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精卫填海的故事和大禹治水的故事
夏朝以前,国家还没有形成,那时候的帝王,远不如后来帝王那么阔气,享有许多特权;而是纯粹的人民公仆,只有尽义务的份儿。帝王的子女也没有什么太子,公主之类的特殊称呼,身份也尊贵不起来,和老百姓的子女一样。
炎帝有个女儿,名叫精卫,性格开朗活泼,喜欢打抱不平。一天,她走出小村,找小朋友玩耍,看到一个大孩子把小孩子当马骑。小孩都累爬下了,大孩子还不肯罢休。
精卫走过去,指着大孩子的脑门怒斥道:“你这个人太不知羞耻,欺负小孩子算什么本事,有力气,去打虎打熊,人们会说你是英雄。”
大孩子见精卫是个小姑娘,生得单薄文弱,根本不把她放在眼里。他从小孩背上跳下来,走到精卫面前说:“我是海龙王的儿子,你是什么人?竟敢来管我!”
精卫说:“龙王的儿子有什么了不起,我还是炎帝的女儿呢,以后你少到陆地上撒野,小心我把你挂到树上晒干。”
龙王的儿子说:“我先让你知道知道我的厉害,往后少管小爷的闲事。”说着动手就打。精卫从小跟着父亲上山打猎,手脚十分灵活,力气也不小,见对方蛮横无礼,并不示弱,闪身躲开对方的拳头,飞起一腿,将龙王的儿子踢个嘴啃泥。
龙王的儿子站起来,不肯服输,挥拳又打,被精卫当胸一拳,打个昂面朝天。
龙王的儿子见打不过精卫,只好灰溜溜地返回大海。
过些天,精卫到海中游泳,正玩得十分开心,刚巧让龙王的儿子发现了。他游过来,对精卫说:哪天在陆地上让你捡了便宜,今天你跑到我家门前,赶快认个错,不然我兴风作浪淹死你。”
精卫倔强地说:“我没错,认什么错。”
龙王的儿子见精卫倔强,根本没有服输的意思,立即搅动海水,掀起狂风恶浪,精卫来不及挣扎,就被淹死了。
精卫死后,变成一只红爪白嘴的小鸟,立志要把大海填平。她用嘴衔来石头与树枝投向大海,并发出“精卫,精卫”的叫声,像是在激励自己。她年年月月,永不停歇。
⑵ 说说洪水被制服了,禹回到家,和妻子儿子,见面是的情景会怎
禹见了妻儿,三人拥抱在一起。然后去某食府搓了一顿。
⑶ 13年后,洪水被制服了。禹回到家,和妻子儿子见面时的情景会怎样
好高兴啊,妻子有许多话说说,孩子对爸爸有点生怯,一下子就弄吃了,吃大团圆饭了。
⑷ 求李冰父子修都江堰的故事,最好短一些
四川都江堰市、成都一带,正当岷江从西北多山地区流经成都平原南向注入长江的去道上。水在山间流得很急,一到平原,流速顿减,水中挟带的泥沙随着沉积下来,容易堵塞河道。因此每年一到夏季,岷江水势骤涨,常发生水灾,水退之后又常有局部旱灾。
李冰担任蜀守时,吸取了前人治河的经验,视察了都江堰市一带的地势找出了岷江泛滥的关键,研究了防治洪水的方法。他和自己的儿子二郎一起领导当地的人民,就地取材,经过长期艰辛的劳动,最后完成了这项闻名于世界的、我国古代最大、最成功的水利工巷卜——都江堰(古书上叫做“都安堰”)。
李冰
战国时期的水利家,对天文地理也有研究。秦昭襄王末年为蜀郡守,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岷江出山口处主持兴建了中国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因而使成都平原富庶起来。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曾在都江堰安设石人水尺,这是中国早期的水位观测设施。他还在今宜宾、乐山境开凿滩险,疏通航道,又修建汶井江(今崇庆县西河)、白木江(今邛崃南河)、洛水(今石亭江)、绵水(今绵远河)等灌溉和航运工程,以及修索桥,开盐井等[2]。他也修筑了一条连接中原、四川雅安市名山区派出所与云南的五尺道。老百姓怀念他的功绩,建造庙宇加以纪念。北宋以后还流传着李冰之子李二郎协助李冰治水的故事。
都江堰
都江堰是由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⑸ 鲧禹治水 鲧禹父子为什么要治理洪水
我国最早的史书的记载,鲧奉命治水,用水来土掩的办法,结果失败被杀。禹继父职治水,结果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大获成功。但有人提出,鲧真的是因治水失败而死的吗?大禹治理了整个黄河流域吗?
在四五千年以前,黄河流域频繁地暴发洪水,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较大的灾难。当时的情况是洪水浩荡,汪洋一片。《孟子·滕文公上》说:“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尚书·尧典》也谈到:“汤汤洪水方割(害),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这么大的洪水必然造成房屋倒塌,田地被淹。到了禹生活的时代,还是“十年九潦”。面对肆虐的洪水,中国古代先民与之进行了长期的斗争,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
相传共工氏族就是长期与洪水作斗争的氏族,他们的图腾、首领名号,都用水族动物表示,可见他们的生活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居住的地区,十分之七是水域,陆地只占十分之三,长期与水打交道的历史,使他们积累了一些经验。他们在首领的带领下,采取从土丘上取土填充低洼地的办法,加高自己的居住区,从而避免了洪水的侵袭,减少了损失。可是,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要想靠原始的木器、石器、蚌器工具,将居住地加高、加固到足以防御较大的洪水侵袭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将自己的居住地加高后,会逼使水流冲向其他的氏族或部落,这就引起了其他氏族、部落的反对,后来,唐氏族干脆把共工氏族灭掉了。不过,共工氏族遗存下来的后裔,还在后代的抗洪斗争中发挥了作用。
尧作部落联盟首领的时候,水患也很严重。尧召集各部落的首领,共同商讨治水之策,大家共推鲧领导治水。鲧借鉴了共工氏族治水的经验,把共工氏族加高整个居住区的做法改为在居住区周围修筑土围墙,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工程的土方量。因为他修筑了较高的围墙,后世遂留下“鲧筑城”、“鲧作三仞之城”的记载。有了这种土围墙,不仅可以防御小的水患,遇到稍大一些的洪水,也可以采取临时加高加厚土围墙的办法,保住村落。后来的传说中,把这种水涨墙高的事实加以神化,说成是鲧从天帝那里偷来了一种可以自己生长的“息壤”,用来阻挡洪水,所以在洪水到来之时,土围墙就不断增高了。当时修土围墙,是采用夯筑的办法,并不十分坚固。遇到大洪水或被洪水长时间包围浸泡,还是不免一溃,伤亡是很惨重的。后来,舜作了部落联盟的首领,以治水无功的罪名把鲧处死了。
舜处死鲧后,又任命鲧的儿子禹领导治水,并派商族的始祖契、周族的始祖弃、东夷族的首领伯益等人协助他治水,据说共工氏族的后裔四岳也参加了治水工作。禹对于父亲治水无功被处死十分伤心,同时这件事也坚强了他克服困难、制服洪水,完成先父遗业的决心。他认真思索了前人治水的经验和教训,然后带领着助手们进行实地考察,以便找出最佳治水方案。在考察过程中,他们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察看山川水势,并在沿途作了许多标记,有的是在树上砍凿出痕迹,有的是在地上堆积一些石块,给日后治水标示出大致的施工基准线。根据考察的结果,禹决定采取以疏导为主的治水方案,他带领着百姓,利用枯水季节疏浚河道,把挖出的泥土堆到岸边的高地上。这样,到了洪水季节水流就可以顺畅地流走,岸边的居民区也不易受到洪水的威胁了。
治水的工程持续了许多年,《孟子·滕文公》记载“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史记·夏本纪》记载禹“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总之,治水工程是既漫长又辛苦的。长年在外的辛劳,使禹的脸晒黑了,人累瘦了,连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磨光了,脚指甲也因长期泡在水里而脱落了。有时在泥水中干活,浑身泥乎乎的,看起来像只熊,后人遂有“禹化为熊”的传说。
经过多年的奋斗,禹率领人们疏通了黄河流域的一道道水系,消除了一处处洪水的隐患。在这一系列的工程中,最艰苦、最困难的要算是“凿龙门”和“辟伊阙”了。龙门在今山西省河津县和陕西省韩城县交界处,是黄河出晋陕大峡谷流向中游平原的一个关口,由于岸边有两座大山夹峙,河道变窄,水流不畅,易暴发洪水。禹带领人们用简单的木制、石制、骨制的工具,凿宽了河道,消除了隐患。位于河南省洛阳市的伊阙,也是经过一番开山掘谷的奋战,才使水道畅通的。
治水的成功,使人们重新拥有了正常安定的生活,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因此人们非常感激带领大家治水的禹,尊称他为“大禹”,传颂着他的事迹。后来,舜就把部落联盟首领的职位传给了大禹。
上述治水的传说,发生在尧、舜任部落联盟首领的时期。这时期正是中原龙山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原始农业文明很发达,人们在临近水源的河谷地带开垦了大片农田,兴建了众多的居民点,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然而,这一发达的原始农业文明又有其脆弱的一面,河谷地带固然利于开垦,也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但同时它又十分容易受到洪水的侵袭。而在尧、舜的时期,偏偏降水量增加,暴发了几次大洪水(小的水患就更多了),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许多人死于洪水之中。后世关于洪水的记载,正是以这些水患为蓝本的,只不过在长期的传说中被夸大了很多。面对洪水的侵袭,人们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从中吸取了不少经验教训,并没有从适宜耕种的河谷地带退却,而且继续发展了自己的文化。
大禹治水的成功,古代文献中说成是治理整个黄河流域,这是一种大大夸张了的说法。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来看,不要说治理黄河,就是把一条小河流导入江、海,也是不可能的。因此,禹治水的功绩,可能是修筑了一些堤堰阻挡洪水,对某些小河道进行了局部疏导,以及洪水到来时引导人们迁往高地躲避等等。大概在大禹的时代,持续了约一百年的多雨时期已经过去,转入了较为干旱的时期,洪水因之减少,人们也把它当作是大禹的功绩了。长期以来,传说中的大禹,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远古时期治水英雄的代表,成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与大自然斗争的顽强精神的化身。
已如上述,鲧禹父子两人,一个是治水失败者,一个是治水成功者;一个因“绩用弗成”而成为治水罪人,一个却是人们讴歌的英雄,这在古代的史书中已有明确的描绘,自东汉以来,这样的说法盛行不衰。不过也有很多人认为事实并非如此,鲧并不是因为治水不力被杀,大禹治水的方法也不见得比鲧高明到什么地方去。
闻一多先生在《天问疏证》中对大禹治水已有怀疑:“早期治水传说,鲧禹人分二法。”但他认为父子两人用的治水方法是一致的。近年来,有很多学者更是对闻一多的观点进行了详尽的论述,认为鲧禹治水,方法相同。他们治水采用的方法都是湮(堙),即填洪水,在他们那个年代,不单是他们还不懂得疏导和壅防,其他人也不懂。正因为如此,在当时论治水之功时,人们鲧禹并称,到了三代时将鲧禹并祀为神。他们认为在早期的神话传说中,鲧禹并无贤愚之别,功过之非,在那个时代决定了他们治水方法的相同。然而,鲧禹两人却有着不同的遭遇,原因并不在治水而出于政治的原因。鲧作为新兴势力的代表,他的所作所为大概都在破坏着这些因袭的习俗和制度。
唐虞之际是原始社会父系氏族公社晚期向奴隶制过渡的时期,在新旧交替的历史转折点上,往往是适合旧传统、旧习俗、旧势力的人物时时得胜,而进取者、革新者不免一时受挫,甚至付出血的代价。今天所见的鲧禹事迹的传说,大都见于先秦诸子和汉儒们“言必称尧舜”的著作中,所有的罪恶过失当然都加到了鲧的头上,所有的功德圣业都加到了禹的身上。
持这种观点者认为,人们认为鲧只堙不导,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堙和导是相辅相成的两种措施,单纯用哪一种都不会有成效,堙和导是在治水过程中根据不同情况采用的不同方法,不能一味用堙的办法。在鲧之前,最早开始用堙的方法来治水的是鲧,以尧为代表的守旧势力因为对鲧部落中发生的变革看不顺眼,因而鲧被加上了“以乱天常”的罪名,这就是上古治水中崇禹贬鲧的原因。
更有一些学者对大禹治水深有怀疑。近代西方史学家夏德在《支那太古史》中,对史书中说大禹的“决九川,距四海”认为根本是不可能的,他认为开挖长江、黄河和汉水的工程量,比修万里长城的工程量还要大,这根本是不切当时实际的。一些中国学者认为大禹治水仅是当时的人们利用水利,求得生活的安全和生产的便利的情况下产生的,治水的目的只是谋求安全的栖息之所,并不是大规模的疏浚河道。
关于鲧禹父子治水的故事,大多来自远古传说,因而在许多细节上仍是一头雾水,难以理清。
⑹ 英勇的人民子弟兵制服了肆虐的洪水(改为设问句)
是谁制伏了那肆虐的洪水?是那英勇的人民子弟兵。
⑺ "三过家门而不入"是讲一历史人物为了治水,离家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要入,.这历史人物是
禹是鲧的儿子。尧命鲧治水,鲧的治水方法不对头,水来土掩,积土阻水,结果失败。鲧因此而被处死。尧让位给舜以后,舜命禹继续治水。禹接受父亲失败的教训,改用疏导的方法。经过整整十三年,终于制服了洪水。
禹为了治水,几次到过家乡,而且曾经三次经过自己家门,还听到孩子正在哇哇地哭,可是都没有时间进去看看。禹说:"时间宝贵,即使是短短的一寸光阴,也要爱惜!"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后来一直被人们所传颂。
题名: 过门不入
所属朝代: 夏代
拼音: gùo mén bǜ rǜ
出处
《列子·杨朱》:禹……过门不入,身体偏枯,手足胼胝。
解释
解释
路过家门口而不进门。形容忠于职守,公而忘私。
⑻ 为什么大禹父子都是治水英雄
大禹之父鲧治水采用的方法是堵塞,大禹治水采用的方法是疏导。鲧治水虽然失败了,但他给禹留下了一个血的教训,促使禹思考出了更先进的方法。失败是成功之母,就是这个道理。
⑼ 谁能给我讲一下大宇治水的故事
鲧是一个聪明能干、造福民众的英雄,他不但创制了农具耒耜,驯服驾驭了耕牛,教导人民播种五谷,创建城郭,更带领人民筑堤防洪,战胜洪水。当时洪水实在太大了,鲧填了九年,依然是“滔滔洪水,无所止极”。鲧为了制服洪水,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不待天帝允许,私自取了“息壤”去治水,救黎民百姓。息壤是天庭中一种生长不息的土壤,取一点投向大地,就能积成山、堆成堤。鲧的行为触怒了天帝,被天帝殛杀于羽山之野。鲧死后尸体三年不腐,天帝命人剖开他的肚子,肚子里跳出一条虬龙,这就是鲧的儿子禹。大禹出生后,鲧的尸体化为一条黄龙,永远沉入了羽渊。治水英雄鲧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禹继承父亲的遗志,决心治理滔天的洪水。大禹治水采用两个办法,一是填堵筑堤,二是疏通引导。大禹让黄龙帮助勘察地形,用尾巴划开地面,让洪水流向应当去的地方。黄龙长着两只美丽的翅膀和强有力的尾巴。大禹又让曾助鲧治水的玄龟,背着息壤,去填堵筑堤。
大禹还与兴风作浪的恶神进行了殊死的战斗。狂暴的共工,制造洪水,直到今天的山东曲阜,中原大地一片汪洋。禹在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大会诸神,定与共工决一死战。首先擒杀了共工的主要助手相柳氏。相柳氏身为长蛇,有九个头,食于九座山,所到之处立即变为溪泽。然后与共工进行猛烈的决战,终于打败共工,获得胜利。
大禹治理黄河,是从青海的积石山开始疏导的。据说当时的石门山与吕梁山相接,堵住了黄河的去路。大禹疏导至此,遇到了障碍。于是他启动自己的神力,把龙门山劈开为两半,黄河水就顺畅地从峭壁间流过,这就是今天河南洛阳的龙门。黄河穿过龙门往下流过几百里,遇到了一座砥柱山,不能通过。大禹就开凿砥柱山,使河水绕山分流,好像穿过三道门,这就是今天的三门峡。如今三门峡上游建有禹王庙,渡船的艄公常来烧香许愿,祈求平安。
大禹治水,不仅时间漫长,而且十分艰苦,然而,他以无私忘我的精神,奋斗不息。走路太多,脚指甲都磨光了,得了“偏枯”病,走路十分艰难,但他却走遍了中国的山河大地,常常是“昼不暇食,夜不暇寝”,吃饭睡觉都顾不上。在紧张治水的日子里,好几年都经过家门而不入。直忙到三十岁,大禹还没成家。一天,他来到涂山附近,看见一只美丽的九尾白狐,相传她是幸福与权力的象征。大禹于是爱上了涂山的一位姑娘,但没来得及成婚,就又到南方去治水了。姑娘一直等着大禹,经常吟唱思念的歌……这就是南方民歌的起源。以后,大禹终于回来,娶了这位名叫女娇的姑娘。但新婚后的大禹只在家待了四天,又出发去治水了。女娇在家等呀等,常站在黄河之滨眺望,所以这里就有了“望夫石”。
经过多年的奋斗,大禹终于领导人民制服了洪水,治理了黄河,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大禹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他的伟大精神,世世代代铸造着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⑽ 制服洪水还是治服洪水
有一个成语叫做大禹治水。所以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