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童装大全 > 彝族帽子区分

彝族帽子区分

发布时间:2021-08-04 06:55:19

Ⅰ 彝族的种类有哪些呢详细些

在民族的分系上不能说分类,应叫分支或分系。
彝族的分支大致如下: 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历史阶段,彝族祖先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而产生了分支。大约几千年前,有了武、乍、糯、恒、布、慕的六个分支。分别迁徙到云南、四川、贵州等地,经过长期了历史发展,形成比较多的彝族支系。目前较大的几个支系是:阿细、撒尼、阿哲、罗婺、土苏、诺苏、聂苏、改苏、车苏、阿罗、阿扎、阿武、撒马、腊鲁、腊米、腊罗、里泼、葛泼、纳若等。
彝族的文字因彝语方言和地域差异,加上社会历史的变化和自身不断发展等诸多因素,形成了具有区域特点的彝语方言、土语和服饰。操不同的彝语方言或土语的彝族支系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因此彝族是一个支系繁多,自称繁杂的民族。不同的支系其自称也存在着不同。
彝语有六大方言,即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和中部6大方言,各方言内部还分许多次方言和土语,方言间差别较大,基本上很难相互通话和交际。
彝族服饰有300多种。彝族服饰、彝语方言以及彝族自称是区分彝族支系的重要依据。
彝族节日:1、火把节:彝族最盛大的节日是“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很多,其中有一个故事是这样传说的:古时候,彝族在抵御外族的战争中,将火把绑在羊角上,驱赶羊群冲人敌阵,击溃了前来侵犯的敌人。从此人们过火把节是纪念和庆祝战争的胜利。彝族过火把节,要举行摔跤、斗牛和歌舞活动,人夜各村各寨都要燃起火把,人们擎着火把,朝火把上洒松香,相互祝福。
2、 插花节: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是彝族的插花节,关于这个节日,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楚雄昙华山有下残暴荒淫的土官,修建了一座“天仙园”,欺骗彝族人民说里面有仙女在织布、绣花。强迫各村各寨把最漂亮的姑娘送到“天仙园”去供土官淫乐,逼死了许多彝族姐妹。有个咪依嗜的漂亮姑娘,为了拯救彝家姐妹,在农历二月初八这天,只身闯进“天仙园”,取下头上戴着的有剧毒的白色马樱花泡进酒里,与土官共饮,毒死了土官,牺牲了自己,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英勇献身的姑娘,便把农历二月初八这天定为插花节,这一大,人们把采摘来的杜鹃花插在门前、屋后,挂在牛羊角上,彝家男女老少,人人戴花,表示抗暴除恶、祈求吉祥幸福。青年男女更是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相好的青年男女如一方将杜鹃花插在另一方的头上,即表示对对方的爱情矢志不渝。
3、 赛装节: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彝族的赛装节又叫服装节,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举行,传说是纪念一位叫米波龙的彝族姑娘。她舍身除霸,死后变为美丽的小鸟。节日期间,当地彝族姑娘们身带数套花衣,齐聚在三台区跳歌场,围成圆圈,在小伙子的月琴、唢呐伴奏下挽手起舞。跳一会,退出跳舞场,换套新装,又来跳,以此比试姑娘的灵巧、富足和美丽。彝族妇女不光是在帽子、衣服、围腰上绣花,而且还在挎包、鞋子鞋垫上绣满了各种图案。并且各人的工艺、构图、用色都互不相同,各有千秋。风雨雷电,日夜星辰,山水木石,花鸟禽兽,各种人物都可以入绣。
4、 虎节: 双柏县小麦地冲一代的彝族,农历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日过虎节,彝语称为“罗麻”。是日,全村成年男人于村后祭拜土主后,经巫师占卜择出8人。这8人披上画有虎斑纹的披毡,脸、脚、手上绘上虎纹,化妆为虎,在黑虎头率领下跳各种摩拟生产、生活、生殖的舞蹈,到全村为各家各户驱鬼除祟,彝族语称为“罗麻乃轰”。虎舞(又称老虎笙)从正月初八开始,每日增一虎(伊始为8虎)增至15虎,即到正月十五日。虎舞中以手执以“崩咚”铃的长者作前导(也称垛西)伴虎者都作全身虎纹,披虎皮。如一时难得众多虎皮,就用毡子代替。跳虎节时,前村户户敬香供“虎神”,每户从门前到屋里都要跳一场虎舞,以驱邪除祟,求虎神守卫。夜晚,田间村寨置起火堆,虎笙绕寨而舞。15只虎都出场后,雌雄老小一应俱全(喻后又来着)全村为来日的兴旺景象摆酒庆祝,狂欢一夜。

Ⅱ 彝族分为几类

没有具体几类。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地区和方言不同,彝族支系繁多,有许多不同的他称和自称,主要的他称有“夷”、“黑彝”、“白彝”、“红彝”、“甘彝”、“花腰”、“密岔”等。

主要的自称中,云南昭通、武定、禄劝、弥勒、石屏,四川大、小凉山的彝族自称“诺苏”、“纳苏”、“聂苏”,这部分彝族约占总人口的1/2。

云南哀牢山、无量山及开远、文山、马关一带的彝族自称“密撒(泼)”、“腊苏(泼)”、“濮拉泼”、“尼濮”等。贵州的彝族自称“糯苏”、“纳”、“诺”、“聂”等。

彝族的服饰

凉山彝族传统服饰,男女皆穿右衽大襟衣,披擦尔瓦、披毡、裹绑腿,平时跣足,冬天穿麻鞋。

男子头缠中髻,不同次方言区的样式不同,左耳戴蜜腊珠、银耳环等饰物。男裤在北部方言区根据不同的次方言有“大裤脚”、“中裤脚”、“小裤脚”之别。

妇女着百褶裙、戴头帕,生育后,可戴帽或缠帕,喜佩耳饰、手饰,戴银领牌。传统衣料以自织自染的毛麻织品为主,传统色彩为黑、红、黄三色。图案纹饰多为鸡冠、羊角、火镰、蕨草、窗格等动植物和生活物品。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彝族

Ⅲ 彝族男子头饰

是彝族的,叫英雄结不叫英雄角!

彝族男子,上衣为窄袖斜扣短衣,下穿大脚裤,最突出特征在其头上缠的头帕上。用长约三尺的青布或蓝布缠头,缠时必缠一根成锥形的缠束立于前方,被称作“英雄结”。用来表示彝族男人英勇威武的气概,据说扎“英雄结”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另外身上斜挎用细牛筋编织而成的佩带(古时用于挂系战刀)称之为“英雄带”,在左耳上戴一串用红丝线穿缀起来的红黄色耳珠.由于年龄不同,“英雄结”之缠状也有所区别。年轻人“英雄结”又细又长,直竖于左前方,以示年轻人生机;老年人“英雄结”偏短,昂立于左前方,以示老成持重,从其头饰形状来看,就很象一只翱翔于天空的大雄鹰。

彝语称英雄结为“祝题”。《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西南夷者,在蜀郡徼外。有夜郎国,东接交阯,西有滇国,北有邛都国,各立君长。其人皆椎结左衽,邑聚而居,能耕田。”其中“人皆椎结”,指的就是古代彝族先民的头髻,即英雄髻[

Ⅳ 彝族妇女带帽子是否以婚标志

不同年龄段所带的头饰不一样、已婚与未婚所带的头饰也不一样,具体分辨如下:

居住在四川大凉山的彝族同胞,特别注重头饰的装扮,数千年流传至今,以多彩的头饰形成独树一帜的头饰文化。“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头饰”、“汉人顾脚、彝人顾头”成为他们对传统头饰文化最好的诠释。有趣的是,彝族形态各异的头饰缘于图腾或动植物崇拜,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说:“图腾的特点就是相信人们的某一血缘体和动物的某一种之间存在着血缘关系。”
彝民族的头饰,特别是女性的头饰,在其一身中要更替好几次,由特定的头饰可见女性经历的人生及年龄身份。彝族姑娘在婚前有戴鸡冠帽的习俗,其帽状如公鸡冠,故又被称为公鸡帽,是用硬布剪成鸡冠形状,再用一样大的银饰镶嵌而成。在彝族的传说中,说是很久以前,雄鸡曾救过一对青年男女,后来,彝人们便要未婚姑娘全都戴上鸡冠帽,既象征平安幸福,又寄寓着吉祥如意。更为有趣的是,在彝族绚丽多姿的工艺镶嵌的花纹大都以“鸡冠牙”为图案。
在凉山彝区,凡结婚妇女的头饰便成为荷叶帽,其形似荷叶,凡熟悉彝族风俗的人士一看见这荷叶帽,便知道这是已婚妇女。戴荷叶帽也有一个传说:在远古的时候,妇女比男人更聪明,一次,支格阿落(彝族神话中盖世无双的英雄)骑马巧遇犁地的夫妻俩,问她丈夫今天犁了多少轮?这位丈夫无言对答。其妻却反问支格阿落,问他的马今天走了多少步?支格阿落顿时被问得哑口无言。第二天,支格阿落不服输,又找到这对夫妇说:我今天牵来一只公羊,找你的男人喂养生羊羔,妇人机智地说:我男人正在家里生孩子。支格阿落惊奇问道:男人怎会生孩子?妇人答道:那么公羊又怎能生羊羔呢?聪明绝顶的支格阿落又败在她手下,于是下令缝制荷叶帽给已婚的妇女们戴上,用于“盖住”她们的聪明才智,孰不知,荷叶帽成了已婚妇女骄傲的头饰,使她们更加美丽动人。
彝族男子的头饰则用黑布缠头,编织成一尖锥状,被称为“英雄结”。头饰完整地保留了男性的阳刚之气。彝族是一个崇尚鹰的民族,世代沿袭至今,男人应具有鹰的风姿、鹰的神韵。岩鹰搏击长空,面对蓝天、白云、大地、勇往直前,成了彝族男子汉心中勇敢的象征。有趣的是,青年男子的英雄结细如竹竿,中老年男子的英雄结粗似拳掌,贯于额中。从今天凉山州美姑县彝族男性英雄结中还可窥见彝族先民在远古时长途迁移的痕迹,先 祖从滇、黔而今凉山迁移时,曲列系家支从左边渡金沙江,古候系家支从右边渡金沙江,凡系属曲列系家支的后裔英雄结偏左;古候系后裔则偏右。由此而得知,彝族的头饰文化亦是彝族对祖先纪念的深深烙印。
彝族也是一个善于学习外民族优秀文化的民族。在凉山州美姑县还有一种既美观、又实用的红缨须斗笠,彝族称为“衣马尔布”。据说在清朝时,彝族手工艺人模仿清朝官员的官帽仿制,用生长在水边的水竹编织而成,斗笠上装饰着散开的红缨须,其形状比清朝官员的帽大些,更加美观大方,“夏日可遮阳、雨天可遮雨”。红缨须斗笠备受彝族青年男女的喜爱。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反映彝族风情故事片《奇异的婚配》,就曾在美姑县牛牛坝订做了100多顶红缨须斗笠作道具。如今,在美姑的乡镇上,每逢赶集或是节日,随处可见红缨须斗笠,远远望去,像是燃烧的火焰,这与彝族崇拜火、喜红色有密切的关系。

Ⅳ 彝族头饰

大小凉山的彝族妇女,喜戴一种类似瓦盖的长方形绣花包头,包头前端遮住额头,好似帽檐。未婚成年少女梳一条发辫,将发辫盘于“瓦盖”之上;成年妇女则梳两条发辫,在脑后交叉向前盘于头顶。有的地方青年妇女戴一种用红、绿丝绸做成的“遮包花”。“遮包花”上如果插上3支盛开的鲜花便是结婚的标志。也有的地方用黑布做成梯形帽包头,生过孩子后就戴“罗高帽”。

滇中、滇南一带的彝族少女,喜戴一种色泽鲜艳的“鸡冠帽”。“鸡冠帽”所用银泡多达千余颗。雄鸡是这一带彝族人崇拜的神物,银泡则代表星星、月亮,象征着光明和幸福。

云南石林一带居住着彝族支系撒尼族。该族姑娘精心绣制的包头绚丽如彩虹,这包头据说象征着撒尼姑娘坚贞不渝的爱情。相传古时一对男女青年的爱情遭到土司的破坏:青年猎手阿赛被害死后投入火中,姑娘木斯达玛亦纵身跃入火中殉情。人们欲拉住姑娘,只扯下她的两只衣角。此时,火堆上忽然升起两朵彩云,升腾聚汇在一起后,变成复仇的乌云、雷电,将土司及走狗淹死在洪水之中。雨过天晴,天空升起一道美丽的彩虹,人们就叫它“赛木斯达玛”,以纪念忠贞的木斯达玛姑娘。撒尼姑娘的包头,也就仿照这道彩虹绣制。包头上面还要缝上两个绣花的小三角,象征着忠贞的木斯达玛姑娘被扯下的衣角。这,也是撒尼姑娘未婚的标志。

彝族姑娘的头饰,即取自于撒尼姑娘的装束。用大量镂空的圆、点、几何纹来表现彝族包头图案的丰富性,衬托出撒尼姑娘的心灵手巧。作品还借鉴了流传甚广的美丽的“阿诗玛”头影,使之具有似曾相识的亲切感。

Ⅵ 有谁知道各少数民族的帽子,图片和文字介绍,谢了

中国各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以及节庆礼仪场合穿用的民族服装。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着装,由于地理环境、气候、风俗习惯、经济、文化等原因,经过长期的发展,从而形成不同风格,五彩缤纷,绚丽多姿,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看中国少数民族服装图片,这两个网站不错,数量多,清晰度也不错.而且很有生活味儿.直接在画面上点,就可以滚到下一张,方便阅览,不错不错. http://www.6lu.cn/id06/a02/html/image1.html
http://list.china.alibaba.com/buyer/offerlist/1034227-p10.html

简单解说我国少数民族服装:

阿昌族 女子穿统裙,以青布包头;未婚者穿长裤,盘辫簪花。男子着黑衣裤,背通帕(挂袋)、阿昌刀。阿昌刀属长刀类,为滇缅边境各民族所喜爱。

白族 女子穿白上衣、蓝裤、黑紫丝绒背心,扎绣花围腰,用花包头、银首饰,着百节鞋(翘头绣花鞋)。男子为白衣裤、黑背心、白或蓝布包头,绣花挂包;高寒地区常穿羊皮披肩。

保安族 女穿高领大襟花短衣、镶花边长背心,罩盖头,穿双梁鞋。盖头还是回、东乡、撒拉等族的女子头饰,通常披垂及腰,婚前用绿色、婚后黑色、老年白色。男子冬季穿斜襟皮袄、春夏为白衬衫,黑背心,白布便帽,挂保安刀。保安刀挂于腰左边,刀把叠嵌“十样景”图案。

布朗族 女穿黑色或红绿纹相间的统裙,扎大包头。男穿无领上衣、黑色宽大长裤,黑或白布包头。

布依族 女穿大襟上衣、长裤、绣花围腰,或蜡染百褶长裙;黔南地区穿传统栏干服。栏干服是衣裤套装,衣襟、领口、衣袖、裤脚均镶花边。男子为对襟衣或大襟长衫,蓝或白地蓝方格头巾。

朝鲜族 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称。女子穿传统的襦裙套装,上襦称则高利,为小灯笼袖斜襟短衣,以花结襻带系合;下裙称契玛,是高腰长裙,少女为统裙式,婚后缠裙式;配穿鞋头尖翘的船形鞋。男子穿无纽扣上衣、深色背心、灯笼裤(称佩吉),戴漆纱围檐圆顶高帽。

达斡尔族 女穿蓝袍、绣花鞋、白布袜,胸佩银饰。男子穿高领袍、皮靴(称奇卡米)、白布包头。节日多穿各色绸袍。

傣族 西双版纳地区女子为窄袖对襟短衣、统裙、银腰带;德宏地区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长裤、小围腰,婚后是对襟短衫,黑统裙;新平、元江一带,女上衣的腰际处和裙腰处常绣花、饰银泡银穗,故有“花腰傣”之称。男子一般为小袖短衫、长裤,白或青布包头,冷天习惯披毛毯。

德昂族 女子上为对襟短衣,下着饰横条图案的长统裙,并装饰藤腰箍。男子穿圆领大襟衣和肥短裤,打裹腿,男女均用白或黑布包头、男子还饰绒球。

东乡族 女子穿大襟衣、绣花背心、长裤,罩盖头。男子穿长袍,束带,佩小刀等;或穿对襟衣、黑背心;戴黑或白色平顶软帽。

侗族 女子为无袖上衣、宽脚裤或百褶统裙,佩带银饰。男子为无领短衣、统裤、侗帕(大头帕)。多用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

独龙族 穿用披毯:将麻布毯披于衣外,由腋下抄向胸前结角(男左结、女右结)。此外,女子用头巾,男子佩砍刀和箭包。

俄罗斯族 女子穿布拉吉(连衣裙)或褶裙,戴艳丽的头巾。男子穿西装和白色绣花边的套头衫。

鄂伦春族 穿皮袍:大襟,开二衩或四衩,领、袖、襟处镶异色皮边,衩处补绣团花图案。此外,女子戴毡顶皮帽;男子为狍头皮帽、皮裤、皮靴。

鄂温克族 女穿大翻领连衣裙,或大襟连衣裙式长袍。男为深蓝长袍、圆锥形帽、皮靴。冬季习惯穿兽皮衣。

高山族 女子一般为对襟长袖上衣或大襟窄袖上衣,各式裙,黑或红布包头。男子通常上穿对襟长袖衫和长短不一的背心,下着缠腰裙或前裙。高山族在节日里注重装饰,并穿贝珠衣(以贝壳、珍珠编织的贝衣、珠裙)。

仡佬族 女子穿套头式无袖袍,前短后长并绣花;穿三段式统裙,中段为红色羊毛织物,上下段为青白相间条纹图案的麻织物;缠包头,同时缠3条长帕,后垂6穗,饰海贝;穿勾尖鞋。男子为无领琵琶襟衣、长裤,青布包头。

哈尼族 女子穿无领上衣、银胸饰,着长裤或裙,系围腰(以不同颜色标识未婚已婚),戴小帽,饰银泡;节日穿绣花尖鞋。男子用黑或白布缠头(节日插羽毛),系绣花腰带。尚黑色,多用自织自染的棉、麻布。

哈萨克族 女子穿连衣裙、绣花背心、绣花套裤,戴吐麻克或白布盖头,并加大披巾。吐麻克是一种小圆帽,饰有猫头鹰毛。男子穿不挂布面的翻领皮大衣,扎镶花皮腰带,佩小刀,戴三叶帽(夏天为三角布头巾);春夏穿袷袢。袷袢是无领对襟袍,无纽扣而系腰缠(腰带),维吾尔、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民族也穿用。

赫哲族 习惯以鱼、兽皮制衣,冬季穿套裤,传统穿袍。女袍类似旗袍,采用镶绲工艺,并缀贝、币或铜铃;男袍为右大襟、前开衩。此外,女子穿绣花鞋或皮靴,男子穿靰鞡。靰鞡为布靿、皮帮底的纳褶防寒靴,内絮乌拉草。

回族 女子穿大襟短衣,戴盖头。男子穿白色对襟衫、黑背心,戴白或黑小圆帽。散居各地的回族穿汉族服装。

基诺族 女子穿无领无扣短褂、镶七色纹饰,佩绣花兜胸,着黑白相间的短裙,戴白底彩条尖顶风兜帽。男子为棉布上衣(无领、对襟、无扣、背后绣太阳花)、白棉布大裤,裹腿,蓝布包头。男女均戴耳环。

京族 女子为无领对襟短上衣、菱形遮胸布、黑色大裤、旗袍式白色长外衣,戴斗笠。男子为及膝窄袖袒胸衣、大裤,束带。

景颇族 女子穿黑色短上衣、枣红色自织羊毛花围裙,使用腰箍、护腿及各种银饰物。男子为黑色衣裤或白衣黑裤,白布包头上绣花并缀绒球,佩长腰刀,背挂包。

柯尔克孜族 女子穿连衣裙、黑背心,戴头巾;青年戴红丝绒圆顶小帽或大红色水獭皮帽,缀羽毛或缨穗。男子穿袷袢、绣花圆领衬衫、灯芯绒大裤,束皮带、左佩小刀,戴高顶卷檐毡帽或护耳式帽。

拉祜族 女子为高开衩长衣(镶嵌彩色几何纹布块),黑布头巾(长3m以上,中端垂及腰际)。男子为无领大襟衫、宽脚长裤、黑头巾或分瓣小帽(缀彩布条)。

黎族 女子穿青色开襟上衣、及膝织绣花统裙,盛装时佩带大耳环等首饰。男子穿无领对襟衣,缠包头、插雉尾,有的戴耳环。多用自纺自织自染的棉、麻布。

僳僳族 女子穿短衫、黑背心、多褶长裙,戴花包头或欧勒(珠珠帽,以红、白色珠或贝壳串成);青年女子佩拉白里底(佩带于胸前的玛瑙、海贝或银币串)。男子为长衫、及膝裤、黑包头,佩砍刀、弓弩。

珞巴族 女子穿短上衣、毛呢及膝统裙,腰悬缀成球状的白色贝壳(以数量标识财富);盛装时披红披肩,佩多串项珠。男子穿氆氇长袍、羊毛毡套头背心,披野牛皮,戴藤条圆盔,套熊皮圈。

满族 女子穿旗袍、高底花鞋(称花盆底)。男子穿箭袖开衩袍褂,束腰带。

毛南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绲边裤,戴顶卡花。顶卡花是一种斗笠,以竹篾编织精致图案。男子穿蓝、青色对襟衣、衣裤。

门巴族 传统穿红氆氇袍,佩砍刀。此外,女子穿白氆氇统裙,披犊皮,颈饰彩色串珠。男子扎赭色腰带,戴拔耳甲。拔耳甲为山字形小帽,褐顶、橘黄边,前檐留缺口。

蒙古族 男女老幼皆穿用蒙古袍,有红、黄、紫、深蓝等色,传统式样为身宽袖长、下摆不开衩、襟和摆采用镶绲装饰,束彩腰带。此外,女子缠红、蓝头巾,穿皮靴,盛装时戴冠、缀银饰;男子缠红、黄头巾或戴蓝、黑、褐色帽,穿高靿皮靴。

苗族 女子穿大领对襟短衣、长短不同的百褶裙,打裹腿,或为大襟短衣、宽脚裤、围腰,采用多姿多采的头饰;节日盛装,常采用刺绣、蜡染等工艺装饰服装,以及多种传统银饰,如项圈、手钏、银衣(银饰钉于衣上)。男子为短衣长裤,或穿对襟麻布长衫、披羊毛毡(上有几何图案)。

仫佬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长裤或统裙,束围腰(上有几何图案)。男子穿无领琵琶襟衣或唐装(类似汉族的衫、袄、裤)。尚青色。

纳西族 女子穿黑、蓝、白色大褂,背心,长裤,多褶围裙,披七星羊皮披肩(上绣日月、下缀七星图案,俗称“披星戴月”,象征勤劳),戴圆的纱头帕或蓝头巾;宁蒗等地为短衫、百褶长裙,束腰带,蓝、黑布包头。男子穿大襟长衫,围羊皮兜腰,披羊皮披肩,打裹腿。

怒族 女子穿背心、多褶长裙,习惯以竹管穿耳,珊瑚、贝壳饰胸,藤环缠头、腰、踝;贡山地区以麻布片为前后裙。男子穿长衣短裤,缠包头,腰左佩砍刀、右肩背弓箭。

普米族 女子穿大襟衣、百褶长裙,束宽大的彩腰带,披羊皮,缠大包头,饰银环耳坠。男子穿麻布短衣、大裤、白羊皮背心,打裹腿,佩腰刀。

羌族 传统穿用皮褂褂,即罩于麻布长衫外的羊皮背心。此外,女子用绣花围腰、头帕及耳环、手镯、银牌等饰物,穿勾尖绣花鞋。男子缠包头,束腰带,裹腿。

撒拉族 女子穿对襟衣或大襟袍、花背心、绣花布鞋、布袜,罩盖头,饰长耳坠。男子为白色对襟衣、黑背心、白或黑色平顶圆帽;冬季穿皮袄或褐子(羊毛织成的衣服)。

畲族 女子穿大襟绲边上衣、短裤,打裹腿,以红绒线束顶髻,戴细篾斗笠;结婚时戴凤冠银簪。男子为对襟上衣(老年大襟)、长裤。习惯用青、蓝色自织麻布。

水族 女子穿无领大襟半长衫、绣花围兜,缠包头(少女戴缠绕红线的头圈),佩银首饰。男子为无领大襟宽袖长衫(青年对襟长衫)、青布包头。尚青蓝两色。

塔吉克族 女子穿无领长袖衣和曳地长裙,或穿连衣裙,戴圆顶绣花帽(缀后帘)、加白黄红色头巾。男子穿袷袢,戴黑绒圆高帽。男女皆习惯穿野羊皮高靿靴和毡袜。

塔塔尔族 女子穿连衣裙、深色背心,戴镶珠小花帽,披纱巾,着花靴(上绣动物图案)。男子为绣花白衬衫、黑色背心或对襟长衫、黑裤,戴绣花或黑色小帽,着长靴。

土族 女子穿镶花边的大襟袍(配五色布拼成的袖套),镶花边的背心,束绣花宽腰带,佩挂手帕、钱袋、荷包、小铃。男子为小领大襟长袍、大裆裤、黑或红色背心,上黑下白的裹腿,云纹布鞋;冬季穿大领白板皮袄。男女都戴翻檐毡帽或礼帽。

土家族 女子传统的服装为左开襟大袖绲边短衣、八幅罗裙,现一般为右开襟上衣、镶边统裤,青布包头,绣花鞋,银饰品。男子为对襟或琵琶襟短衫、长裤,青布包头。多用溪布、峒布,即自织自纺青、蓝色土布或麻布。

佤族 女子穿黑色无领短衣、黑红条纹相间的统裙,头、颈、腰、臂、胫用箍饰物。男子为无领对襟短衣,红、黑、白布包头,以黑、红线穗作耳饰。

维吾尔族 女子穿艾得丽斯绸连衣裙、衬裙,深色绣花背心,系鲜艳的头巾(老年白纱巾或大幅白盖头)。男子穿袷袢(以方巾束腰),套头大衬衫。男女老少喜戴尕巴(四棱绣花小帽),着高靿靴(女子内着长统袜)、加套鞋。

乌孜别克族 女子穿魁纳克(宽大多褶的连衣裙),戴各式小花帽,着绣花靴。男子穿托恩(对襟袍,类似袷袢,以方巾束腰),绣图案的衬衫,戴小花帽,着皮靴、浅帮套鞋。

锡伯族 女子穿袍(青年的袍腰部打褶象连衣裙)、背心、肥裤(扎裤脚)。男子穿箭袖前开衩长袍,或短袄、长裤。东北地区锡伯族着当地汉族服装。

瑶族 女子服装注重绣花、蜡染,通常穿琵琶襟或大襟上衣、长裤、短百褶裙,打裹腿,采用多种样式的头巾、帽及银饰。男子穿对襟无领短衫、长裤或过膝短裤;广西南丹一带沿用白色裤,裤脚绣花;广西连南一带缠红布包头,插雉尾。多用青、蓝土布。

彝族 大小凉山男女老幼四季披用白、灰、青三色羊毛线织成的擦尔瓦(即披风),上织有花纹,有的下端密集长流苏。擦尔瓦始用于汉、晋;白天御风雪,夜可作被。此外,女子穿大襟上衣(绣花或绲边)、多节多色的曳地百褶裙或长裤、围腰,着瓦式方头帕或青布包头;云南少女戴鸡冠帽、缀银泡,在赛装会、插花节上穿刺绣服装。男子为大襟或对襟衣、多褶裤(裤脚宽窄不一,宽者1m),青或蓝布帕包头(右前方突出细长锥形“英雄结”),左耳戴大耳珠、缀丝穗;老年穿长袍,戴瓜皮帽。

裕固族 女子穿高领长袍,束红、紫、绿色腰带,戴喇叭形红缨帽(未婚加一圈绿珠穗),挂头面,戴胸饰“寄命锁”,穿长靴。头面是标识妇女已婚的带形饰物,佩在发辫上,共3条,一条垂胸前、两条垂背后,上镶银牌、珊瑚、玛瑙、珠贝等。男子为高领左大襟箭袖袍,束红、蓝色腰带,挂腰刀和烟袋,圆平顶翻檐白毡帽或礼帽,左耳饰大耳环,穿皮靴。

藏族 传统穿用藏袍,是敞领口、右大襟、系腰带的大袍,用氆氇、毛皮及其他面料制作;牧区羊皮袍不挂袍面,以腰带系结底襟可作被袋用;农区妇女夏秋为无袖袍;男子穿袍时习惯褪右袖以便活动;女袍的内衣襟短袖长,前系邦单(又称邦垫,为饰有横彩条的氆氇围裙);配穿靴,男子戴礼帽或皮帽。此外,西藏山南一带女子穿背夏,是一种对襟无扣长背心,多用黑氆氇制作。

壮族 女子传统装束为大襟或斜襟上衣、褶裙或宽脚裤、绣花围腰。男子着唐装,包头。三月三节,着节日盛装。

Ⅶ 帽子怎么区分

他们的名称因为款式的不同。贝雷帽,20世纪20年代,英国坦克兵开始摸索用何种办法取代僵硬的卡其布制式军帽。因为在当时还属于新生事物的装甲车内,坦克乘员佩戴这种军帽操作起来非常不便。这种军帽得向后戴才不致影响炮手的视线,而且还得用带子扎在下巴上才能固定在头上。而采用浅色的羊毛哗叽布料后,坦克乘员在拿军帽或是调整军帽时,因操控坦克弄脏上的手指很快就会使军帽上粘满了油污。

1924年,英国坦克兵终于找到了一种黑色毛料的贝雷帽,它的大小尺寸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法国坦克兵佩戴的那两种贝雷帽之间,帽沿四周束以黑色皮革,穿插期间的带子可伸缩调整帽口的大小,在脑后打个结便能起到固定的作用。当英国坦克兵将其传统的“无畏”徽章置于左眼上方的帽沿后,就成了一种时髦又实用的军帽,很快便以其独特的个性而声名远扬,逐渐成为当时全世界装甲部队的标志。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贝雷帽在军队中得到了迅速普及。当时英国各种部队都佩戴了颜色不同的贝雷帽,其中包括英国特别空勤团采用的黄褐色贝雷帽,以及英国第一支空降部队――伞兵团佩戴的栗色贝雷帽,它被人们亲切地称作“樱桃浆果”。传说这个颜色是由小说家达芙妮·杜莫里埃选定的,她是弗雷德里克·伯朗宁少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享有盛誉的英雄人物之一)的妻子。
鸭舌帽 特色是帽顶平且有帽舌,俗称鸭咀帽。帽缘从两寸到四寸,宽窄也有不同。 鸭舌帽最初是猎人打猎时戴的帽子,因此,又称狩猎帽,因其扁如鸭舌的帽沿,故称鸭舌帽。在今年春夏季,鸭舌帽开始和时尚运动风结合,许多设计师在设计具有运动情调的服装系列时都喜欢用鸭舌帽来搭配

棒球帽 之所以叫棒球帽,主要是从美国流行起来的。棒球在美国非常非常流行,而比赛中防守一队的球员多数都是要戴一个棒球帽的,所以很多fans也会戴自己喜欢球队的帽子。 流行起来后,当然就不止是棒球球队的帽子了,各种款式和品牌的棒球帽在全世界都有很多,很流行。

货车帽起源于嘻哈文化,嘻哈文化中,这种帽子称做平沿貌,是装扮非常重要的元素之一,后来慢慢发展成为街头巷尾时尚年轻人喜爱的装饰品

Ⅷ 为什么彝族的帽子要叫公鸡帽呢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出了七个太阳,六个月亮,晒得大地开裂,晒得河水干枯,人类无法生活。后来出了一个英雄名叫阿鲁举热去射太阳、月亮,七个太阳被他射掉六个,六个月亮被他射掉五个,太阳和月亮都只各剩一个,剩下的太阳和月亮都不敢露面,大地一片漆黑。人们请了好多动物去请太阳、月亮,都请不出来。最后只有公鸡叫了几声,才把太阳和月亮请出来。所以彝族妇女喜欢戴“鸡冠帽”,是用来召唤光明和温暖的意思。

Ⅸ 彝族人帽子上面的像牛角似的是做什么用的

英雄结,传统的彝族头饰,长期的服饰历史发展而来,有勇敢之意,区别于女性头饰。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将其命名为‘英雄结’。

用长约三尺的青布或蓝布缠头,缠时必缠一根成锥形的缠束立于前方,被称作“英雄结”。用来表示彝族男人英勇威武的气概,据说扎“英雄结”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另外身上斜挎用细牛筋编织而成的佩带(古时用于挂系战刀)称之为“英雄带”,在左耳上戴一串用红丝线穿缀起来的红黄色耳珠.由于年龄不同,“英雄结”之缠状也有所区别。

年轻人“英雄结”又细又长,直竖于左前方,以示年轻人生机;老年人“英雄结”偏短,昂立于左前方,以示老成持重,从其头饰形状来看,就很象一只翱翔于天空的大雄鹰。

彝族成年女子,头戴叠帕,身穿高领窄袖紧身斜扣短衣,主要特征在下身的百褶裙子上。彝女裙子以棉布或者纱布缝制,三节合成,中间用红、黄色或花色,上下两节用素色(黑色),下节缝作若干褶纹,一拖到底,俗称“百褶裙”,走路或跳舞时,“百褶裙”彩色褶纹撒开,就象孔雀开屏,因此彝族女子有象孔雀之说。

(9)彝族帽子区分扩展阅读:

彝族的来源众说纷纭,主要有北来说、南来说、东来说和云南土著说等,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北来说。据汉文和彝文历史资料记载,彝族先民与分布于西部的古羌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彝族主要源自古羌人。

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初期,彝族先民活动的中心大约在滇池、邛都(今四川西昌东南)两个区域。在这些地区居住着称为“邛都”、“昆明”、“劳浸”“靡莫”和“滇”等从事农业或游牧的部落。根据彝族的历史传说,其祖先在远古时代居住在“邛之卤”,后来才南下到“诺以”、“曲以”两水沿岸(即金沙江和安宁河流域)。

大约在公元3世纪以后,彝族的先民已经从安宁河流域、金沙江两岸、云南滇池、哀牢山等地逐渐扩展到滇东北、滇南、黔西北及广西西北部。由于彝族先民定居西南后,曾不断与其他民族融合,如古代南方的濮人后裔就有许多成为了今天的彝族。贵州古彝文典籍《西南彝志》中就有许多关于“濮变彝”的记载。同时,古代彝族居住的地区,又分布着彝语支的其他许多部落。因此,彝族在历史上的名称十分复杂。

与彝族帽子区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城管07执法新制服 浏览:723
居家睡衣怎么穿 浏览:896
唐探3风衣品牌 浏览:57
品牌男装怎么卖 浏览:985
外贸服装有哪些男装品牌 浏览:469
童装售后三包 浏览:974
天台城关童装 浏览:333
菲乐女装街拍 浏览:914
女士防风帽子编织教程 浏览:979
四季青到濮院羊衫市场怎么坐车 浏览:579
杭州哪里有批发苎麻女装 浏览:860
裤子一个尺码差的大吗 浏览:233
70b隐形少女文胸怎么样 浏览:849
在淘宝上应该选什么尺寸的裤子 浏览:132
贵州省哪个男装品牌卖的好 浏览:383
配妮子外套的裤子好看吗 浏览:893
怎样用夹子编织围巾 浏览:702
白色长款袄配什么围巾好看吗 浏览:938
深蓝色卫衣如何搭配外套 浏览:574
外国比较火的卫衣品牌 浏览: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