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也是一位影帝级别的人物,梁家辉在《情人》中的表现怎么样
《情人》作为玛格丽特·杜拉斯最牛逼的一本小说,描写得极其细腻。在全世界范围内有不少拥趸。要给这样的作品翻拍电影是很难的。因为这样的电影总是容易成为活靶子。稍不注意就被扣上了“毁原著”的帽子。
但是不得不说让·阿克·阿诺选角的眼光的确独到(不包括《狼图腾》)梁家辉完美的把东尼这个角色演活了。
当时的梁家辉脸上还带有一丝青涩,有棱有角的。穿上西装,拿出华贵的烟盒。一举一动让人丝毫不怀疑这就是一个生活环境优渥的阔少。更难能可贵的是,梁家辉饰演的东尼并不是一个阅女无数的登徒浪子,而是对于爱情经验甚少的纯情男子。而且当时虽然华侨大多接受了新思想,但是一些根本性的原则不会轻易动摇。所以东尼的生活环境也是没有生机的。这时候一个法国少女闯入了他的世界,他就像飞蛾发现了火光一样,小心翼翼接近却也奋不顾身。
最后,随着梁家辉手的一点点挪动,东尼用他的手覆到了简的手上。这时候梁家辉表现出来的表情是安心的。感觉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其实,想要判断一个演员演技究竟好不好,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他代入角色人设,看他究竟有几分可信。而特写又是最容易暴露演员瑕疵的一种运镜方式,它对演员细微表情的控制力要求极高。由此看来,梁家辉的演技是真的很棒了。
② 杜拉斯的《情人》讲的是什么
《情人》内容简介:
讲的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故事:在殖民地,一个贫穷的白人姑娘和一个富有的中国青年的绝望的爱情故事。谁都会讲这种故事,就看谁讲得精彩了。我以为写小说就是如此,看谁把故事讲得精彩,还能从精彩的故事中挖掘出思想。
这个故事杜拉斯基本上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的,剪辑其中最精彩的片断呈现给读者。在这些精彩片断中,穿插着一些叙述,作为对主要情节必要的补充。这个故事又不是一路讲下来的,中间又穿插着作者对自己家庭生活,殖民地生活的叙述,甚至还有多年以后的叙述,当然,多年以后的事情也与情人 或她与情人 的关系有关,总之,受这个主要故事的影响。
这种安排使文章更加紧凑,似乎只是发生在作者16岁半到18岁之间的事情——事实上也是如此。但实际上作品的容量很大,时间跨度也很大,一直延续到作者70岁。中间很多情节和叙述,都经过了作者多年的积淀。
作者的家庭生活和殖民地生活的大篇幅加入,并不是无关紧要的,这都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如果不是出生在那样一个贫穷的家庭,我是不会出头露面的,更不会为了钱而和中国情人 来往。也许我最后也爱上了中国情人 ,但事情的开始不是为了爱情。殖民地上流社会和下层人民的生活对照,可以作为故事的背景音乐,也可以体现出作者对人生的观照。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是完美的,都充满绝望。殖民地有很多风流 韵事,作者单写了一个贵夫人,她的为了她而绝望自杀的情人 。
迷乱绝望的生存背景,配上一段绝望的爱情,增加了作品的深度和力度。作者冷静地写这些事情,主旋律和背景都是美丽的绝望的令人唏嘘不已的。这就使这段爱情不同寻常,成为特定的历史阶段特定的社会背景下的一段爱情。同时使这篇作品没有落入爱情故事的俗套,赋予它更为广阔的时代和社会意义。
(2)情人杜拉斯中关于帽子的描写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作品来源于作者的真实经历。杜拉斯真正的初恋发生在1930年,当时,年轻的杜拉斯坐渡船去西贡的寄宿学校,中国富商少爷被杜拉斯的异国风韵和青春美貌所倾倒,杜拉斯也被富商少爷所吸引,他们经常约会,每天情人都会开着黑色轿车在学校门口等她,带她进豪华餐厅或去闹市区的一幢房子。
20世纪30年代印度支那法属殖民地的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十分严重,白人世界拒绝接受一个黄种人青年,亚裔家族也将白人少女拒之门外。在当时法属殖民地,白种人和黄种人恋爱也是绝无仅有的事情,对白种人家庭来说,出现这种异常也是羞耻的的。因此,杜拉斯18岁时便被母亲送到法国读书,富商情人从小顺从父亲,无力反抗父亲,更无力反抗父亲的金钱,被迫娶了老家抚顺一个门当户对的富家姑娘。在富商情人结婚那天,杜拉斯失声痛哭。作品中的富商情人真名叫李云泰,是辽宁抚顺人。当年满18岁的杜拉斯坐船离开越南回法国那天,情人李云泰也赶赴码头,送别杜拉斯。
多年之后,李云泰携妻子前往法国,给杜拉斯打了一个电话,在电话中他对她说:“和过去一样,他依然爱她,他根本不能不爱她,他说他爱她将一直爱到他死。”就是这句话,使杜拉斯重新拿起纸和笔,开始小说《情人》这部作品的创作。
③ 杜拉斯的《情人》写的是什么内容
玛格丽特·杜拉斯:《情人》
玛格丽特·杜拉斯简介:
1914年玛格丽特·多纳迪厄生于交趾支那(现为越南南部)嘉定市。她父亲是数学教师,母亲是当地人小学的教师。她有两个哥哥。1921年她父亲去世。
1924年她住在金边、永隆、沙沥。她母亲在波雷诺(柬埔寨)买了一块不能耕种的土地。
1939年她同罗贝尔·昂泰尔姆结婚。
1940年-1942年她同菲利普·罗克合作,在伽利玛出版社出版《法兰西帝国》.在书业俱乐部工作,《塔纳朗一家》遭到伽里玛出版社的拒绝。她第一个孩子夭亡。她的小哥哥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去世。同迪奥尼斯·马斯科洛相识。
1943年她用玛格丽特·杜拉斯的笔名发表《无耻之徒》。参加莫尔朗(即弗朗索瓦·密特朗)领导的抵抗运动的活动。
1944年R.昂泰尔姆被捕并被放逐到布亨瓦尔德,然后放逐到达豪(参见《痛苦》)。她加入法国共产党,任维斯孔蒂街党支部书记,成立寻人处,出版《自由人报》,刊登战俘和被放逐者的情况材料。发表《平静的生活》。
1945年R.昂泰尔姆回来。同R.昂泰尔姆一起成立万国出版社。1946年她夏天在意大利。同R.昂泰尔姆离婚。
1947年她的儿子让·马斯科洛出生。
1950年她发表《抵挡太平洋的堤坝》。被开除出法国共产党。
1957年同D.马斯科洛分居。1958年发表《琴声如诉》。她从1955年起反对继续进行阿尔及利亚战争,后又反对戴高乐政权。为各种周刊和杂志撰稿。
1959年为阿兰·雷内写《广岛之恋》电影剧本。
1960年当选为美第奇奖评委,但于几年后辞职。"如果存在一个否定的评委会,我就参加。"
1961年她为亨利·科尔皮的影片写《长别离》,这个电影剧本是同1963年美第奇文学奖获得者热拉尔·雅尔洛合作的结果。
1968年她参加了五月风暴的那些事件。在《绿眼睛》中可读到关于大学生和作家行动委员会诞生的政论文,该文被委员会否定,委员会也在不久后解散。
1975年,《印度之歌》在戛纳电影节期间获法国艺术片影院及实验电影院协会奖。
1976年,《整天在树木之中》获让·科克托奖。
1982年在纳伊的美国医院进行戒毒治疗。1984年《情人》获龚古尔奖。
1985年发表《痛苦》。7月17日在《解放报》上发表一篇文章,玛格丽特·杜拉斯在"魏尔曼案件"中所持的立场引起一部分读者的敌对情绪和好几位女权主义者的论战。
1986年《情人》获里茨一巴黎一海明威奖,是"当年用英语发表的最佳小说"。
1988年-1989年严重昏迷。住院。1990年R.昂泰尔姆去世。1991年发表《华北情人》。
1996年,玛格丽特·杜拉斯逝世。
内容简介: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我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很美,现在,我是特地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你比年轻时还要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年轻时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容貌。”
这是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在小说《情人》中写的一段话。那是一个让人震惊的故事,13岁的法国少女和三十多岁的中国男人发生在越南的爱情故事。玛格丽特·杜拉斯以小说《情人》(L’Amant)获得1984年龚古尔文学奖。在此之前的一年,就销售了420万册,翻成42国语言。由影帝梁家辉主演的《情人》更是让无数的影迷们叹为观止。
在离开她的中国情人54年后的一天,她的中国情人已去世了12年。她写他的恐惧消失了。文字泉涌而至,她必须快快地写,以便在它消失前写出来,文字自己来到。“《情人》是一本野蛮的书,它带来所有它遇见的东西,毫无区分,几乎无选择地迸出。”王道乾的译文读来富有韵味,《情人》的故事重现在你的眼前。
④ 求杜拉斯《情人》的理解
一直以为,杜拉斯的小说无论是它的主题还是叙事,都并不是能轻易被读者接受或是被广泛阅读的。但是追捧的人依然不减当年的热情。
不断阅读这本书,不断缩小与这本书的距离,但到现在才发现,一直都和这本书保持着对等的距离。如隔岸相望,早已彼此熟悉了解,但仍无法触碰。
但或许,这亦是阅读杜拉斯最好的距离。
不客气的说,杜拉斯绝对是一个自恋的作家。因为小说中到处都留着她的影子,重重叠叠,支离破碎。“小说有时比生活还真实。”她说。她醉心于回忆和叙述,对文字和词语产生迷恋。这迷恋,使得她的小说充满了破碎的片段。
极其简单的情节,在杜拉斯的笔下被分割成碎片,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述着简单的事实,被拆散、被打破,被割裂;而承载着某种不定的情境、状态的长句终于走到尽头时却遭遇到猝不及防的质疑和否定。散文诗式的段落让回忆、愿望、想象蔓延于文字的空隙之中,重新编织的画面,有了立体延伸的深度。从而她的创作呈现一种“无疆界”的状态。她霸气十足,从不以读者为上帝,充满对文字占有的暴力。破碎的语言,冷枯而尖锐。她宁愿牺牲意义,也要保持文本的距离。“写出艰涩的,但是催人泪下的小说”。她只与灵魂的契合者沟通。
曾看到一个很精彩的比喻:杜拉斯就像成语故事里的刻舟求剑者,在横渡湄公河时,一不小心迷失了爱情,她永不疲倦的打捞着记忆。她将爱人的形象刻在被太平洋的潮水不断冲刷的堤坝上。她已经在这里沉沦。
对一段关于爱情的历史的反复索绕,想来这是人们能更普遍接受《情人》的重要原因:从晦涩的文字中找到了最浅显的主题——爱情。许多人看到的是爱到尽头的孤独感,看到绝望无助的性爱,或者看到无言悲怆的别离。人们迷恋沉醉于杜拉斯的文字所描写的那段激烈但又无助的异国之恋。
杜拉斯从未写过一场恋爱,她只写爱情,关于“他”和“她”的爱情。 “他”和“她”不代表某个人,他们只是两点,而杜拉斯将他们放置在世上相距最远的地方,无论怎样相遇、靠近、相爱甚至交付彼此,每个人都无法逾越自身,他们永远走不出出发的位置。她说:“或许就是因为爱情的遥不可及才显得弥足珍贵。” 杜拉斯笔下的爱情便是如此:欲望的灼热、绝望的冰凉,碰撞的喧嚣、归复的沉寂。永远无法接近的距离。
⑤ 杜拉斯《情人》
玛格丽特.杜拉斯《情人》(王道乾译)
作品影响力、意义及评价:
法国新小说派的代表作之一,极具杜拉斯的个人风格与魅力。
杜拉斯对失去的年华的最后一次呐喊,也是关于她的有关自己身世作品的一次新的融合和浓缩。
一种灵与肉、爱与欲相分离的爱情专著。
20世纪80年代世界十大杰作之一
西方百部经典著作之一
1984年获龚古尔文学奖
中国读者了解杜拉斯大多从她的《情人》开始。这部小说是她在70岁的时候,超越似水年华的时间阻隔,倾注真情创作出来的。
在这部十分通俗的、富有异国情调的作品里,杜拉斯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西贡的爱情事件,主人公之间没有故事,只有爱与**。《情人》问世当年即获得了法国文学的最高奖--龚古尔文学奖,引起了社会与文学界的极大反响。几乎年年再版,不仅在法国,而且在世界许多国家都被列入畅销小说,并被译成40多种文字,至今已售出250万册以上。杜拉斯原属难懂的作家之列,《情人》的发表出乎意料地受到如此热烈的欢迎,取得很大的成功,被认为是"历史性的杜拉斯现象",使杜拉斯成为当今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法语作家。
玛格丽特·杜拉斯可以说写的是前小说:在这个空间和她开了个头的这个时间里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她着重写的是一个故事的可能情况,但故事却永远不会发生;万一发生了,就暴露了世界上存在的奥秘。她只讲述发生的很少的一点点事情,再添上心里所想的很少的一点点东西,就这样她成功地创造了一种令人心碎的悲怆气氛;这种悲怆气氛与人的存在非常逼近,而和愉快的心境相距甚远。
——《法国现代小说史》
宿命的经纬编织着杜拉斯的爱情圆环,最后形成了一个茧,紧紧地将"情人"包裹起来,可以痛哭、可以流泪,但是无法挣脱、无法逃离,在脱离了性灵而单纯地诉诸于肉欲的爱情海洋中行进,除了迷航,到达是永远无法企及的美丽!在爱与欲的分野中,杜拉斯的幸福在于画了这个圆环,她的不幸恰恰是以这个圆环开始,又以这个圆环结束,在用欲望编织的空心球体中,《情人》得以永恒,杜拉斯得以美丽!
——《杜拉斯的爱情圆环》
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小说《情人》取得成功,有关她的作品的"可读性"问题立即为之改观,一直被看做是难以阅读、只有知音才可接近的作者,其作品现在进入了广大读者争相阅读的领域,并且在销售上打破纪录,这实在是件有趣的事情。
——法国评论家米雷尔·卡勒·格鲁贝尔
⑥ 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该怎么理解
绝望 的。。
杜拉斯在写作《情人》时,已是七十高龄。她18岁离开出生地越南,奔赴巴黎读书。念的是法学、数学与政治学,但她却迷恋上了文学,并且走上终生从事职业写作的道路。《情人》可以说是一部自传体小说,至少具有浓郁的自传色彩 。小说以一个年仅十六岁的法国少女,在渡江时与一个中国富家少爷邂逅开始,沿着这条叙述线索,渲染出一幕疯狂而绝望的爱情悲剧。
《情人》的独特魅力之一是它的语言,她的语言对历史具有俯瞰式的洞察力,对回忆的积压表现得富有张力、深邃、沉痛,从而使文章中充满了悲绝的意味,读后让人唏嘘不已而又回味无穷。杜拉斯是一位极端唯美的实验型作家,平庸与通俗为她所不屑,她是那种把风格与先锋视为至高目标的作家,也是那种善于制造警句的作家。对语言的挑剔使得她的小说具有极强的冲击力与震撼力。
《情人》的魅力之二是它场景唯美的描述。你看《情人》的场景:八十多年前的一个夏天,殖民地时期的越南,发黄的湄公河上漂浮着菜叶、杂物,河水湍急,大地倾斜。轮渡上伫立着一个打扮不伦不类的少女,她头戴一顶男帽,脚穿一双廉价却缀满饰片的鞋子,一只脚踏在舷栏上,眺望远方。“他们一次次地激情相拥,除了做爱,还是做爱,什么都不多想。屋外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伴随着他们的呻吟;来来往往的人的影子,透过木格子的门和窗投进来……”大胆又不失含蓄的镜头处理;最后,那场不同寻常的唯美的离别;那首肖邦的圆舞曲,小姑娘终于轻轻滑落的泪水……
《情人》的魅力之三是它的基调的绝望。杜拉斯笔下的爱情是绝望的,灵魂是绝望的,肉体是绝望的……甚至连语言都是绝望的……在《情人》里,湄公河上十六岁的白人小姑娘与中国北方的黄皮肤男人的爱情就是如此。
《情人》的最大魅力还在于它的自传性 ,真实的自传性。作为“情人”的杜拉斯,以一个白发苍苍的女人,在岁月的风尘染白鬓发之际,回眸那段尘封已久的异国恋情,依然有力量用极其惨痛的语言表达出人生的悲剧,把爱与恨演绎得如此分明、紧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情人》中绝望无助的性爱,无言悲怆的离别,爱到尽头的孤独感,使人流涕,令人痴迷。只有杜拉斯才能把把爱情的本质阐述得如此淋漓尽致。
也许,那份伤痛,那份绝望的无助,那份无法理解只可体察的苍茫。
⑦ 《情人》中的名句有哪些
杜拉斯的《情人》中的经典句子如下:
1、相信许多女人,美丽的或不美丽的,不太年轻的或太不年轻的都幻想过这样一个场景——当紧张而忙碌的生活将疲惫和无奈涂抹到她们的脸上,渗透到她们的内心的时候,一个陌生的抑或是熟悉的声音穿过现实生活的喧哗,真切地停留在她们的耳畔:“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对我来说,现在的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与你那时的容貌相比,我更爱你备受摧残的面容。
2、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3、“也许经历过岁月磨砺的女性不会幼稚到回头去寻觅那个岁月深处的身影,但也无法抑制如云雾般在内心飘浮的激情和渴望。”
这些句子都集中体现了《情人》一书的艺术特色。
《情人》的语言对历史具有俯瞰式的洞察力,对回忆的积压表现得富有张力、深邃、沉痛,从而使文章中充满了悲绝的意味,读后让人唏嘘不已而又回味无穷。杜拉斯是一位极端唯美的实验型作家,平庸与通俗为她所不屑,她是那种把风格与先锋视为至高目标的作家,也是那种善于制造警句的作家。对语言的挑剔使得她的小说具有极强的冲击力与震撼力。
《情人》的魅力之二是它场景唯美的描述。你看《情人》的场景:八十多年前的
一个夏天,殖民地时期的越南,发黄的湄公河上漂浮着菜叶杂物,河水湍急,大地倾斜。轮渡上伫立着一个打扮不伦不类的少女,她头戴一顶男帽,脚穿一双廉价却缀满饰片的鞋子,一只脚踏在舷栏上,眺望远方。“他们一次次地激情相拥,除了做爱,还是做爱,什么都不多想。屋外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伴随着他们的呻吟;来来往往的人的影子,透过木格子的门和窗投进来……”大胆又不失含蓄的镜头处理;最后,那场不同寻常的唯美的离别;那首肖邦的圆舞曲,小姑娘终于轻轻滑落的泪水……
《情人》的魅力之三是它的基调的绝望。杜拉斯笔下的爱情是绝望的,灵魂是绝望的,肉体是绝望的,甚至连语言都是绝望的。在《情人》里,湄公河上十六岁的白人小姑娘与中国北方的黄皮肤男人的爱情就是如此。
《情人》的最大魅力还在于它的自传性 ,真实的自传性。作为“情人”的杜拉斯,以一个白发苍苍的女人,在岁月的风尘染白鬓发之际,回眸那段尘封已久的异国恋情,依然有力量用极其惨痛的语言表达出人生的悲剧,把爱与恨演绎得如此分明紧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情人》中绝望无助的性爱,无言悲怆的离别,爱到尽头的孤独感,使人流涕,令人痴迷。只有杜拉斯才能把把爱情的本质阐述得如此淋漓尽致。
玛格丽特·杜拉斯,原名玛格丽特·陶拉迪欧,法国著名作家、剧作家、电影编导。她的成名作是1950年发表的自传体小说《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代表作有《广岛之恋》《情人》等。曾获龚古尔文学奖、法兰西学院戏剧大奖等奖项。她写作别具一格,一度成为许多女作家模仿的对象。
⑧ 影片《情人》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有哪些看点
恩格斯说:群婚制的产生是为了解决劳动力的匮乏,而专偶制的产生是为了让私有财富合法延续。所以如果我们觉得婚姻是爱情的正果,那么有幸逃脱财产观念为爱而产生的婚姻,其实倒是违反历史规律的,所以电影中的爱情常常令人绝望。
《情人》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NO!无关爱,有关恨
第一重恨:源于贫穷
影片中的女孩生活在越南的一个白人家庭,理应是有钱的,却因为母亲投资失败家道中落。小女孩自小就对这种表面体面其实窘迫的生活充满怨恨。她的中国情人非常富有,女孩开始与他交往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有钱。
两个各怀目的的人就这样走到了一起,他们约会的蓝色小屋子显然是一个爱情的符号,尤其是那一排临街的百叶窗,不仅毫无阻隔地把市井之声传达进来,而且在日光的作用下,又把街市上影影绰绰的人影投射进来,这等于是把他们偷偷摸摸的相会置于公众的监视之下,导演对这一场面的设计加强了这段不伦恋情的刺激感。越南潮湿的雨季让这份爱更有质感,他们谁都没有想到,爱情就在刺激和汗湿中滋生了出来。
⑨ 关于 杜拉斯的 《情人》
1.她的母亲是数学教师。所以希望她也能成为一个数学教师。因为母亲认为只有教数学才能养活自己和家人。写作无济于事。
2.有。在他第一版的情人中写到男子带着他的妻子来了巴黎。好像在某次宴会上见面。最后给她打了电话。里面说他依然爱她。在电影版情人的结尾也得到验证其真实性
3.死于越南的一次战争。病死的
4.至于她母亲。是因为钱。贫穷.他的母亲在他们三个子女中更爱她的大哥。她说她的母亲不爱她。
我有它的电影版。要的话我可以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