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心理学上有一个叫罗森塔尔效应。1960年,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学校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也叫自我效能感实验,主要告诉我们,我们对于他人的态度是如何影响他人的行为的,也给我们的教育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反思。
类似的还有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
㈡ 哈佛大学博士读几年
哈佛大学读博要多久
“哈佛大学的博士学制各个专业不一样,一般是读两年 ,也有读两年半、还有读三年四年的。博士生不仅要在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而且必须要取得令人信服的、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由于实行弹性学制,不少人要经过5至6年才能拿到学位。”
㈢ 请问harvard大学校服上VE RI TAS是什么意思
真理、真实、真相等意思。意味着哈佛学子在知识、世界、社会、人类等种种领域追求“真理”、“真实”和“真相” 乃是永恒的目标。
哈佛大学是美国本土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其诞生于1636年,最早由马萨诸塞州殖民地立法机关创建,初名新市民学院,是为了纪念在成立初期给予学院慷慨支持的约翰·哈佛牧师。
哈佛大学共培养了8位美利坚合众国总统,而哈佛的校友、教授及研究人员中共产生了158位诺贝尔奖得主(世界第1)、18位菲尔兹奖得主(世界第1)、14位图灵奖得主(世界第4)。
该校在文学、医学、法学、商学等多个领域拥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及广泛的影响力,被公认为是当今世界最顶尖的高等教育及研究机构之一。
(3)哈佛大学博士学生校服扩展阅读:
哈佛最早校训是VeritasChristoetEcclesiae,英文为“TruthforChristandtheChurch”,意为“追求基督教与教会意义上的真”。后来,随着哈佛的世俗化以及与宗教脱离关系,这句话也就自然而然地简化成了一个词——Veritas。
哈佛大学的校徽也刻有“VERITAS”的字样,校徽为传统盾形,寓意坚守、捍卫;底色为哈佛标准色“绯红”。
校徽主体部分以三本书为背景,两本面向上,一本面向下,象征着理性与启示之间的动力关系。上面的两本书上,分别刻有“VE”和“RI”两组字母,与下面一本书共同构成校训中的“VERITAS”,“VERITAS”在拉丁文中即“真理”。
㈣ 怎样到哈佛大学读博士生
大家好,大家这个时候应该是北京时间的晚上了,所以大家晚上好。
首先我简单介绍一下自己。我现在在美国哈佛大学读博士已经读了两年,主要的研究是物理现象的数值模拟。
我和童哲很早就认识了,我们都是通过物理竞赛保送的北京大学,我在北大读本科的时候就经常和他交流。
这次活动的标题叫:在哈佛读博士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听起来可能觉得很有趣,但我觉得实际上反映了一些问题。
为什么标题不是在清华大学读博士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或者在北京大学读博士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所以,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教育水平的问题。
根据我的所见所闻,我觉得令人开心的一点是,我觉得中国和美国的本科教育总体差距不大。
看那些外国大学越来越愿意接收非常多优秀的中国本科生就能看出来。但是关于博士以及博士以上的教育,也就是对于年轻科学家的培养。
我觉得中国和国外还是有差距,所以许多同学仍然需要在本科毕业之后通过激烈的竞争,争取进入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
在哈佛读博士,对我来说其实并不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因为世界上最好的教育资源竟然不在自己的国家,不过最近几年令人欣慰的是,从中国去美国留学生回国的比例越来越高,同时,中国本土的大学也常常能够培养出世界一流的博士生。
所以我既坚信也期待在未来的某一天,中国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大学。
到那时,对于中国优秀本科生而言,出国教育只是选择之一,而不再是最佳选择。童哲校长现在正在改变从小学到一部分本科的教育,而我希望也能有更多人站出来改变本科以上的教育。
这就是我在美国读书最重要的感受。那就是希望自己的国家也能从也能拥有,从人才到物质方面全方位都是世界顶级的高等教育资源。
2
设计今天这个主题,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的。因为,国内媒体上存在一些神话美国教育的段子或者是文章比比皆是。
首当其冲的就是哈佛凌晨四点图书馆,然而实际情况是,在所有图书馆中只有大概一个左右的图书馆是通宵开放的。
并且,其实极少有人真的通宵,这种热血漫画一般的描述,学习到凌晨四点减少睡眠这方式在哈佛是根本不存在的。
另外还有文章说,哈佛有几千门课,不管是任何知识都能找到一个一个对应的课程,以学生为本,即使有一个学生的课堂也照常开办,这也是假话。
虽然我没有真的数过,但是,我大概了解,对于任何一个系而言,开课的数量和课程的名称,都和中国的综合性大学,比如北京大学是差不多的。
也并不是说任何奇怪的知识都能够开课,至少在哈佛,如果一个课的学生数量连续2年小于5个人。就很难继续开课了,所以国内存在好多这种歪曲事实和无脑夸大外国的行为。
不过话说回来,从开课质量上来说,确实是有区别的,尤其是研究生的专业课程。所以关于这一点我会在这里展开来讲。
由于美国顶尖大学普遍拥有一大批高水平的研究人员,他们能毫无压力的在各个专业开出最高水平的专业课。
并且美国大学中,活跃在一线的科研人员的数量是要大于中国大学,所以他们开设课程,一般来说是紧跟研究的潮流的,基本上不会存在,授课内容过时的现象。
我觉得还有一点很值得说的是,课程的严肃程度,既包括本科生的课程也包括研究生的课程。
因为我到目前为止,只上过听过大约十几门课,所以我也没有专门进行广泛的调查。所以未必能代表一般情况,只能代表一个样本十几的抽样调查,大家可以对待抽样调查的方式来听。
关于课程的严肃程度严肃认真程度,我想说两点。
第一点是课程的难度。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有亲身体会,中国的专业课程,不管上课讲的难或者是简单,课后作业一定是有相当一部分,美其名曰,让学生热身的题目,套上书上的公式就能做出来的,一份课程中真正困难的题目一般是极少的,并且中国大学里面上课使用的参考书或者题集或多或少都有答案,学生,能从答案中获得帮助。
而在美国这个情况是完全不同的,就我上过的课而言,首先没有答案,其次绝大多数作业直接指向的是核心知识。
在这么多课这么多作业中,完全不存在直接套用公式就能解答的问题。
而且,问题的复杂度也比较高,有时甚至需要阅读参考文献或者是参考书中的知识,平均下来每道题目用一个小时以上几乎是家常便饭。
因为有这样一种作业类型的不同,所以在美国,每门课的量比中国每门课的量大,学生在每门课上花的时间要比在中国多得多,在中国,时常能听到包括我自己,学生一学期学几门课,但是在美国,一般来说,每学期两门课就足够忙了,三门课就已经快死了,四门课简直就是极限。
不过对于作业的要求,其实掌握到了一个很好的度,就在这个度下,学生能够尽可能的学到更多的东西。
首先因为作业题很少涉及课本之外的知识,所以这就迫使学生去看,除了参考书之外的其他类型的书或者是文章,所以就增大了阅读量。
另外,这些作业题之所以难,是在于这些模型难,描述的现象比较复杂。所以这些模型和现象可能对科研会有巨大帮助,甚至他们本身就来自于科研中,你在解答这些问题的时候所用的方法能够很容易地迁移到科研中,你就有可能取得突破。
除了作业难度之外的第二点是,中国美国对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到知识的重视程度。
一般来说,中国的一门课的期末验收模式是理论考试为主,有些理论知识比较扎实的同学或者是平时花很多时间刷题的同学,考试起来就相对轻松,然而这样做的弊端就是考完大家都忘了。
我现在上课呢,是没有期末考试的,但是不管有没有期末考试,都能让大家脱一层皮。
许多课程带有一个非常严肃的学习项目。
比如说,综述一个学科的某个前沿问题,并做一个报告;用所学知识解答一个具体应用问题,写一个复杂代码;有一门课关于电子学课程的,学期项目是组装一台简单的是功能完全的计算机。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些困难的作业题和学期项目,对于消化和理解所学到的知识以及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的帮助不是一般的大。
㈤ 哈佛大学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博士是谁
理查兹自幼聪慧,刻苦好学,喜欢安静,话不多,好深思。受父母的诗情画意的影响,他在学习中思想活跃,思路开阔,绝不墨守成规。父母亲鼓励他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他14岁就考上了哈佛大学,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理科学士学位。接着又读了文科,取得文科学士、硕士学位。他在知识的花园中转了一圈之后,最终走上了研究化学之路。1888年,理查兹获取博士学位,那时他才20岁,是哈佛大学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博士。
㈥ 美国哈佛大学有校服吗
美国哈佛大学有校服很好看,但是学校不要学生穿。该校平时穿着随意。
㈦ 哈佛大学的学生需要花钱买校服吗
哈佛的大学生也是需要花钱买校服的,不管是哪个学校的大学生都要花钱买校服,没有那个大学让你免费。
㈧ 哈佛大学博士宿舍是怎样的
宿舍是两人间,不是上下铺。1.8m单人床。有独立卫生间,24小时热水免费供应。每人各有一大一小储衣柜,女生整个冬季的衣服都够装。2楼以上有露天外景阳台。有单独的洗涑间,洗衣间,家庭电压,不断电。免费10M网速。要问我为什么知道,我编的
㈨ 哈佛大学给博士提供宿舍吗
哈佛大学会给博士提供宿舍。
高年级学生的哈佛大学宿舍可以被分配在12座house里,每个House可以容纳350-500个人,这里的设施包括设施包括一个图书馆,一个休息室称为“初级公共休息室,和娱乐功能空间,像wood-shop,录音室,或烧烤这样的场所也是应有尽有。
哈佛大学的宿舍称为“HarvardYard”哈佛大学宿舍有12座标志性建筑,如果是美国本科留学的学生可能会被分配到这些建筑居住。这里有很多传统和多样的学习机会,为学生创造了紧密团结,充满活力的社区。第13座哈佛大学宿舍容纳的是非居民学生和研究生。哈佛大学宿舍是一个学术参与与丰富文化及社会经验相结合的场所,这里的社区生活富有热情,包容的特色。虽然虽然房子内部的程序设计随着本科生的需求和兴趣而不断进化,但实际的房子本身却没有。哈佛大学宿舍大部分房屋建于80至100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