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行: 2正 2反 2正 2反 2正
第二行: 4正 2反 4正
第三行: 2正 2反 +1(2正)+1 2反 2正
第四行: 4正 4反 4正
第五行: 2正 2反 +1(4正)+1 2反 2正
第六行: 4正 6反 4正
第七行: 2正 2反 +1(6正) +1 2反 2正
第八行: 4正 8反 4正
第九行: 2正 2反 +1 (8正 ) +1 2反 2正
第十行: 4正 10针反 4正
第十一行:2正 2反 扭麻花 2反 2正
第十二行: 4正 10针反 4正 以上都是为了织麻花加的针16行扭一次麻花,下面开始为边加针,正面2反 永远不变
第十三行:2正 +1 2反 10针正 2反 +1 2正
第十四行: 5正 10针反 5正
第十五行:3正 +1 2反 10针正 2反 +1 3正
第十六行: 6正 10针反 6正
10针的麻花不变,正面的2反不变,正面加1针,反面不加针,边是一行正一行反一共加够10针,接着还在此处用同 样的方法加针(两边都是挨着10针的边加),然后织成铜钱花(三针),麻花和边之间的花形的规律是:每个铜钱花之间用两个反
❷ 帽子有几种分别叫什么
帽子的种类帽子的品种繁多, 按用途分:有风雪帽、雨帽、太阳帽、安全帽、防尘帽、睡帽、工作帽、旅游帽、礼帽等;接使用对象和式样分,有男帽、女帽、童帽、幼儿帽、少数民族帽、情侣帽、牛仔帽、水手帽、军帽、警帽、职业帽等;
按制作材料分,有皮帽、毡帽、毛呢帽、长毛绂帽、绒绒帽、草帽、竹斗笠等;按款式特点分,有贝雷帽、鸭舌帽、钟型帽、三角尖帽、前进帽、青年帽、披巾帽、无边女帽、龙江帽、京式帽、山西帽、棉耳帽、八角帽、瓜皮帽、虎头帽等等。
帽子的大小以“号”来表示。帽子的标号部位是帽下口内圈,用皮尺测量帽下口内圈周长,所得数据即为帽号。“号”是以头围尺寸为基础制定的。
帽的取号方法是用皮尺围量头部(过前额和头后部最突出部位)一周,皮尺稍能转动,此时的头部周长为头围尺寸。根据头围尺寸确定帽号。
(2)一片式帽子欧洲扩展阅读
帽子的由来:
原始人把兽皮、树叶盖在头上以保护头部,产生了帽子的雏形。《后汉书·舆服志》有“上古穴居而野处,衣毛而冒皮”的记载。中国古代的帽,主要有冠、冕、弁、巾帻、幞头、盔等品种(见图)。世界各国帽的历史也很悠久。
欧洲古代男子多戴兜帽和无边帽,女子多戴面纱和头巾。古代欧洲和小亚细亚农村,习惯戴家庭制作的草帽或其他植物纤维编的帽。雅典和罗马的传统手工艺者常戴椭圆形帽顶的毡帽。
在罗马,这种帽子是庶民的一种标记。海狸皮帽14世纪在弗兰德斯流行,以后流传到法国和英国等地。英国的圆顶硬礼帽,创始于1850年。
19世纪后半叶美国流行软毡帽。在拉丁美洲和美国西部流行阔边帽,它是一种帽边在边缘处向上卷起的高顶毡帽或草帽。
地中海东南岸一带流行土耳其帽,其形制是平顶,无帽檐,圆锥形。阿拉伯人传统头饰是色彩鲜艳的穆斯林头巾。日本有传统的丝质涂黑漆的坎墨雷帽。在热带地区,人们戴软木盔以免日晒。
❸ 西方帽子礼仪
戴帽子一般要注意的礼仪是:
(一)帽子的戴法要合乎规范,该戴正的不要戴歪,该偏后的不要偏前,不要给人留下“衣冠不整”的印象。有人故意把帽子戴得七歪八斜,以此来显示自己的个性,其实这是对个性的一种误解。在有些影片中,电影导演为了揭示人物缺少教养,常常让人物敞衣露怀,歪戴帽子,可见这已经成为一种粗俗的典型表现。
(二)男性在社交场合,可以用脱帽向对方表示尊敬。遇到熟悉的人,如果由于双方间相隔较远,不能握手致意时,可以轻轻脱一下帽子,向对方微微颔首。这也是一种常用的社交礼节。
(三)在庄重场合,如参加重要集会,奏国歌、升国旗时,除军人行注目礼外,其他人应该脱帽。在悲伤场合,如参加追悼会、向死者遗体告别时,在场者也应该一律脱帽。
(四)在进入室内时,男子要脱下帽子;女子则可看情况,如果帽子是服饰整体的一部分,按照约定俗成的礼仪习惯,也可不脱。
(五)在观看电影戏剧时,为了不遮住后排观众的视线,无论男女,都应自觉脱帽。
帽子穿着礼仪:
(1)应不应该戴帽子
制定礼仪法的老先生们认为,大城市中服装整齐的妇女们出街时,通常必须戴帽子。其实什么也不戴,光泽美丽的头发,谁见了都会觉得有魅力。因此,戴不戴帽可以凭你自己的喜欢,而不必强求。
(2)什么时候戴帽子好呢
有的场合不能戴帽子。例如,在所有的新教和天主教的教堂,妇人不能戴帽子(也不能在头上被围巾)。不过,男子则相反,大多数的犹太教堂和寺院要求男子戴帽。妇女一般在宗教仪式、结婚仪式或丧葬仪式上都戴帽。在餐馆或剧场,妇人可以不必除帽(但帽子不能遮住别人视线)。此外,在其他的公共场所,也都可以不脱帽。鸡尾酒派对或午餐时可以不脱帽。
(3)什么时候不能戴帽
不能戴帽的一个场所,是自己的家。例如,在自己的家里举行正式的午餐,即使其他的女人戴着帽,自己也决不能戴帽。再有,穿晚礼服时当然不能戴帽。
(4)在乡镇
在乡镇之类小地方,帽子是不怎么戴的。天冷时,有围巾一直暖着头部,夏天,没有戴帽子的必要。想戴的话,简单的圆形的毡帽(或者夏天时的草帽)对农村的服装是最适合的。
❹ 欧洲服饰的名称及样式
巴伐利亚
皮裤,紧腰裤,男士短上衣,亚麻衬衫,粉红色的丝绸领带和妇女民族服装。妇女们留着辫子,脸上点着雀斑,衣着时髦,而男士们则头戴帅气的帽子,留着特意蓄起来的胡子。
维多利亚
指1837年至1901年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期间的服饰风格,该时代女性的服饰特点是,大量运用蕾丝、细纱、荷叶边、缎带、蝴蝶结、多层次的蛋糕裁剪、折皱、抽褶等元素,以及立领、高腰、公主袖、羊腿袖等宫廷款式。
随着复古风潮的盛行,这股华丽而又含蓄的柔美风格,正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哥特式服饰
受建筑影响较大,其服饰上的特点是多采用纵向的造型线和褶皱,使穿着者显得修长,并通过加高式帽来增加人体的高度,给人一种轻盈向上的感觉。哥特风格的服饰特别重视外表的浮雕效果和线条。
女装上装紧身合体,下半身的裙子宽大、上轻下重,形成一种圆锥状造型,具有极强的装饰性。中世纪,裙长是一种等级的标记,只有高贵的太太们才允许后摆拖地,并有权把它染成绿色。
服装上的分割线、装饰线多采用纵向的、垂直的线条。13— 15世纪欧洲服装中歌特风格最为流行。那尖尖的埃宁帽就像一个小尖塔,还有两个裤腿颜色各异的紧身裤,尖尖的翘头鞋,饰以不对称图案的上衣等。
时下流行的哥特式时装也常常是不对称的,但时下所谓的哥特式时装只不过是带有些许哥特式艺术的气息,它看起来带有更多的商业色彩,这使得“哥特式”听上去更像是一句促销口号。
典型的哥特打扮是黑色高领紧身皮衣和有着复杂纹路的银饰,最关键是黑眼圈和悲伤麻木的表情。对他们来说,这意味着某种精神境界。
服装样式
倒挂领〕指领角向下垂落的领型。
〔中山服领 zhongshan coat collar〕由底领和翻领组成,领角呈外八字形。
〔尖领 pointed collar, peaked collar〕领角呈尖角形的领型,也叫尖角领。
〔衬衫领 shirt collar〕或衬衣领,由上领和下领组成,是衬衫专有的领型。
〔圆领 round collar〕指领角呈圆形的领型,也叫圆角领。
〔青果领 shawl collar〕是翻驳领的一种变形,领面形似青果形状的领型。
〔荷叶边领)领片呈荷叶边状,波浪展开的领型。
〔燕子领 swallow collar, wing collar〕领面下止口的两条线形,似燕子飞翔时翅膀张开的形状。
〔两用领 convertible collar〕也叫开关领。指可敞开、可关闭的领型。
(4)一片式帽子欧洲扩展阅读:
发展历史
欧洲服装 - 10 世纪
男服变得更为贴身合体。英国男子的紧身衣上半贴身合体,下半象长至膝部的衣裙,宽松而舒展。紧身衣为套头式。
紧身衣外披一件斗篷,并用一个大饰针别在胸前。这时女式服装变得宽大,衣袖加肥加长,头发蒙在披巾里边,身体被斗篷蒙起来。
她们的内衣很长,直拖到地面,外衣到膝盖。圆口衣袖,衣服装饰华丽,很受拜占庭的影响。她们的头发用一块面纱蒙起,其端点重于背后直拖至地面。
至12 世纪宽松的衣服变得瘦窄,使身体曲线得以突出。并于身后系带,衣袖逐渐宽大,袖口可垂至膝部。
欧洲服装 - 12 世纪
出现了圆饼式头饰,它可以遮阳保护眼睛隔热,主要为十字军所戴。
上衣流行前开襟式,将前襟分成两片。女式衣服为系带紧身衣,上衣紧贴身体,下面是宽大的衣裙,两部分之间用线缝起,两袖宽松拖长,其剪裁方法是上下衣分裁后缝合,与以前使用一块大布不同。
欧洲服装 - 13 世纪
男女服装趋于一致,男服还有紧身衣及各式各样的外衣,圆饼头饰,帽式装饰衣袖,敞胸披肩。下面有长筒袜、靴鞋。
男子戴一顶中亚式小帽。这时护身外衣流行,适合旅行穿用,这种外衣是一件敞胸大披肩,旁边有缝,手臂可以伸出来活动。
另外这时期流行封闭式马甲式外衣,上身如马甲,下面可长至膝下,这种无袖长衫,肩部向两侧延伸加长,就成帽式装饰衣袖了。
13 世纪劳动者的长衫长短不等。男子上衣至膝,衣袖短小,脚下有无跟鞋,裤子于脚跟处有一圆洞,以便穿脱。夏天穿宽敞麻裤,上身裸露,
冬天穿短外衣和无袖套头衣。妇女穿长袍,中间有缝,可便于劳动,收获时裙子口袋可装农作物。当时禁止农民穿好料子及颜色华丽的衣服。
欧洲服装 - 14、15 世纪
欧洲服装开始有了变化。由于经济繁荣,农业、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往来,东方文明的影响,欧洲服饰发生了许多变化,贵族男女追逐时尚。
贵族妇女争奇斗妍,男子不拘礼节;贵族与平民的服装有了更明显的不同;衣服式样变化,衣料品种增多。
《巨人传》载中世纪衣料有绸缎、丝毛混纺、呢绒、大马士革呢、条呢、金线缎、各种皮毛。衣服有大衣、外套、外罩、上装、短装、衬衫、短披,女人有连衫长裙、晚礼服等。饰物有念珠、指环、链条、宝石、钻石、翡翠、珍珠、玛瑙等。
服装力求摆脱古老习俗,追求时兴。东方服饰中的装饰和纽扣被欧洲人吸收,男人外套上排一列纽扣或宝石,甚至内衣纽扣也用宝石和纽扣装饰。
14 世纪男士的夹衣流行,夹衣两层,十分贴身,衣袖设计合理,可以自由活动手臂,便于全身活动。
夹衣上有十几个扣子,夹衣衬里有细带可将瘦腿裤上端与之相连接;紧身外衣穿在夹衣之外,高领外衣兴起于14 世纪末;衣领将两耳覆盖,颈后衣领盖过后脑。
下部裙衣拖至地面;这时期的斗篷用一组扣子固定在身上,外观为圆弧形,又长又宽。妇女服装主要是带袖紧外衣和无袖长衫。
由一块布作成,领口宽,衣领偏低,这就是14 世纪欧洲妇女流行的袒领衫,领口有圆形、角形、方形,领口开得很大,露出胸的上半部,上身有无袖、短袖的,臂膀裸露,腰带提得很高。
❺ 为什么欧洲、美国电视上的上层人士都喜欢戴帽子
在西方时装文化中,帽子是必不可少的日常装束,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佩戴帽子成了大众认可的着装规范之一。虽然发型的发展和人们逐渐增加的洗头频率威胁着帽子的存在,但是不少传统人士还是坚持日常佩帽,这种现象尤以英国最为突出。至今,对于讲究的传统英国人来说,佩帽依旧是重要的社会礼仪,以至于很多政要都曾因佩帽不规范遭到抨击。
彼得·梅尔曾在《有关品味》中反思:“帽子既时髦,又风雅,还能清楚表露斯人的性格。不管你把自己想作是刚刚崭露头角的理财顾问,或是花花大少、光说不练的黑道角头,或是在本行的外表下潜藏有西部牛仔的本性——不论这些还是其他,全都可以由你戴在头上的东西透露出来。的确,帽子真的常成为一个人的注册商标,就跟人的长相上鼻子的地位差不多。只要一想到英国名相邱吉尔、美国影星亨弗莱·鲍嘉、香烟广告影片中的万宝路先生、早年的法兰克·辛纳屈,或是鳄鱼先生,他们出现在你脑海里的样子,十之八九都会戴着帽子。”
❻ 帽子的种类介绍
帽子的种类帽子的品种繁多, 按用途分:有风雪帽、雨帽、太阳帽、安全帽、防尘帽、睡帽、工作帽、旅游帽、礼帽等;接使用对象和式样分,有男帽、女帽、童帽、幼儿帽、少数民族帽、情侣帽、牛仔帽、水手帽、军帽、警帽、职业帽等;按制作材料分,有皮帽、毡帽、毛呢帽、长毛绂帽、绒绒帽、草帽、竹斗笠等;按款式特点分,有贝雷帽、鸭舌帽、钟型帽、三角尖帽、前进帽、青年帽、披巾帽、无边女帽、龙江帽、京式帽、山西帽、棉耳帽、八角帽、瓜皮帽、虎头帽等等。帽子的大小以“号”来表示。帽子的标号部位是帽下口内圈,用皮尺测量帽下口内圈周长,所得数据即为帽号。“号”是以头围尺寸为基础制定的。帽的取号方法是用皮尺围量头部(过前额和头后部最突出部位)一周,皮尺稍能转动,此时的头部周长为头围尺寸。根据头围尺寸确定帽号。
中国帽子的规格从46号开始,46~56号为童帽,55~60号为成人帽,60号以上为特大号帽。号间等差为1cm,组成系列。帽子的质量一般从规格、造型、用料、制作几方面来反映。具体地说,规格尺寸应符合标准要求;造型应美观大方,结构合理,各部位对称或协调;用料应符合要求。单色帽各部位应色泽一致,花色帽各部位应色泽协调;经纬纱无错向、偏斜、面料无明显残疵;皮面毛整齐、无掉毛、虫蛀现象;辅件齐全;帽沿有一定硬度。帽子各部件位置应符合要求,缝线整齐,与面料配色合理,无开线、松线和连续跳针现象;绱帽口无明显偏头凹腰,绱檐端正,卡住适合;织帽表面不允许有凹凸不匀,松紧不均,花纹不齐;棉帽内的棉花应铺匀,纳线疏密合适;帽上装饰件应端正、协调;绣花花型不走型,不起皱;整烫平服、美观,帽里无拧赶现象;帽子整体洁净,无污渍,无折痕,无破损等。 贝雷帽是一种无檐软质制式军帽,通常作为一些国家军队的别动队、特种部队和空降部队的人员标志。提起它,大家都会想起威武的特种部队,同时还有以故的前伊拉克总统萨达姆。据说贝雷帽起源于古希腊和罗马,是当时罗马人和周边城市主要的交易商品,不过当时还有彩色的贝雷帽。历史上最早佩戴贝雷帽的军队是英国军队。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派往欧洲大陆的远征军,就有部分官兵佩戴了贝雷帽。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组建了一支特种部队,因其队员头戴绿色贝雷帽而俗称“绿贝雷帽”。
一种无檐软质制式军帽,通常作为一些国家军队的别动队、特种部队和空降部队的人员标志。贝雷帽具有便于折叠、不怕挤压、容易携带、美观等优点,还便于外套钢盔。著名的将领蒙哥马利元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就经常戴着贝雷帽,而且还与众不同地戴着将军和装甲兵两个帽徽。一些国家主要是在颜色上对不同的兵种予以区分。如美军的别动队戴黑色贝雷帽,特种部队戴绿色贝雷帽,空降部队戴栗色贝雷帽。各兵种的贝雷帽除颜色不同外,式样都一样,均属制式统一发放物品。这支部队由一些勇于冒险的人员志愿组成,进行特殊训练,专门从事特种任务作战,曾以“魔鬼之旅”闻名于世。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统一佩带蓝色贝雷帽。对贝雷帽的戴法有明确的要求。如美军规定戴贝雷帽时,应使帽圈平正地位于前额上,且高于眉毛l英寸,帽顶向右耳方向倾侧,并使硬衬正好位于左眼上方。贝雷帽只有在穿常服、作训服和工作服时才能戴。穿常服戴贝雷帽时,可以穿战斗皮靴,并将裤腿束紧。 鸭舌帽用法语和英语可译为鸭舌帽。为什么在日本卡斯凯特和横琴股会是一个不同的名称呢?
那是因为,卡斯凯特的定义非常的模糊,鸭舌帽因其帽顶主要划分为2片、4片、6片、8片…或者也可以根据它体积的大小而被成无边帽、制服帽。
卡斯凯特与横琴股一样,帽顶接近持平,而且也跟无边帽一样可以将它卷起。
❼ 欧美动画片里,带的那种睡觉的帽子叫啥
男鹿辰巳,石矢魔高中的不良学生,打架无败记录,因此被周围人称为恶魔,外号“暴走男鹿”。动画每一集片头都被称为“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不把别人当人看的……”某次在河边打架的时候遇见了从上游漂来的大叔(阿兰德龙,次元传送恶魔),男鹿把大叔带上岸之后大叔却突然分成两半,惊魂未定之余又发现了大叔体内有个婴儿,谁知道这个小婴儿竟然是来自魔界未来的大魔王的儿子(次子)!大魔王让自己的次子去毁灭人类?!男鹿也莫名其妙的成为魔王的父亲,从此开始了本来就不平凡的生活。作品状态:集英社『周刊少年JUMP』完结最新刊(单行本):第19卷(2012年12月9日) TV动画于2011年1月9日(周日)日本时间早7点【(日)7:00~7:30】开始放送,已于2012年3月25号完结。而在2014年2月20日,《恶魔奶爸》漫画这部走过了5年历程的作品也终于将画上句号了。
❽ 欧洲中古世纪的盔甲有几类用途各是什么盔甲各分为几个部分
西罗马灭亡后,欧洲开始学着接受文明生活,但蛮族人却始终无法提高,不论是诺曼人还是加洛林骑兵,锁子甲一直是其主要装备,这些锁甲和罗马时代相比,完全没有进步,但这并不能说明什么,因为甲的进化要有技术突破不是容易的事,有人说,蛮族人不懂造更复杂的甲,但从出土文物看,显然是站不住脚的,诺曼人甚至使用过全身鳞甲。
同罗马和西欧一样,拜占庭的盔甲也是锁子甲为主,其着名的重骑兵kataphractos的标准配备就是锁子甲,但是一种叫的盔甲lamellar也十分流行,不论单独还是配合锁子甲,这种盔甲在东欧和阿拉伯各族广泛使用,是那个时代的西方世界的最好铠甲,有趣的是,这种铠甲多是胸甲,无袖或者短袖,长及膝盖的非常罕见。lamellar可以说是札甲和鳞甲的结合,这种盔甲在12世纪大量流行,我曾有幸在网上问过Timothy Dawson(著名拜占庭军事研究者),他的解释是经济是决定盔甲的首要因素,lamellar在拜占庭不同历史的普及度不一样,就从侧面反映了拜占庭的经济状况,其后在他的拜占庭步兵一书中也有类似的论证,这位老兄很随和,可是他的书我还是一本正版都没买。与拜占庭临近的东欧国家,他们的盔甲一直是东方式样,通过中国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中国对东欧盔甲产生影响,直到10世纪以后波斯盔甲的大量引入,才改变了东欧的风格,前段时间有媒体称匈牙利人的盔甲像连环画的岳飞,说法虽不够专业,但却点出了早期东欧盔甲和中国的渊源。
萨拉森人的盔甲是西方和东方的结合体,由于萨拉森人的成分较复杂,所以其盔甲也有多种风格,既有类似于中国步人甲的披挂甲,也有古罗马风格的锁子胸甲,还有拜占庭风格的复合盔甲(将锁子甲和布甲及札甲混合使用达到加强防护的目的,通常是用札甲式胸甲结合锁子甲,这种盔甲拜占庭也广泛使用)。在早期战争时期,阿拉伯人的盔甲水平和西欧人相比都一个样--寒酸,真正解决他们盔甲问题的时候是控制波斯和印度后,这是两个传统的盔甲制造大国,尤其是伊朗,在10世纪到15世纪,波斯人出口的盔甲,支持了土耳其,俄罗斯,帖木儿的扩张,波斯风格的盔甲也称为西欧板甲甲,中国唐式披挂甲之外的第三种最具世界影响力的甲胄。萨拉森人的盔甲风格也由早期偏重西欧风格演变成中亚风格。当然由于文化弱势,萨拉森人的盔甲很少被人关注,也由于其来源的混杂性,使他们的甲胄集世界之大成的同时变得毫无特色。
波斯中世纪铠甲除了从古老时代留下来的鳞甲,还包括新型的链板甲和新型镜甲,链板甲是在锁子甲上加装铁片,根据铁片大小多少分为数种风格,在印度,伊朗,阿拉伯,俄罗斯都有广泛应用,直到16世纪中叶,土耳其和印度人依然把这种铠甲作为主力铠甲,蒙古西征时遭遇的花剌子模骑兵,也是使用链板甲的。镜甲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诞生于印度的铠甲,早期镜甲只有四片方形铁片,分别保护躯干的四个方向,后期镜甲造型复杂,其基本结构就是大块不同造型铁片,通过锁子来连接适应人体曲度,我们从此可以看出,完整的大块的铁片比零碎的铁片和锁子更受欢迎,大块铁片最大的缺点就是无法适应人体外形,通过锁子连接在很大程度解决了这个问题。古罗马,古希腊都曾经广泛使用大块完整铜片制成的铠甲,如肌肉甲,但这种铠甲都无法适应人体的外形,穿戴既不舒服,罗马环甲是一种尝试,但同样无法完美解决问题,加上造价的原因,被锁子甲和鳞片甲淘汰掉。印度将圆形和方形的完整铁片安装于腹前和胸前,虽然防护力很高,但保护范围很窄,链板甲和后期镜甲的出现是大块甲片广泛应用于中世纪战争的标志,我们也可以由此看出,对整块甲片的追求是从古到今的,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不是造价,不是性能,而是工艺--如何适应人体。
我们还要说下披挂甲,锁子甲很轻,所以能够用肩承担重量,但其他甲叶式铠甲,比如,山文甲,札甲,鳞甲却不行,必须用身体多个部位承担重量,伊朗,拜占庭很少出现大型甲叶甲裙,而使用锁子裙代替,中国是最多最早使用甲叶式甲裙的国家,唐式披挂铠是中国最经典的铠甲,我们的关于铠甲的艺术造型多是用他们,从敦煌到当代连环画,唐式披挂铠几乎就是唯一的造型,这种铠甲在宋代达到完美,可是实际使用和艺术是有区别的,比如我们知道唐式披挂铠有巨大的腹甲,甚至可以垂到膝盖处,可骑过马的人都知道,这种装置对骑兵而言毫无用处,反而是累及,我们在兵书上看到的骑兵铠甲并没有这种部件,同理,中亚,拜占庭的披挂铠也没有,明代中期的图同样没有,或许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个东西不是实战用或者不常用,考虑到步人甲是有这东西的,我们也可以认为他是步兵甲的设备。
盔甲的穿戴讲究简单,唐式铠甲的穿戴非常麻烦,而且不稳固,应该不是盔甲的主要趋势,或许我们看到他们多只是因为他们是艺术家的宠儿,明孝陵前的将军像是穿这种铠甲的,各地的天王像是穿这种铠甲的,清末的武侯祠雕像同样穿这种铠甲,可见这是一种艺术造型,与真正的中国实战铠甲关系有限,也对后世的研究产生了不可估量的误导,我联想到拜占庭遍地都是的圣武士像,这些永远身着和古希腊甲裙的武士像从6世纪到14世纪都广泛出土,我们只能明确他们是早期拜占庭军队的造型(也许就是贝利撒留时代),但绝不是后期的武士装备,拜占庭的研究者曾经感叹,非常的不幸,在经历了战火和毁灭后的拜占庭军事文化,留下了一大堆艺术而非写实的东西。
西欧的盔甲骑士走了一条和世界截然不同的路,当其他国家在锁子甲上使用札甲或皮甲来增强胸部头部防护能力时,西欧的骑士却选择了锁子裤和锁子袖(手套)来增强手臂和腿,同时,还最广泛的使用面甲,所以西欧骑士的防护面积在11世纪到14世纪为世界第一,这里面的一些东西值得我们研究,国内曾有人对这种做法嗤之以鼻,并认为这代表西欧兵器落后,连破锁子甲都难,其实我们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那就是,西欧是世界上使用盾牌最广泛的地区,骑士可以说是人手一盾,盾牌最主要的就是保护躯干,忽略盾牌去探讨盔甲是极为幼稚可笑的,我们如果关注俄罗斯,拜占庭和土耳其十二世纪后的盔甲发展,也能发现这个规律。直到13世纪中叶,欧洲仍然以锁子甲为主,宽大的骑士袍罩在锁子甲外边以表面骑士的身份。我们知道,由于历史积淀,很多不好的习惯会被保留,骑士袍是非常影响战斗的,欧洲人非常清楚,但他们不换,就是强烈的传统意识作怪,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此时的拜占庭已经丧失了科技的主导能力,不仅从意大利进口盔甲,式样也完全向西欧靠拢,虽然仍有使用lamellar,但数量日减。
13世纪末,西欧骑士首先使用护腕护胫增强前臂小腿的保护,接着护肘,护膝,护肩,大腿甲叶开始应用,尤其是此时,腿甲和臂甲往往是半开的,接着一种胸甲开始应用,欧洲板甲时代的黎明开始了,最早的胸甲不是整体的,是分成数块,通过覆盖在表面的织物进行连接,称为coats-of-plate,我们姑且称为板甲衣,这很类似蒙古的布面甲,由于这种盔甲在14世纪中在德国最先开始广泛使用,我们甚至可以肯定的说,这就是布面甲的一种变形。板甲衣标志着板甲时代正式开始,几乎是紧接着,意大利和英国开始生产整体式胸甲,这些胸甲有的是正面,有的是正面背面都有,此时,我们第一次看到带弧度的,可以适应人体的整块甲片,板甲在消失了近1200年后,重新在地中海出现。
此时的西欧骑士已经不再流行长长的骑士袍surcoat,更短,更适合穿戴的式样出现,jupon(紧身袄)也有使用,这些衣服是骑士的造型非常优雅,由于英法百年战争的高潮就是在这个时间段,所以它们是中世纪欧洲盔甲最好的代表,接着铁片制成的甲裙开始流行,由于锁子甲还在应用,历史上便称这种铠甲为混合甲(mixed armour),当腿甲臂甲变成管状时,欧洲骑士脱掉了只有好看而无实际作用的罩袍,圣女贞德随后穿着米兰的大白甲驰骋疆场,1410年,锁子甲让出最后的保留地--颈部,世界盔甲的终极产品--全身板甲出现了。
板甲出现后,立即跟随上文艺复兴的脚步,各种艺术造型构思出现在其上,板甲也在快速改进,胸甲从一片式变为两片式,左肩护肩增大,形成防护手取代盾牌。到16世纪中叶欧洲板甲发展到了一个极端先进的地步,不止是性能,还有产量,那个时代的欧洲军队已经彻底放弃其他铠甲,不论是德国佣兵还是西班牙征服者,板甲成为了一件能在中层士兵中普及的装备。
随着火枪的发展,板甲通过减少某些部件以增强机动性能,首先减少的就是腿和臂的甲,在英国内战等着名战争中,这种精简过的盔甲备受宠爱,同时土耳其,波兰也开始采用板甲,西帕西骑兵和翼骑兵都曾广泛装备板甲,日本则采用了南蛮胴,换而言之,除了中亚,西亚和中国,全世界都认同了板甲。
这还不是板甲的结束,当板甲精简到只剩胸甲时,世界已经开始工业革命,但胸甲骑兵依旧是那个时代的风云宠儿,此时,凡是受到西方影响的国家,只要采用带甲骑兵,都使用板甲,比如印度。
❾ 一片式口罩和95口罩的ce认证可以通用吗
N95型口罩是NIOSH(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认证的9种颗粒物防护口罩中的一种。N95不是特定的产品名称,只要符合N95标准,并且通过NIOSH审查的产品就可以称为N95型口罩,可以对空气动力学直径0.24±0.6μm(物理直径0.075µm±0.020µm)的颗粒的过滤效率达到95%以上。
“CE”标志是一种安全认证标志,被视为制造商打开并进入欧洲市场的护照。CE代表欧洲统一(CONFORMITE EUROPEENNE)。凡是贴有“CE”标志的产品就可在欧盟各成员国内销售,无须符合每个成员国的要求,从而实现了商品在欧盟成员国范围内的自由流通。
❿ 为什么英国贵族都戴帽子
本世纪初,只有在西方女人戴帽子才是一种必需。特别对一个有身份的女士,在公共场合,如不戴帽子,是十分严重的失礼行为。头发被认为是身体的隐私部位,只有在家中才可以裸露出来,而且即使在家中,头发一定要挽成髻。披肩长发只有在卧室里才被允许出现。而这种帽子为身份象征的文化,到了今天在欧洲只有英国给保留下来。在英国传统的赛马节上,妇女的帽子,可谓百花争艳,一片万紫千红,看不胜看,简直是一次帽子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