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旗袍文化源远流长,想要体验传统韵味,可以选择位于陕西北路与茂名南路之间的长乐路,这里被誉为“旗袍一条街”。这条街上,上海的老字号旗袍店林立,虽然营业员态度较为冷淡,但其手工制作的旗袍工艺精湛,价格相对较高。
如果你追求的是现代感和时尚感,可以前往淮海路与南昌路之间的茂名路。这里的服务态度相对较好,但价格同样不菲。不过,有时这里会有成品大减价活动,款式新颖,非常适合年轻时尚的女性。我曾在该地购买了7件旗袍,做工同样出色。
对于预算有限的消费者,可以去上海十六铺面料城东门路168号二楼的布料市场。在这里,你可以自由挑选布料,自行定制旗袍或风衣及外套。价格相对亲民,一套包括布料在内只需250人民币,且两天内即可完成。有些店铺甚至可以在一天内完工并提供送货上门服务。
尽管价格实惠,但质量也值得信赖。店主们会根据顾客的具体要求,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购买时,顾客需要自行判断价格是否合理,因为有些店主报价会高于300人民币。
无论是追求传统韵味,还是时尚潮流,亦或是经济实惠,上海的旗袍市场都能满足你的需求。每一种选择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和预算进行选择。
2. 上海哪家店做中式旗袍最好啊
推荐一:老上海旗袍店
消费:1800元—5000元左右(旗袍);1000元—2500元左右(男士中装);1600元—3000元左右(女中式短装)
在这家店里,很难找到那些在传统旗袍店里撑场面的大红大绿,取而代之的是白色、米色、藏青色等素雅的色彩;款式上,则摈弃了长及脚踝的旗袍,保留的是适合年轻人穿着的、膝盖以上的短式旗袍;旗袍上的图案更以宋代书画的“以意为先”为审美原则,不求富贵,但求意境、风雅。比如,有些旗袍远看呈一色,只有近看时才会发现上面原来绣着精致的图纹。
购买TIPS:“老上海”十分体恤顾客的要求,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自动更换店中的旗袍,让那些经常光顾的老顾客有新的选择。
推荐二:瀚艺旗袍店
消费:800元—1500元左右(传统旗袍);2800元—10000元左右(绣花旗袍)
这位满头白发的老师傅叫诸宏生,今年88岁,是上海旗袍界的“老法师”,当然也是瀚艺的“镇店之宝”,每个慕名之客几乎都是冲着诸老先生的大名而来。
瀚艺是一家传统旗袍店,主要做传统旗袍和绣花旗袍两大类。因为手艺出色,经常得到名人、明星和外国友人的青睐。说到该店的“星路”还真够震撼,除了曾经在电影《花样年华》中触电,前不久还被作为礼物馈赠给世界著名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帕瓦洛蒂。
购买TIPS:瀚艺的旗袍都是出自一些六七十岁的老师傅之手,出品的旗袍清一色都是精绣而成,所以如果想要定做,必须提前一周以上。
推荐三:辛妮旗袍店
消费:580元—1800元左右(旗袍,手绘花旗袍1800元以上);30元(小拎包);120元(手绘花拎包)
“辛妮”是以该店老板的名字命名的,除了生意人身份之外,老板也是服装设计师,退休前在某歌剧舞剧院担任高级服装设计师。如果凑巧,说不定还能在店里遇到这位时髦的老板。
该店在长乐路上已是第9个年头了,虽然生意不如前,但这里的手绘花旗袍仍然博得许多客人的喜爱。店里的阿姨告诉我们,手绘花旗袍讲求色彩纯正、画工细腻以及构图创新三方面,有时候甚至会采用真实的梧桐树叶子等植物,作为绘画的原型仔细研究上面的每条经脉,以达到逼真、灵动的视觉效果。
购买TIPS:辛妮旗袍店除了卖现成的旗袍、定做旗袍外,还设有来料加工的服务,也就是自带面料做旗袍,价格一般在500元左右(非手绘花旗袍)。
3. 回忆旧上海的“旗袍盛事”
金泰钧,上世纪30年代出生于上海,14岁进入老鸿翔,成为金家第二代中唯一学习服装专业的传人。回忆起那时候的“旗袍盛事”,满头华发的他,脸上浮现出一丝温暖。上世纪30年代的旗袍盛事作为一名中国人,作为鸿翔公司的嫡传后代,尽管已是满头华发,但每每讲述起那段历史,76岁的金泰钧的眼神里总流露出自豪的神情。“鸿翔是中国人的骄傲”,解放前上海就有自己的服装品牌,而当时来鸿翔定做衣服的都是政界、文艺界的名人。14岁进入鸿翔,金泰钧成为金家第二代中唯一学习服装专业的传人。办公室在南京西路上,宽敞而明亮,和他一起办公的还有一位犹太籍设计师,还有一位试衣模特,金老先生的座位就在落地玻璃窗旁,转眼就能看到窗外的商铺和人群。拿着粉笔,从画、到剪,60年过去了,这些过程依然没有变。“时装特别讲究造型立体感,男装一般裁剪完就可以了,而按照规矩,女装样版完成后,还需要简单的缝合,制成样衣。”通常的裁缝一天可以做两套,做完之后让模特试穿,然后进行修正。“我们常常第一天做完后,第二天回来再检查,主要是看细节是不是到位。”从制作工艺上看,上世纪30年代的旗袍逐步发生了变化,袖口、挂肩改小了,腰部、下摆、胸部位置都收紧了,但是长度都还在小腿以下。此外,裁剪的结构,也从平面变成立体的了。说到这里,金泰钧伸手比划了一下:“以前,放在桌子上能摊平的,现在是放不服帖的,最特别的是,当时的旗袍增加了胸省,类似于打了盖,这是很有标志性的,因为在此之前的女性都是束胸,紧紧绑着胸部,而上世纪30年代受到外国文化影响,女性开始突出胸部曲线。”电影明星纱厂女工都穿旗袍30年代的上海已经非常接近国际时尚,能看到国外的Vogue、Harper's、Bazaar等时尚杂志,还有原版的裁剪书,以及正在上海风靡的好莱坞电影。下班之后,金泰钧常常提早到电影院,找个沙发坐下,一边悠闲喝茶,一边观察来往客人的穿着,电影里国外演员的服饰装扮,他会特地记下,回家再把款式画出来。以前的上海,中西裁缝都是分开的,旗袍本来是中装裁缝的专利,但是由于旗袍消费量实在太大,越来越多的做西式服装的专店也开始做旗袍,老鸿翔也是如此。“主要还是为了方便顾客,因为很多人都是里面旗袍,外面穿西式的外套,到了上世纪40年代中的时候,旗袍已经完全西化,延伸为现在的式样,当时的名称为改良旗袍,也叫中西式旗袍,不像现在统称旗袍。”旗袍消费量大到什么程度呢?金老先生说:“几乎所有年龄的女人都穿旗袍,包括小学生,当时的旗袍有棉的、皮的,各种材质,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穿。穿旗袍的不仅是有钱人家,当年,上海的纱厂女工也都穿旗袍多,因为这样比较凉快。”考究的人家在结婚的时候,也一定会换几套旗袍穿。金老先生回忆起自己结婚时候,爱人除了两套礼服之外,中间还换上了4件旗袍,分别绣着梅兰竹菊的图案。爱人一直穿旗袍,直到解放。鸿翔师傅按营业额提成做鸿翔的工人是一份十分诱惑又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一大半的营业员都会说流利的英语,他们先要接受3—7年的培训,学会裁剪、缝纫,成绩合格后才能做营业员。收入是按营业额提成算的,如果卖出100件衣服,那么月收入就相当于4.5件的价值。如果换到现在的行情,如果每件服装售价2000元,那么营业员的凯友陆月收入就是9000元。
在老鸿翔,有一个小组就是负责专门做旗袍,金泰钧清楚记得那个巧手张师傅,率领6-7人的小队专门攻克旗袍。“在盯顷鸿翔做衣服,价格很高。”一般的顾客,如果专门做旗袍,会去外面的小铺子,那时候大部分的小裁缝店都是一个师傅带几个学徒的形式,通常没有像样的门店,很多时候是提供上门服务。而来鸿翔做旗袍的多是有钱人家,他们通常会配套着做,比如做一件大衣,再加一件旗袍。“当时做一件长大衣,光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就有20.2元,还不包括面料,所以一件大衣的工钱至少50元,而旗袍价格大概在10-20元,外面的小裁缝店可能只需要4-5元。”虽说在老鸿翔做一件旗袍的价格翻了外面小店几个跟斗,但那时有一种观念一直存在,做旗袍不去龙凤或者鸿翔,那是掉身价的。从做裁缝的父亲这里,金泰钧学告伍习到了扎实的裁剪技艺。他认为裁剪和设计是不可分割的部分。“脱离裁剪与工艺,不可能成为好的设计师,设计师光会画图是不行的。”当时中国的裁剪技术已经非常了不得。金泰钧回忆,有一个英国人前来应聘做裁剪师,还出示了自己在英国获得的专业文凭,要求工资是鸿翔师傅的三倍,金泰钧拿了两张同样的设计效果图,让洋裁缝和鸿翔师傅同台竞技,结果鸿翔师傅早就做完了,洋裁缝还在那边埋头画图。量体步骤:全身上下36处旗袍一定是要纯手工量身定制,仅“量体”步骤就要求测量全身上下36处,纽扣花样更多达数百种。然而随着批量化时装的冲击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目前,传统的旗袍制作技艺已濒临失传,很少有人再能穿到由传统工序制作而成的旗袍了。电影《花样年华》中张曼玉身着20多套旗袍、袅袅婷婷的身影打动了不少观众的心。像一阵风吹动人们心中对美的渴求,一袭旗袍总能穿出百样风情。从那时起,旗袍店又扎堆似的遍地开花。虽然申城街头不乏旗袍制衣店,但在上海艺术研究所的专家看来,真正的旗袍一定要是要纯手工量身定制,仅“量体”步骤就要求测量全身上下36处,纽扣花样更多达数百种,以这个标准来看,许多旗袍店的做法明显过于粗糙。鸿翔的老裁缝金泰钧也告诉记者,常见的装饰法主要有镶、滚、嵌、荡、盘、绣、贴等几种,这和现在使用的手法几乎完全接近,比如有一种花式叫做如意头,就非常有技术含量。“我看见过手工最好的衣服,大概有200多个‘如意头’来装饰,但现在估计已经没有人会做了,非常可惜。”“旗袍裁剪适体、做工精良、装饰独特,最是讲究量体裁衣和手工技艺,但因工艺精巧、耗时长久而受到现代成衣化发展的冲击,传统工艺已濒临失传。”高春明这样说道。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负责人张黎明表示,“要保护的并非旗袍本身,而是其制作工艺。我们再不注意对技艺进一步传承和保护的话,几年之后,这些就永远找不到了。”据了解,为旗袍制作工艺“申遗”的包括上海艺术研究所和“中华老字号”企业上海龙凤中式服装等单位,最后结果将于6月9日“文化遗产日”揭晓。此外,上海艺术研究所专家也正趁此次“申遗”的机会,再次梳理旗袍的发展史。这交织着近代与现代历史转型时期社会风尚、审美心理、文化习俗的旗袍,将通过日后举办大型旗袍服饰展的方式,向市民展示蕴涵其中的悠悠文化。据介绍,旗袍原是清朝的旗人着装,立领、右大襟、下摆开衩等特点,非常适合东方人的体形特征。而旗袍的发扬光大,则是和上海联系在一起的。上海艺术研究所所长高春明称,旗袍因“旗人之服”而得名,虽然出现在北方,但“发祥地”却是上海。上世纪20年代,经过改良之后的旗袍在上海女性中流行起来。这种旗袍吸纳了西式立体剪裁方法,特别加入了连衣裙、晚礼服等巴黎时装元素,显示出女性玲珑有致的曲线和曼妙身材,此时,这种旗袍与最早满族的宽大袍服已是大相径庭,除保留原有旗袍的核心元素外,在裁剪、装饰、质地、趣味上的创新,已使古老的服装如凤凰涅槃般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随着设计和手艺的不断改进,旗袍样式日益繁多。三十年代,阮玲玉、胡蝶、周璇等一批电影明星,以及红极一时的月份牌时装美女画、各大报刊杂志的文化传播中,无一不是以旗袍作为重要元素,无形中大大推动了海派旗袍的发展,甚至风靡全国,几乎成为中国女性的标准服装。此后,加上社会审美观念的变迁和生活节奏的变化,旗袍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服饰,仅在一些较为特殊的场合下露露脸,但高贵、典雅的气质象征则一直延续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