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穿汉服注意事项
正统的汉服是没有胸罩和内裤的。
功能类似于现代胸罩的古代服饰如下图:
Ⅱ 古代的人的衣服有几层名称是什么我只知道里衣和外袍
古代的人的衣服有三层。
越往内的衣服越薄,越外边的衣服越厚。如内里可以穿内衣内,其外可以穿单层薄的中衣,再外边可以穿件厚的袄加夹裤或夹裙裳,也可直接穿一件夹袍,最外厚的褙子或外氅。
每个朝代有各自不同的服装:
1、三代
夏商与西周时的汉服衣着无实物存世,据安阳侯家庄墓及妇好墓所出玉、石人像,可知商代贵族上身穿交领衣,腰束绅带,下身着裳,腹前系市(蔽膝)。
2、商
商代服饰不论尊卑和男女都是采用上下两段的形制,上着衣,下穿裳,后世称服装为“衣裳”,便是源自于此。其服饰的腰身和衣袖基本上设计为紧窄的样式,长度齐膝,便于活动。古代华夏族汉服上衣下裳,束发右衽的装束特点,就是在商代形成的。
3、秦汉
汉时劳动女子总是上穿短襦,下穿长裙,膝上装饰长长垂下的腰带。劳动男子常服是上身穿襦,下身穿犊鼻裤,并在衣外围罩布裙;这种装束不分工奴、农奴、商贾、士人都一样。
4、隋唐
唐朝还流行女子穿"胡服"。"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装。腰带形式也深受胡服影响。在此以前,人们的腰饰是以金银铜铁,这时候流行系"蹀躞带",带上有金饰,并扣有短而小的小带以作系物之用。这种腰带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后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
5、宋代
宋代妇女也穿裙和衫,这时的衫子多为对襟,盖在裙外。裙较窄,多施细摺,福州黄墓中除出罗裙外,还有开裆裤与合裆裤,可见宋代妇女在裙内着裤。起于五代时的缠足,至北宋晚期已逐渐流行。
6、元代
元英宗时期才参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连下裳上紧下短,并在腰间加襞积,肩背挂大珠的"质孙服"制,汉人称"一色衣"或"质孙服"。这是承袭汉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点的服制。
7、明代
为重新振兴中国社会,明朝政府采取了上承周汉,下取唐宋的治国方针,对整顿和恢复礼仪极其重视,并根据汉族传统重新规定了汉服服饰制度。在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发展的前提之下,明代的服饰面貌仪态端庄,气度宏美,成为中国近世纪服饰艺术的典范。
8、清装
明、清两代汉族女装变化同样极大,清代早期开始逐渐强迫变汉服为汉式旗装。清中期以后女装层层镶边,称为“滚镶”。清代满族妇女着满式旗装,她们不缠足,不束裙,皆穿旗袍,有时外加坎肩。
乾隆以后,满族女装中出现高底的“花盆底”鞋。咸丰以后,又出现高大的“两把头”、“大拉翅”等发型,成为满族女装之突出的特征。
古代服饰颜色的讲究:
明太祖朱元璋“禁庶人服色用黄”:在古代服饰颜色中,黄色的地位变化是最大的。黄色作为中国古代帝王的专用色,其实一直到隋唐才被确立,而在此之前并无严格的规定和限制。
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华人文始祖黄帝“以土德为王”,中原之土为黄色,后世遂崇尚黄色,黄色逐渐变成了一种权力和尊贵的象征,这种看法其实是一种主观解释。
就《绿衣》一诗中“绿衣黄里”的说法来看,先秦时期普通人也用黄色布料来做衣服。而在秦汉时期则规定:“轿夫为黄”。黄色分配给卖苦力者使用,以区别身份,所以张角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为统一头裹黄布,就很好理解了,这支农民军也因此被称作“黄巾军”。
黄色出现在帝王服饰中,应在上古周代。《周易》中有“天玄地黄”的定义,周天子在祭天时的着装是“玄衣纁裳”,即黑色面料的上衣,赤黄色的下裳,但此时的黄色并非帝王专用色,而且不是“黄袍加身”。
黄色成为皇帝的御用服色始于隋代,隋文帝杨坚穿黄袍临朝,不仅庶民不得使用,就连皇帝身边的重臣也一律不准僭用黄色。以后历朝遵行其规,连颜色深浅都有规定。
Ⅲ 汉服中的裤子多余部分都要折过来穿么
穿上身后先把系带拉紧,将左边的系带穿入中间的裤绊,把左右两条系带系紧,即告完成。(注:一般是不把中衣包在裤子里面的)
Ⅳ 男式汉服从里到外共要穿几层 所有的类型 求解
一般里边中衣、再穿深衣或道袍之类的、外边套一件半臂或大袖衫
可以基本上分为四大类:裙裳式 深衣式 长衫式 褙子式 (其实这四大类在样式上基本没什么区别 都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相通的 所分成类只不过是由于少许穿法上部分结构上有些不同 几种风格兴于很长一段时间 在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影响很广泛 而且 主要由于其是汉服的最基本的样式是汉服的基础 源头 很多后来的新式样皆出于此的缘故 故分之) 一 裙裳式:(此为汉服的源头) 关键词:上下两截分开。上面的为衣,下面的为裳,我们现在所说的衣裳就是指此。衣与裳两种不同颜色1 组成部分:白色内衫,长到腰部的右衽或对襟上衣;白色衬裙,长到膝盖的帷裳,盖到脚面的宽裙(裙可有皱折),腰带,绶佩带。2 穿着方式:将内衫与上衣穿好后,再将围合式的衬裙包住上衣围好(也就是说 上衣一定腰掖到裙里面),系上腰带即可。惟裳与裙的穿法皆同上。最后等一切穿好后,系上最后的腰带,再在腰带的正中间部位挂上绶佩。一般来说,裙的缝隙处是在后面。
Ⅳ 古代女子衣服都穿几层分别都有哪几层
商周时代衣服的基本形制是上衣下裳。《说文解字》说:"上曰衣,下曰裳。"下身穿的裳实际上是裙,而不是裤。金文中常见有周天子赏赐给臣下"赤芾"的记录。"赤芾"是一块红色的布,系在腰间垂于腹前,是贵族的服饰和身份的标志,又叫韦
Ⅵ 汉服怎么穿具体
汉服穿法以交领为主对襟圆领为铺学会交领是关键
------------------------------------------------------------
交领右衽即两领相交左襟压右襟整体呈y字千万别弄反。
1先披上身穿好两袖使背缝对齐脊梁整理领边
2将左腋下的细带与右襟角上的细带相系打结理好右襟
3将左襟角上的细带与右腋下的细带相系打结理好左襟完成
----------------------------------------------------------------
对襟衣
1先披上身穿好两袖使背缝对齐脊梁整理领边
2两襟对齐将两边的细带相系打结完成
-------------------------------------------------------
-----------------------------------------------------------
汉服下裙有穿插的有绑系的
大同小异都是围绕一圈半后系上。
汉服裤子也是穿上系带的
Ⅶ 古代女子服饰从内到外都是哪几层每层是什么名称
以汉服为例,从里到外有三层,分别是小衣(内衣)、中衣、大衣。
汉服采用幅宽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十部分。取两幅相等长度的布,分别对折,作为前襟后裾,缝合后背中缝。前襟无衽即为直领对襟衣。
取一幅布,裁为两幅衽,缝在左右两襟上,则为斜领右衽衣。前襟后裾的中缝称为裻,即督脉、任脉,衽在任脉右侧,故称右衽。裾的长度分为腰中,膝上,足上。根据裾的长短,汉服有三种长度∶襦、裋、深衣。袖子与襟裾的接缝称为袼,袖口称为祛。
(7)汉服裤子穿几层扩展阅读:
汉服的文化内涵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四书五经中的冠服系统,以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礼》、《礼记》、《易经》、《春秋》,大唐《开元礼》、二十四史舆服志和其他经史子集为基础继承下来的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
汉服体系展现了华夏文明的等级文化、亲属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轻庶、重长轻幼以及儒家的仁义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饰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别贵贱的作用,为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的礼服。
除去国家大事的礼仪,普通汉人的家礼包括冠婚丧祭四礼。四书五经对汉服礼服有详细的描述。汉族服饰几千年来的总体风格是以清淡平易为主,讲究天人合一。
Ⅷ 汉服一般都是几层分别叫什麽名字
穿几层没规定的吧,个人喜好+天气.要是问穿在最里面的..貌似..女的叫主腰,类似背心..男的.不知道啊.如果筒子你问的是里面那件白白的,那叫中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