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加入协会,必须具备下列条件:拥护本团体的章程,有加入本团的意愿,年满18岁的公民不分男、女均可加入。入会程序是,提交本人近期免冠照片两张,填写申请表,经委员会讨论通过,由各级钓协发给会员证。
会员享有下列权利:本团体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参加本团体的活动及服务的优先权,对本团体工作的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有入会自愿、退会的自由。
会员要履行下列义务:执行本团体的决议,维护本团体的合法权益,完成本团体交办的工作,按规定交纳会费,向本团体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积极参与推动本地区的垂钓活动。
『贰』 中国旗袍历史时间及创始人是什么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04-25
『叁』 中国旗袍发展史
旗袍起源于中国上海。
旗袍,是一种内与外和谐统一的典型民族服装,被誉为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它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
旗袍是清代的旗人之袍,是贵族的衣饰,现代意义的旗袍,诞生于20世纪初叶,盛行于三四十年
代,是中国女性服装的代表。行家把上个世纪20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点,三十年代它到了顶峰状态,很快从发源地上海风靡至全国各地。当时上海是上流名媛的福地,她们热衷于游泳、打高尔夫、飞行术、骑马,奢华的社交生活和追赶时髦,注定了旗袍的流行。由于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致后来出现了“改良旗袍”,从遮掩身体的曲线到显现玲珑突兀的女性美,使旗袍彻底摆脱了旧有模式,成为中国女性独具民族特色的“国服”。
经过多年的修正与改良,旗袍已经成为最能体现中国女性美的服装,用最中国的布料,丝绸、锦
缎,做成最中国的服装———旗袍,穿在发髻高挽身段窈窕的中国女子身上,那种东方的美、东方的神韵,令人叹为观止。旗袍在这里,已超脱了一般意义上的服装而成为一种象征,为什么它会成为经典,答案也正在这里。
旗袍的美是一种典雅而高贵的美,这种由旗袍内涵所决定的文化品位限制了它的普及、大众化,
同时它对穿着者的要求也十分苛刻,这不仅仅表现在对身体的要求上,同时也表现在对穿着者内涵及气质表现上,而且,旗袍的出现对背景、环境、气氛要求特别讲究,我们不能设想一个菜贩身着旗袍脚趿拖鞋的模样,这是对美的糟塌,我们同样也不能接受一个身着旗袍的女人不停地挖鼻孔和吐口水。旗袍的美是一种距离的美,一种静止的典雅美。
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显露着修养,体现着美德,演化为天地间一道绚丽的彩虹。愿
旗袍连接起过去和未来,连接起生活与艺术,将美的憧憬、美的风韵洒满人 间。
旗袍是中华女性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服装。说到传统,人们总要想到封建主义的保守、 封闭,还
有封建主义对妇女的各方面的禁锢。数千年来,中华女性的着装是严肃的。直到现在,严肃而正规的“职业女装”仍然占据着中国女性服装的主要地位。
凤冠霞帔,母仪天下,如果说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传统把妇女的最高期望值定到这里, 那么最
能说明一切奥妙的关键字眼就是“表 现”。把美好的体貌表现出来的唯一媒介是好的服装。“霓裳羽衣”也好,“凤冠霞帔”也罢,除了对那种繁华尊贵的追求之外,无论如何也剪不掉那段渴望美丽、渴望风采浪漫。旗袍的出现或许就因为如此吧。
人类文明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女性的服装也随着历史不断改变。比起科技带给世界 的巨大变化
,人体却顽强地保持了原状,这虽然不能算是奇迹,却为服装发展史、提供了可能。 服装不能脱离人体
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样。女性的头、颈、肩、臂、胸、腰、臀、 腿以及手足,构成众多曲线巧妙结合
的完美整体。旗袍的审美,似乎可以从这里谈起 。
旗袍的起源
旗袍是我国一种富有民族风情的妇女服装,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由于满族称为“旗人”,
故将其称之为“旗袍”。在清代,妇女服饰可谓是满汉并存。清初,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而汉人妇女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中期,满汉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日盛,甚至出现了“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的情况,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一些达官贵妇中流行起来。
到了20世纪20年代,受西方服饰影响,经改进之后的旗袍逐渐在广大妇女中流行起来。这种旗袍
是汉族妇女在吸收西洋服装样式后,通过不断改进,才进入千家万户的。旗袍的样式很多,开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双襟;领有高领、低领、无领;袖口有长袖、短袖、无袖;开衩有高开衩、低开衩;还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单旗袍等。改良后的旗袍在20世纪30年代,几乎成为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
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较为紧窄合体,以利于骑射或其他激烈活动,这种
服式多采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较适体。历史上,汉族人民也曾多次采纳这种窄身合体的袍服样式,赵武灵王所推行的胡服骑射就是比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风行一时,胡服在唐开元、天宝年间与胡妆、胡骑、胡乐同为时人趋奉,可算异域文化一次大面积的流行范例,属于长安街头当年的“舶来品”。在辽、金、元及清朝等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着服饰的主角,虽然又都经历或表现出变得宽博的过程或趋势。清代由于历时最长且较稳定,故袍服可视为典型服饰。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关,定都北京,继而统一全国。随着政权的初步稳固,
开始强制实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雉发易服浪潮,律令之严性命攸关,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至此传统的冠戴衣裳几乎全被禁止穿戴,相传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饰形制只被保留在汉族女子家居时的着装中。庆典场合不分男女都要着袍,各类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龙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从字义解,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穿的长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着血缘关系,用作礼服的朝袍、蟒袍等习惯上己不归为“旗袍”的范畴。清朝统治者强调满语骑射,力图保持其固有的生活习俗和穿着方式,一方面要用满族的服饰来同化汉人,同时又严禁满族及蒙古族妇女仿效汉族装束,从顶治、嘉庆年间屡次颁布的禁令中,满族女子违禁仿效汉族妇女装束的风气之盛,可见一斑。至清后期,亦有汉族女子效仿满族装束的。满汉妇女服饰风格的悄相交融,使双方服饰的差别日益减小,遂成为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
清朝后期,旗女所穿的长袍,衣身为宽博,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长至脚踝。“元宝领”用得十分
普遍,领高盖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据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至咸丰、同治年间,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滚,以至几乎难以辨识本来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装饰之繁琐,几至登峰造极的境地。此时的清王朝正摇摇欲坠难以为继,清廷内外交困,国力式微。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攻破了清朝封闭的国门。为挽救危亡,清廷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救国方略,派遣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军队也改练新军。在中国学生和军人中最先出现了西式学生的操衣、操帽与西式军装、军帽。洋装的输入,提供了评判美的另一种参照系,直接影响社会服饰观念的变更。日后旗袍演化为融贯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响的改变可说即是由此开端。
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
政治障碍,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桔。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已经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由于满族统治政权的消亡,旗袍此时穿着者甚少。西式中式装扮熙熙攘攘纷繁并处。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
此时的时装流行中心早已由苏、扬移至上海。商埠开放的上海华洋并处,五方杂居,成为十里洋
场奢靡繁华之地。上海又是妇女寻求解放的重镇。传教士、商人、革命党人竞相创办女学,掀起了一股女权运动浪潮,寻求解放的社会大气候荡涤着服饰妆扮上的陈规陋习。服装装饰一扫清朝矫饰之风,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马甲长及足背,加在短袄上。后将长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雏形。据说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学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当时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她们是文明的象征、时尚的先导,以至社会名流,青楼女子等时髦人物都纷纷作女学生装扮。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于成熟。产生于辛亥革命后,北伐战争时期始渐流行的新式旗袍,有别于旗女的长袍。30年代后期出现的改良旗袍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这在以后的章节中将会详细介绍。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遇然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
『肆』 中国旗袍美在哪里
旗袍属衣中贵族。雅致、精巧、性感、妩媚,勾勒出女人的一派风情。
旗袍既端庄内敛,又充满诱惑意味,不经意间的若隐若现,徘徊在“色”与“戒”之间。
旗袍最能体现东方女子之韵味。旗袍的款式多样,花色各不相同,不同的旗袍能演绎出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女子也能赋予旗袍不同的气质。
『伍』 中国旗袍协会联系方式
楼主 你说的这个中国旗袍协会我还真不知道。
楼主如果是上海附近的话,推荐上海南外滩面料市场的凤和祥,批发零售都有。那边基本上一两件都是可以定制的,性价比比较高。我有一个朋友开店就是他家拿的货,听说他家除了旗袍以外,西服礼服什么的都有,而且南外滩那边是面料市场 ,去逛逛了解一下市场也是不错的哦。
望采纳。
『陆』 中国旗袍协会有吗
有的,
128张
中国旗袍会
齐誉创办的中国旗袍会更多义项
“中国旗袍会”(英文名称:China Cheongsam Association。简称:CCA),2014年3月注册,并在国家商标局进行了商标图案注册、国家知识版权中心做了产权保护;中国旗袍会是一个由旗袍服饰行业、旗袍文化学术机构、文化策划人、旗袍爱好者代表联合构成的社会组织。它将致力打造一个联合各方力量的综合平台,以完全创新的思维推广中国传统旗袍文化,为中国旗袍文化和旗袍产业发展壮大、走向世界而起到积极的平台引导作用。
『柒』 中华旗袍是满汉文化,中西文化兼容并收的产物吗
〇旗袍的魅力在哪里?笔者认为,从一定意义看,旗袍就是中华女性品质、品德、内涵和特点的象征,是中华文化的内在和外在之美的完美结合的体现。它通过地道的中国面料、图案和工艺,以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东方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这就是一种女人文化,也是我们要传承、要研究、要创新发展的中华旗袍文化。
〇关于旗袍来源的争议,眼下史学界、民俗界、服饰界还有许多不同看法,其争议也一直没有间断。主要存在两种不同主流观点:观点一,旗袍起源于北京。。观点二,流行于上海,逐渐流入内地。另外一种观点,即把旗袍的起源史追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那么,旗袍到底如何起源并流行的呢?
〇笔者认为,传统旗袍是满族的女子旗装与汉族汉服的重要品种袍的兼容并收、完美结合而产生的中华女性服饰。而现代旗袍则是以满族女子旗装为基调,兼容汉服服饰之优点,结合国际流行服装之元素,随着中华民族各民族服饰文化、中西服饰文化融合兼容而发展起来的现代女性流行服饰。
关于旗袍文化的起源,我们也可以这样去理解,旗袍文化起源于满族女性服饰文化,传播流行于清朝京都,创新兴盛于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上海。
『捌』 中国旗袍第一人
宋轶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还不熟悉,但是她身着旗袍的各种照片却是在微博等网络平台各种走红,甚至有人称这个小姑娘为“中国旗袍第一人”,能够在各种穿旗袍的女明星中获此殊荣,足以见这个姑娘的确来头不小,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看看这个“中国旗袍第一人”的宋轶究竟有何种风情。
银色旗袍素净简单,尤其是偏粗布的材质显得更加平庸无常,即使是外搭一件白色镂空针织开衫依然是简简单单平平常常的一套旗袍穿搭,但是细细看这姑娘的眉眼,似乎有些熟悉,而且宋轶静静地坐着不加任何的动作修饰,就有一种淡淡的优雅晕染开来。不知道是否有读者认出了这个姑娘,其实在大火的电视剧《伪装者》中,宋轶就是悲情女特工于曼丽的饰演者。
其实细细品品就会发现,宋轶真的能将旗袍穿得很有味道。素色丝绸旗袍优雅娴静,旗袍上的水墨画古典韵味十足,浅浅淡淡的黄色晕染其上,优雅知性与清新淡雅并存,宋轶的身材并不算前凸后翘的玲珑身材,但是却能将旗袍的端庄大气演绎得淋漓尽致,女人当如是!
虽然看上去瘦瘦小小,但是宋轶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之间却是女人味十足。鹅黄色旗袍素雅清新,旗袍上的绿莲亭亭玉立出淤泥而不染,宋轶一头复古精致盘发,珍珠耳环熠熠生辉,领口间的鹅黄色盘扣更是小巧精致,这样的小女人味道的确耐人品味。
能被那么多人称为“中国旗袍第一人”,宋轶的旗袍装必然要有自己的特点,不然怎么能获此殊荣呢。宋轶的身材瘦瘦小小,穿上旗袍之后总是会给人一种怜爱之意,让人有忍不住想要保护这个女孩子的冲动。绿色旗袍上的蕾丝镂空优雅十足,披肩连肩的设计独出心裁,在昏暗的灯光下宋轶依靠在木墙上,这样简单干净的女孩子谁能不喜欢呢。
『玖』 中国旗袍从本世纪20年代至今的发展演变过程
旗袍是中国女性着装文化的典型标志,它不仅在整体造型的风格中符合中国艺术和谐的特点,同时又将具有东方特质的装饰手法融入其中,其独特魅力在于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因此能在中国民族服装中独领风骚,久盛而不衰。
今日我们穿的所谓“旗袍”,不能确定仅仅是满族服装的传统款式,它是中华多个民族服饰文化的融合。它源自古代蒙古系游牧民族女子的袍服,至清代满族承袭了这种服装。满族入主中原后,实行的是八旗制度,凡编人旗籍者,都被称为“旗人”。旗人所穿之袍被统称为“旗袍”,其中包括朝袍、蟒袍和常服袍等。后来则将妇女的家居之袍称之为“旗袍”,“旗袍”成了专用名称。
旗袍在近现代的发展来看,作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服装,凝结了整个民族几千年来的服装文化之精华。它之所以流传至今与其“取舍”、“变化”有很大的关系,它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大量吸收了西方的思想观念和制衣技巧,融合并演变出东西合壁的现代旗。无论从其外形塑造还是内部结构来看,无不蕴涵着东西方服饰风格的双重特点,旗袍的基础形制源自中国传统服饰,而紧身的外形强调着形体的存在,突出表现了女性的曲线与柔美。这种适体的造型是以相应的结构处理为基础的,特别是胸、腰、臀围上相同数量的放松取值,更是鉴于东方女性的体形特点而设置的。这种纯西方式的裁剪技巧,使得旗袍的整体表现力更为完美,更具有时代性。现代服装设计作品既要有民族情感、传统的精神,又应具有时代的气息,从而满足现代审美需求,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正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那样,主旋律是越剧调儿,但整个感觉又是现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