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三国题材服装设计说明
三国时期的服装主要是汉服(蛮族不算)
以下是为你提供参考的汉服的概述和特点
汉服概述
“汉服”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这里的“汉”是指汉朝的服装礼仪制度,即《周礼》《仪礼》《礼记》里的冠服体系,因为汉朝的礼仪制度由汉高祖的太常叔孙通依据夏商周三代礼仪制度所制定。[1]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2]源自黄帝制冕服。[3]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儒教神道设教的一部分。“乗殷之辂,服周之冕”是儒家治国思想的要义。[4]因此后来各个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5]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汉人对汉衣冠的认同也成为了民族意识的一部分。五胡乱华之时,原先在中原地区的知识分子及各阶层人民纷纷逃亡到南方,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种,而逐渐把江南开发成繁华富庶之地,这一事件史称“ 衣冠南渡”。宋朝郭靖不愿弃汉衣冠而自杀。[6]到了宋元明时期,异族明确地用“汉服”来指称汉人衣冠,如“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7]金国熙宗甚至“循汉俗,服汉衣冠,尽忘本国言语”。满清以此为鉴,对服汉衣冠、束发者治重罪。汉服遂亡。[8] 汉朝是中国最重要和杰出的王朝之一,也是中国封建王朝以中央集权的国家概念最早、最完备、最先进、最强大的王朝,汉人的称谓由此而来。在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汉域本土民族文化蓬勃发展,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和审美成就。在经济,科技,文化上全面领先于世界的汉帝国为华夏儿女留下了永远的自豪。今天,占据绝大多数的中国主体民族-汉族,就是以汉朝的名字命名的。
汉服形制与发型首饰等(33张)博大精深、体系完备、悠久美丽的汉服,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一大财富,是非常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自豪的。 客观上的汉族人的某些过渡历史阶段的穿着服饰例如汉化旗装/旗袍/马褂等绝对不可以被称作“汉服”,因为它们与真正的汉服没有正常的演变衔接过程。汉服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一直没有灭绝,直到现代汉族人信仰的道教、佛教以及一些边远山民,还有国内许多少数民族都还保持着汉服的特征,现代社会的一些重要祭祀、纪念活动、民俗节日等仍能看到汉服的身影。汉服的影响十分深远,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基本特点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了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及信仰的服装,是华夏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通过四书五经、二十四史舆服志千年不变。汉服的每一个特点都可以在四书五经、二十四史、经史子集里找到依据。每个民族都有属于特色的民族服装,汉服体现了汉族的民族特色。从黄帝到明代的四千多年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和信仰,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
结构
汉服的基本特点是交领、右衽,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结构上,汉服分为十个部分:领、襟、裾、袂、袪、袖、衿、衽、带、系。 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
从形制上看,大衣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袴)、“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袴褶,“通裁”制(长衫、外披)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着裋褐(上短衣,下长袴)。汉服是通过夏商周最古老的衣裳变化而来的,连裳或者深衣本来是公卿诸侯燕居的穿法,自汉朝以来作为第一礼装。
汉服用布分为:锦、绢、绫、罗、帛、布、棉、麻、纱等等。 周礼就规定有典丝、染人从事印染。传统染色材料包括:红花、乌梅、芦木、苏木、黄櫱、青矾、苋蓝、槐花、棓子、杨梅皮、蓝牙叶、莲子壳、绿豆粉等等。[9]古典布料的染色遵从古制,体现了华夏阴阳五行信仰。有六象六色之说,青所以象东方的木,赤所以象南方的火,白所以象西方的金,黑所以象北方的水,玄所以象天,黄所以象地。除了六正色以外,还有对应的间色:纁【黄赤色】、紫【青赤色】、红【赤白色】、绿【青黄色】、缥【青白色】。间色也是唐宋公服的色制,公服五等:朱、紫、绯、绿、青。另外还有绀【深青扬赤色】、绯【赤】、绛【大赤】、缇【丹黄】、朱【深纁】。 汉服的纹章及其丰富,周礼“以纹为贵”[10]代表了汉文化的信仰和习俗,千古的服饰文化思想之表徵,勉人向善,在在充满尊天、隆祖、明礼、尚义之义涵。黄帝的黻衣是最早的带有纹章的上衣,黻即指两色相背的纹章。《诗经》云:“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虞皇的“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纹章中,日、月、星辰昭明,象发生万物、养成万物。山龙兴云雨、能适应沾物济众以配天。火明而炎上,强调明理崇礼精神。又如虎,严猛;蜼,智慧,象神武定乱。粉米粒民。黼象割断能决。韍象背拂於非义,或君臣可否相济。其次,《新唐书·车服志》记载文官官服章纹,有鸾衔长绶、鹤衔灵芝、鹊衔瑞草、雁衔威仪、俊鹘衔花、地黄交枝等名目。
足衣
汉服的足衣分为:舄、履、屦、屐、靴、鞋。尧舜禹以后始服木屐。伊尹以草为履,以帛为屦。[11]周人以麻为鞋。屐是木履之下有齿者,又称木屐。江南以桐木为底,用蒲为鞋,麻穿其鼻。草屦是黄帝之臣所做,即草鞋。[12]靴来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首服
衣冠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 汉服
男子成人行冠礼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
文化内涵
汉服是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衣裳发展而来。古老的天子六服、王后六服、儒服、剑服位于汉服体系的中心,沿袭四千多年。冕服是一切汉服的根源,也最能体现“绝地天通”的华夏信仰,更是汉人千年来祭神祀祖,与天地交通的吉服。 黄帝制冕服 含义 出处
衣裳制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易经·系辞下》
上玄下黄 乾,天也。坤,地也。天玄而地黄。故上衣玄,下裳黄。 《易经·说卦》、《易经·坤卦》
十二章 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 《尚书·虞书》
十二旒 天子麻冕,朱绿藻,垂十有二旒者,法四时十二月也。诸侯九旒。大夫七旒。士爵弁,无旒。 《礼记·礼器》
旒数 十二年矣!是谓一终,一星终也。 《春秋·襄公九年》
天子六服 周之王也,制礼上物,不过十二,以为天之大数也。 《春秋左传·哀公七年》
天子六服和王后六服相加不仅象征天之大数十二,也分别代表乾坤天地、三辰五行之天道,以分别代表了汉服的两种基础服制——衣裳制和深衣制。
汉服和礼仪
汉服是华夏礼仪的必要组成部分。中国又称“华夏”,这一名称的由来就与汉服有关。《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词,同时更是华夏礼仪的一部分。周礼的礼典分为五礼八纲,五礼包括: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八纲包括: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礼、射礼、朝礼、聘礼。冠礼和婚礼是嘉礼的核心。祭礼即吉礼。 《朱子童蒙须知》曰“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衣冠是礼仪之始。冠礼之前,“衣不帛襦裤”。年满二十后方可衣裘帛。[19] 冠礼是华夏礼仪制度之首,又称成人礼、加元服,是对汉人进行礼教的开始。周朝士大夫年及二十行冠礼,王公年及十五而冠。《礼记·冠义》曰:“已冠而志之,成人之道也”。
汉服的风格与特色
汉族服饰的风格是怎样的呢?用几个来形容的话就是:庄重、大气、飘逸、灵动。 如果我们把汉族同欧洲民族相比的话,我们会发觉二者在许多方面都呈现明显的不同。汉族服饰几千年来的总体风格是以清淡平易为主。汉族古代的袍服最能体现这一风格,这种袍服的主要特点是宽袍。大袖,褒衣博带,形制虽然简单,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各一样,神采殊异,可塑性很强。 我们现在虽然不能见到这种服装的千姿百态的原型,但我们还是可以从汉代的帛画和魏晋隋唐遗留下的一些人物画中窥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简单的汉装大衣附着在不同体态的人物身上顿时具有了一种鲜活的生命力,线条柔美流畅,令人浮想联翩。朴素平易的装束反而给他们增添了一种天然的风韵。袍服充分体现了汉民族柔静安逸和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 (1)历史性 剃发易服的暴力强制已经消失,汉服趋向于复兴。 (2)传承性 传承性即汉服历史具有传承性。在这漫长的时间中,汉服历史的发展一直遵循着代代相传,世世相袭的特点,这体现了汉服历史发展的传承性。 (3)多样性与同一性 多样性与同一性是指汉服款式的多样性与汉服型制(或样式)的同一性。作为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事物,汉服从来就不是一种款式,“上衣下裳”,“深衣”,“襦裙”等丰富多彩的款式体现了作为一种悠久的民族服饰应有的多样性。虽然汉服历来款式丰富,但汉服的基本形制(或样式)“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的特点却是千古未变的,这就是汉服的同一性。同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是汉服的一大特色。 (4)完备性 完备性是指汉服自身内部体系的完备性。经过千年的发展,汉服已经是一种成熟的服饰了,它不但内部种类丰富,工艺考究,而且汉服的配饰也非常繁多而丰富。 (5)相融性 相融性是指汉服与传统文化的相融性,汉服在很大 程度上就已经被视为正宗传统文化的象征了,而且汉服本身就处处体现着传统文化,汉服与传统文化是和谐的一家。
汉服运动目的和具体实践
汉服运动目的包括:
(1)以汉服为契机,引导人们重新审视汉文化,单纯复兴相应的审美观和思维观,
(2)以此为契机,辨析中国历史轨迹的发展,重点探讨满清等外来民族历史的影响乃至危害 (3)以此历史分析为基础,辨析中国传统哲学科技思想发展的流变和优劣
(4)增强民族自尊自决的信心,增强凝聚力。 (5)端正社会心理,修正教育理念,树立社会求真知、求正义的信仰
(6)为中国的创造力成长做出铺垫
(7)为使中国步入世界文明发展的正轨做出铺垫
(8)为了世界文明的跨越发展贡献力量
满意请采纳意见,谢谢!
『贰』 从古代近代到现代,我国汉族服饰发生了怎样的流变
【历史流变】
华梅著《服饰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有这么一句话:“人无衣即无文化,中国人不制作服饰,即无中国文化。”诚然,人类尚在原始时期的时候,出于最原始的本能、需求,都会剥下动物的皮毛,以及剥离树皮、编织草叶作为御寒物穿着。这时候的“服饰”,是没有民族之分的,更无“图腾”、“花纹”、“用色”的差别,只存在炎热与寒冷地区的材料差别。
当陕西的半坡、浙江的河姆渡出现了纺轮,当江苏的草鞋山出现了葛布,浙江的钱山漾出现了蚕丝纺织品,而这些远古布料出现花纹与染色上的差别,显现出相同的技艺(代代相传)以及不同的纹饰偏好,那些如兽皮、草叶等最原始的“御寒服饰”便已被中国先民舍弃,中国原始文明物质文化就此开始产生萌芽,并独立发展、传承。
【商周时期】
商朝时服饰在冠帽、式样、颜色、纹饰中已产生了等级差别,“衣服所以表贵贱”,“施章乃服明上下”的观念已成型。但由于资料缺失,只知商朝尚白,多上衣下裳(裤),贵族有长袍,其他服制等级详细则不知。不过出土的商朝织物中,黑红白黄四色皆有,红黑居多。
交领、对襟、圆领的衣服早在商朝已出现,圆领不同于后世圆领袍,可以理解为贯头衫,在布料上剪一个圆洞套头的穿法并不独特。取一块布料,两边相交于胸前,也是远古最简单的穿法。但是运用裁剪做出领子、斜襟,并且重视右衽(出土皆右衽,甲骨文“衣”字或左或右),说明中国在服饰文化上已产生了独特的审美以及意念。
【秦汉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并“兼收六国车旗服御”,重整了战国以来混乱的衣冠制度。但是秦王朝的短命,使我们只能由兵马俑一窥当时士兵、武官的着装。秦兵多着短直裾袍,搭配长裤,穿方头鞋,束发包头,或戴小冠,外系罩甲。在官位者袍衫稍长。
而汉朝“承秦后,多因其旧”,在西汉前期大量保留了秦朝的制度。另一方面,《周礼》的发现,《礼记》的编写,使得汉朝在礼制上又比战国、秦朝更加完善。华夏衣冠服制,可以说是始于黄帝,奠定于商周,发展于战国,大成于汉朝。汉族之族名,也始于汉朝。
汉朝所定《礼记》,以及重现的《周礼》,在往后数千年,各朝各代《舆服志》所记虽有所增减、流变,但大抵还是在汉所制定的范围内。往后汉族服饰经千年自然演变,明朝与汉朝差别显然,但《礼记》、《周礼》以及另一本儒家经典《仪礼》所规定的礼服制度,如丧服、深衣、玄端、冕服、袆衣……等等,式样大抵还是一脉相承的。是以历朝历代汉族(汉化)皇帝的冕服都是一个样式,只在色彩与纹章运用上略有差别。
【隋唐时代】
隋朝一统,至唐朝,华夏服制衣冠制度总算重归“汉制”,但是由于混乱已久,除去冕服等重大礼服,其余平民常服、时世装已与汉朝相去甚远。在头衣上,出现幞头,最初只是软布包头,往后渐渐发展成帽式,也就是后世俗称的乌纱帽,并有软脚、展脚等各种式样。
原用于西部遮风沙所用的幕离、帏帽也被大唐女子普遍采用,用作出行时遮蔽路人视线的道具,至宋朝仍有使用。据记载,明朝时一些地方女子出行仍有头纱蒙面的习惯。
圆领袍也在这时由西域传来的胡服,逐渐改制为汉服中的一种主要服饰。圆领袍不是贯头衫,而是恪守交领右衽,只不过是圆领的披穿式衣服。
襕衫在唐朝出现,为了恪守古深衣制,襕衫下摆只到膝盖,再续接布料至脚背,又加衣衣缘,以象征上衣下裳缝合一体的深衣。襕衫至宋明仍常被学子穿着。
【宋元时期】
宋朝商业发展迅速,市井文化繁荣,市民可反过来影响贵族潮流。在宋朝,大礼服依然不变,后妃之翟衣、凤冠也发展完善。宋朝公服也在经过五代十国后,确定为幞头、圆领袍,一直影响到明朝。但是平民服饰对比唐朝,又不一样。
宋朝女子自市井小民到贵族人家,皆喜单穿抹胸、裹肚,搭配开衩外裤(里面还有几层中裤),或系短裙、腰裙,以及偶尔的长裙。抹胸外无上衣,只套褙子,不系结。可以说是内衣外穿的最早典范了,以至于好几座女子宋墓无一件交领衣出土,皆是褙子、抹胸、长裤(裙)。
【明朝时期】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首要便是禁止辽元以来遗留的胡语、胡姓、胡服,力主恢复汉族衣冠制度。诏“衣冠悉如唐制”,但因资料缺乏,考据限制等因素,最终也只恢复到宋制,并有了自己的发展。
礼服、官服等依然一如以往朝代,不过于官服,有了补子制度。后期皇帝冠服创新出圆领袍式的衮服。
男装依然是圆领袍、直裰、道袍、深衣、大氅,裋褐等传统款式,新式样的冠巾有所增加,另有元朝时流传下来的曳撒袍。
明朝出现具有特色的护领,即衣服领子上再镶一层异色领子,一般为白色,方便拆洗。
【清民时期】
清朝统治者为了强化统治,向汉丨人强行推行“剃发易服”,断送了华夏衣冠自黄帝始,传承了数千年的历史,从皇帝至官员纷纷异变,连厌恶“被发左衽”的孔子的后人也未能逃过。从新石器时代便磨制使用的发簪,没了。交领右衽的主要特征,没了。延续几千年的礼服、冠冕,都没了。汉族的服饰在这两百多年,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虽有“十从十不从”保留了一些,但亦不过是风中烛火,随着清末气数散尽,民国一味西化,所剩无几。
清朝妇女、儿童、优伶、僧道、死者等还可以穿着汉服。如今至清朝留下来的传世汉装实物,戏装、童装、道袍僧袍占大多数,女装虽说有保留,但多数还是随着男装异化,变成结合厂字领、盘扣等等满汉结合的产物。作为“和尚衣”“毛衫”“土棉袄”“婴儿服”保留下来的汉服童装,倒是一直存在,只是很少人去注意。
清末民初,汉丨人民族情绪高涨,海外许多留日学生对和服一见倾心,国内每光复一城,都有人穿着“戏服”、“古装”迎接士兵。不少知识分子提出恢复汉服的方案,但是孙中山当时力推西化,并未接纳这个意见,之后战争连连,虽说间或有复辟帝制闹剧、汉式学位服等与汉服相关的事件出现,但经过了内战、**、文革等一些系列动荡混乱后,清末遗留的最后的汉服记忆,也几乎从汉丨人的脑海中消失完了。新中国成立后,每当各民族齐聚一堂,汉族不是穿着中西结合的旗袍,便是穿着西装。
【现代未来】
“汉族的民族服装是什么?”
本世纪初,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国网友们习惯在网络社区探讨各类问题。终于,有人提出这个问题。或许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或许是说出了可以开启被误会、冷落已久的华夏文化宝盒的密码,越来越多人参与进这个问题中,经过一阵子网络探讨、争论,2003年普通工人王乐天穿起汉服走上了街,向媒体与世人宣告汉族服饰回归了。
汉服回归,至今已七年,或者说已近十年,眼看着快一轮了。从一个人,到汉网、天汉网、网络汉服吧,以及各地汉服网站,各地汉服组织纷纷兴起,加入的人越来越多,被考证、寻回的汉服款式越来越多,亦有不同于以往的款式创新。如成都、上海,广州一些大城市,路人对穿着汉服逛街的人也不再抱以看稀奇的态度,更多的是理解、鼓励。
『叁』 民国时期的旗袍和现在的旗袍有那些不一样
在人的心理活动中,一般欲望的实现常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得到满足,一种是得不到满足。当人的欲望得到满足时,则有惬意的情感体验 ;而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则有焦虑之感。辛亥革命以“驱除鞑虏”的口号推翻满清政权,一夜之间旗女装束销声匿迹。一种追求新颖时髦、强调女性曲线的新式旗袍在乱世中酿成,摆脱了封建文化的制约,摒弃硬朗造型的满清旗袍,民主、自由的精神得以体现。
西方立体结构的裁剪方式传入中国以后,受西方人本思想的影响,西方服饰强调表现甚至夸张人体线条,往往不惜采用极端的方法,夸张人体的臀和胸,紧收腰,制造修饰后的曲线造型,提供以人为本的审美意识。民国旗袍以人体为主要设计对象,开省收腰,缩短长度,表现体态,衬托出东方女性窈窕的身姿,忠实地将人体轮廓曲线勾描出来,让女性散发出诱人的魅力。由于民国妇女走出庭院参与教育和工商等社会活动,功能性的要求逐渐突出,旗袍的造型两边开出高衩,对女性行为约束已经开始大大放松,身心发育的文化环境得到改善,审美造型一改在胸、腰、臀呈平直硬朗状态的习惯,将衣服裁剪趋向合身适体,采用黄金比定位,在强调与女性身体曲线吻合的同时,一扫清朝矫饰之风,去繁就简,其造型特点是衣领矮了、袍身短了、袖子剪了、装饰镶滚免了,趋向于简洁,力求淡雅,在满足当代妇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崇尚人体的自然曲线美,让妇女从封建压迫中解救出来,追求全新的生活方式。
民国旗袍经历了经典和改良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传统的直身平面裁剪为主,开省道使旗袍合身;第二阶段引入西方立体裁剪,装袖,装垫肩和拉链形成立体造型。这些造型接近东方人的审美理想与习惯,含蓄端秀,“露”而不“妖”。古代诗人认为“诗以若有若无为美”,因此,人体自然三围曲线造型的旗袍被称为中国女装国粹,讲究的也是含而不露的神韵。
旗袍造型的美感没有固定的量化指标,它是顺其自然地由主体意识不断调节,而使之同外界的条件相适应,达到美与人体自然曲线的有机结合,真正达到国人的审美要求。
『肆』 古罗马服装用什么做的
吾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