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一韩国视频MV开头是一个女的穿白旗袍躺在地上,中间有个女的躺在类似棺材的容器里面,,还有很多红伞
河佑善 question
我们对河佑善的熟悉,是从名为《Question》的MTV开始的。大家了解到这个MTV,大概主要是因为该MTV在韩国被禁播而好奇观看吧。其实此MV并未禁播,只是在中国被 这样以讹传讹而已
05-03-24一辑(qustion) 07-11-12二辑(1.2.3.4) 代表作《question》 关于“question”的MV内容,有人解释说,河佑善作为一个人造美人被制造 出来,在MV的开始和结束,从河佑善身上印有的一串编号可以看出,各方面都是 完善的,但是完美的她却被一个各方面都不如她的女人所拥有,也许那个女人是 出于妒忌或者别的心理因素,完全不珍惜她;后来一个男人爱上她,但这个男人 很清楚她是人造美人的身份,也明白他们不可能在一起,在万分痛苦的情形下选 择了自杀;而河佑善作为一个人造美人,本应是没有感情的,但在MV结束时也流 下了眼泪。简而言之,MV的内容就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后来重新看了MV几遍, 也感觉好像是这么回事,但在进一步搜集资料佐证的时候,却发觉有些地方是不 对劲的。至少河佑善在MV中扮演的不止一个人造美人,而且每一个人造美人都有 其编号和用途。有人说在 MV 中河佑善同时饰演了三个不同用途的人造美人,但 经过反反复复观看MV,发觉实际上应该是四个(有具体编号和身份的)。 第一个人造美人编号NO. 821745 STRIPPER (要注意的是这些字符是在跳动 的,当然是除编号的简写NO. 外,数字表示具体的编号,而后面的字母表示角色 身份),从单词 STRIPPER 可以知道,第一个人造美人的身份是脱衣舞娘(可能 说艳舞女郎更好吧)。河佑善凹凸玲珑的曼妙身材,让人充满了无尽的遐想;那 种激情狂野的舞姿,更是让人有着无穷的诱惑。以致有登徒子网上留言说,看得 是激情澎湃,鼻血欲喷。 第二个人造美人编号NO. 821367 DOLL ,从单词DOLL可以知道,第二个人造 美人的身份是洋娃娃。所以冰雕玉琢的河佑善面无表情,只能任人摆布。 第三个人造美人编号NO. 826794 LOVER,从单词LOVER 可以知道,第三个人 造美人的身份是情人(不是爱人喔,老外眼中没有爱人这个概念)。河佑善有和 男主人共舞,并当男主人的人体模特。只是男主人可以拥有她的身体,却得不到 她的感情,男主人后来痛苦自杀了(就因为这个被禁?太离谱了吧?所谓自杀也 只是看到一小截枪头,加上画布上似是而非的溅血影像)。 第四个人造美人编号NO. 829145 SINGER ,从单词SINGER可以知道,第四个 人造美人的身份是歌手。实际上不只一个歌手,而是无穷个被复制的同一模样的人。 值得说明的一个细节是,在MV中,男主人自杀后,女主人甩了一掌在人造美 人的脸上,人造人倒在沙发上时,脖子上出现有一个条形码:2308 467 2532 现在画面是看清楚了,但怎样将这些支离破碎的片断贯穿起来,就成问题了。 如果不能揣摩出导演的真实意图和想法,连不出一个说得通的故事,那就证 明还没完全看懂。 很遗憾,不得不无可奈何地说,搞清楚的越多,越没有弄明白导演拍MV的心 思。因为本来自我安慰地以为,讲的是一个人造美女被男主人作为礼物送给了爱 人(权且称作女主人),谁知女主人看到人造美女完美得无可挑剔,醋意大发, 经常虐待人造美女,以平衡和慰藉那颗充满忌恨的心。诸不如,人造美女俘虏了 男主人的心,同男主人共舞,当男主人的人体模特,让男主人爱得不能自拔。但 女主人后来知道了实情,处境尴尬的男主角宁愿选择死亡,也不愿意跟没有真爱 的女主人苟且生活。但这么乱七八糟的解释自己都感到没有说明力,看来只有将 MV看到数以百遍计,才可能有更多的领悟了。 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不懂韩文,好歹日文还识个五十音,而韩文则完全是斗 大的字不识一个。因为要查更进一步的资料,用中文查“河佑善”根本没用,而 且很多是以讹传讹,让人看得倒胃口。用英文查“Ha Yoo Sun”,所得有用的信 息也是相当有限,尽管用韩文“??????”到是搜出一大堆,但是都不认识 啊,用在线韩中互译出来的效果简直就是惨不忍睹。尽管像诸如MV中唱rap 的那 个家伙是谁(好像跟男主角是同一个人,如果不是那男主角又是谁)?收到人造 美女礼物的那个女主人又是谁(面孔有印象,记得演过韩剧)?结尾处出现很多 复印的人造美女SINGER的意寓着什么?MV的导演是谁?等等好多有待揭开庐山真 面目的疑问萦绕心头,但没办法,能力有限,有心无力之下,只能选择放弃。
2. 《城南旧事》韩老师冬天穿的旗袍是什么颜色的
《城南旧事》里面的韩老师冬天穿的是藕荷色旗袍。韩老师是主人公小英子最喜欢的老师,深深受到每个学生的喜爱。韩老师在一次欢送毕业生要教小英子他们表演节目。那时候冬天里韩老师穿着藕荷色的旗袍,十分亲人。
原文节选:在上课的时候,果然老师告诉我们,一二年级的同学不会表演整出的话剧什么的,只好唱唱歌,跳跳舞。教跳舞唱歌的韩老师要从一、二、三年级的同学里,挑出几个人来,合着演唱“麻雀与小孩”。啊!那是多么好听好看的一出歌舞啊!
老师会选谁呢?会选我吗?我心跳了,因为我喜欢韩老师!她是我们附小韩主任的女儿。她冬天穿着一件藕荷色的旗袍,周身镶了白兔皮的边,在大礼堂里教我们跳舞,拉圈儿的时候,她刚好拉着我的手。她的手又热又软,我是多么喜欢她,她喜欢我吗?……
《城南旧事》内容简介: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的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思康暗中相爱,后来思康回了老家,再也没回来。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送到城墙根脚下,不知去向。英子对她非常同情,于是答应帮秀贞找小桂子。
英子在不经意间发现妞儿的身世与小桂子极其相似,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但最终在赶火车时母女二人一同丧命于火车下。英子发着高烧,昏迷了十天,差点丢了性命。
后来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便衣警察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因为失去了一个朋友。
后来,兰姨娘来到英子家,英子发现爸爸对兰姨娘的态度不对,英子想了一个办法,把兰姨娘介绍给德先叔,后来他们俩相爱,最后他们一起乘马车走了。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来到林家。
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被淹死,女儿也被丈夫送给了一对没有儿女的骑三轮的夫妇,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了。最后,英子的爸爸也因肺病去世。英子因为爸爸的离开,体会到了自己的责任,觉得自己长大了。
《城南旧事》以深挚的情怀和笔触追述20世纪20、30年代北京城南的旧事,叙事结构包括两层,表层结构是串珠式的,以成长为线,将小英子童年经历的五个故事集合在一起。
深层结构是作者内心创作情感的表露与寄托,小说以不断的"离去"来组织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在内外两层结构的结合与互补下,小说得到了完整的表达与阐释。包含了作者绵延不绝的乡思乡愁,是公认的乡愁文学力作。
3. 给曾经访问过的QQ空间主人赠送礼物显示成功,但是查不到送出记录是怎么回事
您好! 进入qq空间,右边有个“个人中心”,点他,然后左边有你空间中已经添加的应用,其中有一个是礼物(如果没有,就点应用管理…)点开礼物,再点送出的礼物就行啦。
答疑组德芙真诚为你服务。望能采纳为满意答案谢谢!
4. 《城南旧事》这本书里韩老师冬天穿旗袍是什么颜色
藕荷色的旗袍。
《城南旧事》节选片段:“我心跳了,因为我喜欢韩老师!她是我们附小韩主任的女儿。她冬天穿着一件藕荷色的旗袍,周身镶了白兔皮的边,在大礼堂里教我们跳舞,拉圈儿的时候,她刚好拉着我的手....”
韩老师是主人公小英子最喜欢的老师,深深受到每个学生的喜爱。韩老师在一次欢送毕业生要教小英子他们表演节目。那时候冬天里韩老师穿着藕荷色的旗袍,十分亲人。
《城南旧事》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末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一家普通人的生活,通过小姑娘英子童稚的眼睛,来看当时北京形形色色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文章中的人物最后都离小英子而去,表达了告别童年的悲伤和怀念的情感。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种说不出的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
通过看似狭小的描写,却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带领人们重温了当年那笼罩着愁云惨雾的生活。小英子作为一个主要人物出现在文章中,当她发现大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时,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灵就愈发显得孱弱。
缠绕在文章中那种无往不复的悲剧轮回也就更加令人触目和深省,这也正是该小说显得丰富厚重的关键之笔。
《城南旧事》以深挚的情怀和笔触追述20世纪20、30年代北京城南的旧事,叙事结构包括两层,表层结构是串珠式的,以成长为线,将小英子童年经历的五个故事集合在一起。
深层结构是作者内心创作情感的表露与寄托,小说以不断的"离去"来组织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在内外两层结构的结合与互补下,小说得到了完整的表达与阐释 。包含了作者绵延不绝的乡思乡愁,是公认的乡愁文学力作。
5. 旗袍为什么会叫旗袍
旗袍的起源:旗袍,最初即“旗人之袍”。说起它的来历,有这么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传说:清朝入关,满人一统天下,旗人的服饰传入中原。一个叫黑妞的满族渔女,皮肤虽黑但很有光泽,人长得很俊俏,身材又好,被誉为“黑里俏”。她为了方便打鱼,就把原本的大套“一统江山”裙,剪裁成窄小的扣裙便装。后来,这个黑妞被选入皇宫,封为“黑娘娘”。旗袍就是由此流传开来的。最早清朝满族女子的旗袍,有单、夹、衬绒和丝棉袍之分。其特点是腰身宽松、平直,袖口宽大,衣长至脚踝。到了清朝后期,“元宝领”用得十分普遍,领高盖住脸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裾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至咸丰、同治年间,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滚,以至几乎难以辨识本来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装饰之繁琐,几至登峰造极的境地。慈禧太后有一张照片:扮成观世音菩萨的样子,旁边李莲英太监扮成童子。这张照片里面慈禧太后穿了一件旗袍,镶滚嵌烫绣贴盘钉样样俱全,可以说是集旗袍工艺之大成。 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梏。上海又是妇女寻求解放的重镇,加上西洋文化的影响。旗袍一扫清朝矫饰之风,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三十年代旗袍受西方短裙的影响,衣长缩短,袖口相应缩小,比以前更合身了。到了三十年代中期,旗袍盛行,衣长加长,两边叉开升高,腰身紧绷,显示女性的曲线美。四十年代,旗袍式样趋向于缩短衣长,减低领高,袖长短至肩下2-3寸,甚至没有袖子,外形如流线型。上海女人将旗袍演绎得千姿百态,楚楚动人。 旗袍的鼎盛:二十年代末,宋庆龄穿着碎花型的棉袍出现在阅兵观礼台上,而上海广告画上的女子,也开始了连身旗袍的妙曼风姿。于是,名媛名太纷纷效仿,开始穿着旗袍出入社交场合。这座中西合璧的城市,又将西式服装的贴身裁剪方式用在了宽松旗袍上,于是旗袍有了曲线,开始细沿主人的身材,细抚主人的芳心了。到了三十年代,旗袍有了衣缘上的细细花边,也有了开叉。也盛行过开叉开到几近臀下,那已有微含挑逗之意了。想想,如果你看见了阮玲玉、周璇那一干三十年代的女子,从纸醉金迷的十里洋场里袅袅走来,沧桑而风情,会让你看到什么?那必是如柳的体态,旗袍的细致,还带着十里洋场特有的奢糜繁荣和高傲不可亲近的气息。将旗袍穿出这样风韵无限的,莫过于上海女人了。那一抹江南的雅致,那一缕上海的精巧,那一丝繁荣下的世故聪慧,将女人的风姿和旗袍的剔透完全融于一体。张曼玉主演的《花样年华》,其时代背景正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一名冷香端凝的女子,从头到尾被23件花团锦簇的旗袍密密实实地包裹着,在美艳之下紧箍着情感,耐人寻味。这部电影一放之后,骤然兴起了一阵旗袍热,很多很多女子为此重新想穿旗袍了。但上海的名媛名太毕竟是有身份的,是需要端庄的,于是开叉又回归到膝盖处,袍身长及地面,行步间微露皮鞋的尖头和细高跟,于是那种妖娆那种微含的性感尽现其中。再后来,由于时局的不稳,再没了那种如风扶细柳的心情心境,于是旗袍的摆线又上提。而宽袍大袖,也不再适合要做事的女人,于是衣袖也变得纤细合体。旗袍变得贴身精炼,而女人们,成熟的体态和优雅而不失干练的风度,也写在了旗袍上。 旗袍的艺术:近代中国的两位第一夫人——宋庆龄和宋美龄,她们在一些重要场合,都是身穿旗袍,不仅体现出东方女性的美丽,更将旗袍升华成了中国的国服。旗袍宋庆龄不仅自己爱穿,抗战时期,她曾将旗袍作为国粹送给了斯诺夫人海伦
6. 旗袍的起源
旗袍的起源有人认为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战国至汉代曾为时人所重,后世的袍服或与深衣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袍服自汉代被用于朝服,袍服式样历代有变制,汉代深衣制袍,唐代圆领裥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宽身长袍,穿着者多为知识分子及统治阶层,久而久之蔚成风尚。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种不事生产的上层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闲生活。宽衫大袍,褒衣博带,逐渐成为中原地区衣饰文明的一种象征。
在辽、金、元及清朝等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着服饰的主角,虽然又都经历或表现出变得宽博的过程或趋势。清代由于历时最长且较稳定,故袍服可视为典型服饰。
顺治年间(公元1644年),清世祖入关,定都北京,继而统一全国。随着政权的初步稳固,开始强制实行服制改革。至此传统的冠戴衣裳几乎全被禁止穿戴,相传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饰形制只被保留在汉族女子家居时的着装中。庆典场合不分男女都要着袍,各类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龙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
从字义解,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穿的长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着血缘关系,用作礼服的朝袍、蟒袍等习惯上己不归为“旗袍”的范畴。从顺治、嘉庆年间屡次颁布的禁令中,满族女子违禁仿效汉族妇女装束的风气之盛。至清后期,亦有汉族女子效仿满族装束的。满汉妇女服饰风格的悄相交融,使双方服饰的差别日益减小,遂成为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
清朝后期,旗女所穿的长袍,衣身较为宽博,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长至脚踝。“元宝领”用得十分普遍,领高盖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据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至咸丰、同治年间,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滚,以至几乎难以辨识本来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装饰之繁琐,几至登峰造极的境界,此时的清王朝正为挽救危亡,清廷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救国方略,派遣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在中国学生最先出现了西式学生的操衣、操帽,洋装的输入,提供了评判美的另一种参照系,直接影响社会服饰观念的变更。日后旗袍演化为融贯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响的改变可说即是由此开始。
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桔。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已经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
此时的时装流行中心早已由苏、扬移至上海。上海又是妇女寻求解放的重镇。传教士、商人、革命党人竞相创办女学,掀起了一股女权运动浪潮,寻求解放的社会大气候荡涤着服饰妆扮上的陈规陋习,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马甲长及足背,加在短袄上。后将长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雏形。据说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学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俑者。当时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她们是文明的象征、时尚的先导,以至社会名流时髦人物都纷纷作女学生装扮。
30、40年代是旗袍的顶盛期,这时出现的改良旗袍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
7. “旗袍”起源是什么
很多人看到一个“旗”字,就认为“旗袍”是满族的服饰改的,那么,真相真是如此吗?
其实在民国初期,首批穿“旗袍”的女子称呼自己穿的衣服是“长袍”、“长衫”,和当时男子穿的袍服名称相同。(汉人女子穿长袍,是反抗男女不平等的象征)只是因为之前几百年基本上女人只有满人穿袍服,汉女穿袄裙(上衣下裳是汉人女子传统穿法),所以不明真相的外人想当然地认为女人穿袍服那就是“旗袍”,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以讹传讹的叫法。
“旗袍”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立领斜襟盘扣在清朝之前就已经出现了,明末已经非常流行。
衣服没有领子 ,到了清朝末期,满族女子服饰模仿汉人女子加上了立领,完全汉化
大家可以去“旗袍是汉服”贴吧看看,那里有大量的历史资料可以证明“唐装旗袍”是汉人服饰,早在明朝就已经出现
8. 旗袍为什么会叫旗袍
旗袍旗袍的起源:旗袍,最初即“旗人之袍”。说起它的来历,有这么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传说:清朝入关,满人一统天下,旗人的服饰传入中原。一个叫黑妞的满族渔女,皮肤虽黑但很有光泽,人长得很俊俏,身材又好,被誉为“黑里俏”。她为了方便打鱼,就把原本的大套“一统江山”裙,剪裁成窄小的扣裙便装。后来,这个黑妞被选入皇宫,封为“黑娘娘”。旗袍就是由此流传开来的。最早清朝满族女子的旗袍,有单、夹、衬绒和丝棉袍之分。其特点是腰身宽松、平直,袖口宽大,衣长至脚踝。到了清朝后期,“元宝领”用得十分普遍,领高盖住脸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裾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至咸丰、同治年间,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滚,以至几乎难以辨识本来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装饰之繁琐,几至登峰造极的境地。慈禧太后有一张照片:扮成观世音菩萨的样子,旁边李莲英太监扮成童子。这张照片里面慈禧太后穿了一件旗袍,镶滚嵌烫绣贴盘钉样样俱全,可以说是集旗袍工艺之大成。
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梏。上海又是妇女寻求解放的重镇,加上西洋文化的影响。旗袍一扫清朝矫饰之风,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三十年代旗袍受西方短裙的影响,衣长缩短,袖口相应缩小,比以前更合身了。到了三十年代中期,旗袍盛行,衣长加长,两边叉开升高,腰身紧绷,显示女性的曲线美。四十年代,旗袍式样趋向于缩短衣长,减低领高,袖长短至肩下2-3寸,甚至没有袖子,外形如流线型。上海女人将旗袍演绎得千姿百态,楚楚动人。
旗袍的鼎盛:二十年代末,宋庆龄穿着碎花型的棉袍出现在阅兵观礼台上,而上海广告画上的女子,也开始了连身旗袍的妙曼风姿。于是,名媛名太纷纷效仿,开始穿着旗袍出入社交场合。这座中西合璧的城市,又将西式服装的贴身裁剪方式用在了宽松旗袍上,于是旗袍有了曲线,开始细沿主人的身材,细抚主人的芳心了。到了三十年代,旗袍有了衣缘上的细细花边,也有了开叉。也盛行过开叉开到几近臀下,那已有微含挑逗之意了。想想,如果你看见了阮玲玉、周璇那一干三十年代的女子,从纸醉金迷的十里洋场里袅袅走来,沧桑而风情,会让你看到什么?那必是如柳的体态,旗袍的细致,还带着十里洋场特有的奢糜繁荣和高傲不可亲近的气息。将旗袍穿出这样风韵无限的,莫过于上海女人了。那一抹江南的雅致,那一缕上海的精巧,那一丝繁荣下的世故聪慧,将女人的风姿和旗袍的剔透完全融于一体。张曼玉主演的《花样年华》,其时代背景正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一名冷香端凝的女子,从头到尾被23件花团锦簇的旗袍密密实实地包裹着,在美艳之下紧箍着情感,耐人寻味。这部电影一放之后,骤然兴起了一阵旗袍热,很多很多女子为此重新想穿旗袍了。但上海的名媛名太毕竟是有身份的,是需要端庄的,于是开叉又回归到膝盖处,袍身长及地面,行步间微露皮鞋的尖头和细高跟,于是那种妖娆那种微含的性感尽现其中。再后来,由于时局的不稳,再没了那种如风扶细柳的心情心境,于是旗袍的摆线又上提。而宽袍大袖,也不再适合要做事的女人,于是衣袖也变得纤细合体。旗袍变得贴身精炼,而女人们,成熟的体态和优雅而不失干练的风度,也写在了旗袍上。
旗袍的艺术:近代中国的两位第一夫人——宋庆龄和宋美龄,她们在一些重要场合,都是身穿旗袍,不仅体现出东方女性的美丽,更将旗袍升华成了中国的国服。旗袍宋庆龄不仅自己爱穿,抗战时期,她曾将旗袍作为国粹送给了斯诺夫人海伦?斯诺。海伦?斯诺的好友玻莉穿着这件旗袍,在美国为中国抗战到处演讲募捐筹款。海伦?斯诺临终前有个心愿,要把这件中国旗袍完璧归赵。1998年这件漂泊了六十年的旗袍终于回到“宋庆龄故居”。
沪剧当中好的旗袍,一般都是演员的私产。因为好的旗袍必须是度身定做,才能完美地将女性的东方美表现出来。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里的舞女,无论是她穿旗袍的样子还是走路的姿势,都会让人眼前一亮。正是许多老艺术家的悉心辅导,将穿旗袍的规矩传授给了年轻的后辈们,演员才能将舞女的这个角色演绎得如此生动而逼真。旗袍的产生同时也孕育了艺术。有了旗袍,才有了那世界上独具特色、独具魅力的东方气质与东方美。而上海女人白皙细腻的皮肤,相对高头大马的洋妇要娇小玲珑。凹凸有致的身形,天生就是应该穿旗袍的!旗袍看似密实,其实最是性感。含蓄之中,流闪着几丝只有在线装小说、绣像插图中的仕女才有的清幽,因而连带旗袍的性感,都是一种恬淡的靓丽!只有东方人穿上才有那数不清道不尽的东方气韵,才能恰如其分地衬托出东方人典雅、灵秀之美。
9. 革命先烈的故事 大哥大姐们找一下
■一个不识几个字的贫苦农民,要认汉字还要学英文,最终成为熟练掌握无线电技术的电台台长
李白,1910年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一个贫苦农家,从小失学,13岁入染坊当学徒。1925年,中共湘区委员会在浏阳最早建立组织时,年仅15岁的李白即入了党,随后秘密领导农民协会的工作。1930年秋,毛泽东率红一军团到达浏阳,李白参军并随部队进入中央苏区。
1931年初,红一方面军利用反“围剿”时缴获的国民党军电台,建立了无线电学习班,李白被挑去参加学习。他原来不识几个汉字,而这时不仅要用汉字还要学英文,掌握电讯技术对他来说真是难而又难。他们的老师是党中央从上海派来的一位精通专业的电讯人员,脾气急躁。开始,他对李白经常呵斥。李白想到革命工作第一,便采取忍耐态度,不仅日夜加班学习,还时常盯着老师模仿。后来,那位老师惊讶地发现,这位他原认为最笨的徒弟,在一些技术上已赶上自己。
1934年秋,他在长征途中任电台台长、政委。翌年秋过草地时,他所在电台被编入红四方面军,经历了三过草地和长居高寒地带的艰辛。当时有的战士生了病,他尽管食不果腹,也同大家一起抬着病号走。事过几十年后,当年的一些小鬼在回忆录中还深情缅怀这位“李政委”的救命之恩。
1937年秋,国共合作,李克农出任八路军驻上海办事处处长,将李白带去。李克农一开始便要李白隐蔽身份,八路军办事处撤退后又让他归上海地下党领导,成为党设在当地的三个秘密电台中的一部,随时同中央联络。
■假夫妻在工作中产生爱情,变成真正的夫妻和生死与共的战友
李白刚到上海时是单身汉,租房子容易引起怀疑,党组织便调绸厂女工出身的裘慧英与他扮作假夫妻。裘慧英出身苦大仇深的“包身工”,在斗争中入了党。她很快受到李白工作精神的感染,工作中逐渐产生了爱情。经党组织批准他们变成真正的夫妻,并有了孩子,他们的家庭也成为充满革命精神的秘密斗争之家。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上海的西方租界区,加紧了对秘密电台的侦测搜捕。翌年9月,李白同妻子一同被捕。后经组织营救,他们被敌特认定是私人电台而获保释,处在监视下开糖果铺。后来国民党特务看中了他的电讯技术而秘密拉他,经组织同意,李白于1945年去浙江淳安县国民党军委会国际问题研究所当报务员,并利用这一电台向共产党组织发报。不久,他因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被关押,因未暴露共产党员身份而获释。1946年,李白回到上海,在地下党的秘密电台继续负责发报。
1948年12月29日,他在向中央电台拍发国民党绝密的江防计划时,被特务机关测出电台位置而被捕。1949年5月7日,解放军已渡江并接近上海,他因被赶来坐镇指挥的蒋介石亲批“坚不吐实,处以极刑”而遭特务秘密杀害。20天后上海解放,党组织和裘慧英寻找到烈士的遗体,并于8月间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李克农也始终怀念着李白,建议将他的事迹搬上银幕。1961年,李克农强支病体赶到上海,看望了遗属,离去前又最后向烈士墓三鞠躬……
故事
■李白到上海后,租了法租界的一栋小楼的三层,天黑后便在抬不起头的阁楼里工作。他发报前先把一圈天线挂在阁楼内墙根,一头露出窗台少许。为防止声音外传从不开窗,夏天里不透气的阁楼如同火炉,发一次报,裤衩都能拧出水来。裘慧英看着心疼,便也流着大汗在丈夫旁边打扇。冬天阁楼里不能生火,李白的指头冻得僵硬肿大,仍强忍痛楚坚持发报。每次工作完,裘慧英都给他揉搓,直到发热。
当时,李白的电台功率很小,天线又不能外露。他想出各种办法,仍能把电报发到千里之外的延安,而且信号清楚。解放后,苏联情报电讯专家曾采访过裘慧英,得知这一情况后感到不可思议。其实,这是李白刻苦学习钻研的结果。他刚到上海时,就向王一知(原张太雷夫人)学文化,以后又终日研究无线电方面的书籍,再结合实践,便有了许多创造。
■ 李白在上海工作期间,先后被日寇和国民党逮捕过。1942年9月,日特机关用测向仪逐步缩小范围,确定电台方位后突然砸门闯入。李白听到一楼有动静,马上收好天线并藏起机器。狡猾的特务进来后首先把手伸进被窝,发现是凉的,再抓过他的手指仔细看,接着又敲地板,发现有两块声音异常,从隔层里搜出了电台。
日本特务审讯时,不仅给他上老虎凳,还用钳子把他的指甲一片片拔下来。李白忍受巨痛,一口咬定自己是为阔佬在战时沟通商业情报。每次提审时经过裘慧英的牢房,他总要用眼光暗示妻子坚持。当时,此类私人电台在上海确有不少,地下党组织也设法出具了假证明,加上敌特分析电台的功率也认为不具备同延安通报的能力,后来才同意保释。
1948年12月末,李白又被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稽查处(属军统)侦破逮捕,身份完全暴露。敌特拷问他使用了针刺手指、香火烧眉毛和鼻子、上老虎凳等酷刑,但李白没有吐露任何情况,使上海地下党仍能同中央继续保持联络。妻子以家庭妇女的身份探监时,李白只关心解放军的胜利进展,并说:“天快亮了,我等于看到了,不论生死,我心里都坦然。”
---------------------------------------------------------------------------------------------
江姐
在革命斗争年代牺牲的诸先烈之中,有这样一位女性,不管老人还是孩子都尊称她为“江姐”。吟唱她高尚品质的歌曾经成为特定时代的流行曲,她舞台上的艺术形象更深入人心。这位牺牲于重庆“中美合作所”的女烈士的名字,就是江竹筠。
江竹筠,又名江竹君、江志伟,1920年旧历八月二十生于四川自贡。在她8岁时,性格刚强的母亲与游手好闲的父亲不能相处,便带着江竹筠姐弟到重庆投奔兄弟。江竹筠10岁到重庆的织袜厂当了童工,因为人还没有机器高,老板就为她特制了一个高脚凳。11岁时,她又进了重庆的一所教会办的孤儿院,边做工边读书。在苦难的生活经历中,江竹筠对当时的社会制度充满了憎恨,同时也养成了刻苦学习的精神。她在上学时非常用功,记忆力超群。后来据同牢难友讲,在狱中,她背诵和默写下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和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供难友们学习。
江竹筠于1939年考入重庆的中国公学,秘密加入了共产党。1944年秋,江竹筠又考入四川大学农学院植物病虫系,翌年转入农艺系。1946年,她毕业后回到重庆,参加和领导学生运动。1947年春,中共重庆市委创办《挺进报》,江竹筠具体负责校对、整理、传送电讯稿和发行工作,只几个月的时间,报纸就发行到1600多份,引起了敌人的极大恐慌。
1948年4月,《挺进报》的发行机关被伪装进步的特务打入,以顺藤摸瓜的方式破坏了重庆市委,6月间,江竹筠被逮捕。在押往重庆的码头途中,她碰巧遇到了已经成了叛徒的原中共川东地委书记涂孝文,立即机智地大声呵斥叛徒,使得叛徒无法再伪装害人。江竹筠被送到重庆的“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的“渣滓洞”监狱后,惨遭手指钉竹签等毒刑的残酷折磨,仍坚贞不屈,并领导狱中的难友同敌人展开坚决的斗争。1949年11月14日,江竹筠被特务秘密枪杀,然后被用镪水毁尸灭迹,时年29岁。
■在亿万中国人的心中,江姐是革命意志坚强的代表。她的一句名言曾激动了无数人的心——“严刑拷打算不了什么,竹签子是竹子做的,而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的。”
江竹筠这位看似文弱的女性有那样坚强的表现,是由于对旧社会及其代表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度仇恨,也是由于对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的无限向往。当新中国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升起时,她和渣滓洞里的难友们虽不知国旗的图案,却也以憧憬的心情商议着绣制这面代表解放的旗帜——尽管她们知道自己已看不到胜利的那一天。
在四川大学期间,江竹筠学会了俄语,并阅读来自苏联的书籍和报刊。1944年暑假回到重庆时,她参加了中苏友协招待会,会上放映了苏联故事影片《丹娘》——英勇不屈的卓娅成了江竹筠心目中的楷模。在狱中她受酷刑后,难友们把她称为“中国的丹娘”。当年的革命需要这种时代精神,而后人在为理想而奋斗时,同样能够从江竹筠身上得到教益。
■在江竹筠身上,寄托了革命的英雄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两种精神的融合。她是一位坚强的战士,也是一个好妻子和好母亲,最后为了革命事业又舍弃了她难舍的一切。
1943年4月,党组织派23岁的江竹筠以假夫妻的身份,配合地下党重庆市委领导人之一的彭咏梧开展工作,主要任务是负责通信联络。他们二人只有夫妻之名,实际上还是领导与被领导、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关系。在工作中,老彭十分关心江竹筠的安全。为了躲避重庆特务的跟踪,翌年,老彭让她报考成都的四川大学——那里号称民主堡垒,比较安全。江竹筠只读过一年高中,却向老彭保证:“为了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我愿意拼命!”经过3个月的复习,她终于考上了四川大学,老彭则经常以丈夫的名义去看望并布置工作。
1945年,经组织批准,并肩战斗了两年的彭咏梧和江竹筠结为夫妇。一年后,儿子彭云出世。夫妇俩把孩子寄养在别人家里。江竹筠为了在地下斗争中轻装上阵,毅然做了绝育手术。1947年秋,彭咏梧、江竹筠夫妇奉中共南方局的指示赴川东打游击。翌年春节前夕,彭咏梧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头颅被敌人割下挂在城门上示众。江竹筠路过城门时突然看到这一情景,心如刀绞,为防旁边的敌人发现,还要表现出镇定。此后,她继续战斗在川东的门户万县。
江竹筠被捕后仍时时惦念着自己的儿子。1949年初秋,她利用一个难友出狱的机会,事先用竹签蘸着棉花灰对水调成的“墨汁”,给同样是共产党员的哥哥江竹安写了一封信:“假如不幸的话,云儿(指彭云)就送给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几十年来,“江姐”要比烈士本名——江竹筠的知名度高得多,她身穿旗袍外罩毛线背心的服装样式也曾被人称为“江姐式”。这虽然要归功于艺术作品的形象塑造,更重要的还在于烈士本人的事迹感人。
重庆刚解放时,罗广斌在一本小册子中发表了《江竹筠烈士小传》。罗广斌是由江竹筠介绍入党,并在她的领导下工作。他被关入“渣滓洞”监狱后,江姐通知狱中的难友“此人可靠”。1951年纪念建党30周年时,重庆《大众文艺》发表了杨益言所写的《圣洁的血花》征文,也是以江竹筠烈士为题材的。1959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了28万册的《在烈火中永生》。此后,罗广斌、杨益言以3年的艰苦创作写出长篇小说《红岩》。此书仅国内就先后发行800多万册,可以说影响了一代人。
烈士的事迹不仅被作为长篇小说的素材,而且还被搬上了舞台、银幕和屏幕,很多著名的表演艺术家都以能够扮演江姐为荣。如歌剧《江姐》,是1964年由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首度排练和演出的,公演后很快在全国引起轰动。在风风雨雨的35年间,她经三代演员四度复排,前后共演出460余场,被赞誉为中国歌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其中的唱段如《绣红旗》、《红梅赞》等脍炙人口,被广为传唱。
10. 旗袍的起源
旗袍的起源:旗袍,最初即“旗人之袍”。说起它的来历,有这么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传说:清朝入关,满人一统天下,旗人的服饰传入中原。一个叫黑妞的满族渔女,皮肤虽黑但很有光泽,人长得很俊俏,身材又好,被誉为“黑里俏”。她为了方便打鱼,就把原本的大套“一统江山”裙,剪裁成窄小的扣裙便装。后来,这个黑妞被选入皇宫,封为“黑娘娘”。旗袍就是由此流传开来的。最早清朝满族女子的旗袍,有单、夹、衬绒和丝棉袍之分。其特点是腰身宽松、平直,袖口宽大,衣长至脚踝。到了清朝后期,“元宝领”用得十分普遍,领高盖住脸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裾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至咸丰、同治年间,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滚,以至几乎难以辨识本来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装饰之繁琐,几至登峰造极的境地。慈禧太后有一张照片:扮成观世音菩萨的样子,旁边李莲英太监扮成童子。这张照片里面慈禧太后穿了一件旗袍,镶滚嵌烫绣贴盘钉样样俱全,可以说是集旗袍工艺之大成。
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梏。上海又是妇女寻求解放的重镇,加上西洋文化的影响。旗袍一扫清朝矫饰之风,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三十年代旗袍受西方短裙的影响,衣长缩短,袖口相应缩小,比以前更合身了。到了三十年代中期,旗袍盛行,衣长加长,两边叉开升高,腰身紧绷,显示女性的曲线美。四十年代,旗袍式样趋向于缩短衣长,减低领高,袖长短至肩下2-3寸,甚至没有袖子,外形如流线型。上海女人将旗袍演绎得千姿百态,楚楚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