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第22届APEC会议上,中国政府选择旗袍作为与会各国领导人夫人的服装。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的深衣,是民国20年代之后最普遍的女子服装,
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从二十年代未到三十年代初,吸收了西方女装盛行的短袍,旗袍也跟着变短,近年来,旗袍款式又有新的改革,出现了后装袖、有短连袖旗袍、无袖旗袍等等具有当代开放气息的新款式。 旗袍具有中国女性服饰文化,
二人汉服’”[1]中的“汉服”是指汉朝的服饰礼仪制度,即《周礼》《仪礼》《礼记》里的冠服体系[2];而成书于唐朝的《蛮书》的记载:“初袭汉服,后稍参诸戎风俗,迄今但朝霞缠头,其余无异”中的“汉服”指的则是汉人的服饰礼仪制度[3]。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4],
源自黄帝制冕服[5]。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神道设教的一部分。[6]因此后来各个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7],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8],是说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
是神圣的[9-10]。汉服还通过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复兴汉服就等于传承汉服文化,而不仅仅是一件衣服如此的简单。
1、旗袍装更适合珠圆玉润的身材
古韵十足的旗袍,展现出来的是女性的优雅和从容。带着一种温婉的魅力,有着几分性感的姿态。将女人的娇媚与个性展现的淋漓尽致。所以这种旗袍装对女人的气场要求就非常高,尤其是像这种比较冷峻的风格,不太适合一些甜美姑娘的穿搭,所以穿起来也总会显得不是那么得体大方。
C. 中华服饰这么多,为什么旗袍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符号
因为我们中华民族一直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所以这个民族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化。也许我们看不懂藏文,也许我们弄不明白苗族的巫术或者学习到新疆舞的精髓,到了觉得能一眼看出各个民族文化在服饰上的体现。因为它是最简单也是最吸引人的,站在众多服饰文化中,唯独旗袍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符号,这不仅是因为它沿用至今的缘故。
东方女性并不是以精致的面孔或者是魔鬼的身材出名的,都怪你,是更多的水种,清水芙蓉般的女性曲线美。这种美不像是给你一种眼前一亮的牡丹那样的明艳,而是越久越见其香的一株桂花,或者一抹茶香,而旗袍则符合东方女性的曲线美。她对于前身和后腰以及下摆的设计,正好符合东方女性三点的美。最后,其他不像其他民族服饰那样繁重,穿起来也比较的方便,所以正是以为这种简单,才能在历史潮流中一直存在吧。
D. 旗袍和茶服有何区别
茶服是根据旗袍演变而来的,两者区别不大。
新时代女性理想形象又有所改变。高挑细长,平肩窄臀的身材为人们所向往。而作为最能衬托中国女性身材和气质的中国时装代表——旗袍,再一次吸引了人们注意的目光。
随着传统文化重新被重视,旗袍也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不但领导人夫人、女性外交官员在外事活动中身穿旗袍,在中国举办的历次大型国际会议和体育盛会礼仪小姐的服饰也多选择旗袍。
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设计师与旗袍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演变,旗袍的各种基本特征和组成元素慢慢稳定下来。旗袍成为一种经典女装也是设计师灵感的来源之一。
旗袍是近代兴起的中国妇女的传统时装,而并非正式的传统民族服装。它既有沧桑变幻的往昔,更拥有焕然一新的当今时代。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加之可欣赏度比较高,因而富有一定收藏价值。
E. 什么样身材适合穿旗袍
女子可分为两类,一种是骨感瘦小的楚楚动人型,一种是饱满丰腴的动感妩媚型,两种不同的类型,当然也会绽放不同的魅力之色。作为女人,她身上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会让很多人为之折服,也会让很多男子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之下。
国风连衣裙子,十足的复古风,小清新少女感觉,精致的剪裁勾勒出迷人的身材,漂亮又大方。中国风小立领的端庄典雅。'
F. 旗袍旗袍,骨子里就有一种东方美.多少女子,都梦想着有一袭华美的旗袍
送给前女友旗袍句子多少女子,都梦想着有一袭华美的旗袍,得体地穿在身上,风姿绰约,尽显妖娆。就像有一段随心的爱情一样,舒适地存在着,亦是一种安然。2.女人味还是一种风情,一种从里到外的韵律。穿着或绸或锦或丝的旗袍,裸露美丽小腿,发髻高挽,丰姿绰约,风情万种,那份东方神韵,宛若古典的花,开放在时光深处,不随光阴的打磨而凋谢,就那么妖娆着,那么玲珑着,令所有男人震撼。3.模特身着一身红色的旗袍,看上去像是静静地倔强的从墙角开出的野蔷薇,就像一只翩翩欲舞的红色蝴蝶,充满了那种旧时代与新时代气质的完美融合。4.你是花丛中的蝴蝶,是百合花中的蓓蕾。无论什么衣服穿到你的身上,总是那么端庄、好看。你身着一件紫红色旗袍,远远看去,真像一只小蝴蝶飞过一样,既美丽称身,又色彩柔和。5.你像一片轻柔的云在我眼前飘来飘去,你清丽秀雅的脸上荡漾着春天般美丽的笑容。在你那双又大又亮的眼睛里,桔红色的西服自然敞开,展现出红白相间的绒衣,湖蓝色的紧身长裤,衬托出修长的腿,既潇洒又富有美感。你的装扮是成功的!6.一个身穿白色绣着淡粉色的荷花抹胸,腰系百花曳地裙,手挽薄雾烟绿色拖地烟纱,风鬟雾鬓,发中别着珠花簪。眼神有神,眼眉之间点着一抹金调点,撩人心弦,果真是一位绝色佳人!7.上面穿旗袍,下面穿百褶裙,这是满汉女装款式交融的结果。而高领圈和镶荷叶边的袖子都是当时的时尚。8.说起旗袍,印像最深的是电影《花样年华》里的张曼玉。各式各样的旗袍在她完美身段下被演泽的淋漓尽致。每一款旗袍穿在她的身上,举手投足间都显得那么恰到好处。只见她莲步轻移,或朱唇翠袖,或眼波琉璃,或轻盈浅笑,或凝神沉思。与其说是与爱情的邂逅,不如说是一场旗袍的盛宴。9.她挽着简单的小发髻,穿着一件淡雅的白色旗袍,上面是雏菊的淡淡花纹,领口、袖口与裙摆处锁着精致的白边,整个人就像是一朵恬淡美丽的雏菊。10.穿旗袍的女人是一部移动的书,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辉煌,演绎着炎黄子孙传唱千年的梦幻;穿旗袍的女人让女人变得高雅,让男人变得脱俗;穿旗袍的女人让世界珍爱和平,让心灵沐浴清凉。11.清晨,白朦朦的雨雾中,一个身材凹凸妙曼,皮肤白嫩细致的穿着旗袍的江南女子,举着色彩淡雅的花伞悠然自得的走在绿树丛荫的街道上。她沉着淡定的微笑,不紧不慢的小碎步,给人一种温馨倍致的美感。12.如今,我依然穿着做工精良的苏绣质的旗袍,有着临花照水的清闲雅致,依窗而坐,飞针走线,抚红弄翠,那份恬淡优雅,闲淡自适,唇惹茶香间不自觉地成了一个风情女子,于是,那个久远的年代,只能在记忆中睨视,并对自己说:曾经有个东西自掌中滑落,它的影子在延伸……13.小城的女子是不穿旗袍的,旗袍那种与生俱来的软和腻,注定了她只与江南女子投缘。纤弱、柔软的江南女子,细腰盈盈一握,修长的腿亭亭玉立,穿上淡粉、湖蓝或者是月白的旗袍摇曳在青砖小巷里,如果再撑上一把烟青色的纸伞,分明是戴望舒笔下如丁香般的女子。那份简静与清美,是锦上添花的绝色嫣然,空灵得似水中的荷,平仄多姿,楚楚动人。14.旗袍是稳妥的女子穿的,舒缓闲适,安然静谧,穿上显得又高贵又端庄,分外地吸引人。坐、立、行、走中规中矩,不似张扬,自有一份摄人心魄的气场。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端然与雅致,一颦一笑间,自有一份似水的娇羞。15.旗袍是安静的,无论你是多么活泼的女子,只要穿上旗袍,就会慢慢地静下来,它给你带来的满足与心安,会让你充满自信,充满妩媚,充满诱惑。
G. 当旗袍与朋克相遇,最终将碰撞出什么火花
服饰 ,其实一种生活品位和格调,不可否认,有些商品确实需要消费群体定位的, 旗袍更是如此。似曾相识的立领,细腻的滚边,拈几许往昔的温柔, 恍若隔世的暗香,只是惊鸿一瞥 ,便能锁定某些东西,比如记忆,比如时光,或是莫名的穿引。她是永恒的、神秘的、始终有一股无形的引力,蜕去雍容俗丽的气质,尽显遗世独立的飘逸神韵, 似乎,这一切都跟衣服无关。
有人说,穿旗袍的女子,倘若觅不到一个可以为之情深的男子,哪怕她心怀锦绣,哪怕她风姿万种,也不过是一抹孤独的风景。旗袍,它告诉给人的,永远是那小家碧玉,大家闺秀般的柔美,还有,那份身为女子的娇媚妖娆。
H. 如果将民谣和旗袍融合在一起,将是一种怎样的情况
旗袍紧扣的高领,给人以雅致而庄重的感觉,微紧的腰身体现出腰臀的曲线;特别是两边的开衩,行走时下角微轻飘动,具有轻快活泼之感。日常穿用可选用花素全棉府绸或涤棉细布制作的旗袍,既朴素又大方。选用小花、素格、细条丝绸制做的旗袍,可表现出温柔、稳重的风格。选用织绵缎、丝绒制作的旗袍,是迎宾、赴宴最华贵的服装,集庄重典雅于一身。近年来,蜡染、扎染、手绘等工艺用于旗袍,”更使旗袍步人高档时装的行列。
I. 你怎么理解中国的旗袍文化呢
一位大学生曾经很困惑的问:是不是穿上旗袍走秀就代表了旗袍文化?
旗袍文化其实很简单,了解一点旗袍的历史,学一点旗袍的礼仪常识。懂得如何选对适合自己的旗袍,并且知道不同场合下的旗袍选择,每天尽量给自己营造一小时安静的氛围看书,听音乐,喝茶。哪怕每天能有半小时安静的氛围!一年365天的积累是一个不可小觊的气质修炼的过程。问题是,你能坚持吗?
能驾驭一件适合你的普通旗袍,要远比你拥有多少价格昂贵的旗袍重要的多!
J. 西坪镇的茶叶文化
西坪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丰厚,绚丽多姿。
关于铁观音的由来,《中国茶经》、《福建乌龙茶》、《安溪县志》对铁观音起源于西坪均作记载,铁观音原产于安溪县西坪。无性系品种。其由来有两种传说:一是“魏说”。相传清雍正三年(1725年)前后,崇信里尧阳乡松林头(今西坪镇松岩村)老茶农魏荫(1703—1775年),勤于种茶,又信奉观音,每日晨昏必在观音佛前敬献清茶一杯,数十年不辍。一夜,魏荫在熟睡中梦见自己荷锄出门,行至一溪涧边,在石缝中发现一株茶树,枝壮叶茂,芬芳诱人。魏荫好生奇怪,正想探身采摘,突然传来一阵狗吠声,把一场好梦扰醒。翌晨,魏荫循梦中途径寻觅,果然在观音仑打石坑的石隙间,发现一株如梦中所见的茶树,细加观察,叶形椭圆,叶肉肥厚,嫩芽紫红,青翠欲滴,异于他种。他喜出望外,遂将茶树移植在家中的一口破铁鼎里,悉心培育,经数年压枝繁殖,株株茁壮,叶叶油绿。便适时采制,果然茶质特异,香韵非凡,视为家珍,密藏罐中。每逢贵客佳宾临门,冲泡品评,凡饮过此茶的人,均赞不绝口。一天,有位塾师饮了此茶,便惊奇地问:“这是何好茶?”魏荫便把梦中所遇和移植经过,详告塾师,并说此茶是在崖石中发现,崖石威武胜似罗汉,移植后又种在铁鼎中,想称它为铁罗汉。塾师摇头道:“有的罗汉狰狞可怖,好茶岂可俗称。此茶乃观音托梦所获,还是称铁观音才雅!”魏荫听后,连声叫好,这就是“观音托梦说”。二是“王说”。相传,安溪县崇信里尧阳乡南岩(今西坪镇南岩村)仕人王士让,清雍正十年(1732年)中副车,乾隆十年(1745年)出任湖广(今湖北)黄州府蕲州通判,曾筑书房于南山之麓,名为“南轩”。清乾隆元年(1736年)春,王与诸友经常会文于南轩,每于夕阳西坠,徘徊于南轩之圃。有一天,他偶然发现层石荒园间有株茶树与众不同,就移植在南轩的茶圃,朝夕管理,精心培育,年年繁殖,枝叶茂盛,圆叶红心;采制成品,气味超凡;泡饮之后,香馥味醇,沁人肺腑。乾隆六年(1741年),王奉召进京,晋谒礼部侍郎方望溪,以此茶馈赠。方侍郎品其味非凡,便转献内廷。乾隆帝饮后,甚喜,召见士让询问尧阳茶史,以其乌润结实,沉重似“铁”,味香形美,犹如“观音”,赐名为“铁观音”。铁观音系乌龙茶之极品,色泽乌润,富有光泽;条索肥壮,卷曲紧结,砂绿明显,沉重似铁;汤色橙黄明亮;香气清香悠长,胜似幽兰花香;滋味浓郁甘鲜,浓而不涩,郁而不腻,素有“绿叶红镶边,七泡有余香”之美称。饮之齿颊留香,喉底回甘,香中有味,味中有香,尤以独特的“观音韵”把人们带进幽深的茶道艺术之中,令人雅兴悠远,诗意盎然,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
铁观音在西坪发现后,经过数代人的培育、推广,成为乌龙茶产区的首选优良品种和重要出口商品。民国5年(1916年),王西茶庄配制、天馨茶行经销的“万寿桃牌”铁观音在台湾省举行的茶叶评选活动中获一等奖,获金牌一枚,为安溪县铁观音茶王最早获奖者;天馨茶行也奖给王西金牌一面、赏状一张(今存),内容为“安溪尧阳乡,王西,万寿桃,右者特选前记名茶,品质优良,谨备金牌一个呈上赏与,祈叩笑纳是荷。昭和六年十月十五日台北天馨茶庄王笋敬赠。”民国34年(1945年),王联丹茶行配制,高建发经销的“泰山峰牌”铁观音在新加坡茶叶评奖活动中,获金牌一枚,金笔一对,为第一个在海外获奖的铁观音茶王。1950年,王登记茶庄配制,王炳记茶行经销的“碧天峰牌”铁观音,在泰国茶叶评奖活动中,获特等奖,奖金1000港币。1982年6月,铁观音被评为全国名茶。1986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国际美食博览会上,铁观音被评为世界十大名茶。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坪铁观音先后获得1996年广州、1998年上海、1999年北京、香港铁观音茶王赛金奖四连冠。1996年6月,西坪镇被农业部农垦局、南亚热作办命名为全国唯一的“铁观音乌龙茶生产基地”。
西坪茶叶在历史上还创下许多第一:民国24年(1935年),平原村王成文最先发明茶树无性繁殖的“茶树短穗扦插法”,此项发明由王文章等于1978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1992年10月,松岩村和福建省茶叶学会联合举办全省最早的村级茶王赛;1996年11月,王继阳获奖的500克铁观音茶王,在广州市拍卖17万元,入选《福建之最》;2000年6月,西坪在广东省汕头市茶王鉴评会上,由茶客票选铁观音茶王,属国内首创;同年,溪源茶厂成为全省第一家获国家原产地标记保护产品证书的民营茶叶企业;西坪茶叶同业分会主办的《西坪茶叶》,为福建省内乡镇级唯一的茶叶通讯。
西坪是名茶本山的原产地。清同治九年(1870年),由一位为名为圆醒的人发现于西坪尧阳,所以又称“圆醒种”。本山植株灌木型,无性系品种,中叶类、中芽种。品质优良,香高味醇,为安溪四大名茶之一。
乌龙茶为介于红茶的全发酵与绿茶的不发酵之间的半发酵茶,“犹抱琵琶半遮面”,以独特的清香留芳人间。关于它的由来,在西坪尧阳有一个美丽而神奇的传说:
很早以前,南岩山林木苍郁,四时云雾缭绕,茶香溢野。有位将军名叫乌良,由于不满封建王朝的苛政,选择深山隐居,终日以打猎和采山茶为生。一天下午,乌良照常带着茶篓和猎枪上山采茶。当他采了一篓茶叶时,突然从岩石丛中闯出一头山獐来,扬蹄朝山下飞奔。乌良持枪急追,一直到观音石方把山獐猎获。当晚,乌良因忙于宰杀山獐,把炒制茶叶的事担搁了,而茶篓内的茶叶却因乌良猛追山獐时上下跳跃,时时摇动茶篓,结果把茶青的边缘摩擦损伤,经一夜停放已经发酵。为了不使采到的茶叶浪费,乌良照旧进行炒制。令人料想不到的是,在泡饮时,乌良发现这次炒制的茶叶,不仅没有苦涩之味,而且气味格外芬香,韵味也比原先炒制的好得多。于是,细心的乌良反复琢磨、研究,终于发现奥秘在于“摇青”这一道制茶的工序。人们饮用这种制法的茶叶,无不绝口称赞。因这种制法是乌良发明的,就人们顺口称之为乌良茶。由于闽南方言“乌良”和“乌龙”同音,后人改称为“乌龙茶”。乌良辞世后,人们为纪念他对乌龙茶制法的发明贡献,在他隐居的南岩山上,兴盖了一座宫殿,立名为“打猎将军殿”(已废)。 斗茶习俗,在全国各地大都式微,而在乌龙茶的故乡、铁观音的发源地西坪,这一习俗却与名茶一起经久而不衰,并不断得到发展和创新。
斗茶是一种古老的赛茶形式,又称茗战、斗试、点试,始于唐朝,盛于宋代,沿至元、明、清。它即通过烹制、品茗,比赛茶叶的质量和烹制技艺。苏东坡诗云:“胜者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古代,西坪民间斗茶之风相当普及,往往相约三五知己,献出各自所产茶叶,共同品尝,决出名次,以定胜负。
斗茶在当代演变成为一项茶王赛事,往往称名茶评比会、鉴赏会、××杯大奖赛等。茶王赛时,各参赛单位(或茶农)将做工精细、品质绝佳的茶叶送到评比场所,由评委会将各地选送的茶样密码编号,评委会成员依次先观外形色泽,再逐一开汤审评,闻香品味,然后用手揉摸叶底,估评老嫩。总之,对茶叶的色、香、味、形四个茶叶品质构成因子当场逐一打分,最后揭晓时,按得分高低排列名次。有时也采用专家评定和嗜茶者(消费者)评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西坪作为安溪茶叶主产乡镇,几乎年年举行茶王赛。茶王赛多在每年春、秋两季茶叶采制后举行,分为初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初赛在产茶区(乡村)中进行,各选出质量优异的佳品若干件;对各地选送的佳品集中进行复赛,从中选出优异的茶样;最后,对复赛中选出的优异茶样进行无标名决赛,由评委会组织的茶叶专家评选,评选出茶王(又称特等奖)一名,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及优质奖若干名。评选之后,往往还举行茶艺表演、茶王拍卖会及踩街活动等。
精湛的茶艺表演在《高山流水》的阵阵琵琶乐声中进行,身段窈窕,穿着旗袍,容貌端丽的茶艺小姐从容展示茶具、烹煮泉水、韩信点兵、品啜甘霖等18道程序,淋漓尽致地展示融传统茶艺与现代风韵为一体的沏茶艺术,使人们得到美的享受,并领略茶艺文化的精髓。
“踩街”活动场面壮阔,气势非凡!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茶王”身着盛装,手执鲜花证书,肩披绶带,坐着八抬大轿,春风满面。游行队伍中,前导队、彩旗队、秧歌队、腰鼓队、舞龙队、舞狮队,浩浩荡荡,既富有现代气派,又有传统特色。获奖者喜气洋洋,客人们兴致勃勃,街道两旁,万人驻足,摩肩接踵,争看茶王,热闹非凡。有诗云:西坪五月新茶季,村村户户参赛忙,披红挂绿喜夺冠,万人空巷看茶王。
西坪斗茶是当今的一大奇观,1997年10月,上海《新民晚报》记者曾到西坪,写下《斗茶》一文,详细地记述西坪的斗茶盛况,在上海《新民晚报》上发表。
茶王赛的不断举行,有效地改变西坪茶农的生产观念。茶农们认识到,茶要卖好价,必须制好茶,而中“茶王”与中状元一样风光,要争一争,坐上八抬轿,潇洒走一回!“千家精心育极品,西坪茶浓醉佳宾”,就是生动的写照。至今,一个“制好茶,创名牌”,人人争当“制茶能手”,人人争做“茶状元”的可喜局面已在西坪形成。茶王赛的举行更提高了西坪茶叶的知名度,拓宽了茶叶市场,为西坪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茶王拍卖活动,也促使西坪茶价扶摇直上。1995—1998年,西坪铁观音的拍卖四创新高,故有“西坪铁观音,名贵胜黄金”之说(1996年10月10日《泉州晚报》、《福建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