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巾即纶巾。
在"纶巾"中纶读(guan),古时头巾名。幅巾的一种,以丝带编成,一般为青色。
相传为三国时诸葛亮所创,又称“诸葛巾”。后被视作儒将的装束。
相关文献:
《晋书.谢安传》:“[谢]万著白纶巾,鹤氅裘,履版而前。”
宋陈与义《晚晴野望》诗云:“洞庭微雨后,凉气入纶巾。”
明王圻《三才图会.衣服.诸葛巾》:“诸葛巾,此名纶巾,诸葛武侯尝服纶巾,执羽扇,指挥军事,正此巾也。因其人而名之。”
『贰』 宋的官员为什么帽子上有两根长翅
乌纱帽是中国古代官员佩戴的一种标志性官帽,而宋代的这种官帽又有自己的特殊标志——帽后配挂一根又平又长的翅,晃动起来忽忽悠悠的样子挺搞笑,这种怪模怪样的帽子学名叫展角(平角)幞头,俗称长翅帽,传说发明者是大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
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军人出身的赵匡胤思维模式和处事方法都很有赵氏特色,这位粗中有细的武夫皇帝办事往往不按常规出牌,喜欢玩弄“小聪明”。
赵匡胤刚上台就遇上了一件头疼事,朝中大臣对他还没从过去的同志加兄弟的角色中彻底转换过来,表现在行动上,就是对他这个新皇帝不够尊敬,有时甚至儿戏一般不当回事。要搁过去,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可现在不同了,因为双方的角色都变了,再这么没大没小没尊没卑,新加冕的赵皇帝受不了。展角幞头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赵匡胤发明出来的。
一天上早朝,赵匡胤一脸庄重努力摆着君王的谱端坐于龙椅上,全神贯注听一位大臣的奏报。他想通过自己的表率作用,给朝堂营造一个庄严、肃穆、神圣的氛围。不料没一会儿,让他担心的一幕还是发生了:几个大臣很随意地在下面交头接耳,全然不顾朝堂上应遵守的起码规矩。赵匡胤很是不爽,不过恼归恼,并没有当场发作对几名不守纪律的官员点名批评。
做事讲实效且不过于直白,是赵匡胤行事的一贯风格。当初就是依着这一风格设计出“釜底抽薪”的偷撤座椅戏法,成功在范质和王溥身上实现废止宰相的“坐论之礼”。而今,赵匡胤打算重施故技,不过,这回是“以毒攻毒”,你们不是喜欢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吗?我叫你们说不成!不久,根据赵匡胤旨意开发制作出一种新型官帽,与原来不同的是,乌纱帽的后面加了一根又硬又平的长翅,一边伸出去差不多半米(如图)。这个怪物在外人看来似乎有些“画蛇添足”,同时也不好看,但这些赵匡胤统统不管,他要的是实际效果。还别说,经过试验,效果出奇的好,官员们戴上它,别说交头接耳,就是想挨近点都大大困难。从此,朝堂上再也没有不守规矩的现象出现。
『叁』 猜想一下古人是怎么发明鞋子,帽子,酒,锅等生活用品的 写一篇作文
帽子和鞋的来历
帽子和鞋的来历 今人日常生活中众多的必不可少的日用品,有许多都是我们祖先的发明与创造,传说帽子和鞋也是在黄帝时代发明的。
有一年冬天,黄帝正打算举行一次盛大的庆功大会,事先派胡巢和于则两人进山打猎,以备办进餐的肉食。胡曹和于则拿上弓箭,各带一班人兵分两路进山了。
比起往年,这年冬天特别寒冷。
打猎的人个个腰缠兽皮,赤脚露头,天天在山林里和野兽奋力搏斗,获得了大量猎物。
当他们正准备满载而归的时候,气温急骤下降,越发寒冷起来,尽管他们燃起堆堆篝火,但仍然抵挡不住严寒的猛烈袭击。
且说胡巢带领的五十多名打猎人,在一夜之间,就有二十多人的耳朵被冻掉了。于则带领的三十多人,有一半人把双脚冻烂。
面临日趋加剧的严寒的侵袭,怎样才能使身处深山老林里的打猎人避免冻伤的残酷折磨?作为带队人的胡巢和于则心急如焚。
也就在这时,胡巢突然发现眼前的一片树林里,有许多树权上架着鸟窝,进入冬天之后,鸟都飞到温暖的地方去了,现在树杈上的鸟窝都是空的。
胡巢随手拣起一块石头,朝一个鸟窝奋力抛去,这个鸟窝一下被打落在地。胡巢拾起鸟窝边看边摸,鸟窝虽然是用柴草垒成的,但却既软又暖和。
胡巢顺手把它戴在身边一个猎人的头上。
周围其他人一看也都纷纷捅鸟窝,不一会,个个头上戴上了鸟窝,再也不怕冻坏耳朵了。
再说于则在胡巢发现鸟窝的同时,正坐在一棵大树下,不停地把两只冻得麻木了的脚向树身上蹬,蹬着蹬着,他觉得自己的脚好像蹬入树身里似的。
开始,他还不信,心想,人的脚怎么会蹬进树身里呢?当他仔细一看,再用手一摸,原来这棵树的木质是软性的。
于则灵机一动,立即号召大家一齐动手,把这种软木树吹倒,截成二尺长的短带,每人根据自己脚的大小,用刀将木节挖空,再往里面塞些干草,然后穿在脚上,结果既松软,又暖和。不大功夫,三十多人的脚上都穿上了用软木做的木屐。
当胡巢和于则带领打猎队伍,抬着大批猎物,胜利回到桥国的时候,黄帝亲自带领臣民远道迎接。
这时,只见打猎回来的人,有的头戴鸟窝,有的脚穿木屐,大伙一看,觉得好奇怪,胡巢和于则便把他们进山的经过一一告诉黄帝。
黄帝听罢,备加赞扬,并立即召来风后、苍颉等大臣,给胡巢和于则各记一大功,并让苍颉刻字留名。从此以后,人们就把头上戴的鸟窝叫帽子,把木屐叫鞋。
不几天,庆功大会开始了,桥国的臣民们都戴着帽子、穿着鞋前来庆贺。
帽子到底起源于何时?
由谁发明的?现在很难考证。
但是,帽子是巾演变而来的,这是有据可查的。
据南朝梁陈之间的顾野王所撰《玉篇》载: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后人着之于头。
在古代,巾是用来裹头的,女性用的称为巾帼,男性用的称为;帕(帕)头;,到了后周时期,出现了一种男女均可用的 幞头,原来是人们在劳动时围在颈部用于擦汗的布,相当于现在的毛巾,人类在田地里劳作,由于大自然的风、沙、日光对人类的袭击,于是人们便将巾从颈部向上发展而裹到头上,用来防风沙、避严寒、免日晒,由此渐渐地演变成各种帽子,在中国古代还以不同的帽子来区分官衔的等级以及官吏与平民百姓的界限。
『肆』 古人为何要戴“帽子”
我们常常在各个影视剧中看到古人都戴有帽子,不管是哪个朝代,帽子斗是无所不在,那么帽子到底是什么象征呢?
作为统治阶级内部地位和权力的象征,帽子虽经历朝代的转变,但象征标志一直没有改变过,样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标志更加细化,更加精确,直到清朝结束,民国建立才被取消。帽子的起源和演变,完全体现出男人的社会权力和地位,以及这种历史的发展和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