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绣在旗袍上的信仰》是讲电影《风声》的,谁能给我这篇文章的完整内容。谢谢。急!!
绣在旗袍上的信仰
●林文静
我爱看电影,好看的电影看完以后,就好似赶赴了一个愉快的约会,能欣欣然一个晚上。而不好看的电影,看完后就会咬牙切齿,恨不得发明一个机器能立刻把导演揪出来,让他赔我的票钱与时间。
近日看完电影《风声》,以上这两种感觉全都没有。该片导演陈国富说“《风声》始于黑暗,终结于光明”。说实话这电影很恐怖,很多场景让人觉得毛骨悚然。直到最后十几分钟,秘密揭开了,信仰的力量道出来后,才让人平静下来,带着敬畏的心去品味一个花样女子的心声。
我总想知道那电影里的故事到底是真是假,想知道那个叫做顾晓梦的美丽地下党到底有没有在历史上出现过?可有人说,历史就像“风声——远处传来的消息”一样,虚实不定,真假难辨。不是有句话说“现实比小说更精彩”吗?虽然电影只是改编自小说,但这种为信仰而献身的人物,在那个“民族已到存亡之际”的年代里,应该不乏其人吧。
顾晓梦在敌人的炼狱中,在走向死亡的路上,用摩斯码在旗袍上绣下自己的信念,传递出不灭的灵魂信息:“我亲爱的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我的肉体即将陨灭/灵魂却将与你们同在。敌人不会了解/老鬼老枪不是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在物欲横流的年代,很多人问我们还有信仰吗?或者说还能有那种令我们可以坦然面对生命得失的信念吗?或许有,只是被淹没在了喧闹的现实中,我们暂时找不到罢了。因此我们常常闷闷不乐,易怒而不安,外表强硬而内心脆弱。《风声》小说的作者麦家曾说人生多险,生命多难,我们要坦然、平安地度过一生,也许唯一的办法就是把自己“交出去”,交给一个“信仰”。让这个你终生的信仰的东西陪伴你,让你变得坚强,去挑战,去赢得。
近日,《时代》杂志评出2009年环保英雄,27岁的赵中榜上有名,这名坚守环保信念的小伙子,在大西北成立“绿驼铃”,关注和研究黄河沿岸生态,赢得全世界环保人士的关注和敬意。而不久前,在港大食堂当了44年服务员的82岁老太太袁苏妹被授予香港大学“名誉院士”称号,她的信念很简单,就是照顾好住宿学生的生活。港大在颁奖词里这样评价道:“她以自己的生命,影响了大学住宿生的生命。”
英雄不一定都要金戈铁马,信仰也不一定都要关乎民族存亡。那绣在旗袍上的信念,告诉我们心怀信念可以让我们内心强大而坚定。我们可以坚守一个简单的信仰,一个可以靠近的信念,心怀良善与美好,拥抱当下和未来。
Ⅱ 我爱旗袍我爱旗袍
恩,现在喜欢穿旗袍的越来越多
Ⅲ 关于旗袍的诗词有哪些
1、旗袍的风韵
作者:柳风 现代
岁月的典雅,款款而来
历史的积淀,步步幽深
中国旗袍,风度翩翩
华夏国粹,韵味无限
在世界的舞台上,东方女性
仪态万千,风情万种
擎着花伞的小蛮腰
体态轻盈,步入柳烟
高贵的气质,优雅的身段,风靡江南。
沿着民国的云烟,沿着醒目的青砖白灰墙
沿着小桥流水,沿着一叶窄窄的乌蓬船
沿着丝绸的质地,沿着腰身的动感
中华旗袍,款款而行,步步惊艳
犹如出水的芙蓉,望春的玉兰
雨巷的男子,在等青石桥上
那把仙姿袅袅的油纸伞
等旗袍上那朵绽放笑容的花瓣
在迎风而动的绸缎上,开出羞涩的初恋
桥下的波澜,在等倩影摇曳的素淡
穿旗袍的女子,是江南行走的景点
纤细的身材,莲步款款
一朝行云流水,几度花枝招展!
立领的旗袍,收放得体,自然而然
含而不露,露而性感
水蛇的纤腰,突显臀部的圆翘
修长的腿,在走光的长衩上流露暧昧
坚挺的乳房,隆起诗意的梦幻
凸凹的人体曲线,风韵内敛
尽善尽美的体现了中国人的美学观
一把折扇,展开旗袍的风情
收紧烘云托月的气质
泄漏风光的肢体,无言胜有言
含蓄而又隐忍的露出——风雅的诱惑
就像穿过烟雨的飞燕,吟风弄月的幽兰
既有青蛇的细腰,又有白蛇的丰满!
2、旗袍
作者/徐东风 现代
你是岁月妩媚的积淀
凹凸起伏着历史的绵延
你是塞北的黄沙中飞来的
一只雏燕,在历史的拐角中
飞进了江南的云烟
修长的玉腿被长叉走光
暴露了女人羞涩的暧昧
让无数人产生神秘的遐想
媚态横生飘然如飞燕
锦袍娇艳玲珑了东方的曲线
舞步轻盈醉了檐下的紫燕
华贵绚丽如怒放的牡丹
你羞涩了出水的芙蓉
纯洁的百合也感到无地自容
大气的兰花也只能在幽谷里
发出暗香,优雅的月季
关闭了花蕾,错过了季节
你温婉了郁金香的芬芳
典雅的玫瑰也不敢散发芳香
你是江南烟雨里走出的一簇美艳
花折扇遮不住东方女子的神韵
烟是你的思,雨是你的念
手中的绢扇,让思念悠远缠绵
青石板上弹奏出历史的足音
白墙黛瓦上定格了
一张永不褪色的底片
你用长长的等待复制了
一段张爱玲的幽怨
粘结在林徽因的人间四月天
你是天青色里的一个等
你是乌篷船上的一个盼
你是小桥流水里的一个媚
你是深宅大院里的一个怨
你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叹
你握住苍老,永驻了容颜
旗袍,你是东方女子的清雅秀娴
你生动了塞北的粗狂,更美丽了烟雨江南
3、旗袍
作者/潘肖珏 现代
你是
北国飘来的一朵奇葩
在时光深处盛开
江南的甘露
摩登了你
雅致的领窝内敛矜持
盘钮叠扣疏而不漏
脉脉的情思
紧锁其中
婀娜的柳腰委婉含蓄
凹凸中起伏着一份遐想
岁月的痕迹
深藏内里
夺眼的开衩风姿绰约
紧守的尺度
似露非露若隐若现
欲语还休的妩媚
呈与而外
你
绘就了神态浅笑轻盈
培育了莲步摇曳暗香
飘着曼妙多姿
不远也不近
醉倒情郎无数
你
是多变的诗
吟唱
不一样的意境
T台上
演绎
东方女性的风情
现实与迷幻
在时尚中流淌
烟雨里
抹上
丁香色的情愁
剪不断理还乱
在心灵深处感怀
在异国
你便是故乡
在他乡
你便是国粹
你是
永恒的经典
没有迟暮
你
被多少女人爱
却不是
爱你就能亲吻你
4、月色旗袍
文/龚航宇 现代
听见这夜的布匹织得紧密
弦乐绞着布的边角
星星缝制的针线
闪烁晶莹
哪里需要钻石的伪装
更哪堪认为修缮
挥一挥手臂
揽下这夜的布匹
要趁这夜色还浓
为爱人缝一件
月色旗袍
清辉的色静谧的爱
缕缕微皱的把弄好久的
这自然的杰作
沾上最浓的夜的墨汁
点了一滴泪记着思绪
抹了一笔柔表述情意
若你也能多看我一眼
只是一眼
想起这旗袍还未成形
早已价值连城
还是罢了罢了
如果一件炫衣
能留住芳心一颗
我愿随月色夜夜不停休
纺织加缝补
了此一生
5、岁月的旗袍
作者:采薇人 现代
岁月的旗袍
笼罩着谁不朽的婀娜腰身
纤细且温婉窈窕
江南的樱花,塞北的瑞雪
都嵌缀在其中
妖娆成天南地北的风骚
曾经的烟花未冷
依稀绽放炫舞在夜空
谁还记得那一张张熟悉的笑脸
曾经的伤痛未眠
若那半睡半醒的长梦
卧在床上,往事却吊挂在半空
如今老了,秋霜抹白了鬓发
只是风还在耳边呼啸
掀动着若明若暗的裙角
岁月的旗袍只是轻轻一扯
便抖落了一地花魂
祈盼着有黛玉荷锄而来
过往如昨,岂敢淡忘
好想再与你约红酒三杯
却怕染了这身洁净纯美的衣衫
Ⅳ 旗袍与茶文化的美文
旗袍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显露着修养,体现着美德,演化为天地间一道绚丽的彩虹。旗袍连接起过去和未来,连接起生活与艺术,将美的憧憬、美的风韵洒满人间。
一部旗袍的发展史,承载了中华近代文明,展现了中国女性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由的渴望。
1929年,中华民国政府确定旗袍为国家礼服之一。
旗袍之溯源
旗袍在历史上是贵族的衣饰,现代意义的旗袍,诞生于20世纪初叶,盛行于三四十年代,是中国女性服装的代表。顾名思义,旗袍是清代的旗人之袍。然而,有证据证明,旗袍源于一种叫做枣旗袍的袍服,其发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旗人之袍与枣旗袍不是一个固定的形式,而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因此,把旗袍视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虽看似无大错,却难免有望文生义之嫌。
20世纪初,中国政治风云跌宕。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剪辫发,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这一切为新式旗袍的延生创造了条件。
旗袍之发展
在浓厚的封建礼教氛围中,想要妇女如现在一般外露曲线是不可能的。传统旗袍的裁制一直采用直线,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体的曲线毫不外露。尽管旗袍改于满族妇女的袍子,或称旗装、旗服,但旗袍并不是旗装。旗袍是带有中国特色、体现西式审美、采用西式剪裁的时装。旗装是满族妇女的民族服饰。旗装大多采用平直的线条,衣身宽松,两边开叉,胸腰围度与衣裙的尺寸比例较为接近,在袖口领口有大量盘滚装饰。黄色是皇家独尊之色,民众忌用。旗装色彩鲜艳复杂,用料等花色品种多样,喜用对比度高的色彩搭配,在领口、袖头和掖襟上加上了几道鲜艳花边或彩色牙子盘滚设计。由于旗装是一种平面服饰,盘滚成为旗装除面料外的唯一设计空间,因而以多盘滚为美。清末曾时兴过“十八镶”(即镶十八道花边)。清代旗袍纹样多以写生手法为主,龙狮腆麟百兽、凤凰仙鹤百鸟、梅兰竹菊百花,以及八宝、八仙、福禄寿喜等都是常用题材。
二十世纪初盛行内穿喇叭型宽大袖子的短袄,外套前后摆及地的无袖长马甲。此后旗袍在边、袖、襟、领等处作了一些改动,增加了装饰,出现繁复的变化,但仍保持旧式旗袍马甲的平直宽大风格,袭用传统的直线裁制方式,显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
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旗袍在长短、宽窄、开衩高低以及袖长袖短、领高领低等方面的改动尺度有所反复。1929年,受欧美短裙影响,原来长短适中的旗袍开始变短,下摆上缩至膝盖,袖口变短变小。后来又有校服式旗袍,下摆缩至膝盖以上1寸,袖子采用西式。这一改变遭非议,1931年后,旗袍又开始变长,下摆下垂。三十年代中期发展到极点,袍底落地遮住双脚,称为“扫地旗袍”。原先能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缩短至肘部。以后袖长越来越短,缩至肩下两寸,1936年后几乎无袖。
清代旗装不开衩,出现旗袍后,旗袍在缩短袖子时也悄悄在左边开低衩。后来衩越开越高渐渐及膝部高到大腿。由于有人反对,袍衩一度回到膝盖以下。但舆论压力一减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后流行大开衩旗袍。
传统旗袍是上下一条直线,外加高高的硬领。三十年代初期,袍腰开始日积月累地收缩,到1934年后,女性身材的曲线终于全部显露出来。高耸及耳的领子也逐渐变矮,后来有的成了无领旗袍。
建国之初,人们对衣着美的追求已完全转化成了对革命工作的狂热。旗袍所代表的悠闲、舒适的淑女形象在这种氛围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间…… 50年代旗袍也有过灿烂的一瞬。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如果说服装也有流行的话,那流行的主导已转向平民。到1956年,据说前苏联的某领袖人物到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人的服装要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新面貌,于是,政府号召“人人穿花衣裳”。这时出现的旗袍比以往增添了健康自然的气质。不妖、不媚、不纤巧、不病态,符合当时“美观大方”的标准,而且更为实用。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旗袍被冷落了20年。进入80年代,一直有人预测旗袍将会流行。那个年代,女性的理想形象有所改变,高挑细长、平肩窄臀的身材为人们所向往。最能体现这种完美身材的旗袍有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照说当年大受青睐的旗袍会再次回到人们当中。但出人意料的是,旗袍并未再度流行,而是只有少数人在穿,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经远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开放后的国土上显得有些落伍了。
不过,在80、90年代却出现了一种具有职业象征意义的“制服旗袍”。为了宣传和促销等目的,礼仪小姐、迎宾小姐以及娱乐场合和宾馆餐厅的女性服务员都穿起了旗袍。这种旗袍千篇一律,多用化纤仿真丝面料,色彩鲜艳,开衩很高,做工粗糙。这实在有损旗袍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人们为了区别自己的身份,更不敢贸然穿旗袍了。
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最能衬托中国女性身材和气质的中国时装代表――旗袍,再一次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国外有不少设计大师以旗袍为灵感,推出了有国际风味的旗袍,甚至是中国旗袍与欧洲夜礼服的结合产物。
旗袍之审美
服装不能脱离人体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样。女性的头、颈、肩、臂、胸、腰、臀、 腿以及手足,构成众多曲线巧妙结合的完美整体。旗袍的美是一种典雅而高贵的美,这种由旗袍内涵所决定的文化品位限制了它的普及、大众化,同时它对穿着者的要求也十分苛刻,这不仅仅表现在对身体的要求上,同时也表现在对穿着者内涵及气质上,而且,旗袍的出现对背景、环境、气氛要求特别讲究。旗袍的美是一种距离的美,一种静止的典雅美。
经过多年的修正与改良,旗袍已经成为一种能很好体现女性曲线美的服装,用最中国的布料,丝绸、锦缎,做成最中国的服装,穿在发髻高挽身段窈窕的中国女子身上,那种东西方审美观的完美结合、东方的神韵,令人叹为观止。旗袍在这里,已超脱了一般意义上的服装而成为一种象征。
旗袍并非已经湮灭失传的历史服装。它既有沧桑变幻的往昔,更拥有焕然一新的现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加之可欣赏度高,因而极富有收藏价值。现代穿旗袍的女性虽然不多,但现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传统韵味,同时又能体现时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近十几年来,时装中重新出现的旗袍,在国际时装舞台频频亮相,风姿绰约有胜当年,并被作为一种有民族代表意义的正式礼服出现在各种国际社交礼仪场合。
旗袍与配饰
油纸伞、香扇是旗袍的重要配饰,身穿古典旗袍,一手执香扇,一手撑把油纸伞,款款的步伐,雅致的身影,古典的气韵,是东方古典美的化身。
旗袍与身材
旗袍线条明快流畅,剪裁贴身得体,面料柔软,可最大限度地体现女性曲线美。做工考究、面料高档的旗袍成为女性在正式场合最隆重的选择。旗袍是集温柔、典雅、高贵、端庄于一身的服饰,如果不了解其穿着礼仪的话,就会闹出笑话来。
旗袍是凸显身材的衣物,但并不是非得标准身材才能穿好,不同的体型有自己的特点,只要注意一些细则,旗袍一样可以穿得雍容华贵。
脖子粗的人:
应选无领型的旗袍。如果领型开得略深,既可以避免立领妨碍脖子的活动,又可以引长脸型。
脖子细长的人:
旗袍的美很多时候就表现在领上,细长的脖子正好用立领来美化,又显出领子的美。两者相得益彰。
身材娇小的人:
可选开长襟的形式,中间一道竖的线条,给人在视觉上以修长感。
身材略胖的人:
可选上身贴身突出线条,下身略加宽松形似长裙的款式,既有民族的风采,又有西方礼服的风度。
不宜穿旗袍的人:
旗袍不宜当上班服,不宜穿着旗袍上下公交车,或是骑自行车,旗袍的庄重典雅与户外的嘈杂拥挤气氛不协调。
旗袍之面料
真丝:适合做婚礼等大场合的礼服式旗袍。
织锦:适合做传统旗袍。
进口布料:适合做毛领、毛袖、下摆中长的中西结合式旗袍,搭配条披肩便更完美了。
平绒:适合做高高的领子(8厘米左右),不加边,下身摆刚过膝盖,配上靴子,非常前卫。
京派与海派
“人人都学上海样,学来学去学不像,等到学到三分像,上海已经变了样。”这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流行于世的歌谣,形象地反映出上海在当时的服装界占有多么显要的领先地位。
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可以说,到这时中国才有了真正的时装,现代意义上的时装。外国衣料的源源输入,各大报刊杂志开辟的服装专栏,还有红极一时的月份牌时装美女画,都无疑推动着时装的产生与流行。而各大百货公司、丝织和服装商,也纷纷举办时装展览和表演,邀请各类明星、名太、名媛穿着新奇的服饰。旗袍正是这些时装中的一大派别。
30年代旗袍流行的发源地并非在北京,而是在已成为全国时装中心的上海。其时,欧美服饰的最新款式仅隔三四个月就会流行到上海来,而全国各地又以上海为楷模,竟相跟随效仿,乐此不疲。由于旗袍的修长适体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珑的身材特点,所以在上海滩倍受青睐。而加入西式服装特点的海派旗袍,也就自然很快从上海风靡于全国各地。这样,作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便成为30年代旗袍的主流。
30年代旗袍的款式有两个特点:“中西合璧,变化多端”。当时爱美女性旗袍穿着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局部西化,也有在旗袍外搭配西式外套。局部西化是指领和袖采用西式服装做法。如西式翻领、荷叶袖、开叉袖、还有下摆缀荷叶边、或缀不对称蕾丝等夸张的样子,但这仅是一些明星和贵妇的社交礼服,大多数人还是喜欢将旗袍和西式服装搭配起来穿。比如:在旗袍外穿西式外套、裘皮大衣、绒线衫、背心等,在脖子上系围巾,或戴上珍珠项链,显得大方而别致。
当时修长而收腰的旗袍配上烫发、透明丝袜、高跟皮鞋、项链、耳环、手表、皮包,都是最时尚的装扮,女性角色的扮演得到了充分的强调。后来,还出现一种改良旗袍,就是在剪裁中加入很多西式剪裁方法,从而使旗袍更合体、更实用。旗袍,成为中华民族别具一格的“国服”了。
京派、海派之称,最早出现于几十年前的旧中国文坛。海派一词是当时北京一些进步作家的发明,用以批判上海的某些文人及文风。京派是相对海派而言的。再往后,京派和海派便分别象征着两种对立的文化了。京派是传统的正宗;海派是对传统的标新,是中西结合的产物。
如果说,海派风格以吸收西艺为特点,标新立异且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厚的话,那么,京派风格则带有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练。虽然“京派服装”的提法并不常见,但这种服装风格相对于“海派”肯定是存在的。旗袍的京派与海派就各有其鲜明的个性。
京派旗袍不如海派旗袍那样具有流行感。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女性除了穿长裙就是穿旗袍,式样并不丰富,不似海派服装常翻常新。上海的新款至少四五个月后才会出现在北京,其中特别洋化和大胆的则不会被接受。尽管如此,北京女性的旗袍还是日渐受到海派旗袍的影响,摆线随之抬高或降低,不过时间上滞后一些罢了。
京派和海派实际上是各有千秋。京派如大家闺秀,海派如摩登女郎;京派是古典,海派就是浪漫。但随着历史变迁,具有现代特点的海派逐渐成为主流。海派旗袍的廓形一直流传至今没有什么改变。中国妇女的传统形象也与之紧密相联,难以割离了。
旗袍的设计
(南通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提供)
1. 素雅大花,露肩、露背
2. 红色抹胸,绿色拖地鱼尾裙,在接缝处镶嵌着红色穗子,更具有动感,撞色相搭配
3. 黑色与黄色地拼接,结合刺绣、亮片
Ⅳ 黑色旗袍,大方得体又有高贵气质,你爱了吗
女裙有长连衣裙、超短裙和长袖连衣裙等不一样样式,长袖连衣裙凭着衣着简单又好看而吸粉成千上万,广受女孩们的青睐和欢迎,小姐姐穿了一件旗袍款长袖连衣裙,而颜色选择了黑色,它有着稳重和大气的特性,与此同时拥有美白显瘦的效果,但它也不是合适所有人,肌肤发暗的小姐姐千万不能穿着,要不然会让自身皮肤显得暗淡。
然后讨论一下衣摆的设计吧,和袖子一样它拥有蕾丝边的装点,看上去高级又高端大气,一双嫩白的修长美腿真是太迷人了,搭配了一双全透明细高跟鞋,还简直别有一番风味啊,根据这套穿衣搭配的功效,小姐姐看起来大方得体又有高雅气场。本篇文章就到这里了哦,感觉好看,感觉有用的话请告诉小编,喜欢我的文章记得给我点赞哦。如果您有不同或者更好的建议也不妨留言给我们哦,小编会努力改进哒。
Ⅵ 叙事性的散文,要那种古风,唯美的!
比如《兰亭集序》《赤壁赋》都写得很好啊
Ⅶ 麻烦大家帮我起个题目,是关于写旗袍的文章的
旗袍飘飘
Ⅷ 赞美旗袍句子和诗有那些
赞美旗袍句子和诗:
咏旗袍女三首
(一)
锦袍素雅身段娇,春风拂柳展妖娆。
舞步轻盈惊四座,醉眼周郎瞩小乔。
(二)
锦袍华贵淑女娇,玲珑曲折现苗条。
媚态横生销魂处,飘然漫步飞燕骚。
(三)
锦袍炫丽仪态娇,圆臀玉腿细柔腰。
痴迷竟日旗服美,饱览娥眉乐陶陶。
五律 · 旗袍
绿柳风中摆,新荷雨里摇。
亭亭长玉颈,款款小蛮腰。
乍现玲珑态,凭添妩媚娇。
从来民国范,大美数旗袍。
印象中的旗袍总是出现在江南的三月,那江南的女子,穿了丝绸的旗袍,撑着一把油纸伞,行走在白墙青石的小巷里,有雨,丝丝细细地飘散着,朦胧中萦绕而来的是清香的紫丁和未名的暗香……
芊芊淑女,婀娜旗袍着身,曼妙多姿,笑颜如花绽,玉音婉转流,皎皎兮似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回风之流雪。君不见那绫罗绸缎,艳之韵之,芸芸众神赞,飘飘仙子舞。美哉!天之仙子莫过于典雅高贵的中国服饰国粹——旗袍。
旗袍塑身,饱和性强,这是旗袍吸收西式的裁剪和审美方法所遗留下来的。既有着东方传统古典韵味,又有着时尚潮流元素,可谓是中西合璧的精华。纤腰骨感的女人可以穿出纤细动人的韵致,饱满的女人则能穿出盈润的味道,每个女人都会有一件适合自己的旗袍!
Ⅸ 关于旗袍的最美文案美文
关于旗袍的最美文案美文
1、印象中的旗袍总是出现在江南的三月,那江南的女子,穿了丝绸的旗袍,撑着一把油纸伞,行走在白墙青石的小巷里,有雨,丝丝细细地飘散着,朦胧中萦绕而来的是清香的紫丁和未名的暗香。
还若是在宁静的午后,书房里有着迷人的熏香,微风拂过,院中满是纷飞的桃花,那穿了旗袍的女子,袅袅地从院中亭子里碎步到书房,打开线装的唐诗宋词。
4、旗袍留给人的是无言的背景,似乎谁都知道穿旗袍需要修长柔美的身段,没有流动的线条,就不会有优美的韵致。总是觉得东方的女子,都该着一身旗袍,却又觉得不妥,因为不是所以的人都能穿出旗袍的风情。
5、一袭旗袍,邂逅的是一份平静,带给我的是优雅的闲情,是如同秋荷的心事,任月光洒落在小屋,流泻在每个黑暗的角落,在这无声无息的月色中清静,就连思绪与意念都显得多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