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序提起天蝎女生大家肯定觉得她是个令人又爱又恨的角色,喜欢她,却不知道怎么相处;被她喜欢,却觉得累;再者,"敢爱敢恨"这类词语和天蝎女生绑定在一起,总是令一些兄弟有些怕怕……事实究竟是怎么样的呢?天蝎女生特点简介天蝎女秉承了天蝎共有的一些特质,善于策划,善于谋略;喜欢保持神秘,喜欢和人群保持距离,这其实不是冷漠而是重视安全感、重视隐私,也是享受自我沉溺的寂静;对情感标准高,宁缺毋滥,对自己心爱的人的要求十分苛刻,力求完美;爱情上有占有的倾向,要求双方都是绝对的忠诚;在情感表达方面比较被动,即使她已经对你心动,但她还是不喜欢采取主动的行动,习惯被人追求。天蝎女生天生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一种神秘高贵的气质,一种耀眼的性感,一种难以思议的魅力,对异性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瞬间穿透你的心!天蝎女生大都有比较激烈的性格,不过又激烈中透着冷静,疯狂中透着内敛;就像全知贤演绎的"野蛮女友"那样,单从外表来看,没有人比天蝎女更适合诠释骄傲、倔强、冷艳而又火热、痴迷而又豪放甚至强势这样的一种综合的美丽,这种美不一定适合于每一种男人,但却是具有致命吸引力的一种风情,勾魂的眼神或诡异的笑容,会令每一种男人都想去体验一下或者挑战一下;但是,不过不可否认,从内心来说,天蝎女又是柔弱而又具有正义感的,具有内在的、深度、智慧的美;天蝎女情感激烈,爱恨分明,一般不会随便喜欢人,一旦真正喜欢上对方就会给人一种燃烧的感觉;天蝎女直觉超强,擅长观察,总是可以轻易看穿人的想法,常常是不说则已,一说就非常惊人,一针见血的见地,"侵略性"的言词,冷嘲热讽的技巧总能运用自如,而且往往在无意中出自看似沉静的她的口中,给人刻骨铭心的感受,但其实与其说她"毒",倒不如说她真实;正是由于天蝎座女的这些特点,即使她躲在角落里面,也会魅力四射,很难让人忽略,而她有意无意的一笑一颦,总是让异性心里小鹿乱撞,让其他女性视为爱情的威胁;天蝎女生下意识里虽不会讨好人,但你如果与她真挚相处,你就会感觉到他对你的真心和热诚。天蝎女生人生目标很高,但是作为天蝎和女性,她更愿意在幕后,做一个策划者和支持者;大多数女人最终都会把爱情当成一个重要的动力和"事业",在情感、在生活、在事业方面寻找个依靠,在这一方面天蝎女生也和她们一样,毕竟像居里夫人、刘晓庆、林清霞、慈禧太后这样的天蝎女太少太少,但是天蝎女生会激励她所爱的人变得灵魂高尚,勇敢向前;天蝎座女对爱情非常重视,同时非常渴望爱情,虽然表面很平静,内心却是十分向往激情和烂漫的,渴望自己浓烈的爱情能够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她渴望有一个与她相匹敌的人跟她互动,让生活的小舟扬满风帆驶向情感海洋的彼岸。女性都是需要一种被征服感的,天蝎女生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想要赢得天蝎女生的欢心,你可以不富有,你可以没有地位,你甚至可以什么也不是,但是你要让他看到你是一只"集优股",要让她看到与你一道共同努力会有光明的未来,你要有思想、有大智慧、有才气、有能力、有魄力,对于天蝎女生来说,为了这些,她会把情感弄得轰轰烈烈,对于天蝎女生的追求者来说,这些才是"征服"天蝎女生最重要的"杀手锏"。天蝎女外在体现的男性特性比较其它一些星座稍微多一些,其实骨子里最具有女性的魅惑力;相对天蝎男生来说天蝎女生在社会中更活泼,更显得多才多艺,引人注目,天蝎女生通常不爱搞"暧昧",对于矛盾、对于情感更加直截了当,处事相对更灵活一些。总的说来,天蝎的特性使得她表现出虚幻的冷漠,而隐藏了真实的热情,掩盖了一种互动的活力。来吧,了解天蝎女生的弟兄们,用你们的热情、真诚、才智激发她虚幻中所掩饰的真实热情,共同搏击人生的海洋吧!天蝎女生特点的进一步介绍天蝎女生比较突出的一点就是,相对来说重精神而不重物质、重理想而不重实利,甘于奋斗而不甘于长远的平淡,所以她的认识和目标有深度、有高度,相对距离世俗比较远,而她的要求和标准却是很高的,因此天蝎女生既是那种能够让男人燃烧、唤起男人激情的女人,又是能够激励男人变得灵魂高尚、勇敢向前的女人,同时还是能够与所爱的人共同拚打天下、同甘共苦的女人,正是由于她的目标和方向比较高远,她对选择终身伴侣的要求近乎有些“苛求”。天蝎女生比较天生地对人生有一定的感悟能力,她的人生哲学是奋斗的哲学,人生如登山探险,有险有奇,则其乐无穷,而倘若平直,则索然无味;她的情感哲学是相互忠诚,同甘共苦,共同奋斗的哲学;她选择爱人的标准是宁缺毋滥;天蝎的她对于对方所投入的情和爱是累积的,大多数天蝎是信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你的投入与呵护,她会铭记在心;对于她选择的爱人,成熟的天蝎女人认定他是她这一辈子的至亲、至爱、至痛,但是她能够理解他的心属于她,同时也属于他自己、属于他的事业、属于他的亲人、属于他的朋友;她能够理解对于男人来说事业高于一切、成就重于一切,而且更重要的是,她会为他融入自己的责任、严细;她会帮助他出谋划策,并尽可能给他力所能及的支持,形成是互动的活力;她期待他是一支翱翔在蓝天的雄鹰,在这只雄鹰归来的时候,用她的温柔抚平他的伤痕;她能够了解男人脆弱的一面,能够了解他在精神方面的禁区,不去触碰这些“雷区”,她能够支持维护他的荣誉、尊严和面子;在他遇到困难和问题需要帮助的时候,她会比较实施地感知,并恰当地施以援手。这些都是她理性和感性融合的一面,当然,这一切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你得要在精神和肉体上都对她忠诚,她绝对容不得你背叛。同时,天蝎的她情感比较传统、稳定和专一,一般如果不是出于遭到背叛等等,天蝎成熟后发生婚外情的可能性很低。天蝎女生感觉型居多,直觉超强,并以直觉和感觉作为下结论、做决定的依据,在情感方面,她会通过自己的感觉来告诉自己,“这就是我需要的爱情”,“这就是我理想的对象”等等,而且,一旦她得出这样的结论并付诸行动,别人是很难改变她的决定,当然,天蝎女生也有逻辑的一面。因此,这种类型的女性,主要凭已经形成的标准和对事物的感觉来确定自己的好恶,既敏感,又稳定;重视承诺;崇尚实力,相信通过努力可以改变一切,所以,如果要想走进天蝎女生,在情感方面,主要不应该通过外表打扮和你目前的状态来吸引她,而要用你的实力来“征服”她,用共同开创美好的未来召唤她。当然,在具体生活上,她也重视实际价值和具体感觉,天蝎座是掌管Sex的,她也会在这个方面比较强烈,她要的爱情是精神和肉体的完美结合,缺一不可的;她会始终喜欢某些食物,喜欢某种类型的香水,而且不易改变,也喜欢罗曼蒂克……易于引起误解的问题天蝎精准的直觉使得她就像一只灵敏的天线和一台精密的探测仪,易于捕捉席位的信息,又易于探测事物深刻的真相,洞察人物的动机和内心世界,揭穿谎言、欺骗和蒙蔽;而正是由于这种高度的敏感,使得天蝎处于易受外部伤害的境地,同时使得天蝎内在也是很矛盾的,比如在情感上,使她渴望爱情,却又不轻易的相信爱情,有点茫然和害怕,又如,在人际关系上表现出与己相关的只有朋友和“敌人”,这些使她自己比较容易陷入戒备和封闭状态;由于对事物本质的深入的认识对重要事物的执著追求,使得天蝎不太重视那些不痛不痒的非实质性的“善良”的、“无私”的举动和,也不重视“肤浅”的朋友关系和人事关系,对与己关系不甚密切的事物漠不关心,……而这些往往就是容易导致人们带来对天蝎误解的方面,也是导致天蝎人缘不好的主要因素,因此,也是天蝎本身和关注和喜爱天蝎的人应该重视和思考的问题。天蝎女可能需要改进和完善的方面天蝎女生如果更加耐心一些、开朗一些,再阳光一些、幽默一些,魅力会更大;在处事的时候,能够察言观色,地考虑他人的感受一些,尽可能降低一些敢爱敢恨、爱憎分明给人带来的压力;另外,关键的事可以更认真一些,次要的事别太严肃了,对于重要的事可以更执著一些,对于其它的事可以更潇洒一些;尽快成熟一些,使年轻时的占有欲、支配欲、易怒的情绪、攻击性强、难以妥协、打破砂锅问到底和不是全有就是全无的特性变得平和一些;弱化一些个性,进一步完善自我表现和表达,更加和蔼可亲,地接受别人给予的赞美或建议,跟的人群接触;避免过度独立和深藏不漏,不要让隐性压力形成蓄势的火山以致爆发的时候伤到自己和他人。做到以上这些,天蝎女生的你就会释放出更加强大的能量和绚丽光彩。与天蝎女生相处的原则与要诀天蝎是个性比较突出的一个星座,你要要与天蝎的她相处,你一定要先了解蝎性,尤其是天蝎女的蝎性,以免盲目行事,事与愿违,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如果想要游戏人间,天蝎女其实是很有资本让自己吃香喝辣的,但是天蝎女生偏偏不是这样的人,大多具有传统的美德,生活是严谨的,而且,天蝎重精神甚于重物质,所以,照顾她的精神和情绪比照顾她的物质生活更重要多;由于天蝎女本身具有一定的男性比较优秀而又强势特点,而且对各个方面要求又比较高,你要像一个真豪杰和大丈夫,要充满成熟魅力,小男人在她那里是排不上名的,如鲁迅所言“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你要有智慧、才能、有内涵、铮铮铁骨、豪迈、侠义,又要不失侠骨柔情,还要自尊、自信、自强、自主,才能够打动她的心;同时,天蝎女也不欣赏过于沉稳的男生,你需要外在的阳光和适当的外扬,同时又不失内在的修养、温柔、举止有礼、脾气温和的,这样比较容易获得她的青睐;天蝎的她有强烈责任感、意志强、会组织、能够应付大场面,传统、诚实,遇到一般的事情沉着稳定,这些方面,你一定不能比她逊色:她强,你要比她更强,至少要在她关心的主要方面,但要含蓄地表现,要表现在才智方面而不是与她斗争方面,而且要适可而止,不要物极必反;再者,追求天蝎女生,始终要提升自己的实力和魅力,不要懈怠,同时注意就算对她有再多的爱,也不能迷失、丢了自己;即使是在后来漫长的岁月里,作为天蝎女的另一半,千万不能落后于他,至少是在她所关心的主要方面,记住“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须努力”;你要理解天蝎的所谓“冷淡”,其实是他们试图保证自身安全的“护身符”,对于他们不了解的人和事,他们保持高度的警惕,以免受到伤害;对于没有确认可信任或不值得付出的人和事,他们一般不会浪费精力;对于已经了解和考验的、可信任的,他们不仅会付出的,而且很仗义,他们可以做到两肋插刀;因此,一旦她爱上你,她会成为一个出色的伴侣,义无反顾,愿意为你改变她自己,勇敢坚强,任劳任怨,在艰苦的考验中,会表现出最无私的品质,会付出全心全意的支持,甚至牺牲她自己为你奉献,护卫你,为你着想,以你的快乐为快乐,以你的幸福为幸福,让她自己的价值在她责任中得到升华和延展;不过,一些天蝎偶尔还有一个难以解释的“逆反”的心理就是,在刚开始的时候或者有些不顺的时候,遇到越是欣赏的人,越是会显露出一付毫不在乎的模样,甚至会表现出心烦对方,其实她的内心热情如火,但是却束缚于他们天性,所以,你不要被她冷淡的外表所迷惑,要从大的方面、从总体上来感受她如火的内心;天蝎女一般志向高远,爱憎分明,好恶分明,所以与她相处你要了解她的志向、她的追求、她的爱好、她的兴趣、她的好恶,你要首先判断与她人生、事业、情感等大的目标、大的方向是否一致,与她是否能够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和谐、相互信任、相互亲融、相互愉悦、相互包容、相互支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和谐共存,大的事情多协商,形成共识,小的事情讲风格、讲谦让、讲礼让;对于没有兴趣的人,天蝎的她可能表现得就像北极的极光,寒冷而绚丽;对于她关注和喜欢的人,她属于慢热型精致的核装置,虽然启动比较复杂,需要很多条件,一旦启动后就会开始持续发热,热力灼人,所以你不要被她一开始的冷所迷惑,也不要一不小心被烧成灰烬,当然,也别让她出现“核泄”;要获得女蝎的真心和真情,你一定要首先真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真心付出就能得到认同,而虚浮与欺骗注定会失败,含露的玫瑰总是带刺的,蝎子尾巴的毒性还是很厉害的,想要戏弄她最终难堪的还说不定是谁;天蝎的她下意识里喜欢主控一切,最好让她先对你产生好感,然后你再追求她;而且你一定要把握恰当时机、地点;同时,在接受她的感情的时候,尽量与她步调一致很重要,如果你错过了她给你机会,她有可能就会失去耐心,走上另外的轨道;你要作一个性格温柔又有健全和坚强神经的男生,适时地、到位地扮演父亲、兄弟、爱人的角色,虽然看起来似乎有些矛盾,但实际上如果你神经不够强韧,哪里能经得住他们如火山爆发般的冲突呢?如果你不能扮演父亲、兄弟的角色,你又怎么能够在一些必要的时候“管住”她呢?你和天蝎的她就算再是亲密,适当的时候也要采取保持产生美感的适当距离,不要老粘着她,但又不要太疏远她、轻视她,要把握好这个度;在她遇到郁闷的事情或者情绪低潮的时候,你要切忌默不吭声的闷葫芦,更不要形成一种对峙的僵局,否则双方容易走进死胡同,你要表现出机智、风趣、幽默、有意义,即使做不到让她开心,至少可以缓和气氛,如果你实在找不到什么开心的话题,你不妨找一个像样的事由到旁边思考一下再说,在若不行你就先让她自己静一静;情场不是战场,在遇到矛盾的时候,你要善于化解,不要出现针尖对麦芒的状态,不要进入僵持状态,更不要爆发“战争”,天蝎的她也是遇强则强的哦,你可千万不要火上浇油;同时要忌讳“冷战”,否则她的自尊会使她加速远离你或者造成更大的隔阂;对于发生的矛盾,通常,如果确实是她做得不对,你可以在事后,向她提出,天蝎女生对于,讲道理的人是佩服而信服的,她本身也是服理的,如果是你做得不对,你要承认错误并改正,她会严格监督你;天蝎的她拒绝和反感空虚、无聊和无意义,没有目标的事,一般不会投入也不会在乎,她对于你所做的一切,都会有意无意的关注,你更加需要对自己的行为及时恰当的评估,如果你正在做的事有意义、有效果,你就不仅要继续做,而且要把它做好;如果你正在做的事无意义无效果,就省省心停止吧;如果你不知道该做什么,你就先想好了再做,或者先什么都不做;她的一些看似矛盾的外表和内在,你不要误解,一些对于天蝎的偏见应当消除,比如传说天蝎报复心强,但其实天蝎大多是恨恨也就算了,除非是你有意伤她,伤她很严重、很过度,比如,她在没有最终确认和承诺一段感情的时候,可能会有“后备”的,但是一旦承诺,她是会负责任的,这一点你也是需要理解的;她的禁区你最好离远点,别去闯,比如她无法容忍你有一丝一毫的背叛,那么别说是行为上的情变,连言语、语气上都要避免,在这方面千万不要去挑战她;至于,在行动上更是千万不要做出对不起她的事,这种黑色的记录只要有一次,她肯定会把你打入情感的十八层地狱;天蝎座的女生,也是属于好奇宝宝一类,你最好不断给她一些新的发现,给她一些被你继续吸引和感动的地方;总之天蝎的她要求既高也不高,她的内心有一张积分评估表,想知道你是否是她喜欢的类型,你还要多观察和了解她的喜好,多向她的朋友打听,不过,如果你能够理解和做到大哥我一系列帖子里面提到的这些,可以断言你肯定是比较适合天蝎的她,而且可以断言你的情感也已经比较成熟了;如果你在关键的方面能够达到上述的这些,但还有些距离,那么你就加把劲吧。要想追的她,得多用些智慧、多努力。走近天蝎的她,走进她的心男生大多都理智和逻辑,大哥为你提供一套比较程序化的方法!通过各种渠道充分了解一般天蝎和天蝎女生的共性;了解她的个性;了解她的目标与方向;评估你自己,客观理性地权衡你与她是否相互适合;如果相互适合,那就设法让她深入地了解你,了解你的道德、品格、你的实力、你的魅力;等待她层层严格的比较与挑选;艺术策略地与她做工作上、学习上的朋友;用你的真诚打动她;与她做生活的朋友;做到这一步你快成功了,加油!
② 古代官员衣冠
清朝官员服饰是指在清朝政府中有正式职位官员的官方着装,正式名称为补服。着装分为帽、外衣、朝珠、朝靴。清政府对官员的办公着装有着明确的限制,不同品级有不同的着装,不能自行更改装束。
帽子清朝改历代的朝冠为礼帽,礼帽又称为“顶子”或称为“顶戴”、“顶戴花翎”。礼帽分为两种,一种为夏天戴的凉帽,另一种为冬天所戴的暖帽,每年三月开始戴凉帽,八月换戴暖帽。凉帽为喇叭形,无檐,多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湖色或黄色,上缀红缨顶珠。暖帽为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绒线所制成的帽纬、帽子最高处有顶珠。一般官员只可用黄貂,高等的可以用黑貂,只有皇帝可以用紫貂。
[编辑] 顶戴顶戴指代表官阶的顶珠,不同的顶珠质料和颜色代表不同品级,清政府规定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官品。
雍正八年(1730年),更定官员冠顶制度,以颜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宝石:一品为红色明玻璃,二品为红色涅玻璃,三品为蓝色明玻璃,四品为蓝色涅玻璃,五品为白色明玻璃,六品为白色涅玻璃,七品以下仍然用金色顶戴。
[编辑] 翎羽在顶珠之下有一枝两寸长短的翎管,多用玉、翠、珐琅或花瓷制成,用以安插翎羽。翎羽又分花翎和蓝翎两种。花翎是带有“目晕”的孔雀翎,“目晕”又称为“眼”,在翎的尾端,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翎眼越多说明功勋越高。
顺治十八年(1661年)的《大清会典》曾对花翎作出规定,即亲王、郡王、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许戴花翎,贝子以下可以戴。
后制定:贝子和固伦额驸(即固伦公主的丈夫)戴三眼花翎;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即和硕公主的丈夫)戴双眼花翎;内大臣,一、二、三、四等侍卫、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必须是满洲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这上三旗出身)等均戴单眼花翎。
蓝翎为鹖羽制成,蓝色,羽长而无眼,较花翎等级为低。蓝翎一般都赐予六品以下、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享戴,也可以赏赐建有军功的低级军官。
皇帝赐给臣下花翎是非常审慎的,乾隆至清末被赐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七人,被赐双眼花翎的约二十余人。
朝服
清代官员的着装[编辑] 皇帝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种类。皇帝的龙袍以明黄、金黄或杏黄等亮黄色为主色,上绣九条龙,但以实物来看前后只有八条,实际上被绣在衣襟里面,一般不易看到。这样一来,每件龙袍实际即为九龙,而从正面或背面单独看时,所看见的都是五龙,与九五之数正好相吻合。龙袍下摆则绣着许多弯曲的线条,名为水脚。水脚之上,还有许多波浪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之外,还有“一统山河”和“万世升平”的寓意。
[编辑] 亲王清代亲王的朝服一般都是龙袍,而贝勒是蟒袍。关于蟒、龙的区别,历来没有明确的答案。一般根据《野获编》“蟒衣为像龙之服,与至尊(即皇帝)所御(龙)袍相肖,但减一爪”及《大清会典》中“凡五爪龙缎立龙缎团补服……官民不得穿用。若颁赐五爪龙缎立龙缎,应挑去一爪穿用”的禁例,得出五爪为龙,四爪为蟒的结论。亲王的朝服的颜色只能用土黄或者暗黄,不能是明黄,而龙必须是盘龙或者降龙,不能是升龙或者正龙。亲王朝服的下摆也绣有“海水江涯”。
亲王补服图案:身前身后五爪正龙各一团,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
郡王补服图案:身前身后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
贝勒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正蟒各一团
贝子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行蟒各一团
镇国公、辅国公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正蟒各一方
公爵、侯爵、伯爵补服图案:身前身后绣九蟒
[编辑] 官员清代官员朝服上上有一块方形图案称为补子,补子沿袭明朝制度。补服又分为文、武两种。
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㶉𫛶,八品鹌鹑,九品练雀。
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是犀牛,九品海马。
另外,御史与谏官均为獬豸。详《清通典 礼 嘉四》。
补子上除了有飞禽走兽外,还绣有海水和岩石的图案,寓意“海水江崖,江山永固”的意思。补服均是由南京、苏州、杭州即江南三织造订做进贡的,用料讲究,做工精良,尺寸、图案都有严格规定,官员不能私自改变身上与其品级相对应的官服。
[编辑] 朝珠朝珠是由佛教的念珠演化而来,是由于清代皇帝祖先努尔哈赤信奉佛教。朝珠通常由身子、佛头、背云、纪念、大坠、坠角六部分组成,每串朝珠的珠数都严格规定为108颗。“佛头”共有4颗,色泽和大小一致,直径比朝珠大一倍左右,每隔27颗珠子加入一个“佛头”,将108颗朝珠四分,也称之为“分珠”,据说是寓意四季。朝珠顶部的那颗佛头上,连缀一塔形“佛头塔”,其穿孔的方式为倒置的“T”字形,即把朝珠的两头各从对穿的孔的一头穿进,然后都从中间上部的孔中穿出,合二为一。佛头塔的顶端用阔丝带系缀有一块宝石大坠子,大坠上端还垂有一块宝石,称之为“背云”。 葫芦状佛头塔的两侧又有三串小珠串,每串10粒,珠串的末端各有用银丝珐琅裹着宝石的小坠角,称为“纪念”。据说这三串纪念,当时美其名为“三台”。备挂时将朝珠挂于颈项之中,以佛头紧贴后颈与后脑相垂直,前胸出现的三颗佛头作中心对称,后背的“背云”紧靠后背心。朝珠也不是所有官员都有资格佩带的,根据清朝政府规定,凡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的,本人及妻室或儿女和军机处、侍卫、礼部、国子监、大常寺、光禄寺、鸿胪寺等所属官员穿着朝服时,才得挂用。朝珠的质料多用东珠(珍珠)、翡翠、玛瑙、琥珀、珊瑚、象牙、蜜蜡、水晶、青金石、玉、绿松石、碧玺、伽楠香、芙蓉石等宝石琢制,以明黄、金黄及石青色等诸色绦为饰,由项上垂挂于胸前。清代朝珠的绦用丝线编织,颜色等级分明:明黄色绦只有皇帝、皇后和皇太后才能使用;全绿和金黄色绦是王爷所用;武四品、文五品及县、郡官为石青色。妇女悬挂的朝珠,与男子所佩者略有不同。其区别主要看朝珠上的“纪念”,两串在左者为男,两串在右者为女,两者不能颠倒。
[编辑] 朝靴朝靴的样式清政府并无规定,一般多以黑缎为质料,式样初尚方头,后又流行尖头。皇帝穿朝服则用方头朝靴,朝靴与服色相同,并饰黑色边饰,上面绣有草龙花纹。
补子又称胸背,简称补,指中国明及清朝、朝鲜王朝、越南黎朝至阮朝、琉球国官员服装上,位于胸前和背后的方形装饰。不同等级的官员补子的图案不同,而文官和武将的补子又不同。清代官服里,文官补子的图案用飞禽,武将的补子用猛兽。
[编辑] 官服装饰有补子的官服称为“补服”。清朝官服最常见的是一种比袍短而比褂长的“外套”,或称“外褂”、“补褂”。。明朝的补子前后图案一致,而清朝的补子分前后两半。明朝的补子一般在40厘米见方左右,清代则一般在30厘米左右。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Mandarin_square
明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后,诏令“衣冠制度悉如唐宋之旧”,因此明朝服式恢复了汉服传统。男子服饰基本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样。但又吸收了一些元代服饰特点,发展出曳撒等特色服饰。明代妇女的服装仍以襦裙为主,除了一直流传的衫、袄及裙子外,还流行霞帔、褙子、比甲等新鲜样式,衣服的多变与款式做工达到一个高峰。[5]。中后期常服及军服开始大量使用钮扣,礼服、官服则仍然沿用交领及盘领款式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0/0f/Portrait_of_Jiang_Shunfu.jpg
穿着补服的明代官员姜顺富
③ 拍旗袍照气质不输李小璐,8岁大的甜馨长开了
有关李小璐的话题,一直是娱乐圈中热点的存在,不管是李小璐和贾乃亮离婚事件,还是李小璐的出轨情况,这些都是争相报答的焦点。之所以引来很多人的关注,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有着很高的人气,而且也是很多吃瓜群众最喜欢的明星之下,作为童星出道的李小璐,有着十分让人羡慕的身材和容貌,在和贾乃亮离婚之前, 甚至还要更久之前,也就是他们没有结婚的时候,李小璐不管是在影视界,还是在娱乐圈,她绝对可以称为是娱乐圈中,最炙手可热的明星。
现如今的甜馨已经长开了,从眉眼之间,透露出一些恬静和温柔的一面,很多人在看到照片之后,都觉得甜馨长得越来越像贾乃亮了,但是不管怎么样,甜馨一定会惊艳很多人,因为作为明星的父亲,他们的颜值也是十分好的,生出来的甜馨肯定也不会差,现如今看起来已经成为大女孩的甜馨,性格各方面也都表现的很好,这也让大家悬着的心彻底放下了,也希望她能够继续快乐成长下去,也希望父母的感情没有影响到她的成长。
④ 杨幂身穿旗袍令人惊艳,她的身材有多好
杨幂身高很高但是她的体重却很轻,一直保持运动健身还有腹肌,小腿很纤细修长,所以杨幂穿什么衣服都可以凸显出她的身材。
⑤ 是做衣服的一种绒布布料
做衣服的绒布布料,以前都用来做旗袍什么的,还是挺好看,的挺有立体感的
⑥ 广州什么地方有旗袍面料买
中大布匹市场,江南西
⑦ 象旗袍一样的裙子有点短,下面配什么才好看
旗袍的话,下身的话,你如果想复古点么,下身就可以配个裙子,
你也可以弄的潮流些
,配条牛仔裤,那又是一种感觉,如果你个子够的话
,你可以弄条阔腿裤来穿穿
,穿出来也是很有女人味的。
鞋子要配高跟鞋。但头不可以很尖。最好是亚光的皮子,或者有绣花。我个人比较偏爱绒布面的高跟鞋。因为好打理,穿着起来又很舒适。而且和旗袍的感觉很衬。你不妨试试。或者古老的绣花鞋。但要选做工面料都好的。颜色图案既不很素也不太俗的。
⑧ 论述中国旗袍的发展演变及各个时期的特点
历史沿革:袍服自汉代被用於朝服,起始多为交领,直据,衣身宽博,衣长至附,袖较肥阔,在袖口处收缩紧小,臂肘处形成圆弧状,称为 "袂",或称"牛胡",古有"张袂成荫"之说.袍服式样历代有变制,汉代深衣制袍,唐代圆领裥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宽身长袍,穿著者多为知识分子及统 治阶层,久而久之蔚成风尚.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种不事生产的上层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闲生活.流行於少数民族地区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较为紧窄合体,以利於骑射或其他激烈活动,这种服式多采用左衽,窄 袖,袍身比较适体.历史上,汉族人民也曾多次采纳这种窄身合体的袍服样式,赵武灵王所推行的胡服骑射就是比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风行一时,胡服在唐 开元,天宝年间与胡妆,胡骑,胡乐同为时人趋奉,可算异域文化一次大面积的流行范例,属於长安街头当年的"舶来品".在辽,金,元及清朝等少数民族政权统 治时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著服饰的主角,虽然又都经历或表现出变得宽博的过程或趋势.清代由於历时最长且较稳定,故袍服可视为典型服饰.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关,定都北京,继而统一 全国.随著政权的初步稳固,开始强制实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雉发易服浪潮,律 令之严性命攸关,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至此传统的冠戴衣裳几乎全被禁止穿戴,相传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饰形制只被保留在汉族女子家居时的著装 中.庆典场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类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龙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从字义解,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穿的长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 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著血缘关系,用作礼服的朝袍,蟒袍等习惯上己不归为"旗袍"的范畴.清朝统治者强调满语骑射,力图保持其固有的生活习俗和 穿著方式,一方面要用满族的服饰来同化汉人,同时又严禁满族及蒙古族妇女仿效汉族装束,从顶治,嘉庆年间屡次颁布的禁令中,满族女子违禁仿效汉族妇女装束 的风气之盛,可见一斑.至清后期,亦有汉族女子效仿满族装束的.满汉妇女服饰风格的悄相交融,使双方服饰的差别日益减小,遂成为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
清 朝后期,旗女所穿的长袍,衣身为宽博,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长至脚踝."元宝领"用得十分普遍,领高盖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据 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至咸丰,同治年间,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有的甚至 整件衣服全用蕾丝镶滚,以至几乎难以辨识本来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装饰之繁琐,几至登 峰造极的境地.此时的清王朝正摇摇欲坠难以为继,清廷内外交困,国力式微.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攻破了清朝封闭的国门.为挽救危亡,清廷洋务派提出"中学为 体,西学为用"的救国方略,派遣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军队也改练新军.在中国学生和军人中最先出现了西式学生的操衣,操帽与西式军装,军帽.洋装的输 入,提供了评判美的另一种参照系,直接影响社会服饰观念的变更.日后旗袍演化为融贯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响的改变可说即是由此开端.
1911 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 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橘.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已经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由於满族统治政权的消亡,旗袍此时穿著者甚 少.西式中式装扮熙熙攘攘纷繁并处.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
演变: 1.最早的旗袍是宽袍大袖的,中国妇女长期以来的束胸裹臂,300多年来都没有改变过.
2.20年代时,青布旗袍是当时最受女学生欢迎的.之后成为全国新女性的代表服装.
3.30~40年代的歌谣可知道旗袍已在当时的上海服装界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旗袍最光辉耀眼的年代.因当时开港通商,上海这个商业港口变出现了许多洋式的服装及文化习俗,旗袍变开始有了新的面貌.慢慢的,崎跑不在宽松,而倾向以合身显现出女子曼妙而玲珑有致的身材.但其中的花色仍带有中国文化,花鸟,图腾,手工刺绣…等.旗袍俨然成为服装上的艺术品!民间,妇女,学生,工人,政商名流的太太,无人不著旗袍.甚至一度成为了交际场合的标准服装.
旗袍的种类和款式
有单旗袍,夹旗袍,棉旗袍,有长袖旗袍,短袖旗袍,无袖旗袍, 有高领旗袍,矮领旗袍,无领旗袍,有长旗袍,短旗袍,等等.另外还可以在旗袍外面套 毛衣,马甲,西服上衣等,搭配灵活多样.
旗袍的造型
有连袖,装袖,对开襟,斜襟,大圆襟,琵琶襟等. 工艺形式上,常运用锒,嵌,盘,滚等装饰工艺,在胸襟常饰以彩绣,雕绣,亮片,圆珠,使旗袍外观更华丽,悦目;面料上,织锦缎,丝绒,古香缎,金玉缎,香云纱等均可制作旗袍.
补充说明
作为女性著装的旗袍,与旗女有著密 切的关系.所谓旗女,是指旗人家庭中的女性成员;旗人,则是清代对被编入八旗的人的称呼.清代八旗的成分以满族为主体,融合了汉族与蒙古族等其他民族在 内.八旗中除清朝皇族爱新觉罗的宗室,觉罗以外,还包括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八旗汉军和八旗蒙古分别由归附的汉人和蒙古人构成.清初八旗汉军有 26万之众,是八旗满洲,八旗蒙古之和的3倍.因此,旗人不仅是满族人,还可以是蒙古族或汉族人.这样,把旗袍定义为满族人所穿的服装也就有失准确了.满 族是生活在北方的少数民族,擅长渔猎并四处游牧,他们所穿著的袍四面开权,有扣绊束腰带,脱卸方便又保暖,非常适合他们的生活方式.后来归附於他们的汉人 和蒙古人也采用了这种服式.明末清初八旗制度逐步确立,旗人的袍服有所变化发展,与满洲早期的样式也有所不同,这时旗女所穿的袍可说是旗袍真正的 前身, 到民国才成为现代意义上的旗袍,称为新旗袍或新式旗袍.旗女的袍装与汉族妇女的两截装束,在清初有著明显差异.
满族 入关后成了统治者,曾强令汉人剃发易服,但是强制性的服饰同化政策非但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反而激起汉人强烈的反抗.为了缓和矛盾,清政府不得不采纳了明朝 遗臣金之俊的"十不从".其中有:"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倡从优伶不从"."仕宦从而婚姻不从"等数条,才使汉族妇女得以继续穿著显示本民族 气节的服饰,而戏装,结婚礼服,死殓丧葬服也同时被允许保恃明代式样.在清代前期一直沿续到中期,旗女著装与汉女著装呈现出泾渭分明的特色.
当 时区分旗女与汉女的装扮主要有三点:
一,看发髻.旗女梳旗髻,即两把头,叉子头或一字头,因其中插入架子使之呈双角扁平状,故又称"架子头".这种假髻到咸 丰以后更为夸张高耸,演变成为"达拉翅",被汉人称作"旗头".汉女则梳平髻,喜戴黑绒布帽和遮眉勒,发型低矮而贴体,更显其低眉顺眼的含蓄气质.
二,看著裙还是著袍.旗女穿袍,袍是她们最重要也最普遍的服饰.袍里面穿裤,礼服袍还要加马蹄袖和繁复的装饰与附件.八旗妇女从不穿裙,即使把贵妇朝服中的朝 裙算作裙的话,也还是极少有机会穿著的.八旗妇女一般在隆重场合穿礼服袍,包括朝服,吉服和行服,而日常则穿便服袍,包括旗袍的原身--衬衣和氅衣.衬衣 圆领右衽,捻襟直身平袖,无开襟,有五个纽,衣长掩足.袖分有袖头和无袖头两类,面料以绒绣,织花,平金为多,周身加以边饰,常穿在里面.夏季衬衣可单 穿,秋冬加有皮棉.氅衣穿在衬衣外面,与衬衣类同,只是左右开禊至腋下,开禊顶端饰以云头,且装饰较为华丽考究.边镶和纹饰繁复精细,还缀有蕾丝,花绦 子,狗牙儿.氅衣多穿於正式场合.清代文康的《儿女英雄传》中就有许多关於旗女这种袍装打扮的文字描写,如:"只见那太太穿一件鱼白的百蝶衬衣儿,套一件 绦色二个五幅捧寿织就地景儿的氅衣儿,窄生生的领儿,细条条的身子,周身绝不是那大宽的织边绣边,又是甚麼猪牙绦子,狗牙绦子的,胡镶滚作,都用三分宽的 石青片金窄边儿,拓一道十三股里外拄金线的绦子,正卷著两折袖儿;头上梳著短短的两把头儿……."
而与旗女相反,汉 女穿裙,从不穿袍,她们仍沿袭旧时的上衣下裳制.上著衫祆下著裙或裤,上下衣不连属.穿裙是汉族妇女的一大特点,清代汉族女裙种类繁多,如百褶裙,凤尾 裙,月华裙,马面裙,裥干裙等.裙前后有裙门,裙内穿裤,也有青楼女子或独处家中时不穿裙只穿裤的.《儿女英雄传》中写道:"忽见旁边儿又过来了个年轻的 小媳妇子,穿一件享肩贴背,镶大如意儿,水红里子,西湖色的濮县绸的半大夹袄儿,并不穿裙子,露出半截子三镶对靠青绉绉散腿裤儿裤子;脚下一双过桥高底大 红缎子小鞋儿;……"汉族女子婚嫁时穿红喜裙,上配石青或大红绣花袄褂,凤冠霞帔,沿袭旧制.
三,看鞋.由於旗女无缠足陋习,她们穿宽大的高底旗鞋.木制高底位於鞋底中部,因形似花盆,马蹄,又被称为"花盆底","马蹄底".而汉女则个个"三寸金莲",著小巧精致的绣花弓鞋,高底则位於鞋的后部.
旗袍与上袄下裙的装式在总体风格上区别明显.首先,旗女的旗袍上下一体,线条流畅,汉女的上袄下裙分割线多,富节奏感;旗袍紧窄合体显露腰身,而上袄下裙却 异常宽肥,竭力将女性曲线掩藏於宽衣大袖之下,集中反映了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一面;旗袍更易使穿著者显得长身玉立. 其次,旗袍的审美趣味中心在 上面,而袄裙的趣味就显然在下面了.穿高底鞋加之袍长及地,将旗女腰线抬高,下肢拉长,重心也随之上移;而肥大至膝的袄衫则将汉女腰线降低,拉长了上身, 重心随之下移.基於民族文化的差异,旗人重头而轻脚,假髻虽然夸张高耸,天足却被掩盖於袍摆之下.相反,汉文化倾心於"纤纤作细步","三寸金莲"倒是无 论如何要露出裙摆的.简约的小髻,肥大平直的衣裙更容易将观者的注意力吸引到足下,这就是汉人的重脚而轻头了.
旗袍 与袄裙在具体形制上也存在许多差异,例如旗袍有一字襟,缺襟等种种斜襟,礼服上还有马蹄袖,袄裙却多为对襟;袄衫上戴领抹,沿用本族的交领,而旗袍在最初 则无领,只戴领巾兑,直到清末才有旗袍立领,而且也非交领.在装饰配伍方面,旗袍原本是相当简朴的,入关后慢慢朝繁复的方向发展,甚至大大超过汉女的袄 裙,镶,滚,嵌,绣,荡,贴,盘,钉样样俱全(这在汉女袄裙上也能见到),而且许多正式礼服袍均有接袖和箭袖,使整只袖被分成数段,每一段的图案风格,色 彩和面料都截然不同,这是汉装所没有的.
旗女与汉女著装存在的差异,归根结底反映了异族文化间的差异.内敛型的汉文 化造就了上袄下裙,而外向的八旗文化则产生了旗袍.在两种服饰截然对立的时期,也是两种文化撞击的年比.然而,正如文化之间的冲突会逐渐磨合化解,旗汉服 饰的差异也并非不可调和.清王朝统治稳固后社会趋於安定富足,民族融合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即使是禁令也禁不住旗袍变得宽身大袖,袄褂变得越来越长,类似於 袍.清中期时旗女与汉女著装的界限已不再那麼明确,晚期更是互借互用.旗袍采用汉族的吉祥纹饰以及刺绣工艺,袖上也出现类似半臂的深色装饰.有穿著长坎肩 的汉女,也有穿袍身极短露出双脚的旗女.同一时期的旗汉服装也会反映同样的时兴做法和装饰手段.总之,旗女与汉女的著装已由初期的对立走向了融汇交合.
头.
在民国前的旗袍的确不开叉,与我们印象中的飘逸比较起来,
样式很土,这姑且可以称为旧式旗袍.特别的是,那时旗袍领子
很古怪,高高的立领,高到腮边,像个桀骜不逊的豪杰.旧式旗袍
仍然是被桎梏在一种意识形态裏,似乎只是城裏人以及上层社会人的
专利.现在可以认定,这些服装的保守策略,主要是为了约束妇女
的肢体运动, 使女人显得更加端庄和贤淑.
20世纪初,欧风美雨浸淫之下,汉族人相对比较开化,把旗袍领子改低
了.特别具有创意的是把下摆开了叉,姑且可以称之为改良旗袍,
这种服装的革命赢得了男人们的普遍喝彩.改良旗袍始於20年代,喇叭管袖口缩小,袖子由长变短,衣领如荷花,改良旗袍越来越瘦,紧裹腰身,将人体的轮廓曲线勾划出来,袍叉开到了大腿,露出同样质料的长裤,
后来则连长裤都不穿了.鲁迅先生见过夜晚倚门候客的妓女,穿的旗袍开叉高到"似乎高到了腰间".风尘女人最好是"美"的,也就是说,那时的"风情",与旗袍开叉的高度成正比,开叉到了腰间,那麼风情就"盈盈一握"了. 多数人认为旗袍要搭配凹凸有致的身材,更多人认为,旗袍端庄但不讲究流行.多数人认为旗袍太正式,穿起来太拘束,最重要是不少人认为旗袍不走流行路线,这是对该传统服装的误解,使得旗袍不受年轻女性的青睐.
清朝是我国服装史上改变最大的一个时代,清代是个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尤其 是服装文化,也是在进入中国后,保留原有服装传统最多的非汉族王朝.乾隆帝 亦属好大喜功,浮慕好名之君,但他能清楚意识到,是承袭一套己涵在衣冠制度 中的政沾理论,而不必是外观形式,方能传国长久.乾隆朝制定详细的冠服制度, 并图示说明,以后子孙也能「永守勿愆」.清代的衣服长袍马褂,早先是富贵人 家才穿的服饰,到后来普遍了,变成全国的一般服饰,平日所戴的便帽就是瓜皮 小帽,颜色是外面黑,裏面红.满族妇女穿的旗袍,早期是宽宽大大的,后来才 变成了有腰身,在旗袍外面再加上一件「坎肩」〔背心〕.她们的鞋子也很特别, 是一种花盆式的高底鞋.至於汉族妇女的服饰,则和明代差不多.
长袍马褂是清朝男子常穿的服饰.
马褂是穿在长袍外面的短褂子,长度只到腰际,
本来是北方人在骑马时穿的,满人统一中国后,
不乘马的人也穿起马褂,渐渐流行起来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 56 个民族组成.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灿烂的文化.这一衣冠古国的服饰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几千年来,中国各民族相互学习,互相交融制造出许多精美绝伦的服饰.中国民族服饰以色彩鲜明,技艺精巧,风格独特而著称.各民族的服饰,风格款式迥然不同,反映了各个民族的审美情趣,这可以从人们日常的穿戴和习俗禁忌中表现出来.概括来说,汉族服饰细致中体现著传统礼教;北方少数民族服饰表现出浑厚质朴,威武粗犷;西北少数民族却奔放潇洒,凝重简约;西南少数民族则秀丽多姿,丰富多彩.每个民族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生产方式和艺术传统等特点,无不体现在衣冠服饰上.纵观五千年的中国服饰历史,尽管千变万化,但在款式,纹样,色彩,面料等方面,都融入了民族的人文精神,衣冠服饰是记载中华民族文化的光辉篇章.
中国的服装史,可分为三个阶段:周代以前,为蔽体御寒时代;周礼制定,以至清末,属政治表徵时代;君主政体结束后,新的服装文化特色,类属模糊不清.中国服装制度的大原则是「上得以兼下,下不得僭上」,故社会阶级愈低的人,能选择的服色就越小.故历朝政府均以列举式,规定不准使用的颜色,每一阶层的人就在他能用的范围之内发挥,虽然每一朝代均有禁用色之颂布,但随著服装文化的进步,政府的规定经常是跟在流行的背后,因此,有时禁用色也就意味著即流行色.一个时代之所以选择某一颜色作为流行服色,事实上隐含著该时代的政治取向.传统上,服装是政治的一环,故智识份子重视,他们的好恶,向来影响时代文化取向.事实上,服装文化与其他文化一样,在传统的长河中,沈甸了无数的宝藏,挖掘都来不及,向忍遗弃 但重拾它时,必探究其意义所在,琢磨出真正的精神,劣辨何不该扬弃,何不可遵循,建立我们现代的中国文化. 赞同0
⑨ 请问谁是知道是何人在何时对旗袍进行了改良
旗袍作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员,其发源有人认为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战国至汉代曾为时人所重,后世的袍服或与深衣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事实上,深衣与袍服颇有差异,前者上下分裁,效果相当于把上衣下裳连成一体;袍服则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义,后来袍服逐渐被接纳为一种稳定的服饰式样,与上衣下裳的服制并行不悖。袍服自汉代被用于朝服,起始多为交领、直据,衣身宽博、衣长至附、袖较肥阔,在袖口处收缩紧小,臂肘处形成圆弧状,称为“袂”,或称“牛胡”,古有“张袂成荫”之说。袍服式样历代有变制,汉代深衣制袍,唐代圆领裥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宽身长袍,穿着者多为知识分子及统治阶层,久而久之蔚成风尚。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种不事生产的上层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闲生活。服饰上的宽衫大袍。褒衣博带,逐渐成为中原地区衣饰文明的一种象征。
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较为紧窄合体,以利于骑射或其他激烈活动,这种服式多采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较适体。历史上,汉族人民也曾多次采纳这种窄身合体的袍服样式,赵武灵王所推行的胡服骑射就是比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风行一时,胡服在唐开元、天宝年间与胡妆、胡骑、胡乐同为时人趋奉,可算异域文化一次大面积的流行范例,属于长安街头当年的“舶来品”。在辽、金、元及清朝等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着服饰的主角,虽然又都经历或表现出变得宽博的过程或趋势。清代由于历时最长且较稳定,故袍服可视为典型服饰。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关,定都北京,继而统一全国。随着政权的初步稳固,开始强制实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雉发易服浪潮,律令之严性命攸关,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至此传统的冠戴衣裳几乎全被禁止穿戴,相传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饰形制只被保留在汉族女子家居时的着装中。庆典场合不分男女都要着袍,各类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龙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从字义解,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穿的长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着血缘关系,用作礼服的朝袍、蟒袍等习惯上己不归为“旗袍”的范畴。清朝统治者强调满语骑射,力图保持其固有的生活习俗和穿着方式,一方面要用满族的服饰来同化汉人,同时又严禁满族及蒙古族妇女仿效汉族装束,从顶治、嘉庆年间屡次颁布的禁令中,满族女子违禁仿效汉族妇女装束的风气之盛,可见一斑。至清后期,亦有汉族女子效仿满族装束的。满汉妇女服饰风格的悄相交融,使双方服饰的差别日益减小,遂成为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
清朝后期,旗女所穿的长袍,衣身为宽博,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长至脚踝。“元宝领”用得十分普遍,领高盖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据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至咸丰、同治年间,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滚,以至几乎难以辨识本来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装饰之繁琐,几至登峰造极的境地。此时的清王朝正摇摇欲坠难以为继,清廷内外交困,国力式微。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攻破了清朝封闭的国门。为挽救危亡,清廷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救国方略,派遣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军队也改练新军。在中国学生和军人中最先出现了西式学生的操衣、操帽与西式军装、军帽。洋装的输入,提供了评判美的另一种参照系,直接影响社会服饰观念的变更。日后旗袍演化为融贯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响的改变可说即是由此开端。
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桔。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已经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由于满族统治政权的消亡,旗袍此时穿着者甚少。西式中式装扮熙熙攘攘纷繁并处。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
此时的时装流行中心早已由苏、扬移至上海。商埠开放的上海华洋并处,五方杂居,成为十里洋场奢靡繁华之地。上海又是妇女寻求解放的重镇。传教士、商人、革命党人竞相创办女学,掀起了一股女权运动浪潮,寻求解放的社会大气候荡涤着服饰妆扮上的陈规陋习。服装装饰一扫清朝矫饰之风,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马甲长及足背,加在短袄上。后将长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雏形。据说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学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当时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她们是文明的象征、时尚的先导,以至社会名流,青楼女子等时髦人物都纷纷作女学生装扮。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于成熟。产生于辛亥革命后,北伐战争时期始渐流行的新式旗袍,有别于旗女的长袍。30年代后期出现的改良旗袍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这在以后的章节中将会详细介绍。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遇然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
旗女与汉女的着装
作为女性着装的旗袍,与旗女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旗女,是指旗人家庭中的女性成员;旗人,则是清代对被编入八旗的人的称呼。清代八旗的成分以满族为主体,融合了汉族与蒙古族等其他民族在内。八旗中除清朝皇族爱新觉罗的宗室、觉罗以外,还包括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八旗汉军和八旗蒙古分别由归附的汉人和蒙古人构成。清初八旗汉军有26万之众,是八旗满洲、八旗蒙古之和的3倍。因此,旗人不仅是满族人,还可以是蒙古族或汉族人。这样,把旗袍定义为满族人所穿的服装也就有失准确了。满族是生活在北方的少数民族,擅长渔猎并四处游牧,他们所穿着的袍四面开权,有扣绊束腰带,脱卸方便又保暖,非常适合他们的生活方式。后来归附于他们的汉人和蒙古人也采用了这种服式。明末清初八旗制度逐步确立,旗人的袍服有所变化发展,与满洲早期的样式也有所不同,这时旗女所穿的袍可说是旗袍真正的?前身,到民国才成为现代意义上的旗袍,称为新旗袍或新式旗袍。旗女的袍装与汉族妇女的两截装束,在清初有着明显差异。
满族入关后成了统治者,曾强令汉人剃发易服,但是强制性的服饰同化政策非但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反而激起汉人强烈的反抗。为了缓和矛盾,清政府不得不采纳了明朝遗臣金之俊的“十不从”。其中有:“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倡从优伶不从”。“仕宦从而婚姻不从”等数条,才使汉族妇女得以继续穿着显示本民族气节的服饰,而戏装、结婚礼服、死殓丧葬服也同时被允许保恃明代式样。在清代前期一直沿续到中期,旗女着装与汉女着装呈现出泾渭分明的特色。
当时区分旗女与汉女的装扮主要有三点:一看发髻。旗女梳旗髻,即两把头、叉子头或一字头,因其中插入架子使之呈双角扁平状,故又称“架子头”。这种假髻到咸丰以后更为夸张高耸,演变成为“达拉翅”,被汉人称作“旗头”。汉女则梳平髻,喜戴黑绒布帽和遮眉勒,发型低矮而贴体,更显其低眉顺眼的含蓄气质。
二看着裙还是着袍。旗女穿袍,袍是她们最重要也最普遍的服饰。袍里面穿裤,礼服袍还要加马蹄袖和繁复的装饰与附件。八旗妇女从不穿裙,即使把贵妇朝服中的朝裙算作裙的话,也还是极少有机会穿着的。八旗妇女一般在隆重场合穿礼服袍,包括朝服、吉服和行服,而日常则穿便服袍,包括旗袍的原身--衬衣和氅衣。衬衣圆领右衽,捻襟直身平袖,无开襟,有五个纽,衣长掩足。袖分有袖头和无袖头两类,面料以绒绣、织花、平金为多,周身加以边饰,常穿在里面。夏季衬衣可单穿,秋冬加有皮棉。氅衣穿在衬衣外面,与衬衣类同,只是左右开禊至腋下,开禊顶端饰以云头,且装饰较为华丽考究。边镶和纹饰繁复精细,还缀有花边、花绦子、狗牙儿。氅衣多穿于正式场合。清代文康的《儿女英雄传》中就有许多关于旗女这种袍装打扮的文字描写,如:“只见那太太穿一件鱼白的百蝶衬衣儿,套一件绦色二个五幅捧寿织就地景儿的氅衣儿,窄生生的领儿,细条条的身子,周身绝不是那大宽的织边绣边,又是甚么猪牙绦子,狗牙绦子的,胡镶滚作,都用三分宽的石青片金窄边儿,拓一道十三股里外拄金线的绦子,正卷着两折袖儿;头上梳着短短的两把头儿……。”
而与旗女相反,汉女穿裙,从不穿袍,她们仍沿袭旧时的上衣下裳制。上着衫祆下着裙或裤,上下衣不连属。穿裙是汉族妇女的一大特点,清代汉族女裙种类繁多,如百褶裙、凤尾裙、月华裙、马面裙、裥干裙等。裙前后有裙门,裙内穿裤,也有青楼女子或独处家中时不穿裙只穿裤的。《儿女英雄传》中写道:“忽见旁边儿又过来了个年轻的小媳妇子,穿一件享肩贴背,镶大如意儿、水红里子、西湖色的濮县绸的半大夹袄儿,并不穿裙子,露出半截子三镶对靠青绉绉散腿裤儿裤子;脚下一双过桥高底大红缎子小鞋儿;……”汉族女子婚嫁时穿红喜裙,上配石青或大红绣花袄褂,凤冠霞帔,沿袭旧制。
三看鞋。由于旗女无缠足陋习,她们穿宽大的高底旗鞋。木制高底位于鞋底中部,因形似花盆、马蹄,又被称为“花盆底”、“马蹄底”。而汉女则个个“三寸金莲”,着小巧精致的绣花弓鞋,高底则位于鞋的后部。
旗袍与上袄下裙的装式在总体风格上区别明显。首先,旗女的旗袍上下一体,线条流畅,汉女的上袄下裙分割线多,富节奏感;旗袍紧窄合体显露腰身,而上袄下裙却异常宽肥,竭力将女性曲线掩藏于宽衣大袖之下,集中反映了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一面;旗袍更易使穿着者显得长身玉立。?其次,旗袍的审美趣味中心在上面,而袄裙的趣味就显然在下面了。穿高底鞋加之袍长及地,将旗女腰线抬高,下肢拉长,重心也随之上移;而肥大至膝的袄衫则将汉女腰线降低,拉长了上身,重心随之下移。基于民族文化的差异,旗人重头而轻脚,假髻虽然夸张高耸,天足却被掩盖于袍摆之下。相反,汉文化倾心于“纤纤作细步”,“三寸金莲”倒是无论如何要露出裙摆的。简约的小髻,肥大平直的衣裙更容易将观者的注意力吸引到足下,这就是汉人的重脚而轻头了。
旗袍与袄裙在具体形制上也存在许多差异,例如旗袍有一字襟、缺襟等种种斜襟,礼服上还有马蹄袖,袄裙却多为对襟;袄衫上戴领抹,沿用本族的交领,而旗袍在最初则无领,只戴领巾兑,直到清末才有旗袍立领,而且也非交领。在装饰配伍方面,旗袍原本是相当简朴的,入关后慢慢朝繁复的方向发展,甚至大大超过汉女的袄裙,镶、滚、嵌、绣、荡、贴、盘、钉样样俱全(这在汉女袄裙上也能见到),而且许多正式礼服袍均有接袖和箭袖,使整只袖被分成数段,每一段的图案风格、色彩和面料都截然不同,这是汉装所没有的。
旗女与汉女着装存在的差异,归根结底反映了异族文化间的差异。内敛型的汉文化造就了上袄下裙,而外向的八旗文化则产生了旗袍。在两种服饰截然对立的时期,也是两种文化撞击的年比。然而,正如文化之间的冲突会逐渐磨合化解,旗汉服饰的差异也并非不可调和。清王朝统治稳固后社会趋于安定富足,民族融合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即使是禁令也禁不住旗袍变得宽身大袖,袄褂变得越来越长,类似于袍。清中期时旗女与汉女着装的界限已不再那么明确,晚期更是互借互用。旗袍采用汉族的吉祥纹饰以及刺绣工艺,袖上也出现类似半臂的深色装饰。有穿着长坎肩的汉女,也有穿袍身极短露出双脚的旗女。同一时期的旗汉服装也会反映同样的时兴做法和装饰手段。总之,旗女与汉女的着装已由初期的对立走向了融汇交合。
旗人之袍与旗袍
旗袍不是一个固定的形式,而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把旗袍视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虽看似无大错,却难免有望文生义之嫌。旗袍的内涵要比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丰富得多。
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而旗袍却仅指女袍。民国男子们所着袍衫即使仍带清代遗风,也不算旗袍。旗人之袍中有冠服袍和一般日常穿的袍,冠服袍有龙袍、蟒袍、常服袍和行袍,按级别等差穿用。一般男子的袍,初期尚长,顺治未减短至膝,不久又加长至脚踝。中后期流行宽松式,袖子有一尺余长的。甲午、庚子战争之后,受适身式西方服式的影响,男袍的款式也变得越来越紧瘦,长盖脚面,袖仅容臂,形不掩臀。穿了这种袍,连蹲一蹲身子都会把衣服撑破。《京华竹枝词》有“新式衣裳夸有根,极长极窄太难论,洋人着服图灵便,几见缠躬不可蹲”的描述,反映了清末男袍的时尚趋向。
清代旗女之袍与男袍差别不大,主要是服饰图案上的差异。旗女之袍本身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旗女之袍较为瘦长紧窄,袖口亦小,装饰简单,原因是旗人重骑射,所着之袍要与生活方式相适应。第二阶段的旗女之袍变得宽肥,装饰却繁褥到了极点,这主要是由于天下承平,旗人生活安定,趋于奢侈,旗女、汉女服饰之间的交流融合日多的缘故。
广义地说,旗袍经历了清代的旗女之袍、民国时期的新旗袍和当代时装旗袍三个时期的发展,其中以民国时期的新旗袍最典型也最为重要。狭义地说,旗袍就是民国旗袍,当然还可以包括民国以后基本保持民国旗袍特征的旗袍。旗袍这一称谓虽然也偶见于清代文献,但广泛而频繁地被使用也要到民国。
民国旗袍也经历了经典旗袍(basic?style)和改良旗袍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传统的直身平面裁剪为主,并开始引人西方的开省道等工艺,使旗袍更加合身。第二阶段引人更多的西式裁制方法,如装袖、装垫肩和拉链等。
清代旗女之袍与民国新旗袍的主要差别有四点。第一是旗女之袍不显露形体,特别是后期,宽大平直;民国旗袍开省收腰,表现体态。这与两个时期的思想观念有关。中国古代服装,包括清代的旗人之袍,强调文本而漠视人本,重服饰图案而不强调人体曲线。中国一贯不赞成太触目的女人,对人体也持十分含蓄的态度。古代的美人,脸是主要的,削肩、平胸、细腰、窄臀、单薄的美人压在层层的衣衫底下。与历代中原服装相比,旗人之袍就算是称身适体的了,但它只是修长了旗女的身材,却依然隐藏起她们的身体。民国旗袍受西方人本思想的影响很大,西方服饰充分表现甚至夸张人体线条,往往不惜采用极端的方法。在这里,要紧的是人,旗袍的作用不外乎烘云托月忠实地将人体轮廓曲线勾出。
⑩ 旗袍的历史及形制特点
一、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的深衣,是民国20年代之后最普遍的女子服装 ,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
二、50年代后,旗袍在大陆渐渐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视为“封建糟粕”、“资产阶级情调”遭受批判。80年代之后随着传统文化在内地被重新重视,以及影视文化、时装表演、选美等带来的影响,旗袍不仅逐渐在大陆地区复兴,还遍及世界各个时尚之地。1984年,旗袍被国务院指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起,历次大陆举行的奥运会、亚运会以及国际会议、博览会多选择旗袍作为大会礼仪服装。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制作工艺成为国务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14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第22届APEC会议上,中国政府选择旗袍作为与会各国领导人夫人的服装。
三、它的形制特点丰富多彩:旗袍历经百年的演进,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变化,演绎出多姿多彩的样式,让人目不暇接。20世纪30、40年代旗袍发展的黄金时代,样式变化多且非常丰富。旗袍的襟、领、袖、裙摆等部位风格别样:襟有圆襟、方襟、长襟等;领有上海领、元宝领、低领等;袖子有长袖、短袖,有挽大袖、套花袖,还有喇叭形的倒大袖,在袖口镶、绣、滚、荡各种纹样,十分别致;裙摆除了长短变化,还增加了鱼尾形、波浪形等裙摆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