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皇帝侍从的帽子制作方法,用纸做,最好是图解,然后不要太难,不要太简单,重赏
非常非常简单。
你把纸卷成一头尖一头大即可
② 【日本历史】德川幕府时代武士戴的一种比较扁平的帽子叫什么还有侍从戴的纯平的顶在头上的帽子如下图
应该是阵笠,也就是斗笠,不是正规的武士头盔
说到阵笠,很容易就令人想起战国时代的足轻,头戴阵笠,赤足持枪乃是足轻的经典造型。不过阵笠也是非常重要的武具之一,在武士生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阵笠多为竹木所制,为了防雨还在上面涂有日本特色的生漆。在[杂兵物语]中, 还有利用阵笠来接水的描述。在和平的江户时代,大名们在出行的时候也会使用斗笠,不过他们所用的当然要豪华的多。进入江户时代之后,因为没有战争的威胁, 所以阵笠已经和当年足轻们所用的简陋斗笠存在了很大的差别,阵笠的制作方式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在幕末时期,幕府的西方式火枪队在换上了法国式军服的同时, 也保留了日本特点的斗笠,也许这就是那个混乱年代所特有的现象吧!
来自于尾张德川家的阵笠,上有葵纹
③ 德川幕府时代武士戴的一种比较扁平的帽子叫什么还有侍从戴的纯平的顶在头上的帽子,能否详细介绍一下
你有图么?
④ 汉朝时期上朝的规矩是谁定的
一、汉朝时期上朝的规矩是——叔孙通定的。
二、缘由:
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被拥立为皇帝,是为汉高祖。他把秦朝的礼仪废除,力求简易。当时大臣们在朝堂上经常做出失礼的行为,如饮酒争论、醉后喧哗,甚至拔剑击打宫殿的支柱。汉高祖对这种情况渐渐感到不满,叔孙通向汉高祖建议制订宫廷礼仪,得到汉高祖的同意。叔孙通到鲁国故地征召约三十名儒生到长安,协助制订及演习宫廷礼仪。一个多月后,叔孙通邀请汉高祖观礼。汉高祖认为有关礼仪可行,于是命令大臣进行彩排。
前200年,长乐宫落成,汉高祖首次使用叔孙通制订的宫廷礼仪进行新年朝会。《史记》记载是次朝会如下:天亮时,由谒者掌礼,来访者依次进入殿门。宫中设有车骑、步卒守卫,以及兵器、旗帜等。殿上传言“趋”,殿下郎中侠陛,陛数百人入殿。功臣、列侯、将军及其他军官在西列队,向东而立;文官自丞相以下在东列队,向西而立。大行依爵位高低宣示来宾上殿。于是皇帝乘辇出房,百官手执帜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领六百石薪金的吏员依次奉贺。这时,自诸侯王以下,各人无不肃然起敬。礼成后开始酒会,宫内侍从坐在殿上,全部伏下,以来宾尊卑依次敬酒。九觞酒后,谒者宣布“罢酒”。御史在场内执法,见到不依礼仪的人便立刻把他带走。整个酒会过程中都没有人敢喧哗失礼。
汉高祖对是次朝会非常满意,认为自己终于知道做皇帝的尊贵之处。他委任叔孙通为太常,并赏赐黄金五百斤。随叔孙通入京的儒生获汉高祖封为郎,另外叔孙通把赏赐所得全数分赠随行的儒生。
三、叔孙通简介:
叔孙通,薛县人(今山东省滕州市官桥镇),初为秦待诏博士,后被秦二世封为博士。见秦将要灭亡,逃回薛城旧地,归附正在盘踞薛城的项梁。项梁败死定陶(今山东西南部,万福河上游)后,通跟随楚怀王。怀王为义帝,迁至长沙,通留下侍项羽。
汉高祖二年(前205),刘邦率领诸侯军队攻取彭城(今江苏徐州),通转投汉军, 并举荐勇武之士为汉争取天下。汉王拜其为博士,号稷嗣君。
汉王刘邦统一天下后,在定陶被诸侯尊为皇帝,下令废除秦的仪法,代以简易的规范,但又厌于君臣礼节不严。叔孙通得知便自荐为汉王制定朝仪,采用古礼并参照秦的仪法而制礼,召儒生与其共订朝仪。
汉高祖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王大臣都依朝仪行礼,次序井然。叔孙通所订朝仪简明易行,适应了加强皇权的需要。他因功拜奉常,其弟子也都进封为郎。
高祖九年,为太子太傅。十二年,刘邦欲废太子刘盈,通以不合礼仪劝阻,刘邦听从了他的意见。刘盈即位后,用他制定了宗庙仪法及其他多种仪法。司马迁尊其为汉家儒宗。
⑤ 汉朝皇帝身边的侍者
西汉时并非只有宦官。一些在宫内办事的机构人员,比如尚书台官员(尚书台崛起后在皇帝和臣属之间传递文书)中郎将,郎中,侍郎,中书省官员,(兼有宦人),还有加官如给事中,侍中等。
宦者有黄门令,黄门丞,黄门,黄门侍郎,(兼有士人),东汉后期中常侍权力极大,还有一些以中开头的官职,如中侍中,但并不完全是。
⑥ 汉朝有些什么发式
汉代女子的发式已发展得非常成熟了,发髻形制可谓千姿百态,名目繁多。总体上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梳在颅后的垂髻,一种是盘于头顶的高髻。
汉代最流行的垂髻是“椎髻”。早在战国时期,居住在西南地区的妇女,就已有梳椎髻的习俗,秦汉时更盛行于世,并传至中原。因其样式与带把的木制棰子十分相似,故名。这种发式主要用于普遍妇女家居。在《后汉书·逸民列傅》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东汉诗人梁鸿,为人高节,娶同县女孟光为妻。在出嫁那天,孟光穿着豪华,装饰入时,不料过门之后,梁鸿七日不予答理。孟光知悟,“乃更为锥髻,着布衣,操作而前”,梁鸿见之大喜,不禁赞曰:“此真梁鸿妻也!”。可见在当时,梳这种发髻是一种贤淑与勤劳的象征。不仅汉族人喜梳,这个时期的少数民族也颇喜爱梳绾椎髻,且不分男女。《汉书·西南夷传》:“此皆椎结,耕田,有邑聚。”又《朝鲜传》:“聚党千余人,椎结蛮夷服而东走出塞。”《后汉书·度尚传》:“初试守宣城长,悉移深林远薮椎髻鸟语之人置于县下,由是境内无复盗贼。”而且不仅老百姓爱梳,兵士也有梳椎髻者:《汉书·陆贾传》中便载:“贾至,尉佗 结箕踞见贾。”服虔注:“ 音椎,今兵士椎头髻也。”可见,椎髻因其简洁易梳,在汉时是下层人民普遍喜好的一种发式。这种下垂式的发髻,在整个秦汉妇女发式中一直占主导地位。(图四-6)
汉代另一种流行的垂髻,便是名重一时的“堕马髻”了。汉时的堕马髻梳挽时由正中开缝,分发双颞,至颈后集为一股,挽髻之后垂至背部,因酷似人从马上跌落后发髻松散下垂之状,故名。粗看起来,这种髻式与椎髻比较接近,不过它另在髻中分出一绺头发,朝一侧垂下,给人以发髻松散飘逸之感,这正是堕马髻的基本特征所在。关于这种发式的出现,可谓众说纷绘,有说其始于西汉武帝之时;也有人说始于东汉桓帝时,为梁冀之妻孙寿所作,故又有“梁家髻”之称,后一种说法似比较可信。《后汉书·五行志》中载:“桓帝元嘉中,京都妇女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始自大将军梁冀家所为,京都 然,诸夏皆仿效。”另有《后汉书·梁冀传》中载:“(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可见,这种发式在当时是一种非常妖媚的发式,因此流行起来也是情理之中的,在汉代的诸多文物资料中这种发式均可见到。堕马髻虽然风行一时,但流行时间并不很长,东汉以后,梳这种发髻的妇女便逐渐减少,至魏晋时,已完全绝迹。到了唐代,虽又见其名,但样式却与汉式名同而实异。堕马髻之后,代之而起的是“倭堕髻”。“倭堕髻”是由堕马髻演变而来的,梳法是集发于顶,挽成一髻,朝一侧下垂,与唐式堕马髻形制基本相同,通常作于年轻妇女。汉乐府《陌上桑》诗中那美丽的罗敷便是:“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这种发式历魏晋而至隋唐五代,近千年来一直受到女士的青睐。
汉代女子除了梳垂髻比较盛行外,梳高髻也很流行。汉代童谣中便有:“城中好高髻,四方且一尺”的说法。但因其梳起来比较繁索,故多为宫庭嫔妃、官宦小姐所梳。而且,在出席像入庙,祭祀等比较正规的场合时,是一定要梳高髻的。例如汉代命妇在正规场合,多梳剪氂帼、绀缯帼、大手髻等。这里的帼,指的是“巾帼”,是古代妇女的一种假髻。这种假髻,与一般意义上的假髻有所不同。一般的假髻是在本身头发的基础上增添一些假发编成的发髻,而帼则是一种貌似发髻的饰物,多以丝帛、鬃毛等制成假发,内衬金属框架,用时只要套在头上,再以发簪固定即可。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更像一顶帽子。如广州市郊东汉墓出土的一件舞俑,头上戴有一个特大的“发髻”,发上插发簪数枝,在“发髻”底部近额头处,有一道明显的圆箍,当是着巾帼的形象。除此之外,汉代宫庭中流行的高髻还有很多,多为皇帝所好,令宫人梳之。如“汉高祖又令宫人梳奉圣髻”,“(汉)武帝又令梳十二鬟髻。”“(汉)灵帝又令梳瑶台髻”,另外,还有反绾髻、惊鹄髻、花钗大髻、三环髻、四起大髻、欣愁髻、飞仙髻、九环髻、迎春髻、垂云髻等,数不胜数。汉代妇女髻上一般不加包饰,大都作露髻式。
不论是梳高髻还是梳垂髻,汉代妇女多喜爱从髻中留一小绺头发,下垂于颅后,名为“垂髾”,也称“分髾”。前面讲的堕马髻便是如此。“汉明帝令宫人梳百合分髾髻”,自然也是如此。另外,汉代还有一种因形制散乱而得名的不聊生髻,顾名思义,当也是如此,而且或许还不只垂下一绺头发。汉武帝的上元夫人还喜爱作一种名为“三角髻”的发式,“头作三角髻,余发散垂至腰”。这虽不属“垂髾”,但却与“垂髾”有着异曲同工之情趣,即显得飘逸、洒脱、随意而不拘紧。这种发式风格直到魏晋仍盛行不衰,自唐以后,便很难见到了。
汉时妇女的鬓发,初时仍如秦制,修剪成直角状,到了东汉末年,不少地区的妇女都将鬓发整理或弯曲的钩状了,这与思想意识的转变当有直接的联系。
巾帻
男子服饰
冠与帻汉代以冠帽作为区分等级的主要标志,主要有冕冠、长冠、委貌冠、武冠、法冠、进贤冠等几种类型。按照规定,天子与公侯、卿大夫参加祭祀大典时,必须戴冕冠,穿冕服,并以冕梳多少与质地优劣以及服色与章纹的不同区分等级尊卑。长冠,原是一种用竹皮制作的礼冠,后用黑色丝织物缝制,因为是汉高租刘邦微贱时仿照楚冠创制的,又称「刘氏冠」。委貌冠,形制与皮弁相同,有些像翻倒的杯子,用帛绢制成。武冠,又名「鹖冠」。鹖,俗名野鸡,性好斗,至死不退。用做冠名,以表示英武,为各级武官朝会时所戴礼冠。皇帝侍从与宦官,也戴插着貂尾、饰有蝉纹金珰的武冠。法冠,又称「懈豸冠」。懈豸是神羊,相传能分辨曲直,性忠,故为执法者所戴。进贤冠,为儒士所戴。以冠上梁数分别等级贵贱。此外,还有通天冠、远游冠、建华冠、樊哙冠等冠式。秦朝时,巾帕只限于军士使用。到了西汉末年,据说因王莽本人秃头,怕人耻笑,特制巾帻(有些像便帽)包头,后来戴巾帻就成了风气。还有人认为用巾帻包头也与汉元帝有关。巾帻主要有介帻和平上帻两种形式。顶端隆起,形状像尖角屋顶的,叫介帻;顶端平平的,称平上帻。身分低微的官吏不能戴冠,只能用帻。达官贵人家居时,也可脱掉冠帽,头戴巾帻。秦汉男服秦汉时男子的常服为袍,这是一种源于先秦深衣的服装,原仅作为士大夫所着礼服的内衬或家居之服。士大夫外出或宴见宾客时,必须外加上衣下裳。到了东汉,袍才开始作为官员朝会和礼见时穿著的礼服。它多为大袖,袖口有明显收敛。袖身宽大的部分叫袂,袖口紧小的部分叫祛。衣领和袖口都饰有花边,领子以袒领为主。一般裁成鸡心式,穿时露出里面衣裳。此外,还有大襟斜领,衣襟开得较低,领袖用花边装饰,袍服下面常打一排密裥,有时还裁成弯月式样。襌衣是一种单层的薄长袍,没有衬里,用布帛或薄丝绸制作。这时期袍服的样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直裾,一是曲裾。曲裾就是战国时的深衣,这种样式不仅男子可穿,也是女装中最常见的式样。这种服装通身紧窄,下长拖地,衣服的下摆多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有窄,袖口多加镶边。衣领通常为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面衣裳。有时露出的衣领多达三重以上,故又称「三重衣」。直裾,又称詹褕,为东汉时一般男子所穿。它是襌衣的变式,不作为正式礼服,但适用于其它场合。秦汉时男子的短衣类服装主要有内衣和外衣两种。内衣的代表服装是衫和搏。衫,又称单襦,就是单内衣,它没有袖端。搏,是夹内衣,外形与衫相同,又称「短夹衫」。外衣的代表服装是襦和袭。襦是一种着棉絮的短上衣。因其长仅及膝,所以必须与有裆裤配穿。当时的显贵多用纨(细绢)做裤,故有「纨裤」之称。后来,这个词便逐渐演变成了浪荡公子的代名词。汉代也实行佩绶制度。达官显宦佩挂组绶。组,是一种用丝带编成的装饰品,可以用来束腰。绶,是用来系玉佩或系印纽的绦带,有红、绿、紫、青、黑、黄等色。它是汉代官员权力的象征,由朝廷发放。按照规定,官员外出,必须将官印装在腰间的鞶囊之内,将印绶垂在鞶囊外面。人们就可以根据官员所佩绶的尺寸、颜色及织法来判定他们身分的高低了。
男童女童的发行应该差不太多,都是在脑袋的左右两边各挽一个发髻,叫总角。《诗经·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说的应该就是这个
男童女童的服饰应该和成年人差不太多吧,大概就是汉服的缩小版
成年人的发型:
男子20行加冠礼,就是影视剧里常见的,头发全部梳上去挽起来,带个冠再插根簪子。不过这是贵族才玩得起的,贫苦人家大多在发髻上盖块布再用绳子一系完事。
女子15岁行笄礼,就是束起发髻,插上发簪,标志成年。“及笄之年”就是这么来的。发髻的种类很多,“九鬟仙髻”,汉武帝时代盛行。还有垂云髻,比较简单的有披发或者髻环
成年人的服饰:
西汉服饰(男装):
汉代男子的曲裾深衣 。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
西汉服饰(女装):
汉代妇女的曲裾深衣 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形象资料中有很多反映。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另外,汉代窄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
汉代直裾(女服,区别于曲裾)
汉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着。这种服饰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但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原因是古代裤字皆无裤裆,仅有两条裤腿套到膝部,用带子系于腰间。这种无裆的裤子穿在里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裤子就会外露,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着曲裾深衣。以后,随着服饰的日益完备,裤子的形式也得到改进,出现有裆的裤子。由于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深衣已属多余,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并替代了深衣。
汉代平民百姓服饰:
汉代规定,百姓一律不得穿各种带颜色的服装,只能穿本色麻布。直到西汉末年(公元前13年)才允许平民服青绿之衣。对商人的禁令更严。然而在服装的样式上,似乎没有严格的制度。从出土的汉代陶俑及画像砖石来看,劳动者或束发髻、或戴小帽、巾子,也有戴斗笠的,身上穿的服装,几乎全是交领,下长至膝,衣袖窄小 。
⑦ 关于礼仪 汉朝礼仪
叔孙通,又名叔孙何 (?~约前194),西汉初期儒家学者,汉族,旧鲁地薛(今山东枣庄薛城北)人。曾协助汉高祖制订汉朝的宫廷礼仪,先后出任太常及太子太傅。
前200年,长乐宫落成,汉高祖首次使用叔孙通制订的宫廷礼仪进行新年朝会。《史记》记载是次朝会如下:
天亮时,由谒者掌礼,来访者依次进入殿门。宫中设有车骑、步卒守卫,以及兵器、旗帜等。殿上传言「趋」,殿下郎中侠陛,陛数百人入殿。功臣、列侯、将军及其它军官在西列队,向东而立;文官自丞相以下在东列队,向西而立。大行依爵位高低宣示来宾上殿。于是皇帝乘辇出房,百官手执帜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领六百石薪金的吏员依次奉贺。这时,自诸侯王以下,各人无不肃然起敬。礼成后开始酒会,宫内侍从坐在殿上,全部伏下,以来宾尊卑依次敬酒。九觞酒后,谒者宣布「罢酒」。御史在场内执法,见到不依礼仪的人便立刻把他带走。整个酒会过程中都没有人敢喧哗失礼。
汉高祖对是次朝会非常满意,认为自己终于知道做皇帝的尊贵之处。他委任叔孙通为太常,并赏赐黄金五百斤。随叔孙通入京的儒生获汉高祖封为郎,另外叔孙通把赏赐所得全数分赠随行的儒生。
⑧ 汉朝武官的官衔
汉朝将军位,分六品近百种称呼杂号将军更是无法统计。比较显赫的有一品:大将军(以上为三公级将军)。
1、一品:大将军(以上为三公级将军)
2、二品: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以上为三公级将军)
抚军大将军、中军大将军、上军大将军、镇军大将军、镇国大将军、南中大将军(以上为二品大将军)
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以上为四征将军)
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以上为四镇将军)
3、三品:中领军(资深者为领军将军。以上为禁卫军)
安东将军、安南将军、安西将军、安北将军(以上为四安将军)
平东将军、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以上为四平将军)
征蜀将军、征虏将军、镇军将军、镇护将军、安众将军、安夷将军、安远将军、平寇将军、平虏将军、平狄将军、平难将军、辅国将军、虎牙将军、轻车将军、冠军将军、度辽将军、横海将军(以上为三品杂号将军)
4、四品:中护军、武卫将军(中护军资深者为护军将军。以上为禁卫军)
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长水校尉、射声校尉(以上野战军五校尉)
中坚将军、骁骑游击将军、左军将军(以上为四品常设将军)
建威将军、建武将军、振威将军、振武将军、奋威将军、奋武将军、扬威将军、扬武将军、广威将军、广武将军、宁朔将军、左积射将军、右积射将军、强弩将军(以上为四品杂号将军)
东中郎将、南中郎将、西中郎将、北中郎将(以上为四中郎将)
振威中郎将、建义中郎将、奉义中郎将、平虏中郎将、典军中郎将、抚军中郎将、武卫中郎将、司金中郎将、司律中郎将、护匈奴中郎将、率善中郎将(以上为四品杂号中郎将)
戊己校尉、平虏校尉、讨寇校尉、建忠校尉、护羌校尉、护东羌校尉、护乌丸校尉、护鲜卑校尉、西域校尉、西戎校尉、东夷校尉(以上为派遣军)、监军(以上为监军或护军)
5、五品:偏将军、裨将军(以上为五品常设将军)
鹰扬将军、折冲将军、虎烈将军、宣威将军、威远将军、宁远将军、伏波将军、虎威将军、凌江将军、荡寇将军、昭武将军、昭烈将军、昭德将军、讨逆将军、破虏将军、讨寇将军、宣德将军、威虏将军、捕虏将军、殄吴将军、殄夷将军、扬烈将军、建忠将军、立义将军、
怀集将军、横野将军、楼船将军、复土将军、忠义将军、建节将军、翼卫将军、讨夷将军、怀远将军、绥边将军(以上为五品杂号将军)
安夷护军、抚夷护军(以上为监军或护军)
6、六品:和戎护军、殄虏护军(以上为杂号护军)
(8)汉朝侍从帽子扩展阅读:
东汉将军名号:
东汉大致沿袭西汉,将军可大致分为重号将军与杂号将军。重号将军不常置,比公者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四职;位上卿者有前后左右将军等。
光武帝时,吴汉以大将军为大司马,景丹为骠骑大将军,位在公下。明帝初即位,以弟东平王苍有贤才,以为骠骑将军;以王故,位在公上,数年后罢。章帝即位,西羌反,故以舅马防行车骑将军征之,还后罢。
和帝即位,以舅窦宪为车骑将军,征匈奴,位在公下;还复有功,迁大将军,位在公上;复征西羌,还免官,罢。安帝即位,西羌寇乱,复以舅邓骘为车骑将军征之,还迁大将军,位如宪,数年复罢。自安帝政治衰缺,始以嫡舅耿宝为大将军,常在京都。
顺帝即位,又以皇后父、兄、弟相继为大将军,如三公。以后,大将军常录尚书事,东汉外戚多以此职而秉朝政,如梁冀、窦武、何进等。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初为大将军,后让大将军位与袁绍。
除以上将军外,明帝初所置的度辽将军,职掌护卫南单于众新降有二心者,以后数有不安,遂为常守。
东汉前后的杂号将军甚多,皆主征伐,事讫皆罢。杂号将军中加“大”者权力也大,常节制数路将军。有史可查的东汉杂号将军以及担任人员有:
骠骑大将军(杜茂、景丹)、建威大将军(耿弇)、建义大将军(朱祐)、强弩大将军(陈俊)、虎牙大将军(盖延)、征南大将军(岑彭)、征西大将军(冯异)、河西大将军(窦融)、西州大将军(隗嚣)、横野大将军(王常)
骁骑将军(刘振、樊崇、刘歆、刘喜)、建威将军(邓寻)、振威将军(宋登、马武)、强弩将军(陈俊)、积弩将军(马音、傅俊)、积射将军(焦进)、征西将军(耿秉、马贤、司马钧)、征虏将军(祭遵)、诛虏将军(刘隆、王霸)、捕虏将军(马武)
威虏将军(冯骏)、越骑将军(刘宏)、复汉将军(邓晔)、辅汉将军(于康)、辅威将军(臧宫)、武威将军(刘尚)、武锋将军(竺曾)、平狄(一作平敌)将军(庞萌、朱鲔、孙咸)、赤眉将军(耿欣)、中坚将军(杜茂)、宣德将军(梁统)、伏波将军(马援)
汉忠将军(王常)、度辽将军(明帝以后常置)、荡寇将军(周盛)、讨虏将军(王霸)、破虏将军(邓奉、贾复、董卓)、破奸将军(侯进)、刺奸将军(祭遵)、游击将军(邓隆)、楼船将军(段志)、孟津将军(冯异)、都护将军(贾复)、扬化将军(坚镡)、忠义将军(陆康)
扬武将军(马成)、威寇将军(杨茂)、偏将军(王霸)、兴义将军(杨奉)、安集将军(董承)等。
⑨ 你好 你回答的关于帽子的起源 是在哪里找的资料 能告诉我文章的地址吗
帽子的起源与发展
一.帽子的起源:
帽子是由巾演变而来的,据南朝梁陈之间的顾野王所撰《玉篇》载:“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后人着之于头。”在古代,巾是用来裹头的,女性用的称之为“巾帼”,男性用的称为“帕头”,到了后周时期,出现了一种男女均可用的“幞头”,原来是人们在劳动时围在颈部用于擦汗的布,相当于现在的毛巾,人类在田地里劳作,由于大自然的风、沙、日光对人类的袭击,于是人们便将巾从颈部向上发展而裹到头上,用来防风沙、避严寒、免日晒,由此渐渐演变成各种帽子。
总体来看帽子的起源与发展都是基于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气候、环境,宗教信仰、风土人情等自然、社会条件的影响,都在客观上推动了帽子发展的过程。
二.帽子的发展:
●旧石器时代 “衣毛而冒(帽)皮”
中国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帽饰样式,常散见于一些陶器绘画遗存中。《后汉书·舆服志》有云:“上古衣毛而冒(帽)皮”,即用皮缝合制帽于头上以避沙暴和风雪。在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出土的人面纹彩陶盆上的图案●夏、商、周 “恶衣服而致美冕”
夏、商、周史称“三代”,是奴隶制社会从兴起、发展并走向鼎盛的相对完整阶段。夏、商用冠、冕来表现礼仪之制,到周朝日趋详尽完善。
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中心地域在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论语》中“子曰:禹吾无间矣,恶衣服而致美冕。”冕是古代的一种礼仪首服,这句话的意思是夏禹时不重视平日的衣着,而对祭祀天地、祖先和关于社稷大事的服装却设计华美而考究。
商朝是奴隶制社会巩固和发展的阶段。社会生产力和文化有了极大的发展。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一批雕刻玉石人像可以看到三四种不同的帽饰样式:
周朝是奴隶社会在各方面走向鼎盛的时期,服装纺织都有较大发展。人们在生活的探索中取得较多的经验,麻布上已经出现涂漆的痕迹。涂薄漆,可制成防水避雨的漆布,可制作帽、鞋、蓬盖或隔潮坐垫等用途。
华夏人十分注重冠的标识作用,许多正式服装都是以所戴的冠名来做服装的名称,并世代延续着这种理念性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戴什么款式的帽子穿什么款式的服装,且有冠与衣有同色的习尚。现代词汇中的冠军、领袖,都是古代服装款式的主题中心和重点的装饰部位。
弁服是仅次于冕服的常用礼服。天子、诸侯十二而冠,普通人满二十加冠称弁。
弁有爵弁、皮弁和冠弁之分。文官戴冠弁,一种黑红相配的帽饰,武官戴皮弁。弁帽为奶白色翻毛麂皮制。晋制改成黑衣素裳,隋唐有乌色皮弁,后改乌纱,一直沿用至明代。
冠弁,一些学者认为很可能是一种帽箍形式,待有战事时上加皮冠。据载,戴此帽者,上身缁黑色布衣,下则积裥素裳。古有不见皮冠不应招之说,解放前仍称警卫为马弁,可见除爵弁外,弁冠大多为兵将武官所戴。
春秋战国“孚甲自御”
战国时期的中国,随着周朝历代天子们威信的下降,为早日强盛的诸侯
相继“变法”,除“奖励耕织,发展桑麻”,还大力发展尖甲利兵以维护政权。为更有效地抵御敌方武器的杀伤,人类首先学会的是“孚甲自御”,从而形成了早期葛藤编制成的背心式甲胄及藤帽。
由于战争的需要,各国纷纷改革变法。赵武灵王(前325年~前299年)于公元前307年为顺应战事,实行了一次著名的军制改革:抛弃战车,率先建立骑兵军团。骑兵所向披靡,不仅使胡人忘而生畏,而且成为与秦争霸的有力对手。这一改革被后人称之为“胡服骑射”。在帽子形制上的具体要求如下:冠,采用北方貂皮冠,也可能在原有的皮弁基础上加以貂皮暖额作为装饰。此大冠到汉代称之为武弁大冠。据载,其形制的沿革最初是在弁形上加以箕式形制的,后又加暖额,只是春秋之际已无实物可考。而后汉将貂尾插在冠上作冠饰,再加金附蝉,称之为貂禅冠。
秦、汉时期从巾帕到帽冠
秦兵马俑不仅以整齐军甲为世人感叹,其繁多的结巾发式也令今天的盘发
专家所望尘莫及。
因多年的战乱与秦的暴敛,汉初的社会经济几乎全面崩溃。后经“文景之治”,至武帝时,一个全方位强大的汉帝国才开始崛起在神州。现遗存的大量画像石、砖及彩色壁画上,单骑、仪仗车马队伍大量出现。
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
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汉代长冠,
秦统一各国后,对各国的冠饰也有了统一的安排。如秦灭楚后,以其君之冠赐御史服之。秦把赵国君冠(赵惠文冠)赐近臣,汉沿用与武官戴之,称武弁大冠。再如通天冠(铁梁,外裱细绢),帝王戴时,常以12梁为标识,臣属则以321…..等为顺序。
古代男子在18~20岁时加冠或巾帻,曾有冠巾束发而不裹头的记载。如商代玉人和秦俑的发式,至西汉才发展成帽箍式的帻,平顶的巾帻称“平帻巾”;上有人字形隆起的,因形似尖角屋顶,称“介帻”。官员燕居及因身份低微而不能戴冠的平民执事皆用巾帻。身份显贵的官宦也是先戴巾帻,然后才加冠饰,并有“文者长耳,武者短耳”的说法,汉朝巾帻运用十分广泛。冠下的巾帻,一般戴进贤冠的文官需衬介帻,戴大弁冠的武官只能用平上帻。
魏晋南北朝“厌弁冠冕以幅巾为雅”
魏晋时期的冠帽很有特色。汉代的巾帻依然流行,但与汉代略有不同的
是帻后加高,体积逐渐缩小至顶,时称“平上帻”或叫“小冠”。小冠上下兼用,南北通行,如在这种冠帻上加以笼巾,即成“笼冠”。笼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冠饰,男女皆用。因以黑漆细纱制成,又称“漆纱笼冠”。
在东汉末年,王公名仕“以幅巾为雅”,颇有一种厌弃冠冕公服的风气。晋魏时幅巾束发盛行主要是由于它适于各层次人物,并简便易行,易与衣裳配色,在追求高雅脱俗思想的时代,也有一种对礼教制度反叛的味道。由于当朝者的提倡,此时的幅巾样式种类繁多,并加以种种不同的名目,如折角巾、纶角巾以及纶巾、葛巾等几十种。
晋南北朝各代对于后妃命妇的帽饰记载,祥略不一。
隋唐五代主要的首服“幞头”
幞头是一种包头用的巾帛。早在东汉就已流行这种装束,魏晋以后巾裹更
加普及成为男子的主要首服。隋代幞头较简便,初唐幞头巾子较低,顶部多呈平形,即为“平头小样”巾子。以后巾子渐渐增高,陆续出现“英王踣样”巾子、“官样”巾子、“开元内样”巾子等。幞头有软脚幞头和硬脚幞头。除幞头外,还有纱帽等。
幞头,是唐宋汉族男子的主要首服。据载,北周武帝时,将汉魏时幅巾做了修改加工,使四角皆加带。幞头和幅巾的区别,这几条带子是重要因素,系戴时前两条带子系于脑后垂下,折带令曲折附顶反系于脑后垂下,故称“折上巾”。而脑后系垂的,便看似两条飘带,到中唐时,下垂两带逐渐缩短,出现了两角向上,插如脑后结系之势,到了晚唐已形成两脚略呈圆形的硬翅
据载,隋代天子只用衮冕,隋文帝听朝穿的是赭黄文绫袍,头上戴乌纱帽,折上巾。图(21)是唐代郞余令绘制的《古帝王图》,隋炀帝杨坚与侍从们的服饰,同前朝之制基本相同,这是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也是最完整的皇帝冕服形制。
唐朝天子的冠饰除爵弁之外,还有通天冠和翼善冠;平民的冠饰则有武弁,皮弁;黑介帻、平巾帻和乌纱帽。
隋唐服饰是中国服饰历史中最为灿烂的一页。其妇女的发髻饰物与服装的搭配之繁杂,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少见的。
唐代的帷帽,新疆笠帽都是妇女出行时,为了遮蔽面容,不让路人窥视而设计的帽子。这种帽子多用藤席或毡笠做成帽子骨架,糊裱缯帛,有的为了防雨再刷以桐油,然后用皂纱全幅缀于帽檐上,使之下垂以障蔽面部或全身。
帷帽的样式在当时非常流行。它的作用,仅限于遮挡风尘,与原来用以“避人窥视”已完全不同。戴帷帽的风俗始于隋,妇女出门,必用纱罩头及全身。由于浅露芳姿,初时曾受朝廷干预,被认为“过为轻率,深失礼容”。从图(24)这个唐三彩或陶俑的形象上看,软兜和硬笠帷帽的形制渐具时装化。
宋、辽、金、元时期简朴为美
宋代的官员以冠,平民以巾
宋朝的通天冠服,是天子的重要礼服,通天冠也叫卷云冠,有二十四梁,
外用青色,里面用朱红色,冠前加金帛山及用金或玳瑁成蝉形为饰。戴此冠时穿织成云龙纹的绛色纱袍。
百官穿朝服所戴的冠有三种:一是进贤冠,涂金银花额,犀、玳瑁做的簪导横贯于冠中,在冠上簪白笔。以冠上梁数区别等级,有五梁、四梁、三梁、二梁等;二是貂禅帽也叫笼巾,前有银花,上缀以黄金附蝉,南宋后改为玳瑁附蝉,左右各有三小蝉,并在左旁插貂尾,王公、亲王等戴用;三是改良的进贤冠。
幞头是宋朝人广泛应用的首服,此时已经发展成硬脚,并且有许多样式,初朝两脚平直的较短,中期以后的两脚伸展加长,仆从、公差或身份低下的乐人,多用交脚或曲脚。宋代幞头已完全脱离了巾帕的形式,纯粹成了一种帽子。隋唐时代的幞头都用黑色纱罗制成,而宋代却不仅用鲜艳的色彩,还可以在幞头上簪以金饰、罗绢之花。
宋朝妇女的头饰有两种,一种是头上戴的冠子;一种是把发髻梳成不同的形式,然后插上各种金玉、珠翠的首饰。冠,有白角冠、珠冠、花冠、高冠、团冠等。
白角冠:大到三尺,有的达到肩,梳长一尺,后又规定冠广不得过一尺,高不过四寸。在宋代贵族妇女中用珠冠较为流行,珠冠是用珍珠装缀于冠上或者缀之于簪、钗、花钿间。当时妇女还崇尚戴高冠和插戴花冠的习俗。花冠由罗绢或金玉玳瑁制成,可饰桃、杏、菊、梅等装在冠上,也有将这些花朵合在一起,装在一个冠上。不仅妇女喜欢戴,男子也有戴的。另外妇女在出门骑马时多戴帷帽。是用纱全幅连缀于席帽而下垂,来遮掩面部。还有一种与帷帽作用相同的盖头,常以方幅五尺紫罗障蔽上半身,挡住风尘。盖头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妇女成婚之日以此蒙头,举行仪式后由男家派人揭开。
辽代冠巾的制度很严格
辽代冠巾的制度很严格,中小官员和平民百姓只能科头露顶,即使在冬天
也这样。男子发式多为髡发,一般是将头顶部分的头发剃光,只在两鬓或前额部分留少量余发作为装饰;有的在额前蓄留一排短发;有的在耳边披散鬓发;也有将左右两头发修剪整理成各种形状,然后下垂至肩。
金代通常戴小帽或头裹皂罗巾
金代的服制是:一品着七梁冠加貂禅笼巾,二品七梁,三品六梁,四品五
梁,五品四梁,六、七品三梁。常服则通常戴小帽或头裹皂罗巾。
元朝的帽饰混杂蒙汉文化
皇帝帽饰服分冬、夏两种:冬戴暖帽,夏戴宝顶金凤钹笠;还有一种则是珠子卷云冠。
仪卫、侍从、仆役们多戴幞头,有凤翅、交角、花角、控鹤等种类。还戴唐巾、学士帽、锦帽、平帻、抹额等。
元代女子服饰以袍服为主,用料多以貂鼠皮为主,戴暖帽。一般身份较高的妇女,都戴固姑冠。普通妇女则戴皮帽。
明代力图恢复汉族服饰文化
1.明代男子的冠巾帽饰
明朝从蒙古贵族手中夺取政权后,对整顿和恢复礼仪非常重视。废弃了元
朝的服制,并根据汉族人的习俗,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
皇帝在祭祀天地、宗庙、登基、册立、正旦、冬至等大的典礼活动中,通常穿衮冕服,戴冕冠;洪武元年规定穿通天冠服,戴通天冠;洪武二十六年规定皮弁服,戴皮弁帽(用乌纱蒙之,前后各十二缝);皇帝亲征或遣将时穿武弁服,戴绛纱做的弁(上锐,十二缝用五彩玉装饰);皇帝常服戴翼善冠。
皇帝燕居时穿用的是弁服,戴皮弁,也是用乌纱,分十二辫,各压以金线,弁后有四山。
明代官史朝服与公服不分文武,戴的是貂禅笼巾与戴梁冠。朝服按品级戴冠,以冠上梁数辨别等级。其制有一品七梁冠,二品六梁冠,三品五梁冠,四品四梁冠,五品三梁冠,六七品二梁冠,八九品一梁冠。状元戴二梁冠。公、侯、伯及驸马梁冠,另加貂蝉笼巾,笼巾呈四方形,前后附金蝉或玳瑁蝉。公爵冠上还插有雉尾(野鸡毛)。凡一品以下官员,朝服只戴梁冠,不用貂禅笼巾,在梁冠的顶部,一般还插有一支弯曲的竹木笔杆,上端联有丝绒做成的笔毫,名为“立笔”,实际上是仿照汉朝的“簪笔”制度。
进士在谢恩日穿深蓝罗袍,戴巾,形制如乌纱帽,展角,阔寸余,长五寸许,系以垂带,皂纱为之。穿用常服时要配戴乌纱帽。
金冠,重
一斤六两,冠后竖立两翅,当时称“山”
2.明代女子的头饰与冠饰
明代皇后的凤冠是一种以金属丝网为胎,上缀点翠凤凰,并挂有珠宝流苏的礼冠。明代凤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后妃所戴,冠上除缀有凤凰外,还有龙等装饰。另一种是普通命妇所戴的彩冠,上面不缀龙凤,仅缀珠翟、花钗,但习惯上也称为凤冠。
图(31)是定陵出土的嵌珠宝金龙翠凤礼冠。龙用金丝堆累工艺焊接,呈镂空状,富有立体感;凤用翠鸟毛粘帖,色彩经久艳丽。冠上还饰有数量不等的珍珠宝石。
洪武四年皇后常服定穿真红大袖,织金龙凤纹加绣衣,特髻六龙九凤冠.图(32)是明孝靖皇后所戴的。皇妃、嫔妃的礼服,穿青衣质翟衣,戴九翚四凤冠,大小花插各九枝,两博鬓,九钿。
3.军戎盔帽
盔是武将在战争时用来防护头部的帽子。一般是硬胎,帽子上缀有绒球、珠子等装饰物,帅盔上还有樱子。盔的种类有:夫子盔,是一般大将戴的头盔,还有霸王盔、帅盔等。
盔有三种样式,一种是便帽式而下连长网的小盔;二是钵形,用棉织物护颈,盔体比较高但是没有眉庇,并且在轴上插有羽翎;三是尖塔高钵式,无眉庇。盔分头盔、锁子护颈头盔、抹金凤翅盔、四或六瓣明铁盔、八瓣黄铜明铁盔等等,也都是根据盔的制作、形式、材料及色泽的不同而命名的。总之,明朝实战用的盔甲齐全详备而且比较精致。
明末兵勇们用五色布扎巾,军将士卒及祭社祭时执事人戴红笠军帽,并在红笠上缀以靛染天鹅羽翎。尊贵者缀三翎,次者二翎。在朝贺时侍卫官都戴凤翅盔、锁子甲、锦衣卫将军戴金盔甲,将军戴红盔穿青甲、戴金盔甲、红皮盔甲及描银甲。
清朝时期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关于满清的服饰制度,清初曾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强制措施.
名目繁多的礼冠
朝冠
冬天的暖帽用薰貂、黑狐制作。暖帽为圆形,帽顶穹起,帽檐反折向上,
帽上缀红色帽纬,顶有三层,用四条金龙相承,饰有东珠、珍珠等。夏天的凉帽为玉草或藤竹丝编制而成,外裹黄色或白色绫罗,形如斗笠,帽前缀金佛,帽后缀舍林,也缀有红色帽纬,饰有东珠,帽顶与暖帽相同。朝冠顶子共有三层,上为尖顶宝石,中为球形宝珠,下为金属底座。如
吉服冠
吉服冠顶子比较简单,只有球形宝珠及金属底座两部分,底座用金的,
也有用铜的,上面镂刻花纹。顶子是区别清朝官员级别的重要标志。顶珠的颜色及材料有多种,反映不同官员的品级,按照清朝礼仪,朝官顶子分为三层:上为尖形宝石,中为球形宝珠,下为金属底座。文职一品顶用红宝石,二品顶用珊瑚,三品顶用蓝宝石,四品顶用青金石,五品顶用水晶,六品顶用砗磲壳,七品顶用素金,八品顶用阴文镂花金顶,九品顶用阳文镂花金顶,顶无珠者,即无品级。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更定官员冠顶制度,以颜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宝石。至乾隆以后,这些冠顶的顶珠,都用透明或不透明的玻璃,称为亮顶、涅顶的来代替了。如,称一品为亮红顶,二品为涅红顶,三品为亮蓝顶,四品为涅蓝顶,五品为亮白顶,六品为涅白顶。至于七品的素金顶,也被黄铜所代替。武职与文职顶子相同。吉服冠顶较简单,只有球形宝珠及金属底座两个部分。如果清朝官员犯法,在革去官职的同时,必须将帽上的顶珠取下,表示已不带官职。
常服冠
用红绒结于圆顶,俗称算盘结。冬用兽皮翻檐,两边垂带,夏天是尖顶的
敞檐,行冠
夏天用织玉草或藤竹丝做材料,红纱里缘,上缀朱氂。帽顶及梁都是黄色
,前面缀有一颗珍珠。冬天用黑狐或黑羊皮、青绒等为材料,样式像常服冠。
清代的暖、凉官帽
清代男子的官帽,有礼帽、便帽之别。礼帽俗称“大帽子”,其制有二式:
一为冬天所戴,名为暖帽;一为夏天所戴,名为凉帽。
暖帽为冬季戴用,其款式为圆形,周围有一道檐边。材料多为皮制,也有
用呢制、缎制及布制的,视天气变化而定。颜色以黑色为多。皮毛之类也有分别。最初以貂鼠为贵,其次为海獭,再次为狐,其下则无皮不用。由于海獭价格昂贵,后用黄狼皮染黑代替,名为骚鼠,时人争相效仿。康熙年间,一些地方出现一种剪绒暖帽,色黑质细,宛如骚鼠。由于价格低廉,一般学士都乐于戴用。暖帽中间还装有红色帽纬,帽子的最高处装有顶珠,材质多以红、蓝、白、金等色宝石。
凉帽的形制无檐,形如圆锥,状如斗笠,俗称喇叭式。材料多为藤竹、篾席或麦秸制作而成。外裹绫罗,颜色多用白色、湖色、黄色等。上缀红缨顶珠。顶珠是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顶子级别如同暖帽。
花翎
即是孔雀翎。在礼帽顶珠的下面,有一根两寸长短,用玉或珐琅或料器做
翎管,花翎就是插在这翎管内,并在冠后垂拖着,其尾端有像眼睛似的极为灿烂鲜明的圈饰,称做眼,有单眼、双眼、三眼花翎之别,没有眼的叫蓝翎。清代根据眼的多少来区别官的等级,以三眼为最贵。
翎有蓝翎、花翎之别。蓝翎是鹖羽制成,蓝色,羽长而无眼,较花翎等级为低。花翎是带有“目晕”的孔雀翎。“日晕”俗称为“眼”,在翎的尾端,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以翎眼多者为贵。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曾对花翎作出规定,即亲王、郡王、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许戴花翎,贝子以下可以戴。以后规定:贝子戴三眼花翎;国公戴双眼花翎;内大臣、一、二、三、四等侍卫、前锋、护军各统领等均戴一眼花翎。
清代风帽
也叫做“风兜”,后来又称“观音兜”,大概与观音大士所戴的相似而名之。
材料有夹布、皮等,多为年老者蔽风寒所用。以紫、深蓝色、深青色为多,红色是高官所用。
便帽
也称“小帽子”,以六瓣合缝,俗称瓜皮帽。创自明太祖洪武年间,取其六
合一统之意。这种小帽形式很多,有平顶、尖顶、硬胎、软胎之别。平顶大多为硬胎,内衬棉花;尖顶大多为软胎,取其便利。
小帽
即便帽。它是沿袭明代的六合一统帽,俗称“西瓜皮帽”。软胎小帽多为尖
顶,即可以叠放在衣袋中,称为“军机六折”。清末时帽顶结子用蓝色,变得像黄豆那么大小。小帽常为士大夫燕居时所戴。
毡帽
样式比较多,有大半圆形、半圆形,四角有檐,可以反折向上或向下式,
后檐向上反折而前檐作遮阳式和顶作锥状等。清朝毡帽为农民及市贩劳动者所戴。由于北方寒冷,内蒙等地有的在毡帽里面加有皮毛。
女子的冠帽
皇后朝冠
冬用熏貂,夏用青绒,上缀有红色帽纬。顶部分三层,叠三层金凤,金凤
之间各贯东珠一只。帽纬上有金凤和宝珠,冠后饰金翟一只,翟尾垂五行珍珠,共三百二十颗,每行另饰青金石、东珠等宝石,末端还缀有珊瑚。
吉服冠
以薰貂为之,上缀朱纬,顶用东珠。贵妇们的冠和皇后大体相似,只是质
地、颜色、图案与之不同。冠上的珠宝如东珠、珍珠、猫眼石、珊瑚等有多少分别,都是按照品级大小佩带或穿着的。
在《旧京琐记》中记载:“旗人女装,梳发为平髻曰一字头,又曰两把头,大妆则珠翠为饰,名曰钿子。”当时旗人妇女多梳这种“一字头”,也叫“两把头”、“把儿头”。
太平天国“纱帽雉翎一概不用”
1851年,中国历史上爆发了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即太平天国运动。太平
天国鄙视清朝衣冠,剪去辫子,留满额发。他们对服装的选择非常慎重,并严明纪律,如纱帽雉翎一概不用。太平天国将领的冠帽有角帽、风帽、凉帽及帽额等制。
中华民国 “文明从头开始”
1911年的辛亥革命不愧为一次伟大的革命,它不仅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
而且也使中国人从头到脚面目全新。1912年民国政府规定的新礼服标准是:男子大礼服为西服,有昼夜之分,戴高而平顶的有檐帽子。常礼服可以着西服,戴较低有檐的圆顶帽,冬天用黑色毛呢,夏天用白色丝葛。
此一时期在我国城镇流行的帽饰有:红缨帽、软缎圆形枣顶硬身礼帽,软缎尖形枣顶软身礼帽、布造孩童的狮头帽。此外还有毡帽、绒或布鸭舌帽,水松木通帽、草帽、遮太阳白纱凉帽、竹帽等。清末的农民戴毡帽、皮棉帽、尖草帽。商儒戴瓜皮帽、凉帽。士绅多戴黑缎瓜皮小帽,俗称“帽塔”,平民戴纱织或布制圆顶小帽。妇女裹头巾,俗称“青帕”。小孩戴绣花“头箍”或狮头帽(有的地方戴虎头帽)。民国时期,礼帽在士绅和知识分子中流行,俗称“高帽”夏季富有者戴椰子形吕宋帽。学生则戴有檐学生帽、童子军帽。 http://..com/question/284928638.html
⑩ 汉朝“大内侍卫”分三种,他们分别是怎样保护禁宫安全的
对于“大内侍卫”这个词,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在各类的影视剧或小说中经常会出现,他们是专门负责保护皇帝安全的。汉高祖刘邦在当上皇帝后,也组建了自己独特的“大内侍卫”保护组织,用以保卫未央宫,如果您想知道这些大内侍卫们是如何“行动”的。
3、最后一道防线,也就是汉武帝设置的最核心的防线,就是黄门郎,就是汉代皇帝的最忠心的“大内侍卫”,分为黄门令、小黄门、中黄门几个等级,主要由宦官充当,其职责就是侍奉皇帝及皇族各成员。与其说他们有保卫皇帝的能力,倒不如说他们有替皇帝去死的决心,这些太监不乏武功高强,战斗力爆棚的大内高手,更兼之对于皇帝都是忠心耿耿、誓死捍卫,因此极受皇帝们的信任与青睐。
有很多读者都认为太监没有战斗力,其实这是错误的观念,我说出一个人名,您就知道太监这个群体的厉害了——董海川(八卦掌祖师)人称董老公。刘邦构建了如此森严的守卫壁垒,让皇家的宫廷环境得到了安全保障,直接维护了国家中枢机构的正常运转,在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西汉能够兴盛的原因之一……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