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职业正装 > 中国古代契约制服的四个阶段

中国古代契约制服的四个阶段

发布时间:2021-08-06 05:10:43

Ⅰ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变化

中国古代历代政权的政治制度,可以分为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和选官用官政治制度。中国政治历史的3大主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人才选拔不断公正规范化。历朝制度继承与发展

中央集权脉络: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郡县制)——西汉(推恩令、刺史制)——唐(节度使)——宋(收精兵、文官制)——元(行省制)——明清沿用(明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厂卫制)。

君主专制脉络:西周(分封制)——秦(三公九卿制)——西汉(中外朝制)——魏晋南北朝(三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中书省制)——明(废宰相、设内阁、司礼监)——清(南书房、军机处)。

选官用官制度脉络:西周(世卿世禄制)——秦(军功爵制)——汉(察举制、征辟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科举制)——唐至清沿用(唐武则天首创武举、殿试,明朝开始限定考试内容为四书五经,采取八股取士)。

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

1.夏讷时期初步建立官制,在地方封候伯。

2.周朝建立分封制和宗法制,在地方封诸侯,实行森严的等级制服

分封制使地方封候势力逐渐扩大,在东周时严重威胁中央政权的稳定。

3.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在中央高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用于加强中央集权。

4.汉初实行郡县制和分封制并存的方式,封国逐渐强大,出现“七国之乱”。武帝推行“推恩令”削弱封国力量,加强中央集权。

5.隋唐朝时实行“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6.宋朝通过“杯酒释兵权”等方式,把地方的财权、兵权、行政权收归中央,削弱了地方权力。

7.元时建立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又有效地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8.明时废丞相,六部分权,加强中央集权。

9.清时设南书房,设军机处,废内阁,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使中央集权达到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峰。

Ⅱ 法律的四个历史阶段的主要特征

早期的法律关系产生表现在下列方面:

(1)刑罚关系。随着奴隶和奴隶主之间对立和矛盾的加剧,出现了旨在镇压敌对阶级反抗的刑罚和刑法。同态复仇和承认“私刑”的氏族习惯被予以废除,代之以规定一般刑罚制度的法律。这样,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的罪罚关系,就变成了由国家介入的刑罚处罚关系。

(2)契约关系。契约,源于原始部落的物物交换。马克思在评述这一渊源时指出:“还在不发达的物物交换的情况下,参加交换的个人就已经默认彼此是平等的个人,是他们用来交换财物的所有者。

(2)中国古代契约制服的四个阶段扩展阅读:

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由人民而立,并保护人民的利益。这是社会主义社会法律的基本精神。法律的基本精神既体现了国家性质,也反映了社会矛盾。

法律是最高的社会规则,掌控了法律就等于掌握了人类的命运。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应该由人民来制定,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应该被人民所掌握。如此才可确保国家性质的纯粹性,调和社会矛盾的有效性。

法律条文是死的,人是活的,法律是为了规范活着的人而不是死去的人。法律工具主义者把法律当成了僵化的工具、不变的教条。它违反了民主法治的基本精神。法律是人类社会创造的客体,也是人类解放自身的工具,它反过来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

Ⅲ 中国古代契约中分股是什么意思

分股又称拆股,把公司已销售的股票分成更大数量的股份。通常情况下,分股需公司董事会投票表决并取得股东们的赞同,分股后,股东在公司的股权比例仍保持不变。在一分为二的分股中,每名股东每持有一股便可额外获得多一股。

Ⅳ 价值形式演变的四个阶段是什么

在人类历史上,自从出现商品交换以来,商品的价值形式已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有四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分别为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1、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虽然是商品交换萌芽时期的价值表现形式,但是,一切价值形式的秘密,都已隐藏在2只羊=1把斧子这一简单的价值关系中。因此,考察价值形式必须首先分析简单价值形式。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这一价值形式反映了日益扩大的商品交换关系。在这一价值形式中,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其价值被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体上,使它真正成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与此相适应,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则是一系列的特殊等价物。

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各种商品的具体劳动,现在成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各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各种商品交换的比例和它们包含的劳动量的比例已比较接近起来了。

3、一般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是商品交换的特点就是出现了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前两个阶段的商品交换,都是直接的物物交换,一种商品同另一种商品交换,不借助于任何中介物。而到了这第三阶段,一般等价物成了商品交换的中介。

一切商品都首先同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发生价值关系,然后借助于一般等价物的中介完成交换过程:例如,在羊成为一般等价物的情况下,谷物与牛的交换便是通过“1担谷=2只羊=1头牛”的形式来实现的。

4、货币形式

货币形式亦称“货币价值形式”。它是固定地由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来表现其他所有商品价值的价值形式,这是价值形式发展的第四阶段,也是最高阶段。

与一般价值形式相比,它的进步在于原来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不固定的,因时因地而异,每一交换区域都有几种不同的商品交替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由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一般等价物最终固定在某种特殊商品上,并且最后固定在黄金身上。

货币的本质

货币,就其本质而言,是所有者之间关于交换权的契约,不同形式的货币在本质上统一的。

过去,由于人们对货币的本质认识不清,错误地从不同角度来将货币分为不同的种类,比如:根据货币的商品价值分为债务货币与非债务货币两大类,根据是否约定贵金属的兑换比例分为可兑换货币和不可兑换货币等等。

形式上,根据货币的商品价值可分为实物货币和形式货币,实物货币本身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包含价值量,比如羊、贵金属等;而形式货币本身没有价值量,它的价值是契约约定的,只有契约价值。两者形式不同,但是本质上是统一的,即都被约定作为交换媒介, 都存在契约价值。

货币的购买力决定于货币的契约价值,但实物货币的购买力也会受到自身商品价值的影响,通常实物货币的商品价值小于其作为货币的契约价值。

Ⅳ 中国古代国体经历了哪些演化阶段

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制度再到资本主义社会,最后是 共产主义社会 。

Ⅵ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高1历史)

1.夏讷时期初步建立官制,在地方封候伯;
2.周朝建立分封制和宗法制,在地方封诸侯,实行森严的等级制服
分封制使地方封候势力逐渐扩大,在东周时严重威胁中央政权的稳定
3.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在中央高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用于加强中央集权
4.汉初实行郡县制和分封制并存的方式,封国逐渐强大,出现“七国之乱”。武帝推行“推恩令”削弱封国力量,加强中央集权
5.隋唐朝时实行“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6.宋朝通过“杯酒释兵权”等方式,把地方的财权、兵权、行政权收归中央,削弱了地方权力。
7.元时建立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又有效地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8.明时废丞相,六部分权,加强中央集权
9.清时设南书房,设军机处,废内阁,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使中央集权达到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峰

Ⅶ 列举中国古代四个最重要的社会阶层

中国古代社会阶层之分析 古代中国,社会民众,三教九流,有“官、民”之别,有“九儒、十丐”之分,有“丘八、臭九”之说,但细想大约可分成“士、农、官、商”等阶层,其中,“官”为政治群体,“士”为文人阶层,“农”以农耕为生,而古代中国尚未形成大工业机器化生产,“工”或许只是些手工业生产者,可与“商”者归于一类了,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僧众、军队什么的。阶层的划分,或许可根据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界定,或许可根据社会地位和作用而细分,但无论何种分法,其对社会资源的取得和分配方式应该是“核心”了。 一、士人阶层 古代中国的士人阶层,有着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薪火相传”的伟大作用,有着“为往圣继绝学、开万世之大道”的历史意义……这些话对极了。而我觉得“士人”是在政治上具有依附性、在经济上具有寄生性的阶层。士人不耕不织,参与知识"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官僚预备队。学而优则仕,士人是知识阶层,他们学习知识,想利用知识,搏取社会及政治资源或养活自己之本钱,金榜题名可梯步青云,久困屋场矢志不移,道不尽“红道”沧桑。而从游说致仕到荐察征召,再到科举,殊途而同归,大者可图经世济邦之志,小则做官可得官俸作稻梁谋,最不济也可做人师取得一定束侑……以读书换取功名应该是士人取得社会资源的主要方式,他们对政治或官僚阶层的依附是显而易见的。 古代中国"政府"对士人的驱笼之术,也是士人缺乏独立性人格形成的卓有成效的机制,比如科举取士的十年寒窗对志气的消磨、比如“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利禄化的引诱,比如政治清议(尚未形成组织化的协商制),甚至笼络一些名流去修《四库全书》什么,让他们老死或软禁于文字间,哪有时间去放PP?……由此,古代士人只配做人臣,不能做人君,落第的秀才比不上流氓刘邦,并且仕途淹塞成了士人心口永远的疼。这些士人穷则奋发,舒则苛安,志气消殆,寒酸味起,思之多多,顾虑重重,前有诱饵,后有抚慰,宁愿守株待兔,也不愿辟道而行,缺乏大胸襟和铤而走险的精神……他们习惯于攀龙附凤,做个谋士,不敢独树一帜,逐鹿中原,最不济附个风雅,自我陶醉一番。当然,话儿也不能绝对,中国士人中也有“士”之风骨,也有刚直不阿、疾风板荡之人,但曲学阿世之人更多。 二、官僚阶层 在中国古代专制统治的权力生活中,确有部分官僚出于对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出于对儒学道义的信仰,为社稷民瘼而修身齐家治天下,但官僚的权力系统应该是其世俗层面的本义。中国古代有着“家天下”的体制背景,武王伐纣得天下后,大封同姓,同室子孙若非傻蛋便可封侯获得领地,而古代中国同室操戈的兄弟政治、外戚入政的舅爷政治屡起,如汉之诸吕乱政……至今清宫戏还在被人津津乐道。而由士入仕者,多能熟练运作裙带门生的马弁政治,甚至政府(如宋朝)为奖励朝臣也曾推出什么恩荫制度……由此可见,官僚阶层对社会资源的取得大多因何而来,这是权力资源的获得。而基于此,再加上士人阶层的知识分子过剩(并非多而是挤于一桥),权力之争成了中国古代官场的风景之一。比如颇为盛行的党同伐异的党争,并且君子常被小人打倒,因为君子有所顾忌,小人不择手段——这叫政治上的格勒善法则…… 而权力资本是可生息的。古代官僚们往往俸禄微薄,靠那么点工资是无法过上维持其身份相应的生活的,因而贪污成风(高薪可养廉?),而基于权力的“官”成了一种极具升值空间的资源,比如卖官,政府卖私人也卖,如汉武时因国库空虚而以官爵出售集资……当官爵可以用来投资生财时,“官”不是一种权力资源还能是什么?——这并非一个"腐败"所能了得! 此外,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中国古代官僚讲权势讲德治不讲法治,观中国历史,中国古代的所谓法律往往是帝王权力的延伸,从战国李悝《法经》到《大清律例》,都是刑法典,是执行权力意志和维护治安的工具,而没有基于平等、公正、契约观念上的《民法》什么的;中国古代官僚常常将道德上升到法的地位,以道德惩罚代替法律适用,以道德评价代替社会理性,重团体利益而轻个人利益,一遇到问题爱找阵营立场,爱说道德是非,不爱说理。 三、农民阶层 农民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但过着最为贫苦的生活。作为与官僚体系相对立的群体,农民阶层获得社会资源与分配的方式主要基于土地,这有着某种根的寓意。古代中国是农耕之国,农业生产技术低下,土地是农民唯一的生产工具和资源,因而,农民阶层的生产无法扩大再生活,只在同一规模上,年复一年地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只是生存和生命的延续,只要“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育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就满足了,而无发展及“申张权利”之愿景。 民以土为根,于是,矛盾由此而衍生,多出身于官僚的豪族大行兼并土地之“圈地运动”,农民土地流失,甚至出现了“大族田地有馀,而小民无立锥之地”的风景。豪族拥有土地而自己并不耕种,而将其租给农人(佃农),按时收租而已。由此,一方面政府改革往往从田地始,搞一些减田赋、井田制什么的;一方面“有田可耕”的土地革命成了农民阶层的最大的梦想,众多起义者便祭起了“均田同耕”之类的大旗。农民缺乏资源,再加上水旱之灾、赋税之重,民生疾苦非可一言道尽。这种土地所有制,使“耕者有其田”成了欺骗农民阶层最大的谎言。 农民阶层对权力往往是敬而远之的。在官本位的中国,农民养活了官僚阶层却被官僚而牧之,他们的民生权利始终缺席,总是处在被官僚阶层愚弄、教化、忽视的弱势位置上,甚至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他们木讷、顺服、麻木,“民生”成了他们最大的悲哀。《秋菊打官司》与其说是中国农民 “官民”意识的觉醒的小芽儿,不如说是一幕黑色的幽默。 四、工商阶层 可以说古代中国有的只是“贱商、官商”传统,而远没有工商文明。据说中国商人是出于周武后殷商遗民失去土地,为生计不得不从事产品买卖的群落,古代“贱商”主要表现在:首先,政府对商人经济活动的羁绊与利润剥夺,如汉唐的坊市制度、盐铁等垄断政策、“宫市率市”等税收等;其次,在政治上的压迫,如将商列为四民之末,不得与士大夫官僚同起同坐等;三是在社会舆论(道德)上的歧视,如说商人为奸诈之徒,“为商之人,心多巧枉,聚商之处,俗多淫靡”等……由此,一些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就步履艰难了,一些工商业从业者,只能总结些“旱则资舟”之类的生意经了,而真正的工 商文明哪儿有生长的土壤?——也就谈不上什么尊重财富、财产所有权、公平、契约什么东东了。 而令人奇怪的是,在如此商文化背景下,中国官商竟屡禁不止大为盛行。在古代中国,生财之道往往不是依靠经济规律,而是依靠政治手段,比如官僚阶层入商,这些官人剥削民膏而完成了积原始累,但当时中国产业幼稚,无法投资,于是官人开始放债生息了,于是受官僚公开或私下保护的民间高利贷风行,从而形成了颇具规模和广泛性的的中国金融经济形式……比如什么红顶商人、比如什么权钱交易,官商使权力成为中国工商经济中最大的资源,特权和垄断成了其特色。 工商经济,无法躲开财产所有权问题,财产所有权从何而来?是否受到合法的保护?……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古代中国只有一个字“政治”。汉文帝曾说:“能富通者在我也”……政治权力,使中国工商经济在财产权上有着劫掠的色彩,并且,(富可敌国的商贾受帝王妒忌而惨遭收为国有的抄家,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有的),权力使

Ⅷ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2020-02-25 11:15:18
文/叶丹
中国古代历代政权的政治制度,可以分为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和选官用官政治制度。中国政治历史的3大主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人才选拔不断公正规范化。

历朝制度继承与发展

中央集权脉络: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郡县制)——西汉(推恩令、刺史制)——唐(节度使)——宋(收精兵、文官制)——元(行省制)——明清沿用(明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厂卫制)。

君主专制脉络:西周(分封制)——秦(三公九卿制)——西汉(中外朝制)——魏晋南北朝(三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中书省制)——明(废宰相、设内阁、司礼监)——清(南书房、军机处)。

选官用官制度脉络:西周(世卿世禄制)——秦(军功爵制)——汉(察举制、征辟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科举制)——唐至清沿用(唐武则天首创武举、殿试,明朝开始限定考试内容为四书五经,采取八股取士)。

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

1.夏讷时期初步建立官制,在地方封候伯。

2.周朝建立分封制和宗法制,在地方封诸侯,实行森严的等级制服。

分封制使地方封候势力逐渐扩大,在东周时严重威胁中央政权的稳定。

3.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在中央高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用于加强中央集权。

4.汉初实行郡县制和分封制并存的方式,封国逐渐强大,出现“七国之乱”。武帝推行“推恩令”削弱封国力量,加强中央集权。

5.隋唐朝时实行“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6.宋朝通过“杯酒释兵权”等方式,把地方的财权、兵权、行政权收归中央,削弱了地方权力。

7.元时建立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又有效地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8.明时废丞相,六部分权,加强中央集权。

9.清时设南书房,设军机处,废内阁,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使中央集权达到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峰。

下载本文word文档
猜你喜欢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019-10-28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019-10-12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点
2019-11-01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020-02-25

罗马共和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2020-03-24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2020-02-26

汉朝继承了秦朝什么政治制度
2020-03-23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总结
2020-02-25

古代雅典政治制度的特点
2020-04-1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标志
2020-04-11

相关文章

Ⅸ 历史 分别阐述世界人权理论四个阶段的发展特点

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西方政治学最早发源于古希腊,创始人是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其所著的《政治学》被公认为是西方政治学的奠基之作.从《政治学》开始,按照历史顺序,可以把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一)古代西方政治学
公元前5世纪,地中海沿岸分布着数百个奴隶制城邦国家,这些城邦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打破了原始氏族部落社会的血缘关系,瓦解了人与人之间的宗法关系,较早地建立了权利关系和契约关系,促成了城市文明、商业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这些都为西方古典政治学说的产生提供了沃土和摇篮.古希腊的思想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撰写了《理想国》和《政治学》等著作,开辟了政治学研究的新领域.
柏拉图(前427~前347),古希腊思想家,其主要政治思想是对“理想国”的描述,主要著作有《理想国》、《政治家篇》和《法律篇》三篇对话.他认为“最好”的政体是“正义之邦”,即“理想国”.在这个规模不大的城邦国家中,分为三个等级,即哲学王、武士和劳动者.哲学王是治理国家的德高望重的哲学家,武士保卫国家,劳动者进行生产,这是柏拉图的理想政体.但如果这三个等级发生了混乱,理想政体的模式会被打乱,代之以军人政体、寡头政体,进而导致民众革命,产生民主政体.柏拉图后期的思想有了一些变化,他设计了“第二等好”的城邦:采用混合政体以取代有可能导致专权的哲人政体;以恢复私有财产和家庭代替了理想国的公产公妻制;按照财产的多少而非天赋划分等级.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的学生,代表著作是《政治学》.他考察分析了150多个不同形式的城邦国家,从伦理和利益的角度,研究了国家的基本理论,即国家的起源、性质、目的和任务;研究了国家的政治制度划分的原则,并对各种政治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了如何建立以及管理国家等问题,奠定了西方政治学研究的基础.具体内容有:①国家的形成如同雌雄结合,是自然的产物,“早期各级社会团体都是自然地生长起来,一切城邦既然都是这一生长过程的完成,也该是自然的产物,这又是社会团体发展的终点”.“事物的终点,或其极因,必然达到至善,那么,现在这个完全自足的城邦正该是至善的社会团体了”.所以,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国家是自然形成的至善的社会团体.②他认为伦理学研究个人的善,政治学研究人群的善,国家这一社会团体的目的在于达到最高尚、最广泛的“善业”.他指出:“政治学的善就是正义,正义以公共利益为依归.”“城邦以正义为原则……正义恰恰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③政治权力的分配制度即政体决定着城邦的异同.亚里士多德对各类政体进行了区分和研究之后,认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与共和政体能够照顾公共利益,其差别只在于掌握最高统治权的人数不同;而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都只会为统治者谋利.④最好最易于实行的是共和政体,特别是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共和政体最为稳定.⑤政体发生变革基于人们对“正义”与“平等”的认识的分歧.寡头会认为基于财产多寡的政治权力不平等是正义的,平民则认为基于人身自由的政治权力的平等分配才是正义的.⑥私有财产和家庭是人本性和城邦的性质,不能取消,但要避免财富的两极分化.⑦城邦要实行法治,并由有公民权的人轮流执政.

与中国古代契约制服的四个阶段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机车皮夹克搭配裤子鞋 浏览:121
白色裤子配绿色雪纺 浏览:762
内衣童装男 浏览:540
衬衫铜插竹领尖黄金色领角片 浏览:386
富婆穿破裤子 浏览:507
棉氨面料的裤子好不好 浏览:149
网站购买高仿品牌男装 浏览:474
针织帽子顶部的球球怎么做出来的 浏览:466
ovs童装是什么品牌 浏览:583
美女的裤子掉了随便看 浏览:121
儿童会把大便拉到裤子里 浏览:468
男皮裤多少钱一条 浏览:43
做生意童装和孕婴哪个好 浏览:651
好的童装货源推广文 浏览:551
品牌衣服女装价格图片精选 浏览:499
亮灰色鞋子配什么裤子好看吗 浏览:93
淘宝童装旗舰店怎么开 浏览:929
红色衣服搭绿色裤子好看吗 浏览:821
穿旗袍的新娘的发型 浏览:649
这项帽子我戴太小了英文 浏览: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