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元朝历史上出过哪些皇后
元朝在初期的时候,因为受制于游牧民族的习性和文化,参政的机会较少,但是随着元朝定都大都统一全国后,有一些皇后扰乱朝政,排斥异己,搞得全国上下不得安宁。皇后参政、干政确实刀光剑影,阴谋百出,加据了内部纷争,演出了一幕幕悲剧,导致了元朝最后灭亡。当然目前关于元朝后宫的史料依然不是很多,这也是导致我们无法正确的衡量她们的功过是非。以下则是我所知道的比较著名的一些后宫的资料,仅供参考:
1.孛儿帖(1161年-?),蒙古帝国皇后,姓孛思忽儿弘吉剌氏,成吉思汗正室,父亲德薛禅,母亲名叫速坛。成吉思汗有数十位妻妾,分居在四个斡儿朵,其中每个斡儿朵又有数个皇后与妃子,孛儿帖居于第一斡儿朵,并且排行第一,地位最高。
根据《蒙古秘史》的记载,孛儿帖的年纪比成吉思汗长一岁。她为人贤明,帮助成吉思汗创立大业。她与成吉思汗刚结婚的时候,便被蔑儿乞人掳走,成吉思汗便请求克烈与札答剌两部落的援军进攻敌人,最后终于救回孛儿帖。原本成吉思汗与札答剌的部长札木合有结拜之谊,但孛儿帖深知札木合有要与成吉思汗兼并的意思,便劝成吉思汗与札木合分离。成吉思汗与札木合分离后,果然独霸一方。蒙力克的第四个儿子阔阔出,假巫术之名挑拨成吉思汗与其弟合撒儿的感情,又羞辱斡赤斤,于是孛儿帖进言,请成吉思汗杀阔阔出,从此安定了族人。
孛儿帖生有四个儿子与五个女儿,儿子分别是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其中窝阔台后来是元朝的太宗皇帝,托雷是睿宗皇帝;女儿分别是豁真别乞、扯扯亦坚、阿剌合别乞、秃满伦、阿儿答鲁黑。当初孛儿帖被蔑儿乞族掳走,等救回时已有身孕,于是传说这时生下的术赤可能是蔑儿乞人的孩子,而“术赤”二字是“客人”的意思。
孛儿帖卒年不详,但可以确知的是当成吉思汗过世时,她尚在人间。到了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年时,追谥她为光献皇后;到了元武宗至大二年时,加谥为光献翼圣皇后。终元朝之世,弘吉剌氏的女子做为正宫皇后者有十一人,被称为皇后与追尊为皇后者有九人,娶公主为妻者有六人,娶公主又被封王爵者十三人,这些福荫都是由孛儿帖所开始。
“孛儿帖”的蒙古语意是“苍白色”。《元史》里将其名后加上“旭真”二字,其实并非名字,而是“夫人”的意思,就像满语中的“福晋”一样。
评价:作为开国的皇后一直都致力于支持成吉思汗的为国大计,虽然没有太多的笔墨介绍,但是为人贤明实在是成吉思汗坚强的后宫。
2.脱列哥那(-1265年)一译朵列格捏,乃马真氏,是元太宗窝阔台的第六皇后,元定宗贵由的母亲。
乃马真后想让自己的长子贵由成为继承人。但元太宗更喜欢三子阔出。阔出于1236年战死后,元太宗有意让阔出的长子失烈门继承。元太宗在1241年底去世后,失烈门年幼,有声望的拔都又因与贵由有旧怨而拒绝出席推举大汗的忽里台大会。因此乃马真后从1242春开始临朝称制。
1245年,她命令察罕、张柔等将领攻打南宋的淮西、扬州等地。在称制期间,乃马真后逐步提拔支持贵由的势力。1246年,贵由被推举为大汗,乃马真后还政。她于至元二年(1265年)去世,谥号昭慈皇后。
评价:作为元朝第一个垂帘听政干预朝政的皇太后,但是她的功绩则是大于她的过失。是使得元朝上升的势头没有被打断。
3.钦淑皇后
海迷失后,名斡兀立·海迷失,蒙古帝国大汗贵由的第三皇后。1248年,在贵由去世后,抱窝阔台的孙子失列门(阔出之子)垂帘听政,1251年七月忽里勒台大会,另立蒙哥为大汗,海迷失被拘禁起来。蒙哥即位后,海迷失暗中策动窝阔台系的宗王,并且施巫术暗害蒙哥,被蒙哥下令投入河中溺死。元朝建立后,追谥海迷失为钦淑皇后。
评价: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干政的后宫,虽然只是第二个垂帘听政的皇太后。但是她的历史功绩则远不如她的婆婆昭慈皇后。
4.察必皇后((-1281年)弘吉列氏,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后,元成宗的生母。
她是忠武王按嗔那颜的女儿,中统初年立为皇后,至元十年封尊号贞懿昭圣顺天睿文光应皇后。于1281年去世。元成宗即位后谥为昭睿顺圣皇后。
史载她性节俭贤德。曾经将宣徽院废置的羊前腿皮收集起来缝为地毯,又带宫人把废弓弦加工编织成布匹。有次忽必烈打猎回来,抱怨太阳刺眼,察必皇后将传统的帽子加上前檐以遮阳。她又创制了一种有裳无衽无领无袖,前短后长的上衣,以便骑射穿着,称为“比甲”。
察必皇后的性格善良。1276年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满朝庆祝的时候察必皇后却很感伤。忽必烈询问,她说:“妾闻自古无千岁之国,毋使吾子孙及此,则幸矣。”忽必烈将宋府库的宝物展览并让宫人分享,她又说:“宋人贮蓄以遗其子孙,子孙不能守,而归于我,我何忍取一物耶!”宋恭帝的母亲全皇后被俘到大都后,水土不服。察必皇后出于同情,多次向忽必烈请求让她回江南。被忽必烈斥责缺乏远虑(全氏在南方可能被反元势力所用),仅建议察必皇后对之关心体恤。
评价:作为定都大都后的皇后后宫的职权相对来说已经有所放大,所以对元朝的一些政策是有一定的影响的,她以史为鉴的历史典故则充分说明了她是个合格的后宫掌舵者的身份
5.奇皇后
是元朝皇帝顺帝后。蒙古名字完者忽都。高丽人。
她原是高丽人奇子敖的女儿,出生于高丽幸州。以高丽贡女的身份被献上于元廷,入宫服役。她不仅长得美丽,还十分乖巧伶俐。顺帝对她十分宠爱,后来幸之。这件事被顺帝第一次皇后答纳失里得知,她怒不可遏地召来奇氏,用鞭子打得遍体鳞伤。
1335年,答纳失里的兄弟谋反,皇后答纳失里也被毒死。1337年,顺帝册封伯颜忽都为皇后。本来顺帝打算立他一向宠爱的奇氏为皇后,只是丞相伯颜硬行劝阻,顺帝没有办法,立了伯颜忽都(伯颜忽都跟伯颜并无特别关系)。顺帝平日在奇氏那里宿夜的时候多,很少去皇后的宫里,伯颜忽都也没有什么怨言。
奇氏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叫爱猷识理达腊,更加赢得了顺帝的欢心。于是顺帝册立奇氏为第二皇后。1365年皇后伯颜忽都在冷落寂寞中去世,享年42岁。顺帝册立次皇后奇氏为正皇后。奇氏因宠生骄。身边有一个叫朴不花的宦官,与奇皇后幼年时是邻居。朴不花内事奇后外结权相,祸乱朝政,许多大臣被陷害而死。
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建元洪武。朱元璋派征虏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率师25万北上灭元。元朝仍旧内部纷争不息。顺帝只好集合后妃、皇太子、皇太子妃,半夜北逃上都开平(今内蒙古多伦西北)。元朝至此灭亡,自忽必烈1271年开国到顺帝1368年北奔共98年。
1369年,朱元璋出师进攻开平,顺帝又逃到应昌。不久51岁的顺帝因痢疾去世。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这是北元昭宗。他的皇后也是高丽人权氏。1378年爱猷识理达腊在和林去世。奇皇太后不知去向。
评价;虽然为人并不邪恶,但是却间接导致了元朝的灭亡。
② 察必助夫兴国,但却被历史忽略,她都做了什么
在忽必烈的身后助他建功立业的就是察必皇后了,她为忽必烈做很多事,带着儿子一起去做人质,还报信给忽必烈助他当上可汗,劝谏忽必烈胜而不骄,甚至带头节俭宫中用度等。
其实察必还做很多的事,忽必烈的衣服和帽子也都是她自己设计制作的,于国事上,在大胜南宋时,当时是摆酒言欢,察必就劝谏,不能忘乎所以,应该明白创业难,而守业更难。所以说,历史忽略了察必的许多事,她为忽必烈做的真的很多,你如果知道其他关于她的事,我们一起分享。
③ 元朝的皇后带名字
乃马真后
④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对元朝贵族服饰设计有什么影响
以蒙古袍为代表的蒙古族传统服饰
宽大严实,封闭性强,是蒙古袍最显著的特点之一。领子高,不仅可以抵挡严寒,保护脖颈,而且能够预防风吹沙灌;大襟长,且带里襟,扣子错开顶钉,撩起来不影响干活,放下来暖肚防寒;袖长裉肥,骑马不冻手,套马胳臂可以任意挥动;下摆修长宽松,骑马既不冻膝盖,又能防止蚊虫叮咬。在特殊情况下,如轻装行进不带行李时,蒙古袍还是一件能铺能盖的多功能生活起居用具,“袖子是枕头,里襟是褥子,大襟是被子”“前襟是簸箕,后襟是斗篷,怀里是口袋,马蹄袖是手套”。
最初的蒙古袍是就地取材,用动物皮毛制成的。蒙古人称之为“答忽”,意为“皮袍”、“袄子”。据意大利人约翰·普兰诺·加宾尼的《出使蒙古记》记载,蒙古帝国时期蒙古人常穿的皮袍(袄),有薄厚和毛朝里朝外之分。毛朝外的皮袍厚一些,常套在外面以抵御冬天的风雪严寒;毛朝里的皮袍由于相对薄些,也柔软些,一般常在帐幕等室内穿。那时候蒙古袍的制作样式和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时期差不多,即袖子窄,腰身紧,在右边扣扣子(右衽)。
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为联络王罕与他一起兴兵为父报仇,曾送给王罕一件名贵的黑貂鼠皮做的皮袍当见面礼。王罕收到袍子后说了一大堆感谢的话,大意是:别的且不说,就为这黑貂鼠皮袍我也得出兵帮你打败敌人,因为它不仅能保护我的腰(“肾之底”)免受风寒,而且能让我的心胸(“腔之膈”)常葆温暖。由此可见,蒙古人爱用动物特别是用珍奇动物的皮毛制作袍服,既不是因为其可以就地取材,也不是因为其珍贵罕见,主要在于它们具有特殊的保暖防寒养生作用。其实,当时大多数蒙古人的“答忽”系羊皮制成,用貂鼠、银鼠、银狐等珍贵兽皮制作的蒙古袍,只有少数贵族才能经常穿戴。随着蒙古人走向世界、入主中原,蒙古人制作袍服的材料日益繁多,所以南宋官员彭大雅、徐霆在其编著的《黑鞑事略》中记载曰:“旧以毡、毳、革,新以紵、丝、金线,色以红、紫、绀、绿,纹以日、月、龙、凤”。尽管大量使用丝织品、棉制品制衣,但从御寒的需要出发,皮毛制服装依然继续使用并流行。
关于蒙古袍样式设计的由来,布里亚特有一则传说,一对蒙古老人为如花似玉的女儿出嫁做新衣没有现成的样子犯愁时,老太太突然灵机一动,伸出自己的手掌说:“样子就在这里。”她先照着自己右手的大拇指,画了衣服的左边(穿者的右边)的袖子,左手的大拇指,画了衣服的右边的袖子,拇指的第二关节部分相当于袖子的宽处,第一关节部分相当于袖子的窄处;接着她又用手掌生命纹和感情纹中间宽大的部分,做了腰身,一个蒙古袍的雏形就这样设计出来了。虽然是一个传说,却形象地说明了蒙古服装简洁实用、色彩绚丽等制作样式和特点的形成,是人与自然浑成一体的必然所得。
就像天气随着时序的不同而冷暖各异那样,蒙古袍的款式也视男女老幼胖瘦而有所不同。如:男袍宽而长,女袍细而短;身体高的人,常穿肥一些的袍子,身体矮的人,袍子反而要瘦一些。此外,蒙古人着装讲究配合,即“身若着袍,足必踏靴,腰必束带”。这种搭配并非只是出于对美的追求,更主要是为了养生。因为足处在人体的最下端,血液回流不畅,容易发生冻伤,所以需要一双防寒、结实的高筒靴和蒙古袍搭配增加保暖的系数。更何况穿靴子骑马还能防止腿和镫皮的摩擦,上马蹬镫快捷、阻力小等特点。而束腰带不仅可以将一个蒙古袍分割成两个独立的空间,通过隔绝空气的流动,增强其保暖作用;还可以保证骑马时腰肋骨的稳定垂直,具有减轻疲劳,预防胃下垂发生等作用。此外,蒙古人腰带上还可以悬挂刀、火镰、烟盒等日常必需品。
蒙古人入主中原后,特别是元朝定都大都(北京)以后,虽然一度制定了受汉文化影响明显的宫廷和官吏的统一着装服饰,但却依旧保持了本民族传统的服饰风格。欧阳玄《渔家傲南词》中的“汉女姝娥金搭脑,国人姬侍金貂帽”虽然描绘的是大都城过春节时拜年人群不同的装束,但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蒙古人与汉人不同着装的历史事实。
严峻而豪迈的草原生活不仅成就了蒙古族传统服饰防寒保暖、简练明快、结实耐用等特点;而且促使蒙古人在崇尚白色的同时,不局一格地追求衣着色彩的绚丽鲜艳,从而使蒙古族传统服饰既具象征意义又不乏实用价值。
在蒙古人的眼里,白不仅代表着纯洁、美好、神圣,还代表着健康和长寿。大雪是白的,没有冬天的白雪就没有春天的青草;乳汁和奶制品是白的,羊毛、羊绒是白的,离开了它们就没有了蒙古人的衣装食物。关于蒙古人自古以来服饰颜色崇尚白色,中外人士多有记述。一位名叫张德辉的南宋官员,曾亲眼目睹了贵由汗时代蒙古帝国君臣上下全着白色衣裘,欢庆春节的场景:“比岁除日,辄迁帐易地以为贺正之所,日大晏(宴)所部于帐前,自王以下皆衣纯白裘”。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传统的大年节,也是蒙古族的主要节日之一,由于蒙古族崇尚白色,春节时穿着白色的衣物庆贺节日,所以,蒙古语中春节也称为“白节”。
张德辉见到的蒙古官员节庆时所穿的统一着装,就是后来闻名遐迩的元朝“质孙服”。“质孙”是蒙语颜色的音译,又写作“只孙”、“济逊”等,亦称“诈马”(波斯语音译,意为衣服、外衣)。所谓“质孙服”,其实就是一色的衣服。蒙古人所穿的“质孙服”除了一色白外,还有一色红、一色黄、一色蓝等。如果一个节庆延续几天,参加庆典或饮宴的蒙古官员所穿的质孙服就会一天换一种颜色。蒙古袍制作在颜色上与质孙服最大的区别就是,不分男女老少全都集多种绚丽鲜艳的色彩于一体。甚至将本属女装绣花镶边的专利,在制作蒙古袍时也匀给了男人。
蒙古族传统服饰色彩绚丽鲜艳,既是和大草原万紫千红的一种协调,也是对游牧生活单一空旷的一种补充,更是对马背游牧、征战容易发生意外的一种预防。因为绚丽鲜艳的服装色彩,不仅容易将人和猎物分开,避免和减少误伤的发生,而且还可以在牧人或战士一旦负伤或失踪时方便搜寻和救护。
蒙古族传统服装设计第一人
除了袍服外,蒙古人穿的服装还有“搀察”(蒙语的音译,是上衣的统称)、“比甲”等。据《出使蒙古记》一书记载,蒙元帝国时期的蒙古族妇女身着的蒙古袍外面常系有两块天蓝色的绸带,一块系在腰间,另一块束在胸前。前者是变相的腰带,后者是乳罩之先声。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蒙古人在着装时,是很注意调摄养护身体的健康的。因此,有利于保健养生最晚从元朝开始就已经成为蒙古人服装设计时优先的考虑。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早在元代蒙古人就有了自己闻名世界的服装设计大师。这个服装设计大师的名字叫察必,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后。
察必设计的蒙古族传统服装估计不会很少,但留在史籍记载中的只有两件。一件是带檐的帽子,另一件是类似现在坎肩与斗篷相结合的“比甲”。
据《元史》、《出使蒙古记》、《黑鞑事略》、《草木子》等史籍记载,蒙元时期的蒙古人“官民皆戴帽”,男子“冬帽而夏笠”,“妇人顶故姑”。通过文献记载、考古出土的实物,以及故宫南薰殿所藏的历代帝后像,人们对当时人的穿戴可以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那时候蒙古男子常戴的帽子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圆形帽,帽顶为半球形,下有宽檐,很像现在士兵的钢盔顶部。方形帽又名“瓦棱帽”,帽身用四个上小下大的梯形毡片缝合而成,然后加一个方形的帽顶。据《元史》卷一一四《后妃传一》记载,这些帽子的帽檐都是经察必改革设计后才成为定制的,“胡帽旧无前檐,帝因射日色炫目,以语后,后即益前檐,帝大喜,遂命为式”。给帽子增加了一个前檐,不仅射箭、视物不受阳光刺眼的干扰,而且可以保护眼睛的安全和健康。
关于察必发明“比甲”的经过《元史》卷一一四《后妃传一》记载的亦很简单,只说察必发明这种比甲是为了方便弓马骑射,该设计“前有裳无衽,后长倍于前,亦无领袖,缀以两襻,名曰‘比甲’,以便弓马,时皆仿之。”这种无领无袖,前不开襟,后身比前胸宽长都大一倍,并配有两条腰带的新式服装不仅流行于当时,而且保存至今,浓缩于现在牧区蒙古妇女常穿的乌吉(坎肩)的制作设计之中。
在故宫博物院南薰殿所藏的历代帝后像中,有一幅察必皇后头戴罟罟冠的画像。罟罟译自蒙古语,有不同的写法,如顾姑、罟姑等。意思都是指已婚妇女所戴的冠帽。察必皇后画像上所戴的罟罟冠,下部是一个圆形的帽箍,上面是一个筒状的高顶,顶部变大,形成一个倒锥体。帽子用红、黑两色织锦包在外面,顶上缀满珍珠。耸起的高冠上镶嵌有珠宝做的花饰。左右两侧,还挂有大粒珍珠编串的饰串。其实,罟罟冠的流行历史比元朝的建立要早得多。1974年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在四子王旗乌兰花镇西南的王梁古墓中发掘出几个完整的罟罟冠原物。这些罟罟冠用桦树皮围成,呈长筒状,外面包有花绸,缀以各种珠子。有的顶端还插有蓝孔雀羽毛。考虑到蒙古人的帽子不仅为了防寒、防风,而且还代表着身份与地位,所以察必皇后戴的那种华贵的缀满了珠宝的“超豪华型”罟罟冠,很可能是后来察必皇后个人的创造。据《元史》记载,身为“国母”的察必,虽然设计了许多引导时装新潮流的精美服装,但她本人却衣着朴素,不仅经常在后宫织布,还将宣政院丢弃的羊皮拣来缝制地毯。
虽然元朝时候人们还不可能提出“专利权”的概念,但元成宗铁穆耳在一位工匠为他做了一顶黑细花斜皮帽子后,于大德元年(1297年)特别下了一道圣旨:“今后这皮帽样子休做与人者,与人呵,你死也。如今街下休做者,做的人,戴的人交扎撒里人去者。”这顶黑细花斜皮帽成了铁穆耳的专利,私做者、仿制者和敢于穿戴者一律交司法机关惩处。
⑤ 蒙古族服装 地理环境
远古时代,蒙古族围以护腰儿,后以狍皮为服。七世纪时兽皮、牲畜的皮毛是他们的主要衣饰原料。此后,随著活动区域的扩大,与北方各民族和中原汉族的接触日益增多,纺织品开始传入,以毡、皮毛、皮革制作服饰的单一局面被打破。式样上也吸收了突厥、契丹等民族的圆领长抱、束腰、罩幞头、穿短靴等适于牧猎的装束特点。到十三世纪、又改北方民族服装上“左衽”的鲜明特点为“右衽”,奠定了蒙古民族服饰的基本格局。
蒙古族的服饰主更包括首饰、袍子、腰带、靴子四个部分。
当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以后,下令每个人都要罩头巾,以表示头戏上飘有旌旗之角,希望民族强大之精神常在。元朝时期,还出现了一种卷檐、圆顶或尖顶的帽子,“其帽之檐甚窄,帽之顶,敷以朱英,帽之前缀以银佛,制以毡,或以皮。”据说这种帽子最初是由忽必烈皇后察必夫人设计的。当时忽必烈每年都要到上都(今内蒙古正盛旗)避暑狩猎,察必皇后看到他狩猎时阳光刺眼,便将原来的帽子加上了帽檐,使之能遮蔽阳光,骑马时又能臧少阻力。从此习传民间、至今依然。近代,珊瑚、玛瑙、翡翠、珍珠、琥珀、白银等装饰原料大量流人蒙古草原,蒙古族的首饰更加富贵华丽。
鄂尔多斯等地区扎腰带还有一定的讲究和规矩,未婚女子扎腰带,并在身后留出穗须,一旦出嫁,腰带便被紧身短坎肩所代替,以此来区分未婚姑娘和已婚妇女。
蒙古靴分布靴和皮靴两种。布靴多用厚布或帆布制成,穿起来柔软、轻便。皮靴多用牛皮、马皮或驴皮制成,结实耐用,防水抗寒性能好。其式样大体分靴尖上卷、半卷和平底不卷三种,分别适宜在沙汉、干旱草原和湿润草原上行走。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靴靿上多绣制或剪贴有精美的花纹图案。各种靴子靴身都比较宽大,里面可衬皮、衬毡,可以套穿棉袜、毡袜。穿著靴子,除和长袍协调外,还便于骑马护膝,冬可御寒,夏可防蛇防蚊,是蒙古族人民的杰出创造。
⑥ 察必皇后:你从未见过的一位简约而不简单的皇后大搞环保运动,你怎么看呢
现在我们提出来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见生态环保的问题已经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了。要论封建社会环保的杰出代表是谁呢?我想没人能够比得过元忽必烈的皇后察必,锦衣玉食,歌舞升平,照理说应该是封建贵族标配的生活方式。但是,这位察必皇后却保持着勤俭持家的生活作风,在宫廷之中大搞环保运动。
察必是洪吉剌部弘的族人,是一位地道的由蒙古大草原哺育出来的女子。草原人民勤劳朴实的品德被她完美的继承了下来,是一位非常会过日子的女人。据说,她把一株从成吉思汗故地带回来的青草种在自己的蒙古包前,取名为“誓俭草”。以此来表达自己要勤俭持家的心志,也用来告诫自己的后代不要忘本。
胡人以前的衣服袖子宽大而肥,这样在马上很不便于骑射,皇后看到了之后决定研制一种新式的衣服。这种衣服由旧衣服修改而成,后边比前边要长,没有衣袖和衣领,开衫两边各缝制一排扣子可以扣上,类似于现代的小马甲。察必皇后给这件新式衣服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比甲”,穿上这件衣服,胡人骑马射箭原比以前要方便很多。
都说皇后母仪天下,身为天下妇女热的表率,自己是什么样子的,全国的妇女都会真相效仿。忽必烈为有这么一位贤内助时常感到欣慰和自豪,1281年察必皇后去世,忽必烈悲痛欲绝,由此可见他们之间的夫妻关系也是相当融洽的。正因为背后有位贤惠的女人,忽必烈才获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
⑦ 蒙古族服装史
远古时代,蒙古族围以护腰儿,后以狍皮为服。七世纪时兽皮、牲畜的皮毛是他们的主要衣饰原料。此后,随著活动区域的扩大,与北方各民族和中原汉族的接触日益增多,纺织品开始传入,以毡、皮毛、皮革制作服饰的单一局面被打破。式样上也吸收了突厥、契丹等民族的圆领长抱、束腰、罩幞头、穿短靴等适于牧猎的装束特点。到十三世纪、又改北方民族服装上“左衽”的鲜明特点为“右衽”,奠定了蒙古民族服饰的基本格局。
蒙古族的服饰主更包括首饰、袍子、腰带、靴子四个部分。
蒙古人喜欢首饰,十三世纪时,佩挂首饰、戴帽就己成为人们的普通习惯。男子多戴各色扁帽,已婚妇女多戴“麒姑帽”(用桦树皮围合,帽高尺许,顶端呈四边形,外用彩绸包裹,缀以珠片、孔雀毛、琥珀等)。此时,还出现了幞头(包头)。其包法一般是将三、四尺、甚至更长一些的布或绸缎在头上由后至前缠几圈,最后头巾的两头垂下、左右各一,因此又称垂巾幞头。至今,牧区的妇女仍多行此制,不过包法稍有不同。姑娘们喜欢将头巾缠绕后。在右侧挽一个结,将穗头垂下,已婚妇女则多用头巾包住头顶后,缠一圈、不留穗头。传说,此俗形成于成吉吉思汗时期。当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以后,下令每个人都要罩头巾,以表示头戏上飘有旌旗之角,希望民族强大之精神常在。元朝时期,还出现了一种卷檐、圆顶或尖顶的帽子,“其帽之檐甚窄,帽之顶,敷以朱英,帽之前缀以银佛,制以毡,或以皮。”据说这种帽子最初是由忽必烈皇后察必夫人设计的。当时忽必烈每年都要到上都(今内蒙古正盛旗)避暑狩猎,察必皇后看到他狩猎时阳光刺眼,便将原来的帽子加上了帽檐,使之能遮蔽阳光,骑马时又能臧少阻力。从此习传民间、至今依然。近代,珊瑚、玛瑙、翡翠、珍珠、琥珀、白银等装饰原料大量流人蒙古草原,蒙古族的首饰更加富贵华丽。
内蒙古、新疆牧区,蒙古族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俗称蒙古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冬季穿皮袍、棉袍。男袍一般都比较肥大,女袍则比较紧身,以显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条和健美。一般蒙古袍的特点是袖长而宽大,高领、右衽,多数地区下摆不开叉。袍子的边沿、袖口、领口多以绸缎花边,“盘肠”、“云卷”图案或虎、豹、水獭、貂鼠等皮毛装饰。布里亚特蒙古人服饰,女袍束腰,已婚妇女袍子的肩上有皱褶;鄂尔多斯、阿拉善的成年男子和已婚妇女,袍外套短坎肩;科尔沁、陈巴尔虎妇女袍外喜套坎肩式的无袖长袍罩。过去姑娘出嫁,往往以穿坎肩为做妇人的标志。据说这种坎肩也始于元朝、由察必皇后设计。穿著它纵马骑射既暖和又方便。袍子的颜色,男子多喜欢穿蓝色、棕色,女子则喜欢穿红、粉、绿、天蓝色,夏天更淡一些,有浅蓝、乳白、粉红、淡绿色等。蒙古人认为,像乳汁一样洁白的颜色,是最为圣洁的,多在盛典、年节吉日时穿用;蓝色象征着永恒、坚贞和忠诚,是代表蒙古民族的色彩;红色是像火和太阳一样能给人温暖、光明和愉快的颜色,所以平时多穿这样颜色的衣服;黄色被看作是至高无尚的皇权的象征,所以过去除非活佛,或者受到过皇帝恩赐的王公贵族,其他人是一律不能穿用的。袍子的质料因时间和生活贫富而不同。早期,服饰的原料中皮毛所占的比重较大,现代,服饰中纺织品居多。富者多用绸、缎、绢帛;贫者春夏多用棉布,冬季多用光板绵羊皮。如今,无论质地、款式、色泽等都更加丰富多彩了。
腰带是蒙古族服饰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股多用棉布、绸缎制成,长三四米不等。色彩多与袍子的颜色相协调。扎腰带既能防风抗寒,骑马持缰时又能保持腰肋骨的稳定、垂直,而且还是一种漂亮的装束。男子扎腰带时,多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骑乘方便。又显得精悍潇洒,腰带上还要挂上“三不离身”的蒙古刀、火镰和烟荷包。女子则相反,扎腰带时要将袍子向下拉展,以显示出娇美的身段。鄂尔多斯等地区扎腰带还有一定的讲究和规矩,未婚女子扎腰带,并在身后留出穗须,一旦出嫁,腰带便被紧身短坎肩所代替,以此来区分未婚姑娘和已婚妇女。
蒙古靴分布靴和皮靴两种。布靴多用厚布或帆布制成,穿起来柔软、轻便。皮靴多用牛皮、马皮或驴皮制成,结实耐用,防水抗寒性能好。其式样大体分靴尖上卷、半卷和平底不卷三种,分别适宜在沙汉、干旱草原和湿润草原上行走。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靴靿上多绣制或剪贴有精美的花纹图案。各种靴子靴身都比较宽大,里面可衬皮、衬毡,可以套穿棉袜、毡袜。穿著靴子,除和长袍协调外,还便于骑马护膝,冬可御寒,夏可防蛇防蚊,是蒙古族人民的杰出创造。
⑧ 元朝察必皇后怎么死的
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察必皇后病逝。死后追尊昭睿顺圣皇后。
察必皇后是弘吉剌部人,元外戚济宁忠武王按陈(居地今克旗达里诺尔)之女、元世祖忽必烈皇后。察必生性仁明,随事讽谏,多裨时政。世祖在位30年,察必立为皇后,始终勤俭自律,事事用心。据传在其所居王宫丹墀前,她亲手栽种了一株从成吉思汗兴业故地带回的青草,名为“誓俭草”,用以告诫皇宫子孙保持崇俭风尚。史称“其性明敏,达于事机,国家初政,左右匡正,后有力焉”。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病逝。死后追尊昭睿顺圣皇后。
⑨ 察必皇后几岁嫁给忽必烈
据古书,应该是7、8岁左右。
古人结婚早,何况察必的父亲按陈乃是成吉思汗重要大将。故黄金家族成员与之联姻,带有笼络性质。
所以,虽然两个人日后感情很好,但是从开始来说是政治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