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清朝的帽子
按清礼仪,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官品;二为凉帽,无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后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也有湖色、黄色,上缀红缨顶珠。
清朝的礼帽,在顶珠下有翎管,质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清翎枝分蓝翎和花翎两种。蓝翎为鹖羽所做,花翎为孔雀羽所做。花翎在清朝是一种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非一般官员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级、赏赐军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随意不戴,如有违反则严行参处;一般降职或革职留任的官员,仍可按其本任品级穿朝服,而被罚拔去花翎则是非同一般的严重处罚。
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贵;所谓“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状的圆,一个圆圈就算做一眼。蓝翎是与花翎性质相同的一种冠饰,,又称为“染蓝翎”,以染成兰色的鹖鸟羽毛所作,无眼。赐予六品以下、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享戴,也可以赏赐建有军功的低级军官。鹖鸟生性好勇斗狠,至死不却,武士冠上插鹖翎,能够显示武士的英勇,到也贴切。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员中爵位低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固伦额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为镇国公或辅国公的亲贵、和硕额附(即妃嫔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内大臣、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担任这些职务的人必须是满洲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这上三旗出身),有资格享戴单眼花翎,而外任文臣无赐花翎者。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贵族特有的冠饰,而即使在宗藩内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滥用;有资格享戴花翎的亲贵们要在十岁时,经过必要的骑、射两项考试,合格后才能戴用。但后来花翎赏赐渐多,就不一定经过考试了。
花翎如此高贵,故此在清朝特别被人重视、向往。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在降清后被赐籍汉军镶黄旗,平台后力辞靖海侯而恳求照前此在内大臣之列赐戴花翎,康熙特旨许之;后乾隆帝下明诏,不但上述亲贵大臣可以戴用,如有显赫军功者也可以戴用。皇帝赐给臣下花翎是非常审慎的,乾隆至清末被赐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七人,被赐双眼花翎的约二十余人,这在当时是千古犹荣的恩宠。
清朝爵位中最为显贵的亲王、郡王、贝勒,按清初的规定是不戴花翎的;但乾隆年间,许多人以兼任内大臣等职务为由乞翎,因此之后亲王、郡王、贝勒开始佩戴三眼花翎。得到花翎的也有特例,如道光帝得知擒获在新疆叛乱的张格尔后,即赏报捷音者戴花翎、军机处行走;道光后期,花翎的赏赐范围渐大,各方面对国家有功之人均可赏戴花翎;而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因国库空虚,竟有了捐翎的例制,花翎为7000两实银,蓝翎为5000两实银!
顶戴花翎分等级 一顶官帽一把毛除了补服外,各级官员还分“顶戴花翎”,“顶子”也是区别清朝官员品级的重要标识。“顶戴”分朝冠用及吉服冠用两种。朝冠顶子共有三层:上为尖形宝石,中为球形宝珠,下为金属底座。吉服冠顶子比较简单,只有球形宝珠及金属底座两部分,底座用金的,也有用铜的,上面镂刻花纹。顶珠的颜色及材料有多种,反映不同官员的品级,按照清朝礼仪:一品官员顶珠用红宝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阴文镂花金,九品阳文镂花金。顶无珠者,即无品级。如果清朝官员犯法,就要把顶戴花翎拿下,表示解除他的一切职务。在现在的许多电视剧里,看着扮演清朝官员们戴的‘顶戴’,其实有许多错误的地方。他们戴的顶戴上面的翎子只有一根孔雀毛,这样的翎子在清朝是不会出现的。当时的翎子是蓝翎里面加上孔雀毛,分出单眼花翎、双眼花翎、三眼花翎几个档次,按照立功的大小来赏赐几眼翎子,所谓眼就是孔雀毛上的彩晕,而且孔雀毛也不是一根,是厚厚的一把。尺寸图案规定严私自改变必重罚清代皇家宗室的补服和补子,均是由南京、苏州、杭州即江南三织造订做进贡的,用料讲究,做工精良,尺寸、图案都有严格规定,官员不能私自改变身上与其品级相对应的官服。
『贰』 乾隆年间的功名帽是怎样的
顶戴花翎虽为一体,却是“顶戴”和“花翎”两个部分。
顶戴,就是官员戴的帽顶。花翎,是皇帝特赐的插在帽上的装饰品,一般是赏给有功的人或对朝廷有特殊贡献的人。
颜色是区分官员品级的,透明白色是5品官员用的,不透明的白色是6品官员用的。
『叁』 清代官员帽子最高处那颗“顶珠”,到底有多值钱呢
顶戴花翎虽为一体,却是“顶戴”和“花翎”两个部分。顶戴,就是官员戴的帽顶。花翎,是皇帝特赐的插在帽上的装饰品,一般是赏给有功的人或对朝廷有特殊贡献的人。清代“顶戴”分二种,一是凉帽,一是暖帽清代“花翎”也分两种,一是蓝翎,一是花翎。
按清礼仪,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官品;二为凉帽,无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后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也有湖色、黄色,上缀红缨顶珠。
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员中爵位低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固伦额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为镇国公或辅国公的亲贵、和硕额附(即妃嫔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内大臣、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担任这些职务的人必须是满洲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这上三旗出身),有资格享戴单眼花翎,而外任文臣无赐花翎者。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贵族特有的冠饰,而即使在宗藩内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滥用;有资格享戴花翎的亲贵们要在十岁时,经过必要的骑、射两项考试,合格后才能戴用。但后来花翎赏赐渐多,就不一定经过考试了。
花翎如此高贵,故此在清朝特别被人重视、向往。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在降清后被赐籍汉军镶黄旗,平台后力辞靖海侯而恳求照前此在内大臣之列赐戴花翎,康熙特旨许之;后乾隆帝下明诏,不但上述亲贵大臣可以戴用,如有显赫军功者也可以戴用。皇帝赐给臣下花翎是非常审慎的,乾隆至清末被赐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七人,被赐双眼花翎的约二十余人,这在当时是千古犹荣的恩宠。
『肆』 清朝乾隆帽子前沿的标志是什么
看过清宫剧的朋友,可能会注意到这样一件事。
在很多清宫剧当中,清朝皇帝戴的帽子,和其他朝代皇帝戴的帽子,是不太一样的。而且,清朝皇帝戴的帽子,前面有块小金牌。
那么,这块小金牌,到底有什么用处呢?是有特殊的意义,还是只是为了美观呢?
从清朝皇帝帽子上的这个小金牌,我们也不难看出,清朝确实是更重视佛教的。后世推测,金牌上的那个佛像,应该是释迦摩尼,其作用应该也是出于祈福。连皇帝都要在头上放一个佛像,可见清朝对佛教是多么的热爱了。
中国地大物博,56个民族组成一个大家庭,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和特色。满族作为大清王朝的统领民族,有很多风俗习惯是和汉人不同的,但是可以看出他们在入住中原后已经开始入乡随俗,很多风俗习惯已经在潜移默化的和中原人士很接近了。
『伍』 为什么康熙和乾隆带的帽子不一样
个人喜好不同,皇帝想戴什么就戴什么,谁敢说不是,
『陆』 为什么从乾隆开始皇帝的帽子就不一样了
力求创新,乾隆相当千古完人【十全武功】
『柒』 为什么清朝皇帝戴的帽子要叫做夏朝冠
夏朝冠
冠高14cm径28cm 冠顶高12.4cm
清代服饰制度,与历代各朝颇多差异,尤其是朝冠的形制,自皇帝至文武百官,上下一式,由元人的钹笠冠演革而成;至于用来区别官阶地位的冠顶,源自金人在帽上装饰顶珠习惯,元人袭用,至清初订定制度。
清代的夏朝冠,也称为凉帽,是由一种满洲人称为「得勒苏」的草杆编成,此草产在清人兴起的东北地方,清廷特称其为「玉草」;帽上面铺饰朱纬,顶平覆锦,植冠顶,冠额缀金佛,后饰舍林;冠形斗笠状,有短冠檐平敞。
这顶乾隆皇帝御用夏朝冠的确定,是根据当年清廷收藏黄签上的记录,签条一面书;泰子壹号 高宗纯皇帝御用清凉绒缨朝冠一顶,另一面书;乾隆四十三年上留。
﹝礼记﹞「冠义篇」中说:「冠者礼之始也,是故古之圣王重冠」,可知冠在古来服饰制度中占有极重的份量、而这顶原属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乾隆'皇帝御用的朝冠,倍具历史价值与意义。
http://ke..com/view/858993.htm 网络介绍
『捌』 帮我看看这个乾隆皇帝的古玩
这个乾隆孝粉基本都是假的,楼主不要抱着捡漏的心态买下来,真正的乾隆孝粉价值百万,你这个做旧严重,和地摊货是同一厂家出厂的,都是模子倒出来的,不要购买了!假迹无疑
『玖』 清朝乾隆帽子前沿的标志是什么呢
乾隆的冕冠前的这个标志,俗称金佛牌,满语称之为舍林(满语拉丁拼写为serin)。为了突出的皇帝的前置舍林,里面有佛陀雕像,官称金佛(或金佛头【满语拉丁拼写gin fo teo】)。这尊佛陀,很可能就是释迦摩尼。
清初的冠冕
早在清朝入关前的清太祖(称汗)、清太宗(后称帝)时期,掩额就已经演变成了皇族尤其是皇帝冠冕的标志。努尔哈赤的汗冠、皇太极的皇冠都钉有金佛和舍林(没有金佛的铁牌),具体是前边是金佛后面舍林。跟旒(liu)冕相同的是舍林和金花上面的大珠子的数量不同。后金时期,各项制度不完善,金佛和舍林钉在冠冕位置还不一样,努尔哈赤的跟后世相同,皇太极的舍林直接钉在冠冕正上方。
我们知道满清起源东北,因为东北较冷而又四季分明,他们根据季节变化而更换冕冠和“乌纱帽”,也可以直接说是顶戴花翎。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舍林和金花的装饰品是不分暖帽和凉帽。然而,在入主中原后,金佛、舍林或金花只能钉在凉帽上。皇帝凉帽的正式称呼为夏吉冠。最为著名的且流传至今的夏吉冠就是乾隆皇帝的。
『拾』 清朝皇帝的帽子象征什么
清朝皇帝的帽子象征着后金的王权。此外,清朝皇帝的皇冠也叫做为“朝冠”,来自于女真蒙古族传统贵族冠帽,后来经过美化改造,变成了当时的清朝皇帝的帽子。而清朝皇帝冠帽分为冬朝冠,夏朝冠,吉服冠,行服冠等。
(10)乾隆皇帝的帽子值钱吗扩展阅读:
清朝坚持以满族的传统服饰为基础,制定冠服制度,故对明朝的服制有较大的变革。自从清太宗皇太极于崇德元年开始初步定制,历经变动修改,直到清高宗乾隆帝之世才基本确定下来。清代帝王服饰正是这样,把传统特色与本民族元素完美的融合。
皇帝常服冠的特点为:冬为有折檐的圆形帽,满缀红缨和红绒结顶。用皮或青绒制作。夏常服冠形同夏朝服冠,以玉草或藤,竹丝编织,红纱,绸里,石青织金缘边。上缀朱纬,红绒结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