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徐达做什么的
徐达 (1332~1385), 中国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
初朱元璋为郭子兴部将,往归之。从南略定远,取和州。渡江拔攻城取拔寨,皆为军锋之冠,后为大将,统兵征战。吴元年,为左相国,拜大将军。洪武初累官中书右丞相,封魏国公,追封中山王。
徐达有4子3女。徐达死后,长子徐辉祖继承爵位,受封魏国公。幼子徐增寿在明成祖朱棣起兵南下时给他通风报信,死在建文帝的剑下,后被明成祖追封为定国公。一门二公,有明一代只有徐达一家。徐达的三个女儿都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长女嫁于燕王朱棣,次女嫁于代王朱桂,三女嫁于安王朱楹。
Ⅱ 徐达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徐达(1332年~1385年),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字天德。徐达治军严明,是一名杰出的将领,而且徐达还具有许多优秀的品德。徐达病逝后,朱元璋追封他为中山王,赐谥“武宁”,赐葬于南京钟山之阴,并亲为之撰写神道碑,赞扬他“忠志无疵,昭明乎日月”。
Ⅲ 为什么刘伯温和李善长的帽子和别人不一样
我觉得这个主要和他的身份有关系,因为他们两个人的身份是一样的,都是朱元璋的一个谋士,这是给朱元璋出谋划策的人,所以他们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和古代的儒家士大夫是比较相似的,另外的人比如说像徐达,这些都是属于武将,他们的穿着肯定跟文人不一样,所以这个也没有什么问题。
Ⅳ 徐达的个人简介是怎样的
徐达(1332~1385年)中国古代明朝初年名将。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人。世代农家出身。元朝末年参加朱元璋军,与常遇春同称才勇。朱元璋攻灭张士诚,北上灭元,都用他为大将军。明洪武元年(1368)率军攻克大都(今北京),分兵定北方各地。以后又连年出击扩廓帖木儿。他有谋略,行军持重有纪律。封魏国公,死后追封中山王。
Ⅳ 朱棣靖难,为何让徐达的儿子很尴尬
明成祖朱棣靖难,让他老丈人徐达的儿子非常尴尬,立时间分成了三派!嫡长子徐辉祖旗帜鲜明地站到了明惠帝朱允炆一边,嫡幼子徐增寿表面上维系着与明惠帝的君臣关系,暗地里却与姐夫明成祖达成了默契,甚至将明惠帝的军事机密、内部虚实一五一十地透露给了姐夫明成祖。而徐达庶出的儿子徐膺绪因为庶出的身份以及和明成祖仁孝徐皇后并不是一母同胞,选择了置身事外、保持中立。
Ⅵ 徐达的介绍。及后代
(1332~1385) 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字天德。汉族,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出身农家,少有大志。 元至正十三年(1353),徐达参加农民起义军郭子兴部,隶朱元璋。从取滁州(今属安徽)、和州(今和县)等地,智勇兼备,战功卓著,位于诸将之上。十五年,从朱元璋渡长江,克采石,下太平(今当涂),俘元万户纳哈出。继率军克溧阳、溧水(今均属江苏)。次年,从朱元璋克集庆(今南京),继奉命以大将军领兵取镇江,号令明肃,授淮兴翼统军元帅。十七年,率军克常州,分兵取常熟、江阴等地,阻止江浙周政权首领张士诚军西进。次年,留守应天(今南京),升奉国上将军、同知枢密院事。二十年五月,长江中游汉政权首领陈友谅兵攻池州(今安徽贵池),徐达与中翼大元帅常遇春在九华山下设伏,俘斩陈军万余。又从朱元璋设伏应天城下,大败陈友谅军,俘7000余人。二十一年,从取江州(今江西九江),率师先行,迫陈友谅退兵武昌,并追至汉阳,升中书右丞。二十三年,从援安丰(今安徽寿县),败张士诚部将吕珍,移师围庐州(今合肥),旋从援洪都(今南昌)。在鄱阳湖之战中,冲锋陷阵,败陈友谅军前锋,杀1500人,士气大振。二十四年,任左相国。复引兵克庐州,继挥师克江陵(今属湖北荆沙)、辰州(今湖南沅陵)等地,平定陈友谅余部。二十五年,率师东向,遵朱元璋先克淮东、再占浙西、后破平江(今江苏苏州)之方略,进攻张士诚,克泰州。次年克高邮、淮安、兴化(今均属江苏)等地,悉平淮东。同年八月,以大将军率舟师20万,由太湖进围湖州(今属浙江),数败张士诚军,迫守将李伯升、张天骐以城降。十一月,转兵北上,合围平江,并申明军纪,禁掠民财。二十七年九月,率将士破城,俘张士诚。师还,封信国公。 十月,徐达奉命以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军常遇春率师25万,北伐元军,连战皆捷,迫元济南守将朵儿只降,占领山东全境。明洪武元年(1368)三月,进军河南,以计收降元将左君弼、竹昌,取汴梁(今河南开封)。继在塔儿湾(在今偃师境)大败元兵5万,迫元梁王阿鲁温以城降,河南平。旋分兵克潼关,西取华州(今陕西华县)。五月,趁朱元璋抵汴梁督战,奏请乘势直捣元都。闰七月,移师北上,连克卫辉(今属河南)、磁州(今河北磁县)。会诸军于临清(今属山东),沿运河北进,大败元军于河西务(今河北武清西北),进破通州(今北京通县),迫元顺帝北走。八月初二,督军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乘胜克真定(今河北正定)、怀庆 (今山西沁阳)等地。时闻元将扩廓帖木儿自太原引兵出雁门将攻北平(今北京),遂与诸将商议,运用批亢捣虚战术,乘其不备直捣太原,迫扩廓回军救援。旋选精兵夜袭其营,迫扩廓率18骑遁,俘降4万人,克太原,占山西。二年,挥师入陕西,迫元将李思齐降,斩元将张思道,陕西平。三年,率师败扩廓于定西(今属甘肃),俘元王公、将领以下8.6万余人,因功授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次年,镇守北平,练军马,修城池,总领北方军事。五年,与左、右副将军李文忠、冯胜,各率5万骑分路出塞征北元。自率中路轻敌冒进,至岭北(治今蒙古国哈尔和林)遭北元军伏击,丧师万余,次年,复率诸将出征,败北元军于答剌海(今内蒙古达来诺尔湖)。还军北平,戍守边防。 徐达一生刚毅武勇,持重有谋,纪律严明,屡统大军,转战南北,功高不矜,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徐达之死相传朱元璋当年怕徐达威胁朝廷,赐他一大碗烧鹅吃。徐达因为对烧鹅敏感,所以平日不吃烧鹅。但皇帝所赐,又不能不吃。结果在涕泪交流之下,把朱元璋所赐的烧鹅全数吃完。之後全身溃烂而死。另一说法是徐达生瘤,不能吃鹅,朱元璋偏赐烧鹅,徐达知朱元璋的意思把朱元璋所赐的烧鹅全数吃完而死。
吃烧鹅不一定死,但皇帝赐烧鹅就是赐死。所以还有人说他吃完鹅没有死,于是服毒自尽了。好一个忠臣!
不过也有人认为第一名将徐达于洪武十七年(1384)病死,算是善终。
(很多书上记载,徐达得病后不能吃蒸鹅,而朱元璋偏偏就赐给他蒸鹅,徐达含恨而死。这一说法是不太可信的。)
这则传闻的可信度相当的低,影响却相当广泛。依据文献纪录,该传闻出自明朝学者徐祯卿所著的笔记小说《翦胜野闻》,后为清朝赵翼名作《廿二史札记》所误用,遂广为流传。近代学者片面相信野史,而不加以考证即采用,包括著名明史家吴晗。
徐达不但是朱元璋的重要将领,而且还在和州救过朱元璋的命,杀掉他对朱元璋没有任何好处,而且他为人低调,从不招摇。退一步讲,即使朱元璋要杀徐达,也不需要用这么笨的法子,找个人开点毒药,派两个锦衣卫就能解决问题。何苦要用赐蒸鹅这么明目张胆的方法来杀掉徐达。
“(徐达)子四:辉祖、添福、膺绪、增寿。长女为文皇帝后,次代王妃,次安王妃。”
Ⅶ 徐达的后代
明太祖朱元璋,早年混迹于江湖草莽,无名无望,但是,却最终能够扫平各路豪杰,将蒙古人赶回大漠,为大明打下两百多年的江山,可谓是一代雄主了。虽然,朱元璋是一个非常有本事的皇帝,但是,他却和大多数开国之君一样,都喜欢在天下太平之后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杀功臣。
自古以来,君臣之间可以共患难,但是,却不能同享福。
而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也是见多不怪的。都知道,春秋时候的范蠡很有智慧,他在助越王勾践灭了吴国以后,没有过多的贪恋名位,而是潇洒地离开了朝堂,从此,消失于江湖之中,成为无数后人推崇的例子。而他的战友文种,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他对勾践抱有太多的幻想,认为自己和勾践好歹也是一同吃过苦的人,他总不至于翻脸。但是,正是这种幼稚的想法让他身名两灭,最终,成为后人的一个反面例子。还有大汉在立国之时,刘邦对自己的老部下,也是一点都不手软。韩信、彭越和英布三人在楚汉之争中,哪个不是顶天立地的豪杰?
结果呢?他们个个都在天下太平之时,不得好死。然而,宋朝的情况,要相对好一些。赵匡胤用一顿酒席,便把众将的兵权解了,虽然,这个事情听起来还是有那么一点忘恩负义的意思,但是,他跟其他老前辈比起来,赵匡胤算得上是很仁慈了。总之,在处理功臣这个事情上,各朝有各朝的办法。
不过,这些办法在朱元璋眼里,都是一些小学生的手段。
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他杀功臣不仅是让你死,还要让你死的时候感谢他的隆恩。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就是因为吃了一碗皇上赏赐的鹅肉,而死的。
此人乃是明朝开国名将徐达,他和朱元璋同是安徽人,并且,和朱元璋一样,出身于底层。二十出头的他,选择投身到朱元璋的军中,跟随朱元璋打过各种大仗小仗。
不过,他这个人有一个优点,那就是特别低调,从不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功劳。在早些时候,朱元璋还不是一军统领,而是郭子兴起义军中的一个头目。某天,有一个叫孙德崖的人找到朱元璋,说他的部队缺乏给养,希望得到朱元璋的帮助。
而朱元璋,看大家都是出来混的,谁也不容易,于是,就顺手帮了他一把。但是,这个孙德崖在此前,却跟朱元璋的顶头上司郭子兴,有一些过节,使得郭子兴听闻此事后,十分不满,专门从外地赶来把朱元璋大骂了一通。这时候,孙德崖就有些坐不住了,出于安全起见,他赶忙跟朱元璋告辞。
然而,朱元璋看到事情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也不好多说什么,便放他走了,并且,还亲自为他送行。当时,朱元璋和孙德崖的部分部队先行出城,而孙德崖和一些后续人马尚在城里处理一些事情。但是,等到朱元璋他们走到一半时,队伍后面却传来消息,说郭子兴带人把孙德崖抓了起来。
看样子,郭子兴是想把孙德崖给灭了。
跟朱元璋先走的那部分人,听到这个消息,瞬间就炸了窝。他们怀疑是朱元璋从中作梗,遂把朱元璋也扣压了下来,并且,向外放话说若是不放人,那么,他们就把朱元璋也砍了。在这一危急关头,作为朱元璋部下的徐达却挺身而出,决定用自己来替换朱元璋充当孙德崖军中的人质。
不过,后来双方经过协商,各自都把对方的人放了,使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是,在此事件中,徐达舍身救主的行为,让朱元璋牢记在了心里。但凡古今名将,对部下的约束都比较严格,徐达亦是如此。在攻破张士诚大本营平江城之时,徐达严令自己的部下,不得擅夺老百姓的财物,不得损坏当地居民的住房,不得离开军营超过二十里,否则,格杀勿论。
正是因为这一军令,朱元璋的队伍才得以在张士诚的旧地赢得民心。在后人看来,徐达所领的队伍所向披靡,威风八面,但是,他本人在朱元璋面前,却一直是毕恭毕敬,从不敢做逾越臣子之位的事情。有一天,朱元璋请徐达吃饭,期间,他想考验一下徐达是否真的像他表现出的那么忠诚于自己。于是,他便不停地给徐达灌酒,在徐达不省人事之时,他将徐达安排在自己的官邸中歇息。
等到第二天一早,徐达醒后才发现自己居然睡在老朱的床上,深感大事不好,于是,连忙向朱元璋谢罪。此时,朱元璋看到他如此惶恐,便对他放下心来。
然而,这种放心并没有永久持续下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元璋深感自己时日无多,他担心自己百年之后,儿孙们镇不住这些跟他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为了自己朱家江山的未来着想,他决定把那些有能耐的人一一除去。
某一年,徐达背上生了个疖子,朱元璋便借此机会,调他到南京养病。之后,朱元璋专门抽空去徐达的家里拜访,想要看看他的病情是否好转。朱元璋到了徐达家里,无非拉些家常,说些安慰之语,本来没什么状况,直到朱元璋看到徐达床上的一册兵书,瞬间脸色大变。
照理说,徐达作为一个武将,喜好军事实属正常。在晚年之时,翻翻兵书回想自己早年的峥嵘岁月,也算是一件惬意的事情。可是,朱元璋却不这么想,他认为徐达这个人靠不住,只要他还活着自己晚上就睡不好。但是,此时徐达在朝中威望极高,直接将其处理掉难免会惹人非议。
于是,朱元璋想到了一个变通的办法,就是:赐给徐达一碗鹅肉。按理说,皇上赐美食于臣子,本是一件谁也批驳不得的好事情,但是,徐达的病却最忌吃鹅肉,一旦吃了便会病情加重。当徐达看到别人送来的那碗鹅肉时,他不仅什么都明白了,还没有多说什么,直接按着朱元璋的意思吃了下去。
果不其然,吃完没多久,他就病发去世了。
像徐达这么低调内敛的人,都不能好好地安享晚年,可见,朱元璋心胸之狭窄。一代名将没有死在跟中原豪杰的争锋之中,没有死在与蒙古人拼杀的战场上,却死在了一碗鹅肉上,不免让人大为叹息。徐达死后,朱元璋亲至葬礼以示悲疡,把他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追封他为中山王,赠三世皆王爵。
据史料记载:徐达有4子3女,孙9人。徐达死后,长子徐辉祖继承爵位,受封魏国公。幼子徐增寿在明成祖朱棣起兵南下时给他通风报信,死在建文帝的剑下,后被明成祖追封为定国公。一门二公,有明一代只有徐达一家。徐达的三个女儿都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长女嫁于燕王朱棣,次女嫁于代王朱桂,三女嫁于安王朱楹。燕王朱棣夺权称帝后,徐妃被册立为皇后。
根据如东县苴镇的《徐氏族谱》记载,现今的徐达后代已经传至22代了,1946年,在时代的剧烈变革中,如东县苴镇曾供奉过历代徐氏先人的祠堂被拆除后,改建为小学,近年撤并后也不复存在,现在,只剩了一片破旧校舍了。但是,直到现在,徐达的后裔还是以位于刘埠村的祠堂原址为中心,居住在如东县的苴镇和掘港,目前人数有三四千人。
Ⅷ 明朝大将徐达的女儿
徐皇后 长女 谢氏 本名正史无记载,或说徐仪华、徐妙云。明成祖朱棣皇后。1362年出生。洪武九年(1376年)册为燕王妃。永乐五年(1407年)逝世。
徐氏 次女 谢氏 本名正史无记载,或说徐妙清,代王朱桂妃。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丙午,册封徐达第二女为代王妃。丈夫朱桂,时年十七周岁。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王妃徐氏生嫡一子朱逊煓。明史《明史·卷一百十七》朱桂传中的所记,徐氏“骄妒”,曾虐待朱桂的两位侍女(婢妾)。姐夫明成祖因徐达的原故,未对徐氏问罪。以致朱桂迁怒于世子朱逊煓,母子迁居外舍。
徐妙锦 三女 贾氏 (1380-1440)。正史无记载,仅见于明代陈琏所著《琴轩集》中的墓志,墓志作者不详。据墓志记载,生母为“武宁王夫人贾氏”。妙锦出身天姿聪颖,善诗画,且心地仁厚慈悲,因此深受成祖朱棣暗慕,妙锦婉拒,并出家为尼。
徐氏 四女 谢氏 生平无史料记载。据按徐家子女后来身份逐一排除和推断,应为安王朱楹妃。
徐达的大女儿徐仪华是朱元璋四子朱棣的结发夫妻,后来被封为燕王妃,朱棣称帝后被封为皇后。据说徐皇后生母谢氏曾跟朱元璋的马皇后聊天,不经意间表达出对马皇后的羡慕,被朱元璋知道后杖毙,他的女儿徐氏给她母亲争了口气,当上了皇后。徐皇后知书达理,深受朱棣喜欢,在她去世后,朱棣非常伤心,以至于在没有新立皇后,这是她作为一个女人在那是时代的最大成功。
Ⅸ 明朝徐达的魏国公爵位传了几代。
传了11代,一直到明亡,分别是:徐达、徐辉祖、徐钦、徐显宗、徐承宗、徐俌、徐鹏举、徐邦瑞、徐维志、徐弘基、徐文爵。
1、徐达
徐达(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市)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
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为淮西二十四将之一。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阳湖之战中大败陈友谅。次年,被任命为左相国。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麾师攻取淮东,并于两年后攻克平江,灭张士诚。旋即出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推翻元朝的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灭亡元朝。
此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他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去世。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2、徐辉祖
徐辉祖(约1368年-1407年),初名允恭。濠州钟离县(今安徽省凤阳市)人。明朝初年勋臣、将领,中山王徐达长子,母谢氏。
徐辉祖长八尺五寸,面如冠玉,英姿非凡,有才气。初以勋卫署左军都督府事。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袭爵魏国公,往山西、北平等地练兵,并回朝掌中军都督府事。
靖难之役时,徐辉祖作为南军主将,于白沟河之战中掩护李景隆撤退,全师而还;又在齐眉山大胜燕军。
后被调入南京,淮北南军因此势孤而大败。燕军渡江时,徐辉祖仍带兵抵抗。明成祖篡位后,将其削爵并禁锢于家中。
永乐五年(1407年),徐辉祖病逝(一称自尽),年仅四十余岁。明神宗时“录建文忠臣”,在南京立祠祭祀,以徐辉祖为首。崇祯十七年(1644年),追赠太师,谥号“忠贞”。
3、徐钦
徐钦,徐辉祖子。永乐五年七月辛巳袭。九年,钦与成国公朱勇、定国公徐景昌、永康侯徐忠等,俱以纵恣为言官所劾。帝宥勇等,而令钦归就学。十九年来朝,遽辞归。帝怒,罢为民。仁宗即位,二十二年十月乙巳复故爵,是年十一月庚子卒。
4、徐俌
徐俌(1450年11月23日-1517年7月30日),字公辅。南直隶凤阳县(今安徽省凤阳市)人。明朝中期勋臣、将领,中山王徐达之玄孙、魏国公徐辉祖之曾孙。
徐俌于明宪宗成化元年(1465年)袭封魏国公。成化十五年(1479年),出掌南京左军都督府事,奉祀孝陵。弘治九年(1496年),改掌南京中军都督府事,旋即兼任南京守备。
弘治十三年(1500年),上疏请辞,加太子太傅。正德六年(1511年),被起复为南京守备。正德十二年(1517年),徐俌病逝,年六十八。获赠太傅,谥号“庄靖”。
徐俌历仕三朝,为官五十年,以极孝著称。为人廉慎谦谨,宽厚有度。两次出任南京守备,受士民爱戴
5、徐鹏举
徐鹏举是中山武宁王徐达的七世孙。祖父是徐俌,正德十二年七月去世,父亲徐奎璧,早亡 。
正德十三年十一月,从祖父徐俌那里继承魏国公爵位。隆庆四年二月薨,享国五十七年。
正德十六年守备南京兼掌中军都督府事。嘉靖四年八月加太子太保,统领中军都督府。隆庆四年(1570年)二月初三薨。隆庆六年四月,庶子徐邦瑞继承爵位。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魏国公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徐达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徐辉祖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徐俌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徐鹏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