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学校要做毕业flash动画短片,想做烧衣事件来普及汉服和和服之间的区别
http://v.ku6.com/show/LuZEaXZWMs-SiJH0yw12iQ...html?nr=1
《不是古装,不是穿越》一个汉服的宣传片
㈡ 中国传统汉服为什么会消失
汉服并未消失,只是知道的人比较少而已,导致当今知道汉服的人少的原因便是在清兵入关之后,为防止汉人兴起,不接受他们的文化,推翻他们的政权,而下令剃发易服,一人不剃全家斩,一家不剃全村斩。于是汉服就这样消亡了。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神道设教的一部分。因此后来各个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说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圣的。汉服还通过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马王堆三号墓遣册》关于“汉服”最早的记载:“简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汉服’”中的“汉服”是指汉朝的服饰礼仪制度,即《周礼》《仪礼》《礼记》里的冠服体系;而成书于唐朝的《蛮书》的记载:“初袭汉服,后稍参诸戎风俗,迄今但朝霞缠头,其余无异”中的“汉服”指的则是汉人的服饰礼仪制度 。
汉服的形制主要有“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上衣下裳”制(上衣和下裳分开)、“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朝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
㈢ 一位女子穿汉服 被众人强行扒掉
汉服无罪,相反汉服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民族服饰,其精美的制作工艺,形制,及其流程,是宝贵的财富遗产。但是目前的一些汉服复兴社团,实在是挂羊头卖狗肉,名义上打着复兴汉服的幌子,实际上高举民族主义,破坏民族团结。希望每一个汉服爱好者团体,不要僭越法律的红线!
㈣ 【询问】"成都烧汉服“事件因为是满清朝的"剃发易服"政策
这个问题,是文化断层的原因吧。
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消的消,散的散。连端午都没保护好的民族,还能奢求什么呢?但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出中华民族文化的悲哀。
中华民族是一个从未断层的文明,玛雅,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的文化都在历史的硝烟中沉默下去了。我国的文明是承载的很好。但是在明清时期,自诩天国地大物博,郑和七下西洋,主要目的是为了炫耀国威。用国库里的财富去炫耀,而不计回报。清朝更是到达一个唯我满族中华的心态,目空一切。闭关锁国,而不知外面世界的惊天变化。烟花应经变成枪炮,风水仪器已经航海导向等等。西方国家在近代科学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得中国在维系古代那些自以为傲的发明上面的情绪显得好无知,所以洋务派,维新运动就要大力学习外来文化,摒弃了很多传统。怎么说呢?这和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一样的,“打倒孔家店”,这个也能理解,为什么呢?都处在一个破旧出新的阶段,那个时候是为了打破陈旧的观点。也是一个历史时期该做的。历史的局限性,某个时期的历史动作局限于当时的历史环境。
满清的“剃发易服”也是为了维系其统治。
或许是一些在历史中淹没了自己的中华儿女为了掩饰自己对于历史的愧疚,找了一个让自己安慰,让历史内疚的理由,满族就成了替死鬼。私见,假使清朝没有那个政策,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传统节日被抢去,在四书五经淡出新一代的眼界的情况下,对于几百年前的服饰的误解,我们还能说什么?愧于民族文化,羞于传统的承接。
再一个,日本的相当多文化也是中国过度过去的,和服和汉朝时候的服装也很像,这一点也不可忽视。
好在,我们也渐渐意识到这一点,端午和清明的假期延长了,重视了。也说要把四书五经的内容加入到课本中。这也算是一种补救吧。对于历史,对于过去我们无法去改变,那么就从现在开始,从我们做起,给后人做一个榜样,去迎接,去承接!