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云南映像的《云南映像》简介
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是一台既有传统之美,又有现代之力的舞台新作。她将最原生的原创乡土歌舞精髓和民族舞经典全新整合重构,再创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在歌舞集中,原生、古朴的民族歌舞与新锐的艺术构思的碰撞,将带给您一种特定的“云南映象”。
著名舞蹈家杨丽萍首次出任大型歌舞集总编导及艺术总监,并领衔主演。
原汁原味的民族歌舞元素。
云南各民族民间着装的生活原型。
62面鼓的鼓风、鼓韵。120个具有云南民族特色的面具。《云南映象》中的道具、牛头、玛尼石、转经筒等全是真的。
70%的演员系云南的少数民族。
亦真亦幻的舞台、灯光及立体画面效果。
序:混沌初开天地混沌的时候没有太阳,没有月亮,四周漆黑一片;敲一下,东边亮了;再敲一下,西边亮了——绿春县牛孔乡彝族“神鼓”歌谣. 天大,只有一个,地大,只有一块,不要说草木无言,万木生在大地都有原因。祖先告诉我,大地是原创者骨肉变化。我把身体紧贴泥土,立刻明白了祖先的传说。你是一条婀娜的蛇,蜿蜒在银色的月河,闪亮的身躯舞动着舌,夜晚的星空唱着歌……
杨丽萍一直以为女人就如同月光一样有形和无形,她用抽象和变形的肢体语言表现了她的情感和月光的圣洁,在舞蹈中我们会看到舞蹈家是怎样张开她那想象的翅膀。 走过雪山,走过荒漠,你从那里来,嗡嘛呢呗咪吽……带着祝福,带着思念,带着所有的回忆,你到哪里去,嗡嘛呢呗咪吽……朝圣者跋涉在路上,转经筒始终陪伴着他们,他们一次次用身体丈量着道路,一次次地亲吻着大地。尽管风吹日晒,尽管雨雪交加,他们心中却燃烧着熊熊大火,最后,他们走向神山,走向理想的天国……
(童谣)群峰之中有一座金色的山,
金色的山里有一个金色的湖,
金色的湖里有一棵金色的树,
金色的树上有一只金色的鸟,
金色的鸟唱着一首吉祥的歌。
走过雪山,走过荒漠,你从哪里来
嗡嘛呢呗咪哞… 傣族把象征爱情的孔雀叫太阳鸟,孔雀就是他们崇拜的图腾。杨丽萍创作了一系列表现孔雀形态的舞蹈语言,《雀之灵》寄托了她对圣洁、宁静世界的向往。在《云南印象》尾声中杨丽萍第一次把她的独舞和群舞有机地编排在一起,并结合了新颖的舞蹈编排队形及声、光、效,使整段舞蹈充满着恬静的灵性及和谐的生命意义。
你在哪里舞蹈?
月中寂寞的身影,
云头飘落的羽毛。
你在哪里舞蹈?
彩虹上旋转得舞裙,
心里猜不透得梦兆。
雀之灵!
你在哪里舞蹈?
你在哪里舞蹈?
❷ 云南映象的表演内容
“天地混沌的时候没有太阳,没有月亮,四周漆黑一片,敲一下,东边亮了,再敲一下,西边亮了……”— 绿春县牛孔乡“神鼓”歌谣
云南鼓的传说和种类堪称中国之最。鼓在云南,不仅仅是一种乐器,它或象征母体,或形似女阴,是民族的一种崇拜、一种图腾。云南的鼓从材料上分,有皮鼓、石鼓、铜鼓、木鼓;从归属的民族上分,又有太阳鼓、芒鼓、热巴鼓、大背鼓等等。
云南佤族的木鼓分“公鼓”、“母鼓”,配成一对;要砍树制鼓,先要举行祭祀仪式。佤族人说木鼓的花纹是无法画完的、歌也是无法唱完的,舞也是无法跳完的… 太阳鼓(西双版纳州基诺族)
鼓舞反映出云南远古先民的生殖崇拜。鼓槌、鼓面很有男女生殖的形似特征,打鼓更具明显的交合象征意味。太阳鼓,是基诺族最神圣的器物,传说洪荒年代基诺族的祖先阿麦腰白造了一只太阳鼓,麦黑与麦妞藏在鼓内躲过了灾难,繁衍了基诺族的后代。太阳鼓的正面似一轮太阳,鼓身插有17根木管,象征太阳的光芒,基诺人在除夕敲鼓,据说能带来吉祥。
芒鼓(建水县哈尼族)
哈尼族的舞蹈大多与芒有关。鼓声是人们向“摩米(即天神)”对话的工具,鼓里放有五谷及象征人丁兴旺的青草。芒舞是哈尼族在传统的“昂玛吐”节上表演的祭祀性喜庆舞蹈。唯建水龙岔河一带独有。芒鼓舞有清山净寨、驱邪避鬼、祈求丰收之意。
铜芒(沧源歌唱佤族)
佤族对芒锣如对木鼓、铜鼓一样尊崇和喜爱。但木鼓、铜鼓既是乐器又是通天的“神器”,而芒锣则伴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象脚鼓(德宏州景颇族)
因形似大象的腿故名象脚鼓,演奏时用糯米在鼓面中心调试音的效果,象脚鼓流行于德宏、西双版纳、临沧及云南周边的东南亚各国。群众说:“象脚鼓一响,脚杆就痒”。《象脚鼓舞》是傣族在喜庆佳节或是迎接远方来的客人时表达美好祝福的一种民间舞蹈。
神鼓(绿春县牛孔乡彝族)
“神鼓”流传于云南绿春一带,当地人叫“热波比”。流传至今,绿春县牛孔乡只有一个妇女能打这种鼓,“神鼓”有24套打法,概括了祭祀、生殖繁衍、祈求丰收、婚丧嫁娶等内容。打鼓前要“祭鼓”。打“神鼓”庆贺生育的唱词是:刚生下来的娃娃,听不见,看不见,话也不会说;敲一下,耳朵就听见了;再敲一下,眼睛就看见了…”
铜镲舞
流行于西双版纳州哈尼族爱尼支系的一种舞蹈。先民们用两片铜镲相撞发出的洪亮声音来与神灵沟通。 月光(独舞表演:杨丽萍)
“你是一条阿娜的蛇,蜿蜒在银色的月河。闪亮的身躯舞动着舌,夜晚的星空唱着歌…” 杨丽萍一直以为女人就如同月光一样有形和无形,她用抽象和变形的肢体语言表现了她的情感和月光的圣洁,在舞蹈中我们会看到舞蹈家是怎样张开她那想象的翅膀。
花腰歌舞(石屏县花腰彝)
彝族人有句俗话:“有嘴不会唱,白活在世上;在脚不能跳,俏也无人要”。“海菜腔”发源于云南石屏异龙湖一带,彝家姑娘在湖中捕鱼时,一边划船,一边唱歌,歌声就象水中随波浪起伏的海菜,因而叫“海菜腔”,“海菜腔”极其优美、复杂、动听,是滇南“四大腔”(“海菜腔”、“山悠腔”、“四腔”、“五山腔”)中最难学、最难唱的民歌。舞者们唱三拍,跳二拍,手击一拍,在原生、经典舞蹈中堪称一绝。生活在石屏县哨冲、龙朋、龙武一带的花腰彝,小姑娘从11、2岁岁就开始学做针线,绣花、缝衣服,一套衣服要做4、5年,最后就穿着这一套一针一线亲手缝制的衣服出嫁,不会绣花缝衣的姑娘嫁不出去。演员们穿的衣服就是她们亲手缝制的。
伞舞(黑彝)
伞舞中的服饰为彝族的一个支系,调子取自于南涧彝族。黑彝走到哪儿,他们都带着一把伞。彝族人有一种豁达、知足长乐的心态;这也是现代人向往的一种宁静、和谐的生活状态。歌词:“跟我去,去哪里?哪里来,就哪里去。哪里好吃哪里去,哪里好在去哪里。爬山、过河、种地、收割、男人、女人、结婚、生娃娃。”“跟我去,去哪里?哪里来,就哪里去。爬山、过河、种地、收割、男人、女人、结婚、生娃娃。”“太阳落下月亮升,云儿跟着星儿走。高山顶上彩云飞,小河里面鱼儿游。你的黑发我的手,歌声和着风声唱。不看天,不看地,魂儿飞在、树尖上。刮起风,雷声响,雨点打在我脸上。不是你也不是我,只见东方雾茫茫。”
烟盒舞
烟盒舞是云南石屏、建水、峨山、通海一带彝族尼苏支系(俗称“三道红彝”)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一种活动。以传统的装烟丝的盒子为道具,左右手各持一面,以手指弹响作节拍,舞蹈形式有双人舞、三人舞、集体舞,舞蹈随着清脆悦耳的烟盒节拍,铿锵的四弦声、笛子声翩翩而起,套路形象生动、妙趣无穷。夜晚,彝族男女青年在“正弦”的伴奏下,开始斗“蹄壳”(鞋子),互相用脚去碰对方的脚,进行试探;聚会的高潮是跳一种摹仿各种动物交尾、男女青年身体亲密接触的舞蹈,有“扭麻花”、“蜻蜓点水”、“鸽子渡食”、“蚂蚁走路”、“银瓶倒水”、“鹭鸶拿鱼”、“虾蚂虫扭腰”等;接着小伙子开始“抢姑娘“,到密林中幽会……。“踩谷种”、“踩茨菇”等则为反映农耕的舞蹈,彝族人极为喜爱烟盒舞,人们说:“听见四弦响,腿杆就发痒”。歌词:“噻,噻,噻哩洛噻哩洛噻哩洛噻……晒着晒着石屏干腌菜呀,哂着晒着石屏芥兰菜,采着鲜花是唱呀唱歌来…”。
女儿国(新平县花腰傣)
太阳歇歇么歇得呢,月亮歇歇么歇得呢,女人歇歇么歇不得。女人歇下来么??火塘会熄掉呢。冷风吹着老人的头么,女人拿脊背去门缝上抵着;刺棵戳着娃娃的脚么,女人拿心肝去山路上垫着。有个女人在着么,老老小小就在拢一堆了;有个女人在着么,山倒下来男人就扛起了。苦荞不苦么吃得呢,槟榔不苦么嚼得呢,女人不苦么咋个得?女人不去吃苦么??日子过不甜呢。天上不有(个)女人在着么,天就不会亮了;地下不有(个)女人在着么,地就不长草了;男人不有(个)女人陪着么,男人就要生病了;山里不有(个)女人在着么,山里就不会有人了。
打歌
打歌(跳土风舞)是云南很多民族的青年男女交友择偶的最常见的方式。“蚂蝗叮着鹭鸶脚,生生死死扯不脱”,姑娘们又喜欢又害羞。豪爽的彝族人说:“为人不跳乐,白在世上活”;“有嘴不会唱,有脚不会跳,俏也无人要”;他们还有许多生动的说法:“太阳出山来打歌,踏平草地跳平坡;汗水不湿羊皮褂,阿哥阿妹莫歇脚”;“打歌打到太阳落,只见黄灰不见脚,打起了黄灰做得药……”有歌为证:“采花来来采呀采花来,一家一个采呀采花来,阿娃花下说给你呀,好是好玩呢,就是害呀害羞羞……”;“想是想来挂是挂,不想不挂咋在着……”;“想你不能搭你在,就象小鸡么吃了针穿线,牵肠挂肚挂心肝,啊苏噻呢么哟嘿……” 云南的先民信奉“万物有灵”--山有山神,水有水神,树有树神,石有石神;几乎每一个寨子都有寨神树、密枝林,每一个民族每年都有祭祀自然、山神、水神、寨神、树神的活动。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使得自然生态得以保护。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如今生态的严重破坏已向我们敲起了警钟…… 葫芦笙舞
云南的拉祜、僳僳、佤、纳西、苗、瑶等少数民族,都有葫芦神话。拉祜族传说:远古时发洪水,有兄妹二人躲入葫芦逃过浩劫;洪水退后,两人繁衍了后代。云南沧源佤族传说葫芦是创造人的母体,葫芦笙是祖先的声音。1958年出土的2千多年前的云南开化铜鼓文物上,就有4人跳葫芦笙舞的侧面图像。一首民歌唱道:“岩子路上弹三弦,茅草尖上吹芦笙;翻过九十九座山,还要跳歌到天明。”
甩发舞
佤族妇女大部分披长发,甩发是从佤族妇女发式特点及生活动作中,经过提炼发展成为具有佤族特色的民间技巧动作。甩发可以表现内心的强烈感情,可以表现力量,头发的摆动也可以象征熊熊大火。
纹身
纹身是最直接的人体装饰艺术。云南纹身最早要追溯到中石器时代。纹身最初的目的是不让死者阴魂认出自己;有的原始民族把本氏族的图腾崇拜物纹在人身上,喻义神物附体会给人予力量;原始人后来才感到纹身是一种美。
面具舞蹈
面具舞是中国古代举行驱鬼逐疫的祭仪。云南麻栗坡县大王岩崖画有面具舞图象。先民们戴着面具吓唬魔鬼,驱逐病疫,祈求人畜平安。面具舞发展为傩戏,至今一直遗存在云贵川等省的部分地区。
东巴舞(丽江县纳西族)
在东巴祭祀仪式中,有一类是为了超度亡灵。原始东巴教认为,人的躯壳死了,人的灵魂没有死;这样就必须由东巴跳舞祭祀,超度亡灵,沿着“神路图”升入天堂。
牛头舞
牛是世界上很多民族在古代崇拜的动物 。云南古代民族也特别崇拜牛,在云南沧源崖画有10个点有不少原始人手持牛头的图像。沧源崖画第一地点2区右下方岩壁上有一组舞蹈图象,这组舞蹈中,持牛头者是祭祀仪式的主持者,又是祭祀舞蹈的领舞人,只有此人在身体上画出线条,而其他 4人都是用颜料涂满身体。牛头象征着力量和财富。
涅磐
云南不少民族的先民都崇拜火,他们相信火能使人再生,“凤凰涅磐”是一个动人而悲壮的理想。 朝拜神山是信仰藏传佛教的少数民族对自然崇拜的体现,朝圣者跋涉在山路上,转经筒始终陪伴着他们,他们一次次用身体丈量着道路,一次次地亲吻着大地。尽管风吹日晒,尽管雨雪交加,他们心中却燃烧着熊熊大火,最后,他们走向神山,走向理想的天国。
藏族舞
大量的选用了藏文化的许多舞蹈元素去表现人性之美。服饰以藏族地区的袍服为主,肥大、宽敞,以黑、红、黄三个基调为主,白天脱去一袖或二袖,束于腰间,以适应“作息一袭衣”的气候特点。农村妇女多穿一件色彩艳丽的内衫,外罩宽大坎肩,歌舞时舞动双袖,飘洒多姿。藏族人常佩戴护身符盒,戴镶珊瑚、宝石的戒指,这样可以吉祥如意。
转经筒
筒上刻有经文和有象征意义的图案(一般刻六字箴言)。筒内置有经文一卷,大型转经筒置于祭坛两侧,微型转经筒为藏民诵经时所用,边诵边转动以达到诵经时身、口、意完美一致之境界。童谣:群峰之中有一座金色的山,金色的树上有一只金色的鸟,金色的鸟唱着一支吉祥的歌……
玛尼石
据专家研究,与西藏古老的白石崇拜、生肖崇拜的习俗有关,宗教的发展又赋予它们多种意义。玛尼石上刻有六字箴言,有的还刻有佛经、口语及佛像,是藏民族供奉的圣物。玛尼石面有的涂、以红、蓝、黄、白等天然颜料,多年不会褪色,这种群众性石刻艺术,体现出非凡的造型能力。
尾声:雀之灵
傣族把象征爱情的孔雀叫太阳鸟,孔雀就是他们崇拜的图腾。
杨丽萍创作了一系列表现孔雀形态的舞蹈语言,《雀之灵》寄托了她对圣洁、宁静世界的向往。在《云南映象》尾声中杨丽萍第一次把她的独舞和群舞有机地编排在一起,并结合了新颖的舞蹈编排队型及声、光、效,使整段舞蹈充满着恬静的灵性及和谐的生命意识。
❸ 武汉滠水童谣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怎么样
武汉滠水童谣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是2017-06-12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武汉市黄陂区长轩岭街官田村映象桃源农业基地。
武汉滠水童谣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420116MA4KUNPM80,企业法人陶德峰,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武汉滠水童谣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旅游开发,农村建设项目开发,苗木种植及销售,生态农业观光,餐饮服务,住宿服务,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依法须经审批的项目,经相关部门审批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通过爱企查查看武汉滠水童谣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❹ 大家把自己印象最深的童谣写下来吧!
1、大苹果
圆又圆
阿姨带我上公园
我不哭
我不闹
阿姨夸我好宝宝
2、小雪花
六个瓣
飘啊飘
落地面儿
东山一片白
西山白一片
落到手心看不见
3、高高山上一条藤
藤条头上挂铜铃
风吹藤动铜铃动
风停藤停铜铃停
4、太阳公公起的早
他怕宝宝睡懒觉
爬上窗口瞧一瞧
唉,宝宝不见了
宝宝正在院子里
一二三四做早操
5、青青的草儿
红红的花
我唱歌儿骑着马
什么马
大马
什么大
天大
什么天
青天
什么青
山青
什么山
高山
什么高
塔高
什么塔
宝塔
什么宝
国宝
什么国
我爱中华人民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