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全南县历史上出了多少个进士。
全南县历史上的进士一说7人,一说8人,可能因为有一个是武进士的缘故。上海古籍2016年出版了一本《江西历代进士总名录》上面有全部名单,但我手头没有,目前能查到的有:
1、唐国忠 ,新兴图人(今全南南部地区),宋嘉祐八年(1063),县域科举中进士第一人,曾任国子监祭酒。
2、缪瑜,字珍叟,号无瑕。 金龙乡园山村人。宋淳熙丁未(1187年)中进士,曾任进贤县令。
3、曾汝召 ,中寨茶园仔村人(后迁小慕龙门)。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中进士,初授江苏吴县知县,后升礼部主事、刑科给事中,官至大常寺少卿。
4、谭 垣 (1718—1794)又名谭庄,南迳中切村人。清乾隆十三年(1748)中进士,初始任福建政和县令,后调任台湾凤山县令,在任期间,大力整顿社会治安,鼓励发展生产,深受民众爱戴,被称之“谭菩萨”。乾隆三十六年(1771)升福建上洋通判,后历署延平、建平、邵平、福州府事兼摄清军同知。
5、雷闻凤 (1727—1775)金龙镇人,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恩科武进士,原任广东海安营守备,后升任广州府都司。
徐中的校服很好看好吗,特别是冬装。穿起来很精神的,如果一个男生连徐中校服都穿不好看(前提是会打理自己的仪容,比如头发之类的),那就真的无力回天了。
C. 进士举人状元的难度到底属于什么水平
1、古人举人、进士的考试难度,远远高于现代各种考试。我们就拿现代学子最荣耀的考上北大清华的情况,与古人科举的难度相比较,这样比较直观。
2、以2016年的数据来分析:北京大学录取人数1389人;招生率1.48%。清华大学录取人数1248人;招生率1.33%。。两校合计录取2637人
3、宋朝进士考试3年一次,,录用人数平均200出头,也就是说,平均每年录取70人左右。难度比2637人:70人。
4、从录取比例看,以宋朝科举成绩较好的福建泉州为例:童生考生员(秀才)400取1,生员考举人30取1,举人考进士5取1。如此算来,12000个读书人中,只有1人能中举人。60000个读书人中,只有1个人可能中进士。
5、宋朝考进士录取率是1:60000. 北京大学招生率1.48%。清华大学招生率1.33%。千百倍的差距。
D. 求2016年成考语文答案
第1卷选择题
一、语文知识与语言运用。(共24分。每题4分)
1.下列词语中划横线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诀窍 抉择 决一死战
B.霹雳 譬如 穷乡僻壤
C.脐带 跻身 光风霁月
D.姣美 皎洁 狡兔三窟
答案:C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酬劳 莅临 巧言令色
B.通谍 矜持 进退维谷
C.诠释 琐议 文过饰非
D.就绪 会晤 卧薪尝胆
答案:B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生命一旦__________就无法停止,只能按照既定__________不回头地走到底,中途停止就是夭
折。种子是一轮生命周期后的“暂停”,它__________地等待着新一轮生命的开始。
A.启发 顺序 清晰
B.启动 顺序 清醒
C.启动 程序 清醒
D.启发 程序 清晰
答案:C
4.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稻栽培、劳动保障、小额贷款是农民最感兴趣的问题,咨询台被围得水泄不通。
B.这里的葡萄因皮薄、色艳、肉厚闻名遐迩,既可生吃又能酿酒,深受消费者青睐。
C.在网络空间里,众星捧月式的文化不一定是美的,曲高和寡式的文化不一定是丑的。
D.近来,移动电源突然冒烟爆炸的事件屡试不爽,一些劣质充电宝俨然成了“小炸弹”。
答案:D
5.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由于近岸海水受到有机物污染而变得富有营养,夜光藻得以大量繁殖,从而造成了“蓝色荧光海”。
B.这次展出的数千幅摄影作品,定格了许多人与环境、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瞬间。
C.大量出土的稻作遗存、彩陶器皿表明,长江中游流域的屈家岭文化属于农耕文明。
D.互联网已经深刻地构建了中国的商业,带来了电商的高速增长,改变着中国的金融。
答案:D
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左边是园,右边是园。是塔是桥,是寺是河,是诗是画,是石径是帆船。左边的园修复了,__________ 。有客自海上来,__________。塔更挺拔,__________,寺更幽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河更热闹②桥更洗练③右边的园开放了④有客自异乡来⑤帆船应入画⑥石径好吟诗
A.②①③④⑤⑥
B.③④②①⑥⑤
C.③②①⑤⑥④
D.①④②③⑤⑥
答案:B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共16分。每题4分)
现代人的麻烦,是他一直在试图使自己同自然相分离。他高高地坐在一堆聚合物、玻璃和钢铁的屋顶上,悠晃着两腿,遥看这行星上翻滚扭动的生命。人类早就在杜撰一种幻觉,认为自己高于其他生命。几千年来,人就这么绞尽脑汁,用心独专地想象着。近年来的生物科学,一直在使人根植于自然之中这一点成为必须正视的事实。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人与自然是多么密切地连在一起。我们大多数人过去牢牢抱有的旧观念,就是认为我们享有主宰万物的特权这种想法正在从根本上动摇。
事实说明,我们并不是实际存在的实体,我们不像过去一向设想的那样,是由我们自己的一批批越来越复杂的零件逐级组合而成的。我们被其他生命分享着,租用着,占据着。在我们细胞的内部,驱动着细胞,通过氧化方式提供能量,以供我们出门去迎接每一个朗朗白天的,是线粒体。严格地说,它们不是属于我们的,而是单独的小生命,是当年移居到我们身上的殖民者原核细胞的后裔,其DNA(脱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都与我们的不同。它们是我们的共生体,就像豆科植物的根瘤菌一样。没有它们,我们将没法活动一块肌肉,敲打一下指头,转动一个念头。
线粒体是我们体内安稳的、负责的寓客。在我们的机体中,很可能还有另外许许多多工作在我们细胞之内的默默无闻的小东西,它们各有自己的特殊基因组,都像蚁丘中的蚜虫一样,是外来的,但也是不可缺少的。我们的细胞们不再是使我们生长成人的纯种的实体,它们是些比牙买加海湾还要复杂的生态系统。我当然乐于认为,这些小东西是为我工作的,它们的每一气息都是为我而呼吸的。但是否也有可能,它们在每天早晨散步于本地的公园,感觉着我的感觉,倾听着我的音乐,思想着我的思想呢?
地球上生命的同一性比它的多样性还要令人吃惊。这种同一性的原因很可能是这样的:我们归根结底都是从同一个单一细胞演化而来的。这个细胞是在地球冷却的时候,被一个响的雷电赋予了生命。是从这一母细胞的后代,我们才成了今天的样子。我们至今还跟周围的生命有着共同的基因,而草的酶和鲸鱼的酶之间的相似,就是同种相传的相似性。
病毒原先被看作是一心一意制造疾病和死亡的主儿,现在却渐渐现出活动基因的样子。进化的过程仍旧是遥无尽期、冗长乏味的生物牌局,唯有胜者才能留在桌边继续玩下去,但玩的规则似乎渐趋灵活了。我们生活在由舞蹈跳荡的病毒组成的阵列中,它们像蜜蜂一样,从一个生物窜向另一个生物,从植物跳到昆虫跳到哺乳动物跳到我又跳回去,也跳到海里,拖着几条这样的基因组,又拉上几条那样的基因组,移植着DNA的接穗,像大型宴会上递菜一样传递着遗传特征。它们也许是一种机制,使新的、突变型DNA在我们中间最广泛地流通着。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们在医学领域必须如此集中注意的奇怪的病毒性疾病,就可被看作是意外事故,是哪里出了点疏漏。
7.对第一段中有关“现代人”描述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人”一直致力于改造大自然,麻烦的是无法从大自然中摆脱出来。
B.“现代人”高高地坐在自己修建的宏伟建筑上,陶醉于自己的创造伟力中。
C.“悠晃着两条腿”,生动地写出了“现代人”俯视万物、自傲自大的情态。
D.“现代人”自以为高于其他生物的优越感培养了几千年,而今正发生动摇。
答案:A
8.对第二、三段谈到的人体中“单独的小生命”的有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线粒体”是远古“入侵者”的后代,它们驱动细胞,启动我们的行为。
B.“线粒体”与我们的机体保持良好的共生关系,是个可信赖的“寓客”。
C.作者认为我们每个细胞都可能是个复杂的生命系统,会有许多“小东西”。
D.作者想象许多“小东西”默默无闻地为我们工作,它们只有奉献,没有自由。
答案:D
9.对最后一段有关“病毒”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我们从前单纯地把病毒看成是疾病与死亡的传播者可能是一种误解。
B.作者认为,病毒是基因的携带者,它们的“舞蹈”可能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机会。
C.作者把病毒比作蜜蜂,用诗一样的语言形容它的行为,毫无贬义,富有情趣。
D.作者认为病毒性疾病是病毒偶然失误造成的“意外事故”,因而是可以被原谅的。
答案:D
10.下面对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并不高于其他生命。
B.线粒体和病毒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C.病毒也在不停地变异。
D.地球上的生命具有同一性和多样性。
答案:B
第Ⅱ卷非选择题
三、(25分)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1~14题。
在我的记忆中,写信是14岁那年开始的秘密。
那个时候,我的身体与心绪正在发生微妙变化。闭塞而又贫穷的小山村让我找不到人交谈,和班上的同学、代课老师,也没有共同语言。我在寂寞中渴望与远方交流。可远方太远,我怎么也够不着,除了止不住的无边想象,唯一能接触的就是收音机里播出的“文艺听众之家”节目。星星与萤火虫出没的夏夜,我时常躺在屋外草地的凉席上,头枕微风,微闭双眼,闻着丝瓜藤里的花香,一直听到入梦,最后空气中只剩下收音机哗哗啦啦的电流声。第二天,受到父亲严厉责备,才知他又一次把我从地上扛回了家。在那档定期播出的文艺节目里,我听到太多来自远方的心声。我发现在遥远的地方,也有像我们这样的小山村,也有如我一般寂寞的人。最重要的是,我知道了这个世界还可以通过写信的方式,来表达一个人的快乐与忧愁。我羡慕主持人念到的那些有故事的写信者,我认真地记下了他们的通信地址。
我迷恋上了聆听别人的故事,迫切希望主持人念到我的信,让远方更多的人听到我的心声。可写信者太多太多,每期的节目里,最终盼来的只有失望。我想一定是我的字不够好,我的故事没有别人的精彩,我的表达还没有得到主持人的认可,也难以打动听众。总之,我的水平比那些被念到的写信者低。
有点自卑,但从未放弃自己。我下决心要写得更好,便把自己锁在屋子里,一次又一次在纸上诉说心中的故事。除了写给电台的节目组,我还写给那些通过电波感动我的人。他们有的是常年拖着军需物资在川藏线上奔跑的汽车兵,有的是在山沟沟里支教的小学教师,有的是小镇上输液器厂的女工,还有在监狱里服刑的年老的犯人。从铺开信笺,到酝酿情感,再到将字落入方格里。
每一封信写好,我都会反复地念上几遍,模仿主持人在优美的背景音乐里念。只是我念的背景,是一盏沉默的煤油灯和屋角上硕大无朋的蜘蛛网,背景音乐则是窗前蛐蛐儿的不停叫嚷声。只要感觉哪些地方念着不舒服,我便撕了重写,然后检查自己的表达是否妥当,猜想对方读了我的信是怎样一种心情。
我对写信的认真,远远超过老师在课堂上布置的作文。因为我知道,当信投进邮筒的那一刻,我就把心交给了远方,生怕读信者嫌弃我不够水平,没有文采,甚至认为我表达心绪太幼稚而拒绝给我回信。
我就在这样的表达与发现中开始了作文,我就在这样的等待与徘徊中靠近了写作。每当收到一封回信,我就觉得是自己写作的成功,是自己的信打动了别人。越来越多的回信让我更加自信。
直到有一天,我的信在电台里播出,从此,我的世界再也没有平静过。当主持人口中念出“接下来,我们欣赏四川省自贡市荣县金台乡虎榜村十二组凌仕江寄来的信,标题叫《乡村男孩》……”
当背景音乐响起,主持人圆润而磁性的声音开始念出我的心声。我捧着咚咚乱跳的心儿,一个人跑进屋里,把自己偷偷藏起来。我怎么也控制不住眼泪掉下来。
山村里喜欢听广播节目的人,都听到了自己耳熟能详的生活与地名,他们纷纷跑来,大声地问父亲,是你家小路写的吗?刚才你听见了吗?真的是他写的吗?太不简单了!父亲懒得看他们一眼,只顾干自己的活,全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接着,来自五湖四海的信件,朝我铺天盖地卷来。他们告诉我,被我的信感动了。收信与回信,成了我乐此不疲的“作业”。
每当听见邮递员在山坡上喊我名字的时候,我就会突然感觉自己再也不寂寞了……原来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人等待倾听我的故事。
历经文字伴随的岁月长旅之后,蓦然回首,才发现就是最初的写信时光为我的写作注入了丰富的情感血液,助长了“文学马拉松”的恒久力量,培育了写作前期的微量元素。我的写作是从写信开始的。这看似黑白电影里的一节生活小插曲,却揭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写作,从内心的需要出发,你总可以找到共鸣!
11.为什么写信成为14岁少年“我”的秘密?试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处于青春期的“我”,性格孤僻,渴望与远方交流;有点自卑的“我”,秘密写信,不知能否成功,不希望周围人知道。(意思对即可)
12.“我”听收音机和念自己写的信,分别是在怎样的环境下进行的?这两种环境描写,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6分)
答案:听收音机时的环境背景:夏夜的星光下,萤火虫飞舞。丝瓜花香,凉风习习。念信时的环境背景:煤油灯,蜘蛛网,蛐蛐的叫声。作用:前者自然而浪漫的情境衬托了“我”听收音机时的惬意;后者写简陋的居住环境,衬托了“我”对创作(写信、念信与修改)的痴迷。(意思对即可)
13.作者给电台的信播出后,他说:“从此,我的世界再也没有平静过。”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6分)
答案:一是“我”内心因为成功的喜悦而不平静;二是乡邻的躁动和“收信与回信”让“我”不能平静;三是因为写作的成功,开启了“我”丰富多彩的人生历程。(意思对即可)
14.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说“最初的写信时光”为他后来的写作提供了怎样的帮助?是分别从什么角度来说的?(7分)
答案:第一问:情感血液,恒久力量,微量元素。第二问:情感血液,从写作的情感培养方面来说;恒久力量,从写作的耐力方面来说;微量元素,从写作的素质方面来说。(意思对即可)
四、(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7题。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①,怀抱利器②,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③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④皆爱惜焉。矧⑤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⑥移易,吾恶⑦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⑧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⑨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⑩乎?为我谢日:“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韩愈《送董邵南序》)
【注】①有司:这里指主考官。②利器:比喻杰出的才能。③合:遇合,指受到赏识重用。④慕义强仁者:仰慕仁义、尽力践行的人。⑤矧:况且。⑥化:指政治教化。⑦恶:何,哪里。⑧卜:判断,检测。⑨望诸君:战国时燕国名将乐毅投奔赵国后的封号。⑩屠狗者:指隐于燕赵市井中的豪侠之士。
15.根据第一段内容,简要描述董生当时的人生状况。(4分)
答案:考进士,几次都没有考中;怀才不遇,郁郁寡欢,将要去燕赵之地谋求发展。(意思对即可)
16.“董生勉乎哉”是什么意思?第一、二段都用这句话作结,其寄托的情感有什么不同?(6分)
答案:“董生勉乎哉”意思是:董生你努力吧!情感不同:第一段,希望董生到燕赵之地后有人欣赏他、重用他,表达的是祝愿之情;第二段,担心燕赵之地风俗变化,民风不古,无人赏识董生,表达的是忧虑之情。(意思对即可)
17.第三段开头说“吾因子有所感矣”。根据后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的“有所感”是指什么。(6分)
答案:凭吊古人,抒发怀古之幽情;心系当世,希望隐者出仕。(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8~19题。
绝句二首(其二)
(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叉过,何日是归年?
18.前两句写了哪些景物?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答案:写了江、鸟、山、花四种景物。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以江的碧绿衬托鸟的洁白,以山的青翠衬托花的红艳。(意思对即可)
19.后两句,诗意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表达了什么情感?(4分)
答案:由写乐景,转为抒发哀情。感叹时光流逝,表达了思乡的情感。(意思对即可)
五、作文(6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有关学习的著名论述。温习旧有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总结过去的人生经验,可以更好地认识现在,开创未来。
请以“温故而知新”为话题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答案:略。
[说明]
①评分时依据上表分项分等给分。
②文不对题或文理不通的文章不分项给分,给1~6分的综合分。
③内容得分为四等的文章,其语言、结构均不能给一等的分数;内容得分为五等的文章,其语言、结构均不能给二等以上的分数。
④字数不足600的,每少30字扣1分;字迹潦草、有错别字、有标点错误的,酌情扣1~5分。
⑤内容有严重问题的,提交阅卷领导小组处理。
E. 科举制PK高考,中进士和考上清华哪个比较难
1、古人举人、进士的考试难度,远远高于现代各种考试。我们就拿现代学子最荣耀的考上北大清华的情况,与古人科举的难度相比较,这样比较直观。
2、以2016年的数据来分析:北京大学录取人数1389人;招生率1.48%。清华大学录取人数1248人;招生率1.33%。。两校合计录取2637人
3、宋朝进士考试3年一次,,录用人数平均200出头,也就是说,平均每年录取70人左右。难度比2637人:70人。
4、从录取比例看,以宋朝科举成绩较好的福建泉州为例:童生考生员(秀才)400取1,生员考举人30取1,举人考进士5取1。如此算来,12000个读书人中,只有1人能中举人。60000个读书人中,只有1个人可能中进士。
5、宋朝考进士录取率是1:60000. 北京大学招生率1.48%。清华大学招生率1.33%。千百倍的差距。
6、其实这两种考试不是一个层级的。考清华大学本科,相当于古代的科举的最初级考试“童生考生员(秀才)”。举人考试相当于考硕士、进士相当于通过博士论文答辩+通过“国考”(其实进士还更高级,进士能授予县令,国考能得到职位,距离县令还差很远很远)
F. 进士有些什么权益,可以当什么官
进士
中国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G. 2016年7月十七日用文言文怎么说急!谢谢
原文:陆贽字敬舆,苏州嘉兴人。少孤,特立不群,颇勤儒学。初入翰林,特承德宗异顾,歌诗戏狎,朝夕陪游。及出居艰阻之中,虽有宰臣,而谋猷①参决,多出于贽,故当时目为“内相”。贽以受人主殊遇,不敢爱身,事有不可,极言无隐。朋友规之,以为太峻,贽曰:“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吾所学,不恤其他。”精于吏事,斟酌决断,不失锱铢。建中四年,??谋逆,从驾幸奉天.。时天下叛乱,机务填委,征发指踪,千端万绪,一日之内,诏书数百。贽挥翰起草,思如泉注,初若不经思虑,既成之后,莫不曲尽事情,中于机会,胥吏简札不早暇,同舍皆伏其能。尝启德宗曰:“今盗遍天下,舆驾播迁②,陛下宜痛自引过,以感动人心。昔成汤以罪己勃兴,楚昭以善言复国。陛下诚能不吝改过,以言谢天下,使书诏无忌,臣虽愚陋,可以仰副圣情,庶令反侧之徒,革心向化。”德宗然之。故奉天所下书诏,虽武夫悍卒,无不挥涕感激,多贽所为也。户部侍郎、判度支裴延龄,奸宄用事,天下嫉之如雠,以得幸于天子,无敢言者,贽独以身当之,屡于廷面陈其不可,累上疏极言其弊。延龄日加谮毁。十一年春,旱,边军刍粟不给,具事论诉;延龄言贽与张滂、李充等摇动军情,语在《延龄传》,德宗怒,将诛贽等四人,会谏议大夫阳城等极言论奏,乃贬贽为忠州别驾。译文:陆贽字敬舆,是苏州嘉兴县人。少年时成了孤儿,有独立见解和操守而与众不同,很勤苦学习儒学。十八岁考中进士,凭博学宏词科选官复试合格,任命华州郑县县尉。为官期满,回东方故乡探望母亲,路经寿州,刺史张镒当时很有名声,陆贽去拜见他。张镒起初不很了解他,停留三天,第二次见面跟他谈话,于是非常赞赏陆贽的才识,请求结交为忘年投合之友。等到辞别,张镒赠送陆贽百万钱,说:“希望充当太夫人一天的饭食费用。”陆贽不收受钱,只接受了一串新茶,说:“怎敢不接受您的厚意。”后来又因文书评判超出同类,选任渭南县主簿,提升为监察御史。唐德宗在东宫做太子时,向来知道陆贽的名声,于是征召他做翰林学士,调任祠部员外郎。陆贽性情竭忠尽心,当了皇帝身边受信任的官以后,感念皇帝重视了解自己,想有所作为效力报答,所以政事上有的有缺点,大小事情一定陈述,因此皇帝关顾对待他更加厚重。……德宗回到京师,陆贽调任中书舍人,像先前一样做翰林学士。起初,陆贽受到张镒的了解重视,能够担任朝廷内官职;等到张镒被户杞把排挤,陆贽常常忧惧;等到卢杞罢官,才敢上奏章提出政事见解,唐德宗喜欢文章,对他关顾更深。吴通微兄弟一起在翰林院,也受到德宗的宠遇,他们的文章才识赶不上陆贽,可是能结交有权势受宠幸的人,他们一起在皇帝面前陷害陆贽。贽贽被结党小人排挤,一同做官的人忌妒他的才能,再加上他提出政事见解很激切,常常失去皇帝的欢心,所以很久不能当宰相。他在议论应对方面,明晓精通体制事理,详细陈述,剖析判断,下笔如有神,当时有名望的人,没有谁不推重尊敬他。当时陆贽的母亲韦氏在江东,皇帝派官中的使者迎接到京师,官员们认为陆贽很荣耀。不久遭到母亲丧事,陆贽向东回到洛阳,寓居嵩山丰乐寺。地方的长官送来丧事的财物赠品以及另外摆放的馈赠物品,全都不拿。起先,陆贽认为受到皇帝特别的待遇,不敢受惜自身,政事有不可行的,极力提出不隐瞒。朋友告诫他,认为这样做太严厉,陆贽说:“我上不辜负天子,下不辜负我学的道德学识,不能顾虑那些别的事。”他在官吏政事上很精通,根据情况决定判断,没有一点差错。
H. 南海卫校2016校服那儿有得买
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