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旗袍是中国妇女的传统服装由来吗
旗袍最初本是我国满族妇女的土著服装。因为满族又称旗人,所以叫旗袍。后来,汉族的妇女也开始穿起来,并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使其成为我国妇女的传统服装。
清末满族妇女的旗袍宽大、平直、衣长至足,所选用的衣料大都是绣花红缎,在旗袍的领、襟、袖的边缘部分都用宽边镶滚。
20世纪20年代初,旗袍开始普及,其样式与清末没有多少差别。但不久,旗袍的袖口逐渐缩小,滚边也不如从前那样宽了,穿着比以前更称身合体,也更能衬托出女性的曲线美。到了30年代,旗袍已很盛行。现代的“旗袍”,是由清代满族旗袍演变而来的。
旗袍最早并非妇女的专宠,而是满族男女老少共着的衣服。一年四季,同一式样,仅有单、皮、夹之分。早期的旗袍是一种四开衩长袍,基本款式是圆领、窄袖、宽大、直身型、左衽衣摆四周开衩,有扣襻、束腰带。它的形成,与满族居住于寒冷地区并进行射猎活动有关。满族入关后,男女旗袍稍有区别,男子旗袍袖口狭窄,呈“马蹄形”,俗称“马袖”(又称“箭头袖”),衣上长下短,两侧开衩,腰束布带,便于骑射。女子旗袍袖口平而较大,衣长可掩足,领口较低,领口、袖头、衣襟等处镶有不同颜色的花边和牙子,满语称“陶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骑射的荒疏,男子旗袍逐渐废弃,女子旗袍却不断发展,成为女子服饰的专有名词了。身着旗袍的满族妇女,梳“旗头”,穿“旗鞋”,走起路来显得分外挺拔秀丽、婀娜多姿。
旗袍自出现以后,款式数次变化。清统一全国后,随着满汉民族生活习惯的日益融合,旗袍也为汉族妇女接纳采用,并不断革新。辛亥革命以后,旗袍变化更大。裁制时更注意适合女性体型,讲究线条美。从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旗袍渐趋普及,成为中国妇女的主要服装。起初,流行高领,炎炎夏季,薄如蝉翼的旗袍,领子高耸及耳,渐而又流行低领。袖子变化也较大,由长于手腕改为短至露肘。30年代中期,旗袍又渐渐长至曳地,两边的衩开得很高,腿部若隐若现,给人一种朦胧美。
现在,旗袍成了中国传统女装的代表。
Ⅱ 旗袍算不算是中国的传统服装,为什么
这个回答当然是肯定的,旗袍肯定算是我们国家传统的服饰。而且我们也可以看到旗袍最早可以追溯到我们国家的清朝,所以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个旗袍在我们国家出现就很久了,所以我们要知道旗袍就是我们国家传统的服饰,并且我认为这个旗袍也是非常符合我们国家人们的审美的。
而我认为这个旗袍也是非常符合着我们国家人们需求的,而且我看到这个旗袍在我们国家历史时期也同样是非常符合我们人们的需求以及发展的,所以我认为这个旗袍也是我们国家传统服饰的,并且我认为这个也同样是非常不错的一个传统服饰的,所以我认为这个旗袍也同样是非常好的。
Ⅲ 为什么中国的传统服装是旗袍而不是汉服
汉服被侵略者强行截断传承达300余年,故现在的人不知道汉服,但是现在的环境是,汉服在逐渐的复兴。
汉服呢是华夏汉民族,从皇帝到明朝时期的传统服饰,结合各个时代,每个朝代都在不断的改进和传承,直到清朝入关时期,一直作为中国国家礼服,现在很多人慢慢喜欢和接受汉服,而旗袍呢,旗袍就是民国时期,较为流行的改进服饰,很大一部分还是国外引进,再加以改良,旗袍看上去就是很有气质的,但是只能作为一个分支来看待,毕竟只是一个时期的代表作。况且,高矮胖瘦的人不一定接受住,汉服呢,就比它更为接受和方便多了。
Ⅳ 说旗袍是中国的传统服饰,你怎么看
首先,历史不够长。诞生都工业时代了,还传统?奔驰汽车的历史都比旗袍长。
其次,不够含蓄,太奔放了,与中国传统不符。
最后,旗袍是近代女性解放运动的产物,本来就是为了反传统的,给它一个"传统",难道不是对它的侮辱?
Ⅳ 旗袍是独具东方古典美的传统服饰,你知道什么样的旗袍适合你吗
旗袍在时尚界现在是越来越好了,很多人都觉得旗袍可以穿出女性的古典美也能突出自己优雅的一面。女孩子们通常在选择旗袍的时候,也会根据自己的身材来进行挑选,一定要挑选比较适合自己的款式,这样才能突出自己的魅力。旗袍的面料是特别多的,根据的季节来选择春天,还有秋天这些季节选择丝质的面料。既可以贴肤也比较柔软,如果是在夏天的情况,就要选择透气性比较好的棉麻面料。
在穿搭的时候一定要多挑选,相信自己的风格一定会是适合自己的,不管是根据什么样的场合,都会搭配什么样的旗袍,这样自身气质上面还有旗袍的优雅,都可以结合起来。如果身材比较微胖一些的,就可以选择中长款,这样会拉伸身材要比较好一些。如果身材比较瘦的话就可以选择短款,这样更显得身材比较细致。
Ⅵ 旗袍的由来是什么
旗袍是我国一种富有民族风情的妇女服装,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由于满族称为“旗人”,故将其称之为“旗袍”。在清代,妇女服饰可谓是满汉并存。
清初,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而汉人妇女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中期,满汉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日盛,甚至出现了“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的情况,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一些达官贵妇中流行起来。
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 ,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 。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 ,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的深衣,民国20年代之后成为最普遍的女子服装 ,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
清代旗装的裁制一直采用直线,胸、肩、腰、臀完全平直,使女性身体的曲线毫不外露。尽管旗袍改于满族妇女的旗装,但旗袍并不是旗装。旗袍是带有中国特色、体现西式审美、并采用西式剪裁的时装。旗装是满族的民族服饰。
民国旗袍起源的原因,有众多学者和当时的媒介认为,民国初女子为寻求思想的独立和女权的解放,效仿男穿子长袍是一个重要原因。
Ⅶ 旗袍是什么样的衣服
也称中式旗袍。其主要结构特征是立领、右大襟、紧腰身、下摆开衩等。旗袍是中国女性的传统袍服,始于清朝的旗人着装。经过辛亥革命及现代的改良,保留了传统旗袍的服饰工艺,使其更加符合对人体的表现。这种比例非常适合胡人胸部较平、臀位较低、上身较长的体形特点。旗袍传达出现代的胡人主义思想和胡人独特的韵律之美。
旗袍作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员,其发源有人认为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战国至汉代曾为时人所重,后世的袍服或与深衣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事实上,深衣与袍服颇有差异,前者上下分裁,效果相当于把上衣下裳连成一体;袍服则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义,后来袍服逐渐被接纳为一种稳定的服饰式样,与上衣下裳的服制并行不悖。袍服自汉代被用于朝服,起始多为交领、直据,衣身宽博、衣长至附、袖较肥阔,在袖口处收缩紧小,臂肘处形成圆弧状,称为“袂”,或称“牛胡”,古有“张袂成荫”之说。袍服式样历代有变制,汉代深衣制袍,唐代圆领裥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宽身长袍,穿着者多为知识分子及统治阶层,久而久之蔚成风尚。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种不事生产的上层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闲生活。服饰上的宽衫大袍。褒衣博带,逐渐成为中原地区衣饰文明的一种象征。
【旗袍的起源】
旗袍是我国一种富有民族风情的妇女服装,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由于满族称为“旗人”,故将其称之为“旗袍”。在清代,妇女服饰可谓是满汉并存。清初,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而汉人妇女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中期,满汉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日盛,甚至出现了“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的情况,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一些达官贵妇中流行起来。
到了20世纪20年代,受西方服饰影响,经改进之后的旗袍逐渐在广大妇女中流行起来。这种旗袍是汉族妇女在吸收西洋服装样式后,通过不断改进,才进入千家万户的。旗袍的样式很多,开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双襟;领有高领、低领、无领;袖口有长袖、短袖、无袖;开衩有高开衩、低开衩;还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单旗袍等。改良后的旗袍在20世纪30年代,几乎成为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
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较为紧窄合体,以利于骑射或其他激烈活动,这种服式多采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较适体。历史上,汉族人民也曾多次采纳这种窄身合体的袍服样式,赵武灵王所推行的胡服骑射就是比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风行一时,胡服在唐开元、天宝年间与胡妆、胡骑、胡乐同为时人趋奉,可算异域文化一次大面积的流行范例,属于长安街头当年的“舶来品”。在辽、金、元及清朝等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着服饰的主角,虽然又都经历或表现出变得宽博的过程或趋势。清代由于历时最长且较稳定,故袍服可视为典型服饰。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关,定都北京,继而统一全国。随着政权的初步稳固,开始强制实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雉发易服浪潮,律令之严性命攸关,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至此传统的冠戴衣裳几乎全被禁止穿戴,相传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饰形制只被保留在汉族女子家居时的着装中。庆典场合不分男女都要着袍,各类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龙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从字义解,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穿的长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着血缘关系,用作礼服的朝袍、蟒袍等习惯上己不归为“旗袍”的范畴。清朝统治者强调满语骑射,力图保持其固有的生活习俗和穿着方式,一方面要用满族的服饰来同化汉人,同时又严禁满族及蒙古族妇女仿效汉族装束,从顶治、嘉庆年间屡次颁布的禁令中,满族女子违禁仿效汉族妇女装束的风气之盛,可见一斑。至清后期,亦有汉族女子效仿满族装束的。满汉妇女服饰风格的悄相交融,使双方服饰的差别日益减小,遂成为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
清朝后期,旗女所穿的长袍,衣身为宽博,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长至脚踝。“元宝领”用得十分普遍,领高盖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据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至咸丰、同治年间,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滚,以至几乎难以辨识本来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装饰之繁琐,几至登峰造极的境地。此时的清王朝正摇摇欲坠难以为继,清廷内外交困,国力式微。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攻破了清朝封闭的国门。为挽救危亡,清廷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救国方略,派遣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军队也改练新军。在中国学生和军人中最先出现了西式学生的操衣、操帽与西式军装、军帽。洋装的输入,提供了评判美的另一种参照系,直接影响社会服饰观念的变更。日后旗袍演化为融贯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响的改变可说即是由此开端。
Ⅷ 为什么说旗袍不是中国人的传统服装
旗袍,这衣服的出现既有时间因素也有民族因素,首先,它出现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专制王朝——清朝,出现的时间是在20世纪前的,按我们国家的历史算是够晚的了,若就因此说它是中国的传统服饰,就会对汉服、唐服,不公了。因为它们出现的时期要比旗袍早得多得多呢!其次,清朝的统治者本身不是汉族人,他们是除了元朝时期的统治者蒙古族外的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所建立起来的王朝,它本身就不具备广泛性,因为从古至今汉族人口都是占中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都是没排过第二的。最后,虽说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旗袍还是大多数人的常用服装,但即使如此也改变不了它的来源是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才出现的这一事实。它是满族人为了既满足他们的审美观感,又能体现他们的身份及地位的尊贵,还有当时的统治需要——为了能和汉族人和平共处,基于这些方面的考虑才有了旗袍的诞生。所以它哪能是中国人的传统服装,即使在清朝,旗袍也不是一般的普通的平头老百姓能买得起的,因为旗袍普遍都是价格不菲的。
Ⅸ 为何说旗袍是中国的传统服饰
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的深衣,民国20年代之后成为最普遍的女子服装,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50年代后,旗袍在大陆渐渐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视为“封建糟粕”、“资产阶级情调”遭受批判。80年代之后随着传统文化在内地被重新重视,以及影视文化、时装表演、选美等带来的影响,旗袍不仅逐渐在大陆地区复兴,还遍及世界各个时尚之地。1984年,旗袍被国务院指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起,历次大陆举行的奥运会、亚运会以及国际会议、博览会多选择旗袍作为礼仪服装。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制作工艺成为国务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14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第22届APEC会议上,中国政府选择旗袍作为与会各国领导人夫人的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