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姓氏 曾的来源
曾氏源於「鄫」或「缯」,根据《
辞海
》中记载:「鄫,古国名,
姒姓
,在今
山东苍山
西北,公元前567年为莒所灭。」曾氏源自
春秋时代
鄫国
的太子巫,系出上古的圣君
夏禹
。相传帝舜时,夏禹的母亲因在梦境中食
薏苡
而诞下了他,故此帝舜便赐予夏禹姒姓。
据古老的姓氏传书《
世本
》记载:「系出姒姓,
夏少康
封少子曲烈於鄫,后为莒灭,鄫太子巫仕鲁,去邑为曾氏。」夏禹的第五代孙少康得贤人相助下,使夏室中兴,分封其幼儿曲烈於鄫(今山东省
苍山县
西北)。后来,於公元前567年鄫国被莒所灭,太子巫逃亡到邻近的鲁国,他叹曰:「城邑已失,留邑何在。」他本欲以故国「鄫」为姓,但感叹
封邑
已失,故删去邑部(邑部为「」),改姓为「曾」。这一段历史缘由在其他姓氏古籍,如《姓纂》、《
姓氏考略
》等,也有相同的记载。
纯粹的宗族源流
「天下一曾无二曾」,曾氏只有一个祖宗——曾巫。然而,在中华民族中,许多姓氏虽然同字,但也可能源自不同地方或直系不同的祖宗,有些更无法确实地追查祖源。但经专家及学者的考证,长久以来
曾姓
从未发现经其他姓氏改姓或
冒姓
,姓氏来源既清楚且纯正。曾氏后人对其祖籍深感认同,无论迁移到何处,也会自称为山东人士,更於祖宗牌位及祠堂宗庙上列明「山东武城」或「鲁国堂」,而且在堂联上亦清晰写上祖籍於鄫国,如「望居鲁郡,源起鄫国」。
儒家宗师为曾族添荣
曾氏自古以来具有崇高地位,成为
名门大族
,历史当中出现过不少杰出人士,为氏族赢到荣誉。曾氏出现一位儒家宗师——
曾子
,是孔子的高徒,曾氏的代表人物,故此曾氏多自称为曾子的后裔。《辞海》记载「曾子,春秋末鲁国
南武城
,名参,字子与,孔子学生,以孝著称。」他曾著书《
孝经
》,被历代君主封为「宗圣」。
在封建社会,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因此曾子思想影响不断扩大,地位亦因此提高。曾氏家族与孔、孟、颜
三大家族
,获得历代统治者的尊重及赞赏,被表扬为「
四圣
」。「四圣」之嫡系世代封袭,能享有朝廷的优惠和特权。
排行38
人口六百万
字辈是
辈份
的代表字,辈份标志世系次序及宗族内部等级身份高低,故此古时每个家族对字辈均十分讲究。特别是名门望族,要求更为严格,家中子孙取名,必定按照族中字辈排列,以识别其出身。自孔子被封为「至圣先师」,其后人均可获封为「
衍圣公
」,历朝皇帝亦偶有赐名。直至
清高宗
爱新觉罗
.
弘历
於乾隆九年下旨,赐孟、曾、颜的后人,可与
孔府
子孙共同沿用统一的五十个字辈,地位显赫。
2. 请问“曾”姓的祖先是谁祖籍在哪
曾姓
一、姓氏源流
曾姓主要出自姒姓,为夏禹的后裔。相传帝舜时,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赐予禹姒姓。据《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载,相传夏禹的第5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后,曾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鄫”的地方,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少康的这一房子孙所建的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后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就此世时代代承袭下来,一直流传到今天。曾氏家族长久以来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现在曾姓的中国人,都是一脉传自太子巫,系出上古圣君夏禹,名副其实的四千年前是一家。
二、迁徙分布
曾氏出自山东,孔门著名弟子曾参就是山东人。曾子之后曾子方于西汉时家于长沙(今属湖南),是为长沙房;曾项家于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是为扶风房,其后人分别迁居于冀州(治今河北冀县)、青州(治所在今山东淄博东南)。王莽之乱时,曾据率宗族千余人自山东南迁至庐陵(治所在今江西吉安市西南)之吉阳乡,是为吉阳房。曾据后人曾略居于抚州南丰(今江西广昌县东),是为抚州房。西晋永嘉二年(308年),曾氏有一支迁居会稽(今浙江绍兴)。此外,曾氏族人还迁居于韶州(今广东韶关)、虔州(今江西赣州)、交州(今广州)、蜀郡(今成都)、豫章(今江西南昌)、吴郡(今江苏功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南阳(今属河南)江夏(今湖北鄂城)、襄阳(今属湖北)等地。唐末,曾氏开始迁往福建。清代,福建人曾赐锡移居台南,此后,闽、粤曾氏不断有人迁居台湾,进而又有迁居海外者。目前,曾氏为台湾第16大姓,在全国大姓中排第38位。
三、历史名人
曾 子:即曾参,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人,他是孔子的弟子,以孝著
称。相传《大学》是他所著,被后世儒家称为“宗圣”。
曾 巩:北宋文学家,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人,世称南丰先生。
嘉佑进士,尝奉诏编校史官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为王安石所推许。散文
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些文
章对当时在位者的因循守旧表示不 满,主张在“合乎先王之意”的前提下对
“法制度数”进行一些改易更革。有《元丰类稿》。另《隆平集》也题为所
作。
曾国藩:清末洋务派和湘军首领。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进
士,曾任内阁学士、两江总督等职,后病死于南京。有《曾文正公全集》。
曾纪泽:字颉刚,曾国藩长子,清末外交官。他留心时事,博览群籍,通西文,好西
学。初以荫补户部员外郎,后袭侯爵。光绪四年(1878年)出任驻英、法公
使,1880年兼充驻俄公使。中法战争时力主抵抗。1885年任海军衙门帮办,
旋为兵部左侍郎,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1887年著《中国先睡后醒论》,主
张“强兵”优先于“富国”。有《曾惠敏公遗集》。
曾国荃:曾国藩弟,字沅甫,号叔纯,贡生出自。1856年起与太平天国军作战,1862
年进围天京(今南京),1864年7月攻陷天京,受封为一等伯爵。1866年任
湖北巡抚,因对捻军作战失败称病退职。1875年又被提用,历任陕西、山西
巡抚,署两广总督。1884年升任两江总督。
3. 请问黎耀祥演捕快的是那部电视剧。好像是五六年前的。
是05年的《秀才遇着兵》
-------------------------------------------
片名:秀才遇着兵 The Gentle Crackdown
地区:中国香港(TVB)
类型:古装喜剧
集数:20集
首播:2005年
监制:刘家豪
编审:粱咏梅
演员:陈豪、周丽淇、米雪、黎耀祥、谭小环、高雄、欧倩怡
上映: 2005年5月25日 中国香港
剧情:
大明年间,贪污成风。
坊间出现了一名专门劫富济贫的女飞贼侠盗飞鹰(金英)(米雪饰演)。耿直不阿的良才县神捕陆战(元华饰演),奉命捉拿飞鹰中,发觉二人理念一致,渐被她的正义所吸引。一次,飞鹰潜入太保万镇方(高雄饰演)府邸偷窃,陆战捕飞鹰而误堕山崖,幸得飞鹰及时相救,陆战表白心迹,飞鹰大受感动,毅然退出江湖,用金英的名字,委身下嫁神捕,后来更诞下一名女儿,改名为陆拾义(周丽淇饰演),喻意以义字做人。飞鹰的名字从此在江湖销声匿迹,而陆战在一次衙门失火中殉职。
十多年后,金英已是药膳汤铺的老板娘。陆拾义亦女承父业,成为一个神勇女捕快,人称拾义妹。水东楼(陈豪饰演)新官上任,立意整顿衙门内贪风,与刑名师爷史其旺(黎耀祥饰演)等,产生利益冲突。后旺佩服楼的智能,二人成为“最佳拍挡”。抚台之子马立光自恃权贵身份,奸污民女,东楼誓依法惩办。结果惹来抚台震怒,众官为求自保请皇上发下圣谕,钦点东楼主理此案,又荐东楼为“清廉第一官”,东楼的风头一时无两。拾义妹的姑姐陆秀姑(谭小环饰演)虽然嗜赌成性,廖氏为报恩,又可怜秀姑,所以对秀姑极好。后其旺始得悉她的坎坷身世,助秀姑争回儿子的抚养权,其旺的师爷事业更上一层楼,与秀姑成为一对。拾义妹升为“马快”,可以策马穿州过省,缉拿汪洋大盗。金英为怕爱女出事,决定暗中保护。一次,金英为救爱女,使出飞鹰的独门绝招“流云斩”,引起“侠盗飞鹰”重出江湖的传言。金英不得不坦认自己是侠盗飞鹰的身份。
《养生宝典》乃一本修练上乘武功的宝典,大明承诺三十年后归还天竺,可是宝典失踪,交还期限将至,朝廷派万镇方负责追寻。东楼拜会恩师万镇方,万太保重提他与女儿万丽君(欧倩怡饰演)的婚约。拾义妹惊悉婚约,伤心离去。丽君表面温婉可人,实则是刁蛮恶女。丽君痛恨拾义妹“夺爱”,尽出招数陷害拾义妹。南北两大名捕追查《养生宝典》竟分别被杀,尸首上留有飞鹰镖,并亲笔写下「飞鹰」血字。拾义妹决意要追查真相,为母雪冤。东楼与拾义妹查出《养生宝典》是当年失踪的小太监所偷,万太保却一口咬定是飞鹰所为,下令缉拿飞鹰归案。拾义妹并被插赃嫁祸,万太保直指飞鹰是陆家人。金英为保拾义妹的名声,被逼承认自己是“飞鹰”,实时被收押,斩立决。其旺与东楼劫狱救金英。期间,万太保不断派人追杀,誓要置金英与拾义妹于死地。众发现《养生宝典》竟暗藏于卷轴横棍内。金英始想起当年卷轴乃当年在太保府盗出,东楼恍然,莫非当年盗走宝典的人正是万太保?万太保就是当年失踪的小太监?东楼和拾义妹最终能否成为眷属?
观看地址: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4346051/
摘要 您好,正不正统主要区别在于襟线和版型。
5. 找一部电视剧
你所描述的剧情出自魔幻电视剧(魔幻手机)!讲述的是手机机器人傻妞陆小千孙悟空猪八戒最终打败牛魔王并制止他破坏地球的故事!
6. 有谁知道曾姓的由来
http://bk..com/view/33145.htm
7. 关于台湾电音三太子
电音三太子的电音是电子音乐,与夜店文化颇有渊源,三太子就是哪咤,台中教育大学台湾文学系副教授林茂贤说,在台湾,三太子是儿童守护神,也是司机的守护神。三太子是可爱又顽皮的童神,因此,三太子会骑摩托车、溜滑板,甚至结合热门音乐,成为融合传统和创新的电音三太子。
8. “曾氏”来源
姓氏:曾
祖宗:夏禹的后裔
分类:以“鄫”去邑旁为氏
姓氏起源:
曾姓来源比较纯正,据有关史料查证,主要出自姒姓,为夏禹的后裔。相传帝舜时,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赐予禹姒姓。据《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载,相传夏禹的第5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后,曾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鄫”的地方,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少康的这一房子孙所建的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后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就此世时代代承袭下来,一直流传到今天。曾氏家族长久以来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现在曾姓的中国人,都是一脉传自太子巫,系出上古圣君夏禹,名副其实的四千年前是一家。所以,对于同姓联婚,曾氏家族一向严格禁止。
郡望:
1、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年)初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县西北)。相当于今甘肃通渭、秦安、定西、清水、庄浪、甘谷、张家川等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西晋移 上邽(今天水市)。北魏相当今天水、秦安、甘谷等市县地。
2、庐陵郡:东汉时置郡,治所在石阳(今江西吉水东北),三国吴移治高昌(今江西泰和西北)。相当今江西永新、峡江、乐安、石城以南地区。
堂号:
三省堂:孔子弟子曾参非常注意修身,每天从三方面检查自己:为人做事有没有尽到心;和朋友交往有没有失信;老师教的东西有没有复习好。“三省堂”即由此得名。
此外,曾氏还有堂号“鲁阳”。
迁徙分布
曾据后人曾略居于抚州南丰(今江西广昌县东),是为抚州房。西晋永嘉二年(308年),曾氏有一支迁居会稽(今浙江绍兴)。此外,曾氏族人还迁居于韶州(今广东韶关)、虔州(今江西赣州) 、交州(今广州)、蜀郡(今成都)、豫章(今江西南昌)、吴郡(今江苏功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南阳(今属河南)江夏(今湖 北鄂城)、襄阳(今属湖北)等地。唐末,曾氏开始迁往福建。清代,福建人曾赐锡移居台南,此后,闽、粤曾氏不断有人迁居台湾,进而又有迁居海外者。目前,曾氏为台湾第16大姓,在全国大姓中排第38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