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上海的戏剧是什么
沪剧。
沪剧,上海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沪剧起源于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在流传中受到弹词及其他民间说唱的影响,演变成说唱形式的滩簧。
清代道光年间,浦江一带的滩簧发展为二人自奏自唱的“对子戏”和三人以上演员装扮人物、另设专人伴奏的“同场戏”。1898年,已有艺人流入上海,并固定在茶楼坐唱,称作本滩。
1914年,本滩易名为申曲。1927年以后,申曲开始演出文明戏和时事剧。1941年上海沪剧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称沪剧。
沪剧是以表演现代生活为主的戏曲,其音乐委婉柔和,曲调优美动听,易于塑造现代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具有浓郁时代气息和真情实感的艺术美。
2006年,沪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54。
(1)西装旗袍戏的故事多发生在扩展阅读:
沪剧经典剧目介绍:
1、《魂断蓝桥》
民国三十年(1941)1月,上海沪剧社成立时首演此剧,编剧戈戈,导演严幼祥。解洪元饰罗伊,王雅琴饰玛拉。演出借鉴了电影、话剧的表现手法,与申曲传统相比有面目一新之感。
主要内容:写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机空袭英国。贵族出身的军官罗伊与舞蹈演员玛拉邂逅,渐生爱情,并立海誓山盟。
罗伊出征后,误传阵亡,玛拉迫于生计沦为妓女。战争结束,罗伊与玛拉重逢,由于门第观念,有情人难成眷属。玛拉留书诀别,魂断蓝桥。
2、《少奶奶的扇子》
沪剧传统剧目。原为十九世纪英国王尔德剧本《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沪剧由许如辉根据潘家洵的翻译本《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改编、作曲。
主要内容为:港澳名交际花金曼萍,为寻找二十年前在襁褓中分离的女儿而来上海。经过多方探询,终于得知女儿杜曼萍的下落,但由于女婿徐志明深怕影响自己的名声地位,加以阻挠,金被迫同意不认女儿,只求能见上一面。
杜曼萍生日那天,金虽趁机与女儿相见,但终不敢相认。讵料杜曼萍却误认金为徐的情妇,一怒之下,离家出走,投奔同学刘伯英家。金曼萍深知刘的为人品行,劝说杜曼萍,二人正欲相偕离去时,恰巧刘伯英、徐志明和吴八等人到来。
金曼萍为了保持女儿的清白,宁愿自己受辱,急中生智设法让杜脱身。杜曼萍深感金曼萍的慈母心肠,亟图报答相救之恩。此时,徐再次加以阻挠,胁迫金曼萍,她只能含悲忍痛悄悄离开上海。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沪剧
B. 沪剧诞生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1911年,本滩进入上海各游艺场演出后,初期仍以坐唱为主,没有化妆,不久全部恢复戏曲形式。随着班社的增多,戏班演员的规模也扩大到了10人左右。
随后,本滩演员邵文滨等人带头声明废弃本滩戏曲中部分淫秽剧目,宣称本剧种为改良本滩,并改名为“申曲”。
申曲获得飞速发展,编演了时装新戏《离婚怨》。该剧由上海文明戏演员范志良,根据上海城内某事件构思而成,由演员刘子云和丁少兰排演。剧情取材于现实生活,所以演员的服装基本是西装和旗袍。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受其他剧种形式的影响,申曲恢复了站立表演的形式。又由于文明戏,就是早期的话剧演员们的参与,演出实行幕表制,并使用软布画景。在这一时期,申曲演员大量改编文明戏的演出剧目,其中有源自弹词的戏剧,如《玉蜻蜓》、《珍珠塔》和《孟丽君》等。
后来,演员们又演出大量以新闻时事和电影故事为题材的剧目,如《黄慧如与陆根荣》、《阮玲玉自杀》、《空谷兰》和《姐妹花》等,这些剧目后来都成为沪剧的中期传统剧目。
这类戏的上演使申曲逐步采用了接近文明戏和话剧的表演形式,如采用新颖的布景,加强灯光效果和音乐等。
这时期的剧目多取材于城市生活,剧中人物穿西装、旗袍出场,为此大家也称它为“西装旗袍戏”。西装旗袍戏为沪剧艺术带来了大量的都市观众,对后来的沪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0世纪30年代初,时装新戏进入了辉煌时期,并进入大上海的剧场、游乐场、电台,通过这些方式的传播,成为了上海知名的剧种。
申曲歌剧公会成立,会员有200余人。1934年改组为申曲歌剧研究会,会员达395人。至1938年,申曲团体猛增到30个左右,有文月社、新雅社和施家班等。
申曲团体有的改称“剧团”,如文滨剧团和施家剧团,社团的规模也由10多人发展到二三十人,甚至四五十人。他们先后在中央大戏院举行文戏班大会串,成功地上演了中西融合的多场话剧式的西装旗袍戏,打造了一种上海的都市歌剧,及时再现了现代都市民众生活状态及其喜怒哀乐,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
1938年,在大中华剧场,施家剧团由施春轩改为幕表演出了根据现代剧作家及戏剧教育家曹禺同名话剧改编的沪剧《雷雨》。主演金耕泉、施春轩、邵鹤峰、俞麟童、施文韵、施春娥和杨美梅等。
次年在东方剧场,由解洪元、杨云霞、俞麟童和夏福麟领衔的新光剧团也以幕表演出了该剧。其他如文滨、敬文及上海沪剧社也竞相以幕表演出了该剧。
20世纪40年代初,《申曲画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介绍了申曲的剧种起源、沿革发展和演出情况,并建议将申曲正式改为“沪剧”。
1941年,上海沪剧社成立时首演《魂断蓝桥》,使外国戏本地化演出。该剧编剧戈戈,导演严幼祥,王雅琴和解洪元分饰男女主角,演出借鉴了电影和话剧的艺术表现手法,使观众有面目一新的感觉。该剧剧情哀怨曲折,多次演出均受观众欢迎。
该剧摒弃了幕表制,采用固定剧本,舞台软布幕景也改为立体布景,化妆改水粉为油彩,并运用了灯光效果。此举为上海各个沪剧剧团相继效仿,使整个剧种舞台面貌为之一新。从此,上海市各申曲班的演出广告都开始正式以沪剧之名进行宣传。
20世纪40年代以后,在话剧和电影的影响下,上海沪剧社建立了编导制度,表演上注意刻画人物性格,探寻唱、做、白的有机结合。在演唱艺术方面,以最能表现个人演唱特点的长腔长板为主,并出现了各种沪剧流派,涌现出大批的著名演员,如杨月英、筱月珍、王筱新、施春轩、筱文滨、石筱英、解洪元、邵滨孙、杨飞飞、丁是娥、王盘声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上海风行的剧种很多,但最后只有沪剧以其源于民间,富有表现现实生活的能力,以及音乐委婉柔和和曲调优美动听等艺术特点,扎根上海,并成为唯一壮大上海地方戏的一个剧种。
新中国成立后,沪剧进入改革发展的新时期。1953年,上海沪剧院的前身上海人民沪剧团成立。同时,上海市还建立了艺华、勤艺、努力、爱华和长江等以演艺沪剧为主的剧团。
广大沪剧演员、编导、乐师和舞台美术人员整理改编了一些传统剧目,并把创作演出重点放在现代戏上。由于现代戏更能贴近人们的生活真实,程式化东西较少,易于表现都市风情风貌,因此格外受到观众热烈赞扬和好评。
在这个阶段,沪剧舞台出现了大批反映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剧目,对提高沪剧的音乐唱腔、表导演水平以及舞台美术的推陈出新都起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沪剧编导和乐师等工作者运用各种创作技法,不断在传统基础上对唱腔进行变革发展,还创造性地应用了一板二眼和重唱等形式,许多曲牌也被发掘出来,发挥其表现生活和表达感情的潜力,以增添沪剧的艺术魅力。
沪剧的舞台布景最初为台上一桌一椅,至20世纪20年代末,舞台上开始有了布景,在布上绘有客厅、山水、田园、草舍和绣房等。
20世纪40年代初期,沪剧开始用立体舞台装置代替软幕布景,并开始运用灯光效果,使演员们在表演上和舞台节奏上更加丰富多彩。
沪剧在发展的道路上,吸收借鉴了多种音乐剧的元素,并结合本身的特点,歌舞并重,营造出了繁华绚烂的特色,既发挥出了沪剧传统唱腔优美动听和委婉动人的优势,又让一代又一代的观众们感受到了它那美轮美奂的艺术魅力,最终使之成为了我国戏剧百花园知名的剧种。
沪剧
C. 沪剧起源于什么
沪剧起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东乡调。
沪剧是汉族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上海和江浙地区。渊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东乡调,清末形成上海滩簧,其间受苏州滩簧的影响。后采用文明戏的演出形式,发展成为小型舞台剧"申曲"。1927年以后,申曲开始演出文明戏和时事剧。1941年上海沪剧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称沪剧。主要有长腔长板、三角板、赋子板等。曲调优美,富有江南乡土气息,擅长表现现代生活。优秀剧目有《罗汉钱》、《芦荡火种》、《一个明星的遭遇》等。
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沪剧初名花鼓戏,是上海及江、浙一带农村的田头山歌。早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5)花鼓戏已有流行。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形成上海滩簧(当地称“本滩”)。本滩的形式是两个男演员分扮一男一女两个角色,这称为对子戏。全班只有四、五个人,伴奏乐器只有一把二胡,一副鼓板,一面小锣、可随地演唱。后来,又发展成同场戏,角色通常有三个以上,有专门的伴奏人员,整个班社有八、九个人,可以演出情节较复杂的剧目,并且已经有女演员了。戏班被称为支锥班,班中的男角称上手,女角称下手,以一生一旦居多,也有一丑一旦,乃至两个旦角的。早期戏班主要在乡间流动演出,后来又在上海的茶楼、街头演出。剧目大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演员的装束都是清代的农村服饰,这些剧目后来被称为清装戏。
辛亥革命前后,本滩进入上海各游艺场演出,初期仍以坐唱为主,没有化装。随着班社的增多,规模也扩大到十人左右。20年代,本滩受到文明戏的影响,采用了幕表制,并发展为小型舞台剧“申曲”。30年代初,出现了大量取材于时事新闻和电影故事,表现城市生活的剧目,因剧中人物着西装,旗袍登场,被称为“西装旗袍戏”。这类戏的上演,使申曲逐渐采用了接近文明戏和话剧的表演形式,如采用新颖的布景,加强灯光、效果、音乐等,还吸收了一些文明戏工作者担任编导。30年代初,申曲歌剧公会成立,1934年改组为申曲歌剧研究会。到1938年,申曲团体猛增到三十个左右,有文月社、新雅社、施家班等。
1941年,成立了上海沪剧社,开始把申曲改称沪剧。这一时期的申曲受话剧和电影的影响很大,上海沪剧社上演的第一个剧目就是改编好莱坞电影《魂断蓝桥》。此后,沪剧上演了许多根据名著、话剧或电影等改编的剧目,小说如《秋海棠》、《骆驼祥子》、《家》等,话剧如《上海屋檐下》、《雷雨》等,电影如《乱世佳人》、《铁汉娇娃》(《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茅善玉领衔主演沪剧《雷雨》
40年代以后,沪剧在话剧和电影的影响下,建立了编导制度,表演上注意刻画人物性格,探寻唱、做、白的有机结合。演唱艺术方面,以最能表现个人演唱特点的长腔长板为主,出现各种流派。并将电影《桃李劫》改编成《恨海难填》,演出获得成功,同年被拍摄成戏曲影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沪剧进入改革发展的新时期。1953年成立了第一个国家沪剧演出团体——上海人民沪剧团(上海沪剧院前身)。广大沪剧演员、编导、乐师、舞美人员积极编演现代戏,出现了大批反映革命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剧目,如《罗汉钱》、《白毛女》、《星星之火》、《鸡毛飞上天》、《黄浦怒潮》、、《芦荡火种》、《红灯记》、《被唾弃的人》等,对提高沪剧的音乐唱腔、表导演水平和舞美推陈出新起了重要作用。其中《罗汉钱》、《星星之火》被摄制成影片,影响较大。
文革后,沪剧逐渐得到复苏,著名沪剧艺术家重返舞台,焕发了艺术青春。沪剧舞台上陆续推出了一批新人、新剧目,如《金绣娘》、《张志新之死》、《日出》等。
1982年在上海沪剧院的基础上成立了上海沪剧团,首任院长为丁是娥,现任院长为茅善玉。沪剧是上海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它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近现代中国大都市的风貌,在成长过程中显示出很强的生机和活力。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沪剧艺术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存危机,演出市场日益萎缩,观众减少,沪剧从业人员收入偏低,出现人才流失和断层现象,江南地区原有的数十个沪剧演出团体现在仅剩3个,以有力措施抢救和保护沪剧艺术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D. 写看戏经过的作文
越剧前身是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形式“落地唱书”(主要是马塘村为主,可以说是越剧的起源了,越剧起源应该是在马塘了,因而越剧应该有近150年的历史了),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春开始演变为在农村草台演出的戏曲形式,曾称小歌班、的笃班、绍兴文戏等。艺人初始基本上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故称男班。中华民国14年(1925年)9月17日上海《新闻报》演出广告中首次以“越剧”称之。
民国6年5月13日,小歌班初次进入上海,在十六铺“新化园”演出,因艺术上粗糙简陋,观众寥寥。以后续有3班艺人来上海,但均告失败。艺人们在学习绍兴大班和京剧的表演技巧后,艺术上有所提高,民国8年小歌班始在上海立足。
民国9年起,小歌班集中了一批较知名的演员,编演了一些引人入胜的新剧目,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碧玉簪》《孟丽君》等。这些剧目,适应了五四运动后争取女权和男女平等思潮的兴起,受到观众欢迎。之后,升平歌舞台老板周麟趾,从嵊县请来民间音乐组织“戏客班”的3位乐师组成越剧史上第一支专业伴奏乐队,演奏时以15两音定弦,沿用绍兴大班习惯,称为“正宫调”,简称“正调”,从此“丝弦正调”成了主腔;并借鉴绍兴大班的板式,初步建立起板腔体的音乐框架。民国10年9月至民国11年,男班艺人相继将剧种改称“绍兴文戏”,吸收京剧、绍剧的表演程式,向古装大戏方面发展。剧目则受海派京剧影响,主要编演连台本戏,在“大世界”、“新世界”等游乐场以及茶楼、旅社、小型剧场演出。主要演员有小生王永春、支维永,小旦卫梅朵、白玉梅、金雪芳,老生马潮水,小丑马阿顺、大面金荣水等。
民国12年7月,嵊县籍商人王金水请男班艺人金荣水回乡办起第一个女班,招收13岁以下的女孩二十余人。翌年1月14日,该女班在上海升平歌舞台演出,称“髦儿小歌班”。民国18年,嵊县办起第二个女班,之后续有举办。民国20年底开始,一些女演员如王杏花、陈苗仙、吕福珠以及“东安舞台”、“四季春班”等先后来沪,但仍为男女混合演出的形式。
民国17年1月起,女班蜂拥来沪,民国30年下半年增至36个。女子越剧的所有著名演员几乎都荟萃于上海。报纸评论称“上海的女子越剧风靡一时,到近来竟有凌驾一切之势”。而男班由于演员后继无人,最终被女班取代。
女子越剧在上海立足后,为适应环境和观众需求,以姚水娟为代表的一批越剧从业者进行了变革,当时称为“改良文戏”。各剧团、班社竞相编演新剧目。4年间,编演的新剧目超过了400个,剧目题材广泛,风格、样式多种多样,编剧多半曾从事过“文明戏”,剧目一般采用幕表制,当时主要的编剧有樊篱、闻钟、胡知非、陶贤、刘涛等。剧目内容的多样化,引起演出形式相应的变化,出现纷纷向兄弟剧种学习的趋势。当时有的学海派京剧,如商芳臣曾搬演周信芳的名剧《明末遗恨》;有的学申曲,如施银花、屠杏花移植上演西装旗袍戏《雷雨》;有的则学习电影、话剧,如姚水娟演的《蒋老五殉情记》《大家庭》,采用写实布景,人力车上台。在经营方式方面,破除了封建性陈规,实行经理制,统一掌管前后台。
这时期,最有名的演员旦角为“三花一娟一桂”,即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姚水娟、筱丹桂,小生为屠杏花、竺素娥、马樟花;青年演员如袁雪芬、尹桂芳[2]、范瑞娟[3]、傅全香、徐玉兰等,都已崭露头角。
民国31年10月,袁雪芬以话剧为榜样,在大来剧场开始改革。前两年陆续聘请的编导有于吟(姚鲁丁)、韩义、蓝明(流)、萧章、吕仲、南薇、徐进等,大多数是年轻的业余话剧工作者。他们把进行改革的越剧称为“新越剧”。民国33年9月,尹桂芳、竺水招也在龙门戏院进行改革。此后,上海的主要越剧团都投入“新越剧”的行列,越剧的面貌在短短几年中发生了巨大变化。
越剧改革,首先是编演新剧目,建立剧本制,废除幕表制。即使演出传统剧目,也经过整理改编。新剧目内容比过去有较大变化。许多编导和主要演员们,重视剧目的社会效益,主张给观众以积极有益的影响,编演了大量反封建、揭露社会黑暗和宣扬爱国思想的剧目。民国35年5月雪声剧团将鲁迅小说《祝福》改编为《祥林嫂》,这引起了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对越剧和整个地方戏曲的重视。是年9月周恩来在上海,看了雪声剧团的演出,之后又对中共地下组织如何做好地方戏曲界的工作作了指示和部署。中共党员钱英郁、刘厚生等被派到越剧界担任编导。之后,上海文艺界和新闻界的进步人士对袁雪芬被流氓抛粪事件、越剧十姐妹联合义演《山河恋》及为筱丹桂申冤的斗争中,也都给予了支持。
唱腔也有重大突破。40年代前期,袁雪芬演出《香妃》和范瑞娟演出《梁祝哀史》时,都与琴师周宝才合作,创造出柔美哀怨的“尺调腔”和“弦下腔”。后来这两种曲调发展成为越剧的主腔,并逐渐形成不同的流派。
在表演方面,越剧一方面向话剧、电影学习刻划人物性格、心理活动的表演方法,另一方面向昆曲、京剧学习优美的舞蹈身段和程式动作,逐渐形成了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风格。
在舞台美术方面,采用立体布景、五彩灯光、音响和油彩化妆,改革服装式样、色彩,质料柔和谈雅,成为舞台艺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一系列的改革,逐步建立起正规的编、导、演、音、美综合的艺术机制,并组建剧务部负责舞台综合艺术的机构。越剧改革,促使观众的构成发生了变化,除原来的家庭妇女外,还吸引来大批工厂女工和女中学生。上海解放前夕,从事越剧的几个主要剧团如“雪声”、“东山”、“玉兰”、“云华”、“少壮”都受到中国共产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生气勃勃。
1949年5月上海解放。1950年4月12日成立了上海第一个国家剧团——华东越剧实验剧团。1955年3月24日上海越剧院正式成立。剧院荟萃了越剧界一大批有较高艺术素养的编、导、演、音、美等专门人才,在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艺方向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发挥了国家剧院示范作用。此外,一批集体所有制的剧团如“芳华”、“云华”、“合作”、“少壮”等也很活跃,在出人出戏方面取得不少成果。
E. 沪剧最早称花鼓戏,后来称为申滩和.在20世纪20年更名为什么·1
沪剧的前身在19世纪八十年代进入上海城区,民国初年称花鼓戏,后来称本地滩黄和申滩,在20世纪20年代更名为申曲,1941年有个大剧团称名“上海沪剧社”,到1946年上海申曲正式定名为沪剧。
沪剧是上海开埠以后随着上海都市化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名剧种。在此以前,只是一种乡村田头山歌。流行川沙、南汇一带的称东乡调,流行松江、青浦等地的称西乡调。沪剧的前身在19世纪八十年代进入上海城区,民国初年称花鼓戏,后来称本地滩黄和申滩,在20世纪20年代更名为申曲,1941年有个大剧团称名“上海沪剧社”,到1946年上海申曲正式定名为沪剧。
沪剧的前身,“只有一把胡琴、一副鼓板,演员只分上下手,没有‘行当’,是一种说唱歌舞形式。后来登上用木板搭成的小台,采用文明戏变成舞台演出的小戏。”1沪剧后来的迅速发展繁荣完全是进入了文化金融中心的大上海后,在海派文化的宽容、自由、竞争的大氛围里打造出来的。
沪剧与上海方言的深层契合
沪剧来自民间。早期的沪剧直接表现农村的现实生活,用的都是经提炼的生动活泼的民间口语。如《女看灯》中的“若要天花粉,采起杜瓜根。”《卖红菱》中的“天上呒没跌杀鸟,地上呒没饿杀人。”都是活跃在民间的闾巷谚语。又如《庵堂相会·盘夫》中的“上无兄下无弟,像枯庙旗杆独一根。”“我头上帽子开花顶,青衣布衫碎纷纷,有个地方千层布,呒没地方肉棱棱。”都是对贫民生活切实生动的描绘。唱富贫对比的,如:“前十年陈家铜钿有,迭个亲眷朋友好像出龙灯。”“舅妈个听见外甥到,伊厨房办酒立砧墩,排起仔十六碗菜一桌酒,叫吃拉吃拉请啊请。”到家道贫落时,“伲娘舅听见外甥到,伊是平平彭彭关大门,撑头要撑十几根,连个贼偷强盗也打勿进。”沪剧唱词中集中了许多老派上海话生活用语和民间俗言俚语,为民俗学家了解上海旧民俗和社会生活面貌留下了丰富资料。
从沪剧语言中,可以看到上海话语法的演进。比如老戏《卖红菱》中一句吆喝“阿要买红菱啊?”40年代的《碧落黄泉·读信》唱词中有“阿记得那一日拉狂风暴雨夜”、“玉茹印象阿曾忘记”,从中可见上海话是非问句、完成体问句用的是“阿V”、“阿曾V”形式,与今变为“V口伐”、“V了口伐”形式不同,与历史上的上海话“V口伐”、“V拉蛮”也不同,2这可说明上海话有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受权威语言苏州话的影响,直到最常用的是非问句。
沪剧口语化的唱词,包蕴大量生动的上海方言俚语,是研究开埠160年来上海话发展变化的窗口。百代公司唱片施春轩、施文韵的《陆雅臣》唱词有“担汤担水我担任”一句,可见上海话旧词以“担”为“拿”延续用到20世纪30年代。再说虚词的进化,40年代的唱词中副词还用“实更(这样)”旧形式,3又有较新“搿能(这样)”在当时已开始用。4又如西装旗袍戏中海派上海语词的运用,大量词语见证了20世纪20-40年代旧上海话向新上海话的转变。
沪剧唱句见证上海方言的声韵调、连读调和韵律。如筱文滨在《庵堂相会》中的“纽子纽襻侪拉干净”中的“拉”保存着上海老派方音典型的元音“后a”的方音;王筱新1929年唱《小分离》(蓓开公司唱片)时“灰、气”同为“i”韵,也表现了老上海话语音特征。沈仁伟《庵堂相会》中的“眼睛弹出像铜铃”的“铜铃”(3 4# 5),丁是娥在《罗汉钱》中的“做媒人”,“吃十八只蹄膀”的“媒人”、“蹄膀”的发音,都用老派上海话(今在城区消失)的阳平开头语音词连读调“23+44”的调型,它是区别于松江方言区、嘉定方言区划定上海方言区地域范围的标志。又如石筱英《阿必大回娘家》开头的唱腔“东方日出黄枯枯”的“2+2+3”的节奏是与上海方言两个两字组和一个三字组的连读调调值(55+31、1+23、22+55+31)相一致的。5《阿必大回娘家》中“自叹”一段,我们逐一比较语音词的连读调及其相应的乐曲曲调,调形升降一致的占99.2%。(1983年中国唱片厂磁带)杨飞飞、赵春芳演唱的《卖红菱》整场唱段用两人对唱的形式,叙述故事如行云流水,从头至尾一韵到底,共用190个上海方言“根青韵”,其曲调和上海话连读声调的一致率达100%。(1964年“中国唱片”33转胶木版)这样的唱词上海人听起来十分清楚易懂自然,像平时说话一样踏实,生活气息浓重。当时的戏班子,导演往往只说出情节,要演员根据要点自己组织唱腔和唱词上台演唱,因此唱腔设计的基础必然贴近词调,在唱戏时又随时修改,脍炙人口的唱段就是这样经过演员们反复琢磨而积累相传的,是从感知听戏的民众情绪中来的。这是戏剧语汇的“民间”特点。五四时代周作人说:“‘民间’这意义本是指多数不文的民众;民歌中的情绪和事实,也便是这民众所感知的情绪和事实。”6我们可以比较,30年代唱片上的《庵堂相会·盘夫》(筱文滨、小筱月珍唱)、《阿必大弹棉花》(石筱英唱)、《五更罗梦》(沈筱英唱)的唱词,和后来50年代的“中国唱片”里的唱词,看到一个戏的不断成熟过程,也是唱词的民间性和文学性不断加深的过程。
F. 中国戏曲
戏曲剧种。流行于上海和江苏,浙江的部分地区,洲源于上海浦乐的民歌,清末形成上海滩簧(当地称“本滩”)。本初最初的演唱形式为“对子戏”只有两个演员扮演一男一女两个角色,伴奏乐器只有一把二胡,一副鼓板,一面小锣、可随地演唱、后发展为“同场戏”,登场上物在三个以上,已能演出情节较为复杂的剧目,辛亥革命前后,本滩进入上海各游艺场演出。20年代,本滩受到文明戏的影响,采用了幕表制,并发展为小型舞台剧“申曲”。三十年代初,出现了大量取材于时事新闻和电影故事,表现城市生活的剧目,因剧中人物着西装,旗袍登场,被称为“西装旗袍戏”这类戏的上演,使申曲逐渐采用了接近文明戏和话剧的表演形式,如采用新颖的布景,加强灯光、效果、音乐等。在剧目取材方面,用半剧目搬上舞台,还吸收了一些文明戏工作者担任编导,1941年,成立了“上海沪剧社”,开始把申曲改称沪剧。沪剧曲调优美,富有江南乡土气息,主要有长腔长板、三角板、赋子板等,在音乐方面,经过长期吸收、发展,形成以二胡、扬琴、三弦、琵琶“四大件”为主的乐队。1953年成立了上海人民沪剧团(上海沪剧院前身)。解放后编演了大批反映革命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剧目,如《罗汉钱》、《星星之火》、《芦荡火种》、《红灯记》《鸡毛飞上天》《张志新之死》等。
越剧流行于浙东地区,前身是浙江嵊县一带盛行的说唱艺术——落地唱书。于1906年诞生,时称“小歌班”。 1942年10月,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对传统越剧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称为“新越剧”。越剧是发源于浙江嵊县一带的戏曲剧种。始称[的笃板]或[小歌班]。表演形式极为简单,1916年[小歌班]进入上海,吸收其他剧种艺术特长,使越剧表演艺术有较大发展。越剧的每一句唱词大多是七言联句,由越剧来演绎七言古诗词,真是太贴切了...
主要伴奏乐器
扬琴 鼓板、板胡、斗子
所谓流行歌曲,是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 广泛传唱或欣赏,流行一时的甚至流传后世的器乐曲和歌曲。
G. 越剧的由来
越剧前身是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形式“落地唱书”(主要是马塘村为主,可以说是越剧的起源了,越剧起源应该是在马塘了,因而越剧应该有近150年的历史了)。男子越剧起源于嵊州东王村,女子越剧起源于嵊州施家岙。
1906年(即清朝光绪三十二年)春开始演变为在农村草台演出的戏曲形式,曾称小歌班、的笃班、绍兴文戏等。艺人初始基本上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故称男班。1925年(中华民国14年)9月17日上海《新闻报》演出广告中首次以“越剧”称之。
1917年(即民国6年)5月13日,小歌班初次进入上海,在十六铺“新化园”演出,因艺术上粗糙简陋,观众寥寥。以后续有3班艺人来上海,但均告失败。艺人们在学习绍兴大班和京剧的表演技巧后,艺术上有所提高,1919年(即民国8年)小歌班始在上海立足。
1920年(即民国9年)起,小歌班集中了一批较知名的演员,编演了一些引人入胜的新剧目,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碧玉簪》《孟丽君》等。这些剧目,适应了“五四运动”后争取女权和男女平等思潮的兴起,受到观众欢迎。之后,升平歌舞台老板周麟趾,从嵊县请来民间音乐组织“戏客班”的3位乐师组成越剧史上第一支专业伴奏乐队,演奏时以15两音定弦,沿用绍兴大班习惯,称为“正宫调”,简称“正调”,从此“丝弦正调”成了主腔;并借鉴绍兴大班的板式,初步建立起板腔体的音乐框架。
1921年(即民国10年)9月至1922年(即民国11年),男班艺人相继将剧种改称“绍兴文戏”,吸收京剧、绍剧的表演程式,向古装大戏方面发展。剧目则受海派京剧影响,主要编演连台本戏,在“大世界”、“新世界”等游乐场以及茶楼、旅社、小型剧场演出。主要演员有小生王永春、支维永,小旦卫梅朵、白玉梅、金雪芳,老生马潮水,小丑马阿顺、大面金荣水等。
1923年(即民国12年)7月,嵊县籍商人王金水请男班艺人金荣水回乡办起第一个女班,招收13岁以下的女孩二十余人。翌年1月14日,该女班在上海升平歌舞台演出,称“髦儿小歌班”。
1929年(即民国18年),嵊县办起第二个女班,之后续有举办。1931年(即民国20年)底开始,一些女演员如王杏花、陈苗仙、吕福珠以及“东安舞台”、“四季春班”等先后来沪,但仍为男女混合演出的形式。
1928年(即民国17年)1月起,女班蜂拥来沪(上海),1941年(即民国30年)下半年增至36个。女子越剧的所有著名演员几乎都荟萃于上海。报纸评论称“上海的女子越剧风靡一时,到近来竟有凌驾一切之势”。而男班由于演员后继无人,最终被女班取代。
女子越剧在上海立足后,为适应环境和观众需求,以姚水娟为代表的一批越剧从业者进行了变革,当时称为“改良文戏”。各剧团、班社竞相编演新剧目。4年间,编演的新剧目超过了400个,剧目题材广泛,风格、样式多种多样,编剧多半曾从事过“文明戏”,剧目一般采用幕表制,当时主要的编剧有樊篱、闻钟、胡知非、陶贤、刘涛等。剧目内容的多样化,引起演出形式相应的变化,出现纷纷向兄弟剧种学习的趋势。当时有的学海派京剧,如商芳臣曾搬演周信芳的名剧《明末遗恨》;有的学申曲,如施银花、屠杏花移植上演西装旗袍戏《雷雨》;有的则学习电影、话剧,如姚水娟演的《蒋老五殉情记》《大家庭》,采用写实布景,人力车上台。在经营方式方面,破除了封建性陈规,实行经理制,统一掌管前后台。
这时期,最有名的演员旦角为“三花一娟一桂”,即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姚水娟、筱丹桂,小生为屠杏花、竺素娥、马樟花;青年演员如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等,都已崭露头角。
“越剧十姐妹” 1942年(即民国31年)10月,袁雪芬以话剧为榜样,在大来剧场开始改革。前两年陆续聘请的编导有于吟(姚鲁丁)、韩义、蓝明(流)、萧章、吕仲、南薇、徐进等,大多数是年轻的业余话剧工作者。他们把进行改革的越剧称为“新越剧”。1944年(即民国33年)9月,尹桂芳、竺水招也在龙门戏院进行改革。此后,上海的主要越剧团都投入“新越剧”的行列,越剧的面貌在短短几年中发生了巨大变化。
越剧改革,首先是编演新剧目,建立剧本制,废除幕表制。即使演出传统剧目,也经过整理改编。新剧目内容比过去有较大变化。许多编导和主要演员们,重视剧目的社会效益,主张给观众以积极有益的影响,编演了大量反封建、揭露社会黑暗和宣扬爱国思想的剧目。1946年(即民国35年)5月雪声剧团将鲁迅小说《祝福》改编为《祥林嫂》,这引起了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对越剧和整个地方戏曲的重视。是年9月周恩来在上海,看了雪声剧团的演出,之后又对中共地下组织如何做好地方戏曲界的工作作了指示和部署。中共党员钱英郁、刘厚生等被派到越剧界担任编导。之后,上海文艺界和新闻界的进步人士对袁雪芬被流氓抛粪事件、“越剧十姐妹”(袁雪芬、尹桂芳、筱丹桂、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竺水招、张桂凤、徐天红、吴小楼)联合义演《山河恋》及为筱丹桂申冤的斗争中,也都给予了支持。
唱腔也有重大突破。40年代前期,袁雪芬演出《香妃》和范瑞娟演出《梁祝哀史》时,都与琴师周宝才合作,创造出柔美哀怨的“尺调腔”和“弦下腔”。后来这两种曲调发展成为越剧的主腔,并逐渐形成不同的流派。
在表演方面,越剧一方面向话剧、电影学习刻划人物性格、心理活动的表演方法,另一方面向昆曲、京剧学习优美的舞蹈身段和程式动作,逐渐形成了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风格。
在舞台美术方面,采用立体布景、五彩灯光、音响和油彩化妆,改革服装式样、色彩,质料柔和谈雅,成为舞台艺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一系列的改革,逐步建立起正规的编、导、演、音、美综合的艺术机制,并组建剧务部负责舞台综合艺术的机构。越剧改革,促使观众的构成发生了变化,除原来的家庭妇女外,还吸引来大批工厂女工和女中学生。上海解放前夕,从事越剧的几个主要剧团如“雪声”、“东山”、“玉兰”、“云华”、“少壮”都受到中国共产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生气勃勃。
1949年5月上海解放。1950年4月12日成立了上海第一个国家剧团——华东越剧实验剧团。1955年3月24日上海越剧院正式成立。剧院荟萃了越剧界一大批有较高艺术素养的编、导、演、音、美等专门人才,在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艺方向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发挥了国家剧院示范作用。此外,一批集体所有制的剧团如“芳华”、“云华”、“合作”、“少壮”等也很活跃,在出人出戏方面取得不少成果。
50~60年代前期是越剧的黄金时期,创造出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艺术精品,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祥林嫂》等,在国内外都获得巨大声誉,《情探》《李娃传》《追鱼》《春香传》《碧玉簪》《孔雀东南飞》《何文秀》《彩楼记》《打金枝》《血手印》《李秀英》等成为优秀保留剧目,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情探》《追鱼》《碧玉簪》《红楼梦》还被摄成电影,使越剧进一步风靡大江南北。
音乐方面,又创造出新的曲调,如在50年代袁雪芬与作曲家刘如曾合作,吸取男班艺人的唱法,创造了新型的“男调”。1958年、1959年傅全香、袁雪芬分别在《情探》中的“行路”、《双烈记》中的“夸夫”中,创造了崭新的“六字调”。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并传唱。
为了培养艺术接班人,1954年秋,华东戏曲研究院设演员训练班后改建为上海市戏曲学校,招收越剧男女学员60人。1959年毕业后,分配到上海越剧院组成男女合演的实验剧团,有计划地从事男女合演探索。他们运用“同调异腔”、“同腔异调”、“同调同腔”等方法,解决了男女对唱的困难。男演员史济华、张国华、刘觉等赢得广大观众的承认。为使越剧事业后继有人,上海市戏曲学校又于1956年开办了越剧音乐班。上海越剧院和虹口、静安等区也分别办了学馆或戏校,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成为业务骨干。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越剧开始从上海走向全国。至60年代初,越剧已流布到二十多个省市,影响日益扩大。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越剧受到严重的摧残。一批著名演员、创作人员和管理干部,受到迫害,越剧被迫停演。
H. 沪剧中的旗袍戏
你问的是西装旗袍戏么?这个算沪剧的拿手戏了,有很多经典名剧,比如
《碧落黄泉》、《秋海棠》、《大雷雨》都比较常见,现在全剧不知道是否还演出,但要片断不难找。
这里有一些相关的碟可以买到:
http://www.amazon.cn/mn/searchApp?ix=sunray&pageletid=headsearch&searchType=&keywords=%E6%B2%AA%E5%89%A7&searchKind=keyword&bestSaleNum=3
I. 上海人唱得什么戏剧
上海的地方戏剧是沪剧。
沪剧属江、浙、长江三角洲吴语地区滩簧系统,兴起于上海。因上海简称沪,故名沪剧。主要流布于上海、苏南及浙江杭、嘉、湖地区。
沪剧初名花鼓戏,是上海及江、浙一带农村的田头山歌。早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5)花鼓戏已有流行。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形成上海滩簧(当地称“本滩”)。本滩的形式是两个男演员分扮一男一女两个角色,这称为对子戏。全班只有四、五个人,伴奏乐器只有一把二胡,一副鼓板,一面小锣、可随地演唱。后来,又发展成同场戏,角色通常有三个以上,有专门的伴奏人员,整个班社有八、九个人,可以演出情节较复杂的剧目,并且已经有女演员了。戏班被称为支锥班,班中的男角称上手,女角称下手,以一生一旦居多,也有一丑一旦,乃至两个旦角的。
辛亥革命前后,本滩进入上海各游艺场演出,初期仍以坐唱为主,没有化装。随着班社的增多,规模也扩大到十人左右。20年代,本滩受到文明戏的影响,采用了幕表制,并发展为小型舞台剧“申曲”。30年代初,出现了大量取材于时事新闻和电影故事,表现城市生活的剧目,因剧中人物着西装,旗袍登场,被称为“西装旗袍戏”。这类戏的上演,使申曲逐渐采用了接近文明戏和话剧的表演形式,如采用新颖的布景,加强灯光、效果、音乐等,还吸收了一些文明戏工作者担任编导。30年代初,申曲歌剧公会成立,1934年改组为申曲歌剧研究会。到1938年,申曲团体猛增到三十个左右,有文月社、新雅社、施家班等。
1941年,成立了上海沪剧社,开始把申曲改称沪剧。这一时期的申曲受话剧和电影的影响很大,上海沪剧社上演的第一个剧目就是改编好莱坞电影《魂断蓝桥》。此后,沪剧上演了许多根据名著、话剧或电影等改编的剧目,小说如《秋海棠》、《骆驼祥子》、《家》等,话剧如《上海屋檐下》、《雷雨》等,电影如《乱世佳人》、《铁汉娇娃》(《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40年代以后,沪剧在话剧和电影的影响下,建立了编导制度,表演上注意刻画人物性格,探寻唱、做、白的有机结合。演唱艺术方面,以最能表现个人演唱特点的长腔长板为主,出现各种流派。并将电影《桃李劫》改编成《恨海难填》,演出获得成功,同年被拍摄成戏曲影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沪剧进入改革发展的新时期。1953年成立了第一个国家沪剧演出团体——上海人民沪剧团(上海沪剧院前身)。广大沪剧演员、编导、乐师、舞美人员积极编演现代戏,出现了大批反映革命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剧目,如《罗汉钱》、《白毛女》、《星星之火》、《鸡毛飞上天》、《黄浦怒潮》、、《芦荡火种》、《红灯记》、《被唾弃的人》等,对提高沪剧的音乐唱腔、表导演水平和舞美推陈出新起了重要作用。其中《罗汉钱》、《星星之火》被摄制成影片,影响较大。
J. 浙江的甬剧是哪里的地方戏
甬剧是浙江宁波地方传统的戏剧,用浙江宁波方言演唱的地方戏曲剧种,音乐声腔属于花鼓滩簧
甬剧,早期曾称串客、宁波滩簧,后被称为改良甬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