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历史上“门阀大族”是怎么兴起的,为何能屹立百年不倒
门阀世家的兴起和他们坚定不移的信念和良好的家庭教育管理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没有长胜不倒的家族,最后信念的迷失也让这些大家族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B. 魏晋南北朝门阀制度的兴衰史
门阀制度开始形成与东汉,最开始怎么形成的呢,一个主要的就是东汉建立者刘秀,建国后大封功臣,这就造就了第一批的豪门贵族。
他的发展:东汉后期,农民大量破产,土地兼并严重。造成了一大批的大地主。三国时期,由于战乱,农民大量破产,土地兼并进一步加剧,虽然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缓解,但是实质上的问题没有解决。魏的军屯和民屯制度,也只是暂时缓解了,但是最后还是还大地主、大豪强接收。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是门阀制度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门阀制度发展的另一个体现,就是魏的选拔人才制度,九品中正制度,这就造成了一个现象,统治阶级完全被,大地主,大豪强的所控制。
了南北朝时期,是门阀制度发展的顶峰。大地主,大豪强控制了一个国家的大部分。有时候皇帝也不得不受控于大地主、大豪强。他们在国家的经济、政治都占据着统治地位,这也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森严的等级制度。特殊的地位,造成了一大批的奢侈淫仪之徒。这为门阀制度没落埋下了种子。
没落:隋唐时期:为了巩固国家政权,当政者大力打击门阀士族,提拔寒门之士。门阀制度就此没落。
C. 门阀氏族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
最主要需要具备三个条件,1、经济条件。2、政治条件。3、文化条件。
1、经济条件,就是土地的兼并日益严重,大量土地聚集在少数人,更确切的说,是聚集在少数家族名下。皇帝就是全国最大的地主,然后就是下面的贵族、大臣。
2、政治条件,一个是封建宗族制度,而随着土地兼并,有势力的宗族或者族群会越来越大。然后控制各个方面。特别是在确立九品中正制的选拔和使用人才的机制后,大的家族更是掌握了中央政府的要职。
3、文化条件,就是儒家思想的进一步深入,儒学倡导三纲五常,要人们恪守礼仪,遵守君臣之道,父子之道,这样就从理论上巩固了大家族的存在。
4、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战乱促使了这些条件的加剧产生和发生作用,有了战乱,才会出现大量无主土地,才会有了更大的土地兼并,而为了逃难离开家园的人们只能依附在有土地的人的周围,战乱促使人们期望稳定和平,而儒学思想是迎合人们的愿望的。
经过不断的发展,到了魏晋南北朝的时候,以上条件都成熟了,所以,门阀士族制度才能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顶峰
D. 历史上门阀士族,是如何从兴旺一步步走向衰落的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形态,从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成为世族经济,进入隋唐后,日渐呈现出“士商合流”的趋势,到宋代,终于定型为士绅经济。
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井田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
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是世族经济,联系东汉的庄园地主豪强势力,再联系魏晋时期的门阀政治,一定的经济基础才能产生相应的上层建筑,门阀政治依赖于世族经济;
隋唐时期没有放弃重农抑商,只是有所松动;
宋代士绅经济以后,租佃制逐渐普及,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
门阀士族没有成长起来时,时代属于汉朝。
门阀士族早已发育壮大后,时代属于晋朝。
只有中间的成长道路,才属于三国。
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对门阀士族的真正绝杀,来自黄巢之乱。
当维系社交关系的人都大半被杀之后,朋友圈也就散了。更重要的是,在一片大乱中,门阀士族的谱牒也丢了。没有谱牒,活下来的人都成了个体。社交网络,断的一干二净
门阀士族依靠社交关系兴旺了900年,最终又在时代变迁中,因为社交网络断裂而消散。
表面上,他们败给了黄巢的屠刀。
实际上,他们败给时代的进程。
归根结底,门阀士族在晚唐的社交关系,是寄生于朝廷的躯体之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再加上社会秩序崩塌、平民崛起,他们再也不能像祖先一样,在乱世中重振家业。
这就是历史的进程。
E. 魏晋南北朝门阀制度
门阀乃指门第阀阅,即世代显贵、有功勋的世家。门阀制度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所特有的政治制度,门阀士族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以及文化上按门第等级分享特权。门阀制度的产生是当时王朝统治的需要,而其消亡,也具有历史必然性。
一、门阀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
(一)东汉的萌芽时期
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至东汉时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西汉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豪强地主势力。东汉政权就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因此,豪强地主在东汉王朝享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他们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大族。但此时门阀制度只是一种风气,尚未形成,《通典选举四》里记载的“沈约认定两汉官吏之选拔、任用,仅是‘以智役愚’,尚未‘以贵役贱’”就是最有力的史证。士族地主即门阀地主,在东汉开始形成,为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制度的确立提供了阶级、经济基础。
(二)魏晋的初步形成时期
曹魏政权实行的九品中正制,使得世族地主能够凭借家世出身参与政权,是士族制度形成的重要标志,其最显著的特征是西晋的“二品系资”。所谓“二品”,乃中正品第,其衡量标准,本为德、才,可是正式增加一个标准:资。换言之,如果资不够,即使德、才合格,一般也不能取得人品二品。这是门阀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资是按本人或父祖官爵高低来衡量,只有据有较高官位的人及其子弟,可以获得人品二品;只有人品二品才具有铨选和升迁较高官位的资格;而有了较高的官位,又可以继续获得人品二品。西晋建立后,司马氏为取得世家大地主的支持,对他们继续实行放纵和笼络的政策,从而初步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
(三)东晋、南北朝前期的确立与鼎盛时期
东晋时士族制度得到充分发展,进入鼎盛阶段,原因是东晋王朝依靠南北士族的支持才得以存在,王朝利益必要时必须服从这些士族利益。东晋政权是司马氏皇权和以王、庾、桓、谢诸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以及处于非主流地位的江南吴姓士族的联合专政,这种政治格局一直延续到东晋末年,长达一个世纪之久。那时士族门阀的势力足以与皇权并立,甚至超越皇权,皇帝都要依赖士族的支持,门阀政治达到鼎盛。这一时期,士族在政治上高官厚禄,垄断政权;经济上封锢山泽,占有大片土地和劳动力;文化上崇尚清谈,大兴谱牒之学;社会上不与庶族通婚往来。为维护这种制度,东晋南朝时,士族非常重视编撰家谱,讲究士族世系源流,作为自己享有特权的凭证。
(四)南北朝后期的衰落时期
东晋后期到南朝时期士族制度逐渐走向衰落。最主要的标志是:士族在官吏选拔与任用上所享有的特权逐渐衰弱,寒人和庶人比重在各级政权之品官中进一步增加。其结果首先是在官吏铨选上,士庶界限难以坚持长期存在的清浊之分逐渐淡化以至消失。随后,门品失去了意义,至隋九品中正制被正式废除,之后的科举制度更是加快了门阀制度的衰落。
到了南朝时期,由于门阀世族自身的腐朽。丧失了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统治能力;社会阶级矛盾的冲突和激化,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庶族地主乘机以军功崛起,在镇压农民起义的同时,进而典掌机要,控制地方,统帅军队,以武功称帝,如刘裕、萧道成等,打破了门阀地主一统天下的局面。世族地主此时虽据高位,却已无实权,走向必然的灭亡。
二、门阀制度的历史必然性与历史意义
从门阀制度的产生到消亡的整个过程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它萌芽于东汉末期,结束于隋朝前期,它所存在的时期正好是从一个大一统结束到另一个大一统开始的过渡时期,因此我们认为,门阀制度产生和消亡,都是由当时特定的社会条件所决定的。当社会处于分裂、动荡的时期时,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是中央弱而地方强,在君弱臣强的特殊环境里,政治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就必须考虑到士族的利益,王朝利益必须服从士族利益,这样才能保证王朝的统治。门阀制度正体现了中央政权和地方士族之间利益上的某种权衡,使王朝得到士族的支持而得以统治国家。到了南北朝末期至隋朝初期,建立统一的国家政权又成为大势所趋,君强臣弱的现实又重回历史舞台,于是士族与君主利益权衡的状况必然不能被现实社会所接纳,而维持这种权衡关系的门阀制度自然走到了它的终点,科举制度代替九品中正制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政治制度的制定一定是遵循社会现实情况的,即使是政治制度本身在倒退,但在一段时期内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举例来说,西汉王朝建立后施行的封国制和郡县制并行的社会体制,与秦国建立起统一的国家政权后开辟的郡县制相比,是政治制度上的倒退,这是由中央和地方的力量对比的社会现实决定的。因此,门阀制度相对于中央集权制是政治上的倒退,但从当时的社会现实来看,有利于王朝的统治,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纵观历史长河,门阀制度魏晋南北朝缓和虚弱中央力量与强大地方力量的政治统治手段,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维护了王朝的统治,为后来重新建立中央集权制起了过渡作用。
F. 唐宋时期,门阀士族为何退出了历史舞台呢
门阀制度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此制度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密切的关系,自科举制出现后,门阀制度遭到废弃和冲击,不符合时代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门阀制度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门阀士族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