉族的吉祥纹饰以及刺绣工艺,袖上也出现类似半臂的深色装饰.有穿著长坎肩 的汉女,也有穿袍身极短露出双脚的旗女.同一时期的旗汉服装也会反映同样的时兴做法和装饰手段.总之,旗女与汉女的著装已由初期的对立走向了融汇交合.
头.
在民国前的旗袍的确不开叉,与我们印象中的飘逸比较起来,
样式很土,这姑且可以称为旧式旗袍.特别的是,那时旗袍领子
很古怪,高高的立领,高到腮边,像个桀骜不逊的豪杰.旧式旗袍
仍然是被桎梏在一种意识形态裏,似乎只是城裏人以及上层社会人的
专利.现在可以认定,这些服装的保守策略,主要是为了约束妇女
的肢体运动, 使女人显得更加端庄和贤淑.
20世纪初,欧风美雨浸淫之下,汉族人相对比较开化,把旗袍领子改低
了.特别具有创意的是把下摆开了叉,姑且可以称之为改良旗袍,
这种服装的革命赢得了男人们的普遍喝彩.改良旗袍始於20年代,喇叭管袖口缩小,袖子由长变短,衣领如荷花,改良旗袍越来越瘦,紧裹腰身,将人体的轮廓曲线勾划出来,袍叉开到了大腿,露出同样质料的长裤,
后来则连长裤都不穿了.鲁迅先生见过夜晚倚门候客的妓女,穿的旗袍开叉高到"似乎高到了腰间".风尘女人最好是"美"的,也就是说,那时的"风情",与旗袍开叉的高度成正比,开叉到了腰间,那麼风情就"盈盈一握"了. 多数人认为旗袍要搭配凹凸有致的身材,更多人认为,旗袍端庄但不讲究流行.多数人认为旗袍太正式,穿起来太拘束,最重要是不少人认为旗袍不走流行路线,这是对该传统服装的误解,使得旗袍不受年轻女性的青睐.
清朝是我国服装史上改变最大的一个时代,清代是个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尤其 是服装文化,也是在进入中国后,保留原有服装传统最多的非汉族王朝.乾隆帝 亦属好大喜功,浮慕好名之君,但他能清楚意识到,是承袭一套己涵在衣冠制度 中的政沾理论,而不必是外观形式,方能传国长久.乾隆朝制定详细的冠服制度, 并图示说明,以后子孙也能「永守勿愆」.清代的衣服长袍马褂,早先是富贵人 家才穿的服饰,到后来普遍了,变成全国的一般服饰,平日所戴的便帽就是瓜皮 小帽,颜色是外面黑,裏面红.满族妇女穿的旗袍,早期是宽宽大大的,后来才 变成了有腰身,在旗袍外面再加上一件「坎肩」〔背心〕.她们的鞋子也很特别, 是一种花盆式的高底鞋.至於汉族妇女的服饰,则和明代差不多.
长袍马褂是清朝男子常穿的服饰.
马褂是穿在长袍外面的短褂子,长度只到腰际,
本来是北方人在骑马时穿的,满人统一中国后,
不乘马的人也穿起马褂,渐渐流行起来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 56 个民族组成.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灿烂的文化.这一衣冠古国的服饰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几千年来,中国各民族相互学习,互相交融制造出许多精美绝伦的服饰.中国民族服饰以色彩鲜明,技艺精巧,风格独特而著称.各民族的服饰,风格款式迥然不同,反映了各个民族的审美情趣,这可以从人们日常的穿戴和习俗禁忌中表现出来.概括来说,汉族服饰细致中体现著传统礼教;北方少数民族服饰表现出浑厚质朴,威武粗犷;西北少数民族却奔放潇洒,凝重简约;西南少数民族则秀丽多姿,丰富多彩.每个民族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生产方式和艺术传统等特点,无不体现在衣冠服饰上.纵观五千年的中国服饰历史,尽管千变万化,但在款式,纹样,色彩,面料等方面,都融入了民族的人文精神,衣冠服饰是记载中华民族文化的光辉篇章.
中国的服装史,可分为三个阶段:周代以前,为蔽体御寒时代;周礼制定,以至清末,属政治表徵时代;君主政体结束后,新的服装文化特色,类属模糊不清.中国服装制度的大原则是「上得以兼下,下不得僭上」,故社会阶级愈低的人,能选择的服色就越小.故历朝政府均以列举式,规定不准使用的颜色,每一阶层的人就在他能用的范围之内发挥,虽然每一朝代均有禁用色之颂布,但随著服装文化的进步,政府的规定经常是跟在流行的背后,因此,有时禁用色也就意味著即流行色.一个时代之所以选择某一颜色作为流行服色,事实上隐含著该时代的政治取向.传统上,服装是政治的一环,故智识份子重视,他们的好恶,向来影响时代文化取向.事实上,服装文化与其他文化一样,在传统的长河中,沈甸了无数的宝藏,挖掘都来不及,向忍遗弃 但重拾它时,必探究其意义所在,琢磨出真正的精神,劣辨何不该扬弃,何不可遵循,建立我们现代的中国文化. 赞同0
5. 古代服饰的特点
古代服饰的特点:
1、三代
夏商与西周时的汉服衣着无实物存世,据安阳侯家庄墓及妇好墓所出玉、石人像,可知商代贵族上身穿交领衣,腰束绅带,下身着裳,腹前系市(蔽膝)。
2、春秋战国
这时汉服深衣和胡服开始推广。深衣将过去上下不相连的衣裳连属在一起,所以叫深衣。它的下摆不开衩口,而是将衣襟接长,向后拥掩,即所谓“续衽钩边”。深衣在战国时相当流行,周王室及赵、中山、秦、齐等国的遗物中,均曾发现穿深衣的人物形象。
楚墓出土木俑的深衣,细部结构表现得更为明确。短袖衣是楚服的一项特征。江陵马山1号楚墓曾出短袖的“衣”,衣即衣,据《说文》的解释,这是一种短衣。根据曾侯乙编钟之钟金人的服装看,应即短袖之衣。
3、秦汉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大批陶俑的出土,为秦汉武士的服装提供了较充分的例证。他们穿的半长衣所交掩之曲裾虽较浅, 但仍为深衣之属, 其下身着长裤,腰系施钩之革带。这种装束在西汉时仍广泛流行,裤也逐渐向全社会普及。
汉代祭服延用"大制度",遵从古礼穿冕服佩绶、佩玉。皇帝、公卿、诸侯均用大,只是在所系玉石的串珠或丝绳的质地上加以区别。皇太后、太后、公卿夫人等的祭服(谒庙服)、亲蚕服、朝见服和婚礼服的形式都采用深衣制。
汉时劳动女子总是上穿短襦,下穿长裙,膝上装饰长长垂下的腰带。劳动男子常服是上身穿襦,下身穿犊鼻裤,并在衣外围罩布裙;这种装束不分工奴、农奴、商贾、士人都一样。
4、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环境使得文人士子们空有忠君报国的志向却无用武之地。因为自身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人生理想无法达到,所以文人士子们他们不再过多地局限于儒学的条条框框,而是开始强调自我个性解放。
于是当时的社会就出现了褒衣博带的流行时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魏晋风度。男子袒胸露臂,追求轻松、自然、随意的感觉;女子则长裙曳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尽力展示优雅和飘逸的风姿。
魏晋时期规定宫中朝服用红色,常服用紫色。白色为平民百姓服色。这时的服式仍以襦、裙为主,裘是非正式衣服。妇女装饰比较考究,有金环、银约指和绕腕的跳脱等。在质地上宫中与宫外仍有很大区别。
5、隋唐
唐朝还流行女子穿"胡服"。"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装。腰带形式也深受胡服影响。在此以前,人们的腰饰是以金银铜铁,这时候流行系"蹀躞带",带上有金饰,并扣有短而小的小带以作系物之用。这种腰带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后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
唐高宗以后,以紫色为三品官的服色;浅绯色为五品官服色,深绿色为六品官服色,浅绿色为七品官服色,深青色为八品官服色,浅青色为九品官服色,黄色为宫外之人及庶民服色。
唐装还对邻国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日本和服从色彩上大大吸取了唐装的精华,朝鲜服也从形式上承继了唐装的长处。唐装襦裙线条柔长,十分优美自如,用料主要是丝织品,因此它的衣物以"软"和"飘柔"著称。
唐装本身品类多,善变化,从外形到装饰均大胆吸收外来服饰特点,多以中亚、印度、伊朗、波斯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饰为参考,充实唐代服饰文化,使得唐代服饰丰富多采富丽堂皇,风格独特奇异多姿,成为中国历史服饰中的一朵奇葩,世人瞩目。
6、宋代
宋代服装大体沿袭唐制。这时的幞头内衬木骨、外罩漆纱,宋人称之为“幞头帽子”,可随意脱戴,与唐初必须临时系裹的软脚幞头大不相同。这时,皇帝和高官戴的展脚幞头,两脚向两侧平直伸出,可达数尺。身份低的公差、仆役等,则多戴无脚幞头。
宋代妇女也穿裙和衫,这时的衫子多为对襟,盖在裙外。裙较窄,多施细摺,福州黄墓中除出罗裙外,还有开裆裤与合裆裤,可见宋代妇女在裙内着裤。起于五代时的缠足,至北宋晚期已逐渐流行。
7、元代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时代,服装服饰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元太祖成吉思汗自1206年建都,灭西夏、金之后,民族组成主要以蒙古族为主。元代由于民族矛盾比较尖锐,长期处于战乱状态,纺织业、手工业遭到很大破坏。宫中服制长期延用宋式。
直到l321年元英宗时期才参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连下裳上紧下短,并在腰间加襞积,肩背挂大珠的"质孙服"制,汉人称"一色衣"或"质孙服"。这是承袭汉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点的服制。
8、明代
明代皇帝的日常服装是龙袍,上面绣着龙纹、翟纹和十二章纹,一般以黄色纱罗制成,配金冠。皇帝礼服则仍保持上衣下裳的古制,由玄衣、纁裳、白罗大带、黄蔽膝、素纱中单、赤舄等组成。
玄衣肩部织日、月、龙纹,背部织星辰、山纹,袖部织火、华虫、宗彝纹,领、袖口、衣襟侧边、裾都是本色。纁裳织藻、粉米、黻、黼纹。
明初要求衣冠恢复唐制(如左图所示),其法服的式样与唐代相近,只是将进贤冠改为梁冠,又增加了忠靖冠等冠式。明代的公服亦用幞头和圆领袍,但这时的幞头外涂黑漆,脚短而阔,名乌纱帽,无官职的平民不得服用。
公服除依品级规定服色外,还在胸、背缀补子。文官补子中饰鸟,武官饰兽。为褒奖官员的功勋,另特赐蟒袍、飞鱼服、斗牛服等服饰。蟒是四爪之龙,飞鱼为鱼尾有鳍之蟒,斗牛则在蟒头上加弯曲的牛角。官至极品则用玉带。所以“蟒袍玉带”就成为这时大官僚之最显赫的装束。
明代的汉服影响颇远,近至东北亚的朝鲜,远至日本、琉球等藩属国。至清代,女装百褶裙、马面裙及道袍长袍一并留存。曲阜孔氏衍圣公府内藏明代衣冠服饰,满清上层也有穿着明代衣冠服饰画像。
9、清装
满族的旗装,外轮廓呈长方形,马鞍形领掩颊护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盘纽为饰,假袖二至三幅,马蹄袖盖手,镶滚工艺装饰,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马褂。时至今日,它对现代服装也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随时代发展,经过加工曲线突出体态优美的旗袍,挽回了满服缺少美感的一面。
旗袍或短装有琵琶襟、大襟和对襟等几种不同形式。与其相配的裙或裤,以满地印花、绣花和裥等工艺手段作装饰。襟边、领边和袖边均以镶、滚、绣等为饰。
清初满族妇女与男人的装扮相差不多,不同之处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辫。满族妇女不缠足、不穿裙,衣外坎肩与衫齐平,长衫之内有小衣,相当于汉族妇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称"乌龙"。
马褂、旗袍是清代满族男女的典型服饰。马褂是一种穿于袍服外的短衣,衣长至脐,袖仅遮肘,主要是为了便于骑马,故称为“马褂”。
它区别于汉族在宋明时期的马褂,满清的马褂不修边幅。满人初进关时,通过大屠杀而迫使汉族穿上它们的马褂。康熙雍正年间,由于奴化政策,才开始在社会上流行,并发展成单、夹、纱、皮、棉等服装,成为男式便衣,士庶都可穿着。
(5)旗袍红衣金线领扩展阅读:
中国最早衣物历史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已知缝衣,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文化遗存中曾发掘出骨针。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在不同地区和族别的人们中间,服饰款式已各不相同。
以发型为例,大地湾文化中有剪短的披发,马家窑文化中有后垂的编发,大汶口文化中有用猪獠牙制成的发箍,龙山文化中则用骨笄束发,陕西龙山文化之神木石峁遗址出土的玉人头像,头顶有髻,可能就是用笄束发的反映。
骨笄在相当于夏代的二里头文化的二里头类型与东下冯类型诸遗址中均曾出土,形制与商代的同类器物相同。因此得知束发为髻在远古时已是华夏族服装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