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朝鲜族的服装大部分是无纽扣的,穿戴起来岂不是很麻烦
首先,很我国之前的汉服一样,从小生下来就会穿,穿习惯了,自然不觉得麻烦。而且,分类详细,容易辨别,款式少,即便没有纽扣,用带子缠着也是很牢固的,因为层数多,也能掩盖住身体。
因此,无论有无纽扣,穿戴是否麻烦是因人而异,因情况而定的。更何况,现在大部分人都不会穿这样的服装,因此这个问题也不必深究。感兴趣的话,可以去参考一些历史书籍和影视资料,还有一些知网论文,都是很方便的。
② 明大帽与朝鲜大帽的区别
朝鲜族服装的特点是斜襟,无纽扣,以长布带打结。妇女传统日常服装为短衣(“则高利”),长裙(“契码”),斜襟,以长布带在右肩下方打蝴蝶结。男子服装为短上衣,外加坎肩,下身穿裤腿宽大的长裤,外出时多穿斜襟以布带打结的长袍。改制服或西服。姑娘和少妇的衣裙,五彩缤纷鲜艳夺目,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儿童上衣的袖筒多用“七色缎”(七种颜色相配的绸缎)做料,穿起来好象彩虹在身。青年妇女和少女在上衣袖口和衣襟上镶色彩鲜艳的绸缎边。飘带也是用红、紫、蓝色等绸缎制成。老年妇女喜着白色衣裙,并习惯用白布包头,冬天加穿以毛衣为里、绸缎为面的坎肩。中老年妇女多穿缠裙,不穿筒裙。朝鲜族早期穿木屐、革履,后来也穿草鞋、麻鞋、胶鞋,普遍穿布胶鞋或皮鞋。[3]
传统男装
朝鲜族男子一般穿素色短上衣,外加坎肩,下穿裤腿宽大的裤子。外出时,多穿以布带打结的长袍。男子短衣朝鲜语也叫"则高利";成年男子的上衣衣长较短,斜襟、宽袖、左衽、无纽扣,前襟两侧各钉有一飘带,穿衣时系结在右襟上方。他们还喜欢黑色外套或其它颜色的带纽扣的"背褂"即“坎肩”,"坎肩"朝鲜语叫"古克", 一般套在"则高利"上衣的外面,多用绸缎作面,毛皮或布料做里,有三个口袋,五个扣,穿上显得特别精神,也有效仿明朝汉服的道袍,直裰(中致莫),直身,贴里,曳撒,团领袍等等。
③ 朝鲜族有没有特殊的礼仪
朝鲜族日常生活中非常讲究礼节,素有东方礼仪民族之称。在朝鲜族,讲究长幼身份、尊敬年长者的风俗之中包含着许多礼节。
过去在一个家庭里,每日三餐都要给老人单独放一张小桌。现在虽然全家人同在一张桌进餐,但仍要先给老人盛饭盛汤。在长辈动勺动筷之前,小辈是不得抢先用餐的。不论是平日里还是年节,有什么好吃的,都要让年长者先品尝。
父母到60周岁、70周岁、80周岁、90周岁时,当儿女的要设宴庆贺。在宴会场合,年纪最大的被称为“坐上”,敬酒时须先敬“坐上”,而后方以年龄大小为序依次敬酒。年轻人对年长者敬酒或接递东西时,须双手递接。如用一只手递接时,须把另一只手抬至胸前,做出双手递接的姿势。年轻人同年长者同坐一起饮酒时,接过酒杯以后,要侧面而饮。面对年长者饮酒,被视为不懂礼节。抽烟时,年轻人不能跟父辈或年长者对火。走路时,年轻人不能跟年长者抢路,进屋或出屋时,年轻人不能抢在前头。
朝鲜族普遍都热情好客。来客不论是亲戚、朋友还是素不相识的人,都要热情地予以接待。不论生活富裕与否,供给客人的饮食都要好于平常,晚间睡觉时,客人单独安排在一个屋,提供最干净的被褥。
传统的朝鲜族房屋特点之一是炕大。进屋时须把鞋脱在门外或外屋地上。男人到别人家作客时,要盘腿而坐。女人到别人家坐客时,坐在炕上之后要把双腿蜷向身子的一侧,其姿势“似跪而坐,似坐而跪”。不论男女,在炕上不能对着人伸腿,更不能岔开双腿。
朝鲜族的语言分为尊阶、对等阶、卑阶(又称下等阶)三种等阶,即同样一句话因说话的对象不同而有三种不同说法。对年长者和上司以及初次见面的人都要使用尊阶语(敬语),如果使用对等阶或卑阶语,意味着粗俗,不懂礼貌,将被人耻笑。
朝鲜族的传统服装,既有性别和长幼之分,又有便服和礼服之别。朝鲜族喜欢穿白色衣服,因而素有“白衣民族”之称。
男装,上衣有袄、短上衣、坎肩、汗衫,下衣有裤。男装的特点是裤裆和裤腿肥大,因裤腿肥大,需用裤角带(丝带)系紧。出远门或参加生产劳动时,在小腿上还要里上类似套袖的“行缠”。
女装,上衣主要有袄、汗衫、坎肩、长衣,下衣主要有开裆裤、套裤、裙子。女装的特点是袄短裙长,袄的长度刚能遮住乳房,长裙长及脚跟。
童装,款式跟成年人服装差不多,喜欢选用粉、绿、黄七彩缎等色彩鲜艳的锦缎,穿在身上,宛如彩虹披身,格外好看。
长袍是朝鲜族的男女礼服,被称作“杜鲁麻基”,汉字标记为周衣。中老年男子空长袍时,一般配戴礼帽。
朝鲜族传统饮食
朝鲜族的祖先过去生活在多山、滨海地带,以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造就了与之相应的辣、甜、酸、浓为特点的饮食风格。主要食品有:大米、打糕、冷面、泡菜、狗肉、酱汤等。
打糕:将蒸熟的糯米放在木槽子里用木槌锤打制成,故名“打糕”,是朝鲜族著名的传统风味食品。
冷面:通常是按适当比例把荞麦粉、面粉等掺和后压制而成,汤是用精牛肉和鸡肉熬制而成的,在面条里加上香油、胡椒、辣椒、味精等调味料,是朝鲜族的大众化小吃。
泡菜:泡菜是朝鲜族世代相传的一种佐餐食品。先将新鲜白菜用盐水浸泡一定时间后洗净,然后将辣椒、大蒜、生姜按比例制成调味品,均匀地抹进白菜里装入缸内放到菜窖中。
酱:是朝鲜族饮食中主要调味料之一,用煮熟的大豆发酵后制成,营养非常丰富。品种有:酱油、大酱、兄妹酱、清国酱、辣椒酱、饭酱等。
朝鲜族传统民居
朝鲜族传统民居,多修筑在适合种水田的山?或平川地带。大体有悬山式、广殿式和歇山式,有草房和砖瓦房等。室内有大型土炕,十分干净。屋外有碾房、仓库、牛舍等。
在城市,朝鲜族同其他民族一样,居住在高楼大厦,享受着现代物质文明。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朝鲜族农民的茅草房不久也将成为历史。
朝鲜族传统礼仪
婚俗:婚俗是朝鲜族家庭礼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纳彩、纳带、迎亲三个程序。
纳彩,就是定婚。纳带,是指新郎家向新娘家送彩礼。随后就要“迎亲”,也就是要举行婚礼了。
传统的朝鲜婚礼仪式,新郎骑马,新娘坐轿。新郎身着“官带”,头带“纱帽”,脚穿棉布靴,或穿黑布袜、麻鞋。新娘头挽“大发”,或挽髦戴“簇头里”,身着围衫或韩服衣裙,脚穿布袜、麻鞋。上世纪30年代后,新郎的服装逐渐变为西装革履。新娘的打扮则为身穿韩服,外披头纱,脚穿勾勾鞋或布鞋。现在,延边朝鲜族实行的婚礼方式,农村和城市有所不同。在农村,结婚这天新郎到新娘家接亲,接受大桌(婚席),把新娘领回家里,再为新娘摆大桌。整个过程中,不举行专门的结婚仪式。在城市中,时兴“婚礼厅婚礼”,专门设置婚礼大厅举行婚礼。
忌绳:朝鲜族出生礼仪大体包括“忌绳”、“百日”“抓周”等。“忌绳”是出生礼仪中的第一项。一旦婴儿降生坠地后,这户人家就会在自家的屋檐下挂上一条草绳,即“忌绳”,以此告知众人婴儿的出世,外人禁止出入。如果生的是男孩,就把辣椒或木炭插入绳内;如果生的是女孩,则插上松叶和松枝条。“忌绳”一般要悬挂21天,用以表示让产妇及婴儿度过20天宁静祥和的日子。这种仪礼表达了母亲及家人对婴儿的爱护与关怀。
婴儿出生后100天要举办一次小宴礼,即给孩子过“百日”。这一天,全家人欢聚一堂,共同祝愿孩子健康成长,同时给孩子拍照留念。
抓周:“抓周”是朝鲜族格外讲究的一周岁生日仪式。这一天,给婴儿穿一身精心制作的民族服装,在生日席上摆放刀、剪、弓、笔、书、钱、算盘之类的东西和糕饼、水果等,而后让婴儿任意抓取,以最先抓取的东西来判断其将来的志趣。假如首先抓取的是刀、弓,预兆将来能有武功;如果是书、笔,预兆将来会有文采;如果是糕饼之类,则预兆将来会是个老实本分的人。这种预祝孩子未来的风俗,现今仍然保存和延续。
花甲宴:花甲宴是朝鲜族人民为60岁老人举行的生日宴席。到了这一天,儿女们为老人换一身特制的礼服,在大厅或庭院内摆上寿席。花甲老人坐在寿席中央,男左女右,同亲朋邻里中的同辈兄弟一起接受寿礼。寿桌上摆满糖果、鱼肉、糕点和酒类。寿礼开始,按儿女长幼之序,亲朋远近之别,依次敬酒,或者献祝寿诗,或者载歌载舞。礼毕,子女们宴请前来祝寿的亲朋好友,人们边吃边喝,边唱边跳,祝福老人健康长寿。
回婚礼:回婚礼是庆贺老人结婚六十周年的独特仪式。老两口都健在,所生子女无一夭折,并有孙儿或孙女,才有资格举办回婚礼。
④ 朝鲜族有一种舞蹈,头上顶个布条,转动,叫什么
那叫“象帽”
象帽舞是朝鲜族富有代表性的一种舞蹈形式,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汪清县一带广为流传,深受朝鲜族居民喜爱。每逢节日、庆典等特殊日子,人们就跳起欢快的舞蹈,摇动色彩缤纷的象帽,线条流畅的长长飘带旋转如风,在舞者周围画出各种光辉耀眼的美妙彩环。象帽舞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一门综合性的民间艺术,它把音乐、舞蹈、演唱融为一体,其舞姿活泼优雅,节奏欢快舒畅,充分反映了朝鲜族人民在劳动、生活中的喜悦之情和活泼大方的民族气质,是朝鲜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宝贵的文化财富。 象帽舞是农乐舞中的最高表现形式,表现出整个农乐舞当中的最高技巧和最高兴奋点,并散发出浓郁的民族情趣,可以称之为农乐舞当中的华彩篇章。象帽舞具有很高的技巧性,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观赏性,给人以视觉的美感。舞者以颈项的力量频频摇动头部,使所戴象帽的飘带旋转如风,似车轮飞转般在舞者的周围画出光辉耀眼的美妙彩环。甩象帽动作花样繁多,含"平甩象"、"左右甩象"及"立甩象"和"抖露珠象"等。
⑤ 朝鲜族传统舞蹈是什么
象帽舞是朝鲜族富有代表性的一种舞蹈形式,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汪清县一带广为流传,深受朝鲜族居民喜爱。每逢节日、庆典等特殊日子,人们就跳起欢快的舞蹈,摇动色彩缤纷的象帽,线条流畅的长长飘带旋转如风,在舞者周围画出各种光辉耀眼的美妙彩环。象帽舞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一门综合性的民间艺术,它把音乐、舞蹈、演唱融为一体,其舞姿活泼优雅,节奏欢快舒畅,充分反映了朝鲜族人民在劳动、生活中的喜悦之情和活泼大方的民族气质,是朝鲜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宝贵的文化财富。 象帽舞是农乐舞中的最高表现形式,表现出整个农乐舞当中的最高技巧和最高兴奋点,并散发出浓郁的民族情趣,可以称之为农乐舞当中的华彩篇章。象帽舞具有很高的技巧性,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观赏性,给人以视觉的美感。舞者以颈项的力量频频摇动头部,使所戴象帽的飘带旋转如风,似车轮飞转般在舞者的周围画出光辉耀眼的美妙彩环。甩象帽动作花样繁多,含"平甩象"、"左右甩象"及"立甩象"和"抖露珠象"等。
[编辑本段]历史溯源
象帽舞作为一种传统的娱乐形式,历史悠久。相传它是由古代朝鲜族人民在耕作时,将大象毛绑在帽尖上左右摇摆用来驱赶野兽的侵扰演变而来;也有人说它源于古代朝鲜人在狩取野兽等食物后,甩动发髻以示庆贺的一种表达形式。无论怎样,象帽舞现在已发展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民间艺术,它把音乐、舞蹈、演唱融为一体,具有相当的技巧和丰富的内涵。据史料记载,每年十月秋收后,古朝鲜都隆重地举行"祭天"仪式,人们"尽夜饮食歌舞",感谢上天的恩赐,欢庆丰收。因此这种舞蹈也称"农乐舞",而象帽舞是其中的最高表现形式,表现出整个"农乐舞"当中的最高技巧和最高兴奋点。
[编辑本段]艺术特色
分类
农乐舞演出时,各个村寨都派出自己浩荡的舞队,参加当地的庆典。舞队的最前方由令旗和一面写有"农业为天下之本"的农旗为先导,随后是一名在队首敲打小锣担任总指挥的男子。在他的带领下,手拿太平箫、喇叭及各种鼓类乐器的乐队和各种乔装人物组成舞队的仪仗部分。接下来是表演小鼓舞、扁鼓舞、长鼓舞、扇舞、鹤舞、象帽舞、面具舞及哑剧的演员队伍,参加人数不限。象帽舞是农乐舞中的一种重要形式,种类繁复,舞技多样,分"长象帽"、"中象帽"、"短象帽"、"线象帽"、"羽象帽"、"尾巴象帽"、"火花象帽"等种类。其甩象尾的技巧包括左右甩、前后立象尾,有单甩、有双甩、甚或三甩,有站立甩、蹲甩、跪甩、扑地甩等多种。象尾有几尺长的,亦有几丈长的。
基本动作
甩象帽是象帽舞的基本动作,也是它表演技巧的独特之处。表演时,舞者以颈项的力量频频摇动头部,甩象帽动作花样翻新,含"平甩象"、"左右甩象"及"主甩象"和"抖露珠象"等,能够边甩边跳跃,表演出"甩象跨步"和"俯身甩象"等高难动作,带动帽子上的飘带形成线条流畅的一幅幅动态圆环,带给欣赏者一种赏心悦目的审美感觉。
象帽的制作
象帽的特殊制作工艺决定了象帽舞的表演方式。最早时象帽由锯成一半的葫芦制作而成,将一个木棒插于其底部,然后用牛皮绳绑上长长的窗户纸固定在木棒上。目前,舞者头上所戴的帽子种类繁多,大多由硬塑制成,其彩带也演变为一种"玻璃纸",因特点不同而分为长象帽、中象帽、短象帽、线象帽、羽象帽、火花象帽等。长、中、短象帽因其彩带的长短不同而得名,短者仅1米多,长者达12米,目前最长者已有28米。其它的则因彩带、帽子的材质和装饰不同而得名,如羽象帽是将10根白鹭羽毛捆在一起,扎在象帽尖顶上形成甩动的带子而得名;火花象帽则是在长带子上绑上了几十个萤火虫,表演时仿佛萤火虫上下飞舞,极为绚烂夺目。
表演步骤
象帽舞是群体表演,它的表演时非常讲究,分一定的步骤和程序。首先音乐响起,先甩短象帽,配以手鼓,做较简单的舞蹈动作;接着再换中象帽,配以长鼓,做钻圈、旋子、扶地翻转等肢体动作;最后,由一至三人甩长象帽,做跳纸条、上台阶、圈人等高难度动作,使舞蹈达到最高潮。在舞蹈过程中,时时辅以手鼓、长鼓、边鼓以及大锣、小金、洞箫、短笛和朝鲜族锁呐等乐器伴奏。象帽舞蹈活泼优雅,节奏欢快舒畅,充分反映了朝鲜族人民在劳动中的精神风貌和民族气质,是朝鲜族在长期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宝贵财富。
[编辑本段]象帽舞的现状和传承
象帽舞在吉林省汪清县一带广为流传。每逢节日、婚礼农闲以及竞技活动之时,男女老幼聚在一起,尽情表演。由于象帽舞蹈是独特的朝鲜族代表性舞蹈形式之一,且具有很高的技巧性,深受人们的喜爱。据调查,早在1949年,汪清县就组建了象帽舞表演队,由象帽舞第一代传人梁泰荣传授象帽舞技艺,每逢节日、婚礼、农闲及竞技活动之时,男女老幼聚在一起,尽情表演。1954年农乐舞作为朝鲜族具有代表性的群众文化艺术,经过众多演艺家的辛勤劳动,以象帽舞的艺术形式搬上了舞台,并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改革开放以来,汪清县为象帽舞的保护和发展投入了很多人力和物力,使象帽舞这一朝鲜族传统的民间舞蹈表演形式得以延续和传承。汪清县的象帽舞表演队曾多次参加全国性的表演比赛和省、州大赛,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和优美的舞姿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称赞。1986年在北京"全国首届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中,表演的象帽舞《欢乐"荣获"特别奖";1987年,汪清县百草沟镇举办了"首届农民文化周",其间有千人舞蹈队表演大型象帽舞,引起很大的轰动。目前,汪清县的"象帽"制作已达到了领先水平,象帽彩带长度达到了28米,是目前最长的象帽彩带,百草沟镇已被延边州文化局命名为"象帽舞之乡"。 象帽舞是朝鲜族最具特色的舞蹈之一,目前已发展到第六代传人,其舞蹈形式也从最初简单的田间娱乐发展到现在由专业的文艺团体进行演出,并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大奖。尽管如此,它的发展却面临举步维艰的局面。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受到冲击,象帽舞的传承和保护也面临着很大的困难,一方面有较高造诣的专业舞蹈人才老化、高龄化,骨干人才流失、断档;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文化受到冲击,很少有人专注地练习"象帽舞",专业人才越来越少。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民族艺术,汪清县现在每年都要举办象帽舞培训班,培养象帽舞蹈后备人才,同时还广泛开展象帽舞表演活动,推广和普及象帽舞。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象帽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⑥ 朝鲜族男子头上戴着一顶帽子加一条绳子的东西叫什么
是象帽,可以甩起来划圈,那种舞蹈叫象帽舞
⑦ 朝鲜族男生头上戴的那个帽子叫什么名字
朝鲜族男子的帽子,过去主要是黑笠。黑笠在头顶的部分是圆筒形,帽檐很宽,可以遮挡阳光。现在青年男子戴鸭舌帽,中老年人戴毡帽。
你所问的那种舞蹈帽子是象帽,系有不等长度飘带的特制斗笠.一般演出中多为十二度(tuo音妥,一度约五尺)长飘带象帽
⑧ 朝鲜族象帽的生产工艺和尺寸
舞者将象帽甩起,带动帽子上的飘带形成线条流畅的动态圆环。舞技精湛者甚至能够边甩边跳跃,表演出“甩象跨步”和“俯身甩象”等高难动作,很累的不停甩头。
据记载,每年秋收后,古朝鲜都举行隆重的祭天仪式,象帽舞就是祭祀上天、欢庆丰收的最高舞蹈,也是古代农乐舞当中最高技巧的舞蹈。本次演出象帽舞的飘带足有30米长,是目前这一舞蹈使用最长,也是最难的一次挑战。
⑨ 舞蹈源于生活,那么朝鲜族的甩绳舞与生活有什么联系
朝鲜族民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活勃民族,头甩彩带舞是朝鲜族舞蹈中传统的难度较大的舞蹈之一,它的道具和演员演技有较高的要求,演员带的帽子是特制的,帽子上固定一条彩带,其长度2米至40米不等,彩带的尾部作适当的配重,便于甩开彩带,若是演员演技不好很容易造成彩带缠身或彩带落地,谁甩的长、时间久就谁功夫硬了。姿势有坐式、站式、斜式等等。
⑩ 朝鲜族女人男人头绳什么意思
应该是当地人们的民族风情习惯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民族民俗
我们应该要尊重当地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